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北京的火神庙在哪里(火神庙在哪里)

北京的火神庙在哪里(火神庙在哪里)

北京最大的火神庙是哪个?带你去见识一下

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旁有一座火神庙,全称为“敕建火德真君庙”,又俗称“什刹海火神庙”,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路西、万宁桥西北侧、什刹海东岸,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宫观,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这座火神庙在北京众多火神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

什么是火神庙

道教有祭祀“五星七曜”的说法。“五星”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火神是代表五行中“南方火”的神祇,其代表星宿是荧惑星。

道教《灵宝经》说:

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异地,各守一方。五方异气,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气。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气。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气。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气。黄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气。自一气生真一,真一因土出。故万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气而生也。

道教《云笈七签》说,五星各有名号:

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

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

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标。

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咺,字积原。

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道教供奉的火神和历史人物的联系有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燧人氏,因为燧人氏发明的火;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炎帝和黄帝一样是我们民族的祖先,炎帝主要在南方楚地活动,所以代表南方;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之孙祝融,以祝融为火神的说法较为普遍。

历史上人们建火神庙多半是基于对火的畏惧,因为过去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极易遭受火灾。对火的恐惧体现到对火神的祭拜上,建火神庙是希望得到火神庇佑,免除火灾的肆虐。

人们为了躲避火灾,除了拜火神之外,也拜玄天上帝。在道教中,名为“真武”的玄天上帝是来自北方的神明,北方属“水”,五行中“水”可克“火”。有的专门修建玄帝观供奉玄帝,有的在火神庙中供奉玄帝。什刹海火神庙就供奉玄天上帝。

北京有多处火神庙。据记载,民国初年,北京城内有火神庙17处。现在保存下来、规模较完整的有什刹海火神庙、琉璃厂火神庙、花市火神庙等,其中,什刹海火神庙无疑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

什刹海火神庙为历代皇家看重

什刹海火神庙建于唐代贞观六年(632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比同期所建的法源寺还要早3年。北京作为都城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可谓“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历史上在北京什刹海一带有“九庵一庙”的说法,“一庙”说的就是火神庙。但在元代之前,火神庙规模很小,殿顶都是灰瓦,远看与普通民房没有太大差别。

元代将都城建在今天北京什刹海一带。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营造大都城的时候,有龟蛇出现在今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释说,这是真武神光临,真武神为水,其德惟水,水能胜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将什刹海边的真武庙整修、扩建。

当时忽必烈为解决京城粮食问题,听取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开凿从通州到什刹海的通惠河,将通过京杭大运河从南方运到通州的粮食直接用船运到什刹海,解决了京城几十万人的吃粮问题。火神庙紧挨着的万宁桥就是通惠河与什刹海的连接处,也是大运河漕运河道的始点。这里有元代大运河进入什刹海的最后一道水闸,现在万宁桥下还保留有当时石制的水闸遗存。也正是在万宁桥上,忽必烈看到运河中漕运船只来来往往的繁荣景象,为这条新开通的运河起了“通惠河”的名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里连接着元代皇宫的北门,是皇帝出入皇宫的必经之地,所以万宁桥又被称为“天桥”。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这里留有精美的元代雕刻:石桥的东西石拱券上方各有一石雕螭状吸水兽。桥两侧石砌护岸,四边各有一只鹿角分水兽,趴在岸沿边对视着桥孔。分水兽长1.77米,宽0.9米,高约0.57米,头顶有一对鹿角,瘪嘴翘鼻圆眼,四爪张开抓在花球上,浑身是大片鳞甲,还有一条粗壮的尾巴。四只分水兽姿态不一,桥东的两只趴在岸沿上,头伸出岸沿边,形成伏岸望水的姿势;桥西的两只将头外伸,两只有吸盘的爪抓着垂直的岸边墙面,身体一侧挂在岸沿外。这种保持原貌的元代石雕已十分少见,是现存元代石雕的精品。火神庙建在这不同凡响的桥旁,建在不同凡响的运河水闸旁,可见火神庙也有不同凡响的规格。

明成祖朱棣特别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朱棣当了皇帝后,加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他下令在万宁桥边的原火神庙址上营造皇家道观真武庙,并由官方祭祀。另外明代宫中时常失火,也使皇家重视祭拜火神。据记载,自从紫禁城建好后,大大小小的火害不计其数。永乐年间,紫禁城刚建好没多久,三大殿就遭火灾,被烧成了灰烬。万历年间更是火灾不断,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三大殿又遭火灾,这次大火还波及了后三宫。面对无情的火灾,皇家特别重视祭拜火神,将火神庙改为敕建,也就是成为皇家寺庙。在皇家的带动下,火神庙香火盛极一时。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了表示皇室对火德真君的崇敬,万历皇帝下旨将庙宇所用的普通灰瓦改成了蓝、绿色的琉璃瓦。然而就在鼎盛之时,皇家火神庙着火了,皇极殿被烧毁,一时间震惊朝野。万历皇帝大惊失色,他认为神庙自毁是不祥之兆,立即下令修复被烧毁的殿宇,同时举办隆重的消灾道场。天启年间,皇帝醉心于木工,宦官魏忠贤专政,政治更加黑暗,社会愈发动荡,惹得“天怒人怨”。天启六年(1626年),什刹海火神庙与王恭厂(约在今天西城区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同时起火,据说庙内“火球腾空而起,声震天宇”,紧接着王恭厂方向传来爆炸声,方圆数平方公里的万余间房屋尽数夷为平地,死亡1万余人,受伤2万余人。人们纷纷说,这是上天对“天朝”的惩戒。天启大爆炸的第二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17年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景山,明亡。

在清代,什刹海火神庙同样是皇家寺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对什刹海火神庙进行了重修,皇室特许将其山门及后殿顶改为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使得庙宇增添了皇家气派。据史载,光绪帝大婚前,皇宫里的一场大火把太和门和东西配殿都烧光了。太和门是举行大婚典礼的重要场所之一,突然被大火烧毁,皇宫上下都极为震惊,认为是上天在示警,于是慈禧太后亲赴什刹海火神庙敬香,祈求平安。慈禧太后这次拜过火神庙后,便经常去什刹海畔的火神庙祭祀,顺便看看民间的市井风情。有一次,她在火神庙中祭祀,飘来阵阵香味,她一问,知是对面福兴居的灌肠,便在庙中品尝了灌肠,从此,福兴居的灌肠红火一时。

什刹海火神庙是重要文物遗迹

什刹海火神庙占地并不很大,但布局严谨、精巧。整个建筑群包括三进院落。最南端为山门,单檐歇山顶,门上悬挂着赤字金匾“敕建火德真君庙”,表明它由皇室拨款修建的尊崇地位。

第一进为“荧惑宝殿”,即火祖殿。此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火神爷。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匾及对联。

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

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美至极,十分罕见。

第二进为“万寿景命宝阁”,即玉皇阁,明代称皇极殿,是座五间二层硬山顶阁楼,明万历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改题“万寿景命宝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原来二层阁上供奉玉皇大帝,一层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亦称玄天上帝,是北方大神,也是水神。

“万寿景命宝阁”前有一尊大铁香炉,看似普通,却来历非凡,是乾隆年间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冯七十四敬献给火神庙的。这尊香炉100多年前流失,后为荷兰驻华大使馆收藏。2011年5月10日,荷兰政府将香炉归还中国,安放于火神庙中。这成为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一个见证,也是一段佳话。

第三进为“斗姆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这一进现在还没有开放。此外,东路还有慈航殿,西路有三官大殿、财神殿等。

值得一说的是,火神庙内有一个月老殿,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月老,又称月下老人,在道教里是天庭的一位上仙。在民间传说中,他是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是媒神。清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说,月老“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月老持两件法宝,其一为婚姻簿,簿中定下世人之婚姻安排;其二为红线,用以连接有姻缘的男女。什刹海火神庙素有“拜火神中状元,拜月老得良缘”的美誉。

什刹海火神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是一座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址。

原题:《北京什刹海火神庙观览记》

作者:刚星莎

编辑:李凤

天子山火文化园项目按下加速键,南岳一台戏呼之欲出

近日,备受关注的祝融剧场已基本完成外立面的装饰工作,放眼望去,剧场立柱面饰满了精美的“火文化”图腾与青铜器回纹浮雕,端庄肃穆,熠熠生辉,与衡山祝融峰火神庙遥相呼应。

祝融剧场是天子山火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子山火文化园作为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它的建成,对丰富南岳旅游夜生活,培育“夜经济”,提高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延伸旅游产业链有着重要意义。

2020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南岳衡山第十届寿文化节两大系列活动天子山火文化园开园暨祝融剧场首映式、湖湘文化IP大赏将在天子山火文化园项目举行。受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连日阴雨天气的影响,天子山火文化园项目工程建设一度受阻,为保证项目如期开园、开街、开演,这段时间,尽管气温一度高达30多度,但项目施工现场却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施工人员不顾高温“烤”验,头顶骄阳,坚守一线,抢抓进度。

项目工程部谢经理告诉记者,“我们调整了进度计划,增加人员物资投入,现场施工人员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开足马力抢进度。”

“天气这么热,每天喝水至少是三大壶,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希望早点把项目完工。”施工人员刘师傅满头大汗,顺手拿起大瓶可乐般的水壶咕噜咕噜地畅饮。

在施工人员“给力”建设的同时,建设单位也做好了“战高温”的充足准备,不仅有凉茶、风油精、藿香正气合剂等消暑物品持续供应,同时及时调整了工人的作业时间,通过采取“做两头歇中间”的夏季错峰施工方式,让工人们每天清晨7点便开始作业,上午11点下班,下午14点再开工至傍晚18点,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在项目全体施工单位抓晴天、抢阴天、战雨天的不懈努力下,上半年建设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天子山火文化园一期展示中心主体建筑及室外景观、文化艺术街一期主体结构、祝融剧场主体结构和室外装修以及交通接驳站等已基本完成。大小市政收尾工作、文化艺术商街一期和剧场的户外景观施工也在稳步推进中。

在天子山火文化园项目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编创工作也如火如荼。备受瞩目的“南岳一台戏”是丰富南岳旅游产品要素、补齐全域旅游短板的重要一环,它的上映将形成南岳“白天登衡山朝圣,晚上剧场观盛典”的旅游格局,对弥补南岳多年来的夜间旅游空白、推动南岳全域旅游、提升南岳旅游品牌将起到重要作用。前期,传奇演艺团队对“南岳一台戏”剧本进行精心创作并多次完善,现已基本定案。

“我们力求将这台戏打造成一台高质量、高水准的视听艺术盛宴!”传奇演艺舞台技术张经理兴奋地告诉记者。

据悉,传奇演艺团队联合湖南省演艺集团,组织了一支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整台剧的编创和制作,同时邀请了业内一线演艺设备和服务供应商加盟合作。目前经过先后三次方案汇报,获得了南岳区委区政府和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后续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通讯员周翔宇 尹中宝 潇湘晨报记者朱清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什刹海旁火神庙的千年岁月|专栏「发现大运河」

本文刊载于2022年3月刊,原标题:《护“漕”保“运”火神庙》

敕建火德真君庙(又称“火神庙”)坐落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旁,它不仅是当地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亦是北京香火最鼎盛、知名度最高的火神庙之一。这座始建于大唐贞观年间的火神庙陪伴北京城度过了千年岁月,庙中供奉的“火德真君”见证了京城内运河的变迁,承载了什刹海一带民众朴素的生活愿景——他既作为“火”的掌控者,被奉为民众气运的保护神,又作为“水”的管理者为漕运与民众出航提供庇护。

沿着火神庙发展的历史轨辙,运河与北京城市发展的关系、民众对运河的复杂情感、民间信仰在当下的存续方式,将汇聚为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缓缓向人们展示这座千年古庙所见证的兴衰变迁。

敕建古庙伴运河‍

自唐贞观年间火神庙初步建成至清乾隆年间庙宇再度被翻修的千载时光中,伴随着北京城的修建与什刹海功能的变迁,火神庙亦在历代统治者的关注与支持下进行了数次改建工程。在此过程中,火神庙不仅于明清两代得到了皇家的关注而成为真正的“敕建古庙”,更是早在元代便因什刹海而成为与运河相伴的庙宇。

明清两代统治者为火神庙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帝京景物略》记载,火神庙这座“唐贞观中址”曾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改建,明万历年间又“改增碧瓦重阁焉,使其逐步走向繁荣。由于明代皇宫内皇极殿、乾清宫、哕鸾殿先后遭遇火灾,皇帝遂决定“月给帑五十清醮也”,这便进一步推动了火神庙的建设,亦奠定了如今火神庙的布局。《日下旧闻考》记载,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皇帝再次重修火神庙,为它“门及后阁俱改加黄瓦”,彰显了皇家对这座千年古庙的重视,使其无愧于“敕建”之名。

尽管火神庙在明清时期才真正走向繁荣,但其依托什刹海而与运河结缘的历史却可上溯至元代。北京民间俗语“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没有什刹海,便没有北京城”,所讲述的是什刹海在元代北京城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当元朝统治者修建大都城时,什刹海不仅紧邻元大都的南北中轴线,更是确定城市“中心与半径”的重要依据。

元代的什刹海曾一度被建设为漕运的“北端点”。这是因为元大都初步建成后,如何满足城内统治阶层与

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彼时元大都内民众的生活物资大多仰赖漕运供给,南方的粮食、丝绸、布匹、茶叶等物资借助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运送至通州张家湾一带后,再经陆路送入大都。然而,相较于运河漕运的便利,陆路运输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难以估量的,元代初年甚至有“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千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的景象。为解决这一难题,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献策并亲自测量、设计,于“至元二十九年初之春”至“至元三十年之秋”成功开凿了通惠河,引昌平玉泉山的白浮泉水经瓮山泊汇入什刹海,并最终与北运河相连。此后,南来的物资得以直接抵达大都城旁的什刹海,极大地便利了京城物资的转运,“舳舻蔽水”的盛况也使同处什刹海旁的火神庙真正成为一座与运河相伴的庙宇。

由于什刹海成为了大运河的“北端码头”,担负起物资转运地的职能,湖畔的火神庙也随之成为满足沿岸民众与漕运水手精神需要的神圣空间。当满载漕粮的船抵达京城后,船主会首先到火神庙烧香,感谢火神的一路护佑,而当船只准备返回江南时,船主将再度来到火神庙,希望火神能保佑他们出航顺利,火神庙因此与大运河及漕运的推行紧密相连。

在民众生活需求的推动下,昔日为“以水济而胜厌”而修建在什刹海旁的火神庙肩负起保佑漕运与船只出航的职责,这座古老的庙宇真正成为了一座“运河畔”的“敕建古庙”,而庙中供奉的掌管人间火焰的火神亦被赋予了“水火相济”的神力。

水火相济佑黎民

什刹海旁的火神庙是一座三进院落,其主殿“荧惑宝殿”供奉着民间奉为的火祖、火神,被称为“先天之火,诸火之精”的祝融,他兼管水火,既掌管着人间的福禄气运,亦保佑着依漕运而生的黎民百姓。

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水与火是最为常见的元素,但人们对二者的态度却十分复杂。火虽然带来了光明、温暖与希望,预示着运势的红火,但偶发的火灾却始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隐患;水带来了生命与便利的交通,尤其是为运河沿岸的民众提供了赖以谋生的手段,但变幻莫测的海上风云与河流不定期的泛滥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平静生活。水与火不仅本身都具有两面性,二者之间亦并非完全对立,正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所言“盖天之道,火之本在水,水足于中,而后火生于外。火非水,无以为命,水非火,无以为性”。可见水与火是“分而不分”,紧密相连的关系。

火神庙中供奉的火神便是一位将水、火巧妙融为一体的神祇。民间传说提及“尧帝时期,洪水为患,帝令鲧治理,可九年过去,毫无成效”。此后,鲧盗取天上的“息壤”试图阻塞洪水,却因此触怒了天帝,命火神祝融下界“杀鲧于羽土,夺回了息壤”,并令祝融“监事人间治水,让他掌管一方之水的大权”,祝融因此成为兼管水火的神明。另有传说记载祝融曾与水神共工(一说北水神王)争斗,最终取胜,因此获得了兼管水火的权柄。此外,历代帝王的加封也从官方角度佐证了祝融兼管水火的神力,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就曾建“南海神祠”就近祭祀南海神祝融。

唐天宝十年(751年)加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宋康定元年(1040年)再度为祝融加封“洪圣”作为王号,南宋皇祐五年(1053年)则加封祝融为“南海昭顺洪圣广利王”。在民间传说与帝王加封的共同作用下,火神祝融成为民间信仰中的水上运输保护神,沿运河运输漕粮的船主会将火神庙作为祈求平安的第一站也便不足为奇了。尽管明清以后,随着北京城的扩建与通惠河上游水源的减少,加之护卫皇城安全的考虑,什刹海已不再作为大运河的“码头”而存在,但火神庙却仍然承载着民众对出航平安的祈愿与对昔日漕运繁华景象的记忆,其与大运河的密切联系至今仍被记录于庙宇中的展示板上,以民间传说的形式活跃于民众的口头讲述之中。

除却庇佑航运的职能,火神庙中的祝融还是管理天下万火的火神,民间认为他不仅能预报灾难,更会保佑人们的福禄运势。《帝京景物略》记载,民间广为流传的“天启年间大爆炸”事件前,火神庙就曾传出“粗细乐,先后过者三”,庙中还“忽火如球,滚而上于空”,此后“西南震声发矣。望其光气,乱丝者,海潮头者,五色者,黑灵芝者,起冲天,王恭厂灾也”。

火神庙中忽然出现的音乐与火球被认为是火神向人们发出的预警,昭示着与火相关的灾难即将到来。民间还有“拜火神,中状元”的说法,什刹海的火神庙被认为是禳灾祈福,增强福禄运势的灵验之所。在民间看来,掌管火焰的祝融“威光焕赫文昌之府”,能够“助长信众文运”,使民众在科举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另有解释认为,明代科举考试后,考中进士者要在参加琼林宴后来到火神庙进香,祈求官运通达,而状元则自然有着“烧头香”的殊荣,“拜火神,中状元”的说法也因此广为流传。民间亦有观点提到,火神庙香火鼎盛,在此处烧“头香”的难度

丝毫不亚于中状元,故有此“拜火神,中状元”之说。无论遵从何种解释,人们都坚信火神能带来文昌、爵禄与福寿,保佑他们在学业与生活中不断精进。即便科举制已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成为历史,但人们对知识与教育的追求却始终未曾改变,当下的火神仍因承载着人们启迪智慧、学业有成的心愿而香火不断。

总而言之,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中,什刹海旁的火神祝融成为兼管水火、保“漕”护“运”的神灵,其香火绵延不绝。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火神庙不仅展示着人们对水与火相生相克的理解,还记录了运河发展的历史轨辙与什刹海一带民众珍贵的历史记忆,至今仍矗立于什刹海畔,为人们讲述着北京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千载古庙展新颜

火神庙经历了千载的时光,既有过辉煌的过往,亦经历了落魄的时光,并在当下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历经战火的洗礼与管理的无序,什刹海曾一度“水面浑浊,污染严重”,河畔的诸多文物古迹也遭遇厄运,秀丽的曲水流觞小亭堆满了垃圾,火神庙也在曾被作为单位办公场所与民居,其内部建筑“满目疮痍,梁朽椽烂”,那些昔日里“描金饰银的神像,字字珠玑的石碑”亦不复昔日的流光溢彩,只有“房顶的琉璃瓦和火祖殿殿内幸存的藻井”仍记录着火神庙昔日的繁华。多亏国家的支持与民众对什刹海、火神庙持久的情感依恋,2002年6月火德真君庙腾退工程全面启动,现场清理与全面修缮工作也随之展开,并于2007年正式竣工,这座千年古庙得以再度向人们展示其在当代的风采。

如今,火神庙主要由荧惑宝殿、倒坐灵官殿(隆恩殿)与万寿景命宝殿(玉皇阁)三部分组成。隆恩殿中明万历皇帝御笔亲题的“隆恩”匾额、清乾隆皇帝题写的“司南利用”匾额,玉皇阁中万历皇帝题写的“万岁景灵阁”与乾隆题写的“万寿景命宝阁”等牌匾字迹仍清晰可辨,庙中供奉的火神、财神、慈航真人、三官大帝、真武大帝、太岁爷等诸多神明亦端坐于宝殿之内,汇集着当地民众的生活愿景。火神庙内还专门悬挂起《火神庙与大运河》的展示板,记录着运河与火神庙间密切的联系。

在鳞次栉比的庙宇建筑中,火神庙每逢道教重要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尤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的火神圣诞仪式最具特色。当天,火神庙将通过拈香祈福、祈祥皈依大法会等一系列仪式恭祝火德真君诞辰,上祝国泰民安,下祈家宅安宁,借火神的诞辰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送上美好的祝福。

随着互联网与大众传媒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神庙也紧跟时代潮流建立微信公众号“敕建火神庙”,用以宣传火神庙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公众号中不仅有火神庙近期活动的预告,更有《道教符图的功能与用途》《民间为何把寿命称为阳寿?》《诸葛亮、刘关张……原来都是抗疫达人》等推文,以符合当下民众审美需求的方式普及宗教与民俗文化、宣传防疫知识,使古老的寺庙在当下仍旧发挥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火神庙,这座什刹海旁历经千载岁月的古庙以其华美的建筑、肃穆的神像承载着当下民众的历史记忆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官方与民间的共同保护下,兼管水火的火神祝融将继续见证北京今日的繁荣与发展,为来此游览的民众展示运河与北京城市发展的悠久历史。

栏目共建:与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