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出塞)

真实的昭君出塞,远没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不然她也不会抑郁而终

“昭君出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西汉有位美丽的女子王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由此,让不良画师遭殃,皇帝的内心也是非常懊悔。其实,“昭君出塞”不过是历史上“和亲”故事中的一个,但不同的是,当时双方的身份背景都有了变化。

先来看看呼韩邪单于。

匈奴一开始很厉害,差一点就将刘邦给俘虏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和亲”,打不过,就跟你结成亲家。不过,这期间的战争依旧不断,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打的就更激烈了。

之后,到了汉宣帝时期,北方的匈奴经过前代汉军的连续打击,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内部争斗相当厉害。最终,打着打着,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然而,来汉求亲的则是南部的呼韩邪单于。

公元前54年,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遂向汉朝称臣归附,成为了汉朝的附庸。于是,汉宣帝将他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

所以,昭君出塞的“塞”,就是“光禄塞”。

当时,呼韩邪单于除了朝贡之外,还提出了一个请求,要娶汉人女子。这时,汉朝的皇帝汉元帝,就将宫女王昭君赐于他完婚。

其实,王昭君只是平民家的女儿,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王昭君是公元前38年入宫,公元前33年“出塞”,其中的时间差,大概就是民间所谓的“不得宠时期”。

在古代,极其讲究“等级”,呼韩邪虽然是单于,但他首先是降臣,再成汉朝的藩属。所以,汉元帝并没有从王公贵族中选择“公主”,而是直接选了一位宫女。

当然,王昭君的貌美应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呼韩邪单于并不是简单地娶个妻子,从他给王昭君的封号——宁胡阏氏(yān zhī),阏氏,就是王后的意思可以看出,他是相当重视这段联姻的,希望可以就此振兴匈奴。

果然,在西汉的扶持下,呼韩邪单于终于控制了匈奴全境。

其实,后来的作品大都赞美“昭君出塞”的故事,说:王昭君是为了国家远嫁塞外,但又思念故土最后因愁病亡。

汉朝之后的各类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提及王昭君的故事,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工”版本,则是来自于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了这一传说,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了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

到了唐朝,敦煌的《王昭君变文》,则是彻底将历史背景给改了。原本的汉强匈奴弱,到了他的故事,却是匈奴远远强于汉朝。

其实,王昭君到匈奴后的60年间,匈奴和汉朝关系相当和睦,这大概就是民间美赞她的主要原因。毕竟,汉朝史上的“和亲”效果,应是没有谁可以超过她的。

百姓不愿意打仗,便以这种故事,来感谢她带来的安宁日子。尤其是历史背景的反转,应是作品刻画的需要,这样更能烘托出王昭君的深明大义。而画工的“贪婪”,何尝不是作者对自己身处朝代的暗指?至于“被蒙蔽”的皇帝,应是一种对比手法,当然也暗含有“讽刺”的味道在里面。

有人说,改版后的故事,是为了反映一种社会现状。

其实,作者应该是想用这个历史“现状”,暗指王昭君所处的生活现状,只不过,因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么一来,反倒让大家都信以为真了。

其实,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后来的记述并不多。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但是,为了大局的稳定,汉成帝只能让她“随俗”。于是,按照游牧民族收继婚制,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之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并育有二女。公元前19年,王昭君病逝,还不到40岁。一是可能水土不适应,二是郁郁寡欢。想来,第二个原因更多一些。她虽然想回来,但在皇帝的眼中,一个“宫女”哪有国事重要。如当初将她赐予匈奴单于,可能她自己也没有料到,本是一个普通民家女,却因出塞的故事,后来变得人尽皆知。

也有人说,为何王昭君的故事经久不衰,这是文人借此来表达心中的不满,认为:朝廷不该用“女子”去解决一个国家的政治问题。其实,一直到清朝时期,中国这样的“和亲制度”就没有断过。而且,通过联姻的方式,还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感情,尤其是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只是,后人考据,除了王昭君的姓,“王”可以确定之外,其余都需要再次确认。大概正是因为如此,才让那些故事版本有了“添色”的空间。

但是,不管以后的故事会怎样延伸,王昭君的形象还是会一如既往。毕竟,在人们心中,惟有这样的女子,才会让这样的故事有着完美的结局。至于历史真相,那是学者们的事情,大家只需要一种美好的情绪寄托即可。

参考资料:

【《汉书·匈奴传》、《四大美女之落雁王昭君传》、《王昭君匈奴秘史》】

昭君出塞到底苦不苦?真实的历史与你想的不一样

从《西京杂记》到马致远的《汉宫秋》,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王昭君的故事被定型成了这样子:一个芳华绝代的女子被送到皇宫禁苑之中,却因为不肯贿赂画师而被丑化,不得皇帝召幸,独处冷宫。匈奴单于知悉了王昭君的天人之姿,发兵来犯,西汉不敌。王昭君为免生灵涂炭,自愿和番,却在汉番交界的黑水河投水自尽。

所谓“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然而,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们不断咏叹的平沙落雁的荒凉,昭君出塞的悲苦实在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昭君怨不过是后世文人的穿凿附会。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于西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被选入宫,成了一名宫女。王昭君在汉元帝的后宫中呆了整整五年,这是一个女人一生中青涩却极为美好的年华,却只能以最卑微和痛苦的方式存在着。她不是皇帝的宠妃,不能在后宫之中呼风唤雨;她也无法做回寻常的女儿家,嫁一个如意郎君,儿女成群承欢膝下。她的一生似乎已经注定,注定在老皇帝呜呼哀哉后成为白居易笔下“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的《陵园妾》。“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如此,孤苦一生。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春天,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见大汉皇帝,并提出希望能娶汉家公主为妻。

和文学作品中演绎的匈奴大举来犯汉朝不敌正好相反。这个时候的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相互攻击绞杀的内乱,最终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为求自保而归附于汉王朝,郅支单于则被迫迁至西域之西。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汉大将甘延寿、陈汤追击至康居地区,歼灭了郅支单于。

如今,呼韩邪单于是以番属客臣的身份朝觐大汉天子的。而王昭君的身份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西汉王朝过去对匈奴的和亲历史中,都是将宗室之女以公主的身份远嫁漠北,这些女人实实在在都是刘姓皇族的金枝玉叶。嫁给呼韩邪单于的王昭君则不同,她只是掖庭后宫中一个籍籍无名的美人而已。这个时候的汉王朝已经无需用自己的皇女来笼络匈奴单于了。

十九岁的王昭君终于得以走出汉家天子的宫禁,以汉家公主的身份,并被尊为“宁胡阏氏”,她为呼韩邪单于诞下的儿子也被封为右日逐王。有着西汉王朝雄厚国力作为支撑,我们可以想见,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在匈奴,她可以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广阔世界,而继续留在汉元帝的后宫之中,她永远都是任人欺凌宰割的卑微宫女。

也许有人会说,王昭君国色天香,以前只是因为汉元帝不识得所以才未召幸。《后汉书》中不是有记载吗,呼韩邪单于辞行的时候,“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后汉书》的记载是真是假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却是真真切切的,就在王昭君远嫁塞外的竟宁元年,汉元帝也驾崩了。即便汉元帝看上了王昭君,并将她留在身边,也改变不了她成为一名白头宫女,做一个悲惨的为先帝守陵的“陵园妾”的命运。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时候,后者年岁已长,两人婚后两年,呼韩邪单于便去世了。这个时候,王昭君曾上书汉成帝,希望归汉。但汉成帝敕令王昭君“从胡俗”。

何谓“胡俗”?这里是指匈奴人的“嫂婚制”,即迎娶后母及嫂子的婚俗。在《汉书•匈奴传》中记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直斥其“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这大概就是人们同情王昭君的主要原因。后世文人甚至杜撰了依据匈奴的风俗,王昭君必须再嫁给亲生儿子,最后服毒自杀的内容。

匈奴的“嫂婚制”的确是讲究人伦大防的中原文明所无法接受的。但我们也需要知道,汉代的婚俗和后来被礼教压抑扭曲的男女关系差距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汉代的婚俗相当的开放和自由,没有女子节烈的观念,寡妇再嫁是寻常之事。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汉武帝的母亲王娡。

王娡原本是有夫之妇,年纪轻轻嫁给了金王孙,还生了一个女儿。然而,有星象家给王娡算命,说她贵不可言,自己会成为皇后,儿子还会做天子。于是,王娡抛夫弃女,进了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景帝的太子宫,后来果然一跃成为皇后,儿子刘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汉武帝。

对王娡的这段往事,若是换做后来的帝王家,一定是绝对不可告人的丑事,会想方设法地隐瞒。然而,西汉当时人可不这么认为。汉武帝做皇帝后,还专门到民间寻访自己同母异父的姐姐,并将她封为修成君,仪比长公主。

仪轨森严的皇家对男女婚嫁之事尚且如此开放,更何况民间?所以,若撇开“嫂婚制”婚俗来看,王昭君再嫁并非为世俗所不能容许。而且,在年龄上她和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更为相配。两人婚后育有两女,被称作“居次”,意即汉朝的“公主”。两个女儿成年后都嫁给了匈奴大贵族。

今天,我们并没有只言片语的史料可以读到王昭君本人的内心世界,她所嫁的男人未必就是她心之所愿的人。而且,北地苦寒,衰草连天,满眼黄沙,羶肉酪浆,聊充饥渴;眼所能见,尽皆胡服异类;耳所能听,仅胡笳的的、牧马悲鸣而已。所以,我们并不能断言,远嫁塞外,逃脱了宫廷桎梏,拥有了一个女人正常人生的王昭君是幸福的。但我们可以从基本的人性去揣测去分析,寄身北地的王昭君至少比活在汉宫囹圄中的王昭君更幸运。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当然,活在文人骚客诗词歌赋中的王昭君更加伟大且崇高。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翀牧思昪科技彧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你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也是一段历史。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缓解匈奴与汉朝之间的矛盾,汉朝派出了昭君,去嫁给匈奴的单于,从而达到缓和两国关系的目的。这个故事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一、昭君的生平

昭君,又名王昭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美女,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家境优渥,教养精良。她十分聪明,善于织绣,有着出众的才华和风度。汉武帝得知她的美貌和才华后,便让她进宫,成为了他的一位宠妃。

后来,汉武帝为了缓和汉匈两国的关系,派出了昭君,去嫁给匈奴的单于。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她依然坚强地生活下来,并且在匈奴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后来,她又回到了汉朝,成为了一位贤淑的妇人。

二、昭君出塞的历史

昭君出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国经常发生战争。汉武帝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便想出了一个妙计:将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昭君嫁给匈奴的单于,以达到缓和两国关系的目的。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昭君出塞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传奇。据传,昭君在出塞前,曾在自己的裙子上织了一张地图,用来指引汉军的行踪。这张地图不仅帮助汉军成功穿越了草原,还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昭君出塞的意义

昭君出塞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更是一段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不仅缓和了汉匈两国之间的关系,还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昭君出塞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女性的一段佳话,成为了中国女性的楷模。

四、昭君出塞的文化遗产

昭君出塞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它被广泛地传颂于民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昭君出塞也被改编成了小说、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词,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蝶恋花·出塞音频:00:0007:25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古往今来,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站在这里,仿佛听见画角声声,看见战马来来去去。满眼望去,黄沙遮日,一片荒凉,又能与谁诉说?只听见,萧瑟的秋风,不停地吹着枯老的红枫树。

从前愁怨凄苦的往事应该很多很多吧?一方面是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另一方面却是昭君出塞,和亲报国。曾经的一往情深,到底有多深呢?就好像是落日余辉照射下,那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吧。

注释

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

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

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

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赏析

这是纳兰容若的一首出塞词。

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以婉约的词牌写豪放的边塞题材,可谓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28岁的纳兰容若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见边塞荒凉之景,故有感而作此词。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上阕是说,古往今来,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站在这里,仿佛听见画角声声,看见战马来来去去。满眼望去,黄沙遮日,一片荒凉,又能与谁诉说?只听见,萧瑟的秋风,不停地吹着枯老的红枫树。这是写“出塞之所见”。

纳兰以自然之眼,写出塞之景,“画角”“牧马”“西风”“丹枫树”,构成了一幅满目“荒凉”的秋日边塞画卷。看到荒凉之景,词人心中许多的愁苦却无人可诉说,只听见西风呼呼吹着丹枫树的声音。

“频来去”与上文“无定数”相呼应,政权更迭,烽烟四起,边塞总是在打打杀杀中,迎来送往,无限悲凉。

“谁可语”与下文的“应无数”“深几许”,词人在一首词中接连抛出三个问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楚。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下阕这三句是说,从前愁怨凄苦的往事应该很多很多吧?一方面是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另一方面却是昭君出塞,和亲报国。这是写“出塞之所想”。

此处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词人心中为何会生“幽怨”之情?一则,苦寒难安;二则,生死难料;三则,故园难归;四则,功名难立。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两句是说,曾经的一往情深,到底有多深呢?就好像是落日余辉照射下,那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吧。这是写“出塞之所感”。

从前的那些幽怨,应该有很多很多吧。“无数”二字,道出了边塞的凄苦与寂寞。一方面是“铁马金戈”的战斗场景,另一方面又是,昭君出塞,“青冢黄昏路”的和亲之路。无论是哪一种,都惹起人们的无限情思,这是怎样一份情思呢?大概是苦寒寂寞之情,又或是保家卫国之情,又或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情思。

且看词人如何回答:深山夕照深秋雨。如同深山里的夕照深爱着秋雨一样,出塞的将士,也深爱着他们的祖国。至此,词人就赋予了出塞将士崇高的精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接连用了四个“深”字,颇有深意:一则,言山深;二则,言秋深;三则,言情深。此情为何情?正是这首词最为紧要处。根据前两句,“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不难看出其中的爱国深情。若不是因为爱国,谁人愿意马革裹尸,血洒疆场?又有谁愿意出塞和亲,远离故乡与亲人?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许,这几句诗,可以作为解读这首词的另一个注脚。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