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萧启宏的汉字谬说读后感(萧启宏)

萧启宏的汉字谬说读后感(萧启宏)

梁冬 | 24节气:如何把握先机,以自己的方式向时间致敬

本 期 导 读

我们说身体自有大药,这味药它的驱动力在哪里?

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是梁冬梁同学。

24节气是一个长久以来的人们和时间关系的凝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西方的星座每一个星座之间都是一个中国的节气。比如说,射手座和摩羯座交界的时候,就是12月22号,恰好也是冬至。你再认真看下去,你几乎发现原来每两个节气就构成了一个星座。

东西方文明各自以不同方式在演化,居然在这件事情上幽幽地默契着,所以许多反对星座的同学,他也觉得很奇怪,你反对星座,你为什么又支持节气呢?

节气,是另外一门星象学

在小梁看来,每个星座里面所包含的两个节气,就是这个星座的一阴和一阳,在有国家之前,我相信人们就已经有了关于节气的认知。

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因为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周而复始的巡回,因此有了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时点,一阳生的冬至和一阴生的夏至,然后再根据比例分成中间的若干个片段。

所以把节气当做是另外一门星象学,也未尝不可。

事实上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在以某种方式向时间致敬。尽管《金刚经》说时间和空间都可能是空性的,你站在量子物理学的角度,你也相信时间是个假象,但那毕竟是一个非普通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每一年周而复始的这24段时间,的的确确拥有了某种节奏感。

节气,与温度、气机有关

每年的冬至前后总会有很多的老年人晕倒在厕所里,这可能跟温度有关,但是也不尽然。因为我们知道通常在12月22号以后会更冷,尽管「一阳生」了,但是寒冷仍然在凝聚。

所以这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不仅仅与温度有关,我相信还和气机有更大的关系。

曾经我们听说过有一种装置:以前古代的帝王会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插上24根管子,每根管子插入地底的深度不一样,于是每一根管子就可以吸收这一个热量,渗透到地底下的不同的深度,从而表达出来。

他在每根管子的上口封一层薄薄的膜,当阳气下沉到最深的地方,也就是冬至那一天,它就可以透过插得最深的那个管子,把阳气透上来。于是你会看到标志着冬至的那一天那一根管子,噗一下被弹开了。

现在有很多地缘热泵的公司,其实做的也是一样的事情,他们发现热量会不断地渗透到地表的不同深度,而且几乎可以周期性的发现它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节气,对运势、对健康的影响

如果大地是这样,那么我们的身体是否也是这样?我们身体内在的气机是否也会有不同的在节气时候的转变呢?

机,时机的机,机锋的机,生机的机,可以说关于「机」的把握,是中国中医以及道家术数学的核心窍门所在。这也是西方的星象学专家研究的秘密。

有许多现在看过来属于心理的、神秘主义的,甚至是不科学的部分,但是中间是否又有一些比我们现在理解的道理更加深奥的玄妙之处呢?小梁相信是有的,所以每一个节气的时机,都可能对我们的身体,乃至于我们的人群的运势造成影响。

种茶叶的人知道,有些时候某些茶长得特别好;做红酒的人相信83年的拉菲;种荔枝的人相信今年是大年还是小年;种花的人知道,如果不加干涉的话,大概在什么时间点就会有什么样的花儿……

24节气,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候、季等等,这就更加的有意思了。

换句话来说,当一个人如果他对于时间的气机变化,有某种敏感的感受的时候,它是不是就变成了一台更加与宇宙深处的信息能量接得上的人肉硬件了呢?

如果你相信整个的时空运转,就像云端一样,它储存着能量、物质与信息,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碳基——手机叫硅基嘛——这个碳基,能不能够有效地与地球一起自转与公转,在宇宙当中的运行形成某种微妙的配合呢?

当年我在跟随李可老师学中医的时候,他让我详细地阅读,反复地看《圆运动古中医学》,这些年也常常和几位李可老师门下的师兄弟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就想起:当年李老开方子的时候,会说这一副药不管你吃完没吃完,总之,到了12月22号以后就不要再吃了,哪怕没吃完也别再吃了。

以前我们总是觉得好有趣,老师好高级,现在想来其实老师在开方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这一个方子它所带动的身体内在气机的旋转,一定要和宇宙的气机旋转形成某种的呼应,你不可以逆天机而行。

节气,与天地交流的重要接口

我和徐文兵老师学习《黄帝内经》,都已经很多年了,一言以蔽之,徐老师讲的《黄帝内经》就是一个字:「感」,感觉的感,心上有咸。你是否能够把自己的身、心、意识用来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我们说身体自有大药,请问这味药它的驱动力在哪里?我相信在时间和空间里。

时空是宇宙当中最重要的驱动力,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过段时间,这个问题就自己解决了。许多有意思的病,你换个空间住,这病就变化了。

我以前常常举的一个例子:高中的时候小梁满脸暗疮,七十几个,暗疮长在暗疮上,每次挤暗疮的时候啪一声,挤在镜子上面,有一种莫名的、仇恨的快感,当时也很烦恼,结果考大学到北京,一个礼拜,整个脸上的暗疮都没了。

从此之后我就知道,空间是一位大药,这些年我痛风,自己都知道大概在什么时节就会发作,跟你喝不喝酒,吃不吃火锅关系不大,跟时间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

每年的五运六气都值得我们好好地推敲。有些时候气机来得比正常的早一点,有些时候会晚一些。正所谓太过与不及。这个气机它本来是一个我们和天地交流的很重要的接口,但是绝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把握节气,事半功倍

当年我们正安文化做过一个24节气课,邀请了很多老师,李辛老师、林杰老师、潘毅老师等等,来讲这24节气。小梁也曾经试过,用一年时间把24个节气和大家做了一个周期性的观察。

那堂课,讲完之后,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笼统而言,他告诉了我,人要尊重时间的节奏。

我们再试举一例,在今年,确切地说在去年,2020年,股市是有一个节奏的,春节回来之后大跌,美股熔断,造成了连巴菲特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那么多次熔断,然后那个时间节点,如果你建仓,并且能够持有一年,大部分你还觉得不错的股票,或者是稍微好一点的基金,都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如果你建仓的时间早一周或者是晚一周,那差得太远了。

我举这个例子讲什么?

做不做是一个方向的问题,在什么时间做是个效果问题。不是说你在24节气之外,就不需要感受身体,不需要做别的事情了,该吃吃该喝喝。但是这24个节气的24个节点,你如果把握好了,事半功倍。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一天里面是否也能捕捉到某一些时间的变化呢?也许没有那么细,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生物钟,某些时候你会很兴奋,某些时候你特别没有效率,有些人就是晚睡晚起,他才舒服。有些人就需要早睡早起,这涉及到人处在时间与空间的集合当中,你的角色、时间是天,空间是地。

曾经我在做《国学堂》的时候采访过一个老师,他说「存在」这两个字本身就很有韵味。你看「存在」这两个字,它的上面部分很像的,左上角的部分一横一撇一竖,存是一个子,在是个土。

这位老师跟我讲,是萧老师,研究中国汉字的萧启宏老师,他说存在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集合,那个子代表的是子嗣,土代表空间、土地。

也许他的解释未必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这一辈子作为一个碳基,时间与空间的体验,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以碳为基础的碳基生命的最重要的接口,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接口。

梁冬 | 24节气:如何把握先机,以自己的方式向时间致敬

本 期 导 读

我们说身体自有大药,这味药它的驱动力在哪里?

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是梁冬梁同学。

24节气是一个长久以来的人们和时间关系的凝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西方的星座每一个星座之间都是一个中国的节气。比如说,射手座和摩羯座交界的时候,就是12月22号,恰好也是冬至。你再认真看下去,你几乎发现原来每两个节气就构成了一个星座。

东西方文明各自以不同方式在演化,居然在这件事情上幽幽地默契着,所以许多反对星座的同学,他也觉得很奇怪,你反对星座,你为什么又支持节气呢?

节气,是另外一门星象学

在小梁看来,每个星座里面所包含的两个节气,就是这个星座的一阴和一阳,在有国家之前,我相信人们就已经有了关于节气的认知。

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因为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周而复始的巡回,因此有了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时点,一阳生的冬至和一阴生的夏至,然后再根据比例分成中间的若干个片段。

所以把节气当做是另外一门星象学,也未尝不可。

事实上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在以某种方式向时间致敬。尽管《金刚经》说时间和空间都可能是空性的,你站在量子物理学的角度,你也相信时间是个假象,但那毕竟是一个非普通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每一年周而复始的这24段时间,的的确确拥有了某种节奏感。

节气,与温度、气机有关

每年的冬至前后总会有很多的老年人晕倒在厕所里,这可能跟温度有关,但是也不尽然。因为我们知道通常在12月22号以后会更冷,尽管「一阳生」了,但是寒冷仍然在凝聚。

所以这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不仅仅与温度有关,我相信还和气机有更大的关系。

曾经我们听说过有一种装置:以前古代的帝王会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插上24根管子,每根管子插入地底的深度不一样,于是每一根管子就可以吸收这一个热量,渗透到地底下的不同的深度,从而表达出来。

他在每根管子的上口封一层薄薄的膜,当阳气下沉到最深的地方,也就是冬至那一天,它就可以透过插得最深的那个管子,把阳气透上来。于是你会看到标志着冬至的那一天那一根管子,噗一下被弹开了。

现在有很多地缘热泵的公司,其实做的也是一样的事情,他们发现热量会不断地渗透到地表的不同深度,而且几乎可以周期性的发现它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节气,对运势、对健康的影响

如果大地是这样,那么我们的身体是否也是这样?我们身体内在的气机是否也会有不同的在节气时候的转变呢?

机,时机的机,机锋的机,生机的机,可以说关于「机」的把握,是中国中医以及道家术数学的核心窍门所在。这也是西方的星象学专家研究的秘密。

有许多现在看过来属于心理的、神秘主义的,甚至是不科学的部分,但是中间是否又有一些比我们现在理解的道理更加深奥的玄妙之处呢?小梁相信是有的,所以每一个节气的时机,都可能对我们的身体,乃至于我们的人群的运势造成影响。

种茶叶的人知道,有些时候某些茶长得特别好;做红酒的人相信83年的拉菲;种荔枝的人相信今年是大年还是小年;种花的人知道,如果不加干涉的话,大概在什么时间点就会有什么样的花儿……

24节气,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候、季等等,这就更加的有意思了。

换句话来说,当一个人如果他对于时间的气机变化,有某种敏感的感受的时候,它是不是就变成了一台更加与宇宙深处的信息能量接得上的人肉硬件了呢?

如果你相信整个的时空运转,就像云端一样,它储存着能量、物质与信息,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碳基——手机叫硅基嘛——这个碳基,能不能够有效地与地球一起自转与公转,在宇宙当中的运行形成某种微妙的配合呢?

当年我在跟随李可老师学中医的时候,他让我详细地阅读,反复地看《圆运动古中医学》,这些年也常常和几位李可老师门下的师兄弟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就想起:当年李老开方子的时候,会说这一副药不管你吃完没吃完,总之,到了12月22号以后就不要再吃了,哪怕没吃完也别再吃了。

以前我们总是觉得好有趣,老师好高级,现在想来其实老师在开方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这一个方子它所带动的身体内在气机的旋转,一定要和宇宙的气机旋转形成某种的呼应,你不可以逆天机而行。

节气,与天地交流的重要接口

我和徐文兵老师学习《黄帝内经》,都已经很多年了,一言以蔽之,徐老师讲的《黄帝内经》就是一个字:「感」,感觉的感,心上有咸。你是否能够把自己的身、心、意识用来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我们说身体自有大药,请问这味药它的驱动力在哪里?我相信在时间和空间里。

时空是宇宙当中最重要的驱动力,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过段时间,这个问题就自己解决了。许多有意思的病,你换个空间住,这病就变化了。

我以前常常举的一个例子:高中的时候小梁满脸暗疮,七十几个,暗疮长在暗疮上,每次挤暗疮的时候啪一声,挤在镜子上面,有一种莫名的、仇恨的快感,当时也很烦恼,结果考大学到北京,一个礼拜,整个脸上的暗疮都没了。

从此之后我就知道,空间是一位大药,这些年我痛风,自己都知道大概在什么时节就会发作,跟你喝不喝酒,吃不吃火锅关系不大,跟时间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

每年的五运六气都值得我们好好地推敲。有些时候气机来得比正常的早一点,有些时候会晚一些。正所谓太过与不及。这个气机它本来是一个我们和天地交流的很重要的接口,但是绝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把握节气,事半功倍

当年我们正安文化做过一个24节气课,邀请了很多老师,李辛老师、林杰老师、潘毅老师等等,来讲这24节气。小梁也曾经试过,用一年时间把24个节气和大家做了一个周期性的观察。

那堂课,讲完之后,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笼统而言,他告诉了我,人要尊重时间的节奏。

我们再试举一例,在今年,确切地说在去年,2020年,股市是有一个节奏的,春节回来之后大跌,美股熔断,造成了连巴菲特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那么多次熔断,然后那个时间节点,如果你建仓,并且能够持有一年,大部分你还觉得不错的股票,或者是稍微好一点的基金,都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如果你建仓的时间早一周或者是晚一周,那差得太远了。

我举这个例子讲什么?

做不做是一个方向的问题,在什么时间做是个效果问题。不是说你在24节气之外,就不需要感受身体,不需要做别的事情了,该吃吃该喝喝。但是这24个节气的24个节点,你如果把握好了,事半功倍。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一天里面是否也能捕捉到某一些时间的变化呢?也许没有那么细,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生物钟,某些时候你会很兴奋,某些时候你特别没有效率,有些人就是晚睡晚起,他才舒服。有些人就需要早睡早起,这涉及到人处在时间与空间的集合当中,你的角色、时间是天,空间是地。

曾经我在做《国学堂》的时候采访过一个老师,他说「存在」这两个字本身就很有韵味。你看「存在」这两个字,它的上面部分很像的,左上角的部分一横一撇一竖,存是一个子,在是个土。

这位老师跟我讲,是萧老师,研究中国汉字的萧启宏老师,他说存在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集合,那个子代表的是子嗣,土代表空间、土地。

也许他的解释未必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这一辈子作为一个碳基,时间与空间的体验,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以碳为基础的碳基生命的最重要的接口,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接口。

与阅读相关的生长

一个教师之所以会成长为有独特思想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与他阅读的书籍极为相关。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成长史,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下面这些书籍可以说是我教育思考的直接源头。

只有真实,才可能成长

20年前,正在浙江省绍兴县秋瑾小学任教的我,正在做小学语文立体教学实验。不知从哪里弄来朱作仁教授的地址,给他寄去一封信,很快就收到朱教授的回信。随后的几年,朱教授每学期都来学校指导,每次都要听我一节课。

2004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朱教授来学校指导时,赠送给我一本。其中有一篇《语文教改:我的22条建议》,我印象非常深刻。

譬如第一条建议“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本打开,翻到施教的课文处”,就是针对当时课前学生“闭书”现象提出来的。如今20多年过去了,学生课前“闭书”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公开课,上了半节课学生都不用翻书。甚至有的教师刻意不让学生翻书。又譬如“课堂练习规定学生不用橡皮和涂改液,纠正公开课‘斩头去尾’的现象,语文课板书要从实际出发打破求完整重形式的框框”等建议,每一条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很强的操作性。朱教授的22条建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常规。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朱教授的语文教学研究从儿童心理出发。他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教学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实事求是”,一线教学工作要“真实、朴实、扎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不唯心、不唯我”,但要“唯科学”。近20年来,朱教授的“三大实”“三小实”“五不唯”“一唯”这些主张,一直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态度。参加了不少比赛和评比,但从不唯上,从不跟风。写了不少文章,从不标新立异。上了无数公开课,从不设计所谓的精彩台词,震撼导语,坚守真实、真实、再真实。只要真实,就必然朴实、扎实。宁要“粗糙的真实”,拒绝“虚假的精致”。因为只有真实,我们才可能有成长。

汉字之源,民族之魂

说起潘德孚这个名字,语文界听过的人肯定不多。再说《语文学林改错》这本书,估计读过的人就更少了。至少在我近20年的语文教育生涯中,没有遇到第二个读过此书的人。

潘德孚是语文教育界的局外人,是一位中医。我认识潘德孚医生,不是看病,而是因为汉字。2005年左右,我正对汉字感兴趣,上了一节《有趣的汉字课》,评课的专家介绍我认识了潘德孚医生。

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部分标题:《汉语汉字的起源》《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等,这些原本都是语文界应该思考的源头问题,结果遭到语文界和语言文字界的围攻,说潘医生是外行,语文最基本的ABC都不懂。

而我正是读了潘医生的这本书才开始思考:什么是汉字?什么是汉语?什么是中文?汉语与汉字的关系是什么?汉字的特点是什么?中文的规律是什么……

20年前,我开始对汉字感兴趣。我买的第一本汉字书是谢光辉主编的《汉语字源字典》。这本书从汉字字理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1086个常用汉字作了生动的解析,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智慧。从此,我对汉字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目前,家里收藏了300本与汉字相关的书籍。在家里陪女儿玩汉字,在学校陪学生玩汉字。在学校,我开设了汉字课,解读孩子的名字,帮助孩子设计自己的艺术签名。每读一篇课文,都会引导孩子解读作家的笔名。学生给我取了一个绰号——“汉字刘”。

近年来,读汉字、写汉字、玩汉字、研究汉字,成为我生活的一大爱好。我也因此结识了流沙河、萧启宏、戴汝潜、张鹏鹏、黄亢美等汉字研究学者。

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懂一点汉字常识。汉字是语文之魂,汉字是中华民族自信之源。

后现代课程启蒙

2008年,我购买了钟启泉与张华老师主编的“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的《后现代课程观》,坦白地讲,当初花了很大的精力阅读,还是感觉这种纯理论的书籍许多地方读不太明白。即便到今天,还有许多后现代课程理论没有完全读明白。但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硬着头皮阅读此书,唤起了我的后现代课程启蒙意识。

当大家还沉浸在线性、封闭、精准的现代课程思维意识时,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的原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这样的宣言。后现代课程强调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强调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我的日常课堂不再追求完美精致设计,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享受师生课堂的互动生成。

2013年,我的《落地麦田野课堂》一书出版。在完成国家语文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开发鲁迅启蒙教育课程、汉字文化启蒙课程、漂流日记写作课程、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我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一个教师,只有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独立思想的教师。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这是一部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的书。10年过去了,到现在都记得当初彻夜通读时,一个人激动得在书房里击掌叫好的情形。《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翔实记录了钱理群老师带领团队用长达7年时间编写《新语文读本》的心路历程。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语文教育遭遇全民批判时,钱理群老师领衔,凝聚一群国内顶尖的人文学者和语文教学专家联袂为中小学生编写了一套读本。这是一次民间力量融入语文课程建设的大胆创举,他们提出的以“立人”为核心的语文教育主张,开启了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新风气。

2011年,我组织编写《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时,买来《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送给每个编委,我们要秉承《新语文读本》的编写思想。当我们向钱理群老师发出邀请时,钱老师欣然接受,担任丛书主编。如今10年过去了,《名家文学读本》依然是深受孩子欢迎的“常销书”。

今年我组织编写《跟着名家学语文》丛书,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个编委赠送一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并组织全体编委认真学习。年届80高龄的钱理群老师再次出任丛书主编,钱老师在序言中写道:从《新语文读本》开始的语文启蒙教育试验持续了20年,实实在在继承下来了,而且有了创新和发展。

20年来,我也成为《新语文读本》开启的《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做教育必定少不了一点理想主义情怀,尤其是在物欲喧嚣的时代。也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所谓语文教育,就是带领孩子阅读名家经典,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身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把自然还给孩子

这是一本只有170页的小册子。我记得当时在书店看到《把自然还给孩子》这个书名,就被深深吸引了。站在书店,一口气看完了。我们当下的教育对孩子的自然成长干预太多,改造太多,甚至许多做法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

作者大田尧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他对日本教育从传统“臣民教育”向“主权公民教育”转变过程中的当代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大田尧分析的日本战后“当代教育问题”,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序言中一句“当代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没有选择机会的儿童”引起我的震撼。我们的孩子整天像鸭子一样被赶来赶去,他们迷失在失去自我的境地里。

人要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我们要使孩子在自然的舞台上自由玩耍、自由活动,这样孩子才能在游玩和活动中找到真正的学习。我的课堂上,孩子可以随时发言,有了思考就要表达,这是自然的。每节课下课铃声一响,不管内容是否讲完,我都准时下课。下课的时候就下课,这是自然的。我允许并鼓励孩子带玩具来学校,课间孩子玩玩具、玩游戏,这是自然的呀。但是,这也常常遭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每天中午,我都带孩子到操场打一场篮球,这是孩子生命成长需要的,也是最自然的。

大田尧说,我们要做一个不慌不忙的大人,让孩子有闲暇的时光,孩子才会有自我思考的空间,才会有自然生长的内在动力。虽然我们会失去一些看似很重要的东西,但人正是在失去中获得自然成长的。

把自然还给孩子,对生命始终要给予无限的信赖。这样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已经融入我的生命。

“会生长的语文”

20年前,为了迎接新世纪第一轮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编写出版了一套旨在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这套丛书,对我个人的教学观念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对我的帮助最大。

为知识而教,还是为思维而教?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譬如,过去我们带学生读鲁迅,首要的是读懂鲁迅。为了读懂鲁迅,老师拼命讲,结果讲得越多孩子越糊涂,越害怕鲁迅。后来,我改变策略,读鲁迅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读鲁迅,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读出自己心中的鲁迅。在孩子的世界,鲁迅一下子就活了。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是“求证式”教学,给孩子一个观点,让孩子寻找证据。这样,孩子的思维是被动的,也是封闭的。而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发现式”教学。所有的观点,要来自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这样的学习才是充满挑战和发现创造的愉快思维活动。

这辈子我得感谢鲁迅。作为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唯一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编写的《小学生鲁迅读本》发行超过60万册。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算鲁迅研究专家,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但我是一个特别的小学语文教师。自2005年开始,近15年的鲁迅阅读与鲁迅启蒙教育研究,鲁迅已经成为我语文人生的底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语文教学是从鲁迅出发的。鲁迅的方向,就是我的语文教育的方向。

当然,给我带来影响的还有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201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来这本书,花了很大的力气学习。也圈圈画画,做了不少批注。但很长一段时间,我想不起当时的阅读对我个人有怎样的影响,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甚至有相当长的时间,我都没有再去翻阅这本“伟大的教育著作”。

但非常奇妙的是,2019年9月的一个夜晚,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突然发现这本书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这些年的许多教育实践,一切的理论源头都在这里呀。

2005年,我上了一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课,2009年出版了《亲近鲁迅》一书,随后又出版了《小学生鲁迅读本》。2011年,我主持编写出版了《名家文学读本》丛书。从一节课到一本书,再到一套读本。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后面有怎样的结果,但每一次新的结果出来,又与前面的研究一脉相承。我意识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发展不是一种预先的规划,而是一种自然的生长。于是在2019年春,我正式提出“会生长的语文”概念,因为我的语文的确是会生长的呀。

原来我所走的路,证明我正是一个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践行者。“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教育原来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生长。教育要回归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的本位。许多年来,都没有这样遇到知音的阅读快感了。2019年下半年,我几乎用整整半年的时间细细品读了这部伟大的教育著作。

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为目的。教育拒绝“揠苗助长”。生长是生命由内而外的一种本能,是内在、积极的,是不可抗拒的一种生命力量。

“因为我爱你”

这是一个绘本故事。故事很简单。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老木匠特别爱孩子。村子不远处,是一片森林,那里有猛兽。老木匠为了保护孩子,就在村子周围砌了很高的围墙,并且一再告诫孩子不能出去,外面的森林里有猛兽。可是老木匠在砌围墙时却留了一个洞,刚好容一个孩子钻出去的洞。有一个好奇的男孩,果然偷偷钻洞溜出去,到森林里玩耍。虽然没有遇到怪兽,但是天黑返回时,那个钻出去的洞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时才后悔没有听老木匠的话。夜幕降临,阴森恐怖,仿佛怪兽就要来临,小男孩使劲喊救命。听到小男孩的呼救,老木匠赶过来,把小男孩平安带回家。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老木匠明知留一个洞会有孩子钻出去,为什么还要留呢?因为他知道孩子内心的好奇以及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他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让孩子去经历,在经历中成长。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看似也是爱孩子,但为了防止万一,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堵死所有的洞。当孩子问老木匠为什么要留一个洞时,老木匠回答说:“因为我爱你!”

这样的故事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却令我深深震撼。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要给孩子留一个洞吗?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留一个可以进出的洞。哪怕外面有危险,哪怕洞只能出不能进,依然要留一个洞。这个“洞”的名字,就叫信任、尊重、呵护。

一句话,我们是否懂得孩子的心?

(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教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在鲁迅启蒙教育、汉字文化启蒙、名家经典阅读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亲近鲁迅》《落地麦田野课堂》等教学著作。秉持“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构建“会生长的语文课程体系”)

十本书书单:

《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

朱作仁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语文学林改错》

潘德孚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汉语字源字典》

谢光辉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后现代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E.多尔 著

王红宇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钱理群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把自然还给孩子》

〔日〕大田尧 著

朱浩东 曾贫 李振溪 译

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教会学生思维》

郅庭瑾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 著

王承绪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朝花夕拾》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因为我爱你》

〔美〕陆可铎 著 海恩斯 绘

丘慧文 郭恩惠 译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9月16日第8版

作者:刘发建

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作者:曹林娣(苏州大学教授、设计艺术学博士生导师)

汉字的神圣性以及汉字思维的诗意性、体悟性与审美性等特点,使汉字成为中华园林美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汉字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具有萧启宏《汉字世界》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规律,所以,鲁迅先生称汉字形音意为“三美”。

汉字首先是一个视觉符号,悦目是汉字独具的魅力。许慎《说文解字》所谈构字法中,取法自然物象的象形为最早最基本的方法。汉字,“因物构思”“博采众美”,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华园林艺术最高审美境界一致。

汉字因形美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在瓦当上,构成东方独具的汉字装饰美,尤其是线条的刚柔、方圆、曲直和疏密、倚正的组合,以及留白的变化等,都体现出一种古朴的艺术美。

此后以汉字纹样装饰成为中华园林装饰纹样重要一枝。其中常见的有福、寿、喜、囍和类汉字的十字纹、亚字纹、卍纹、人字纹等。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用新石鼓体镶嵌了李白《襄阳歌》诗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不仅产生艺术美感,而且是对园景的诗化。风景园林也喜用拆字方法写暗语、哑谜,如明代徐渭曾书“虫二”二字赠一妓为斋名,取义“无边风月”,耐人涵泳。

汉字书艺美与园林意境美互相依存、互渗互融,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如胶似漆,不分轩轾。如园林园名题咏:苏州“耦园”之“耦”,是“耒”与“禺”联合表示“两人各在一边,农具在夹角处”,表达夫妇共耕的意境之美,赋予“耦园”以无穷的魅力。南京随园之“随”,篆体字,顺从,任凭,反映了造园风格和园主人为人处世心态。

园林还通过书法中的“别字”另寓雅意、哲思。扬州大明寺平山堂“风流宛在”匾额,“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又多了一点,形象地表达了“宛在”之意境神韵。

汉字属于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也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语音含蕴着原初的文化信息,并与民族心理相联系,对先人的语音崇拜起着助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听觉与心理反应模式、固定的联想取向。

园林中谐音取象运用最多的是“福禄寿喜财”人类共同愿望。

被看作是上帝对人类训词的“五福”之“福”的意象出现最频繁的是“蝙蝠”,常见的有五蝠捧寿、蝠厅、蝠池、蝠自天降、蝠在眼前等。

福(蝠)在眼前(铜钱)。作者供图

“禄”,升官发财,用“十鹿(食禄)图”,鸡冠花加铜镜加爵(加官晋爵),“瓶伸三戟(平升三级)”,“一鹭莲科(一路连科)”,红珊瑚加孔雀尾翎(红顶花翎),五小儿争冠(五子夺魁),荔枝、桂圆、核桃三圆形水果(连中三元)等,化世俗为风雅。

“寿”,大量用松、鹤、鹿、石、桃、猫蝶(耄耋)、东方朔偷桃等表达。

“喜”用喜鹊登梅(喜上眉梢),荷花和梅花组合(和和美美)等表现。

“财”多用“鱼”(余)表达,诸如三鲤共头(多利聚头)、击磬双鲤鱼(吉庆双利)等。

园林中还常借助谐音将两个以上毫不相干的物象进行巧妙组合,建立起象征和被象征、符号形式和意义内涵以及彼此可以转换并能够相互说明的关系。如用鹿和鱼组合成“寿禄有余”、荷花和盒子、百合、万年青组合为“百年和合”、用鹿、鹤与大瓶组成“六合太平”、瓜和蝴蝶组合“瓜瓞连绵”、莲花和鱼组合“连年有余”、两个以上柿子组成“事事如意”、荷花和盒子组成“和合”等。

上述这类“谐音取象”以及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的意象,给情思一个载体,即诗的意象表达,成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一门渗透着汉民族智慧的艺术,如此,则使心造之虚境,化为诉至于人耳目之“实景”。而这些鲜活优美的“意象”出现在宅园中,寓瑞于日常生活,寓美于起居歌吟之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汉字“三美”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共同构成中华园林隽永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意象美,在世界园林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无与伦比。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1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