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1917的长镜头怎么拍出来的视频(1917的长镜头怎么拍出来的)

1917的长镜头怎么拍出来的视频(1917的长镜头怎么拍出来的)

《1917》\"一镜到底\"背后,最长镜头只有8分钟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陈晨

在近年的院线上,很少有像《1917》这样在技术上惊艳的电影。整部影片利用\"伪一镜到底\"的手法,看起来像是一个近两小时的单独连续镜头。

《1917》根据导演山姆·门德斯的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改编。讲述了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越过敌军防线,传递情报的故事。在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影片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十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摄影、视觉效果、音响效果三项技术大奖。

对技术的追求为影片带来了招致诸多非议。有人认为它展示了电影制作的艺术,有人认为其过于炫技,形式大于内容。但无论观众感受如何,对于这样一部代表现今电影工业最高水平的影片来说,没人可以视而不见。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人们需要这样一部在影院观看才能感受到其制作艺术的影片。

《1917》已于8月7日登陆国内院线,首周末票房3661万元,是内地影院复工后首周票房最高的新片。

《007:幽灵党》成灵感来源

自《1917》上映以来,围绕\"长镜头\"、\"一镜到底\"的话题从未停止。

这部长达119分钟的电影看起来毫无剪辑痕迹,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镜头。但实际上,119分钟的拍摄时间并不是一气呵成的。全片由数个时长不一的长镜头拍摄,后期再运用特效和隐蔽的剪辑点拼接,形成了近两小时的\"伪一镜到底\"。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这并不是陌生的技术。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就分别使用了长达40分钟和60分钟的长镜头拍摄而成。很多普通观众也由此认识了这个影迷口中的电影术语。

《1917》导演萨姆·门德斯曾执导《美国丽人》《革命之路》及两部\"007系列电影\":《大破天幕杀机》和《幽灵党》。拍摄《幽灵党》时,门德斯在片头使用了一个八分钟的长镜头。正是这个长镜头,让他萌生了拍摄一部以长镜头为核心技术的影片的想法。

(图:《007:幽灵党》片头8分钟的长镜头赚足了话题。)

尽管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营销噱头,但萨姆·门德斯将其视为讲述电影故事的重要手段。

\"我觉得这是让观众感觉到这一切都在实时发生的最好方式。我希望他们能感觉到自己和角色在一起,呼吸他们的每一次呼吸,跟随他们的脚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割裂开来,给观众一条出路,就像现在这样。\"

让观众持续处于\"当下\",无疑有助于维持战斗场景的张力。而这对萨姆·门德斯和本片的传奇摄影师罗杰·迪金斯来说都是一个独特的挑战。

迪金斯曾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他的履历上是《肖申克的救赎》《银翼杀手》这些伟大的作品。两人之前曾合作过《007:大破天幕杀机》以及《革命之路》,他们都认为《1917》是自己从业以来最费力的一个项目。

\"压力是巨大的。有的时候你拍了七分钟,就会有人被绊倒,或者镜头上沾了点泥巴,或者爆炸装置脱落,你就不能用了。演技可能很精彩,其他一切都可能是对的,你就得重新开始。\"门德斯说。

前期筹划花费9个月

成功地创造出一镜到底的幻觉,需要大量的规划和完美的执行。

在开机前,剧组花了9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测量每一个步骤。他们为每一个场景建立了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规划演员在场景中移动时的样子。

在主角跑过一座被摧毁的城市的场景中,照明弹是某些镜头的主要光源,所以剧组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照明弹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他们在一个城市的迷你模型上进行了测试,用一个灯光装置追踪阴影移动的方向,以及光线如何穿过建筑物的窗户。

影片的每一段都必须经过精确的编排,与前一镜头的最后一帧和后一镜头的第一帧无缝衔接。由于不能有明显的剪切,任何错误都意味着从头开始。

演员可以通过反复排练达成默契,但天气却不可控。电影几乎全部在户外进行,那些户外场景都是用自然光拍摄。为了保证连续性,拍摄只能在阴天进行。但英国的天气总是难以琢磨,拍摄计划的第一天就阳光明媚,剧组不得不停工。

天气成了摄影师在制作过程中一直担心的问题。\"每天都像在为云层排期。\"迪金斯回忆道。\"我花了很多时间观察天空,并在手机上查看天气APP,看看云层什么时候可能会出现。有时雷达会显示云团和小雨向你走来,但当它来到我们面前时就散了。这真的很令人沮丧。\"

电影表面上是在一个可以在两个小时内穿越的区域内进行的,但真实的拍摄地点却分散在英国各地。

影片中,一名士兵从卡车上下来,潜入运河躲避敌人的火力,然后在另一边出现,面对德国狙击手。实际上,这个场景跨越了800英里。卡车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运河在苏格兰,狙击手在伦敦郊外的摄影棚。

精确之中也有意外

《1917》让观众切身了解到一战前线的生活是怎样的。

门德斯对现实主义的执着不只在于使用长镜头来增加真实感,也促使他决定让两位相对陌生的演员担任主角。在他来看,如果让A级演员来扮演主角,观众会自动认为他们会活下来,对影片的结果就不会那么投入。

电影的放映时间近两个小时,观众可能会好奇每场戏实际上到底有多长。主演查普曼透露,片中最长的一个镜头其实只有8分钟左右。

\"我想其中最长的一场是8分钟?这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场景。其实我们拍完这场戏后,我一直在哭,因为太紧张了。它持续了八分钟,就像我真的陷进去了一样。\"主角之一的查普曼说道。

另一位主角麦凯,在影片最后沿着战壕奔跑的高潮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影片的拍摄如此精确,但仍有意外发生的空间。这段戏份并没有完全按照计划进行。麦凯在奔跑时撞到了两个临时演员,但剧组选择保留了这一幕,因为这一幕比他们最初的剧本更能表现出战争的混乱。

1917利用了一些剪辑上的技巧,把很多长镜头片段衔接起来

电影《1917》在今年的奥斯卡获得最佳摄影奖,讲述了1917年一战时期,两个士兵为了给前线传递重要信息,在8个小时内跨越9公里最终拯救了近1600名士兵的故事,和《拯救大兵瑞恩》的穿越火线类似,不过,拍摄手法大相径庭!故事情节很简单,影片以一镜到底而获得关注,整部影片119分钟,从头到尾一个镜头讲述下来,说实话的确是个噱头,我就是奔着这个噱头看了这部电影。观影结束,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推荐指数7.0。当然,一镜到底并非真实的一镜到底,毕竟119分钟,就算是演员演技炉火纯青、技术设备再完善、场景再大,那也不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一点错都不犯!而是故事情节跨越8个小时,所以,必须用一些技巧来整合这些片段。1917利用了一些剪辑上的技巧,把很多长镜头片段衔接起来,从而产生了这部看似一个镜头的电影。其实,在拍摄过程中,整部影片最长的一个镜头是8分钟,据导演萨姆·门德斯所讲,这部片子的镜头大都超过5分钟,最长的这个8分钟的镜头,曾经反反复复拍摄了56次,拍摄长镜头的难度可想而知。当然,长镜头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那种真实的带入感是蒙太奇剪辑所不能实现的,影片一开始,两个士兵在战壕里一直前行,真实呈现了那场战争里士兵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也把两个人从一开始的放松到接到任务之后的焦急与不安的精神状态真实反映了出来。当然,一镜到底的设计也有很多的缺陷,比如,看完全整片,我们似乎只认识了两个主角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但119分钟,我们只看到布雷克为了哥哥不假思索接受任务,看到德军飞行员坠机不然其被烧死上前抢救却被对方捅死,我们没有机会更多的去认识这个有点婴儿肥的年轻士兵更多的故事和信息,斯科菲尔德的戏份延长到影片结束,他从一开始接受任务时的退缩到后来勇敢承担任务,独自上路,并与德军周旋于废墟之中,在遇到一名妇女时,又善良的拿出所有的吃的,他的人物形象似乎更立体一些。但我们也知道,如果不是一镜到底,我们会塑造出一个更富丰但人物形象。至于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和情节,因为一镜到底的局限,都没有机会展开和塑造。影片的主题的深入与挖掘也受限于此。《1917》获得了金球奖等众多电影节的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收获颇丰,也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影片,但在奥斯卡中,并没有获得《最佳影片》,想必和一镜到底叙事本身的缺陷有关,相比于《寄生虫》,人物、情节胜出的不是一点半点。

整部《1917》只用一个镜头展现,这部一镜到底的电影到底有多牛?

《1917》海报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最近一段时间被讨论很多的一部电影——《1917》。《1917》因为两件事被讨论:一个是《1917》获得了10项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仅次于《小丑》(Joker,11项);另一个则是这部电影使用了“一镜到底”的展现方式,全片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镜头!

一镜到底为什么会被热议?

《恶魔岛》中的对话镜头

我们日常所观看的影视作品,是由无数个镜头拼接而成(剪辑),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蒙太奇”。比较直观的例子就是我们看影片中两人面对面的对话镜头,大多是谁说话给谁正面镜头,一场对话就在两人之间切换。这样的对话场景,就需要最少两台摄像机拍摄两个镜头,然后后期将镜头剪辑到一起。

1917》当中的对话镜头

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在一镜到底的影视作品当中。以对话镜头为例,一镜到底多数会选择侧方的机位进行拍摄,如果空间允许的话,镜头会在对话两人间移动,但是绝对不会出现剪辑的痕迹。可能有朋友看到这里会觉得,一镜到底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不就是全片用一个镜头么,我也能拍啊。

一镜到底需要巧妙的设置情节

错,一镜到底非常了不起。电影不是我们拍风景视频,电影有叙事的基本要求,同时导演还需要通过镜头向观众传达情绪,让观众能够沉浸到情节当中。一镜到底其实会阻碍电影叙事以及情绪传达,如果做不好,一部有完整叙事的电影也会变成“风景视频”。所以,一部能够获得奥斯卡肯定的“一镜到底”电影,尤其是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一镜到底电影,当然值得讨论。

一镜到底有多难拍?

《1917》拍摄现场

以《1917》为例,全片共119分钟,那么这个镜头的时长至少有100分钟(片头片尾预估19分钟,美叔也没计时)。要知道,电影不是舞台剧,场景是一直在切换的,那么镜头就要一直在不同的场景当中切换,这对片场的调度有很高的要求。

《鸟人》剧照

上一部比较出名的“一镜到底”电影是2017年上映的《鸟人》(Birdman),这次的《1917》遇到的比《鸟人》还大的挑战是,整部电影没有一场内景戏,全部都是外景。由于剧情的原因,主角一直在不断的移动当中,场景涉及到战壕、弹坑遍布的战场、地下工事、广阔的平原、移动的车厢、小镇废墟、河流等等,距离跨度长达9英里,时间跨度长达8小时,既有白天场景也有夜晚场景。

《1917》当中出现的不同场景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对的地方?时间跨度长达8小时,那么这“一个镜头”是怎么用100分钟的时间去展现8小时的内容呢?回到文章开头,你会发现,美叔说《1917》用的是一镜到底的展现方式,而不是拍摄手法。这部电影与《鸟人》一样,利用高超的拍摄技巧配合精细的剪辑以及特效,将多组镜头无缝剪辑到一起,让观众几乎感受不到镜头的切换,从而达到了在100分钟之内展现出这一利用8小时横跨9英里的故事。

导演为何要选择这种展现手法?

与时间赛跑

《1917》是一部战争片,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位年轻的英军士兵接到命令,要在8小时内跨越9英里,穿过敌占区,向一支即将踏入德军陷阱的英国部队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如果他们不能按时抵达的话,将会有1600名士兵因此牺牲,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与死神的竞速。

《敦刻尔克》海报

但是与《敦刻尔克》(Dunkirk)等传统的战争片不同的是,《1917》没有选择展现大部队进攻的宏大场景,而是将镜头聚焦到两位普通士兵身上,跟随着他们奔跑、躲藏,跟随着他们的眼睛去看战场的断壁残垣,听士兵们的对话、抱怨,用各种各样的细节,让观众在脑海当中自行演绎出残酷的战场。

摄像机交接

因此,一镜到底的展现方式看起来最适合,因为没有任何镜头切换,所以观众不会“跳出来”,视线会与摄像机一起跟随着主角,情绪也会始终沉浸在剧情当中,不会有任何的抽离。唯一的缺点是,哪怕是“伪·一镜到底”,这种展现形式也不好拍。

拍摄《1917》的难点在哪里?

这段场景有两组镜头

虽然《1917》并非一气呵成用一个镜头拍下来的,但是为了向观众展示出一镜到底的感觉,不同组镜头之间的转换要做到无缝,也就是下一段戏的开始处要与上一段戏的结尾处完美衔接。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考虑到镜头当中各种运动素材,如果衔接不好,素材的运动轨迹就会偏移,显得非常不自然。

全片都是采用自然光源

第二个难点是光线。如果是在影棚内拍摄的话,一条没过的话接着拍就可以,光照强度,光线角度都不会有什么变化,但《1917》全部都是外景,而且因为经常有环绕主角的镜头,所以四周根本没有办法布置灯光,只能完全依靠自然光。

阴天的时候影子不明显

通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夜晚之外《1917》的镜头当中一直都是阴天的状态。阴沉的天气除了能够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压抑之外还有一点好处,没有强烈的阳光形成的影子,这样对光线角度的要求相对就低了一些。不过拍摄期间不可能一直都是阴天,这个时候剧组怎么办呢?

《1917》是怎么拍摄的?

《1917》剧照

我们先来说光线的问题,很简单,靠天吃饭:什么时候阴天时候开始拍摄。当然,烈日当空的时候他们也没有闲着,而是在一遍一遍地排练,只要云彩一遮住太阳,他们就立马进入拍摄状态。

《1917》由多个长镜头剪辑而成

保持镜头连贯性则更复杂一些。首先,虽然《1917》并非真正的一镜到底拍摄而是将镜头分解之后再使用后期做出来的效果,但是这部电影拍摄的镜头也基本上都是长镜头,这样一来,需要剪辑的地方就会少很多,但是同样,这样做对拍摄现场的调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拍摄电影开场时的场景

据主创所说,电影《1917》一共有两套剧本,一套剧本是给演员表演用的,一套是给现场工作人员用的。给演员的剧本基本上就是传统的景象、对白、动作等内容;给工作人员的剧本则标注了这场戏摄像机的走位、交接等,工作人员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架摄像机在拍摄“电影拍摄过程”的话,拍出来的作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一部电影(大家都在按照剧本走)。

连飞行器都用上了

导演并没有因为追求“一镜到底”的效果而放弃自己镜头语言的表达,这无疑非常加重了导演的工作量,对摄影的要求也异常的高。从影片中看,《1917》应该用到轨道的地方好像不多,基本上全程都是手持、机架、车载带着稳定器的摄像机(甚至还用上了四翼飞行器)。

夜景规划与实际效果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废弃小镇夜晚的那场戏,为了能够把演员的奔跑路线以及摄像拍摄素材的路径规划好,摄制组按照比例搭建了一个微缩模型。除了这些,为了营造出漂亮的光影效果,摄制组甚至连每颗照明弹的轨迹都设计好了。你在电影中看到的起起落落的照明弹并不是被发射出来,而是挂在悬空轨道上被绳子拉着走的。

唯美的光影效果

《1917》采用“一镜到底”的展现方式并没有影响电影故事的表达,虽然影片开始时略显沉闷,不过从两人接到任务之后开始,观众会随着镜头跟着主角一起经历各种状况,影片的代入感特别强,有效地解决了单镜头表现力不足的问题。

缓解枯燥的巧妙剧情安排

如果你回过头来二刷的话就会发现,影片的许多情节设置得特别精巧,因为单镜头呈现出的内容量较少,所以有时会显得枯燥,但是每当观众的耐心即将耗尽的时候,剧情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波折,让观众的注意力重新投入进去。另外,虽然只有一个镜头,导演也非常注意对镜头的运用,利用不同层次的景别来营造不同的感觉。

《1917》更像是一部剧情片而非战争片

总的来说,《1917》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宏大的战争片,而是于细微处展现战争残酷面的剧情片(部分剧情更像惊悚片),剧情节奏紧凑,高潮迭起,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电影。

(完)

《1917》:长镜头下的“反战”宣言

作者:张义文

《1917》是英国导演萨姆•门德斯的新作。作为典型的跨类型创作者,门德斯曾执导过《美国丽人》《毁灭之路》《007:大破天幕杀机》等不同类型的作品,《1917》是其第二次执导的战争片。该片讲述了“一战”期间,两个士兵接到向前线送达“止战”的命令后,不惜一切穿越战场,在同伴牺牲的情况下,另一位士兵最终完成任务,阻止了一场大规模行动,也拯救了数千人性命的故事。相对于其他类型片而言,战争片往往因战争场面的千变万化而较难把握,这也恰恰可以反映出导演对拍摄现场的掌控能力,《1917》不仅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战争片,而且选取了难度非常之大的长镜头进行拍摄,让观众体验到“一镜到底”的视觉盛宴,尽显导演门德斯的高超才能。

《1917》海报

长镜头美学:“一镜到底”的真实与虚构

毋庸置疑,“一镜到底”已经成为《1917》的最大噱头,虽然存在若干处(据称有22处)剪辑点,但由于数字特效的处理使其并不明显,基本保证了长镜头的美学形态。在电影中,长镜头因其不间断地拍摄行为往往用于再现真实或还原现场,保护了被摄对象的时空完整性,体现出一种疏离、客观的影像态度。《1917》表现战争场面时,充分发挥了长镜头的特点,以固定、摇拍等形式力求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战场,从一具具尸体到满目疮痍的建筑物,从遍地使用、损毁的武器装备到看不到尽头的战壕,一幕幕的破败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疏离、客观的影像也不禁引发观众对战争的思考及控诉。

如果说固定、摇拍力图还原的是现场真实的话,跟拍则努力构建观众对人物的认同,形成高度的心理真实(真实感)。跟拍分为前跟拍和后跟拍,前跟拍呈现为被摄对象逼近摄影机,往往给观众以压迫之感;后跟拍则是摄影机紧随被摄对象,往往给观众以被跟踪的不安之感,两种方式在《1917》中均有存在。如开篇便以前跟拍的形式拍摄两名士兵前去领任务,两人面对镜头走在战壕中,“步步紧逼”,似乎在告诉观众他们要做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又如两人在赶往目的地的摸索前进中,摄影机会不时利用地形调转角度,紧跟士兵的后背及后脑勺拍摄,给观众一种人物被窥视、跟踪的感觉,仿佛敌人正在暗处瞄准……前后跟拍的形式造成了观众的情绪变化,从疏离、客观的影像态度中也逐渐感同身受,现场真实与心理真实带来的双重效应无疑增加了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感受。

《1917》剧照

但恰如硬币的正反面,数字特效帮助“一镜到底”完成“炫技”,为观众带来“真实”的同时,剪接点的存在也让观众反复意识到电影艺术的虚构性。一般而言,长镜头恪守镜头时间与现实时间的统一,片长也就等于现实的时长,但《1917》中的故事显然不是2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为了符合放映要求,影片的现实时间和故事时间(镜头时间)被压缩,结果导致时空的完整性被打破。影片中,以士兵斯科菲尔德过断桥时与楼内敌人展开枪战的场景为例,斯科菲尔德突击到楼内击毙了敌军,同时自己也中枪翻下楼梯并导致昏迷,影像经过短暂的黑幕后射进摇曳的火光,斯科菲尔德醒来并慢慢走到外面的场地。这一场景中,短暂的黑幕意在表现漫长时间的逝去,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而斯科菲尔德走出时,由二楼直接转到外面的场地,又打破了空间的完整性。数字特效的“造假”,瓦解了长镜头积累的真实感,观众的兴趣点开始转向对电影艺术性的玩味,只能经由此后长镜头的再次固定、摇拍、前后跟拍等方式重新寻求真实体验。

“反战”情结:自我牺牲的人性之光

抛却“一镜到底”的形式噱头,《1917》的故事内核实际讲述的是2个人如何经历各种危险拯救数千人生命的故事,这一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中8个人拯救瑞恩的故事。同时,两个故事模式共同指向伦理学的经典难题——电车难题,《1917》选择牺牲少数拯救多数,《拯救大兵瑞恩》则与之相反。个体的生命与集体的生命有轻重之别吗?如果以此为角度,显然《1917》认为集体的生命高于个体,《拯救大兵瑞恩》则是个体高于集体。但事实并非如此,生命是平等的,选择自我牺牲指向的是更伟大的理想,这种理想在《1917》中表现为崇高的“反战”情结。

《1917》剧照

影片开篇,士兵布莱克因其兄在德文郡前线作战而接到前往送达“放弃进攻”的命令,因为一旦进攻会正中德军圈套,一同前往的还有被其选择的战友斯科菲尔德。这样的开篇设置尤为重要,首先“止战”的命令本身富有人道主义意味,以西方宗教视野看,二人携此命令前往正像拯救世人的传教士,带有救赎色彩;其次,如果布莱克被选择是因为其兄在前线的话,斯科菲尔德的被选择则充满了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也就涤除了嫁接在命令之上的血缘性,使命令的传达更为纯粹,而当布莱克中途身死,斯科菲尔德选择继续前往则更坚定了自我牺牲的精神,“止战”成为人物的信仰;再次,虽然布莱克牺牲,但斯科菲尔德最终见到其兄长,并将遗物交于他,恰恰避免了《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人道灾难,即这家人中还活着一位哥哥。除此之外,在结尾的命令送达时,正要指挥进攻的麦肯齐上校万分纠结中选择停止进攻,既是出于故事中对军人服从天职的理念的执行,更是导演赋予战争“箭已上弦,亦可不发”的期盼,因为枪口下都是无辜的生命。因此,无论是影片肌理中深藏的动机、背景,还是故事剧本的最终演绎,都共同指向“反战”的情结。

《1917》剧照

相对于《血战钢锯岭》《中途岛海战》等战争片,门德斯的《1917》以“一镜到底”的影像赚足了观众的“眼球”,但伟大的电影从来不仅仅是“炫技”的,相反,技术背后承载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对命运的关切,也正如《1917》对战争的强烈反对、抗议和控诉。(张义文)

《1917》的“一镜到底”是实力还是炫技?

田朔萌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已于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萨姆·门德斯执导,罗杰·狄金斯掌镜的《1917》坐拥十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三项大奖。

电影《1917》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剧本的灵感源于导演祖父——一位参与过一战的作家的回忆录。故事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他们为拯救上千名战友的生命,而在战场逆行、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呈现出一副悲壮而动人的史诗级战争画卷。

真正让《1917》得以成功的,莫过于这部电影使用了“一镜到底”的展现方式,顾名思义,所谓\"一镜到底\"就是指电影拍摄过程中镜头没有中断,并且不通过剪辑等手段来切换场景。用萨姆·门德斯导演的话说,“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电影,让观众们共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

这种拍摄方式不仅对于摄影师是一大挑战,对于整个剧组来说都是不容出错的高难度任务,为此在电影拍摄开始前,演员们花了6个月时间排练,剧组人员耗时9个月真实还原了战争场景。

71岁的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也在奥斯卡的第15次提名后,凭借《1917》的自然光和“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拿下最佳摄影,继2018年的《银翼杀手2049》后,第二次捧回了小金人。

在观众群体中,《1917》也是部有争议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网友对于《1917》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表示肯定:

在众多好评中,有网友表示:“‘一镜到底’展现着电影在技术上的魅力,视觉方面流畅自然,眼睛能够一直跟着人物,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这长镜头太棒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和平年代,每次看这种战争片都告诉自己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但也不要忘记过去的伤痛”、“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让我有种和主角一起经历一起感受的感觉”......

但是也有一部分网友给出低分评价:

有些网友给认为无论镜头还是剧本结构都在炫技,给出了低分评价:“为了一镜而一镜,丢失了灵魂”、“宣传一镜到底过头了,我没有沉浸在战场和人物,我沉浸在了找哪里其实换了镜”、“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都很无聊”......

总之,《1917》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作品,这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是8.5分,86%的网友给予的好评。这样的战争片,还是更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我们也期待着,与它早日见面。

责编:田朔萌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