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三百六十计有哪些计(三百六十计)

三百六十计有哪些计(三百六十计)

三百六十计为人处事修身立德篇(1)

为人处事三百六十计

做人根本,修身养性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摘自(春秋)《论语·述而》

【计谋阐释】

不努力修养品德,做学问不认真讲习,听到仁义的道理却不照它去做,有缺点不去改正,这些正是我的忧虑所在。

【经典故事】

孟子游历齐国,受到齐王的轻视。为了躲避齐王的召见,孟子不得已到景子家里借宿。

景子不明白孟子的意思,对他说:“礼仪制度上说:'父亲召唤,不及答应一声就要起身;君王召唤,不能等到车马备齐才出发。’您本来要去拜会齐王,但听到齐王召请后反而百般推辞始终不去,这样做符合礼仪制度吗?”

孟子说:“怎能这么说呢?天下值得人尊敬的有三种:地位是一种,年龄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在朝廷上地位最重要,在家乡邻里间年龄最重要,辅佐君主治理百姓则是品德最重要。齐王怎能仅仅以他有高贵的地位这一种,就能慢待我有年龄和品德的人呢?

【处世智慧】

庸人忧衣食,佞人忧财利,圣人忧德之不修。每一个有意义的人

生都因其独特的德行而点缀着大千世界。在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现代,

许多人对儒家修身养性之说,概排斥。殊不知,现代社会更需要尊崇

高尚的德行和品德修养。

“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完整版原文+译文)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 声东击西

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译: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变敌人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却要去利用,因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消灭敌人的气势,所以要紧紧地跟踪敌人,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士气,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这样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敌人,并让他相信,这对战争是有利的。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可以瓦解他的气势,这就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说的“柔履刚”的办法。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乘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他还是弱小而没有主见,他随从我,像人随着天时吃饭、休息一样。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上蛊。

译: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译: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从后面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处于(扭转)不利的形势(局面),要考虑(阻止)它发展的方向(趋势),(利于)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不利于)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经•聧》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结交。”

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译:对处的两个强大敌人中间的国家,敌人胁迫它时,我方却作援求它,立即出兵。《易经•困》卦说:“对处在困迫状况下的国家,光空谈而没有行动,是不会被他信任的。”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译:多次变动敌人的阵容,把他的兵力调开,等待他自己败阵,然后用谋进攻他,《易经•既济》卦说:“先拖住敌人,然后再替换他。”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译:强大的慑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方法来诱导它。《易经•师》卦说:适当的强硬,可以得到拥护;施用险诈,可以得到顺从。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宁可假装不知道的,不行动,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不要泄露一点机密,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静。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译: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深入我方,然后选择有利时机,断绝敌人的前应和后援,使它完全处于死地。敌人这样的下场《易经•嗑》上说的好:抢吃腊肉的嗑掉了牙,怪自己的动作不当。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译:借别人的局面布成阵势,兵力弱小的看来阵容也显得强大。《易经•渐》卦说:鸿雁飞向大陆,全凭它的羽毛丰满助长气势。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有空子就要插脚进去,扼住他的主脑机关。《易经•渐》卦说:“循序而进”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译:兵力强大的,就要攻打他的将帅;将帅明智的,就打击他的情绪。将帅斗志衰弱、部队士气消沉,他的气势必定自行萎缩。《易经•渐》卦说:利用敌人内部的严重弱点来控制敌人,可以有把握地保存自己的实力。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出奇。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向内,不自失也。

译:在疑阵中再布置一层疑阵。《易经•比》卦说:来自敌方内部的援助,自己不会受到损失。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真的变假,间谍便乘机活动。《易经•蒙》卦说:把他骗得乖乖的,顺着他活动。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译:敌方兵力强大,不能硬打,应当运用谋略,使仓储自相牵制,借以削弱他的力量。《易经•师》卦说:将帅靠指军不偏不倚,惯打胜仗的就是用兵如神。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孙膑与庞涓师出同门,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两个人一样年少时聪明机敏,勤奋好学,两人是在拜师的路上相遇的,一问原来同去拜会鬼谷子于是结为兄弟一起上了山,跟着师傅学习兵法,但是在鬼谷子眼里更偏爱孙膑,因为论人品孙膑比庞涓好太多了。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

《孙膑兵法》的问世

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他的强烈不满,随即才下山去了魏国。

到了魏国的庞涓还是不死心认为孙膑对他的威胁非常大于把孙膑诱骗到了魏国,然后派人监视他,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比他好,就陷害他通敌叛国,于是就对孙膑动了刑法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挖去了了他的两个膝盖,并且在他的脸上刺字,想使孙膑就此埋没于世间不为人所知,孙膑为了不再遭受迫害就开始装疯卖傻,睡猪圈吃猪食还大口大口地吃粪便,这下庞涓放下心来,认为孙膑是真的疯了。

于是对他的戒心就稍微放了下来,知道真相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周游到魏国的墨子墨翟,他把孙膑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请求田忌救孙膑一命,田忌上报给了齐威王,齐威王立即下令给田忌无论用什么方式都要把孙膑救出来,希望他为齐国效力。

田忌偷偷潜到了魏国,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先用一个人装疯扮作孙膑,把孙膑换了出来,然后又快马加鞭的带孙膑回了齐国安顿好了他,等到庞涓发现的时候他们二人早就在千里之外了。

到了齐国孙膑受到了齐国很好的礼遇被封为上宾,齐威王很是欣赏孙膑的才华,最著名的要数在齐国的“田忌赛马”,这场比赛田忌跟齐威王比了多次,只有这次在孙膑的帮助下赢得了数千钱,这件事后孙膑在齐国就有了很高的威望。

庞涓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更加痛恨孙膑,但是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向魏王举荐去攻打赵国,庞涓带兵攻进赵国,赵国无奈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听从孙膑的建议任用田忌为将,来了一出“围魏救赵”成功了解了赵国的危机更是灭了魏国几乎一半的军队,气得庞涓火冒三丈,他知道有孙膑在自己就不可能有出路。

于是又开始作妖,怂恿魏王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国力弱小又跑到齐国去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建议,命田忌统兵孙膑指挥,这一次孙膑没有给庞涓任何活命的机会,交战战场上有棵大树,上面用墨汁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最后被齐军射成了刺猬。

孙膑名声再次打响也就是这一次,田忌和孙膑遭到了齐国丞相邹忌猜忌,他怕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夺了齐国的国政,于是设下圈套陷害田忌和孙膑,田忌和孙膑被免职逐出了朝堂。

孙膑被免职之后,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潜心修炼写出了那部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孙膑是孙子孙武的后代结合孙武的《孙子兵法》后人整合改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十六计篇章。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说道三十六计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走为上计,其实最强的计谋是“瞒天过海”这个计谋才是最强的,被顺便放在了第一计。

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带兵打仗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进攻策略,用兵之道实际上就是一种诡诈之术,讲究的是心理,古代很多事情都运用了这种思想。

“望梅止渴”是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张绣的时候发生的事,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无比曹军行至一片荒芜的地带,太阳的毒辣让大家本身就睁不开眼睛,酷暑难当的天气更是令人感到窒息,整个军队行进的速度不断地变慢,曹操心里急躁叫来向导询问,向导直言附近根本没有水源,可是曹操也是忍受不住了喉咙干渴,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快马骑到了一块高地上,高声地对已经非常懈怠的士兵说前面有片梅林,树上结着酸甜可口的梅子,只要大家赶快赶路过去就可以吃到,大家一听立马来了精神,舌头下也生出了许多口水,止住了自身的口渴,最终走出了这片荒原。

瞒天过海的还有就是大将薛仁贵对付自己的领导唐太宗,有一年唐太宗亲自出征征伐高丽,刚一上船的唐太宗顿时感觉很是眩晕,因为面对着茫茫大海,身经百战的士兵们都是心中害怕,太宗也是如此,大将薛仁贵清楚地知道唐朝士兵大多数都是没有经历过在海上战争的经验,面对着茫茫大海心里自然会产生畏惧,如果太宗这个时候也是很害怕的,不能以君王身份震慑他们,那么这场仗必然都不用打了,高丽会不战而胜,以后说不定脱离掌控,对大唐不利。

于是为了消除唐太宗这种对大海的恐惧,他下令当地的渔民去海里抓一只海龟来,越大越好,大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过既然将军吩咐就照着开始做了,于是很短的时候熟悉海域的渔民便打捞了一只一百多斤种的大海龟,薛仁贵把海龟给了李世民跟他说这个海龟是海里的神龟,把它放在龙船上,船只有它的保佑,就可以稳稳地行驶了不会出什么事了,李世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海龟,听薛仁贵一说还真的以为这是真的神龟呢,于是放下心登上了龙船。

到了目的地船靠了岸,薛仁贵给李世民跪下请罪,说这只是普通乌龟,臣是怕陛下害怕影响士气才撒谎骗人的,请陛下恕罪,唐太宗一笑明白薛仁贵的苦心,并没有怪罪他,下了船后薛仁贵叫人把海龟放生了,这场大唐对高丽的战争以大唐最后取得绝对压倒性的胜利为结束,摧毁了高丽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而且这场亲征使得高丽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急速下降,国力日益衰退。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合体再现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这话语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真正成熟的是明清时期,它是整个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最高体现,更是我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它融合了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孙膑的《孙膑兵法》,是两者结合的集大成者,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里面事无巨细地记载了战争过程的所有画面细节,从战争开始的准备,再到战争开始冲锋陷阵地指挥,孙武在对战争记事上将自己的所有经验全部展现在众人面前,而孙膑的《孙膑兵法》分为上下十五篇,经过专家确定上篇是原著为孙膑所著,下篇编撰方式有所不同,可能系后世弟子完成的,对于这15篇的著作更是对《孙子兵法》做了极大的补充和优化,这也让这两部旷日之作超越了兵法的范畴,可以从很多个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孙子兵法》中曾有兵势篇的描述,说如果自家军队在打仗的时候没有气势,萎靡不振,这个时候就要带头的将领拿出榜样来,这样士兵看见将军都敢杀敢打一定会整理不好的情绪让自己变得气势如虹,就会更好的去拼搏。

《孙膑兵法》中擒庞涓篇更是运用了“围魏救赵”、“兵不厌诈”的技能,深入诱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连毛主席都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当下的科学真理。

结语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人军事思想成熟的表现,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作战经验丰富,有了军功就是王道,孙武的一生波澜壮阔,孙膑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传奇,两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编撰出来的两部兵法更是为后代的军事思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军事资料。

“瞒天过海”在三十六计中是第一计,“走为上计”是最后一计,但是还有些耳熟能详的技能在生活里经常发生“借刀杀人、趁火打劫、无中生有、隔岸观火、顺手牵羊”等等,看似都是成语但都是计谋,现在的职场上更是每天都在上演,但是有一个计谋没有用成语解说就是我们熟悉的第三十一计“美人计”。日本一位学者逢屋千村曾经评价《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可惜日本没有能体会这一思想才在抗战时期挑起多数战争,使得全亚洲的人民如此受难。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技能在手”“善良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