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是什么字读音(王久是什么字)](/d/pic/x/450.jpg)
本文目录一览:
回顾我七十年前开始的求学之路 | 作者 刘继绵
序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沧桑、往事如云。逝去的是青春的年华,留下的是年老的容颜;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每当忆起,就心潮澎湃、难以平静。总爱回忆着思考着、写作着、品味着……。对一生亲历的往事,如梦如云、渐远渐近、苦中有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屈原探路前行的求进心态。
而我的求学之路也算是“路漫漫而修远兮”—— “就读五所校,总算到高中”。
我生于1946年8月在苏北的一个世代种田的老农民家庭。正如我在《六十九、顺口溜》一文中所写:“世代没文化,祖辈抡锄头;锄禾日当午,专心修地球。”
一、先是在本村就读小学四年
1952年村里在老祖林坟场旁(公用地)建起了初级小学校,我有幸入校上学,成为祖辈第一个读书人,这是新社会改变了我这个家族的命运。
解放初期在农村办小学:一是缺资金,建的是泥士茅草房;二是因农村有文化的人极少,缺老师;三是入校学生年龄大小参差不齐。
我入学一年级时,主要开设《语文》和《算术》两门课。如语文课本,开始并未从学识单个基础汉字开始,那就更谈不上汉语拼音了。开篇一至四课依次是:“开学了”;“我们上学”;“学校里同学很多”;“老师同学在一起,相亲相爱真热闹”……。算术课则是与学用算盘开始。
那时国家尚未实行工资制,老师曾一度轮流在学生家“派饭吃”(轮流在学生家吃饭)。教室的“黑板”是在墙上一抹出的黑色墙;没有公用课桌,是学生自带的桌橙;用来装书的是自家用布缝制的布兜;用的是沾水笔和散打的蓝墨水;一到冬天,教室里就很冷了,有时冻得大家一阵阵直哆脚。老师手拿粉笔打啰嗦,学生的墨水瓶也结冰了,只好放在怀里暖一暖,用嘴哈一哈笔头才能写字……。
条件虽简陋,但老师很敬业,学生也刻苦。记得到五三年三月,斯大林去逝,学校还举行追悼会,老师又讲了些国家大事,这使我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有了社会见识。
四年的初小给我的一生打下了文化基础,实现了启蒙教育。
二、在镇上就读了五年上学期
在这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却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一是说,这里是有名的历史古迹,又是远近一方交通和农贸集镇。《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羽兵败屯土山》说的就是这里。它地处徐州以东60公里,是个并不太高的山岭,当年关羽曾率兵踞守在此,后人依山建起关公庙宇院落;淮海战役歼灭黄伯韬兵团粟裕将军的指挥部就设在院内;解放后这里便成了有一至六年级的土山小学校。
学校的条件算是本县内较好的,青砖瓦房,教室里配有公共桌櫈。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及校风均远好于乡下小学。
二是说,我家离此四华里地,早去晚回可以走读:我早起赶到学校晨读;中午在校吃带来的剪饼干粮。那时学校仍没有食堂,老师也是自带午饭。
三是说,当时在我们班遇有一个挿班生:她年约二十岁,个高体阔,相比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学生就象她的小弟妹。碰巧有一次我去班主任老师那里交作业,一位大娘进来就说:“魏老师,俺儿媳妇月地了(生孩子),俺向你请假呢!”当时我很是惊讶,怎么班里还有同学生孩子的?现在想起来就不难理解了。五十年代有不少农村大龄已婚青年还可以去学校补习功课,这种求知的愿望是很可贵的。
三、转来邻村续读至高小毕业(1957.3——1959.7)
在土山小学仅读了五年级上半学期,就转学了。家中考虑有实际困难:大清早摸黑往学校赶晨读;中午干吃剪饼也喝不上开水;傍晚放学跑回家才能吃顿热乎饭。年龄尚小,父母心疼我,只好忍疼离校转学。
这个聂阁小学离村只有一湖相隔,在原来的大庙扩建成完小(1——6年级)。我转来挿入五年级可读至六年级高小毕业。
说实在的,这里无论校舍条件还是校纪校风都比不上镇上那个土山小学。举例说罢,不少农村学生散漫习惯改不好;有的打闹欺凌别人给人起绰号;还有那位冉老师常在放学集队时讲讽刺话:“大年五逮个毛兔子,有你也过年、无你也过节”……。真是不习惯而又无奈。但我还是专注着自己功课的学习,它毕竟为升考初中打下了基础。
四、初中三年生活艰难,刻苦学习决不放松。(1959.9——1962.7)
1959年9月,我考入了镇上的土山初级中学。这是我人生学业的新阶段和新起点,使我感到很是兴奋。但也让我经受了艰难的励炼——“三年困难时期”。
在刚入校时还给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商品粮待遇,也可换成粮票在学校打伙。但后来就不行了,只有吃菜窝头地瓜胡萝卜和咸菜,喝的是伙房的“蒸馏水”。
学生艰难,老师也好不了。就用粮票去换粗粮和瓜菜等充数。历史课顾老师因饥饿而得病逝去,让我们很是痛心。
生活虽艰难,但学习并不放松。早有“早读”、晚有“晚自习”,在煤气灯下老师还下班辅导。学校每周六下午还集中搞课外阅读宣讲。语文课桑老师对每周的命题作文格外认真,总要先读些范文作引导,批改后又认真讲评。说实在的,我后来之所以一直爱好读写,就是从那时打下的基础。
五、薛集农业高中二年(1965.3——1966.12)
艰难而刻苦的三年初中学习生总算度过了,但国家为了恢复国民经济而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令大批干部和职工下放农村“大办粮食”,大专院校也大批裁减。我们的升学无望,只有回乡务农。
为了落实“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各公社开始兴办农业中学,培养发展农业的技术人才。我们公社筹建的是“薛集农业机械学校”,召生的是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青年,属农专性质,于1965年3月开学。
白手起家,自立办校,虽然连校舍教室都没有,桌櫈也要自带,但我们这些渴望学习的乡村知青
都感到幸运和兴奋。开始借用过小学校的教室;又搬用过大队部的房子;又师生动手打砖坯和烧窑,自建新校舍,苦干了一个夏天,终于有了一个简易新校舍;公社还划给一个果园林场,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说实话,学校虽挂的是农业机械学校,开始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为了迊合大家考大学的欲望,却逐步改变初终,用心转向普高课程。
可事不如愿,到了1966年6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不可避免地席卷而至。破四旧、立四新;大字报、大批判干拢着学校的正常秩序。
值得庆幸的是,根据上级文件,高中每10名推选一人作为代表赴京参观文化大革命。我时为学校学生会学习部长,又是团员,理应当选。当年十月参与“邳县革命师生赴京参观文化大革命代表团”,在北京去过北大、清华、中央党等参观学习,又游览过故宫、颐和园和动物园等景点,特别是有幸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回顾我的求学之路,可谓艰难曲折:
1、自1952年7月至1966年12月,历时14年5个月,就读过五所学校,总算到高中。
2、期间曾两次中断学业回乡务农(1962.7——1965.2,两年七个月;1966.12—— 1968.3)一年三个月)共三年十个月。
3、为此,作为农村家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作为农民的儿子我付出了刻苦努力,实属不易。
这个高中文化为我的一生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基础,为我参军后的起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我仍契而不舍,为适应部队机关和院校工作的需要,我坚持在职深造,又获得了大专和本科(函授)文凭及军队院校高级职称(教授)。
簪缨世家——山东省福山县王骘家族(二十三)
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位于山东半岛北部,面向黄海,自古以来就是海防重地,孙夼社古县(现)村王骘家族,祖籍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今祥云县)鸡头村。福山王氏家族始迁祖王忠,于明洪武年间在山东都转运司所辖的登宁盐场榷盐,任盐课大使,因喜爱福山縣孙夼社古县村这片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于是定居下来,其子孙后代遂在这里繁衍生息。有明一代,王氏家族诗书传家,世代为官,代有闻人,二世王仁、三世王俊、四世王纶,连续三代皆为知县,五世王锦,为礼部儒官,六世王国学,诸生,七世王久任,岁贡出身,任山西文水县主薄,八世王道增,为礼部吏。终明之世,王氏家族大多出任中下级官吏。
王懿荣纪念馆
福山王氏家族入清后,人文鹊起,科第联翩,接踵而至,与清王朝相始终。有清一代,该家族先后有24人进士及第,英杰辈出,科甲不绝,清人赵慎畛评价说:“福山科甲之盛,推王氏为最。自国初几庵先生官大司农后,历今七世,父子昆弟以甲、乙科出身,外官巡抚、内官京堂者,不下数十人。几庵封翁名道增,未尝读书,由懋迁致富。明末岁饥,出资财赈济乡里,全活甚众。尝代一社输征银若干两,人咸颂义侠焉。故子孙食报最久,且无一人罹于祸者。”
王懿荣纪念馆
王懿荣纪念馆
王道增,始迁祖王忠仍孙(七世孙),王久任第四子,字仰池,生有王骘、王序(阝序)、王铎、王锷、王珽、王典等六子。
王允谐,王俊五世孙,王道增从弟,顺治四年(1647)丁亥科进士,初授大理寺观政,仕至陕西成县知县。
王骘,王久任孙,王道增长子,字辰岳,字相居,一字人岳,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刑部郎中,出为四川松威道,调直隶口北道,未行。转授光禄寺少卿,累迁太常寺卿,擢江西巡抚,升闽浙总督,康熙二十八年((1689),“召拜户部尚书,以老病累疏乞休,诏辄慰留。”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圣祖玄烨“召大学士、九卿及河督于成龙入对,上责成龙排陷靳辅,并及骘与左都御史董讷、内阁学士李应荐附和成龙,骘等具疏引罪,讷、应荐并夺官,骘原品休致。” 次年,卒于家,赐祭葬。著有《养素堂集》。子四:王浵(岁贡,肥城县训导)、王滢(拔贡,仕至德平县教谕)、王沦、王潗,皆诸生。孙王柭,岁贡,官至平原县教谕。王朸,岁贡。从孙,王椷,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举人,仕至湖北天门县知县。
王检,王久任玄孙,王道增曾孙,王序(阝序)孙,王骘侄孙,王符第四子,字思及,号若斋,别号西园。父王符,官官太常寺卿。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直隶河间知府,擢甘肃凉庄道,迁直隶霸昌道,升安徽按察使,晋湖北巡抚,官至广东巡抚署湖广总督。子王启绪、王燕绪,皆翰林;孙王庆长,内阁中书,官至福建按察使。
王显绪,王久任来孙,王符孙,王柔子,王检侄,字维章,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进士及第,授吏部额外主事,“年方弱冠,崭然见头角,在铨曹十余年,力谢请托,声闻日着。” 历任考功司郎中、贵州与江南道监察御史,左降刑部主事,出为广南府知府,丁父忧归。服阕,补甘肃平凉知府,擢甘肃肃州道,晋山西按察使,调任直隶,官至安徽布政使。
王衍绪,王久任来孙(五世孙),王道增玄孙,王符孙,王从绳长子,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举人,官至直隶大名府知府。二弟王广绪,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举人,仕至云南按板井盐课大使,候补知县。三弟王景绪,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举人,官至云南镇雄州知州。从弟王令绪,乾隆十五年(1750)庚戌科举人,官至贵州铜仁府松桃直隶厅同知。
王启绪,王久任来孙,王检长子,登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第二甲第五十五名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贵州乡试副主考官,擢云南道御史,署兵科给事中,进户部郎中,出为河南府知府,官至开封府知府署开归陈许管河兵备道,以劳卒于任。
王燕绪,王检次子,字翼子,号治堂,以内阁中书用军机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第二甲第二名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右春坊右赞善,迁左春坊左中允教习庶吉士,升翰林院侍讲,充文渊阁校理,嘉庆元年(1796),预千叟宴,以子王庆长贵,封通议大夫。子王庆长,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举人,官至福建按察使。子王绶长,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举人,仕至四氏学教授。孙王念曾(王庆长伯子),副榜贡生,镶白旗官学教习,候选知县。
王希旦,王久任来孙,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第三甲第四十七名进士,仕至沂州府学教授。
王积光,王久任来孙,王道增玄孙,王骘曾孙,王浵孙,王柭长子,府学拔贡,仕至禹城县教谕。子王善垲、王善圻(拔贡,仕至江苏泰州管河州同)。长孙王余苓,拔贡,候选直隶州州判。孙王余庄,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举人,拣选知县。孙王余蒨,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科举人,拣选知县。孙王余菖,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解元,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科正榜第二名,仕至湖北钟祥知县。曾孙王绂庆(王余菖子),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举人,仕至信阳县学训导。曾孙王祐庆(王余菖次子),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举人,仕至福建建宁县知县。
王积熙,王久任来孙,王道增玄孙,王骘曾孙,王浵孙,王柭次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进士。子王善埙,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举人,仕至莱芜县训导。子王善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科举人,仕至海丰县教谕。子王善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戊寅科副贡,仕至禹城县教谕。
王善垲,王骘玄孙,王浵曾孙,王柭孙,王积光子,王积熙从子,字金光,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第三甲第六十九名进士,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出为云南普洱府知府,官至云南澄江府知府署迤南道。子王余枚,更名王余万,嘉庆九年(1804)甲子科乡试解元,仕至湖北候补知县,有文名。
王善壁,王骘玄孙,王积焘子,字奎东,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进士,仕至广东和平知县。
王森长,乡榜名王绥长,王久任晜孙,王道增来孙,王符曾孙,王从绳孙,王景绪子。父王景绪,字星瑞,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举人,官至云南镇雄州知州。王森长登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进士,仕至陕西蒲城知县。长兄王允长、次兄王嗣长皆诸生。
王余晋,王骘来孙,王浵元孙,王柭曾孙,王积熙孙,王善在子,字迪上,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进士,历官陕西蒲城知县、署定远厅同知,仕至兖州府教授。子王阶庆,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恩科第二名举人。
王余师,王积熙孙,王善在第三子,王余晋弟,字求之,嘉庆十四年(1809)己巳科进士,历官直隶宁津知县,仕至莱州府教授。
王余英,王积熙孙,王善宝子,号菊潭,嘉庆十四年己巳科进士,历任湖南宁乡、善化知县。著有《四书》、《求是》行世。兄王余芊,字玉泉,“天资颖异,年十余入邑庠,文名藉甚,举艺而外,一切词章无不精工,甫冠即著有《四香阁集》30卷,时伯叔昆弟以文学致科第列黉序者,不下二十余人,无不啧啧称美,时人为之语曰:‘夐矣,四香阁,高乎不可攀。乃年未三十即卒,士林惜之。” 弟王余萃,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科举人,仕至曹州府学教授。
王厚庆,王久任云孙,王道增仍孙,王骘晜孙,王浵来孙,王柭玄孙,王积光曾孙,王余菖之子,中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转宗人府主事,升刑部员外郎,出为云南澄江府知府,转东川府知府,官至浙江台州府知府署宁绍台兵备道。
王延庆,王骘晜孙,王浵来孙,王柭玄孙,王积光曾孙,王余蒨之子,号白海,号小示现山人,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授青州府学教授,调任莱州教授,入为国子监博士,仕至兖州府教授。据县志记载,王延庆“少负奇气,洽闻强识,经学渊深,其析疑辩难之处,援引浩博。”著有《史臆》、《马氏绎史年表补正》、《驳周公年表》、《学半斋集》、《工倚声有词》各若干卷。
王璠,更名王德瑛,王希旦曾孙,王介锡子,字莲墅,又字念池,一字玉堂,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进士,历任河南扶沟、舞阳、安阳知县,所至有政声。
王麟瑞,王久任云孙,王希旦曾孙,字崇洋,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进士,授直隶武邑知县,仕至沂州府学教授。
王兆琛,乡榜名王兆玺,王道曾晜孙,王符玄孙,王从绳曾孙,王衍绪孙,王允长子,字献甫,又字叔玉,别字西舶,号西坡,登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国史馆纂修、会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汉纂修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广道监察御史、成都府知府、江西督粮道、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署安徽按察使、甘肃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官至山西巡抚。八子:王伯润、王垚、王伯溎、王伯淳、王星源、王伯平、王丙归、王祖源;孙王懿荣、王鸿发等;曾孙王崇燕等。
王武曾,王检曾孙,王燕绪孙,王庆长次子,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进士,仕至浙江慈溪知县。
王钟溎,王检九世孙,王绳矩(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人,章丘县知县)孙,字香海,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进士,授甘肃西和县知县,迁渭源县,调南乡县,转任宁远县知县,升甘肃肃州直隶州知州,未任而卒。
王大辂,王希旦玄孙,王麟瑞次子,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进士,候选知县。
王懿荣,王兆琛孙,王祖源子,字正孺(儒),又字廉生,号古现村人,别号养潜居士,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官、会典馆图上纂修官、教习庶吉士、南书房行走、日讲起居注官、会典馆总纂官、国子监祭酒,官至侍郎衔团练大臣,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京师,王懿荣与继室谢氏、长子媳张氏自杀殉国,后谥文敏。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王懿荣是我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和收藏家,号称甲骨文研究之父,他“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荫并称其博学。” 著有《汉石存目》2卷、《王文敏公遗集》8卷、《汇刻书目》、《天壤阁杂记》1卷、《潍县金石志》8卷。长子王崇燕,字翼伯,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举人。其孙王福坤,也学有所长,著有《起起谷梁废疾》一卷、《发微》四卷、《旁通考》1卷、《注疏笺证汇义》30卷、《孝经戴义》2卷等。
王乘燮,王諴子,王钟泰孙,字理堂,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铜陵知县,未赴任而卒。
一个叫王久的演员
《一个叫王久的演员》
年过半百的你满头白发,神态略显苍老,任然继续着你的演员梦。
50岁知天命,本是该享受晚年的时光,而你却不顾一切抛弃过往,开始了自己的演员梦,五年过去,从没有接触过影视到拥有自己影视基地,只为了演更多的戏。
我从未见过你的家人来看你,或许到现在他们都不同意你踏入演戏的行列吧,有人说你是疯子,有人说你是神经病,而你却一直没有放弃,默默守护者自己的梦想,并且在一步步实现它。
从一砖一瓦做起,他们说你是现代版愚公移山,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你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是血淋淋的现实,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背后的心酸没有人知道,但这就是想要成功的代价。
祝愿一个叫王久的演员能够在梦想的路上直挂云帆,早日到达彼岸。
作者:子木
胯骨疼了半年查出骨坏死,才22岁!医生:这几类人要高度警惕
站久了,走快了
胯骨都痛得厉害
22岁小伙到医院检查被告知
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只是半年前跑步时的一次扭伤
怎么就会骨坏死了呢?
医生提醒
对于几类高危人群
走路时出现
髋部疼痛、大腿前侧疼痛、
髋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要高度警惕
医生在给王先生做体格检查。
10天前,22岁的王先生到武汉市第三医院骨二科看诊。他告诉接诊的周龑擘医生,半年前长跑时扭伤过一次,当时不是很严重,也没在意。从那以后,左髋就开始疼,而且疼痛越来越厉害,最近连站久和快走都痛得厉害。周龑擘为王先生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左侧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
“不过就是一次扭伤,怎么就会骨坏死了呢?”王先生很难接受。周龑擘分析,王先生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他本身存在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关节囊遭到长期的牵拉和磨损,会影响关节软骨的营养,导致髋关节受力不均匀。再加上他长期进行跑步运动,造成股骨头应力集中部位的骨小梁发生骨折和软骨下骨硬化,影响了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此外,髋关节扭伤也可能会损伤关节囊和破坏营养股骨头的血管。
周龑擘提醒——
髋部外伤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关节发育不良,长期服用激素和长期饮酒,高空作业或潜水作业的人群,高脂血症、痛风及凝血疾患的人群都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高危人群。
这几类人若是出现走路时髋部疼痛、大腿前侧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等任何一个症状,都要高度警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尽早到医院就诊。
早期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来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延缓股骨头塌陷变形。拖延就诊会出现股骨头变形、髋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需行髋关节置换手术。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记者:刘璇通讯员:江泓颖陈舒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艺术开卷|琅玡王氏后人王肃与北魏“南书北传”
北魏自平城时期,衣冠制度效法西晋,迁都之后,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普及、对南人的重用造成了对南方文化的推崇,除建筑、衣冠、礼乐、文学之外,多有对南方文学的艳羡及步尘。江左文人如颜延之、谢灵运等都在北朝享有盛名。
在书法上,北魏的碑刻及墓志的书写者,都是精英文人或为精英文人所包围。北魏推行汉化,十六国大乱以来流落北方的士族,就正好满足了拓跋氏政权对文化,包括书写文化的需求。那么,“南书”最初是如何“北传”?
北魏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漆画题记
理论上,任何北投的南士,都有可能将南朝王氏的行楷书风或多或少地带到北方。但是,这位人士北投的时间必须是在孝文帝迁都,即太和十八年(494)前后。此人也必须有条件直接接触南朝王氏的行楷书风。但这些书迹的主体多被收入南朝王室和士族,极少在社会上流通。同时,要影响一代精英文人,此人还必须有足够的资历和地位,出自南朝的最高门第。
孝文帝迁都前后,史书记载的北投人士虽然不少,如善书的李思穆、刘宋王孙之刘英武等,但这些士人因为身份、地位、职能和地理位置的关系,直接接触王氏行楷书迹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会对南书北传造成一定的影响,促成字体的楷化,且直追琅玡王氏行楷书风的倾斜角度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最可能尚有琅玡王氏一门法书真迹的,只能是琅玡王氏和其他与王氏书信往来的士族。就是说,王氏的书风只能通过南朝皇族、王氏族人和其他高门贵族带到北方。
左:王献之《廿九日帖》(386);右:王徽之《新月帖》(386)
琅玡王氏后人王肃
事实上,确实有一位琅玡王氏后人在孝文帝迁都之初,来到了北魏充当了书法的“传法人”。这人就是在北魏官至尚书令的王肃(464—501)。
王肃世系
我们先来了解王肃的家族史和个人经历。《魏书·王肃传》云: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司马衍丞相导之后也。
从族谱来看,王肃是晋丞相王导之后,是引领中国书法史千年不衰的王羲之、王献之的晚辈族人。王肃的高祖,是王导的从孙,王洽的从侄王穆。王洽本人能书之外,还有两个杰出的儿子,一个是书法才能超群而早逝的大书法家王珉,另一个是东晋官至尚书的王珣,两位都是王穆的从兄弟。王氏在书史留名的族人,绵延不绝。与王肃时间相重合而书迹尚有流传者也不少。如在《淳化阁帖》中有王僧虔、王筠的书写遗址,《万岁通天帖》中有王僧虔、王志、王慈等的书写遗迹。王肃的妻子陈郡谢氏为大文学家谢庄之女。而谢庄的高祖谢韶是谢万的儿子。谢万的哥哥,就是书法被米芾称为“真宜题子敬尾也”的谢安。谢庄“善谈论,工书,属文”,与王僧虔交游甚善,《淳化阁帖》中还收录有谢庄之《昨还帖》。
左:王僧虔《太子舍人帖》(485);右:萧子云《列子帖》(549)
现存唯一的晋人琅玡王氏真迹,即王珣的《伯远帖》,其与《元桢墓志》在点画形态上有类似性。重要的是,《伯远帖》的收信人虽有争议,然没有争议的是其中的“伯远”为王珣的从弟王穆,字伯远,王穆正是王肃的高祖。
王羲之、王珣、《元桢墓志》比较
《魏书》中没有关于王肃书法才能的记载,但作为琅玡王氏的后人并谢氏女婿,其书法本有家学无疑。王肃又与书史有名的从祖王僧虔,从叔王志、王慈在时间上都有重合,且王谢家族聚居乌衣巷,时相往来,相互熏染,其书学的才能,虽或史不见彰,也必有深厚基础。王肃的长女王普贤的墓志则专门提到了她“妙闲草隶”。王普贤景明二年(501)随母亲谢氏北投时,已经十四岁,旋纳为世宗妃嫔,其学书当是家学。
王普贤墓志
家学传统和南朝门阀制度的相对稳定,使琅玡王氏及谢氏应当收藏有祖辈传下来的琅玡王氏及谢氏一门的书法真迹。这些真迹,王肃不仅有可能接触,甚至可以完全占有。这些史实将王肃在南书北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放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
王肃北投
王肃在太和十七年(493)因为父亲王奂及兄弟被南朝齐武帝萧赜所杀而投北,至景明二年(501)去世,一共不过八年。
《魏书·王肃传》记载,王肃于太和十七年(493),也就是孝文帝迁都的同一年北投。投魏之前,王肃在萧齐已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职,此为高门子弟入仕的常规途径。这些经历为他的知识储备,和接触曾在朝中任职的琅玡王氏的书迹,甚至皇家的法书收藏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洛阳伽蓝记》中说王肃“赡学多通,才辞美茂”,也是我们已经熟知的南朝高门子弟的标配。
王肃北投的过程和被孝文帝引见之前的经历,可以从史籍中构建出来。
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三月(南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493),王奂在雍州为萧赜所杀,殃及其同在雍州的儿子彪、爽、弼和女婿殷睿,殷的遗腹子以外曾祖王僧朗启武帝得免。王肃当时应在建业就职,其投北当在此后不久。
王肃投北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播洒魅力、传播文化的历程。
王肃投魏的第一站是悬瓠,即今河南之汝南,在洛阳南六百里,是当时南北相争的要冲。按唐人许嵩《建康实录·卷十六》云“肃初为道人(和尚)奔虏”,十分狼狈。经过悬瓠之时,“羁旅穷悴,时人莫识”,只有一位叫刘模的以礼待之。刘模于太和初年任中书博士,是为王肃所折服的第一位北魏精英文人。
因琅玡王氏名动天下,时在邺城的孝文帝元宏知道王肃北投时,大喜过望之外,也不敢轻易置信,便安排另外一位投北文人成淹作了一场“面试”以验明正身。成淹为王肃言辞风度折服并“还奏言实”。在前往邺城见孝文帝经过朝歌古城时,王肃、成淹以“殷之遗民”谐谑争锋,王肃语虽困而风度翩然。
王肃北投的目的是要为父复仇。孝文帝见王肃的当天,王肃即“陈伐齐之策”,而孝文帝正有一统天下的抱负,君臣十分投机,不觉“促席移景”,后“器遇日隆,亲旧贵臣莫能间也”,以至于王肃“自谓君臣之际犹玄德之遇孔明”。这一“玄德、孔明”之会,按《资治通鉴》的记载为太和十七年(493)十月癸卯。
史载此次孝文帝在邺城一直住至太和十八年(494)正月,然后再次南巡至洛阳。应当是孝文帝这次在洛阳期间,王肃会见了一批深受孝文帝器重的北朝精英文人,其中包括了时任中书侍郎的刘芳。刘芳《魏书》有传,为名门之后,年轻时以穷困曾“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以一缣,岁中能入百余匹”,即为僧人们抄经而达到小康。刘芳还曾为著名的《吊比干文碑》注解,上表孝文帝。
刘芳与王肃的交好,是因为在孝文帝的宴席上,王肃和刘芳对一个非常冷僻的学术问题产生争论,就是古代男子是否簪发(笄)。王肃输掉了辩论,在离开宴会时“执芳手曰:‘……顿祛平生之惑。’”这一次的宴会所在地是洛阳自东汉以来的一个皇家花园华林园。“笔迹称善”的刘芳遇上琅玡王氏后人,谈论书法在所难免。而刘芳的侄儿刘懋,“聪敏好学,博综经史,善草隶书,多识奇字”。刘芳若从王肃处接受琅玡王氏书风,再由刘懋传其余绪,当不在意外。
王肃应当在孝文帝此次南巡前已到达洛阳,或已受命“始制礼仪”。很可能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王肃参加了《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新都的规划和设计,不免会和孝文帝任命的重建洛阳的主事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合作,共事之人甚至可能包括如蒋少游这样因巧艺而被拔擢的人士。将作大匠负责所有的皇家建设工程,皇家制碑之管理,或也在其职责之中。
《资治通鉴》中记载王肃“寻除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这里的“大将军”为刘昶,为刘宋宗室,宋景和元年(465)因被诬谋反而北投,其任大将军在太和十八年(494),王肃任其长史。故辅国将军是王肃在此之前的职位。王肃被任命为刘昶长史,还牵涉到上面已经提及的善书且曾为皇室书碑的名门博陵崔氏的崔挺。崔挺原是“大将军长史”的候选人,因为崔挺“以疾辞免,乃以王肃为长史”。
自此,王肃多在外征战。太和十九年(495)正月,授平南将军征讨萧鸾于义阳。凯旋回京之日,孝文帝诏有“不见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岁,我劳如何?”之语。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去世,“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
王肃北投之后,其妻谢氏出家为尼。后携二女一子投王肃,时王肃已尚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王肃乃造正觉寺为谢氏栖身之所。
王肃于景明二年(501)七月去世于寿春任上,年仅三十八岁,《魏书》称其“远近归怀,附者若市,简绝声色,终始廉约”。
王肃的文化影响
王肃受到孝文帝的重用,加上王肃的高贵门第和才华能力,自然而然会对一批精英人士的生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王肃起初不吃羊肉和奶浆,只吃南方的鱼羹和茶,后入乡随俗也多食羊肉和奶浆,在孝文帝问及时并称茶为“酪奴”。王肃的好饮茶在北方无形地推动了“茶文化”,如“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
当然,还有仰慕王肃者,死欲葬于其侧,如任城王元澄,长史、尚书左丞傅永“远慕杜预,近好李冲、王肃,欲葬附其墓”。
文学史上有名的,更有王肃与彭城王元勰赌诗故事,抄录于下:
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这里王肃吟诵了一首《悲平城》,彭城王元勰听了很受用,想请王肃再吟诵一遍,却说成《悲彭城》。王肃抓住机会开了一个玩笑,而祖莹的急智为元勰挣回了面子。这里“莹”即祖莹,文学家,任北魏国子祭酒、尚书左丞等职。
史籍记载,王肃对北魏朝廷礼仪制度等的改革和都城洛阳的新建也有根本性的贡献。其对北魏礼仪的贡献,未久就成为历史上的美谈。梁太清二年(548),名士、文学家徐陵出使东魏,适逢天气奇热,东魏负责接待的魏收嘲讽徐陵说炎热是老天对徐陵的接待,徐陵反讽说“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此话成为美谈名谈。
北魏初期墓志字体倾斜角度随年代的变化
王肃对北魏书风的影响
在碑刻单字倾角突变的观察外,我们所关心的有关王氏书风的传播的记载,则和孝文帝迁都的另一位坚决支持者任城王元澄有关。魏收记录的元澄和王肃的关系,除上面提及的元澄长史傅永仰慕王肃之外,只有孝文帝死后元澄抱怨王肃被重用,并诬告王肃谋反一事。但《魏书》记录了元澄的儿子元顺的一件事,即以《王羲之小学篇》为学习的启蒙:
彝兄顺,字子和。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
这是王羲之的名字唯一一次出现在《魏书》中。提到的《王羲之小学篇》,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书证》中提到的《王羲之小学章》或是同一本书。
在时间上,元顺出生于太和十年,也就是公元486年。元顺九岁时正是太和十九年(495),其时王肃北投未久。在举国上下以《急就篇》为启蒙字书的环境下,独有一位亲王的儿子在王肃投北未久,采用南方字书启蒙。这当然不是一个巧合。最有可能的就是,王肃将这本《王羲之小学篇》带到了洛阳。
王肃当然还带了别的图书文件。“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之事,详载于《南齐书》,也为新近出土的《李璧墓志》确认。南朝参与处理此事的,是王肃的族兄、“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王肃当然知道此事。既知北方对书籍的渴求,推想王肃北投时所携带的,会有一批他认为最可能对北魏朝廷有用的书籍和能够证明他身份的文件,其中或包括了祖上和同辈琅玡王氏子弟的书信,甚至可能包括了羲之、献之等历代琅玡王氏手迹,和《王羲之小学篇》这样的图书。王肃在悬瓠为刘模接待,后又为成淹所接受,或许也依赖于他所携带的这些书籍、简札。
王肃也可能传播了南方的墓志文化。徐冲根据历史记载对《二冯墓志》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之后,锁定了王肃在北魏墓志文化中的角色。冯诞、冯熙的下葬时间相差不过半年,其墓志的文辞结构却有本质性的区别。
冯熙墓志
冯诞墓志
《冯熙墓志》中,题、志序与铭辞三部分俱全,文辞华美,是北魏成熟墓志的标准配置。而早半年的《冯诞墓志》,既无志题,亦无铭辞,与平城时代的墓铭、墓砖更为接近。这一变化的根源,来源于南朝早已成熟的墓志文化的冲击。事实上,《冯熙墓志》在文辞结构上,与永明五年(487)的南齐《刘岱墓志》更为接近。从此以后的北魏墓志,都是《冯熙墓志》的体例而愈加完善。徐冲认为这一变化的契机正是王肃的入北。王肃的岳丈谢庄,如上章所论,也正是南方墓志文化的开山人物之一。
王氏行楷与二冯二元墓志比较
王肃去世后,先后入北的王肃之弟王秉,及其侄子王诵、王诩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在洛阳体的延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结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推想,琅玡王氏的声望,加上王肃个人的才能,并他投魏所携带的文件书迹,甚至他自己的书写,都可能将南方的琅玡王氏书风,最为直接地介绍到他所接触的北魏的精英阶层。而北魏精英士人笃于经典、文艺、书法,并参与实用碑刻书法实践中,在重碑的环境中,将这些书风与已有的碑刻文化相融合,带入已经为汉文化所熏陶的宗室及士大夫的碑刻中,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书法风气。
《合璧:墓志中的南北朝书法体系》书影
注:本文为李跃林《合璧:墓志中的南北朝书法体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