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坟墓立碑的三禁忌不得不注意(坟墓立碑的三禁忌)

坟墓立碑的三禁忌不得不注意(坟墓立碑的三禁忌)

农村“办白事”,立碑讲究多,故、显、考、妣及三不立,啥意思?

生活在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外流,很多古老的传统渐渐消失,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村,丧葬习俗却延续了古人的传统,虽然,受移风易俗影响,农村丧葬习俗也逐步简化,但是,很多传统的仪式依然延续,比如说,老人故去,大致仪式分为,烧到头纸、告庙、报丧、扯孝帽、设灵、拉菜单、泼汤、破土、吊唁、摔老盆以及路祭、圆坟、烧七等等!

当然,农村办白事,多延续古人的传统,但是,各地风俗不一,仪式也多有不同,而在丧葬仪式中,“落葬”完成后往往会立碑,墓碑上多刻有“故、显、考、妣”之类的文字,很多人不明就里,其实,这也大有学问!

据村里老人说,所谓“考、妣”指代立碑人的父母,在古文记载中,诗经尔雅中有云,“父曰考,母曰妣”!因此,父亲过世多使用“显考”,“显”有显赫、显著的含义,是子女对于父母的尊崇,多彰显父母的德惠,另外,“显”字的使用部分地区也有不同的习俗,有些地方只有逝者之后,家族中没有更高的辈分的“生人”,才能使用!而“先”和“故”字则一般,指的是老人逝去的现实!

当然,对于立碑,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如今,很多地方的农村,老人故去也鲜有立碑的现象,立碑多为祖先而设,不过,有些地方也会为逝去的老人立碑以示忠孝传承!

但是,立碑也有很多的讲究,有些地方立碑有“三不立”的说法!

据村里老人说,在古代有“三不孝”,其中“无后为大”,倘若不能生养,往往会通过“过继”的方式,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已没有了这种说法!但是,立碑也有新的讲究!

所谓“三不立”!其一、年幼以及死亡年龄不超60岁不能立碑!年幼夭折的孩提,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能立碑。有些地方认为,按照天干地支等思想影响,人的年龄每60年为一甲子,年龄不及60岁而逝去,不能谓之高寿,也多不立碑!

其二、对于非正常死亡的!在民间,讲究“寿终正寝”,而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比如说因灾祸、疾病以及横死等因素死亡,不能立碑;

其三、后继无人的不能立碑!人死如灯灭,但是,为了传承孝道,生人会给逝者立碑,以此来告慰后人,因此,俗话有“坟地照向子孙”的说法!而立碑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反映子孙的传承有序,而对于后继无人的人,自然也就没有立碑的用途!

综上所述,在农村,丧葬习俗虽多有不同,但是,各地仍有立碑的习俗,对于立碑的讲究,不仅体现在墓碑文字的书写方式上,还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孝悌文化。而对于立碑“三不立”的说法,各地也多有不同!不过,总体来看,立碑是后人对于先人的追思,是一辈又一辈人对于“根”的传承,是孝道文化中的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

农村“办白事”,立碑讲究多,故、显、考、妣及三不立,啥意思?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

老人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吗?农村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过去,一些农村有一种说法,新坟三年不立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地方风俗呢?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幅员,各地风俗不同立碑的讲究也不太一样,有的地方有老人新亡故三年不立碑的风俗,有的地方则没有这种说法。

1、为什么说新坟三年不立碑?

对新逝三年内老人老人的坟墓,能不能立碑,在过去农村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而三年不立碑的原因,由于各地风俗差异比较大,其民俗方面的说法不太一致。通常来说,有以下不同的说法:

一是为了“入土为安”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入土为安”。旧时农村以土葬为主,民间认为,人亡故后葬入土穴之中,亡故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此语最早出自明代戏曲作家冯惟敏创作《耍孩儿·骷髅诉冤》:“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

“入土为安”这句话,通过戏曲的演出,再加上后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屡次运用,也就家喻户晓,并成为民间经常强调要尊重亡故者的一句话。

也因此在民间形成了一种观念:一是尽快将亡故者埋葬入土,不能停留得太久。二是入土后应该给亡人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能在坟头上随便动土,以免打搅或折腾坟墓里的亡人。

因此,一些地方认为,在安葬老人的时候,把砌坟和立碑一次性完成,之后最好不要乱动。这种立碑的方式,在农村称之为立“热碑”。从现实生活中来说,这种方式比较省事,也是出于对亡者的尊重。

有一些地方风俗,新坟砌好后,三年内忌讳动坟头的土,其中还有一些地方民俗禁忌。立碑的时候,会动坟头的土,对家庭不吉利。因此,当地习俗认为也不能立碑。

不过,不同的地方对“三年内”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地方风俗认为,“三年内”不包括第三年上新坟,这些地方认为第三年为“已满三年”可以立碑。第三年上新坟的时候,要对新坟进行一次彻底整修和添新土,同时将墓碑立好。有的地方则认为三年后才可立碑,不包括第三年,也就是从第四年起才能立碑。

二是为了度过三年新坟考验期

难道新坟还有考验?是的,一些地方确有这种说法。过去,人们受地理风水的影响,把先人坟墓安葬,与家里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地理风水好的墓地,可以让家里兴旺发达,地理风水不好的墓地,会给家里麻烦事,或者祸事不断。

由此,一些地方就有了新葬之坟三年内可看到家里是否顺利之说。倘若三年内家里诸事很顺利,就不要去立碑。原因是怕立碑改变坟墓的朝向,对家里不利。倘若三年内家里诸事不顺利,就要考虑葬坟的问题出在什么环节。过去农村有两种做法:一是考虑迁坟。二是通过立碑来改变坟墓朝向。

旧时农村的这些说法,明显带有迷信色彩,不足为信。但是,客观地说,也就是因为旧时有这些观念的存在,使一些地方也就形成了“新坟三年不立碑”的习俗。

三是守孝期不能动坟

守孝是古代道德礼仪制度。古代子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孔子曾作出如此解释:“子生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在古代,此为圣人之言,儒家思想长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子女守孝三年是为了感恩。

守孝三年使成为后世历代朝廷的一种制度,即便拥有官吏身份之人,也要遵守这一制度。比如,古代“丁忧”就是如此。如果拥有官吏身份之人遭逢父母的丧事,要守孝三年。

关于守孝期(时间的长短)问题,在古代就争议不断,特别是一些官员,为了不影响仕途,往往会隐瞒父亲去世的实情。朝廷发现后,处罚非常严厉,有的被罢免官职,有的被下狱判刑。比如,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

在民间,对守孝三年时间同样也有争论,有严格执行的,也有的用“变通”办法缩短时间,而把守孝三年具体放在坟墓上,用三年上新坟来体现守孝期(立春之后至春社日之前为上新坟)。直到现在,民间依然普遍讲究这种规矩。

有一些地方风俗认为,立碑就要坟上动土,守孝期内在坟头上动土,是对老人的大不敬。旧时,一些地方守孝三年内,要在墓碑旁搭建茅棚守墓,原因之一就是怕别人、兽类及其他动物在坟头动土。

2、立碑还有什么传统风俗讲究?

民间立碑,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既有碑文的讲究,也有其他民俗方面的讲究。关于碑文方面的讲究,本账号已有数篇文字探讨过,读者朋友可翻阅前面的内容。本文主要列举比较普遍存在的两类立碑风俗事例。

一、能否立碑、立什么样的碑有讲究

旧时农村,人们与动物打交道多,把山的形状大多看成是动物形状,对山赋予了生命。比如,把山的形状描述成龙、虎、狮、牛、马、狗、鸡、鸭、鹅、燕,以及其他鸟类和兽类形状,或者站立,或者躺卧,或者奔跑,或者吼叫。

石碑是一种坚硬物体,民间认为,如果立在不恰当的地方,会影响“动物”的活动,对“动物”造成伤害,甚至会危及它们的“生命”。如此,人们就联想到两个方面:其一,立碑让“动物”难受,“动物”就会焦躁不安,影响坟墓的安宁。其二,如果把“动物”用碑钉死,坟墓就没有“生气”,对坟墓也会造成影响。

比如,如果把墓碑立在“动物”嘴里,或者鼻子和下巴处,就会卡住它们的嘴巴和喉咙,影响嘴巴的张合以及进食。又比如,如果把碑立在“动物”的眼睛里,就会将其戳瞎。因此,民间认为,有的“动物”部位可以立碑,有的不能立碑,甚至用石头砌坟也是不允许。

过去我国农村传统墓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平板石碑,也称四方碑或圆顶碑,也就是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简朴实用;另一种是五角碑,也就是墓碑主体(不含墓墙)雕凿出牌楼屋顶形状,有中间的顶,两边各有上下两个屋檐翘角,总共有五角。此种墓碑又称牌楼式碑、五合碑等。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墓碑,精雕细刻,样式繁多。

根据旧时农村把山形视为“动物”的观念,可能立碑的地方,有的地方只适合立平板碑,不适合立五角碑,如果立五角碑,就像一把钢钗一样,对“动物”有伤害。有地方则随便立哪种碑皆可。

二、立碑的时间讲究

一些地方并不是非常死板地固守坟墓不能动土的观念,不然,坟茔坍塌后怎么办?就任其摆那时,不管不问,那民间怎么会有修葺坟茔之说呢?

当然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明显不符合传统孝道。实际上,过去农村,坟茔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内是可以动土的,而且会百无禁忌之说。

民间习俗认为,有三个时间节点在坟头动土,是需要择日和时辰的。这三个节点分别是:一是老人去世的祭日。二是清明节前后。三是寒衣节(即十月初一)。祭日和寒衣节可在坟头动土,一般只是少数地方的习俗,而清明节前后整修坟墓是民间普遍的习俗。民间认为,这三个节点给坟墓添土、立碑,在坟墓植树等,没有任何禁忌。

民间坟墓动土,一般不安排在逢闰月年份进行,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闰月年份的年景不好,不吉利。

不过,也有的人家比较讲究,并不相信以上三个节点,而是要选择吉日立墓碑。

总之,这些立碑的传统,都是过去农村的习俗,而且还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对含有迷信的部分应该抛弃,对先祖的尊重应该继承。

如今,很多丧葬习俗不再拘泥于过去的老传统,立碑的规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程序上也大为简化,墓碑的样式也已变得多样化。

农村俗语:“墓碑忌讳耸入云,坟头忌讳‘不粘尘’”,是啥意思?

前两天与一位老农聊天时听到了这么一句俗语:“墓碑忌讳耸入云,坟头忌讳‘不粘尘’”。由于这句俗语有些晦涩难懂,因此,尽管我对这句俗语认真琢磨了好久,但还是没有能够琢磨出这句俗语的意思来,于是,只好向老农进行了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这样的:

一、墓碑忌讳耸入云

墓碑在指竖立在坟墓前面的、上面刻记有死者姓名、经历事迹等文字的石碑。

在最早的时候,坟墓前面是没有石碑的,当然,在最早的时候也是没有坟堆的。据称,在古代的时候有许多盗墓贼,这些盗墓贼会寻着石碑和坟堆而去,从事盗墓的勾当。人们为了防止盗墓贼能够轻易找到坟墓,便不会在墓穴上堆起坟堆和竖立墓碑。

到了后来,地方官府对盗墓贼进行了无数次打击,从而使盗墓贼没有了生存空间。于是,人们在墓穴上堆起了坟堆,并在坟堆前竖立起了墓碑。

刚刚兴起在坟墓前竖立墓碑的时候,墓碑的规格都很小。据称,只有三尺有余,也就是一米左右。墓碑上除了刻记有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的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外,并没有纹饰之类的装饰。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巨商富户们便在祖坟前竖立起了高大的石碑,并在石碑的表面上雕刻出了各种纹饰,用以彰显自己的家庭地位。

不过,竖立高大石碑的巨商富户们没有想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人生哲理,更没有想到天空中是存在雷电的。据称,在清朝时的一年夏天,山西某地先后有三十多座高大的墓碑被雷电击倒,并被严重毁损。从此以后,人们才意识到高大的墓碑容易遭受雷劈,于是,人们便总结出了“墓碑忌讳耸入云”这种说法。

其实,“墓碑忌讳耸入云”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到夏天的时候就会到了雷电频发的季节,而当雷电发生时,高大的建筑物会首先接触雷电,而一旦高大的建筑物接触到了雷电,就有可能被雷电击穿,最后导致高大建筑物出现毁损现象。因此,坟墓前是不宜竖立高大的墓碑的。所谓的“耸入云”,也就是指墓碑的高大。

二、坟头忌讳“不粘尘”

什么叫坟头“不粘尘”呢?

在过去的时候,有人喜欢用石板之类的东西将坟头覆盖起来,而一旦坟头被石板之类的东西覆盖了起来,就不会露出黄土了。不会露出黄土的坟头就是“不粘尘”的坟头。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忌讳呢?

我们都知道用石板之类的东西将坟头覆盖起来之后是会抑制杂草的生长的。因此,凡是用石板之类的东西覆盖起来的坟头在远处看来都是光秃秃的,而光秃秃的坟头看上去会显得了无生机。有句俗语称:坟头无生机,坟主人丁稀。古人认为:坟头草木葱茏,意味着后代人丁兴旺。如果坟头是光秃秃的,就会显得坟墓主人的家庭中也缺少生气。当然,这都是古人的看法,未必就是正确的。而正是古人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便有了“坟头忌讳‘不粘尘”的说法。

以上所言,就是这句俗语的大概意思了。

听了老农的解释后,我总算是弄明白了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究竟是什么。不过在我看来,“墓碑忌讳耸入云”似乎有些道理,但“坟头忌讳‘不粘尘’”似乎就没有太多的道理了。大家以为呢?

“墓碑4不立,立后好运散”,4不立具体指什么?千万别不当一回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丧葬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些年流行火葬,不过从古至今一直都以土葬为主。古人最讲究一个“入土为安”,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依然坚持土葬。就是先火化之后,把骨灰带回家,找个地方进行土葬。

人去世之后,进行土葬的时候会立一块墓碑。在墓碑上面会写上逝者的姓名、籍贯、出生和死亡时间,以及立碑的子女。墓碑,就相当于是坟墓的门牌,是逝者的身份证。有了墓碑之后,后世子孙要找到方便多了,可以有效避免时间长了之后,找不到坟墓的情况。

关于墓碑,在民间有这么一种说法:“墓碑4不立,立后好运散”。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就是说有4种情况是不能够立墓碑的。否则的话,会导致家里的好运势散掉。

那么,“4不立”具体是指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可千万要注意,别不当一回事儿。

1、未满3年的新坟不能立碑

在民间,从古至今一直都流传着这么一条规矩:“新坟三年不立碑”。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就是去世的人,3年之内不能够立碑。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统,是因为古代的墓碑都是石头雕刻的。一块墓碑至少有上百斤的重量。而墓碑又是立在坟墓的前后,新挖的坟墓,因为土质比较松,墓碑容易出现凹陷、倾斜。

在古人看来,如果墓碑下沉、倾斜、倒塌,那是非常不祥的预兆,对子孙后代很不利。而等三年之后,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坟墓的土质已经变得非常夯实。这个时候再去立碑,就完全不用担心塌陷、倾斜等情况。

2、夭折的孩童、少年不能立碑

什么叫“夭折”?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经常听到,“夭折”是指婴幼儿、孩童、青少年等未成年人去世的说法。

因为婴幼儿、孩童、青少年还没有婚配,还没有成家,因此没有资格参与家庭传承的规则当中。所以,夭折的人不能够进祖坟,也不能够立碑。

在很多地方,只有结婚了之后才算是“成人”。因此,夭折的孩子还没有成人,因此没有资格立碑。

3、没有后代的人不能立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香火传承才是最大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后代传承的话,即便去世之后,也没有脸面去见祖宗。

立碑这种事情,基本上都是直系的后人做的,如果没有后代的话,就没有人可以帮忙立碑。并且,就算立碑了,也没有后人可以祭拜,立碑也就没有意义。

所以,在古代的话,很多人没有自己的后代,一般会去抱养孩子来抚养。等孩子养大成人,可以给自己养老送终,自然就有人可以帮忙立碑,以后有人祭拜。

4、横死之人不能立碑

什么是“横死”?就是指非自然死亡,比如:车祸、上吊、喝药、跳河等等,意外死亡或者自杀。

古人认为,横死的人有点不吉利,并且可能会带有一些怨气,也容易被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横死的人,一般是不能够进祖坟的,只能另外找地方安葬,安葬以后还不能立碑,否则对家人和后代不吉利。

总结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墓碑4不立,立后好运散”,这句俗语是在提醒我们,立碑的讲究很多,不能随便立碑。这样的话,不仅会不尊重死者,还容易招惹来闲话和麻烦。不过,这毕竟是封建迷信的说法。现在时代不同了,只要内心尊重这些孝道文化,规矩和讲究只是框架而已,活着多尽孝,比什么都重要。

为先人立碑刻哪些人名字,怎么排版,有什么讲究

为先人立碑刻哪些人名字,怎么排版,有什么讲究

文/@成长新视点

在传统文化中,为死者立碑是一种重要的殡葬习俗,也是对逝者的纪念和哀悼。碑文上的名字,一般为死者和立碑人。

墓碑碑文内容严谨,主要有逝者生卒年月、姓氏名讳及立碑人姓名、与死者关系、立碑时间等。碑文排版设计,简洁庄重,肃穆大方。立碑时间,也有一定的习俗。

一、人死后,什么时间立碑。

在古代,长辈去世后,儿女要守孝三年,且新坟在三年内不能动土,只能添培新土。故此,子女们会在每年清明扫墓时,为老人的坟添土,三年后坟也就成了形。

经过三年的日晒雨淋,坟周边的土也坚实了许多,这个时候再为老人立碑,较为合适,也能够立得稳、立得住。一般情况,人们会在为老人烧三年祭时,举行立碑仪式。

二、墓碑碑文,刻哪些人名字,有什么内容,怎么排列。

在古代,对逝者碑文的内容、排列,有着严格要求,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刻在上面,也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刻在上面的。

墓碑碑文,从右至左,由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一般情况,只在正面刻有文字,背面没有文字。碑文,每个部分,自上而下、从右朝左分区排列。在版面上,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地一寸,也就是上边、下边各留有一寸的距离。

第一、抬头。靠右上角,距上边一寸,字号比正文小,刻逝者生卒阴阳历的年月日(阴历在前,阳历在后),排列有同列和同排两种形式。同列时,生在上,卒在下;同排时,生在右,卒在左。夫妻合墓,夫在前,妻在后。

注意,只写年月日,不写时辰。如,生于*年*月*日,卒于*年*月*日。

第二、正文。居中位置,字号比抬头大三号,在墓碑竖线中心顶格开始,镌刻逝者名讳。单人墓碑的,居中即可。夫妻合墓的,夫在右,妻在左。

如为父亲立碑,内容为“先考”张某某老大人之墓;若是母亲,则为“先妣”李某某老孺人之墓。父母合墓,上面居中刻“先”字,下右考左妣,再是父亲名讳在右,母亲名讳在左,最下面居中是“之墓”二字。

第三、落款。在左下角,字号与抬头一致,中间位置下行,字尾距下底边一寸,刻立碑人名字、与死者关系及立碑日期,有同列和同排的区别。

立碑人,一般为死者的儿子等直系亲属,名字依辈分、长幼次序,由右向左,自上而下排列,先长辈,后晚辈,不同辈分不同排。同列的,立碑人名字在上,日期在下;同排的,立碑人名字在右,日期在左。如孝长男张某某、孝长媳孙某某。

结语。

在新时代,墓碑样式、碑文内容、排版设计及字体颜色等出现了许多变革,采用了更为新颖的布局和字体,字体颜色也由黑白两色扩展到金色、红色,还增加了死者的照片,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现了逝者的故事,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新面貌。

#讲好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