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清明 | 这竟然是三个节日?古人到底是怎么过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传统大节。
《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中国古代说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就是说在清明时节,白桐等百花盛开,喜阴的田鼠藏回了洞里,雨后可见彩虹。
古代清明一开始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后来竟变成了一个纪念先祖的节日!
背后的真正原因是——
清明是“三个节日”组成的?!
欲知究竟就快跟我来
过一回真正的“清明”吧!
来源1|上巳节:三月三日天气新
汉代首次将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定为“上巳节”。魏晋将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古代上巳节的主要风俗是临河洗浴和踏青,调整冬困,重新焕发朝气。
后来上巳节衰微,加上与清明相似度太高,就逐渐被清明整合了。
来源2|寒食节:佳辰强饮食犹寒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不离不弃;重耳后来成为名君“晋文公”。介子推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最终被火烧死。晋文公令在介子推死这天禁火寒食来表达对忠诚的哀思。
这就是后来的“寒食节”,人们形成了会禁烟冷食、踏青等习俗。
由于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一天,后来合并为一个节日。
来源3|植树节: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清明之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很适合植树栽树;加上祭祖的坟墓容易被杂草覆盖,形成了在坟头种植松柏方便辨认的习俗。
1915年,几名林学家于倡议设立植树节,最初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这才跟清明分家。
2020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施行,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现代清明融合了三大节日
传承千百年的习俗
哪些适合孩子参与呢?
●扫墓
《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踏青
《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旧唐书》:“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放风筝
古人相信若生病将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飞走。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荡秋千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插柳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很多说法。有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也有说是源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因为介子推他死后第二天死时依靠的老柳树复活,被赐“清明柳”。
●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汁和糯米粉捣制而成的豆沙馅小吃。
《吴门竹枝词》:“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
青团大约始于唐代,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现代人则更多作为春游出行的电心。
●蚕花会
“蚕花会”是浙江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古时靠天时养蚕,蚕农们为求上天庇护,在清明举行设祭、襄白虎、斋蚕神等活动。
在这期间要烧香祈蚕,抬着蚕花轿出巡,妇女、孩童要沿街拜香唱曲,到普净寺会合,俗称蚕花会”。
除祭祀外,还要到土地庙前的水潭里“洗蚕花手”。人们认为在那洗过手后,养蚕会特别顺,蚕也不会生病。
今年清明,你打算带家人体验哪个习俗呢?
(来源: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假期结束!2023年全部法定节假日都过完了……
原标题:今日热榜|假期结束!2023年全部法定节假日都过完了……
10月6日,十一假期最后一天,大家都是什么感觉?
八天假期很短,即将到来的连续七天工作日会不会很长?
有网友讲了一个冷知识,2023年所有法定节假日已经过完了。
10月6日,高速公路迎来返程高峰。免费时间截至6日24时;免费车型:7座(含7座)以下载客车辆。
还在路上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免费截止时间,更要注意安全行驶。
正在出入长春、跨省车流量明显增加,易发生车流量大的收费站有长春绕城高速长春南站、长春东站、长春北站、青年路站。
10月7日,上班第一天,要注意道路交通量较大的路段。
交警提示,提前规划路线,尽量错峰出行,倡导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绿色出行。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郭雍皓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传统节日,三元节,你知道它们的文化风俗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嘛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传统节日##传统#
大家好!我是【Tr钱思厚想】,靠爱好点亮零钱,点右上方“关注“.希望通过头条号,与大家分享面点、家常菜和知名小吃,探索美食的世界,畅游思想的海洋。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国迎来一个传统节日——中元节,它也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承载着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除了中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统称为“三元”。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三个节日的具体日期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登场,又称为“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夜晚被称为“宵”,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得名元宵节。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该节日的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代表着辞旧迎新,充满了欢乐和希望的氛围。
中元节中元节是道教的概念,中国古代将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日是天官赐福日,中元日为地官赦罪日,下元日是水官解厄日。因此,在中元时人们会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或十四举行,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称为“鬼节”。在南方,中元节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带上祭品,前往坟墓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的活动相似。
下元节下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十月十五举行,也被称为“下元日”。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庆祝完毕,七月十五中元节祭奠先人后,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成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亮节。这个节日也是进行重大祭祖活动的时刻,人们会向祖先献上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
三元的日期和联系“三元”是中国岁时节令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这三个节日都与官神相关,其中,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这三个节日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祖先和宇宙的崇敬之情,是一种信仰和文化的结合。在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表达人们的敬意和虔诚。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通过祭祀、庆贺和民间习俗来表达对神灵、祖先和生命的尊崇,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团结。这些节日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人们对生命和传统的珍视。无论是上元、中元还是下元,都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宗教信仰,串联起古老的过去和未来的希望。
作者介绍:
【Tr钱思厚想】,80后文字业余爱好者、程序员。我的头条号将涵盖面点、甜点、家常菜、名菜、各地小吃等多个美食领域。文字是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桥梁。它可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温暖心灵,启发思考,改变人的命运。希望通过头条号,与大家一起分享美食的故事、美食的做法和美食的知识,一同进入美食的国度。
云南傣族三大节日,你知道多少?一看原来是这样!
傣族其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傣族的节日也有很多,而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傣族最重要的三大传统节日。
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浴佛节
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傣历六月(公历四月中旬)的泼水节,是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傣、德昂、阿昌等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又叫浴佛节,原与“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佛教传说有关。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当地神话传说和习俗掺入其中,形成了由采花节和泼水节组成的独具特色的傣族泼水节以及相应传说,如七女除魔等传说。
现在,泼水节主要成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傣族送旧迎新,互相以水祝福的传统节日。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浴佛、泼水、赛龙舟、赶摆等。泼水节期间,差不多所有人都湿淋淋的,到处水花飞溅。年轻人敲着象脚鼓,跳起孔雀舞,互相扔掷香包,传递情谊。
入夏节
入夏节傣语称“豪洼”,意为入夏。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出夏节(开门节)
傣语称“昂洼”,意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约在农历九月中)。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解除“关门节” 以来男女间的婚忌,故人们称之为“开门节”。忌禁解除后,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哀牢”、“掸等;唐宋时期,称其为“乌蛮”、“白蛮”、“白衣”等;元明清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僰夷”、“摆夷”等,民国时期称为“泰族”,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中国境内傣语有泰弄方言、泰泐方言、红河流域方言三种,有泐体、哪体、绷体、端体四种字体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