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残酷训练
清晨,薄薄的淡白雾气笼罩着后山山顶,久久不散,轻风吹过,忽然带来一阵接触的闷响之声。后山顶上的一处隐蔽小树林中,萧炎双脚如树桩一般的插进泥土,脚趾紧扣地面,牙关紧咬,额头之上,冷汗横流,只穿了一件短裤的身躯上,一道道青色淤痕,密布其上。在萧炎身后,化为灵魂状态的药老,正盘坐在一块巨石之上,此时,他正满脸肃然的望着那咬牙坚持的萧炎,手掌轻轻一挥。随着药老手掌的挥动,空气略微波动,一道淡红色的斗气匹练猛的自药老掌中暴射而出,最后宛如鞭子一般,重重的砸在了萧炎肩膀之上,顿时留下一道长长的青色淤痕。嘴角一阵剧烈的哆嗦,牙齿缝间吸了一口冷气,萧炎只觉得自己的肩膀似乎忽然间麻木了下来,一阵阵火辣辣的疼痛直钻入心,在这股剧烈的疼痛之下,萧炎就是连脚尖都有些发软,差点把持不住的栽下身子…在剧烈的疼痛过后,是体内那急速趟过的微薄斗之气,斗之气在疼痛的刺激下,似乎比平日更加的具有活力,欢快的流过肩膀处的脉络与穴位,一丝丝温凉,缓缓的渗透进骨骼肌肉之中,悄悄的进行着强化…“再来!”待得肩膀上的疼痛逐渐褪去,萧炎那稚嫩的小脸上,却满是执着与倔强,咬着牙道。望着那咬牙坚持下打击的萧炎,药老那干枯的老脸上,挤出了一抹欣慰的笑意,微微点头,手掌中,淡红斗气再次飙射而出。“砰,砰,砰…”小小的树林之中,一道道有些渗人的闷响以及略微夹杂着痛苦声音的低低哼声,接连不断的传了开来…药老的下手极有分寸,每次的攻击,刚好是达到萧炎现在身体所能够承受的临界点,那样,既不会让重伤萧炎,又能给他带来真正的痛感。斗气击打在身体之上的那种钻心疼痛,让得萧炎的小脸,痛苦得几乎有些扭曲了起来。身体之上,随着药老手掌的挥动,淤痕越来越多…“砰!”又是一道斗气匹练射出,那犹如木桩一般的萧炎,终于是到达了所能承受的极限,双腿一软,脱力的瘫了下去。剧烈的喘息了半晌,萧炎抹去额头上的冷汗,抬起头来,艰难的裂嘴笑道:“老师,怎么样?”“很不错,今天接下了八十四次斗气鞭挞,比一个半月前的九次,已经强上许多了…”药老脸庞含笑的点了点头,老眼之中,有着一抹难以察觉的惊叹,这一个半月以来,萧炎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出乎了他意料,就比如今天,本来他认为七十次斗气鞭挞便已经是萧炎的极限,可后者,却生生的坚持到了第八十四次,这实在是让他不得不感叹这小家伙的忍耐程度。听着药老的话,萧炎重重的松了一口气,脱力般的坐在泥地歇息了好片刻时间,待得身子回复知觉之后,这才慢慢的爬起身子,从一旁的石头上取下衣服,穿了上去。穿衣时,清凉的布料碰触着淤痕,自然又是痛得萧炎龇牙咧嘴。透明的身体一扭,药老化为光线闪进了黑色戒指之中,留下一句已经说了很多遍的关切话语:“赶紧回去用筑基灵液侵泡身子,不然身体里面残留的淤血,会让你重伤!”了然的点了点头,穿好衣裤的萧炎,慢吞吞的行下后山。……回到小屋,早已经忍受不住疼痛的萧炎迅速关好门窗,然后再次脱去衣衫,手脚并用的跳进了有着青色水液的木盆之中…冰凉的青水沾染着满是淤痕的肌肤,萧炎顿时舒畅的深吸了几口凉气,那股飘飘欲仙的感觉,让得他享受般的将眼眸缓缓闭上,直挺挺的躺在木盆之中,动也不动。萧炎软软的靠在木盆的边缘上,急促的呼吸,逐渐的平稳,到得最后,低低的鼾声,从其鼻间模糊的传了出来,经历了一场痛苦折磨之后,萧炎终于是忍受不住精神与的双重疲惫,沉沉的睡了过去。在萧炎沉睡期间,青色水液微微晃荡,一丝丝淡淡的温和能量,顺着萧炎浑身上下微微张开的毛孔,悄悄的钻进体内,洗除着那一道道有些狰狞的淤痕,同时,也不断的为那已经达到极限的,添加活力与不断强化…沉睡在继续,强化也在不知不觉间的进行。在强化与修补着萧炎的同时,木盆中那青色的水液,竟然是在逐渐的变淡,显然,水液中所蕴含的药力,已经即将被萧炎挥霍一空。…不知道这一觉睡了多久,萧炎只记得当他醒来的时候,炎热的日光,已经将房间照得亮堂之极。懒懒的伸了一个懒腰,浑身骨头猛地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抬起头颅
唐·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赏析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取弱,至死不入县。
王梵志是我国唐初时期著名的白话诗人,作品内容大都是并无多少文学价值的劝世向善的道德说教。真正具有欣赏价值的是他那些以慨叹世情冷暖为主,言浅而旨远,发人深省的讽刺诗。这部分诗作语言朴素直白,诙谐而辛辣,不经意间勾勒出一幅幅人情世象的幽默漫画,读之既能使人忍俊不禁,又能让人细细体味和深思,充满了批判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入笔,以自言自语的形式道出“我”有个万能的处世法宝,即:一方便。这个“方便”类似于“如意”的意思,大概是说,有了它,干什么都方便和如意。“价值百匹练”,所谓“练”是指丝织的绸带,这里极言“我”的宝贝是多么珍贵。
这个处世法宝是什么呢?就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把事情闹大的生活态度。这其实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为人处世的一种共性,古今皆然。但是诗人在此并没有直白道出,而是通过生活细节,形象地把这种共性进行了个性化的展示,“相打常取弱,至死不入县”,意思是,与人出现争斗,常常甘拜下风,主动认输,吃了亏或受了冤屈,到死也不愿意或者说也没有勇气到衙门告状和申诉。这首短诗非常逼真地刻画了旧时代处于弱势群体的普通小人物的形象。
诗人以幽默的文笔在讽刺和挖苦这种人物心态的同时,也隐约地寄于了对这些弱势群体生活境遇和心理状态的一定的关心和同情,在他的其它描写世情百态的诗篇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这种忧心社会低层百姓的情怀。
空调上的“匹”是什么意思?现在的含义,已经和最初定义不同了
每年的三月份,都是买空调最好的时机。这时候很多品牌都会推出当年的新品,顺带出现很多活动。安装工人也不忙,不会像夏天一样需要提前好几天预约。
买空调的时候,我们总会考虑一个问题:该买多大匹数的呢?
说了这么久的“匹数”,却很少有人知道空调的“匹”究竟代表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解释一下,空调上的“匹”,以及匹数的选择方法。
“匹”的最初含义“匹”又叫“马力”,是一个古老的功率计量单位。
现在的标准功率计量单位是“瓦(W)”或“千瓦(kW)”,只有在个别产品上(比如空调),才会在口语中沿用老式单位。
匹和瓦的换算公式是:1匹=735瓦。
回到空调上来——空调需要体现“功率”的地方主要有两个:输入功率(又叫“制冷功率”)和输出功率(又叫“制冷量”)。
曾经,在空调中,我们提到“匹”,指得就是空调的输入功率。比如说“这台空调是1.5匹的”,那它的输入功率就是1.5×735≈1100W。
当然,空调的口语中提到的“匹”,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值。
我们习惯于把“800瓦左右”称为“1匹”,比如输入功率是600W的空调,就称为“小1匹”;刚好是800W的空调,称为是“正1匹”;1000W的空调,就是“大1匹”。
“匹”的不准确性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发现问题了:我们买空调,更注重的是它的输出功率。
输入功率,决定了这台空调的耗电量;输出功率,决定了这台空调能够提供多少冷气。房间越大,需要的冷气就越多——房间面积和耗电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大。
当年我们习惯于直接说空调的输入功率,是因为那时候空调的技术不成熟。所有空调的效率都差不多,自然是耗电量越高、产生的冷量就越多。
如今耗电量和冷量已经不成正比了。有些空调耗电量低,制冷量反而高。
今天的空调标准中,已经做了规定:在正式场合(如产品型号上)要说它的输出功率。
所以今天再买空调,除了“匹”以外,还会出现“型”。比如“26型空调”、“35型空调”等——这里的“26”、“35”,指的是“功率2600W”和“功率3500W”。
“匹”的含义变化规定是规定,但大家(尤其是空调行业内的老技术员们)已经习惯了称呼“匹”,怎么把指代输入功率的“匹”,换算成指代输出功率的“瓦”呢?
有一个办法:看看老式空调的输入、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
前面说了,老式空调的能效都一样,制冷功率越高,制冷量就越大。规律是:每1匹制冷功率,对应2300W制冷量。
于是就自创了一个专用于空调领域的换算公式:(制冷功率)1匹=(制冷量)2300(±300)瓦。
所以今天再提到“匹”,指的就是“制冷量”了。
比如26型空调(制冷量2600W),对应的匹数就是2600÷2300≈1匹;35型空调(制冷量3500W),对应的匹数就是3500÷2300≈1.5匹。
空调匹数的选择恐怕有的朋友不愿意了解原因,只想知道结果:空调的匹数到底该怎么选呢?
我有一套最简单的公式:
(封闭式空调,如卧室),每平米所需制冷量115W~145W;
(开放式空调,如客厅),每平米所需制冷量145W~175W。
比如20平米的卧室,所需制冷量就是2300W~2900W,对应的匹数是正1匹或大1匹。
那什么时候选偏小一点的数值,什么时候选偏大一点的数值呢?
答案是看三种因素:西晒、制热需求、保温性能!
如果有西晒的窗户(或墙面),有制热需求,保温能力差(比如顶层或外墙没有保温层的老旧小区),就要适当选大一点;反之,则可以适当选小一点。
要是不在乎每年多花十几块钱的电费,可以直接选最大推荐值。比如建议2300W~2900W,那你就可以直接选2900W的,制冷速度特别快,还能轻松应对制热需求。
但不要超过推荐值,比如建议最大选2900W,你买了台3200W的空调,这样是不行的。
因为空调有一个最低工作时长,型号过大,会导致房间里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甚至出现“把温度设定到最高了,还是感觉冷”的尴尬。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你知道常州梳篦的由来吗?
你还记得小时候,头上经常长虱子,捉下来一捏爆,滋滋响,但是怎么捉也捉不完,这个时候篦就派上了用场,朝头发上前后一刮,大虱小虱落玉盘。
那时候用的篦就是出自常州。
宽齿为梳,密齿为篦,梳篦是春秋时期,常州一个叫陈七子的人发明的,此人坐牢,被狱卒用竹篾鞭打,晚上头上虱子咬的难受,他把篾丝排好,中间加一横档,不但把虱子梳了下来,连头垢也刮干净了。受封于延陵邑的吴王四太子知道后,宽赦了陈七子,命他开办篾刀作坊,专门制作竹篦,让天下人的头皮再也不受虱子的困扰。
后来梳篦在常州形成了一个产业,延续至今。常州有个巷子,叫篦箕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尤以金木匠的梳篦为最优。
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拿去到宫廷了,被人称为“宫梳名篦”,常州梳篦甲天下的名声自此流传开来。
现在人用塑料梳子的多,用常州木梳的少,用篦的更少,因为随着洗发水产品的使用,虱子没有了,大家都开始用宽齿梳了,而抛弃了密齿篦。这其实是不对的,我发现常州人秃头的少,是因为当地人还保留了使用篦的习惯,篦能按摩头皮、舒筋活络,很多头癣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假如你三天不洗头,你用指甲抠头皮,能抠下来一块一块的东西,就是这种东西堵塞了毛囊,而经常用篦的人,头皮红润,经常梳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进头发生长,我看常州的大部分市民,头发都很旺盛。
现在的常州梳篦也是一种文创产品,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常用梳子梳理头发能给头皮和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能促进大脑思维的活跃,这或许是常州出了那么多状元的原因,龚自珍曾赞叹道:“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意思是:天下学问人,没有能比得过常州的,这或许就是“常州梳篦”的功劳呢!
鲁迅玩伴闰土:57岁病逝后,留下5子,如今后代完成华丽转变
提起闰土,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实在历史上,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章闰水。
在鲁迅的眼里,少年的章闰水是一个朴实、活泼、健康、勇敢的农村少年,他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鲁迅也始终有真挚淳朴的情感;
然而时过境迁,中年的章闰水却是一个木讷、呆滞以及畏手畏脚的庄稼汉,在封建社会的重重压迫之下,他被彻底地奴役成了木头人;
在与鲁迅阔别重逢20年之后,章闰水紧张地喊出了“老爷”,还让自己的儿子给鲁迅下跪磕头,这让鲁迅措手不及。
(鲁迅与闰土重逢时的油画)
那章闰水到底有什么遭遇,能让他变化如此之大?他的后代又过得如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将为大家娓娓道来。
一、无忧无虑的玩伴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于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周福清官至内阁中书,算是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权利中心。
(鲁迅到日本留学时的照片)
1893年,为了给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谋个官做,周福清拿了一万两纹银用于“公关”,却意外卷入了晚清有名的“科举舞弊案”,惨遭革职下狱,被判以斩监候。
为了保周福清一条性命,周家花了大量的资金疏通关系,后来周福清虽然被改判八年监禁,但周家却因此没落了。
不过就算家境不如以前,如果家中事情比较多,周家还是会临时雇一些短工,这也让鲁迅与闰土有了接近的可能。
闰土的父亲是一个竹匠,手艺不错,加上离海住得近,他又种了一些瓜果蔬菜,空闲时也会给鲁迅家里帮忙,家境还算过得去。
有一年的正月,鲁迅家要承办一个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个活动很郑重,来拜的人很多,因此需要放很多的贡品和祭祀用具。
为了防止被人偷去,在经过鲁迅家人同意后,闰土被父亲带来看管祭器,这是闰土第一次和鲁迅相识。
闰土比鲁迅大两岁,尽管那时封建等级森严,但鲁迅仍与闰土都是心思单纯的小孩子,他们直接以兄弟相称。
“闰土哥”,少年鲁迅常常这样叫,闰土也就甜甜地答应,早忘了父亲“见到鲁迅要叫少爷”的嘱咐。
(形容鲁迅与闰土初次见面的漫画)
根据鲁迅的描述,初次见面的时候,闰土是意气风发的阳光少年,他脖子上挂着一个银圈,想必是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于是给了一个银圈把他“套上”。能戴上银圈,可见少年闰土的家庭条件并不差。
因为初次进城,闰土看什么都新鲜,于是鲁迅也陪着这个哥哥到处逛、到处看。
从小在乡下长大的闰土满肚子都是好玩的故事,他常常绘声绘色地讲给鲁迅听,这常常让年少的鲁迅听得十分入迷。
(还原闰土给鲁迅讲故事的塑像)
闰土教鲁迅怎么在雪地里捕鸟,先在雪地里扫上一块净地,然后用短棒支起来一个大竹匾,在匾下撒上稻谷,只要鸟下来吃,便将绑在短棒的绳子一拉,就捉到了。
闰土还热情地邀请鲁迅到他家中去玩;“你夏天去我们那,咱们可以去海边捡贝壳,红的绿的都有,晚上还可以去看瓜,你也来!”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渴了在我们地里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就是管獾猪,刺猬,猹。”可见少年闰土是很善良的,在他的眼里,陌生人摘他家的瓜是不算偷的。
这件事也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还形容过这样的画面:深蓝色的天空挂着一轮明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上面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他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用力的刺去,然而那匹猹却十分机灵,扭身从他的胯下逃跑了。
少年的鲁迅直接被闰土的“见多识广”震撼了!鲁迅感慨的说:“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
虽然闰土和鲁迅是亲密的玩伴,但放在当时的社会里,鲁迅是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少爷,而闰土不过是家里繁忙时请的短工儿子而已,客观的讲,俩人的社会地位却是截然不同的。
而闰土,那时也仅仅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活泼可爱、聪明能干,也没有那些世俗观念的禁锢,并没有因自己跟鲁迅身份地位不同而感到自卑,鉴于后期他的经历,此时的他算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正月的结束,闰土要走了,鲁迅急得大哭,闰土也躲在厨房呜呜地哭,但是有些事情终究是不会打破的,闰土还是被父亲强行带走了。
后来,少年闰土还托父亲送过来一包很好看的贝壳和几只很好看的羽毛,可见闰土仍然惦记着小伙伴,鲁迅也会寄给闰土一些东西,但两人始终没有见面。
二、微妙的变化根据鲁迅先生的文章,两人再次见面已经人到中年,但是笔者翻阅了一些资料,在那次离别之后,两人后来还见了一次面。
17岁时,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放寒假时,闰土和他还一起游玩了绍兴城,他们“边走边谈,漫步街头,观赏闹市”,甚是亲密、也乐得自在。
虽然此时闰土经常陪伴着父亲去做工,但青年的闰土和鲁迅仍保持深厚的友谊,并没有因地位不同而产生隔阂。
可以说,闰土给鲁迅带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而鲁迅也让闰土对另一种生活方式产生的憧憬。
受鲁迅的影响,闰土请求父亲也能送他上学。当时章家的经济条件还能供得起,闰土的父亲也就答应了。
(旧社会为了生活奔波努力的少年)
然而,命运却给闰土开了个玩笑,就在他即将迈入学堂的大门时,他的父亲一病不起,最终去世,这不仅打破了他上学的梦想,也强迫他挑起家中的重担,整日挑土、摇船、做农活儿,手脚不能停歇。
三、可悲的隔阂鲁迅和闰土的处境颇为相似,都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困境,然而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鲁迅始终没有放弃读书,最终学业有成,成为一代文豪,而闰土受生活所迫,最终成为了勤快老实的庄稼汉。
(鲁迅)
对于闰土的处境和地位,笔者绝对没有贬低之意,但只能说知识、环境和格局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此后,鲁迅和闰土开始了迥然不同的人生,也为以后两人再次见面带来的强烈反差埋下了伏笔。
1919年冬天,时隔20年后,鲁迅回到了家乡,他此次回家是想变卖家产,然后在北京买个房子。
因为小物件收拾起来不方便,卖着也不值钱,鲁迅便想把这些物件送给闰土,这才有了鲁迅与闰土重逢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闰土来之前,鲁迅的对门邻居“豆腐西施”杨二嫂已经闻信儿逛过一圈了。
(漫画中黑衣服的妇女就是杨二嫂)
年轻时,杨二嫂为了能让豆腐卖出去,她每天都悉心打扮,即使会被流氓无赖调戏也始终如一。彼时,杨二嫂还是恣意潇洒、为生活奋斗的女强人。
然而时过境迁,那个对生活充满信任和希望的女子已经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私、刻薄、爱占小便宜的“圆规”。
见到鲁迅,杨二嫂张嘴便说道:“迅哥,你家阔了,这些家具、木器太笨重了,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在被鲁迅拒绝后,杨二嫂反唇相讥,啊呀呀,真是越有钱,越不肯放松啊。说罢,杨二嫂愤愤地往外走,然后把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顺走了。
后来,鲁迅终于和闰土重逢了,但此时的闰土再也不是那个在阳光下奔跑的少年。
(鲁迅与闰土重逢时的图画)
他满身都是被岁月摧残的痕迹,以前紫色的圆脸,早已变得灰黄,而且布满了皱纹。
他的眼睛是红肿着,身材增加了一倍,头顶上顶着一顶破毡帽,身上的棉衣也是极薄,双手也变得又粗又笨,还裂着缝。
见面时,鲁迅很激动,他顿时思绪万千,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最终用熟悉的口吻说道:“闰土哥,你来了?”
听完鲁迅的话,闰土的脸上露出了欢喜和凄凉的表情,嘴唇微颤,却没有做声,最后叫了一句:“老爷!”
鲁迅打了一个寒颤,他悲痛地感觉到自己和鲁迅中间已经有了一层可悲的厚墙,然后再也说不出话来。
鲁迅的母亲在一边说道,啊,你怎么这样客气,你们之前不是哥弟相称吗?还是照旧叫吧!
(闰土与儿子的简笔画)
闰土摇头说道,那成什么规矩,那时我还是孩子,不懂事。说完,闰土把孩子叫过来给鲁迅打工,然而这个孩子却很害羞,紧紧地贴在他后面。
在被问起近况时,闰土叹气很难,家里总是吃不够,最近附近也不太平,去哪里都要钱。他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最终沉默了片刻,拿起烟管开始抽烟。
(鲁迅与闰土重逢的照片)
闰土走后,鲁迅的妈妈也同情的说道,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匪、兵都压着他,已经把他折磨得像一个木头人了。
不过闰土仍然保留着老实本分的性格,在所有的家具中,他只挑了几幅桌椅板凳,不同的是他却拿走了香炉和烛台。
(鲁迅与闰土挥手告别)
鲁迅最初是不解的,因为他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对于这些东西他是断然不会信的。但在闰土的眼里,这是他能减轻痛苦生活的最后一丝希冀,也是他试图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努力。
可见,无论是杨二嫂还是闰土,他们后来的变化都是封建社会奴役的产物。无论人与人之间曾经的情感有多么亲切、多么真挚,在阶级的面前,它终将戛然而止。
四、玩伴之死闰土家里只有六亩薄地,收获的粮食并不多,还要面对各种苛捐杂税和天灾人祸,虽然闰土每天早出晚归、手脚不停,但还是不能养活一家人。
(老年闰土的影视形象)
等到1934年,一场旱灾席卷了浙江全境,有些地方百天滴雨未下,旱灾过后水灾接踵而至。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之下,闰土的地颗粒未收,逼债的、收租的找上门来,没办法,他只能忍痛把六亩地卖了。
当时的剥削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根据统计,在1935年的浙江嘉兴县,当地农民每年收入为183元,但支出达到了301元;同年的平湖县,农民收入141元,支出达到了171元,也就是说一年白干了不说,还要倒贴钱。
(解放前被剥削的穷苦百姓)
我们看到的虽然是冷冰冰的数字,但这些造成了多少个像闰土一样的平民家庭走向破产。
因为贫困加上积劳成疾,不久后闰土便病倒了,他的背上长了一个毒疮,因为无钱医治,57岁的闰土最终撒手人寰。
生病时,闰土的后背一直流着脓血,全靠他的女儿章阿花帮他擦拭,即使这样,闰土也一声不吭。
病危时,闰土仍不忘千里之外的鲁迅,他嘱咐着孩子们说道:“想办法给周先生带一些干青豆去,他是一个好人。”
然而此时鲁迅的身体也不好,在闰土去世后不久,鲁迅也在同年病故了。
(鲁迅去世追悼会的照片)
五、闰土的后代闰土死后,他的大儿子启生挑起了家里的大梁。根据启生五妹章阿花的回忆,大哥和父亲闰土一样都是心灵手巧的人,每次村里搞活动,他都是挑大梁的。
可是启生的命运同样很悲惨,在1940年时染上了瘟疫,不幸去世,年仅36岁。
闰土其他孩子的经历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能衣食裹腹,做一个安稳的平头百姓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旧社会贫苦人家的孩童)
早逝的启生留下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做章贵,他去世时小儿子才三岁,只能被寄养到本族亲戚家里。
就在大家会以为章贵会过上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时,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机,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了!
解放后,章贵走出了苦海,他励志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于是他参加了扫盲学校,还卖掉了身上的棉裤腰带,用这个钱买了书。
章贵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去速成班读书,为了能把学习的东西记住,章贵十分刻苦,他白天读,晚上读,上课读,下课读,有时候嗓子都读哑了,但是他心里却甜的很。
(章贵学习时的老照片)
1954年2月,刻苦的章贵被党组织看中,被安排到鲁迅纪念馆工作,他紧接着又报名参加了职工夜校,开始了更系统、正规的学习。
章贵如饥似渴的学习,疯狂的读书,他读了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书,也认真学习研究鲁迅的文章,力争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不负组织交代的任务。
1982年,章贵被提升为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1993年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之后,章贵仍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章贵的照片,精神状态很好)
在谈起现在的生活时,章贵满足的说道:“我现在生活很好,有一儿一女,儿子在绍兴弹力丝厂工作,女儿从事幼教工作,现在我的孙子都19岁了。
和我的祖父、父亲相比,我现在过得简直是天堂一样的生活。我的老家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叔叔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成为了富起来的中国农民。
我们现在和周家的关系仍然十分亲密,我和周海婴(鲁迅的儿子)经常书信来往,他们只要回绍兴,我们就像团聚了的家人一样,我去北京时,也一定要去周家,我们这真叫世交啊!
我还要我的儿孙和周海婴的后代继续交往下去,为什么呢?这叫一往情深,源远流长啊!”
结语:闰土和鲁迅那一代无法跨越的阶层,在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章贵不会称呼周海婴为“老爷”,他们都是平等的公民,他们可以亲密无间、可以畅所欲言,再也不用受到任何世俗的阻力。
回顾闰土的一生,他的经历令人心酸,但这不是个例,在旧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例子。
只有理解他们的经历的苦难,才能理解鲁迅和闰土最后一次重逢时的惊讶,只有理解了衰老、麻木的闰土,才能看懂那个民生艰难的时代,还好,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也衷心希望那些事情也永远不再发生。
空调的“匹”是什么意思,汽车空调能否按匹计算油耗和电耗?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匹”似乎是家用空调讨论耗电量的时候常用的单位,匹是什么意思,能否用于汽车空调计算油耗和电耗?
当然可以。
匹是音译,但可以理解为直译;匹指的是公制马力,单位为PS,马的量词是匹,PS的读音也像匹,所以这么理解都可以。在讨论发动机功率的时候也会讲到马力,现在的常用单位是公制而非英制马力;公制马力和功率可以换算,搞清楚功率和转速与扭矩的关系,对于汽车空调也就了然了。
两个公式:
转速×扭矩÷9549≈功率功率×1.36≈公制马力1PS等于七十五公斤力,概念是把七十五公斤的物体拉动到每秒移动一米。
1PS=1÷1.36,答案是0.7352941179647……kw(千瓦/功率单位);取小数点后三位,一匹马力则等于0.735kw,那么一匹的空调笼统的算法就是每小时耗电量0.735度,加上风机和损耗会达到每小时0.8度左右。当然这是一直按照额定功率制冷的耗电量,变频空调在达到设定温度后会降低制冷量,功率会随之而下滑,耗电量也会随之而降低。
咱们先来讲电动汽车吧,毕竟都是用电的嘛,汽车空调的功率都很大,一般都有5PS左右;对应的功率则是3.676kw上下,也就是说空调按照额定功率制冷的时候,每小时要耗电3.676度哦。
耗电量还是很大的,不过不用担心,一般电动汽车使用的都是可变排量压缩机,相当于变频。
在设定好温度之后,比如25℃,在车内达到该温度之后就会自动降低功率;恒温之后的平均耗电量可以控制在1kwh左右,这还是在外面温度很高且阳光强烈的时候,如果气温偏低则平均耗电量可以控制在一度以内。对于续航里程的影响则会微乎其微了,比如动力电池组容量80kwh,百公里电耗15kwh,极限续航就是533km;每小时耗电就算增加一度,耗电量为16kwh/100km,时速就算100km/h,续航也得有500公里呢。
这个缩减的标准要比燃油动力汽车开启冷空调的缩减幅度更低,相不相信?
燃油动力汽车的得算“耗油量”,空调也不例外
因为燃油车的空调压缩机不是由电机带动运转,而是由内燃机的曲轴带动运转;而曲轴是其动力输出轴,带动压缩机运转、克服压缩机阻力就会造成动力损耗,电动汽车依靠动力电池组给压缩机电机供电,所以并不会影响动力。
关于动力不做讨论,重点还是讲油耗。
燃油汽车的压缩机功率和马力与电动汽车相当,也按照5PS/3.676kw计算吧,在快速降温的过程中也是以额定功率运行,那么这就会损耗发动机约3.676kw的动力;5PS的动力损耗相当于减少了375公斤力,在加速过程中动力感受肯定会变差,相同转速对应的车速也会降低。因为动力被压缩机损耗了5PS,动力减弱,车速当然会降低;如果能接受变慢了的加速和低一些的车速,那么油耗就不会增加,反之要以长时间形成的加速记忆和车速记忆来驾驶的话,这就需要拉升转速来补偿被损耗的动力。
转速要升高个几百转,咱们来算一算吧,以1.5T 135kw/300N·m(1500~4000rpm)的标准为参考。
2000rpm×300N·m÷9549≈62kw,84PS,开启空调之后需要达到接近66kw。
66×9549÷300N·m≈2100rpm,转速升高约100转,等于每分钟多做功50次。
这是以较强的动力为参考的计算结果,如果是以1.5L NA(自然吸气)发动机为参考的话,其标准约为85kw/145N·m,最大扭矩一般要到4000转左右才能达到峰值,在1000-4000转之间只是缓慢升高;2000转对应的扭矩大约为125N·m,对应的功率和马力则为26kw/35PS,开启空调之后的功率需求越30kw,所需要的转速就得超过2200转;自然吸气发动机在中低转速区间是转速越高单次做功的耗油量越大,所以升高这两百转带来的结果是油耗明显升高,可以升高大约两升左右。
所以燃油汽车一定是动力越强,开启空调后的油耗升高幅度越小,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没有影响,因为空调压缩机不影响动力。
最后再简单讲一讲暖风系统,燃油汽车的暖风系统和“PS”无关,因其不依靠压缩机来运行;其热能来自内燃机运行时加热的防冻冷却液,所以理论上制暖不影响油耗。
但是低温会影响油耗,过低的气温在行驶中会因为高强度低温气流加大对水箱和机体的冷却,机体和防冻液升温困难,发动机始终达不到理想的运行温度,这就会让油耗大幅提升。
标准可以达到与使用冷空调相当,大约提升2L/100km左右。
那么假设汽车的油箱是50升(L/常规代步车标准),原油耗为8L/100km,正常极限续航就是625km;增加两升则极限续航低至500公里,缩减了125公里之多。
电动汽车的暖风系统还得按照“PS”计算,因其制热系统有两套;其一是与制冷相同的热泵系统,依靠压缩机的耗电量与制冷相当,对续航的影响很小;其二是PTC电加热系统,这套系统比较耗电,因其依靠大电流加热电阻,随后再烫热防冻冷却液,峰值耗电量能达到五千瓦以上,如果气温过低会以较长的时间维持在这个范围内,恒温之后可以下探到两千瓦左右。
使用PTC系统确实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续航,程度比燃油车冬季低温缩减的比例略大一些;但好在电的单价很低,用起来最起码不心疼,关于汽车空调的知识就讲到这里了。
(家用空调制暖是热泵加电辅热的双模式,电辅热就是电加热,只是不用加热水而是直接加热空气)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