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汉高祖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为什么有两种说法?
考证历史学上的细节问题,是有一定风险的。
考证是否正确不谈,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首先就得遭人诟病。
比如说著名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陈寅恪,曾经研究过杨贵妃入宫前是否是处女的问题。
这后来遭到了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讥讽,钱钟书1978年访问美国的时候说:
一位大学者曾凭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缜密的细心,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而这是一个比“济慈喝什么稀饭"、"普希金抽不抽烟"等西方研究话柄更无谓的问题,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书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
换言之,钱钟书对于这些历史细节的考证嗤之以鼻。
但是平心而论,我不赞同钱钟书,他自己的《管锥编》也专注于很多文史细节。况且陈寅恪的研究不能说完全无聊,这可以验证出当时唐朝的贞操观,以及对于唐玄宗乱伦当时人的看法,是可以佐证唐史的。
说到这里,也有一个历史细节问题,那就是汉高祖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
你要说,这还要问,史书肯定记载了啊,难道这也有疑问?
但史书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自然来自于《史记》,但是我们知道《史记》没有记载汉高祖的生年,所以是来自于注解,南朝宋的裴骃,也就是《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的儿子,写过《史记集解》,其中记载:
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这里的皇甫谧是谁呢?是西晋人,问题是这个人是一个医学家,同时业余爱好历史,并非专门的历史学家,写过《历代帝王世纪》,其中这么说的。
甚至此人还有专门的电视剧,但是注明身份是:针灸学家。
可是,不管是皇甫谧还是裴骃,都是魏晋时期的人,距离汉高祖已经500多年了,他们没有见过汉高祖,也没有任何的文献,何以得到这个结论的?史书没有记载,或许当年还有其他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历史上散轶了。
这是关于汉高祖生年最早的记载。也就是公元前256年。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汉书》。
《汉书注·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
同样见于注解,这里的“臣瓒”是一个西晋学者。
他专注于注解《汉书》,在汉书后面经常写上“臣瓒曰”,以此而得名。
此人没有写上自己的姓名,但是他的注解对于《汉书》很为重要,后世猜测,西晋校书郎傅瓒、西晋大臣薛瓒都有可能是这个“臣瓒曰”。
根据他所说,刘邦42岁即位,在位12年,死于53岁。
根据这个记载,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47年。
但问题来了,薛瓒同样是是魏晋时期的人,距离汉高祖已经500多年了,他们没有见过汉高祖,也没有任何的文献,何以得到这个结论的?史书也没有记载。
就此,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年份就有两个记载,甚至不以严谨著称的百度百科上,都标出了两种观点。
有人说,无不无聊,刘邦出生在哪一年?这重要吗?没事研究这个干嘛?吃饱了撑的?
先不说,开国皇帝的生卒年本来就是历史上的显学,就说刘邦的生卒年,是很值得研究的。
因为前256年和前247年,是大不一样的。
公元前256年,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一年。
这一年就是八百年周朝的终结。东周灭亡于这一年,被秦国所灭。
有人说,不对啊,我们稍微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秦朝是公元前221年才建立的,怎么公元前256年周朝就灭亡了?
这是因为,周朝灭亡和秦朝建立,并不是想衔接的事件,周朝灭亡了,天下大乱,但是新的共主依然没有产生,所以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这35年时间内,天下是没有共主的,既不是周朝,也不是秦朝,属于真空时期。
所以,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公元前256年的说法,刘邦只比秦始皇少3岁,刘邦和秦始皇,压根就是一代人。
这么说来的话,秦朝连一代人的思想统一也未能做到,就倒塌了。
刘邦根本就是秦始皇的同代人,其思想、经历都和秦始皇差不多。
但是,如果按照公元前247年的说法,那么刘邦比秦始皇小了12岁,基本上就不是一代人了,而是下一代人。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刘邦受到教育的青年时期,究竟在战国渡过还是在秦朝渡过。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那么20岁为壮年,公元前236年刘邦为壮年,那么刘邦的壮年时期大多在楚国渡过,因为楚国公元前223年才灭亡,那么刘邦至少在楚国生活了13年,接受了楚国的思想宣传教育。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那么20岁为壮年,公元前227年刘邦壮年,那么刘邦的壮年时期大多在秦朝渡过,秦朝的法令是非常严苛的,刘邦能做到泗水亭长,表明他接收了严格的秦朝法家思想宣传。
这个区别可就太大了,刘邦是否接受了楚国的思想,还是秦朝的思想,这直接决定了西汉初年采取的是何种治国策略。
这里,我们来看下历史上的一些证据,化身历史福尔摩斯,看看刘邦究竟是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还是公元前247年。
第一个证据,来自于汉高祖的战友英布。
汉高祖究竟多大,曾经见过他的人最是清楚。
刘邦的生卒年份在1993年左右曾经引起过一阵讨论,那个时候《刺秦》、《西楚霸王》等电影热播,带动了秦汉史热。
当时一位名叫曾维华的教授就写过《汉高祖刘邦生年考》,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其中他提出了一些观点。
首先他说,英布的话是一个契入点,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反汉时,谓其将曰:上(指汉高祖刘邦)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这里说的是西汉开国时期,英布造反的事情,他说,刘邦已经很老了,打不动仗了,一定不能亲自来。
但是历史表明,英布失算了,刘邦亲自来了,平定了英布起义,英布被杀,但是刘邦在作战中中箭受伤,导致第二年去世。
这里所说刘邦“老矣”就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我国古代称男子为“老”:,一般指六、七十岁以上者。所以说,刘邦必定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此时已经60岁,正好是老人。
文章发出后,受到了一些批评建议,教授张振台写了,驳《汉高祖刘邦生年考》发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很佩服那个时候的文人,观点交锋都用论文来说明。
张振台说,英布的这个例子,不能证明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因为《汉书·高帝纪上》记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承尉以事相教,复勿摇戍。”
我们知道三老是古代的一种养老制度,这种制度到汉代还保存。这里刘邦选择三老的标准就是50岁以上为标准。
如果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那么公元前196年,刘邦正好50岁,也可以合乎“老矣”的说法。
曾维华说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根据《史记》,载有张良与刘邦的一段对话,其中刘邦间张良:孰(指项伯)与君(指张良)少长?张良回答说:长于臣。于是刘邦说:一君(指张良)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从这段记载看,刘邦的年龄当与张良的年龄相近或相同。
而张良我们知道,出生于韩国世家大族,他的父亲张平,死于公元前250年,这个时候,张良已经出生,所以张良一定生于公元前250年前后。
对于这个观点,张振台也予以批判,称不能作为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证据,假如张良出生于公元前250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那么刘邦比张良大6岁,自然是解释得通。
但是假如张良出生于公元前250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那么刘邦比张良小3岁,也是说得通的。
毕竟张良作为一位军师,虽然长得面若妇人,谁规定就不能比刘邦年纪大?
这两种说法,都与张良年龄相仿。
那么,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我觉得虽然没有更多的历史佐证,可以有三个办法进行推断。
第一个依据是项羽。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项羽广武对垒时,项羽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日: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日: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而且一直作为指责刘邦的论据,相反,绑架刘太公,要杀死他的项羽反而无人指责。
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这个故事不能作为印证所谓刘邦“卑鄙”的例子,因为刘邦玩的时候心理战术,他知道项羽爱惜名节,他的父亲等同于项羽的父亲,项羽一定不会杀他的父亲,反而会好好对待他,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真正想要借刀杀人,就不会说这句话了,典型的借刀杀人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说的那句话,曹操捉住了吕布,询问刘备,刘备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句话最终让曹操处死了吕布,这才是借刀杀人。
当然了,这里举这个例子,主要是论证刘邦生年。
我们知道,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
这里说到,刘邦和项羽曾经约定为兄弟。
那么,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与项羽年龄相差24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他与项羽年龄相差15岁。
乍一看,好像都很离谱,我们再看下他们是哪一年约为兄弟的,是共同反秦的时候,在楚怀王面前约为兄弟的,也就是公元前208年,这一年项羽24岁。
那么,公元前208年,刘邦多大呢?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这一年,刘邦48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这一年,刘邦39岁。
那么,大家可以设想下,24岁的项羽,会跟48岁的刘邦约为兄弟吗?刘邦都有项羽两个大了。
再来看,项羽有两个叔叔,就是项梁和项伯,之前说过,刘邦说项伯比他年龄大,那么项梁比刘邦年龄肯定更大。项梁是项羽的叔叔,证明比项羽的父亲年龄要小。
我们来算下年龄,如果项羽24岁的时候,刘邦48岁。
那么项伯比刘邦年龄大,项伯至少49岁。
项梁比项伯年龄大,项梁至少50岁。
项羽的父亲项通比项梁年龄又要大,项通(此时已经死去)至少51岁,那么项通27岁才生下项羽,这在当时来看太晚了!
所以我觉得,刘邦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247年的,和项羽相差15岁,项羽24岁的时候,刘邦39岁,但都是青年时期,所以约为兄弟也正常。
第二个依据是吕雉。
我们都知道,刘邦在落魄的时候,曾经去吕太公家赴宴,最终吕太公善于相面,说刘邦面相异于常人,硬是要把女儿吕雉嫁给他。
这个也是重要的线索。
吕雉生于哪一年,同样没有记载。
而在灭秦之战中,有赫赫战功的吕雉长兄吕泽,后来也因为诸吕之乱,被抹去了功劳。
但是对于吕雉的儿子汉惠帝是有记载的,生于公元前210年。
汉惠帝出生的第二年,陈胜吴广起义就爆发了,刘邦落草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从此之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汉惠帝生于前210年,他还有一个姐姐鲁元公主,鲁元公主比汉惠帝大,但是生年无记载。
而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生于前202年,后来还嫁给了汉惠帝,属于舅甥乱伦。鲁元公主如果是15岁婚配生下张嫣,那么鲁元公主生于前217年,鲁元公主也出生于这一时期,是可行的。
而鲁元公主生于前217年,那么吕太公将女儿嫁给刘邦就发生在前217年,刘邦如果生于前256年,此时是38岁,也有点老。而如果生于前247年,那一年正好30岁,是正好的。吕雉如果当年15岁,也比刘邦小15岁,不影响后面的推断,吕雉依然是活了52岁。
也就是说,吕雉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232年,在公元前217年嫁给了刘邦,随后生下了鲁元公主和汉惠帝。
那么,公元前217年,刘邦多大?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这一年,刘邦38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这一年,刘邦30岁。
这里不用我推理了,假如你是吕太公,你的女儿尚未嫁人,你是把她嫁给38岁的中年人刘邦,还是30岁的青年人刘邦?
肯定是30岁。
假如刘邦已经38岁了,再高的面相,吕太公会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40岁的中年人吗?
刘邦早年浪荡,和一个曹氏寡妇生下了长子刘肥,刘肥的出生年份也没有记载,但是活到了公元前189年,晚年也遭到了吕雉的猜忌,甚至死在了吕雉的前头。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刘肥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11年之间,整整二十年的区间,刘邦就这一个私生子,比汉惠帝大了整整20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刘肥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11年之间,整整十年的区间,刘邦就这一个私生子,比汉惠帝大了整整10岁。
鲁元公主大约生于前217年,刘肥比鲁元公主大5岁,也是可行的。
我觉得,第二种是很有可能的。
更加应证了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
第三个是依据大梁城。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祖上为魏国人,他年轻时经常去大梁,结识了张耳等人,后来也是楚汉时期的枭雄人物,刘邦格外崇拜信陵君。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我们知道,信陵君死于公元前243年,刘邦绝不可能见过信陵君,但是刘邦一定见过大梁城。
而我们知道,秦灭魏之战,魏国凭借坚固的大梁城顽强死守,秦国名将王贲挖开了旁边的黄河,倒灌大梁城,最终攻破大梁,魏国灭亡,而大梁城死后成为一片废墟,一直到800年后的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才重新繁华。
已知大梁城毁灭于公元前225年。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大梁城毁灭的时候,刘邦31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大梁城毁灭的时候,刘邦22岁。
好像都有可能。
但是从《史记》叙述,刘邦少年任侠,冲动前往大梁城的记录来看,更有可能是22岁的刘邦,如果一个31岁的青年人还这么冲动,不太可能。
所以,我据此推断,刘邦应该出生于公元前247年。
如此一来,我们就要换一种眼光看秦汉史了,刘邦不是和秦始皇同一代人,而是比他小了12岁,整整小了一代人。虽然刘邦在青年时期接受了秦朝的法家思想,但是西汉初年几经动荡后,还是选择了黄老思想,显示张良、萧何、曹参等人选择老庄思想来治国,当时老庄思想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一现象值得好好研究。
下面根据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重新梳理下年谱。
公元前247年,刘邦出生。刘邦比秦始皇小12岁、比张良小3岁,比项羽大15岁,比韩信大16岁。换言之,刘邦和少年老成的秦始皇并不能算一代人,刘邦和张良、项羽、韩信可以算一代人。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刘邦22岁,这几年任侠去过大梁游历。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刘邦24岁。
公元前217年,刘邦结婚,时年30年,吕雉生于前232年,当时15岁,吕雉卒于公元前180年,时年52岁。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起义主要领袖之一,38岁。
公元前207年,刘邦首先入关推翻秦朝,时年40岁。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刘邦受封为汉王,时年41岁。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中国,登基称帝,建立汉朝,时年45岁。
公元前200年,刘邦北征匈奴,致白登之围,时年47岁。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唱大风歌,时年51岁。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终年52岁。
我觉得,这个年表是可信的。
崇拜信陵君、当亭长的是20岁的少年刘邦。
娶吕雉、揭竿而起的是30岁的青年刘邦。
楚汉之争,建立汉朝的是40岁的中年刘邦。
唱大风歌,平定叛乱的是50岁的老年刘邦,所以心态发生了变化。
如此一来,刘邦的各种心理完全可以对应上。
倘若以公元前256年作为刘邦生年,那么刘邦46岁才结婚、47岁才起义、54岁才称帝、60岁唱大风歌,主要的历程都发生在中老年,这样就太老了。
而且无法解释,为何53岁的刘邦雄心壮志,还能屡败屡战,到了60岁就只能唱大风歌了。
我觉得,如果是中年和老年的心态对比,才能说明问题。从这点来说,陈道明演绎的刘邦还是符合青壮年时期刘邦特色的,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刘邦了。之前的影视剧中,都把刘邦描绘为一个中老年人,这是不对的,他主要的起兵和作战等经历都发生在青年时期。
所以我赞同的是,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
参考文献
1、曾维华.汉高祖刘邦生年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4;
2、张振台.驳《汉高祖刘邦生年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汉高祖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为什么有两种说法?
考证历史学上的细节问题,是有一定风险的。
考证是否正确不谈,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首先就得遭人诟病。
比如说著名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陈寅恪,曾经研究过杨贵妃入宫前是否是处女的问题。
这后来遭到了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讥讽,钱钟书1978年访问美国的时候说:
一位大学者曾凭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缜密的细心,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而这是一个比“济慈喝什么稀饭"、"普希金抽不抽烟"等西方研究话柄更无谓的问题,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书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
换言之,钱钟书对于这些历史细节的考证嗤之以鼻。
但是平心而论,我不赞同钱钟书,他自己的《管锥编》也专注于很多文史细节。况且陈寅恪的研究不能说完全无聊,这可以验证出当时唐朝的贞操观,以及对于唐玄宗乱伦当时人的看法,是可以佐证唐史的。
说到这里,也有一个历史细节问题,那就是汉高祖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
你要说,这还要问,史书肯定记载了啊,难道这也有疑问?
但史书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自然来自于《史记》,但是我们知道《史记》没有记载汉高祖的生年,所以是来自于注解,南朝宋的裴骃,也就是《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的儿子,写过《史记集解》,其中记载:
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这里的皇甫谧是谁呢?是西晋人,问题是这个人是一个医学家,同时业余爱好历史,并非专门的历史学家,写过《历代帝王世纪》,其中这么说的。
甚至此人还有专门的电视剧,但是注明身份是:针灸学家。
可是,不管是皇甫谧还是裴骃,都是魏晋时期的人,距离汉高祖已经500多年了,他们没有见过汉高祖,也没有任何的文献,何以得到这个结论的?史书没有记载,或许当年还有其他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历史上散轶了。
这是关于汉高祖生年最早的记载。也就是公元前256年。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汉书》。
《汉书注·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
同样见于注解,这里的“臣瓒”是一个西晋学者。
他专注于注解《汉书》,在汉书后面经常写上“臣瓒曰”,以此而得名。
此人没有写上自己的姓名,但是他的注解对于《汉书》很为重要,后世猜测,西晋校书郎傅瓒、西晋大臣薛瓒都有可能是这个“臣瓒曰”。
根据他所说,刘邦42岁即位,在位12年,死于53岁。
根据这个记载,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47年。
但问题来了,薛瓒同样是是魏晋时期的人,距离汉高祖已经500多年了,他们没有见过汉高祖,也没有任何的文献,何以得到这个结论的?史书也没有记载。
就此,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年份就有两个记载,甚至不以严谨著称的百度百科上,都标出了两种观点。
有人说,无不无聊,刘邦出生在哪一年?这重要吗?没事研究这个干嘛?吃饱了撑的?
先不说,开国皇帝的生卒年本来就是历史上的显学,就说刘邦的生卒年,是很值得研究的。
因为前256年和前247年,是大不一样的。
公元前256年,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一年。
这一年就是八百年周朝的终结。东周灭亡于这一年,被秦国所灭。
有人说,不对啊,我们稍微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秦朝是公元前221年才建立的,怎么公元前256年周朝就灭亡了?
这是因为,周朝灭亡和秦朝建立,并不是想衔接的事件,周朝灭亡了,天下大乱,但是新的共主依然没有产生,所以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这35年时间内,天下是没有共主的,既不是周朝,也不是秦朝,属于真空时期。
所以,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公元前256年的说法,刘邦只比秦始皇少3岁,刘邦和秦始皇,压根就是一代人。
这么说来的话,秦朝连一代人的思想统一也未能做到,就倒塌了。
刘邦根本就是秦始皇的同代人,其思想、经历都和秦始皇差不多。
但是,如果按照公元前247年的说法,那么刘邦比秦始皇小了12岁,基本上就不是一代人了,而是下一代人。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刘邦受到教育的青年时期,究竟在战国渡过还是在秦朝渡过。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那么20岁为壮年,公元前236年刘邦为壮年,那么刘邦的壮年时期大多在楚国渡过,因为楚国公元前223年才灭亡,那么刘邦至少在楚国生活了13年,接受了楚国的思想宣传教育。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那么20岁为壮年,公元前227年刘邦壮年,那么刘邦的壮年时期大多在秦朝渡过,秦朝的法令是非常严苛的,刘邦能做到泗水亭长,表明他接收了严格的秦朝法家思想宣传。
这个区别可就太大了,刘邦是否接受了楚国的思想,还是秦朝的思想,这直接决定了西汉初年采取的是何种治国策略。
这里,我们来看下历史上的一些证据,化身历史福尔摩斯,看看刘邦究竟是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还是公元前247年。
第一个证据,来自于汉高祖的战友英布。
汉高祖究竟多大,曾经见过他的人最是清楚。
刘邦的生卒年份在1993年左右曾经引起过一阵讨论,那个时候《刺秦》、《西楚霸王》等电影热播,带动了秦汉史热。
当时一位名叫曾维华的教授就写过《汉高祖刘邦生年考》,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其中他提出了一些观点。
首先他说,英布的话是一个契入点,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反汉时,谓其将曰:上(指汉高祖刘邦)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这里说的是西汉开国时期,英布造反的事情,他说,刘邦已经很老了,打不动仗了,一定不能亲自来。
但是历史表明,英布失算了,刘邦亲自来了,平定了英布起义,英布被杀,但是刘邦在作战中中箭受伤,导致第二年去世。
这里所说刘邦“老矣”就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我国古代称男子为“老”:,一般指六、七十岁以上者。所以说,刘邦必定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此时已经60岁,正好是老人。
文章发出后,受到了一些批评建议,教授张振台写了,驳《汉高祖刘邦生年考》发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很佩服那个时候的文人,观点交锋都用论文来说明。
张振台说,英布的这个例子,不能证明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因为《汉书·高帝纪上》记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承尉以事相教,复勿摇戍。”
我们知道三老是古代的一种养老制度,这种制度到汉代还保存。这里刘邦选择三老的标准就是50岁以上为标准。
如果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那么公元前196年,刘邦正好50岁,也可以合乎“老矣”的说法。
曾维华说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根据《史记》,载有张良与刘邦的一段对话,其中刘邦间张良:孰(指项伯)与君(指张良)少长?张良回答说:长于臣。于是刘邦说:一君(指张良)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从这段记载看,刘邦的年龄当与张良的年龄相近或相同。
而张良我们知道,出生于韩国世家大族,他的父亲张平,死于公元前250年,这个时候,张良已经出生,所以张良一定生于公元前250年前后。
对于这个观点,张振台也予以批判,称不能作为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证据,假如张良出生于公元前250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那么刘邦比张良大6岁,自然是解释得通。
但是假如张良出生于公元前250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那么刘邦比张良小3岁,也是说得通的。
毕竟张良作为一位军师,虽然长得面若妇人,谁规定就不能比刘邦年纪大?
这两种说法,都与张良年龄相仿。
那么,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我觉得虽然没有更多的历史佐证,可以有三个办法进行推断。
第一个依据是项羽。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项羽广武对垒时,项羽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日: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日: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而且一直作为指责刘邦的论据,相反,绑架刘太公,要杀死他的项羽反而无人指责。
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这个故事不能作为印证所谓刘邦“卑鄙”的例子,因为刘邦玩的时候心理战术,他知道项羽爱惜名节,他的父亲等同于项羽的父亲,项羽一定不会杀他的父亲,反而会好好对待他,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真正想要借刀杀人,就不会说这句话了,典型的借刀杀人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说的那句话,曹操捉住了吕布,询问刘备,刘备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句话最终让曹操处死了吕布,这才是借刀杀人。
当然了,这里举这个例子,主要是论证刘邦生年。
我们知道,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
这里说到,刘邦和项羽曾经约定为兄弟。
那么,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与项羽年龄相差24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他与项羽年龄相差15岁。
乍一看,好像都很离谱,我们再看下他们是哪一年约为兄弟的,是共同反秦的时候,在楚怀王面前约为兄弟的,也就是公元前208年,这一年项羽24岁。
那么,公元前208年,刘邦多大呢?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这一年,刘邦48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这一年,刘邦39岁。
那么,大家可以设想下,24岁的项羽,会跟48岁的刘邦约为兄弟吗?刘邦都有项羽两个大了。
再来看,项羽有两个叔叔,就是项梁和项伯,之前说过,刘邦说项伯比他年龄大,那么项梁比刘邦年龄肯定更大。项梁是项羽的叔叔,证明比项羽的父亲年龄要小。
我们来算下年龄,如果项羽24岁的时候,刘邦48岁。
那么项伯比刘邦年龄大,项伯至少49岁。
项梁比项伯年龄大,项梁至少50岁。
项羽的父亲项通比项梁年龄又要大,项通(此时已经死去)至少51岁,那么项通27岁才生下项羽,这在当时来看太晚了!
所以我觉得,刘邦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247年的,和项羽相差15岁,项羽24岁的时候,刘邦39岁,但都是青年时期,所以约为兄弟也正常。
第二个依据是吕雉。
我们都知道,刘邦在落魄的时候,曾经去吕太公家赴宴,最终吕太公善于相面,说刘邦面相异于常人,硬是要把女儿吕雉嫁给他。
这个也是重要的线索。
吕雉生于哪一年,同样没有记载。
而在灭秦之战中,有赫赫战功的吕雉长兄吕泽,后来也因为诸吕之乱,被抹去了功劳。
但是对于吕雉的儿子汉惠帝是有记载的,生于公元前210年。
汉惠帝出生的第二年,陈胜吴广起义就爆发了,刘邦落草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从此之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汉惠帝生于前210年,他还有一个姐姐鲁元公主,鲁元公主比汉惠帝大,但是生年无记载。
而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生于前202年,后来还嫁给了汉惠帝,属于舅甥乱伦。鲁元公主如果是15岁婚配生下张嫣,那么鲁元公主生于前217年,鲁元公主也出生于这一时期,是可行的。
而鲁元公主生于前217年,那么吕太公将女儿嫁给刘邦就发生在前217年,刘邦如果生于前256年,此时是38岁,也有点老。而如果生于前247年,那一年正好30岁,是正好的。吕雉如果当年15岁,也比刘邦小15岁,不影响后面的推断,吕雉依然是活了52岁。
也就是说,吕雉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232年,在公元前217年嫁给了刘邦,随后生下了鲁元公主和汉惠帝。
那么,公元前217年,刘邦多大?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这一年,刘邦38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这一年,刘邦30岁。
这里不用我推理了,假如你是吕太公,你的女儿尚未嫁人,你是把她嫁给38岁的中年人刘邦,还是30岁的青年人刘邦?
肯定是30岁。
假如刘邦已经38岁了,再高的面相,吕太公会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40岁的中年人吗?
刘邦早年浪荡,和一个曹氏寡妇生下了长子刘肥,刘肥的出生年份也没有记载,但是活到了公元前189年,晚年也遭到了吕雉的猜忌,甚至死在了吕雉的前头。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刘肥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11年之间,整整二十年的区间,刘邦就这一个私生子,比汉惠帝大了整整20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刘肥应该是出生于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11年之间,整整十年的区间,刘邦就这一个私生子,比汉惠帝大了整整10岁。
鲁元公主大约生于前217年,刘肥比鲁元公主大5岁,也是可行的。
我觉得,第二种是很有可能的。
更加应证了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
第三个是依据大梁城。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祖上为魏国人,他年轻时经常去大梁,结识了张耳等人,后来也是楚汉时期的枭雄人物,刘邦格外崇拜信陵君。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我们知道,信陵君死于公元前243年,刘邦绝不可能见过信陵君,但是刘邦一定见过大梁城。
而我们知道,秦灭魏之战,魏国凭借坚固的大梁城顽强死守,秦国名将王贲挖开了旁边的黄河,倒灌大梁城,最终攻破大梁,魏国灭亡,而大梁城死后成为一片废墟,一直到800年后的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才重新繁华。
已知大梁城毁灭于公元前225年。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大梁城毁灭的时候,刘邦31岁。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大梁城毁灭的时候,刘邦22岁。
好像都有可能。
但是从《史记》叙述,刘邦少年任侠,冲动前往大梁城的记录来看,更有可能是22岁的刘邦,如果一个31岁的青年人还这么冲动,不太可能。
所以,我据此推断,刘邦应该出生于公元前247年。
如此一来,我们就要换一种眼光看秦汉史了,刘邦不是和秦始皇同一代人,而是比他小了12岁,整整小了一代人。虽然刘邦在青年时期接受了秦朝的法家思想,但是西汉初年几经动荡后,还是选择了黄老思想,显示张良、萧何、曹参等人选择老庄思想来治国,当时老庄思想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一现象值得好好研究。
下面根据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重新梳理下年谱。
公元前247年,刘邦出生。刘邦比秦始皇小12岁、比张良小3岁,比项羽大15岁,比韩信大16岁。换言之,刘邦和少年老成的秦始皇并不能算一代人,刘邦和张良、项羽、韩信可以算一代人。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刘邦22岁,这几年任侠去过大梁游历。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刘邦24岁。
公元前217年,刘邦结婚,时年30年,吕雉生于前232年,当时15岁,吕雉卒于公元前180年,时年52岁。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起义主要领袖之一,38岁。
公元前207年,刘邦首先入关推翻秦朝,时年40岁。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刘邦受封为汉王,时年41岁。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中国,登基称帝,建立汉朝,时年45岁。
公元前200年,刘邦北征匈奴,致白登之围,时年47岁。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唱大风歌,时年51岁。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终年52岁。
我觉得,这个年表是可信的。
崇拜信陵君、当亭长的是20岁的少年刘邦。
娶吕雉、揭竿而起的是30岁的青年刘邦。
楚汉之争,建立汉朝的是40岁的中年刘邦。
唱大风歌,平定叛乱的是50岁的老年刘邦,所以心态发生了变化。
如此一来,刘邦的各种心理完全可以对应上。
倘若以公元前256年作为刘邦生年,那么刘邦46岁才结婚、47岁才起义、54岁才称帝、60岁唱大风歌,主要的历程都发生在中老年,这样就太老了。
而且无法解释,为何53岁的刘邦雄心壮志,还能屡败屡战,到了60岁就只能唱大风歌了。
我觉得,如果是中年和老年的心态对比,才能说明问题。从这点来说,陈道明演绎的刘邦还是符合青壮年时期刘邦特色的,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刘邦了。之前的影视剧中,都把刘邦描绘为一个中老年人,这是不对的,他主要的起兵和作战等经历都发生在青年时期。
所以我赞同的是,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
参考文献
1、曾维华.汉高祖刘邦生年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4;
2、张振台.驳《汉高祖刘邦生年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十二生肖属相年份对照表
十二生肖属相年份对照表(农历1900--2103)
鼠1900牛1901虎1902兔1903龙1904蛇1905马1906羊1907猴1908鸡1909狗1910猪1911
鼠1912牛1913虎1914兔1915龙1916蛇1917马1918羊1919猴1920鸡1921狗1922猪1923
鼠1924牛1925虎1926兔1927龙1928蛇1929马1930羊1931猴1932鸡1933狗1934猪1935
鼠1936牛1937虎1938兔1939龙1940蛇1941马1942羊1943猴1944鸡1945狗1946猪1947
鼠1948牛1949虎1950兔1951龙1952蛇1953马1954羊1955猴1956鸡1957狗1958猪1959
鼠1960牛1961虎1962兔1963龙1964蛇1965马1966羊1967猴1968鸡1969狗1970猪1971
鼠1972牛1973虎1974兔1975龙1976蛇1977马1978羊1979猴1980鸡1981狗1982猪1983
鼠1984牛1985虎1986兔1987龙1988蛇1989马1990羊1991猴1992鸡1993狗1994猪1995
鼠1996牛1997虎1998兔1999龙2000蛇2001马2002羊2003猴2004鸡2005狗2006猪2007
鼠2008牛2009虎2010兔2011龙2012蛇2013马2014羊2015猴2016鸡2017狗2018猪2019
鼠2020牛2021虎2022兔2023龙2024蛇2025马2026羊2027猴2028鸡2029狗2030猪2031
鼠2032牛2033虎2034兔2035龙2036蛇2037马2038羊2039猴2040鸡2041狗2042猪2043
鼠2044牛2045虎2046兔2047龙2048蛇2049马2050羊2051猴2052鸡2053狗2054猪2055
鼠2056牛2057虎2058兔2059龙2060蛇2061马2062羊2063猴2064鸡2065狗2066猪2067
鼠2068牛2069虎2070兔2071龙2072蛇2073马2074羊2075猴2076鸡2077狗2078猪2079
鼠2080牛2081虎2082兔2083龙2084蛇2085马2086羊2087猴2088鸡2089狗2090猪2091
鼠2092牛2093虎2094兔2095龙2096蛇2097马2098羊2099猴2100鸡2101狗2102猪2103
1、鼠
甲子年生:1924 1984 杜鼠(木鼠)
丙子年生:1936 1996 田鼠(火鼠)
戊子年生:1948 2008 粟鼠(土鼠)
庚子年生:1960 2020 白鼠(金鼠)
壬子年生:1912 1972 狐鼠(水鼠)
2、牛
乙丑年生:1925 1985 乳牛(木牛)
丁丑年生:1937 1997 耕牛(火牛)
已丑年生:1949 2009 水牛(土牛)
辛丑年生:1961 2021 牧牛(金牛)
葵牛年生:1913 1973 牵牛(水牛)
3、虎
甲寅年生:1914 1974 猛虎(木虎)
丙寅年生:1926 1986 俄虎(火虎)
戉寅年生:1938 1998 暴虎(土虎)
庚寅年生:1950 2010 骑虎(金虎)
壬寅年生:1962 2022 乳虎(水虎)
4、兔
乙卯年生:1915 1975 狡兔(木兔)
丁卯年生:1927 1987 野兔(火兔)
已卯年生:1939 1999 家兔(土兔)
辛兔年生:1951 2011 月兔(金兔)
葵兔年生:1963 2023 玉兔(水兔)
5、龙
甲辰年生:1904 1964 降龙(木龙)
丙辰年生:1916 1976 伏龙(火龙)
戊辰年生:1928 1988 天龙(土龙)
庚辰年生:1940 2000 升龙(金龙)
壬辰年生:1952 2012 蛟龙(水龙)
6、蛇
乙巳年生:1905 1965 长蛇(木蛇)
丁巳年生:1917 1977 大蛇(火蛇)
已巳年生:1929 1989 龙蛇(土蛇)
辛巳年生:1941 2001 蝮蛇(金蛇)
葵巳年生:1953 2013 卧蛇(水蛇)
7、马
甲午年生:1954 2014 骑马(木马)
丙午年生:1906 1966 天马(火马)
戊午年生:1918 1978 驮马 (土马)
庚午年生: 1930 1990 兵马(金马)
壬午年生: 1942 2002 种马(水马)
8、羊
乙未年生:1955 2015 白羊(木羊)
丁未年生:1907 1967 病羊(火羊)
已未年生:1919 1979 山羊(土羊)
辛羊年生:1931 1991 野羊(金羊)
葵羊年生: 1943 2003 绵羊(水羊)
9、猴
甲申年生:1944 2004 王猴(木猴)
丙申年生:1956 2016 赤猴(火猴)
戊申年生:1908 1968 山猴(土猴)
庚申年生:1920 1980 芸猴(金猴)
壬申年生:1932 1992 亲猴(水猴)
10、鸡
乙酉年生:1945 2005 水鸡(木鸡)
丁酉年生:1957 2017 斗鸡(火鸡)
已酉年生:1909 1969 野鸡(土鸡)
辛酉年生:1921 1981 军鸡(金鸡)
葵酉年生:1933 1993 家鸡(水鸡)
11、狗
甲戎年生:1934 1994 狂犬(木狗)
丙戎年生:1946 2006 猎狗(火狗)
戊戎年生:1958 2018 野犬(土狗)
庚戎年生:1910 1970 猛狗(金狗)
壬戎年生:1922 1982 爱狗(水狗)
12、猪
乙亥年生:1935 1995 勇猪(木猪)
丁亥年生: 1947 2007 游猪(火猪)
已亥年生:1959 2019 病猪(土猪)
辛亥年生:1911 1971 家猪(金猪)
葵亥年生:1923 1983 荒猪(水猪)
今天是“雄甲日”,老人说“宜晴不宜雨”,今天下雨有啥预兆?
农民靠天吃饭,天气的变化对农事影响非常大。今天是9月13日,老人说“宜晴不宜雨”,今天下雨有啥预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是啥日子?我国一直沿用干支历来记录时间,干支历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配对组成60个组合,分别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用来纪年是60年一个周期,用来纪月是5年一个周期,用来纪日是60天一个周期,用来纪时是5天一个周期。
今天是2023年9月13日,对应干支历时间为癸卯年、辛酉月、甲戌日,因此今天是“甲日”。
聪明的小伙伴不难发现,甲日有6个,分别是甲子日、甲戌日、甲申日、甲午日、甲辰日、甲寅日,这6个甲日统称为“六甲”,其中“甲子日”是六甲之首。这6个甲日也被称为“旬中天子”,其掌管着接下来的10天。
关于“六甲”可能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身怀六甲”,这是由于在我国干支历中把“六丁”称为阴神,把“六甲”称为“阳神”,六阴为阴神玉女,六甲为阳神玉童,因此身怀六甲就是我国传统观念中的生个男孩。由于古代有男重女轻的思想,因此后来怀孕就统称为“身怀六甲”。
今天是“甲戌日”,下雨有啥征兆?好了,我们不扯远了,那么“甲日”有啥说法?老话说“六甲无云,一旬少雨”,“无云”表示天气晴朗,一旬为10天,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就六个甲日中的任意一个甲日是晴天,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10天都会以晴天为主。
老话还说“六甲有雨,一旬多雨”,意思正好相反,说的就是如果六个甲日中的任意一个甲日是晴朗少云的天气,那么预示着该甲日后的接下来10天雨水都会比较多。
甲日又分为“雌甲日”和“雄甲日”,老话说“雨落雄甲筑新堤,雨落雌甲则无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雄甲日”当天下雨,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预示着接下来10天降雨量大、降雨时间长,可能会出现涝灾;而如果是“雌甲日”当天下雨,那么也预示着接下来的10天雨水多,但是会以小雨为主,因此“雌甲日”下雨不会引起洪灾,我们无需太担心。
那么什么是“雌甲日”和“雄甲日”?区分方法很简单,古书中记载“甲子逢单日为雄,甲子逢双为雌”,说的就是农历日期是单数那么就是“雄甲日”,而农历日期为双数,那么就是“雌甲日”。
今年是9月13日,对应的农历时间为七月二十九,二十九为单数,很明显今天是“雄甲日”。
那么今天为什么怕下雨?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今天是“甲日”,今天下雨预示着接下来的10天雨水都会比较多;再加上今天是甲日中的“雄甲日”,如果今天下雨,那么预示着接下来雨量大、下雨的时间长。
现在我国各地都进入了农民的大忙时节,秋收作物开始陆续成熟,农民在忙着收获玉米、水稻、棉花、大豆、高粱等农作物,在此期间最怕的就是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会导致农作物倒伏、发霉、长芽,会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因此农民害怕今天下雨。
根据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我国云南西部、广西南部和西部、华南地区、江西南部、江苏中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
温馨提示:今天不仅是甲日,而且还是“杨公忌日”,相传杨公有13个儿子,但是杨公藐视上天,最终杨公的13个儿子都被上天收入,后人把杨公13个儿子去世的日子就称为杨公忌日。杨公忌日总共有13天,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杨公忌日这天诸事不宜,为了图个平安,这天忌讳动土、忌讳开张、忌讳嫁娶。
总结,今天是雄甲日,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多,这非常不利于粮食的成熟、收获以及晾晒,因此人们怕今天下雨。
你认为老话还准吗?欢迎留言。
每日一问:什么是“岁差”
在古时候每逢二月二,龙角(角宿)恰好在日落时露出地面,故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由于岁差的存在,“龙抬头”这个时间也在逐渐后移,现在,要等到清明前后,角宿才能在日落时从地平升起。
那么什么是岁差呢?
我们先来说说“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岁即年的意思,不过它的由来还是和天文有关,“岁”在古代特指木星,所以木星也叫岁星。
为什么木星叫岁星呢?木星在太阳系中是仅次于太阳的第二大天体。对于在地球上的人来来说,木星的亮度仅次于太阳、月亮和金星,且一般很容易被人们看到,所以古人对它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人们发现每经过十二年,木星便走完一轮出现在最初的位置上,而且发现木星的运动轨迹基本和太阳运行轨道(黄道)基本相同,总结出了木星的运行规律,根据每年出现的位置把这一个轮回划分为十二星次“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 寿星、大火、析木”。木星走完一星次就叫做一岁,木星走完一圈轮回,地上的人就过完了12年。
这种岁星纪年法非常古老,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了。与古巴比伦人把黄道分成十二宫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实际上木星的运行周期并不是严格的十二年一个轮回,而是11.86年一个轮回,这样木星走着走着就会与十二星次错位,86年就会错位一次。在战国中晚期,古人睿智的发明了一种替代木星纪年的假想天体纪年方法即太岁纪年法,假想天上有一个严格遵照每十二年一轮回的天体即“太岁”,运行方向和岁星相反,用它来纪年更加精准方便,太岁纪年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后称为“太阴”,而十个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称作“太阳”,后来这种纪年演变为“干支纪年法”。
大书法家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开篇:“暮春之初,岁在癸丑……”意思说太岁运行到了癸丑,即癸丑年,就像我们现在写作文一样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后来太岁的叫法在民间慢慢演变成一种不吉利的象征,婚丧嫁娶等都要避开太岁所冲之地,相传太岁运行到哪儿,相应的方位地下会出现一块肉状物,不能动。唐《酉阳杂俎》中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这个实际是一种真菌、黏菌复合体,后来也被叫做“太岁”,不能再太岁头上动土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岁差里的岁是指回归年的意思,从春分再回归到春分所经历的时间单位,即一岁。我们还要提到另外一个年的时间单位叫做恒星年。
小伙伴不经会问:啥是回归年,啥是恒星年,还有岁差!傻了傻了,分不清楚!
我们先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回归年:啥回归了,谁回归了,回归到哪儿了
答:人类站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行,当太阳从春分点再次回归到春分点的时间长度就是一个回归年。
恒星年:参照物从春分点变成了其他恒星,以第三方作为参照物,即上帝视角,当太阳和某一颗恒星重合算起,再次回到重合位置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最真实的时间。
小伙伴不禁要问:这两个年不一样吗?
回答是:当然不一样,人和上帝能一样吗。其实,如果地球稳定的绕着自己的中心自转轴安安静静的转,这两个时间就是一样的,但是……但是,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球体,而是在赤道部分突出的椭球,太阳、月亮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在绕自己的自转轴旋转的时候自转轴会有一个非常缓慢的画圈运动,这就好比地球从躺着的姿势慢慢的站起来,然后再躺回去,周而复始,导致上帝在看地球公转的时候发现地球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起来,实际上这种变化非常微小并且也非常缓慢,大约26000年一个周期,这样回归年和恒星年就有了一点点微小的差距,这个微小的差距就是岁差。岁差经过长年累月的累计导致节气点推迟时间越来越大。
小伙伴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每年只有这么一点微小的差距,最开始古人是怎么发现的。
这个就要归功于古时候的天文学家和天官了。在西方大约公元前200左右,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绘制星表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天体相比于150年前先人绘制的星表中的对应天体都向西偏移了一些,这是地球人首次发现岁差,而且还是通过之前二月二龙抬头提到的角宿一相对于埃及底比斯神庙位置的微小变化发现的,不过当时测量出来的精度和真实值之间相差较大,无独有偶,我们在将目光转移到公元400年左右的中原大地,晋代天文学家虞喜也是在研究前人星图时发现天体位置的微小变化并提出“岁差”的概念,祖冲之在公元463年编著的《大明历》里,明确将岁差的影响计算在内,这是人类首次将岁差的影响融入历法的推算中。
这下大家明白岁差是怎么回事了吧,就是这么微小的变化经年累月的累加最终影响我们的历法和生活。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王翔 排版☞沈墨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来源:国家授时中心
编辑:zhenni、yr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