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正月不剪头发的由来 南方(正月不剪头发的由来)

正月不剪头发的由来 南方(正月不剪头发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和为什么“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是指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也被称为春耕节、青龙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龙抬头日举行各种传统活动,以求风调雨顺,纳祥转运。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奇异生物,一直属于祥瑞、皇权的象征,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中国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个星宿。28星宿分为4象,即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4象中,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在二月初二当天“龙角星”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为“龙抬头”。在易经中,二月二当属九二卦象,即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征这条龙已经脱离潜伏状态出现于田野地面,显露头角,有利于见到身居高位的大人的赏识。《小象》解释说,九二之所以“见龙在田”,是因为这条龙有所作为,普遍施展自身的阳刚品德,得到世人的认可,产生了广泛的效应。预示着希望和生机。

“龙抬头”也表示着阳气回升,大地解冻,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开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在过去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方地区因为水多土地少,在这天大多流行祭祀土地神。相传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生日,所以称为“土地诞”,人们会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在“龙抬头”当天由于地域不同,各地的风俗也各有差异。但最广泛的习俗就是剪头发。在旧时民间有个俗语“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人们大多在年前把头发剪了,在正月里,理发店生意都很冷清。但是在二月二当天几乎都会爆满。因为大家都期待着在“龙抬头”那天剪头发能有一个好的兆头。其实“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并非迷信,而是源自一段血腥的历史。不剪头意思是“思旧”,自明末清初开始流传。在我国古代,汉族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发是不孝的行为。在1644年,清廷为了打击汉族人的信仰,消弱汉族的反抗意识,颁布了“剃发令”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留成跟他们一样的辫子。在1645年清兵进攻江南后,多尔衮再次要求执行“剃发令”,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当时人们为了怀念前朝,但又不能与清政府公开对抗,只好找个理由拖延。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与“死舅”谐音。并且在古代因为“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故父亲这边的亲属属于本家,要比母亲那边的亲属更近一些,但又不能找那些关系太远或者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所以舅舅们就倒了霉。刚好又恰逢正月,所以人们便以“正月剃头死舅舅”为由,往后拖延。但是等到正月

份过了以后,就没有理由了。于是正月过后,剃头就成了“头等大事”。既然是“头等大事”当然要选一个好的日子,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农历二月初二。在“龙抬头”这天剃头,也讨一个吉利和希望。于是这个传统和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最后祝愿大家:二月二,龙抬头,都能鸿运当头,好运从头到尾。

夜读丨“正月不剪头”,到底什么来头?

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文/民生周刊

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民间习俗。

大多数人在孩童时期都会听过这么一个结构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不听话,正月里非要剪头发,结果他舅舅出事了。

许多孩子被这个故事吓得不轻,为了自己亲爱的舅舅,那绝对不能在正月里剪头发啊!

如果有个“胆儿肥”的外甥非要正月里剪发,万一碰上了亲娘舅,那可咋办?

此前,长春一市民正月剪头就被他舅舅发现了,两人差点闹僵。

剪头的姜先生说,他根本不信这些传说,所以毫不避讳地剪了头。“目的很简单,就想精精神神地去上班。”但他的舅舅挺在乎这事儿。虽然两人最后被亲戚调解好了,但大过年的差点闹僵还是让两人心头不愉快。

于是,很多人都处在“爱美”和“爱舅舅”之间难以抉择。

既然如此,咱们就聊聊“正月剪发”和“舅舅”的事儿。

“正月不剪头”,到底什么来头?这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

在公元1644年,清政府打败李自成后,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就在故宫下了个命令,也就是“剃发令”:把前额和两边的发际线全部剃了,留下中间头发最多的地方然后扎个辫子。

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少不了推行媒介,也就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剃头匠召集起来,给他们每人发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大家的头发“一一拿下”。

然而这条律令在最开始实施得并不利索。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代男人把头发当做自己的生命,如果要剪掉了头发就是在对自己用刑。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便是这个意思。

当时清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的一系列反抗彻底激怒了满清统治者,怒火中烧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顺治皇帝随便找点茬儿,一声令下,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

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最后多数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便成了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至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明朝皇帝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清军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清军。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但历史的车轮是会不断前进,且无法阻挡的。在清朝政府的高压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

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那么,这个根深蒂固的老说法是否就要被全盘否定、让人就此在正月放开了“剪戒”呢?

咱们先来看《黄帝内经》里“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的一段话。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个说法,也可能使古代的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比较忌讳。

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

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自古沿袭到今的“春游”)。

所以,“正月剪不剪发”和“舅舅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舅舅也不会这么较真,如果非不让你剪,你就乖乖做个听话的好外甥吧!

主播:白莎

曾任河南电视台《天下豫商》编导、栏目配音一个喜欢用声音去和这个世界沟通的大女孩儿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网络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夜读丨“正月不剪头”,到底什么来头?

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文/民生周刊

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民间习俗。

大多数人在孩童时期都会听过这么一个结构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不听话,正月里非要剪头发,结果他舅舅出事了。

许多孩子被这个故事吓得不轻,为了自己亲爱的舅舅,那绝对不能在正月里剪头发啊!

如果有个“胆儿肥”的外甥非要正月里剪发,万一碰上了亲娘舅,那可咋办?

此前,长春一市民正月剪头就被他舅舅发现了,两人差点闹僵。

剪头的姜先生说,他根本不信这些传说,所以毫不避讳地剪了头。“目的很简单,就想精精神神地去上班。”但他的舅舅挺在乎这事儿。虽然两人最后被亲戚调解好了,但大过年的差点闹僵还是让两人心头不愉快。

于是,很多人都处在“爱美”和“爱舅舅”之间难以抉择。

既然如此,咱们就聊聊“正月剪发”和“舅舅”的事儿。

“正月不剪头”,到底什么来头?这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

在公元1644年,清政府打败李自成后,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就在故宫下了个命令,也就是“剃发令”:把前额和两边的发际线全部剃了,留下中间头发最多的地方然后扎个辫子。

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少不了推行媒介,也就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剃头匠召集起来,给他们每人发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大家的头发“一一拿下”。

然而这条律令在最开始实施得并不利索。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代男人把头发当做自己的生命,如果要剪掉了头发就是在对自己用刑。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便是这个意思。

当时清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的一系列反抗彻底激怒了满清统治者,怒火中烧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顺治皇帝随便找点茬儿,一声令下,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

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最后多数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便成了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至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明朝皇帝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清军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清军。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但历史的车轮是会不断前进,且无法阻挡的。在清朝政府的高压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

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那么,这个根深蒂固的老说法是否就要被全盘否定、让人就此在正月放开了“剪戒”呢?

咱们先来看《黄帝内经》里“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的一段话。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个说法,也可能使古代的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比较忌讳。

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

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自古沿袭到今的“春游”)。

所以,“正月剪不剪发”和“舅舅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舅舅也不会这么较真,如果非不让你剪,你就乖乖做个听话的好外甥吧!

主播:白莎

曾任河南电视台《天下豫商》编导、栏目配音一个喜欢用声音去和这个世界沟通的大女孩儿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网络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为何都说“正月剃头死舅舅”?真相其实是……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民间习俗,许多小伙伴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头发长长了我到底能不能在正月剪?

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真相是怎么样的?

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多数都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它的结构一般是酱紫的:

一个小孩不听话正月里非要剪头发结果他舅舅死了!

有多少宝宝被这一故事吓得不轻,为了自己亲爱的舅舅,决定坚决不在正月里剪头发!

真有几个胆儿肥的,非要正月里剪头发,万一碰上了亲娘舅,这可咋整?

现如今,很多人都处在“爱美”和“爱舅舅”之间难以抉择,既然如此,小编就本着一(闲)心(聊)科(调)普(侃)的态度跟大伙聊一聊关于“正月的头发和舅舅”那些事儿……

“正月不剪头”,到底啥来头?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

大概就是下图这样

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然而这条律令在最开始实施得并不利索,毕竟,《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便不会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插播一句:许多古装剧里男子半披半束的形式其实是错误的,只是为了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所以,剃发令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汉族志士为了不剃发,当时的精神状态基本都是酱婶儿的:

当时清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的一系列反抗彻底激怒了满清统治者,怒火中烧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顺治皇帝随便找点茬儿,一声令下,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随即乘鹤西去。

于是,早前许多汉人还大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最后多数汉人还是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大意翻译):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

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并且无法阻挡。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正月里不剪头,有没有依据?

正月剪不剪头和舅舅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舅舅也不会这么较真,如果非不让你剪,你就乖乖做个听话的好外甥宝宝吧~

那么,这个根深蒂固的老说法,是否就要被全盘否定、让人就此在正月放开了“剪戒”呢?

咱们先来看《黄帝内经》里“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的一段话: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个古老的说法,可能也使古代的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比较忌讳。

有网友解释说:具体到理发上就是,春天的这三个月,应该让头发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应该让头发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该扎得太紧。违反这个规则,就会伤到肺。

好嘛,原来剪头发还会伤肺?

人家《黄帝内经》的原文明明是“逆之则伤肝”,哪有肺什么事儿?

实际上,正解应该如此:

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根据“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要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这就是自古沿袭到今天“春游”的来历),当我们人体置于大地上一片绿芽初生的勃勃生机之中时,我们与天地合而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输到我们人体之内。

春天五行为木,木对应人体的肝胆与筋脉,还主我们的情志。春天正是我们养肝护肝的最佳时间,也是我们舒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最佳阶段。

所以综上所述,原来正月留长头发和医理、健康都有些许关系~

编辑:范菁

”正月不剃头的”传说

每逢农历二月二,是理发店生意最红火的一天特别是小男孩,大都坚持到这一天去~剃龙蛋~。这是因为民间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传统禁忌,甚至还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民俗传言。

为啥正月里不让剃头呢?

传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听老人说,这个规矩是从满人入关以后才有的,而且是汉人自家立的规矩。说是顺治作了朝廷不久,就下了一道《剃头令》,要汉人~雉发垂辫~改服装。限汉族人在几天内剃头留辫子的并严令~留发不留头~留发不留头。汉人自古以来对头发看得很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汉族老辈子传下来的伦理,剃掉头发是对祖宗的不孝,不敬。汉人原本是把全部头发留起来,等到成年时,就把头发束在头顶绾成一个纂,平民百姓用头巾包起来或用绳勒紧。当官的就用一个小帽子把纂套起来,叫做~冠~再横着插一根簪子固定住。清兵入关后,硬要把汉人的头发剃掉,在后脑勺上留一块茶壶盖大头发,辫一个小辫子,很难看。变换祖宗规矩,汉人当然打心眼里不愿意接受,所以引起各地的反抗,江南人反抗最厉害,为剃头死了好多好多人……后来跟人活下来的还是留了辫子,穿起带马蹄袖的马褂。可是留辫子的初期,人们不习惯,到了过年祭拜祖先的时候,人们觉得这副留辫子打扮愧对祖宗,不好拜见祖先,于是从腊月开始不剃头,一直到正月才剃头,头上就长出了一节长长的头发,其实这是汉族民众在暗暗的蓄发呀!

那么,正月剃不剃头~与死舅舅有啥关系呢?

据说这与吴三桂有关系。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朝廷与吴三桂拉关系,就把顺治皇帝的姐姐十四公主许配给吴三桂的儿子吴世雄。吴世雄当了满人的驸马,走了子女,就得管大清的顺治皇帝叫舅舅了。也不知哪位有心机的汉人就编出~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童瑶,这个童谣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也很快传到皇宫里。朝廷问汉人官员这民谣是从何时开始有的,汉族官员也摸不着源头,又不敢不回,于是回答说~古已有之~朝廷问是否灵验,回答曰~民谣通天,或有应验。清朝官员挺信奉神灵的所以也就信以为真。朝廷又知道当朝皇帝的舅舅身份,所以也不好违反汉人的古来禁忌,于是听之任之,一直流传到现在。

原来正月剃头死舅舅不是迷信,而是一个带有民族气节的习俗。因而,正月不剃头的规矩在好多地方仍然一直是严格遵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