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民俗日历来了!正月初一:放炮仗、拜大年
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辛亥革命之后,将西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新中国成立之后,保留了这一做法。因此,春节作为农历新年是比较新的说法。
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传统上是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据说放“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当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流行放炮仗。不过,由于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基于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在一定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过年也越来越环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拜大年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尚有叩头作揖的,给邻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问候语也变成了“新年好!”“过年好!”等时新语言。语言和形式虽然变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没有变。
扫帚的“生日”
传说中,大年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除夕夜将家里扫除干净后,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怕因此破财。这一习俗至今还有地方保留着。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杯子、碗等瓷器,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白银文旅
倾听青未了|十六日 上学去
□作者 许志杰
记忆是一扇永远敞开的大门。
小时候在我老家山东潍县东南乡(现潍坊市坊子区)一带,是没有过正月十五元宵节习俗的,而是过十六日。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买几个元宵煮给老人和孩子吃。虽然老家的人不太看重元宵节,当地人做元宵却是非常传统和地道的。用料讲究,必须是正宗的用石碾碾出来的糯米和大米细面,馅儿则用青红丝、芝麻和冰糖,然后用过面的小罗一遍一遍地滚来滚去,从小滚到大,直到滚成又团又圆,还很硬的元宵。这种元宵比乒乓球小一圈,从用料到做工,完全有别于南方人平时吃的汤圆,象征意义大于吃的功用,只在正月里才有人做,平时是见不到的。
正月十六有很多讲究,家乡人亲切地把这一天叫做十六日,不是节令胜似节日,从早到晚都有让人期盼的好事。早晨要放一挂鞭炮,吃水饺。在生活比较困难时期,吃一顿水饺那是大餐和美味,整个春节期间也只有初一的过年饺子,初五破五的饺子,再就是十六日这顿饺子。一般家庭吃了这顿饺子,下一次吃饺子的日子可能会很远,也可能就要再等到过年了。晚上,有的家庭会放用泥巴垛起来的“泥垛子”,就是一个自制的简易礼花。泥垛子必须到大街上去放,让更多的人一起欣赏。
吃完饺子,头年刚结婚的新媳妇要回娘家,一直住到农历二月初二。此前的这些天,新过门的媳妇要跟着夫君一起初二走姥娘家,初三走姑家,初四去姨家,初五与丈夫回娘家只能吃顿午饭,下午就得回去,不能在娘家过夜。因为这天叫走丈人家,是闺女女婿给老丈人和丈母娘拜年的日子。一直到正月十五,该出的门出了,该伺候的亲戚伺候完了,才可回娘家住些日子。二月二龙抬头,开春了,农家人到了下地干活的时节,丈夫一早到丈母娘家把媳妇接回来,第二天就下地干活。
已经上学的孩子,十六日吃了饺子就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学校了。那时候,别看对学习抓得不像现在这样紧,放寒假的时间一天不比现在多,都是统一规定,从头年腊月二十三小年放到年后正月十五,十六日开学。过去的农村,除了非常小的村庄,几乎都有学校,至少是小学。校舍多是征用本村一些大户人家的房舍,东一家西一户,学校分散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孩子们上学都是喊着一起走。老师也是以本村文化水准高的人为主,他们叫民办教师,就是干老师的活,户口还在村子里,如同其他村民一样靠挣工分吃饭,教一天书生产队记多少分,年底以分折合抵多少粮食,偶尔有一点现金分红。这些老师与学生、家长都很熟悉。一般头天开学不会上课,老师让学生讲讲自己过年的事,或者唱唱歌,到院子里做个游戏,这叫收收心,老师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也是“该收收过年的心了”。
那时候还有一个与现在不一样的规定,新生入学是冬季,就是过年后开学的时间。十六日,准备入学的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问好了一年级上学的地方,走不了多远就送到学校去了。那是一个公共教育资源奇缺的年代,虽然通过招用本村民办老师解决了教师问题,校舍以及桌椅都要村里自己想办法。经济条件稍好的村庄,在征用民房做教室之外,还可以砍伐村子里的树木,做成桌凳。没有经济基础的村庄,只能学生自己想办法,有桌子的把桌子抬到学校,有椅子、凳子的就搬到学校,互相搭伙使用。实在无法搭伙的,只能自己坐一个小板凳,用一个小凳作为书桌,所以教室里桌椅、板凳常是高矮不一。这样的窘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村民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各村自筹资金和建筑材料,盖起集中校舍,做了书桌和凳子,孩子们上学才有了基本保证。
我上小学纯属偶然。十六日这天跟发小在村里瞎转,不知怎的就来到了招收一年级新生的学校门口。那个地方在村的河北,校舍是村里一户人家四合院的南屋,三间房。把本来往北开的门堵上,开了一个南门,门外的场院辟为校园兼操场,仅一年级一个班在此。招生的许美亭老师,也是一年级班主任,我们一个生产小队,同姓同族,虽然年龄不大,却与我爷爷同辈,按辈分得叫她老姑。两家住得很近,见我们俩过来,问愿不愿意上学。根据当时的规定,我俩还不到入学年龄,不过当时管理并不严,谁家的孩子多大四邻八舍都一清二楚,无需验证户口,大差不差的就行了。听许老师这么一问,有点蒙,尽管我与老师平日相熟,但对于老师那种敬畏还是有的,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大概是许老师猜出了我俩的心事,说只要愿意她去跟家长说。大人当然同意,孩子们整天在村子里晃来晃去,特别是紧挨着铁路,用不了几步就去了铁路边或村东头的火车站,大人也不放心。中午放学的时候,许老师到家里征求了家长意见,下午我就搬着桌凳上学去了。打那以后,十六日上学去,成了我脑海里恒久的记忆。
十六日这天还有一个让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活动,做百家粥。下午放学回来,几个小孩拿着一个瓢,到各家各户去凑米。那会儿不像现在物产极大丰富,什么都有。农村人家能拿出来的也就一把绿豆、红小豆、豇豆、黄豆,再就是小米、高粱米、黍米,麦仁。如果运气好,还会有人家给几个金丝小枣——那得年景相当好才行。凑米也不能谁家都去,一般是到有小孩的人家,或是生活相对过得富裕一点的家庭。凑完米到谁家去煮呢?记得有一两年是到我家煮的,更多的时候是到村里人都叫她老蔡的祖奶奶家。她姓蔡,自不远的蔡家楼庄嫁到我们村,辈分甚高,是我的曾祖母,叫她老妈。她自己没有小孩,却非常喜欢孩子。老妈识得一些字,好看古书。月亮挂在天上,照亮村庄,孩子们坐在老妈家的炕上,听她讲故事,等待着百家粥慢慢煮熟。香味四处飘散,越来越浓,终于,孩子们等不及了,拿着自己带来的碗,站在锅台边,眼巴巴看着老妈把锅盖打开……喝了这碗百家粥,正月十七正式开课了。
一段幸福的孩提时光!
念着村小学的老师,还有一起读书的伙伴,禁不住想说一句,十六日咱们一起上学去吧。
主播/后期剪辑:朱若彤
值班主编:王娟
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是时候了解一下了
5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农历的第一个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这是为什么?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出没,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以月亮圆缺为月,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从而制定出最早的历法夏历。但是,每逢朝代的更换,新的朝代以每年的哪一个月作为第一个月是有变化的,也就是说,把每年的哪个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比方说,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若用干支纪年法来称谓,一月称“建寅”之月,十二月称“建丑”之月,十一月称“建子”之月,这就是所谓的“三建”说。其中,“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在我国,秦至西汉中叶前,岁首一直在夏历十月,也就是以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为新年。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把岁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农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
罗澍伟进一步介绍说,“正”字,在汉语中有两个读音:一个如“刚正不阿”里的“正”,有正中、正直、纠正等含义,但用于农历中的一月,则要读“万里征途”中“征”的读音。这是周秦以来的传统读法。也有人认为,把“正”读为“征”,是因为秦始皇姓赢名政,“政”与“正”同音,为避讳皇帝名字,遂改读为“征”音。
“正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正月初一的到来,春节的大幕正式开启,人们走亲访友,互拜新年,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来源:新华社
作者:周润健
编辑:高雅
更多精彩内容
下载农民日报新闻客户端
三农|资讯|问答|直播|报纸
掌握三农动态
见证乡村振兴
正月十一日立春,立春到了意味着什么?立春后还会冷吗?冷多久?
摘要:正月十一日立春,立春到了意味着什么?立春后还会冷吗?冷多久?
文/农夫也疯狂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农民来说春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民间又一直把“立春”当作是春季的开始,认为立春节气到了,春天也就来了。今天已经是正月初六了,马上就要迎来立春节气了。今年的立春节气是在2月4日,也就是正月十一日。那马上立春就要到了了,立春是什么意思?立春到了意味着什么呢?立春后还会不会冷呢?答案来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立春是24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在过去立春可不只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春节就是从立春节气这天开始的,也就是说立春到了,春节也就到了。因此立春也叫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
在民间常说“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说的是立春节气要么是在数九中“五九”的最后一天,要么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因为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因为每年要运行360°,所以每一个等份各占黄经15度。当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便称为“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也就迎来了“立春”节气,其在公历的时间相对固定,一般是在每年2月3-5日。今年的立春就是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日。根据数九歌来看,这一天是“五九尾”,也就是农谚中所说的“春打五九尾”。
有人认为立春到了,春天也就来了。这种说法在民间虽然很多人认可,认为立春是一年春天的开始,也视为新一年的开始。但是却并不是如此,立春并不是春天到了的意思。关于立春的意思,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描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翻译过来,“立”就是“开始”的意意思,而“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因此立春的意思是标示着冬天就要结束了,即将进入了春季。
虽然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但是这种转折在全国范围并不是十分明显。在立春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还是处于寒冷的冬季,真正气温开始回升要等到雨水至春分这段时间。像南方地区一般要等到三月份下旬的时候平均气温才会上升到13℃至15℃,华南南部这个时候平均气温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冰雪也开始消融了,但是平均气温却不高,一般5℃至10℃。
在气象学中,对于春季的定义是指一个地区平均五天的气温高于10℃低于22℃,所以立春到了并不意味着春天就到了。在立春节气以后气温虽然开始回暖了,但是还是比较低。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有时还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而这对农业生产是相当不利的。
根据往年的经验来看,一般南方地方在立春节气以后还会继续冷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等到春天就暖和了。而在北方地区入春的时间则更晚了,大部分地区直到谷雨或立夏的时候才会入春,到时候天气才会暖和。村里会看天气的老人说,立春后气温马上回暖并非好事,这样很容易出现倒春寒。因为民间有“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的说法,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不仅是双闰年,而且还是双春年。而在民间有着“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的说法,希望今年农民都能有一个好收成。你认为今年“春脖子”是长是短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