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少跟孩子生气,下辈子未必会再遇见
曾仕强教授曾言:
“少跟孩子生气吧,孩子投胎到你家,无论是为了报恩,报仇,还是为了讨债,还债,关系背后,都蕴含着前世今生的交缘。因为他们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家庭的延续,更是一段跨越生死轮回的缘分,他们的到来,既是一种恩赐,也是一种劫难。”
佛家常说,前世不欠,今世不见,今生相见,定有亏欠。
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离开,是因为还清了。
孩子于父母,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于千万人潮中,他选中了我们,于千万万种子中,是他来了,而不是别人。
无论他是来讨债的,还是还债的,他都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
是前世今生,我们结下的恩怨交织的缘分。
若他让我们省心、舒心,成为我们的骄傲,这当然开心;
若他让我们操心,烦心,三天两头的当消防员,当然可气,但也请不要嫌弃他。
遇见了,就是有债要还,既然当了父母,就要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不是吗?
再烦躁,也别拿孩子撒气,再怒火中烧,也别说伤自尊、伤人心的恶语。
这辈子,能成为父母子女,就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无论是缘,还是劫,都好好爱他,好好教导他,少跟他生气吧。
事实上,孩子的童年,真的很短,轻松快乐的时期,就那么几年。
终有一天,他会飞向他的未来,去担负他的人生。
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让他成长为一个有本事,有温度的人。
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些事情尽力而为了,就别计较结果。
就像杨绛先生所言:“孩子听话时,你爱他入骨,孩子调皮时,你又拼命吼他,你崩溃后自愈,自愈后又后悔;
却忘了他还只是个孩子,他也就快乐那几年,长大了,会苦也会疼,像现在的我们。”
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要解,自己的河要渡,不要苛求任何人。
只要尽心做了自己该做的,结果就随缘。
父母给予孩子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而不是控制或溺爱。
他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们不同的灵魂,别总是抱怨他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别总是看不惯他,辱骂他。
语言有时候如刀,会伤人于无形。
纵然我们为他操碎了心,但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只要大方向不出错,就慢慢教吧。
养育孩子,有时候就像陪一只蜗牛散步一样,你得接受孩子成长的脚步,多一些理解,再多一些耐心。
我始终相信,每一个来到世间的孩子,无论他为何而来,都是遗落人间的天使。
只要能给他提供适合的阳光土壤,他就能茁壮成长。
所以为人父母,别苛求孩子,而应当发自内心去感谢他。
因为这一生有他的参与,我们的人生才更完整;
因为他的到来,无论是缘是劫,都是我们一生需要渡过的河。
岁月荏苒,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吧,下辈子,未必会再遇见。
儿女和父母的关系,是有因果的
01
有读者说:“我只有一句话对父母说,今生我已经还完债,愿来生不要再相见!”
这样的话,着实令人心疼。似乎,儿女和父母之间,就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非常无奈的报恩关系。
作为70后的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家里一直很困难,几十元的学费,也要向学校赊欠。为此,到了期末考试前几天,老师就会把我喊到办公室,非常委婉地说,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不能参加考试。
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哭着回家,向母亲大吼,为什么你们那么穷?
母亲哭了,父亲则在一旁喝着酒,长时间都在沉默。
如今,我也是成年人了。在我的潜意识里,永远不要让我的孩子,过上穷日子,一定要摆脱父母对我的所有影响。
狠狠赚钱,这是我唯一的梦想。因为,我真的穷怕了。
古人说:“一切皆是因果。”
确实如此,在成长的路途中,父母影响着孩子,也改变着彼此的关系。爱也好,恨也罢,都是一颗扎根在心灵深处的种子,悄然长大。
02
父母的爱情,带给孩子爱的勇气。
里根说过:“确实有很多孩子,在父母单身家庭或双亡的困境中生存下来,但孩子对父母的需要,仍是人本性中不可抹杀掉的。”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女孩,父母离异多年,她和父亲是一家。可是,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她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住。
令人气愤的是,爷爷奶奶很是重男轻女。每次,女孩的父亲邮寄回来的东西,爷爷奶奶都是分给两个孙子,留给她的,只是一句话——女孩子,长大了要嫁人的,要那么多东西干嘛。
女孩撕心裂肺地哭着说:“这是爸爸给我的,凭什么要分给他们?”
后来,女孩高中还未毕业,就去东莞打工了。她在内心,恨这个家庭,不想回头了。
好的家庭,一定是父母恩爱、孩子从未因为缺乏父爱或者母爱。即便家庭不太富有,父母也常常外出打工,但是无尽的牵挂,隔三差五的电话联系,会让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
当然,并不是说单亲家庭,孩子就一定没有出息,而是孩子的内心总会觉得“少了什么”,或者在成长路上就形成了不敢相信爱情的观念,内心的软弱,不言而喻。
作为父母,哪怕离婚了,也不能不“爱孩子”。
03
父母的“偏爱”,引发了孩子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有的兄弟姐妹,一起长大,但是长大以后就反目成仇。
父母健在的时候,碍于“孝顺”的道德观念,不得不聚拢在一起,商量如何赡养父母的事情。哪怕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也要说出一个结果来。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兄弟姐妹都不愿意赡养父母,不得不请家族里说得上话的长辈,做中介人,订做一个具体方案。
父母过世了,兄弟姐妹就散了,再也聚不到一起了。过年的时候,连问候一句,也显得多余。
有人说:“兄弟姐妹不和睦,父母是有责任的。”
除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之外,还有父母对财产处置的不公平、背地里拿钱给没有出息的儿女、对某个媳妇有偏见、去某些儿女家住很久、帮忙带孙子等,都是偏心的征兆。
父母做了什么,都逃不过儿女的眼睛。每个人都盯着“利益”,父母难以两碗水端平。
聪明的父母,把成年的儿女当成朋友,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要多商量,而不是单方面做主。虽然,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一定有彼此理解和包容,还有主动退让的情操。
04
父母的三观,就是孩子的未来。
农村有句土话:“小时候偷一根针,长大了是贼精。”
如果父母的品行不端正,那么他们的言行就会把儿女带歪。
比方说,父母随手把邻居家的桃子摘下来,吃得津津有味,毫无羞愧感。儿女也会有样学样,随手采摘任何东西,据为己有。
父母的三观,直接影响到了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人生发展的方向等。
好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什么是慎独?什么是慎众?有没有人监督,都要遵守道德底线,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
从小就告诉孩子“长大以后,出去打工,读书没有用”,那么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父母有这样的言语,应该反思自己。
父母,应该像老鹰一样,带着孩子一起翱翔,而不是把孩子一直放在“温暖的窝里”。
05
结束语。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顾佳的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儿女就是咱们前世的债啊!没本事咱们就当好那渡人的船,闭眼之前能送到哪儿就送到哪儿。有本事他们自己就是那条大邮轮,咱们也得当好上边那救生艇,万一出什么事,咱们就是那个最后把他们送到岸边上的人。”
在顾佳14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从此,父亲独自拉着一个女孩长大,生活很难,但是温暖。
顾佳长大后,变得富有了,有了自己的房子,父亲却老了。
有一天,顾佳梦见父亲心脏病发作,她吓出一身冷汗,觉得自己亏欠父亲太多,便劝说父亲搬过来一起住,但是父亲拒绝了。
人老了,生活有难处,但是不能给儿女添麻烦。
反观《都挺好》里的父亲——苏大强,一直都没有出息,妻子过世后,他和保姆恋爱,还把钱给保姆。差点就把房子送给了保姆。对于儿女的关系,他也在说三道四,眼里没有一个看得上的人。
孩子走的第一步,说的第一句话,第一眼看世界......都是父母给的,还将成为人生的底色。
愿你我的人生里,体现了父母的样子,然后活成了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19岁非洲女孩远嫁河南48岁农民,生俩混血儿,称:我每天都在享福
文 | 大为有料
编辑 | 大为有料
一个是来自中国河南的48岁农民,
一个是非洲安哥拉小村庄里的19岁姑娘,
两个看起来完全不搭噶的人,却在缘分的安排下,缔结了一段幸福美好的跨国婚姻。
2019年,19岁的非洲姑娘明嘎,跟着48岁的河南丈夫程小建坐飞机来到了中国。
远离故土和家人,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迥异的生活方式和不知是好是坏的未来,明嘎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安。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继爱上这个国家的男人后,没过多久,她又彻底地爱上了这个陌生的国家。
当母亲打电话过来,担忧地询问她在中国过得好不好时,明嘎毫不犹豫地笑着回答: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是在享福。
那么,这场相差29岁的跨国婚姻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缔结而成的?
非洲姑娘明嘎在中国的生活,又是怎样一种“享福”方式呢?
在非洲安哥拉的奇妙邂逅这段奇妙的跨国婚姻,缘起于2014年程小建一次误打误撞的选择。
当时有很多劳务派遣公司跟国外的工厂有合作,正在国内招聘劳动力去国外打工,工资开的还算可观。
在无意中得知这种招聘信息后,程小建心动了,很快他就跟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了合同,登上了前往国外的飞机。
而他最终的目的地,就是明嘎的故乡——非洲的安哥拉。
这是个很特殊的国家,它位于非洲的西南部,人口不足3000万,却坐拥高达10亿克拉的钻石储量,还是非洲第二大的产油国。
按理来说,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安哥拉不说跟迪拜相提并论,最起码也应该“富得流油”才对。
然而事实上,它是如今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安哥拉一直饱受着殖民和战火的摧残。
从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船队登陆非洲,安哥拉就开始了几百年被殖民的屈辱历史。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反葡萄牙殖民战争爆发,在好不容易赢得胜利后,安哥拉国内紧接着又爆发了长达27年的内战。
直到2002年,安哥拉国内的战火终于止息,开始进入战后恢复和重建阶段。
这长达几百年的殖民和战争史,令安哥拉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它即便坐拥着丰富的钻石和石油资源,却还是沦为了如今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安哥拉的贫富差距巨大,30%的人民像迪拜土豪那样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但是70%的人民却穷困不堪,只能靠木薯果腹,穷得连鞋子都穿不起。
在中国出生长大的程小建,刚来到安哥拉时,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
在国内时,他虽然家境一般,但是最起码吃喝不愁,住的也都是精致整洁的小楼房。
但是在这里,他只能和当地的村民一起住在原始森林简陋的房屋中,忍受着没有水电的不便,就连最简单的“喝口热水”,都难以得到满足。
不过程小建是个吃得了苦的男人,他出国打工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享受。所以即便遇到再多的不便,他也都咬咬牙忍了过来。
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这里的打工之路也充满了坎坷。
在辛辛苦苦给老板干了半年多活后,程小建发现自己被骗了,工资都没了着落。后来还是在大使馆的帮助下,程小建讨回了1400块的工资。
就在程小建心灰意冷地准备离开安哥拉时,他遇到了一位好心的中国老板,开始跟着他当伐木工人,每个月能按时领7000块人民币的工资。
至此,程小建才算是彻底在安哥拉稳定下来。
当伐木工人就要到原始森林里去,在中国平原地区长大的程小建,既没有相应的经验,也不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很容易跟当地人发生冲突和危险。
为了安全起见,他学着安哥拉本地人的做法,也在当地找了两个“保安”。
而巧合的是,他所找的这两个保安,正好就是明嘎的父亲和叔叔。
程小建为人爽朗大气,在合作中对明嘎的父亲和叔叔都非常大方,不仅开出的工资远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还从不拖欠每次都按时给钱。
有了这笔工资,明嘎家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家人都对程小建非常感激。
合作后没多久,程小建就和明嘎的父亲和叔叔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经常邀请程小建到家里做客,请他喝自家酿的玉米酒,吃自家做的木薯团,对他非常热情。
也就是在他们简陋的家里,程小建第一次见到了18岁的明嘎。不过那个时候,他们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跟对方的未来扯上关系。
明嘎
真心求娶,得到认可18岁的明嘎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因为家庭贫困,瘦的实在有些厉害。
这个从小没离开过家乡的小姑娘,对于来自神秘东方的程小建有着非常多的好奇。
在程小建上门做客时,她总喜欢围在他身边,问他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你们中国离这里有多远吗?比去首都罗安达还远吗?”
“你们中国有多大,比十个安哥拉还大吗?”
“我们平常吃的都是木薯,你们那里呢?是吃一种叫馒头的东西吗?”
少女天真可爱的问题令程小建忍俊不禁,不过每次触及她好奇的目光,程小建总会认真地回答。
在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时,程小建非常自豪,他还开玩笑说:“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到我们那去玩两天,保证不会令你失望。”
通过程小建的描述,明嘎在心中勾勒出了一个吃得饱、穿得暖、人人平等自由的“天堂”,她的心中充满了向往,但是一想起现实,她的目光黯淡了下去。
生长在安哥拉的明嘎,对自己以后的命运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
因为打了很多年的仗,很多安哥拉的男人都死在了战场上,所以如今这里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国家为了鼓励生育,很多地方实行的还是一夫多妻制。
明嘎已经18岁了,很快,她也会步入无数安哥拉女孩一样的命运。
嫁给一个像自己父亲那样穷困的男人,然后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一辈子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同时还要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
明嘎的父母
说到这些时,明嘎的脸上都是迷茫和绝望,这让程小建的心猛地刺痛了一下。
这样沉重的话题两个人只聊了几次,就再也没有提及过,可是程小建却一直放在了心里。
明嘎依旧每天乐呵呵地承包家里的家务,去十几公里远的河边提水、洗衣服,不喊苦也不喊累。
她教程小建说当地的语言,给他讲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帮助他迅速适应这里的生活。
可是她越是这样乐观积极,程小建的心里就越是难受。
终于有一天,他找到明嘎的父亲,诚恳地说道:“我看你家里的孩子那么多,我带走一个行吗?”
明嘎的父亲当时就愣住了,不过反应过来后他特别高兴,立刻就点头同意了。
在他看来,程小建为人好有本事,明嘎嫁给他肯定不会吃苦,是个非常好的女婿人选。
至于相差29岁的年龄问题,也根本不算什么,因为这种情况在当地是很普遍的。
明嘎本人听说程小建对自己有意后,既羞涩又高兴。
她很喜欢这个爽朗大气的中国男人,如果是嫁给他的话,那她一百一万个乐意。
不过,这桩婚事却遭到了明嘎母亲的反对。
在明嘎母亲看来,就算程小建人再好、条件再不错,可是他是中国人,总有一天他会离开安哥拉回到中国,到时候,明嘎该怎么办呢?
独自留在当地?
肯定不行,这跟被抛弃有什么区别。
跟着他一起回中国?
异国他乡,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迥异的生活习惯,明嘎能适应的了吗?
而且,明嘎嫁的那么远,万一要是受欺负了,到时候他们做父母的鞭长莫及,岂不是连给明嘎撑腰都撑不起来?
这么一想,明嘎母亲坚决反对两人的婚事。
面对她的反对,程小建没有退缩,他用实打实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心。
因为男女地位差异,明嘎的父亲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权威存在。很多时候,他会为了喝酒享乐花光家里所有的钱,令明嘎的母亲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
程小建发现这种情况后,二话不说就给自己未来的丈母娘塞了很多生活费,解决了她的窘迫。
看到一家人都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程小建主动掏钱给他们都买了新衣服,孩子们还都激动地穿着新衣服拍了照片。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程小建按照中国的习俗买了很多贵重的礼品当彩礼,送到了明嘎家诚心求娶。
这一系列的表现终于让明嘎的母亲意识到,他对女儿是真心的,是个值得托付的好男人。
最终,她放心地点头答应了两人的婚事。
婚后前往中国,“每天都在享福”按照当地的习俗,求娶女孩时要用一头羊或者一头牛当聘礼。
程小建认为这样太没有诚意,他直接拿出自己的工资,为明嘎家盖了彩钢瓦房顶的新房子。
盖好新房子后,程小建又置办了各种家电,买了摩托车和发电机,将这个贫困家庭,一下子变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小康之家。
2018年3月,在全村人的见证下,程小建和明嘎举行了简单而不失隆重的婚礼,正式缔结了这段奇妙的跨国姻缘。
婚后不久,明嘎就为程小建生下了两人的大儿子乐乐。
小家伙有着妈妈一样的卷曲头发,五官像极了爸爸程小建,肤色也中和了父母的肤色,没有妈妈明嘎那么黑。
这一年,程小建49岁,老来得子的幸福让他整个人看起来都年轻了好几岁。
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身在国内的老母亲,母亲听后激动地不行,催着让程小建赶紧带着媳妇孩子回来,她急着抱一抱自己可爱的混血小孙子呢。
程小建一想,母亲的年龄大了,自己也不年轻了,在外打拼这么多年,也确实该回去了。
因此,他向明嘎说起了回国的事儿。
而一听到要去中国,明嘎的心里是既期待又害怕。
她对丈夫口中美好强大的中国充满了向往,但是也害怕自己到了那里会遭到排斥,会无法适应。
不过很明显,她的担心是多余的。
跟随丈夫回到河南焦作老家后,满头白发的婆婆马上就亲切地上来拉住她的手,心疼地问她累不累,饿不饿。
村里人听说程小建领回来个非洲媳妇,都好奇地赶来他家看热闹。不过明嘎发现,他们的目光都是热情的、善意的,根本没有她所害怕的排斥。
为了帮助明嘎尽快适应国内的生活,婆婆天天牵着她的手,耐心地教她认识街坊邻居,没过几天,她一出门听到的就都是热情的问候了,跟在自己老家一样,丝毫都不陌生。
丈夫程小建觉得不能委屈了媳妇,一回到国内就带明嘎去逛街买衣服,还补上了两人在非洲没拍上的结婚照。
照片里,明嘎穿着洁白端庄的婚纱,紧紧地握着身穿西装的程小建的手,两个人的脸上,都是幸福的微笑。
在过了刚开始几天的不适应后,明嘎彻底爱上了这里的生活。
当初程小建花钱给家里盖了干净的砖瓦房,通了电,她以为那就是再好不过的好日子了。可是如今住在精致整洁的自建楼房里,她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方便,什么叫舒服。
在这里,她不用再跑到十几公里外的河里打水,拧开水龙头甚至还能流出热水。
在这里,她不用再抱着一家人的衣服到河边去锤洗,放到洗衣机里,几十分钟就能拿出来直接晒,实在是太方便了。
还有能保鲜肉和鸡蛋的冰箱、一拧就能跑的电动车、香喷喷的辣椒炒肉、越嚼越香的烙饼……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让明嘎感觉跟做梦一样幸福。
这样享福的日子过着,本来瘦骨嶙峋的明嘎很快就吃胖了30斤,人也变得更健康漂亮了。
当远在非洲的母亲怀着担忧的心情,给明嘎发来视频通话时,看到明嘎的第一眼,她差点都没认出来。
明嘎开心地跟母亲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她幸福又满足地告诉母亲: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在享福。
后来,明嘎又生下了两人的小儿子培恩,一家人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与明嘎兄弟姐妹都没读过书的命运不同,大儿子乐乐到了3岁就被程小建送到了家附近的幼儿园去接受教育。
在发现明嘎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后,程小建又找到幼儿园的领导,向他们提出了让明嘎一起学习的请求。
幼儿园的领导们很敬佩明嘎为爱远赴他乡的勇气,也很欢迎这位来自远方国家的国际友人,他们给明嘎发了新书,专门定制了适合她的桌椅,还免除了她和乐乐的学费,每天都认真地教她。
于是,在焦作的幼儿园里,就出现了这样奇特的一幕:
明亮的教室里,可爱的孩子们身边,坐着一位皮肤黝黑、头发卷曲的非洲姑娘。
她珍惜地捧着一本《论语》,认真地跟着老师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是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爱情无国界,中国是个热情又包容的国家,在这里,善良勇敢的明嘎一定能够继续过上“享福”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