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积善人家庆有余对联(积善人家庆有余)

积善人家庆有余对联(积善人家庆有余)

国家图书馆发布21副“古籍里的春联”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9日讯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表达了中国百姓祈福迎祥、驱灾避害的精神诉求和美好愿望,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重要年节符号。2022年1月18日,在壬寅新春到来之际,“古籍里的春联”发布暨春联书写活动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举行。

此次发布的21副春联是从15种古籍文献中撷取的优秀吉祥的春联。其中,有最早见于“敦煌遗书”中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有选自《宋史》的名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专家们还特别从馆藏文献中挖掘了与“壬寅”年相关的对联“壬佩六符,允征吉兆;寅恭五服,相励和衷”。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共同为活动开笔,并将首副春联作品捐赠国家图书馆。随后,特邀嘉宾和国家图书馆书法见长的馆员代表,现场挥毫泼墨,书写春联,为广大读者送上新春祝福。

今年,国家图书馆还利用丰富的古籍文献优势,策划举办了“典籍里的中国年”展览,精选馆藏珍本26种,以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纲目,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生动讲述典籍中有关年俗的历史故事、礼制民俗。

据悉,春节期间,国家图书馆还将整合馆内资源,策划推出“阅享春意 筑梦冰雪”春节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广大读者在重拾传统新年民俗民趣的同时,感受浓浓的春节年味,共同领略奥运魅力。

附:古籍里的春联(21副)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选自敦煌遗书S.0610号(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选自《宋史》。

岁岁平安节;

年年如意春。

选自清光绪刻本《养吉斋余录》。

寒消图九九;

春到径三三。

选自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精选对联备要》。

春为一岁首;

梅占百花魁。

选自清光绪十三年刻本《新纂对联集成》。

乐唐虞盛世;

庆天地长春。

选自清抄本《集唐对联》。

花好月圆人寿;

时和岁乐年丰。

选自民国十七年影印本《商卜文集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选自明刻本《状元图考》。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选自清光绪十三年刻本《新纂对联集成》。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选自清刻本《对联大全》。

五风十雨皆为瑞;

万紫千红总是春。

选自清光绪十三年刻本《新纂对联集成》。

爆竹一声除旧腊;

梅花几点送新春。

选自清抄本《集唐对联》。

桃符门上千家换;

爆竹声中一岁除。

选自清抄本《集唐对联》。

瑞日芝兰光甲第;

春风棠棣振家声。

选自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精选对联备要》。

春回禹甸山河外;

人在尧天雨露中。

选自清同治七年刻本《对联汇海》。

一天云日祥和气;

万里山川锦绣春。

选自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藤墅俪言》。

春意已随杨柳动;

东风先报杏花开。

选自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竹窗楹语》。

喜延明月长登户;

自有春风为扫门。

选自民国二十八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甲骨集古诗联上编》。

田园渐发生,三阳启泰;

草木咸萌动,四序先春。

选自明嘉靖刻本《中麓山人续对》。

爆竹二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选自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精选对联备要》。

壬佩六符,允征吉兆;

寅恭五服,相励和衷。

选自民国十一年石印本《古今楹联类纂》

以上21副春联除第一种敦煌遗书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第二种《宋史》较为常见外,其余皆据国图藏本挑选。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葵邱书院首届“仁春堂杯”散文大赛入围作品▏初守亮 ▏春联记忆

刊头题字:尹祥君 葵邱书院书画顾问(著名书法家)

图/网络

春联记忆

文/初守亮

腌上腊八蒜,新年的脚步就近了,人们不再是忙碌的身影。偶尔一声清脆的爆仗在空中炸响,年味就顺着风飘了过来。孩子们鼻子尖,抢先闻到这期盼已久的味道,于是欢呼雀跃起来,孩子们出出进进蹦蹦跳跳,仿佛年味是从他们身上溢出来的。

每当想起过年,第一时间映入脑际的是,一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春联,“锣鼓咚锵送走旧思想,鞭炮噼啪震起新精神。”横批“辞旧迎新”。那时不懂其中意思,就单从这幅对联和对对联记忆尤为深刻上看,过年,家家贴上红红的春联,春联映红一张张笑脸;鞭炮炸响飘起袅袅的烟雾,就足以称之为过年的全部意义。对于美食、新衣,男孩子没有太多渴求,春联、鞭炮,像一副兴奋剂,贴进我童年的世界里,几乎占据了我童年时代过年时的所有欢乐。

年三十一大早,父亲首先拾掇好祭品,带领我们去墓地祭奠先人。父亲在前面走,我们叔兄弟七八个跟随其后,有时二叔或四叔也会一起去。父亲压好坟头纸摆好祭品,燃上三炷香向西北祭拜、鞠躬,然后絮叨着:快过年了,要老人们都到爷爷家一起过年,给你们带了吃的、用的、还有厚厚的钱粮。祷告先人保佑大人孩子健康平安等,然后点燃纸钱。叔叔在一边看着,有一句无一句的和父亲聊着。我们几个孩子,哪里知道上坟祭奠要虔敬什么的,只顾到处乱跑,找根木棍挑起鞭炮开始燃放,鞭炮在墓地里发出瓮声瓮气闷响声,缕缕青烟随风飘起,等黄纸渐渐燃尽,一起跪地磕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是最能渲染、烘托传统年节的庄重与喜庆的氛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我和弟弟也跟着父亲屁股后面,看着父亲先用炊帚头抹好糨子,再仔细的把对联贴上去。大门是门脸,是一个家庭的门面,不能七高八低,字义也要好。大门门板相对要宽一些、字大一点,一般四、五个字,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或“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等。最多七言,如“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来财进家门”等。门楣多是四个单独的字,有的也是五言,对角斜着书写,贴上去显得别致、新鲜。如:“辞旧迎新”“家和万事兴”等。门框上贴横批,与门框两边相配,多数是由七言或九言或更多组成。比如:“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爆竹更岁新桃换旧符,梅花迎春旧貌展新颜。”横批“万象更新”等,当然,一些篱笆门或比较矮小的门楼就另当别论了,等落门钱在门楣上飘动,这门面便清新灵动起来,父亲就露出满意的微笑。再接着落堂屋,堂屋的对联尺寸会小一些,对联的字数基本是七个字,诸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福寿吉祥之类的对联,以示对高堂父母的虔敬。门楣、横批多是四、五个字,如“福寿延年”“迎春接福”等。再就东偏房、西偏房、所有窗户、套间门口等,都贴上红红的春联。以及饭屋“油盐柴米宜具备,苦淡酸甜任烹调。”猪圈鸡舍“六畜兴旺”粮囤“五谷丰登”橱柜“锦衣满箱”“黄金万两”等等。家中处处见红,处处喜庆,红红火火。我和弟弟一些字不认识,就不住地问,这是个什么字啊。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的跟我们说,这个字怎么念,并解释着这幅对联的意思。当然,有时父亲说的也不一定对,但我们还是点着头,似乎觉得挺有意思,吞吞吐吐的念叨着对联上的每一个字。

上五年级那年,班里有了写大仿这门课。那时我的作业本,由于字写的工整、卷面干净,在全校各个班级传递着看,当然大仿本也不例外,一个个红圈圈互相连环,常常得到老师们的表扬和鼓励,于是我慢慢对毛笔字情有独钟起来。记得那时我还爱好剪报和画画的习惯,闲暇时,我就拿起毛笔,利用剪过的废旧报纸写写画画,买来米芾和柳公权的字帖临帖,借来《芥子园画传》描摹山水、花鸟;周末,再不到坡里打猪草,晚上也不再去看电影。那时的父母亲对于我的爱好,不怎么支持但也决不反对。一来二去,我的字、画逐步有模有样起来。我画的四扇屏、中堂,偶尔会在庄里乡亲的墙壁上看到,当然是一些不懂画、好将就的乡邻,但我的心里还是比较高兴。

过了腊月二十五,陆续有邻居拿着红纸来,感觉生分的会拿上瓶墨汁,放在桌上的显眼处。这些人中有大人、孩子、也有老人,进门多笑容可掬,非常客气。根顺哥做事非常圆滑,他进门放下红纸,就急忙掏出烟,递过一根,他让的很起,我说不会,然后他自己点上一根,把烟扔到桌上。如果遇到父母亲在,他会大叔大婶的喊,说话间,总少不了和父母夸夸我的毛笔字。四叔过日子精打细算,他把对联裁得像一根纸条,并且只有上下联,内门、厨房、粮囤,他是不会费这个冤枉钱的。他说门板门楣贴了,以后脏了很难清理,都知道他是在给自己找个省钱的理由,但从没人说破。根福、和平和山根就不同了,他们把红纸、墨汁往桌上一放,边分香烟边开始拉起家长里短,一派气定神闲的姿态。他们会借个空档,不紧不慢的把红纸裁好,红纸一准会剩下一两张,忽明忽暗的烟头在他的嘴角来回滚动。有时他们也站在一旁看我写字,伸出手指摁着纸角,随着每一个字写完,往前移一下,上联写到一半,他就把这副对联完整地背出来。二叔家大哥三哥,把裁好的纸送来,看一时半会儿写不了,坐一会儿就走了,他们不会插别人的空子。有时有街坊婶子或嫂子来,进屋就说:哟,今天还写不着呢,在屋里打转。如果有老侄或小叔子,总会说两句半荤半素的闹话,引得大家笑一阵子,也给年节增添生气。三叔家的哥哥弟弟都写一手好毛笔字,每年的对联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三叔出出进进现出不屑的表情,慢悠悠的踱着方子步,透着一股凌人傲气,仿佛隐藏不住嫉妒的暗示。当然,我家的对联我会提前写好,防止年底贪帮别人写,耽误自家落门。弟弟对写字没有兴趣,这个时候,他不会来我这屋,他怕我让他帮着凉对联,墨汁流了或粘了还要挨数落,没事就在巷子里疯玩。有时兄台们哄着他帮忙贴对联,也正赶上他爱动弹,几个孩子七手八脚,一会儿就落完了。当大年初一给长辈们拜年,看到这位哥哥的大门上的对联,一时笑得我直不起腰,上下联字数竟然不一样多。三叔看了一声不吭,表情嗤之以鼻,转身倒背着手、迈着四方步走了。

那时我写的对联,多是看着一本历书写的,小小的历书上面有春联、婚联还有丧联,但适应鲁北地区的春联却不多。连续几年的历书我会准时买到,但还是免不了大量重复。比如:“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横批:吉庆有余。”“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横批:山河壮丽。”“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春风化雨。”“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喜气盈门。”“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横批:万事如意。”“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横批:欢度佳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万家。横批:春色满园。”“财连亨通步步高,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迎春接福。”“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吉祥如意。”等等。有时会写几句毛主席诗词,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等。写的得意的时候,还会自己编上几句:“新年新景新气象,好山好水好风光。”“稻麦黍菽稷五谷丰登,猪牛羊马鸡六畜兴旺。”也不懂得平仄或对仗是怎么回事。只顾趴在桌子上,默默无闻的写,几天下来,只觉得头昏脑涨,力尽筋疲。尽管如此,每年乡亲们拿着红纸来,我依然乐此不疲的帮忙。后来,一个自家的叔叔,听说我每年都为庄里乡亲撰写对联,专门从外地给我捎了一本专写对联的书,书名忘记了,只记得里面不光是春联、婚联和丧联,还有医院、学校、各企事业单位、门头开业、公园连廊、亭榭等用联,以及某某等等,那就是一本对联大词典。

新年的钟声一响,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门前响声未停,窗外又砸墙般响起,左邻右舍庆除夕,鞭炮噼噼啪啪,震耳欲聋;烟花璀璨,五彩缤纷,真可谓是“火树银花不夜天”。静听远处,如同煮沸的肴肉锅,咕咕嘟嘟,稀稀拉拉,一直到天亮。吃了五更饺子,叔兄弟们聚齐,汇入拜年的人流。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诚实与孝道的永久呈现,一直延续至今。大街小巷往来不断地男男女女,打扮的红飞翠舞,看上去精神饱满。花花绿绿的春联,恍然就是家家户户房屋门楼量身定做的新衣,着了新装的房子,多像欢度春节的乡民,它们鲜艳、红火,笑容满面,映着朝霞,更显妩媚、绚丽、动人,与乡民们一道,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庄里乡亲、兄弟爷们,见面彼此寒暄、嬉笑、互道新年好。有的如久别重逢,半开玩笑地说,给叔叔拜年啦,掏个红包吧,然后,都哈哈一笑各自拜年去了。那时,我也喜欢过年,也不排斥春节的每一种传统习俗。拜年,从未在我心中占过一席之地,我只是顺应着延续下来的春节的古老风俗敷衍而已,没有想太多。和叔兄弟们一起走着,新春的街道上的景象,处处让人眼花缭乱,不时传来几声或低沉或清脆的鞭炮响,和着阵阵欢快的笑声,使这个传统的年节充满活力和生气。

我走在兄弟们的后面,左顾右盼,欣赏着沿街各家五花八门的春联,心里暗自褒贬着每一副对联的意义和字体的优劣,其实,那只是自己对对联和书法,浅薄的认识和一知半解的理解而已。于是,从第一家、第一年读起,从“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读到“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爆竹更岁新桃换旧符,梅花迎春旧貌换新颜。”读着读着,声音在年头岁尾里,不经意间苍了声。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集市上渐渐有了售卖春联的商贩,对联上印刷了各种各样好看的浅色花纹及图案,花花绿绿的甚是好看。图省事的人们就到集市上购买这种印刷品,找人代写春联的少之又少了,写春联渐渐成为过往和记忆。随着全国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实行乡村统一规划,低矮昏暗的茅屋草舍篱笆门,逐渐被红砖碧瓦、白墙粉黛的砖瓦房,以及二层小楼所替代,伫立在蓝天白云下,百姓生活步步升高。市场上出售春联的摊位一个连着一个,每当赶集这天,红红火火的春联和花样繁多的“福”字,挂满了半条街。生活好了,家家户户房屋亮堂了、门楼高了,春联的身影也增长了,从一米到两米三米不等,字数相应增加了,从七言、九言、十一言、甚至十五言之多,且寓意深刻,字体浑厚大方,端庄有力,蕴含着浓浓的时代气息。如:“东成西就四季来财家兴旺,南和北顺八方进宝福满堂。”再如“银龙辞旧岁潜入银河留福祉,金蛇开新年引来金风送吉祥。”等,让人眼花缭乱。大年初一早晨,像我曾经挨家阅读、欣赏春联的人也不会再有,这种传统文化浓郁且历史悠久的春联,就像一串串开在门前的花,鲜艳、精神,装扮着每一年的新春佳节,每个人都心花怒放,欢欢喜喜。如今,年轻一代一股脑涌向城镇,部分老年人也随着儿女定居城市,自然风景秀丽的山村水寨,几乎成为空巢村落,商品化的传统春联,仿佛淡出历史舞台,若干村庄只把大门落红,就像一个清瘦的老者,赤身穿了一件红袍。曰:“父母离家顾打拼儿女缺爱,儿女在外忙创业父母孤独。”“党恩浩荡祖国城镇春风送暖,金鸡报晓社区街道龙凤呈祥。”等。人们注意力只是它的红火、喜庆,没人顾及它的字义字形是否规整、联对对仗是否工整,人们的目光投在了发展经济上,一门心思的创事业、求致富、奔小康。

是啊!生活好了,吃穿不愁,过年更是应有尽有。但物质的丰富,反而显现出精神的匮乏。年味淡了,装扮年节除了新衣、美食、尚有余温的乡情,只剩下这红红的春联,这春联,点亮整个年节里的大千世界。

【作者简介】:初守亮,山东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散文百家》《江河文学》《山东文学》《青岛文学》《东方文学》《晚霞》《神州文学》《西部散文选刊》《文学百花园》《旅游散文》《时代青春》《散文诗世界》《山东青年》《企业家日报》《青岛日报》《陇东报》《济南日报》《法制时报》《湛江日报》等,有文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2018年《齐鲁文学年展》收录。

欢迎新老朋友投稿葵邱书院!

壹点号葵邱书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