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你看过《百家讲坛》吗?
你还在看《百家讲坛》吗??
你有多久没看《百家讲坛》了???
五年前,有媒体报道《百家讲坛》风光不再,收视率直线下降,即将被淘汰。《百家讲坛》系列书籍的起印量,已经从巅峰时期的百万册,下滑到两三万册,签售现场冷冷清清,没有昔日火爆的场面,恍若隔世。该消息传出后,随即便有《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反驳,大意是收视率的确下降了,但没有沦落到被淘汰的地步,现在的《百家讲坛》更加注重节目的严肃性,噱头比以前少了很多。
作为一个主讲历史的栏目,它的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一段历史。就像人生一样,有出生、有成熟、有衰老也有死亡。从目前这个时间点回首《百家讲坛》的历史,最光辉、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十到十五年前。在这个阶段,诞生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的《汉武帝》、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纪连海的《正说和珅》、蒙曼的《武则天》等等。
在当时,这些节目引起了很大反响,每次播出,都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为了争夺主讲人的图书版权,各家出版社尽心尽力,你争我夺,因为销量是有保障的。2007年《南方都市报》报道:"《品三国(上)》出版一个月卖了100万册,《品三国(下)》十天之内就卖了120万册"。央视《新闻会客厅》栏目邀请中华书局总编辑做客时,也报道:"当天这本谈论语的书《于丹<论语>心得》在9个小时之内签售了10200本,3个月的时间,这本传统文化书籍销售量已达到258万册,显然这本传统文化书籍没有让中华书局失望。"在一般观众眼里,易中天是"学术超男",于丹是"学术超女",他们就像娱乐圈的明星一样,拥有众多男女粉丝,每次图书签售会都异常的火爆,人们争相购买他们书籍,排很长的队,只为了一个签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周杰伦、林俊杰来了。
早年的低谷
当时《百家讲坛》为什么会火呢?既有节目的原因,也有观众的原因。我们先说节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见这样一句话:"人都是逼出来的"。假如公司没有破产,老王现在还是一个普通司机,不会当上大老板;假如老公没有去世,李姐也不会奋发图强,成为富豪……这个句式用在《百家讲坛》身上也不为过:假如当年没有遇到危机,也不一定会有后来的《百家讲坛》了。
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栏目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了。第一期上课的老师可谓大名鼎鼎,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他讲授的内容是《美与物理学》。这种级别的专家学者在电视上给老百姓传授知识,他的权威性、专业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知识更不用说,99.99%的人,在物理方面不可能比他更渊博。次日,也就是7月10日,上课的老师是丁肇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授课内容是《实验物理与物理学前沿》。在之后的一段时间,《百家讲坛》节目的嘉宾基本上都是高水平,比如霍金、叶嘉莹、周汝昌、李政道、韩启德等;选题比较广泛,数学、生物、艺术、物理、历史,几乎都有涵盖。从表面上看,这档节目非常不错,观众可以直接听到大师的课,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快便诞生了——收视率。
高处不胜寒,曲高则和寡,越是阳春白雪的东西,感兴趣的人、可以接受的人就越少。虽然《百家讲坛》的老师水平都很高,内容质量也不错,但题材对大多数人没有吸引力,且需要一定程度的基础知识才能听懂。老百姓看电视,主要目的是娱乐身心,轻松自我,节目内容越不要动脑筋越好,有几个观众会放着综艺节目、电视剧不看,选择听杨振宁大师的课呢?所以一两年下来,《百家讲坛》收视惨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2002年,央视开始实施《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让栏目组成员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如果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长期处于末尾,就要被淘汰。该制度实施后,《音乐厅》、《外语教学》等节目已经消失,《读书时间》、《百家讲坛》等节目被警告。任凭团队怎样努力,收视率就是提不上去,留给他们的时间真心不多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巅峰的钥匙
2004年,不少观众发现,科教频道有位上了年纪的老师正在讲清史,从努尔哈赤一直讲到宣统皇帝,平均每位皇帝讲1-3集。当时清宫剧正在荧屏上热播,什么《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等等,由于演员技艺高超,情节设计得扣人心弦,广大观众看的如痴如醉,拍手叫好,但也有一个很迷惑的问题:电视剧里的内容都是真的吗?历史上的康熙,真的喜欢深入民间,打抱不平?历史上的和珅,真的像王刚演的那样,与刘墉斗来斗去,最后用三尺白绫结束了生命?阎崇年老师的《清十二帝疑案》为大家解读了许多问题,使观众们知道,原来正史上的清代帝王,与电视剧里的有很大区别。即便他们标榜自己是正剧,与史实仍然有很远的距离。
《清十二帝疑案》是百家讲坛的一个转折点,许多忠实观众对该栏目的关注,就是从这个题材开始的。《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清十二帝疑案》就是第一坛。之后几年,《百家讲坛》陆续推出了许多经典节目,使栏目彻底走向了巅峰,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与杨振宁、霍金等人主讲的课程相比,阎崇年、易中天与他们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是选题更加考虑观众的兴趣。清宫剧泛滥,人们对剧情深信不疑,以为电视上演的就是历史,这时,产生想要了解正史的需求,《清十二帝疑案》的播出,排解了人们心里的疑问。当时提倡和谐社会,于丹《论语心得》从心灵的角度出发,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减少苦恼,获得内心的快乐,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都是结合热点的表现,古为今用。
在历史领域内部,也有热门话题与冷门话题之分。秦汉时代: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何进被杀到孙皓投降,喜欢的人比较多,《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就是解读这段历史;唐宋时期;从杨广登基到安史之乱,从宋太祖到宋太宗,从徽宗继位到高宗内禅,知名度比较大,产生的作品有蒙曼的《大隋风云》、《武则天》、《红妆时代》、《唐玄宗》,王立群的《宋太祖》、《宋太宗》,还有《两宋风云》;元明清时期:就是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从朱元璋到朱瞻基,从万历到乾隆,从道光到宣统,典型节目有毛佩奇的《明十七帝疑案》、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喻大华的《道光与鸦片战争》等。
这些历史阶段是比较热门的,人物知名,事件知名,感兴趣的观众多,需求比较旺盛。尤其是三国时期,几百年来,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而家喻户晓,但人们普遍的认知停留在罗贯中的小说里,对于《三国志》的阅读要少许多。当易中天告诉观众周瑜"气量甚大",蒋干没有盗过书,诸葛亮没有搞过"空城计"时,产生的轰动是很大的,因为固有的认知被挑战了。同样是易中天主讲的作品,《百家争鸣》系列影响力就远不如《品三国》,因为观众对诸子百家的兴趣十分有限。
其次,讲课的内容、风格要与大多数观众契合。最早的两三年,《百家讲坛》栏目的受众主要是中老年知识分子,非常小众,只有他们,才会对李政道、杨振宁的课产生浓厚兴趣。中国大学1999年开始扩招,2003、2004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就几十万、一百多万,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八九百万,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读过大学,甚至连高中都没上过,大师的高端课程,一般本科生未必能听懂,更不要说本科以下的了。为此,《百家讲坛》对受众群体进行了调整,定位在初中水平,不管是哪个大学来的教授,讲的内容必须让初中生可以听懂。因此,专业词汇减少了,通俗化的语言变多了。
如何提升观众的兴趣呢?多讲故事、多设置悬念,以悬念开头,用故事解答,再以悬念结尾,观众不但可以听下去,还会对明天的内容充满期待。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出身之谜,妙玉身世之谜,林黛玉沉湖之谜,用一个一个的谜团,使观众舍不得换台,一不小心就看到了结尾;明朝为什么会灭亡?清朝为什么能取而代之?阎崇年用三个"分"、三个"合"进行概括,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回答了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顺治死亡之谜等众多有意思的话题。
风格上,幽默风趣比较讨人喜欢,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电视是一种休闲活动,是在工作之余做的,幽默的语言能够起到娱乐的效用。这一点,易中天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经典语录非常多,比如:"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曹操从中央到地方,又从地方到中央,给朝廷写了无数的建议,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通过节目,观众既学到了知识,解答了心里的疑难,又可以哈哈一笑,对节目的满意度自然更高了。
《百家讲坛》曾经的火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电脑普及率不高,手机上网还是个新事物,人们想要学习历史,要么购买纸质书籍,要么看电视。在纸质书籍中,通俗读物比较少,专家学者的书籍往往学术性较强,若不是很有兴趣,读起来会枯燥、乏味。《百家讲坛》根据受众的特点,自我革新,填补了观众对这个领域的需求所以场场爆满,收视率居高不下。但是,外部环境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百家讲坛》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巅峰。
进入2010年代,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学习历史的途径越来越多,更加方便快捷,只要手机在手,随时都可以看书、看视频。《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的出版,以及自媒体时代后,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历史学者在网上发布相关文章,充实了读物数量。观众不一定要通过《百家讲坛》,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录制,热门的历史人物、历史时期都已经有人讲过了,曹操、王阳明等题材甚至被讲了好几遍,选题越来越狭窄,新推出的内容,观众很难有特别感兴趣的。节目的形式也一成不变,一张桌子、一位主讲人,十几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看久了容易审美疲劳,像《中国诗词大会》、《开讲啦》这些新出的文化节目,互动性较强,有主持人、有观众,选手之间你争我夺,背诵诗词,煞是好看。最后,《百家讲坛》部分学者讲授的内容饱受质疑,无法得到认可。最典型的是于丹,在签售活动上,有人身穿"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的T恤表达不满,历史学家朱维铮曾评价于丹"不知《论语》为何物"、"没有一处心得是于丹自己的",梁宏达更是说她喜欢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辞藻华丽却无实质作用。
作者高成,一个热爱历史的孤寡“老人”,喜欢创新,擅长搞怪。今日头条ID:麦园居士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百家讲坛》观看合集|再也不用为获取知识发愁啦!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本期百科君为大家带来了百家讲坛的合集,如下:
AV469132《易中天品三国52集》
AV9608632《亮剑中的李云龙》
AV1630141《武则天32集_蒙曼》
AV17515643《中国帝王历代合集771集》
AV1713574《大隋风云》
AV18413109《王立群合集276集》
AV2292277《刘心武,揭秘红楼梦61集》
AV387713《易中天-百家争鸣》
AV1524452《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
AV17944351《王立群-读史记》
AV1630147《长恨歌-蒙曼》
AV1629605《太平公主-蒙曼》
AV2562204《鲍鹏山_新说水浒》
AV12561675《秦始皇_王立群》
AV9434599《王立群-宋史》
AV1909744《风雨张居正-郦波》
AV1923035《国号》
AV2049237《唐宋八大家-苏轼》
AV3998913《易经的奥秘》
AV3578471《红楼梦里的配角》
AV12558957《汉武帝37集》
AV1930390《战国七雄》
AV12557428《大风歌-王立群》
AV1431474《南唐后主李煜》
AV15936860《清朝合集400集》
AV9319276《唐宋八大家-康震》
AV6405074《春秋五霸》
AV11590890《三国名将》
AV1949190《马未都说收藏》
AV5214628《崇祯那些事》
AV10927179《大隋风云》
AV2455315《李清照》
AV3836602《新解红楼梦-周汝昌》
AV9361767《大明名臣》
AV18823773《郦波合集127集》
AV3389360《宋太祖赵匡胤-王立群40集》
AV5277892《诗仙李白-康震》
AV4515346《慈禧》
AV5226217《诗圣杜甫》
AV2135332《大话西游》
AV2168500《大唐英雄传》
AV12505208《东汉开国》
AV3836806《囚天子光绪》
AV5427505《永乐大帝》
AV3684447《二战人物》
AV3871187《玄奘西游记-钱文忠》
AV12401070《明太祖-朱元璋》
AV9413162《曾国藩家训》
AV21536174《五百年王阳明》
AV8773221《清朝二十四臣-纪连海》
AV21408256《国史通鉴》
AV12575004《项羽》
AV2048557《诗经中的爱情》
AV2047986《话说聊斋》
AV1827219《百家姓1》
AV1827717《百家姓2》
AV5384790《盛唐的背影》
AV2058561《纳兰心事谁人知》
AV15365489《明亡清兴60年》
AV20872810《红楼梦合集175集》
AV16030500《蒋勋细说红楼梦160集》
AV3853438《狄仁杰真相》
AV3492569《清12帝疑案》
AV3538287《玄武门之变》
AV2133506《金戈铁马-辛弃疾》
AV2047944《三言二拍》
AV15933271《中国别称》
AV2012764《唐高宗真相》
AV2058241《千古中医》
获取链接的方法:
关注百科喜乐汇,转发本文后,发送私信“百家讲坛”,就可以观看了!
《百家讲坛》蒙曼,年近半百仍未婚,自称:“最想嫁给孙悟空”
相信看过《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的朋友都知道蒙曼——一位在历史领域有着极高造诣的学者。
相信蒙曼这样出色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追求者,但她却至今未婚。
有一次在一档节目上,朱迅问起她这个问题,没想到这位才女却轻轻笑道:“我最想嫁给孙悟空。”蒙曼的回答引得在场的观众都大笑起来。
那么,蒙曼究竟为什么至今未婚呢?
至今单身的北大才女一次,蒙曼应邀参加了一档节目,节目中有一段朱迅采访蒙曼的环节,由于外界都很好奇为什么蒙曼至今都没有伴侣,难道是有什么隐情?
节目组也不想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便安排了朱迅问蒙曼她最想和谁结婚。没想到这个看似刁钻的问题却得到了蒙曼有趣的回答。
“我最想嫁给孙悟空”
在场的观众都大笑起来,没想到这位才女也有这么幽默的时候。
待观众们逐渐平息后,朱迅便接着问为什么会选择孙悟空。
蒙曼也不紧不慢的回答道:“我喜欢孙悟空,孙悟空身上有很多吸引我的品质。比如说他很坚强,被压在五指山下孤独的度过了五百年;
他很有担当,当他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时,总是尽心尽力的保护唐僧,虽然有时候他的方法不太对,但他的确是时时刻刻担心着师父的安全。
总之,孙悟空很有担当、很有智慧,我很欣赏他。”
听到这里,观众也逐渐理解了蒙曼至今单身的原因,也许她至今还没有遇到三观跟她高度契合的人。
而且,人生又不是必须要结婚,结婚只是通往幸福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等同于幸福,即使她单身一人,也不会对她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成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之前所说,蒙曼是一位在历史学界有着极高造诣的学者,那么她的过往又是怎样的呢?她又是如何走上历史学这条道路?
1975年1月,蒙曼出生于河北的一个书香世家。在蒙曼很小的时候,身为老师的父母就开始时不时给费曼讲一些历史人物传记。
蒙曼也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成绩一直很优秀。她很喜欢历史,在她初中的时候,便已经把市面上常见的历史书籍翻了个遍。
1992年,蒙曼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在校期间,蒙曼也一刻不松懈,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继续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
学习是永无止境,人生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况且我国的历史浩如烟海,还有很多历史等待着她去了解,于是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在2002年顺利拿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拿到博士学位后,蒙曼开始考虑就业的问题,她从小就想授业解惑,所以最后她回到了她的母校--中国民族大学任教,实现了她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历史老师的梦想。
在课堂上,蒙曼发挥专业所长,结合自己特有的讲课方式,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学子们带来了一节又一节精彩绝伦的课。
蒙曼讲唐朝的兴衰更替,讲武则天的夺权历程,隋朝的简历与衰败,同学们都听得不亦乐乎。
蒙曼曾说,其实历史并不是历史书上一句句冷冰冰的句子。
当你仔细研读,拨开历史迷雾,揭开古人的爱恨情仇,就会发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简短的篇章便是他们的一生。
成为百家讲坛的讲师蒙曼在中央民族大学讲课的时间长了,大家都在传她的课上得好,很有趣,能学到很多知识。
起初孟宪实最先在《百家讲坛》开讲,后来,他便向《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推荐蒙曼。于是魏学来专门开车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听蒙曼讲课。
但是当时蒙曼已经下课了,于是临时找了几个学生,自己像往常上课一样,给这几个学生讲了一段武则天的历史, 魏学来就坐在下面听她讲。
虽然魏学来没有立刻邀请蒙曼,但此时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两天之后,蒙曼果然接到了《百家讲坛》的试讲邀请,虽然蒙曼对此感到受宠若惊,但她还是决定去试试,毕竟让更多人听到她的课也是她的理想。
当蒙曼来到节目组的录制现场试讲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她第一次对着镜头讲课,因为她对镜头没有一点畏惧感,表现的和平常上课没有一点差别。
魏学来很高兴,当即就决定一定要邀请到蒙曼来录制这个节目。
就这样,蒙曼成为了《百家讲坛》的讲师,她仔细钻研授课技巧,最终决定用一种巧妙的方法——先给观众抛出一些谜团,然后再叙说故事,拨开迷雾,揭开谜团。
这种有趣的授课方式吸引了一大波观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也提升不少,不少也开始了解到这位北大才女。
蒙曼先是讲了关于武则天的历史,一共拍摄了32集,节目播出了,果然引起极大的反响,节目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央视,由此也可见其火爆程度。
武则天篇完成后,蒙曼继续讲了《太平公主》和《长恨歌》等节目,把她这些年的研究所得都“掏”了出来。
也正是许许多多像蒙曼一样的人,孜孜不倦地通过各种途径讲解我国的历史,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那些历史过往,我们的历史也才能被更多人的知晓。
小结蒙曼在历史方面作出的贡献着实令人佩服,回到开头关于她结婚的问题上,笔者觉得其实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必须结婚生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好的爱情固然会增加人的幸福感,但若遇不到也不必强求,更不必担心自己的人生不完整。蒙曼有她自己的爱情观,如果她遇到了合适的人,相信她会作出选择。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