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中元节土地神包怎么写(中元节土地包怎么写)

中元节土地神包怎么写(中元节土地包怎么写)

幕阜山脚下的中元节

又是一年中元节,下午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回到了娘家去给列祖列宗们烧包。每年这个时候奶奶都会提前几天给在家乡的我和小弟(在外工作的家人因为清明节已经大多都回来扫墓了的,中元节一般是不会回来)打电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家里要烧包,要把小孩带回家来给祖宗烧包。我们谁都不会缺席,带着各自的孩子回去毕恭毕敬地去烧包祭祖了。

“烧包",可能有人会不明白干什么,但是住在幕阜山下南江桥的人是再熟悉不过了的。每年七月十五我们南江桥都会给逝去的亲人们烧一些纸钱,纸衣裤等祭祀用品,让先人们在那边有钱用,有衣穿,有饭呷。这些带有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表达对逝去的的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也是一种家族渊源思想的传承吧!不过我感觉这种纪念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渐渐地变得简化了,在将来的某一天也有可能会被人遗忘吧!我想把我所记得的,了解的家乡南江桥的中元节写下来,因为水平有限,见识不广不深,可能还有些许出入,请看客们见谅,不喜勿喷,也欢迎多多指正!

接祖宗

从我记事起,每年六月末,大屋里的大人们就会在闲谈时说今天是六月二十几了,还有几天祖宗就要回来了。奶奶也会嘴里一边念要准备什么什么,然后用六月最后几天把堂屋打扫干净,把神台布置好,把封包的神纸,香等买好摆在神台旁边的桌子上。把逝去的亲人们的照片摆上,有几代人的,有多少摆多少。有请画师画的,也有现代照的。不过说来也怪,有些太则,老老太则(南江桥的方言)我们没见过,相片挂在神台墙上一点也不怕。六月三十那天晚上奶奶是一定要等到十二点之后才睡的,干什么呢?她说是十二点祖宗要回来了,要打开大门迎接祖宗。她会把手,脸洗干净,点上三根香,泡一杯茶,倒上一盅酒,摆在神台上,可能嘴里还会说几句欢迎的话吧。现在她年纪大了,加上时代也在变,要我们年轻人来做这么细的活是做不来的,她也就作罢了。

现在是把半夜接祖宗的仪式移到了七月初一的上午,这个时候奶奶会恭恭敬敬的摆上茶酒,点上香。嘴里说着各位老祖宗,姆妈,爹爹嗯哩回来哒,走累了,先吃杯茶,吃口酒。我在旁边觉得好笑,但又不敢表现出来,怕她说我。七月初一的上午我爸妈也不能闲着,祖宗在我家的第一顿饭我奶奶是要宰一只鸡招待的,我爸妈就在厨房里忙个不停,这顿饭有鸡有鱼有肉的,反正比平时丰盛多了隆重多了。另外我妈会慎重其事地把买来的猪肉方方正正切一陀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我奶奶会捞起来用一个碗装着在肉的中间插一根筷子,只能一根,我问过奶奶,一根祖宗怎么吃啊?我奶奶说祭祀是这样的,一直传承下来就是这样的,我也没深究,是这样就是这样好了。这陀肉放在神台上有时放一两天才撒下来。到了午饭时分,把饭菜摆上,饭碗里盛满饭插上筷子,一家人围着桌子坐着,要我们小孩子们先不要动筷子,等我奶奶会说祖宗,姆妈,爹爹嗯哩都来吃饭啊稍微等一下我们才能开始吃饭。我奶奶还会说这饭祖宗们吃过了的我们吃了会保佑我们的。小时候我们也是深信不疑的。现在也有这种愿望吧!

从七月初一起到烧完包的那一天,我奶奶会天天中午要先装好饭喊一遍祖宗吃饭的,不过菜就按平时的了。我记得以前问过她,我们一天吃三餐你怎么不三餐都叫饭呢?她告诉我说祖宗不吃早饭和晚饭的。后来我爷爷逝世了,七月这些天她就变成了早中晚三餐都会坐在桌边说超老子,呷早饭了嗯来吃饭。超老子,嗯来吃夜饭。我们就问她,你这样叫饭我爷爷真的来吃饭吗?她就说当然来吃,然后就讲怎么怎么托梦给她了。有时她不记得叫饭了,我们就说,奶奶你今天怎么不叫饭了?她说忘了,不过祖宗不要叫也会来吃的。有时会说今天祖宗去其他叔伯家吃饭了。我们也就边打笑谈边吃饭。

封包

七月初一接完祖宗后,奶奶就要慢慢准备烧包用的包了。那就得动手封包。现在这些商店都有买,不过我家还是我奶奶亲手封的。从商量里买来白纸,胶水加上已经准备好的神纸,就可以开始封包了。把一大张纸裁成大约十几二十张小纸,再把几张神纸折成三折,然后把神纸放白纸上,调整好位置用白纸把神纸包起来,四周不能破,破了钱就会掉出来,先人们会收不到的。奶奶的包封得规规矩矩,平平整整,看起来舒服极了!这与她做事认真和精于女红分不开的,记得我小时候看她织布,做布鞋,纳鞋底等做出来的成品总比别人的好看些。她纳出来的鞋底针眼排列得很整齐,鞋底也是平平的,可别人做出来的总是周围薄,中间厚,放在平面上有点像船底。别看她都八十六了,眼不花耳不聋,手脚也蛮灵活,前两天在电话里告诉我,她一个人封了二百多个包。我真是佩服她,我一个年轻人怕也没得她这样的耐性。除了封给祖宗的包外,还要封近一年周边邻居或亲戚家去世了的人的包,我们那个乡下叫送包。以前蛮流行现在渐渐的淡化了,只有在乡村里还在送包。这送包用的包,一般不是单个的而是至少两个折好的包叠起来用一条窄一些的红纸条竖着束起来。然后在右向上写上孔方二束等字,中间的红纸条上写上去世的人的尊称,如某府某翁笑纳等字,这个尊称分男女的,男的女的写法不同,还要分送包的人与被送包的人之间的关系,各种关系有相对应的尊称,不能乱写的,具体怎么样,我也不清楚。给我的感觉就是太多名堂了,太麻烦了,不懂点古文基本和乡间应酬是搞不定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送包这事越来越被人淡化了的一个原因之一吧。左下角写上送包人的谦称,大多是愚弟,愚侄等等。除了这个我家还会封些给一些菩萨的,比如管这个地方的城隍菩萨,东华师主,燕岩灵官,土地菩萨等,给菩萨的包是上面不封口的,只封三个面,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没去打听。

写包

包封好后就该烧包了。一般是七月十二到七月十五这几天中的某一天烧。大多数人都会在十五之前的十二烧,因为老辈说祖宗十二那天晚上要去投南珂(这个字是不是这样写的我也不确定,反正就是这个音),去了就走了。可我家奶奶只是在那天晚上在神台前烧些纸钱给祖宗当路费,然后要祖宗去了南珂之后再回来,这都是她自己说的。我问她怎么不像别人家那样十二也烧了,她回答说祖宗一年回来一次要多留祖宗住几天。我爸妈都是大孝子,奶奶说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按奶奶的吩咐给准备烤包的东西。其中有一个事是万千不能忽略的。就是在每个包上写下祖宗的名字,这个包的写法也有规矩的,但比送包的那种写法要简单些。右上角写上七月吉化,中间写上祖宗的尊称,左下角写这个包是谁烧给祖宗的谦称。一定要写清楚,否则这么多包祖宗都不知道是给谁的收不到了。你大概对我上面说的两百来个包有些怀疑,但是你晓得不,我家写上祖宗的包是从我爸那代要上推五六代的,今天我特别看了一眼最大的祖宗竟然是从卅十一世祖方公儒生老大人两夫妇开始写起的,每人两个,(为什么要从这里写起,那就扯起来蛮费劲了,这个是与家族延继有关)我老爸还给本宗河南堂上一脉先祖也写了。再加上各种祖宗先人,如我爸这族各位先人曾祖父辈,祖父辈,父辈和叔伯,还有他逝世了外公外婆,岳父岳母,除了他给这些个发人们写之外,还要给我们三个成了家的人和在外定居的大伯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些。两百多个这么一分下来也就刚刚好了。这也是表达一种怀念吧!包全部都写好了之后就是整理了,我爸把一张白纸裁成几小张,然后用胶水粘起来,再折成一小折一小折的,沿着这些折子写字。先是在时间,谁来祭祀祖宗的,接下来各位祖宗应得的包的多少,辈分从高到低。

烧包

到了烧包的日子了,奶奶会打电话给我们要我们回来。一般是七月十五的傍晚烧包。我们一齐动手,把早几天我爸妈从山上砍回来晒干了的茅柴铺在一个空旷的坪地上,铺成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在大的上面把包一个个整齐地摆好,一个祖宗的所有包都放在一起,我奶奶说免得祖宗费神到处找也找不到。我奶奶有意思吧!小的那个上面铺着烧给各位菩萨的,菩萨的和祖宗的是不能混合一起烧的。我妈会准备好肉,鱼,公鸡,豆腐,一碗饭,一杯茶,一盅酒,还有一副卦。然后把这些祭品摆在空地上的桌子上。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几个后生就打鞭,点香,点火开始烧包了。这时我爸会拿出长长的包单面对着祭品和熊熊燃烧的包大声地念出单子上的名字,念完之后把包单一并烧了。据传说祖宗们会根据包单上的领取各自的那部分,这时我爸会用桌子上的卦问一问祖宗高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当然得到的卦象是非常满意高兴的。然后把祭品摆在原地等包烧完。其实更多的是怕引起火灾。祖宗吃好吃饱之后就回他们的那个天堂去了。我奶奶会在旁边说要祖宗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平安顺利,读书的考上好大学,做生意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明年这个时候再来!到此,七月中元节才算完完整整过完了!

前几天,我在头条上看到有人说这中元节不科学是迷信建议取消。我突然想起来要把家乡的中元节记下来,其实这也应该不是迷信,更多的是人们对逝去的亲人们的一种缅怀,正是有了这种传承我们才会有根可寻,家的观念强了国的观念也就强了。在这一年又一年的怀念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逐渐得以实现。

中元节: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祭祖感恩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有称鬼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四大祭祖节日,又与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寒衣节(十月一)并称为四大鬼节。

道教有“三元”的说法,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相对应的就有三个节日,其中上元节就是元宵节。

道教又有“三官”的说法,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中元节的意义

敬畏自然,祭祖感恩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地府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有子孙祀奉的鬼魂可以回家过节,享受供奉。

中元节祭祀除烧纸钱外,还有烧衣、烧包袱等习俗。在有的地方,还需要用麻和谷向祖先献祭,来报告秋熟,所以又称“麻谷节”,有的地方甚至用麻和谷来祭墓。

从祭祀活动形式看,表达生者对亡人的一种缅怀心理——思念,释放着生者对过世亡灵的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纪念先人和什么迷信不迷信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尊重,一种对于先人发自内心的敬爱和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如果这些悼念方式不是一种纪念,那么那些纪念伟大人物的纪念馆岂不是一种浪费?

所以说,烧纸钱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世道人心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只是在今天要考虑到祭祀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可以改变一些形式,但是其表达感恩的精神内核应该继承下来。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仁爱的节日。

中元节习俗

古时,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人们认为,中元节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也称“烧包”。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

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

这是因为“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做茄饼】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送羊】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

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

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不管是烧袱纸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七月半,夜半秋雨打铁皮,帐篷被秋风所破歌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七月近半,半夜近子时。

雨打铁皮,却感到安心。

铁皮是破车的车身顶。

刚刚还在河滩水边帐篷里。

雨水浸湿了帐篷底围,

所幸防潮瑜伽垫没湿。

我是把帐篷支在了防潮垫上,

帐篷里又放了两个厚厚的瑜伽垫。

我穿上我老公的加绒冬上衣,

我让他套上他的加绒冬裤,

这衣服本来是夏天野外夜里睡觉时,

偶尔用来搭一搭御夜半凉意的。

实际也很少拿出来搭,

只因为这个夏天常高温。

安顿停当,听着风呼呼,

看着风鼓起帐篷侧身,

又听见帐篷外钓友的大遮阳遮雨伞被风刮倒了。

听雨滴不停。

听河岸浪拍……

老公说:睡一觉吧,明早晨早点起来钓鱼!

但是我听着风声雨声,

闭着眼却想着

要是雨大了,

河水忽然涨高了一两米,

我们在睡梦中被一大浪拉着,

人跟着帐篷冲到河底……

哎呀呀,我空学了一身游泳本领,

还没来得及脱掉冬上衣。

我要是有机会施展泳技,

还能游到岸上,

但是得多冷啊!

要是没来得及施展泳技,

明天就上新闻了……

某某两人夜宿河滩被冲走!

我正想入非非,

那位说:这家伙要是来个大水把咱冲了,

人家政府可没允许在河道睡觉啊!

得!

转移走人吧!到岸上的车上去!

趁困意未浓,

趁雨渐小……

这是老天有好生之德,

给了我们逃生机会,

要抓住啊!

于是逃难般收拾好提着大包小包沿着沙滩沟,

攀爬上岸,

到了公路上,

收拾停当,躺在车载床上格外安心!

终于安全了……

美美的睡到天明吧!

明天有雨吗?

还能钓到鱼吗?

先睡一觉再说……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在南康有过13或14、15,这是为什么?

中元鬼节,俗称“七月半”。在南康,有人家农历14过,有人家15过,还有的13/16过,这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七月半一定要吃鸭子?七月半的纸包该怎么填?小野搜集了一些资料回答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大家一起看下,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给大家普及更多关于“七月半”的常识!

七月半,为什么有人过14,有人过15?

一说是南宋末年,元朝军队南下,暴虐乡民。当时,客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惊恐,但又恰逢“中元节”在即,于是,就在元兵到来之前的一天把节给过了——祭祀祖先、普度亡魂,以避兵扰。从此,客家人就习惯于七月十四这天过鬼节了。

第二种说法是,大约在宋代,北方战乱,一批汉人仓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把祖宗带走?按传统,只有在除夕 、清明 、重阳和中元节祭祀祖先时,祖先们的亡灵才会聚拢回家,能跟着灵牌走。此时离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们已经等不及。为了聚拢祖先们的亡灵,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把祖宗的亡灵集中起来,然后带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难。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逃往南方的汉人就把中元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现在,“七月十四”已经是许多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第三种说法是,以前客家人是迁徙搬过来的,过七月半的时候,过十五买不到猪肉和鸭子吃,都被本地人买走了,受欺负,所以他们就过十四才有猪肉吃。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朝廷规定过14,但是规定到达地方的时候,已经是15了,还有的过13/16,是因为规定到达的时间不一样……

七月半为什么一定要吃鸭子?

传说一: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人们会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过节就吃鸭子。

传说二:祭祀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散福”了,所以留传下来中元节吃鸭子习俗。

传说三:人们认为,“鸭”谐音“压”,在鬼节吃鸭子就能压住回魂,驱魔僻邪。

传说四:农历七月十四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天,相传古代妇女为了壮阳,都会在这一天叫一个男子来陪自己过夜(叫鸭),可是慢慢发现叫男人太花钱,不少贫苦家的孩子就用吃鸭肉来替代叫鸭的习俗,演变至今就变成了吃鸭肉的习惯。

中元节纸包要怎么写?

现在基本上很少年轻人会写这个东西了,基本上都是由香烛店的老板代写,小野搜罗了下写纸包的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下!

写包原则是晓得土地就写土地,不晓得土地名称就写大庙,每个大庙肯定有土地神。实在不晓得的,就以地方名字写也可以,例如葬在鸡公山,就写鸡公山灵官土地。知道附近的土地神的可以优先小的写,这个原则和写信把地址写具体是一个道理。

写土地包要写两个,一个是写烧包人现住的土地,这意义就是邮件寄出地址,另一个包是故人安葬的土地,就意义是邮件到达地址。左书XX年X月吉日,右书“中元”和烧包人姓名。钱通过钱两个土地转交到故人手上,故人再通过两处土地把“福禄寿喜”送回来。

如果安葬地址在外地,只晓得地方,例如安葬在湘乡,不知道确切的庙,可以写“本境灵官土地”。

写姓名单给师父代写时有讲究,故人和在生人要用线隔开,以示“阴阳有隔”,两家人要用线隔开。名字排列先要按辈分长幼排列。

除了两个土地包,给故人的,故人的辈份是五代之上为历代祖宗,第五代为太祖、第四代曾祖、第三代为祖。

故人包,已故的人名字每个要单独写,故人就算是夫妻也不可共包,在生人的名字可以家庭为单位写。

有多个故人包叠放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把故人的名字处叠放遮挡,但在生人的名字不可遮挡,讲法叫“阳盖阴”。

你们哪里是哪一天过“七月半”?是怎么来的?还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文末留言补充!

中元节乌蒙山人传统的祭祀“写包”很讲究

作者:吴若愚

农历七月十三到十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节日“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据传说,七月十三日,是地狱里的法官地藏王的生日,地狱里要放假三天,在这三天里,整个地狱里的鬼魂都会走出地狱自由活动,到处闲逛,因此,阳间的人们在这三天要准备纸钱烧给鬼魂,因为人们认为,这些鬼魂中会有自己死去的亲人。

在东北,人们烧纸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天黑后,抱着一堆纸到十字路口点燃,嘴里喊着自己已逝亲人的名字,说已经给他们送钱去了,希望他们来领,而地处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人,在祭祀节日里却很讲究,就是要“写包”,放到堂屋的神龛供奉,到了夜晚才将“包”焚烧,以了却心愿。

在我的故乡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逢年过节都要写包供奉,人们认为,逝去的亲人毕竟是在另一世界,就如活人在中国,逝者在美国,相隔遥远,人们就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包裹的纸钱,写上逝者的名字在夜晚焚烧,就等于向逝者汇款了。

“写包”的具体做法是,用白纸将一沓一沓的纸钱封上,在正面写上烧纸人的名字和逝者的名字,相当于人间的寄信或汇款人,在节日到来之前将写好的“包”摆放在堂屋神龛前的供桌上,到节日的夜晚将之焚化,也就OK了。

中元节是一个特殊的祭日,当然就要更加重视写包了。首先用白纸将事先准备好的纸钱按沓封好,先在纸钱包的封口处写一个封字,然后在正面从右至左竖写。第一行写“中元化财孝男xxx具备”,第二行竖写“冥钱多少封奉”,第三行直接写一个“上”字,第四行写收件人名字(逝者名字),是写给父亲的,写故显考xxx正魂收用,父母双亡的写故显考妣xxx正魂收用,最后一行写年月日火花,这叫“面包”。接下来的纸钱包,称为“串包”,中间写故显考妣xxx正魂收用,右边写同日,左边写火花即可。写包最好写繁体字,因为阴间可能没汉字简化运动,而从右至左竖写,是遵循传统竹简写法,因为阴间没有改朝换代,永远停留在上古。

以上是以写给父母作为例子,若写给爷爷奶奶,就把第一行孝男改为孝孙,把第四行故显考妣改为“故祖考妣”,写给太爷的称呼改为孝曾孙,故曾祖考妣,写给外公外婆的,改为孝外孙,故外租考妣,写给岳父母的,改为孝婿,故岳考妣。如果要写给爷爷的爷爷,就是孝玄孙和故高祖考妣,写给伯伯的改为孝侄,故伯考,写给叔叔改为孝侄,故叔考,。

其实,现在写包,最高也就写到曾祖,也就是太爷那辈,乌蒙山人称为祖祖,是爷爷的爹,爸爸的爷爷。年三十烧的叫“年尽化财”,大年初一烧的叫“新春化财”,清明烧的叫“清明化财”,自己生日写给父母的叫“生辰化财”。由于篇幅原因,牵扯太远也就不一一介绍了,知道以上这些,若以此类推,写再多也能举一反三,知道相应称呼和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