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龙是哪一年出生的今年几岁(龙是哪一年)

龙是哪一年出生的今年几岁(龙是哪一年)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从何而来?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上官云)“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后,春龙节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

它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农业上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春耕有序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讲师赵运涛表示,“龙抬头”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它的习俗丰富多样,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

饮食习俗更是有趣。老北京人要吃春饼,称为“吃龙麟”。此外,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资料图:图为舞龙队员进行精彩舞龙表演。陈鑫 摄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龙抬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将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认为东方为木,属青色,故称其为“青龙”或“苍龙”。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当地平线上渐渐露出龙“角”,说明春天来了,即民谚所言“龙抬头”。

也就是说,“苍龙七宿”冬季时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苍龙的身体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是“龙抬头”。

赵运涛说,龙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古代,尽管礼制森严,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要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节日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演变过程。

赵运涛表示,大约在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过“二月二”,只不过最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其习俗主要是挑菜、踏青等。

等到南宋时期,出现了有关“龙抬头”的记载,如“今朝二月二,暂放龙抬头”。元代《析津志》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在明清时期记载岁时节日的典籍中,“二月二日龙抬头”的说法更为明确一些。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

资料图:正值农历二月初二,湖南长沙石燕湖举行“龙抬头”龙舟赛。杨华峰 摄

从节日内涵以及习俗上来看,自古以来人们便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在农业上,“龙抬头”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赵运涛举例,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接下来的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古人认为,龙是百虫之长,它得先醒来,到了惊蛰,才能春雷乍动、唤醒万物。

当然,有些害虫醒来后,有可能会危害人或者庄稼。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熏虫”,将害虫提前消灭掉。

古人认为“二月二”迎来青龙,龙主管着下雨,此后雨水也就越来越多了,适合耕种的季节就此到来。恰如民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南方此时有祭祀社神的习俗,祭祀社神继承的是传统“春社”的习俗,春天是耕种的开始,人们祭祀土地神,希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赵运涛认为,北方比较缺水,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所以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对龙的崇拜更高一些,而南方雨水比较充足,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更高一些。

所以,同样都是过“二月二”,北方地区的习俗大多是将饮食、舞龙等习俗与“龙”结合起来,希望多下雨;南方地区则是“土地崇拜”,会有祭社神等种种习俗。

资料图:图为舞龙现场。赵玉梅 摄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春耕生产渐次展开。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

饮食习俗有哪些?

正因为人们喜欢龙,所以“二月二”时的很多饮食都以龙“冠名”,极富生活气息。

清朝《帝京岁时纪胜》里说:“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也就是说那时北京人要吃一种类似煎饼的食物,这大概就是民间说的“吃龙皮”。

另外,老北京人还要吃春饼,春饼卷起各种菜,一层一层的,称为“吃龙麟”。有趣的是,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也有些人家会准备炒糖豆的原料,到了“二月二”早上,用糖炒花生和黄豆,香甜可口。有些地方讲究煎焖子、吃猪头肉。很多习俗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愿望。

为何人们会把这一天吃的东西跟“龙”联系起来?赵运涛认为,这实际寓意“唤龙”,嘴里不断念叨“龙”字,龙听到后就会醒来,开始一年的工作,比如降雨。

在上海、江苏等地要吃撑腰糕,据说吃了以后未来一年都不会腰疼;有的地方要吃芥菜煮成的粥,据说可以明目,不生疮疖。

舞龙、社戏……热闹的节日

饮食之外,“二月二,龙抬头”其实非常热闹,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等等。

资料图:北京市民在街头休闲区理发。当天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传统习俗,寓意辞旧迎新,带来好兆头。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据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这是一种小孩子的比赛,大概类似打棒球。

“龙抬头”之日,人们用草木灰从院子里蜿蜒撒到屋里,并围绕水缸转一圈,这叫“引龙过”或者叫“引龙回”,把龙引到自己家水缸,就不会缺水,也有保佑一家平安吉祥之意。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还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或者菜地等处,画出仓囤的样子,里面放上钱币或者五谷粮食,称为“打灰囤”,寓意来年钱粮满仓、五谷丰登。

过去,人们认为“二月二”是一年开耕的起始,都愿意讨个好兆头,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南方祭祀社神,仪式虽然不同,但也是同样的寓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此时小孩上学入书房,叫“占鳌头”,举行开笔礼,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

二月初二儿童理发,则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赵运涛认为,总的来说,各地虽有习俗上的差异,但在“二月二”祈盼风调雨顺、健康平安的愿望是相同的,这一节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李时珍、唐伯虎……这些属虎名人出生那年发生了什么?

张衡

唐寅

李时珍

文徵明

虎年说虎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显示,先秦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属“寅”。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生肖属虎,如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名画家唐伯虎、文徵明等。在他们出生的那年或次年,又有哪些有趣故事呢?

张衡:公元78年出生次年

大事记:《白虎通义》面世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农历戊寅年,属虎。他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西方国家相比,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早了1700多年,对中国天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当时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班固等人根据会议结果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卷。《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李时珍:公元1518年出生

同年大事记:首辆消防车建造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属虎,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27载,三易其稿,终成《本草纲目》52卷,近190万字,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

历史上,1518年发生的大事较少,其中,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辆消防车于这年在德国奥格斯堡被建造。这辆车由做金属工艺品的手艺人安特尼·布拉特纳制造。对这台消防车的详细情况,人们知道得甚少。据《奥格斯堡市工艺史》一书记载,这辆消防车是将杠杆操作的大型水泵装在车上,以马匹来牵引。

唐伯虎:公元1470年出生

同年大事记:好友文徵明出生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取名寅与寅年有关,有说法称他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但真实情况是他仅为寅年所生,故名唐寅。

绘画史上,唐伯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人合称“明四家”。唐伯虎一生坎坷,却丝毫不影响文学成就,不仅有诗文画,还有音律。其音律多采用民歌的形式。描写唐伯虎的影视剧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不过,唐寅的人生里从没有过什么秋香,甚至因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名声在外,第三任妻子“九娘”竟被认为是他的第九位妻子。沈九娘懂唐寅的才情,全力支撑起他的生活。苏州闹水灾时,唐寅的画滞销,家里困顿到连柴米都没有着落,沈九娘苦心操劳,终于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在唐寅出生的1470年,还有一位才子也出生了,他就是唐伯虎的好友文徵明。两人性格差别巨大。唐伯虎风流旷达,才气逼人;文徵明老实本分,为人严肃。谈起唐寅,文徵明在《简子畏》中说:“坐令端人疑阮籍,未宜文士目刘叉。”在文徵明看来,唐寅是像魏晋阮籍、唐代刘叉那样疏狂有才的人物。跟唐寅相比,文徵明像是一个“笨小孩”,但他却按照自己的节奏,踏实走好每一步,最终成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取得令人仰慕的艺术成就。

1523 年,唐寅走完丰富、起伏的一生,而54岁的文徵明还在小步前行,仍没中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日,已90岁高龄的文徵明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写到一半的时候,他搁下笔,端然坐正,走完一生。此时,与他同年出生的好友唐伯虎,已经离开人世36年了。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属龙的晚年生活最好的7个农历生日尾数,年纪越大生活越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分享不易,读完看看有啥建议哟,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属龙的人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神龙之子,寓意着权力、荣耀和智慧。他们通常充满活力、自信和进取心,在年轻时期往往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就。然而,在晚年来临之际,他们或许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祝福,以确保晚年生活的幸福与满足。本文将介绍属龙的晚年生活中最好的七个农历生日尾数。

第一:50岁的属龙晚年生活,最好是以3为尾数的农历生日

50岁是一个转折点,属龙的人正式进入中年阶段。以3为尾数的农历生日对属龙来说,将会给予他们持久的运势和财富,让他们在晚年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充实的生活。这个阶段,属龙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和经验,在事业和财富上取得突破。

第二:60岁的属龙晚年生活,最好是以8为尾数的农历生日

60岁是属龙迈入老年的时刻,以8为尾数的农历生日将为他们带来安定、健康和幸福。这个阶段,属龙可以享受到退休生活的安宁与满足,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和休闲活动上,过上充实而美好的晚年生活。

第三:70岁的属龙晚年生活,最好是以1为尾数的农历生日

70岁代表着一个人进入晚年的巅峰,以1为尾数的农历生日将为属龙带来长寿、健康和安宁。这个阶段,属龙可以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享受与子孙相聚的喜悦,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活力。

第四:80岁的属龙晚年生活,最好是以6为尾数的农历生日

80岁是一个人晚年生活的重要阶段,以6为尾数的农历生日将为属龙带来幸福、团圆和富足。这个阶段,属龙可以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享受子孙满堂的幸福,同时还能在财务和物质上过上安逸的生活。

第五:90岁的属龙晚年生活,最好是以9为尾数的农历生日

90岁代表了一个人极高的寿命,以9为尾数的农历生日将为属龙带来长寿、健康和平安。这个阶段,属龙可以与子孙们分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成为家族的核心和纽带,同时还能过上安详而宁静的晚年生活。

第六:100岁的属龙晚年生活,最好是以5为尾数的农历生日

100岁是一个人极少数人能够达到的高龄,以5为尾数的农历生日将为属龙带来辉煌、尊荣和永恒。这个阶段,属龙可以成为家族的传奇人物,享受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尊重和敬仰,同时还能过上充满意义和满足感的晚年生活。

结尾:

1. 建议属龙的朋友们在重要的农历生日上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让自己感受到家人和朋友的祝福与关爱。

2. 提示属龙的朋友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身心健康,享受每一天的快乐与幸福。

3. 祝福属龙的朋友们在晚年生活中,拥有幸福安康、财富滚滚和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光。

4. 祝愿属龙的朋友们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满足,享受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5. 总结:属龙的晚年生活最好的七个农历生日尾数为3、8、1、6、9、5、0,这些尾数将给予属龙持久的运势和幸福,让他们在晚年过上充实而美好的生活。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从何而来?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上官云)“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后,春龙节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

它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农业上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春耕有序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讲师赵运涛表示,“龙抬头”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它的习俗丰富多样,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

饮食习俗更是有趣。老北京人要吃春饼,称为“吃龙麟”。此外,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资料图:图为舞龙队员进行精彩舞龙表演。陈鑫 摄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龙抬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将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认为东方为木,属青色,故称其为“青龙”或“苍龙”。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当地平线上渐渐露出龙“角”,说明春天来了,即民谚所言“龙抬头”。

也就是说,“苍龙七宿”冬季时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苍龙的身体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是“龙抬头”。

赵运涛说,龙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古代,尽管礼制森严,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要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节日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演变过程。

赵运涛表示,大约在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过“二月二”,只不过最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其习俗主要是挑菜、踏青等。

等到南宋时期,出现了有关“龙抬头”的记载,如“今朝二月二,暂放龙抬头”。元代《析津志》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在明清时期记载岁时节日的典籍中,“二月二日龙抬头”的说法更为明确一些。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

资料图:正值农历二月初二,湖南长沙石燕湖举行“龙抬头”龙舟赛。杨华峰 摄

从节日内涵以及习俗上来看,自古以来人们便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在农业上,“龙抬头”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赵运涛举例,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接下来的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古人认为,龙是百虫之长,它得先醒来,到了惊蛰,才能春雷乍动、唤醒万物。

当然,有些害虫醒来后,有可能会危害人或者庄稼。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熏虫”,将害虫提前消灭掉。

古人认为“二月二”迎来青龙,龙主管着下雨,此后雨水也就越来越多了,适合耕种的季节就此到来。恰如民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南方此时有祭祀社神的习俗,祭祀社神继承的是传统“春社”的习俗,春天是耕种的开始,人们祭祀土地神,希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赵运涛认为,北方比较缺水,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所以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对龙的崇拜更高一些,而南方雨水比较充足,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更高一些。

所以,同样都是过“二月二”,北方地区的习俗大多是将饮食、舞龙等习俗与“龙”结合起来,希望多下雨;南方地区则是“土地崇拜”,会有祭社神等种种习俗。

资料图:图为舞龙现场。赵玉梅 摄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春耕生产渐次展开。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

饮食习俗有哪些?

正因为人们喜欢龙,所以“二月二”时的很多饮食都以龙“冠名”,极富生活气息。

清朝《帝京岁时纪胜》里说:“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也就是说那时北京人要吃一种类似煎饼的食物,这大概就是民间说的“吃龙皮”。

另外,老北京人还要吃春饼,春饼卷起各种菜,一层一层的,称为“吃龙麟”。有趣的是,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也有些人家会准备炒糖豆的原料,到了“二月二”早上,用糖炒花生和黄豆,香甜可口。有些地方讲究煎焖子、吃猪头肉。很多习俗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愿望。

为何人们会把这一天吃的东西跟“龙”联系起来?赵运涛认为,这实际寓意“唤龙”,嘴里不断念叨“龙”字,龙听到后就会醒来,开始一年的工作,比如降雨。

在上海、江苏等地要吃撑腰糕,据说吃了以后未来一年都不会腰疼;有的地方要吃芥菜煮成的粥,据说可以明目,不生疮疖。

舞龙、社戏……热闹的节日

饮食之外,“二月二,龙抬头”其实非常热闹,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等等。

资料图:北京市民在街头休闲区理发。当天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传统习俗,寓意辞旧迎新,带来好兆头。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据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这是一种小孩子的比赛,大概类似打棒球。

“龙抬头”之日,人们用草木灰从院子里蜿蜒撒到屋里,并围绕水缸转一圈,这叫“引龙过”或者叫“引龙回”,把龙引到自己家水缸,就不会缺水,也有保佑一家平安吉祥之意。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还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或者菜地等处,画出仓囤的样子,里面放上钱币或者五谷粮食,称为“打灰囤”,寓意来年钱粮满仓、五谷丰登。

过去,人们认为“二月二”是一年开耕的起始,都愿意讨个好兆头,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南方祭祀社神,仪式虽然不同,但也是同样的寓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此时小孩上学入书房,叫“占鳌头”,举行开笔礼,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

二月初二儿童理发,则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赵运涛认为,总的来说,各地虽有习俗上的差异,但在“二月二”祈盼风调雨顺、健康平安的愿望是相同的,这一节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