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篝火节是哪个民族(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

篝火节是哪个民族(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

西藏拉萨雪顿节拉开序幕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8月19日电(记者格桑朗杰、金一清)19日清晨,伴随着哲蚌寺传来的阵阵铜钦声,一年一度的西藏拉萨雪顿节拉开序幕。

6时许,一阵铜钦声响彻云霄,哲蚌寺众喇嘛到达措钦大殿,开始准备今年的雪顿节展佛。群众自发跟随巨幅唐卡的搬运队伍,缓缓走向展台,等待着展佛仪式的正式开始。

7时20分,当第一缕曙光洒向展佛台,伴随着法号声,巨幅唐卡逐渐展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游客王女士说:“到拉萨来旅游能赶上雪顿节很幸运,这是感受西藏民族文化魅力的好机会。”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自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开始,为期7天,其间有规模盛大的展佛仪式和隆重的藏戏演出。2006年5月,雪顿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雪顿节将举办藏戏表演、传统马术表演、藏棋表演和第十三届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赛、第十四届纳木错徒步大会等活动。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需要,今年的雪顿节活动分散至罗布林卡、曲米路湿地公园、洲际广场等多个场地。

西藏民族传统马术表演庆雪顿

图为马背上的舞蹈表演。 何蓬磊 摄

图为马背上的舞蹈表演。 何蓬磊 摄

图为马上斩劈表演。 何蓬磊 摄

图为民族赛马。 何蓬磊 摄

图为单人单马表演。 何蓬磊 摄

图为马上射箭表演。 何蓬磊 摄

图为马上拾哈达表演。 何蓬磊 摄

图为马上敬酒表演。 何蓬磊 摄

图为多人多马(叠罗汉)表演。 何蓬磊 摄

图为马上仰背(帽技)表演。 何蓬磊 摄

9月1日,雪顿节民族传统马术表演在拉萨市赛马场举行,数千人的观众看台座无虚席。 何蓬磊 摄

雪顿节民族传统马术表演9月1日在拉萨市赛马场举行,数千人的观众看台座无虚席。

8月30日至9月5日,“古城”拉萨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雪顿节。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如今已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悉,今年雪顿节民族传统马术表演是自2017年雪顿节恢复民族传统马术表演的第三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雪顿节除了民族传统马术表演外,还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赛马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全民健身展演项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马术表演项目有单人单马、马上射箭、马上拾哈达、马上敬酒、马上仰背(帽技)表演等;竞赛项目有3000米、5000米、8000米的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赛马。60余名专业的和民间的运动员、60余匹马匹参加此次表演。为当地民众及国内外游客,呈现一场马背上的视觉盛宴。文/何蓬磊 张伟

鄂伦春族篝火节开幕 万人“穿越时空”感受千年游猎文化

中新网呼伦贝尔6月19日电 (记者 张玮)18日,第三十三届鄂伦春族篝火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开幕,万人“穿越时空”感受千年游猎文化。

图为游客为民族手工艺品驻足。 杨亚东 摄

鄂伦春族是世居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构成中国三少民族。17世纪中叶前,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17世纪中叶后,鄂伦春人逐渐南迁到大、小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世代过着游猎生活。

图为鄂伦春族民众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杨亚东 摄

鄂伦春自治旗民族研究会科员阿英英介绍,鄂伦春族篝火节是鄂伦春民族的传统节日。“鄂伦春族崇拜火神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给予了他们光明与文明。”

2009年,鄂伦春族篝火节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篝火节现场,一座座“斜仁柱”(鄂伦春族居所)矗立在嘎仙洞山脚下的森林中,猎民们围坐在一起烤着肉、聊着天,时不时与游客围成一圈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图为鄂伦春族民众与游客一起载歌载舞。 杨亚东 摄

来自深圳的游客蔡蔡沉浸式体验了一把传承千年的狩猎文化,她告诉记者:“我是通过一本杂志了解到鄂伦春族篝火节,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藏在山林里神秘的民族文化真的很吸引人。”

篝火节当晚,鄂伦春族民众穿着节日的盛装,欢聚一堂,“穆昆达”(族长)敲着“神鼓”,十几位猎装青年吹起鹿哨,鄂伦春族人手持桦皮碗,边颂唱祭文,边用柳蒿枝洒酒祭火。

图为第三十三届鄂伦春族篝火节开幕式现场。 杨亚东 摄

今年80岁的老猎民内淑梅一番精心梳妆后来到现场,她说,篝火节对于鄂伦春人来说像过春节一样。“以前在山上的时候,篝火节是为了庆祝丰收,下山定居后,篝火节是为了庆祝我们的幸福生活。”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押加”“拉棍”“本布力”等鄂伦春族传统体育项目。

图为第三十三届鄂伦春族篝火节开幕式现场。(无人机拍摄) 杨亚东 摄

鄂伦春自治旗旗长何雪光表示,千百年来,每逢篝火节,勤劳勇敢、崇尚自然的鄂伦春民众就会筑起吉祥的篝火。而如今的篝火节已成为一张向世界推介鄂伦春的旅游名片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