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是什么节日)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到了!快给孩子讲讲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吧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

汉文帝刘恒登基大赦天下。

以后每到元月十五,

皇帝都要出宫游玩,

张灯结彩,与民同乐。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

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人们赏花灯,猜灯谜,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

推向又一个高潮,

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扬又称上元节、小正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皆取团圆之意,

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晚上,

街头巷尾,红灯高挂,

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

不一而足,

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述: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

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

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

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下面中教君也准备了几个灯谜,

老师和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 打一字 -

点击查看谜底

猜灯谜 打一字

山上还有山——【出】

家中添一口——【豪】

十张口,一颗心——【思】

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

一人一张口,下面长只于——【拿】

四面都是山,山山都相连——【田】

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省】

以上灯谜老师们都猜出来了嘛?

如果有高难度、更有趣的灯谜,

欢迎和中教君分享。

除了猜灯谜之外,

还可以和孩子们分享以下诗词。

元宵节诗词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

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

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

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

从舞休歌罢。

元宵灯彩,

映照着人间的烟火与团圆。

今夜良宵,全家团聚,尽享天伦。

愿天长地久,

花好月圆!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今日元宵!这些习俗和诗句,带孩子一起了解》、新华网

图片来源 | 新华网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是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

“志”在心中 “愿”在行动

一路走来,他们

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

今天,我们一起

12月4日,在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马桥志愿者走进居民区,用“接地气、冒热气”的志愿服务,精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助力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走进

“没想到还有志愿者为我们剪头发,住在这里很方便,也安心舒适,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上海的城市温暖。”住户小王看着自己的新发型说道。

打卡环节同样引人注目,现场一些居民还主动扫码注册成为志愿者,激励更多的人向善而为、向美而行,自觉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礼遇“最美” 礼赞“最美”志愿是青春最美的模样,感恩是人生最暖的表达!为感谢参与马桥镇志愿服务的市民,马桥镇还推出了

电影《志愿军》观影活动

凭借志愿服务时长或星级认证截图,前往马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银春路2006号)领取马桥文创产品。

8:30—11:00、13:00—17:00据悉,目前马桥镇共有上海志愿者网注册志愿者

食品安全宣传 守护居民“舌尖安全”

志愿精神如同冬日暖阳

尽管寒意渐浓,但温暖常伴身旁

感谢每一位志愿者的默默奉献

志愿者,向您致敬!

愿你们初心如锦时

归来仍少年!

苗族节日NO.1,来感受一下吧!

西藏重大节庆,你了解多少

中国西藏网讯 近年来,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青藏高原逐渐对世人敞开了怀抱,成为越来越多旅游爱好者的出游首选地。

那么,何时才是赴西藏旅游最好的时节呢?毫无疑问,那便是适逢藏族人民重大传统节庆的时候,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广袤的高原风光,还可以亲身感受藏族民俗节庆的。

藏历新年

新年是藏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一种油炸面食),还要准备一个“切玛”盒。然后把炸好的“卡赛”和装饰好的“切玛”供奉在佛龛上。

到了月底,家家户户会把家中的佛龛、家具擦得干干净净。在灶房正中墙上或门前空地上,绘制吉祥的图案。新年前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 “古突”。

新年的第一天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互相敬青稞酒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初二,亲友们互相拜年。初三,人们蜂拥至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煨桑、插经幡,祈求山神和水神赐予幸福平安。

林卡节

藏语“林卡”就是指绿草成茵、绿树成荫的地方。每当夏季来临,高原上鲜花盛开、阳光明媚、熬过了一个长冬的人们纷纷来到郊外的“林卡”,享受大自然。林卡节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集中在藏历五月初一到十五。十五日这天,是逛林卡的高潮。人们带着食品、炊具等大包小包的东西,在林卡里搭起帐篷,欢度林卡。

望果节

“望”藏语意为田地,“果”即转圈。望果节就是围着田地转圈的意思,表达的是对丰收的祈求和渴望,在西藏农区,特别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每当庄稼即将成熟,老百姓请当地寺院的僧人择吉日并举行望果节。节日当天,人们穿上盛装,每家出一人,在举着佛像,背着经书,浩浩荡荡地绕行在即将收割的田地之间,一边缓行,一边祝颂,祈祷神佛保佑庄稼丰收。

雪顿节

藏历七月一日,是拉萨雪顿节,意为“酸奶节”,由于雪顿节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如今的雪顿节,除了原有的藏戏演出外,还有西藏乃至国内外的文艺团体演出,已经成了西藏的艺术节。

沐浴节

沐浴节一般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据说期间沐浴可以祛除百病,全年身体健康。

藏历七月,弃山星(金星)出现之时即是沐浴节开始之日。之后的七天,无论城镇、乡村,无论男女老幼,家家户户带上沐浴用具,来到附近江河,在传说的药王赐下的“药水”中沐浴。

除此之外,西藏地区还有赛马会、雪顿节、药师佛节、赛牦牛等多种多样的节日。(中国西藏网 记者/周晴晴)

腊月十六·又到一年“尾牙”时 吃顿好的“打牙祭”|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食福年终是尾牙,盛筵今日请头家。”1月18日,农历腊月十六至。在当下,也许不少年轻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这一日有何特殊的含义,但将时光穿越回古代社会,会发现商人们在此日会格外地忙碌和积极。旧时,人们把腊月十六称为“尾牙”或是“倒牙”。而做尾牙亦称“做尾”“做尾诣”,是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岁时民俗。拜祭土地公、宴请伙计、打牙祭……这是商人们一年中忙碌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古代集市图

为何要把腊月十六称之为“尾牙”呢?据悉,“牙”是中国民间祭拜土地公的仪式,而祭拜土地公,又称为“做牙”。在传统习俗中,做生意的人在农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须准备一些三牲四果、香枝与纸钱等,来祭拜土地公。商人们把农历的二月二日称为头牙,十二月也就是腊月十六日则是尾牙。其中,岁末最后一次的祭祀活动“尾牙”,对于商人们来说尤为重要。古时有一诗句“一年伙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就是旧时诗人描述的尾牙情景。

这一日,最重要的自然是要祭拜土地公,让土地公“吃好喝好”。因为在古人的认知中,土地神为商家保护神,为求保佑新年利市,所以商人们的“尾牙”酒席尤为丰盛。而在祭拜完后,所用的菜肴可以给员工或家人食用,也有商家为犒赏工人一年辛苦而设酬谢酒宴,商人们会以好酒好菜向牙商们请客致谢以及分给雇工,这就叫“打牙祭”“食尾牙”。可以说,现代企业中流行的“年会”,其实也暗含了“尾牙”的身影。

尾牙宴上的菜肴白斩鸡

在天府之国的成都,旧时人们也流行着过“尾牙”的习俗。据民俗专家刘孝昌讲到,过去成都人把每个月的初二、十六吃一顿肉称为“打牙祭”。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那些岁月中,“吃肉”可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频繁做到的。“在七八十年前,不是每天都有肉吃的,能够在初二、十六吃顿肉的,这家人都算是中上水平,一般人一个月吃不到肉是多数时候。”刘孝昌感慨到,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有肉吃。但在以前,在“尾牙”这一日打个牙祭,吃上肉食,是不少普通百姓的盼望。

“昔日成都在时逢年关临近的时候,腊月十六倒牙,当家人总要想办法割一点肉回家。一年到头最后一个牙祭,能够有肉吃,在当时是全家老小十分高兴的事。”刘孝昌描述到,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当长辈的只在逢年过节的日子能买一两斤肉,能够用绳子拴着从街这头走到街那头,是件很荣耀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旧时成都人倒牙吃肉时候不忘祭祖,把肉拿回来煮好之后当作刀头,先摆在神龛上祭祖宗先人再吃。“当年成都人每个月的初二、十六,能够有个牙祭已经是件很不得了的事。”

土地公木面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尾牙看似热闹又能打牙祭,但对于旧时社会的工人们来说,这滋味并不好受。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如果商人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工人,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刘孝昌也提到,这一顿饭对于工人们来说是“不好吃的”,因为每人都会忧心忡忡,生怕吃了这顿饭后,自己来年的生计就没了着落。不过随着社会发展,这种风俗已经逐渐消失。在如今,企业的“尾牙”大多以“年会”的形式举行,员工们聚餐、抽奖、表演,在一派热闹的氛围中迎接新春的到来。

民俗专家刘孝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