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西汉时期匈奴历代单于军事才能点评,最厉害的反而知名度最低
1、冒顿单于(?—前174年)
冒顿单于开创游牧民族、封建式大一统匈奴国家联盟的宏图伟业毋庸置疑,这一功业的前提,自然包括他以开创性运用匈奴骑兵战术为基础的军事才能。
结合彭城之战,可以肯定,骑兵兵种真正登上亚洲历史和战争舞台,成为冷兵器时代公认的最具威力的头号兵种,应发生在前210年-前200年这十年间。
特别是匈奴骑兵席卷东北亚、中亚的“世界级”震撼,让冒顿单于堪称成吉思汗的前身,也是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威力的历史先声。
匈奴具有骑射出身的天然优势,但自先秦以来,匈奴包括其它北方游牧民族,在和秦赵燕等华夏北方国家的历史对抗中,极少有占据优势的表现,反而是常被击败、驱逐。
与之同步的,是华夏国家“师夷长技以制夷”,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骑兵的战术演进及装备发展,反而是在华夏国家内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在长平之战、秦灭六国、巨鹿之战等战役中,都有骑兵发挥重要关键作用的实际体现。
所以,有理由怀疑,前215年蒙恬驱逐匈奴的战役,不仅是匈奴崛起前最大的耻辱与动力,也是匈奴反向学习华夏当时骑兵最新战术的重要契机。
这是骑兵发展史上华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反哺”的历史复杂过程。
以冒顿单于为首的匈奴人,见识到了骑兵的顶级威力,结合自身的骑射传统,将游牧民族的原始骑兵战术进行了一次“历史级升级”,从而取得匈奴崛起、席卷天下、一统东北亚中亚的丰功伟绩。
史书所记载的冒顿单于“作鸣镝,习勒其骑射”,指哪射哪,应只是上述骑兵战术升级的“冰山一角”。
冒顿单于对外扩张、征服天下的战争具体过程,史书几乎无载,但结果很明确,最多十年时间,匈奴就起码统一了当时华夏北方、东北、河西等疆域,并重新攻占了河套地区。
有此前所未有的功业,冒顿单于的军事才能以及内部威望可想而知。
前201年秋冬之际,中国史书所记载的汉高祖刘邦平定韩王信、与冒顿单于对决的战争,由此不仅不可避免,早打晚打,肯定要打,势必要一决高下,也是东北亚新兴的两大超级强国的真正国战。
这一战,如果只论战役指挥艺术层面,双方都有精彩上佳表现,但也都有明显失误之处。
汉高祖刘邦一开始的战略目标就不仅是平定韩王信,而是将冒顿单于作为头号对手,争取一战全歼所有叛军及匈奴军队。
刘邦的战役部署很明确,汉军虽然是三路出击、迎战,但中路是主力,从邯郸直插句注山(即恒山),将韩王信、匈奴左右贤王的部队与冒顿单于的匈奴主力分割开来。
同时,南线从上党北进,迎击韩王信;北线由郦商出燕代,配合西侧的樊哙,争取封堵长城缺口,包抄退路,将冒顿单于聚歼在大同盆地。
这实际上是两个层次的“关门打狗”,第一阶段聚歼句注山以南的韩王信等人,第二阶段聚歼大同盆地的冒顿单于。
且不说实际结果如何,仅这个战役计划和部署,明显体现了刘邦的魄力与野心,希冀可以一战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也不难看出,经过楚汉战争的历练,刘邦的军事才能同样有了长足的进步,即算是韩信来指挥,战役目标层面最多也就如此了。
有意思的是,作为对比,冒顿单于的魄力和野心,其实和刘邦并无二致。在他决定进攻韩王信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和汉朝一决高下,不然他不会命令左右贤王率军配合韩王信南下并参战。
以冒顿单于之前所积累的功绩及野心,甚至不排除他有彻底南下、攻灭中原的惊世欲望,无非是后世蒙古之举提前一千多年而已,这种可能性当然是有的。
可见,双方在战前都有极大的战争“胃口”和过于乐观的预期,这是各自内部的过往战绩与成就所必然催生的,但双方对对方真实情况的实际了解,即“知彼”层面,深入程度显然不容乐观,由此都犯了“轻敌冒进”的低级错误。
第一阶段是冒顿单于犯了这个错误,很快得到实际惩罚。句注山以南的韩王信及左右贤王部队,被汉军关门打狗、南北对进,几乎被全歼。
这一仗汉军打的极其漂亮,包括拿下句注山之后,汉军并不是立刻南下,而是向北、西北进攻,首先强力进攻、阻击冒顿单于,明确将之击败,周勃樊哙甚至打到了云中、武泉等地,然后周勃再返回并南下围歼韩王信等人。即北线先阻援,实现彻底分割匈奴南北两部,再南线关门打狗。
可以说,因为是客场作战,且缺乏战术之上的战役、战略等理论与经验,冒顿单于在这一阶段的军事指挥上,是完败于刘邦的。
大概也是因为第一阶段的辉煌胜利,刘邦难免有些得意忘形,所以在第二阶段,他很率性的选择了孤军冒进,且并未真正侦察到当时冒顿单于的主力位置,从而意外被冒顿单于穿插分割、神兵天降,被包围在平城东北的白登山。
这无疑是冒顿单于在军事指挥上的“反杀”,也决定了他不可能“放水”,让刘邦轻易逃出生天。
白登之围的七天中,双方到底发生了什么,到现在都不能确定,但史书“陈平贿赂阏氏”之类的记载,肯定是扯淡。
结果倒是很明确,刘邦趁雾成功突围到句注山,灌婴、夏侯婴又返身参战,之前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的周勃、樊哙、靳歙等人也都明确取得了胜利,冒顿单于其实是狼狈败逃。
整体来看,这一战除了白登之围的意外,汉军其实是完胜匈奴,前期狂胜,后期惨胜。
而且,因为双方最高层的各自指挥失误,真正决定平城之战、白登之围结果的,其实是双方普通士兵的战斗力及各自战术的优劣,即汉朝匈奴军事实力的实打实的直接硬拼。
特别是这一年的天气是十分罕见的异常寒冷,平城之战大有近代长津湖战役的影子,双方不仅是在和对方血战,也是在和上天对抗,所以才出现了极为惨烈的现象。
这可能也是个规律吧,“国战”、立国级别的战争,终究是比拼国家的整体实力。
所以,这一战让冒顿单于彻底认清了双方的实力差距,南下决战之心从此彻底打消,算是其平生功业的一大转折点。(也可能转向去打西域等地了,这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可以这么总结,冒顿单于的军事才能,无疑是游牧民族崛起的“开创性巅峰”,但即使如此,他实际上还是稍弱于刘邦的,这个评价不仅是两人之间的比较,也是当时汉朝匈奴整体实力乃至文明发展阶段的一个缩影。
整体实力对比如此,只要不是灾难级别的指挥,汉朝击败匈奴,在整个西汉时代,都应不让后人意外。
2、军臣单于(前164-前127年在位)
平城之战打出了汉匈之间近七十年的整体和平。双方再次开战、开启百年对抗的“历史之锅”,除了“静极思动”的历史规律,具体到个人上,恐怕军臣单于和汉武帝都有责任。
军臣单于继位之后,发动过几次对汉朝的大规模入侵,虽然从未实际决战,但总归是外部的严重威胁存在,所以汉武帝前135年真正掌权后决定和匈奴再决高下。
在军臣单于人生最后的十年里,匈奴和汉朝的对决,实际占上风的,是他而非汉武帝。
前133年马邑之谋,虽然汉武帝、王恢、韩安国等人“阴谋”玩的透溜,但军臣单于在最后一刻还是机敏识破,让汉方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个事件,实际上暴露了汉武帝的开战心理,所以军臣单于也不客气,接下来加大对于燕代之地的入侵,双方最终爆发决战,即前129年的关市之战。
这一战其实是军臣单于的军事指挥代表作,如果说冒顿单于是成吉思汗的先驱,军臣单于则可以说是努尔哈赤的先驱,关市之战其实和萨尔浒之战如出一辙。
因为汉军机密情报提前泄密,军臣单于果断集中兵力,提前发起战役,对四路汉军各个击破,首先进攻汉军主将李广这一路,将其全军围歼、俘虏李广,然后转战击败公孙敖,此时若非卫青机断专行,果断突袭茏城,攻匈奴之必救,调动匈奴军队回援,才打断了军臣单于的如意算盘。
如果把卫青换成其它将领,他这一路很可能就是第三个被歼灭的,公孙贺那边倒是很可能依然可以仓皇逃脱,类似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南路。
所以这一战体现出了军臣单于的杰出军事才能,可称是努尔哈赤的“雏形版”。
包括前128年渔阳之战,虽然韩安国主要是被当时的左谷蠡王伊稚斜所欺骗,但这场战争军臣单于也明确参与了,同时可能是匈奴方面“大兵团作战”最复杂的一次,匈奴以韩安国为中心和主要目标,在东至辽西、西至雁门、南至燕国等广大区域内,进行了多战场、多层次的阻援战争。
这个战役视野和手笔,显然非军臣单于整体操盘不可。但由于军事理论和经验的欠缺,匈奴这一战的指挥并非十全十美,虽然重创了韩安国,但在阻援战场上各有不顺,尤其是被卫青这一路斩首虏数千。
这说明匈奴的真正弱点,战术上他们肯定是强的,但战役层面他们就玩不转了,至于战略层面,那就更是弱项了。
包括军臣单于并未想到,前127年春天,卫青、汉武帝会将“枪口”调转到河套地区,发起河南阴山之战。
这一战其实是整个汉匈战争甚至百年对抗的“历史级转折”,河南地特别是阴山的归属,基本决定了双方在整体战略层面的长远胜败。
军臣单于对此实际是颟顸的,说明他严重缺乏战略素养。而他于前127年冬天去世,也算是战争拐点之一。
综合而论,军臣单于最后这近十年,称得上是对汉武帝的全面碾压,他连续重挫了汉武帝、李广、韩安国等开战阶段汉朝的最顶级人才,如非崛起中的卫青对他的多次搅局,恐怕这个优势会更加明显。
3、伊稚斜单于(前126-前114年)
第一轮汉匈战争匈奴方面的真正主角,其实是伊稚斜单于,他全程参与了这轮战争,且在军臣单于去世后,主导了和汉朝接下来的所有决战。
严格说,伊稚斜单于的军事才能并没有超过军臣单于,但他的狡猾、顽强、阴狠程度却要犹有过之。
对韩安国的外交欺骗是其代表作,最终重创、气死韩安国。
和卫青的直接较量、斗智斗勇,堪称百年对抗中双方统帅差距最小也最具含金量的巅峰对决。
特别是前123年春夏的两次漠南之战,伊稚斜单于和卫青在短期内都展现了极为高超的“不可胜在己”、“紧抓战机”的军事才能,双方面上平静如湖,但内里暗潮汹涌,都在争取一击致命。
漠南之战,最先占到优势的,其实是伊稚斜单于,他利用赵信、苏建两路先锋部队孤军突出的机会,将之穿插分割、果断包围。这个谋略,无疑是致敬了冒顿单于的白登之围,结果迫降赵信,苏建只身逃脱。
但这一战卫青是见招拆招、后发先至,利用伊稚斜围歼赵信苏建的“时间差”,反而将匈奴军队果断抓住,并最终反败为胜。
这应该是伊稚斜单于军事才能与表现最接近卫青的一战,除此之外,伊稚斜单于基本是被卫青碾压,尤其是战役战略层面。
可悲的是,卫青在朔方之战、河西之战(包括右北平之战)、漠北之战,所玩的战役精髓其实都差不多,比如“声东击西”、“远程奔袭”、“千里迂回包抄”等,但每一次战役发起前后,伊稚斜单于都毫无悬念的中招,可谓从来不长记性。
特别是漠北之战,卫青以霍去病部重点进攻东路,而他本人从西路远程侧后包抄,至少成功抓住、阻击了伊稚斜单于的逃军,军事谋略做到了彻底碾压,只是可惜没有达成彻底的歼灭战,生擒伊稚斜单于。
上升到战略方向上,伊稚斜单于和军臣单于一样,事先都没有丝毫预见。比如朔方之战打右贤王部,漠南之战后汉军转向河西地区,包括漠北之战,伊稚斜单于压根想不到,汉军居然真的敢于翻越大幕,远程作战。
第一轮汉匈战争的结果也有力证明,伊稚斜单于的军事才能虽然不差,但相比卫青肯定还是有相当距离的,不然也不会是如此结果。
4、儿单于(前104-前102年在位)
第二轮汉匈战争开启于儿单于在位期间。这个“小家伙”,可能展现出了匈奴单于最原始、残忍、狡猾的一面。
因为他的喜怒无常、杀伐无度,逼反了左大都尉,计划和汉朝里应外合、将之干掉。
但儿单于提前将之识破、瓦解,这个操作无疑致敬了军臣单于对于马邑之谋的识破,同样让汉武帝竹篮打水一场空,还倒赔了名将赵破奴。
前103年秋天的浚稽山之战,儿单于的军事指挥精髓,其实是渐次阻击赵破奴,给大军集中争取时间,然后将赵破奴全面包围,以八万全歼2万骑兵。
这个战事的教训并没有被稍后的汉武帝、李广利等人真正借鉴与吸取,导致稍后屡屡重蹈覆辙。
它的真正教训,或者对匈奴之后单于的启发是,在匈奴的主场作战,匈奴完全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和机动优势,对远程出击的汉军进行渐次阻击和全面包围,从而取得全歼。
这应该是个普遍的军事规律,儿单于这家伙未必有多成熟的军事素养和才能,但他出于本能的反击,就已经树立了战例典范。
5、且鞮侯单于(前101-前96年在位)
注意,军事才能最厉害的匈奴单于来了。
他就是第二轮汉匈战争匈奴方面的真正主角,也是之后几十年内被匈奴后世尊为可以和冒顿单于并称的且鞮侯单于。
前99年的汉匈之战,其实并不是发生在史书所说的5月,而是发生在10月左右,最知名的李陵浚稽山之战也不是发生在李广利天山之战后,而是在此稍前。
汉武帝、李广利等人此战的战役部署,其实是延续了卫青当年的精髓,即“声东击西”、“牵制阻击”等,即以李陵在浚稽山牵制,公孙敖路博德在涿邪山阻击,而李广利进攻天山右贤王部则是主要目标与主战场。
对此,且鞮侯单于的应对策略,其实是后发制人、壮士断腕。他毅然置右贤王部于不顾,并不前往救援,反而取之于和汉军兑子,先行强力围歼李陵所部五千步兵。
歼灭李陵后,且鞮侯单于进行远距离兵力转移,绕过公孙敖路博德的既定阻击线,以近8万骑兵,将李广利的3万骑兵突然包围在返程路上,几乎将之全歼。
应该说,汉军的战前规划不可谓不高超,毕竟这就是卫青的军事精华,但时移世易,战场不同,指挥员也已不同,第一次是喜剧,第二次多数就是悲剧了。
且鞮侯单于此战的大胜,首先归因于他统揽全局、善于随机应变,果断改变战役决心。在李陵到达浚稽山前后,且鞮侯单于应该就通过情报或者战场敏感,得知或猜出了汉军的整体部署,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绝不按汉军的如意算盘走。
首先,他并不迅速西进救援右贤王部,这样会遭到公孙敖路博德的正面阻击,短期内很难如愿。
其次,既然右贤王部短期内难以救援,那就索性将之放弃,取之以歼灭李陵所部,这当然就是壮士断腕、相互兑子。
第三,歼灭李陵后,且鞮侯单于并未进攻公孙敖路博德所部,反而是远程奔袭李广利,这其实正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用兵精髓。因为公孙敖路博德是有迎击且鞮侯单于的心理准备的,但李广利对此却毫无戒备之心。
实际上,且鞮侯单于在这一战中,能够看出很多先单于军事指挥艺术的影子。
一是军臣单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精髓,先打李陵再打李广利,估计李广利突围的时候,公孙敖路博德这一路已经撤了,否则肯定会被且鞮侯单于继续攻击,重蹈关市之战的覆辙;
二是右北平之战时左贤王对于李广的围歼,此战中的李陵,其实犯了和李广当年一样的错误,他本人极度自信的“以步制骑”战术,最终也被且鞮侯单于狠辣摧毁;
三是儿单于对于赵破奴的阻击围歼,且鞮侯单于对于李陵的围歼几乎照搬了儿单于的打法,之后包围李广利,估计也有类似的打法。
四是漠南之战时伊稚斜单于的影子,即围歼迫降李陵,类似当初的赵信。他幸运的是,此时汉军不仅再也没有了卫青,居然连战报情报传递都异常低级,且鞮侯单于可能都已经做好了“围歼李陵并打援”的准备,结果公孙敖路博德却压根不知道相关信息。
甚至这一战都有卫青的影子,即战场转移到匈奴主场后,且鞮侯单于也可以玩远程奔袭、迂回包抄等战术。
前97年的余吾水之战,且鞮侯单于故技重施,对于汉军的四路并进、来势汹汹,他再次提前识破汉军部署,壮士断腕,只是这次是宁愿放弃单于庭,不顾虚名而取实利,集中全军兵力首先北上,围歼最北侧的公孙敖一路,将之重创,然后再和李广利等路汉军决战,将之击退。
放弃单于庭的这个做法,对于匈奴的国际观瞻当然是极其不利的,但这正说明且鞮侯单于军事才能的出类拔萃之处,对于“存人失地”还是“存地失人”,他相比其它单于无疑更具备军事天分与务实心理。
综上,显然,且鞮侯单于的军事才能,堪称历代单于的集大成者,他的军事天赋、指挥、战绩等,不仅超过了历代单于,也接近了中国传统名将的正常水准,特别是他在战役层面指挥艺术的突破,几乎是所有匈奴单于中极为罕见的特例。
而第二轮汉匈战争一共四战,汉朝方面是屡战屡败,最关键的上述两战对于重塑匈奴的信心与国际声望至关重要,可谓承前启后。
四十多年后,左伊秩訾劝说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有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
所说的就是,且鞮侯单于之后,匈奴就逐渐走了下坡路,实际意思则是,且鞮侯单于堪称匈奴的中兴之主,虽然他的后世名气(其实主要是汉人视野中)不如军臣、伊稚斜等单于,但他的军事才能和贡献,反而是更强更多的。
所以中国史书不重点宣传他,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不是啥荣耀的事。
6、狐鹿姑单于(前96-前85年在位)
前90年此次汉匈战争,是狐鹿姑单于指挥的唯一一战,此战匈奴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但真正决定这个结果的因素,显然不在战场上,而是汉朝内部。
具体到战场上,狐鹿姑单于此战的亮点在于,他应该是致敬了军臣单于在渔阳之战中的“大兵团分兵”作战,兵分多路,在天山、夫羊句山峡等地阻击各处汉军,在中路重点包围、围歼商丘成所部。
整个战局不可谓不广阔,战役策划也不可谓不精妙,但实战的结果却很打脸,商丘成被包围后迟迟吃不下,反而让其渐次突围;而阻击李广利的大军几乎不堪一击。
于是局面就打成了匈奴和李广利、商丘成汉军的大决战,结果匈奴还打败了,一退千里。
所以,如果不是巫蛊之祸的蔓延,李广利的私自出击等因素,这一战其实是匈奴的惨败,只是之后消灭了李广利,算是“先败后胜”。
所以,“大兵团作战”需要超强的战场驾驭力,真的不是谁都能玩的,军臣单于当年就没玩转,狐鹿姑单于这次其实也是玩现了。
7、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
狐鹿姑单于之后,匈奴就逐渐陷入内乱、内战,个中众多单于的军事才能基本乏善可陈。
前71年乌孙之战,战役看似规模宏大,但实际多属走过场,甚至连被乌孙国歼灭的右谷蠡王,很可能都是因为内讧而不愿或者没有及时撤离,算是被匈奴故意抛弃的弃子。起码其它所部都及时跑了。
接下来的匈奴单于,所做的事情,反而更像是回到冒顿单于的时代,致力于内部一统,以及外部对于西域诸国的征服。
其中呼韩邪单于先胜后败,最终投降汉朝。而郅支单于致力于向西拓展,倒是颇有些冒顿单于的遗风,只是形势早已完全不同,他根本不可能重现昔日辉煌,甚至动静都没闹出多大。
因此,这一阶段的匈奴单于的军事行动,基本是重复冒顿单于或者狐鹿姑单于时代的典型骑兵作战,事实上注定已然落后于历史和时代,相关的军事才能自然不必高估。
以上。可以说,自冒顿单于到郅支单于,匈奴近两百年间是凭借着游牧民族骑兵战术的第一次“历史升级”,成为了和汉朝并驾齐驱的亚洲超级大国,也和汉朝进行了上百年的历史对抗。
在这个过程中,仅说军事层面,匈奴的优势无疑是在骑兵战术层面,特别是汉匈第一轮战争,汉朝是“师夷长技”,重点打造骑兵军团;第二轮战争,方才出现骑兵和步兵(弩兵)的多兵种联合作战。
但匈奴的弱势,集中在战役和战略层面,他们终究是输在了军事理论和经验的薄弱上,开创者如冒顿单于,是缺乏进攻中原的经验;巅峰者如军臣、伊稚斜单于,则是战略战役上根本玩不转。
反倒是且鞮侯单于,难得地摸到了战役层面的门槛,也取得了较为罕见的胜利与一时中兴。他本人及所处时代,其实算是匈奴近两百年发展历史的最高点,所以,他的军事才能最强、贡献较大,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匈奴单于都有哪些?他们是怎样传承的?三张图让你看明白
导言匈奴单于姓挛鞮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末期(汉高祖刘邦时期),衰落于公元前2世纪末期(汉武帝刘彻时期),公元前1世纪中叶(汉宣帝刘询时期)短暂分裂为东、西两部,公元48年(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彻底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单于选择传承人时,混杂着“父死子继”制度和“兄终弟及”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十分有特色了。另外,匈奴在和汉朝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其汉化程度越来越深,这在匈奴单于的名字和称号中也有所体现。
匈奴统一时期头曼单于(名头曼,?—前209年在位)
冒顿单于(名冒顿,前209—前174年在位)
老上单于(名稽粥,前174—前161年在位)
军臣单于(名军臣,前161—前126年在位)
伊稚斜单于(名伊稚斜,前126—前114年在位)
乌维单于(名乌维,前114—前105年在位)
儿单于(名詹师庐,前105—前102年在位)
句黎湖单于(名句黎湖,前102—前101年在位)
且鞮侯单于(名且鞮侯,前101—前96年在位)
狐鹿姑单于(名狐鹿姑,前96—前85年在位)
壶衍鞮单于(名壶衍鞮,前85—前68年在位)
虚闾权渠单于(名虚闾权渠,前68—前60年在位)
握衍朐鞮单于(名屠耆堂,前60—前58年在位,在内乱中战败自杀)
呼韩邪单于(名稽侯狦,前58—前31年在位,和亲王昭君,在汉朝的帮助下重新统一匈奴)
附:西匈奴
郅支单于(名呼屠吾斯,西匈奴单于,前56—前36年在位,被汉将陈汤诛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出自陈汤写给朝廷的捷报中)
匈奴再统一时期呼韩邪单于(名稽侯狦,前58—前31年在位,和亲王昭君,在汉朝的帮助下重新统一匈奴。临死前制定了“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复株累若鞮单于(名雕陶莫皋,前31—前20年在位)
搜谐若鞮单于(名且糜胥,前20—前12年在位)
车牙若鞮单于(名且莫车,前12—前8年在位)
乌珠留若鞮单于(名囊知牙斯,前8—13年在位)
乌累若鞮单于(名咸,13—18年在位)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名舆,18—46年在位)
乌达鞮侯单于(名乌达鞮侯,46年在位)
蒲奴单于(名蒲奴,46—?年在位,在位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备注:“若鞮”在匈奴语中是“孝”的意思,这是仿效汉朝皇帝谥号里带“孝”的结果。
南匈奴时期醢落尸逐鞮单于(名比,48—56年在位)
丘浮尤鞮单于(名莫,56—57年在位)
伊伐于虑鞮单于(名汗,57—59年在位)
醢僮尸逐侯鞮单于(名适,59—63年在位)
丘除车林鞮单于(名苏,63年在位)
胡邪尸逐侯鞮单于(名长,63—85年在位)
伊屠於闾鞮单于(名宣,85—88年在位)
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名屯屠何,88—93年在位)
安国单于(名安国,93—94年在位)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名师子,94—98年在位)
万氏尸逐鞮单于(名檀,98—124年在位)
乌稽侯尸逐鞮单于(名拔,124—128年在位)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名休利,128—140年在位)
车钮单于(140—143年在位)
呼兰若尸逐就单于(名兜楼储,143—147年在位)
伊陵尸逐就单于(名居车儿,147—172年在位)
屠特若尸逐就单于(172—178年在位)
呼徵单于(名呼徵,178—179年在位,被汉将张修擅自杀害)
羌渠单于(名羌渠,179—188年在位)
持至尸逐侯单于(名于扶罗,188—189年在位)
呼厨泉单于(名呼厨泉,195—216年在位,被曹操扣留在邺城。同时,曹操把南匈奴分为五部分治,南匈奴至此瓦解。)
附:北匈奴
蒲奴单于(名蒲奴,46—?年在位)
优留单于(?—年88在位,被鲜卑人杀害)
北单于(88—91年在位,被汉军击败后西迁)
於除鞬单于(91—93年在位,被汉将王辅、任尚诛杀)
多说一句: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在304年建立汉国的刘渊正是南匈奴的一支。刘渊的儿子刘聪在316年灭亡西晋。汉国在刘曜在位时期(319年)分裂为前赵和后赵(羯人石勒建立),329年,后赵灭亡前赵。
最后一个小问题匈奴的婚姻习俗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王昭君的第一任丈夫是呼韩邪单于,他们生下了一个儿子伊屠智牙师;第二任丈夫是呼韩邪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他们生下了两个女儿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那么,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称呼伊屠智牙师时,是喊“叔叔”合适,还是喊“哥哥”合适呢?
中国历史第一个汉奸,早日本多年发动“细菌战”,结果害死霍去病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说起汉奸二字,大伙脑海中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臭名昭著的汪精卫等人,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朝就有这么一位叛国者,他本是一个小人物,若不是因为身上贴了“汉奸”二字的标签,他可能会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他就是汉朝的中行说。
从字面上来看,“汉奸”二字扣在中行说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毕竟他是汉朝奸人。
一、怒而叛国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汉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朝代,然而在汉朝初期,长城以北雄卧着虎视眈眈的匈奴。匈奴人逐水草而居,骁勇善战,时刻准备着南下侵略,连汉高祖刘邦都不是匈奴的对手,只能在娄敬的建议下与匈奴和亲。在和亲政策的实行下,汉朝与匈奴在文帝、景帝时维持着短暂的和平。
公元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即位,是为老上单于。面对如日中天、实力强大的匈奴人,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特别是在这新单于即位的当口,汉文帝派出公主(实际上是翁主,类似于郡主)前去和亲。
而小宦官中行说则作为和亲公主的奴仆被派往匈奴。第一次走出国门、去不服王化的蛮夷之地,他的内心是拒绝的,并且豪言“必我行也,为汉患者”,你们非要派我去是吧,好,将来我一定会成为汉朝的祸患。
此时的中行说不过是个小奴仆,他的气话并没有引起汉朝君臣的注意,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宦官说到做到,直接影响了此后数十年匈奴、汉朝的敌对发展状态。
二、辅佐匈奴
中行说到了匈奴后立马投降,老上单于对这个主动投诚的汉朝小宦官十分信任。中行说也不负众望,劝说老上单于进行一系列改革。此时的匈奴人逐渐开始穿汉朝衣裳、吃汉朝食物,于是中行说首先建议匈奴人重视自己的生活文化,指出汉朝衣裳虽华美,但不耐用,不适合马上作战;汉朝食物虽鲜美,但没有奶酪便于携带,匈奴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免得日后形成对汉朝的依赖。同时帮助匈奴建立“疏记”制度,定期统计百姓经济水平,时刻了解自己的国力水平。
另一方面,中行说帮助匈奴与汉朝进行直接对抗。以前匈奴的入寇都是漫无目的,没有固定时间,中行说则建议秋收时节入寇,不仅使收获增多,而且给汉朝百姓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中行说将匈奴单于给汉朝皇帝的书信首句改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并且将书牍加大一寸,以示自己的尊贵。
在此期间,中行说作为匈奴单于的智囊与汉朝处处为难,与汉朝使臣也有过激烈辩论。汉使说匈奴老人待遇不好,中行说则反驳说这是为了把资源留给年轻人保家卫国,老人是自愿把好吃好喝的留给年轻人;汉使说匈奴风气不好,父亲死则儿子娶其庶母,兄死则弟娶其嫂,中行说则反驳说匈奴这种习俗是为家族保持纯正的血统,族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不会像你们汉人那样反目成仇。辩论完以后,中行说索性直接威胁:你们别废话了,赶紧回国准备贡品吧,要是贡品不好,则“以骑驰蹂而稼穑耳”,我们就去抢了。
从中行说的话中不难看出,很多都是诡辩之言,然而此时正值匈奴鼎盛之期,而汉朝还处在修生养息、积蓄国力的阶段,敌强我弱,汉朝不得不选择屈服,一面积极防御,一面和亲、送礼。因此,中行说敢直接威胁汉朝使臣。
在中行说的帮助下,老上单于开疆扩土,打败月氏、平定西域,对汉朝不断侵扰,最嚣张的一次是逼近长安;老上单于死后,军臣单于继续任用中行说,与汉朝为敌;直到伊稚斜单于时代,强盛的匈奴才被卫青、霍去病打败,走向衰退。
三、发动“细菌战”
可以说,中行说推动了匈奴的发展,将匈奴推向顶峰,对匈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汉朝可谓恨之入骨,直到病死前还向单于建议使用“细菌战”对付汉军。中行说发现病死的牛、羊污染水源后,会让喝水的人中毒,轻则腹痛、重则死亡,于是建议将病死的牛、羊埋在汉军饮水的上游,以期毒死汉军。传闻数年后病死的霍去病就是被这种水毒死的。
中行说身为汉人,却对汉朝恨得咬牙切齿。帮助汉朝最大的敌人匈奴走向强盛,再反过来压制汉朝,中行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汉奸,在中行说之后,还有许多大名鼎鼎的投靠匈奴的“后起之秀”,如被封为贲都侯的陈良,被封为丁零王的卫律,被封为右校王的李陵等等,这些人都得到匈奴人重用,“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与后来人相比,中行说是汉奸鼻祖,汉人对他也是恨之入骨。贾谊曾喊出口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点名要拿下中行说。
参考资料:
《汉书》《资治通鉴》《治安策》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他为此铿锵誓言甘冒诛族大罪,一举灭敌国
野史里抹黑最重的北洋大奸贼,有他在绝不可能有九一八
大汉王朝两个抗击匈奴的将星的是谁?
作者:陈二虎
一、汉武帝对匈奴主动出击
话说大汉王朝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国力日渐强大起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出手。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大幕徐徐拉开,六月,汉武帝听取了王恢的建议,命雁门商人聂壹以走私犯的身份“亡入”匈奴(间谍呀)。
此时的匈奴首领是军臣单于,聂壹对军臣单于说:“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同时派出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护军将军韩安国等将领率三十万大军事先埋伏在附近山谷之中,想给军臣单于来个“包饺子”。
军臣单于听了聂壹的鼓动,亲率十万铁骑进入武州塞,但军臣单于放眼一望,看到满山遍野的牲畜,任其自由啃食,却没有见到放牧的人,不由心生疑惑,这怎么可能呢?
军臣单于很精明,命令军队停止前进,派出游骑抓回了一个汉朝雁门尉史,得知这是汉朝的诱敌之计,大军早就埋伏好了,静等匈奴入瓮。
军臣单于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命令军队撒退,这汉朝精心策划的一次伏击落空。
军臣单于认为这是有天神相助,于是,封这个尉史为“天王”,很慷慨大方呀。
汉武帝看到诱敌不成,决定主动出击。
公元前129年,以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兵分四路出塞,合击匈奴,但计划又一次落空,公孙敖等人的两路兵马根本没有找到敌人,李广部却遭到匈奴伏击,损失惨重,李广本人也成了俘虏(匈奴把李广置于两马之间,李广诈死,半途趁其不备,突然跃起,抢了一匹快马与弓箭,驰骋逃了回来。李广,我心目中的英雄!)。
四路人马,只有卫青(卫青,汉武帝的小舅子,战神一般存在的人)直捣匈奴老巢龙城,斩杀无数,俘获七百余人凯旋归来,也让汉武帝第一次出击匈奴挽回一点面子。
二、收复“河南地”
军臣单于没想到被卫青率领的汉军掏了老巢,损失颇大,不由大怒,集结兵马报复,兵分三路入冦,从雁门到辽西一线展开攻势,一路占领了造阳等地,深入汉境九百余里,这块土地本来就是匈奴的,是战国时期被燕国占领,如今又回到匈奴手里;一路杀入辽西,斩杀辽西太守,掠走两千余人;一路杀奔渔阳,击伤汉大将韩安国,迫使汉军坚壁不出。
汉武帝面对匈奴入侵作出回应,派卫青、李息率军北出榆林、云中,沿外长城一路向西北行进,直扑匈奴右贤王的驻地高阙,切断右贤王与河套地区的联系,随后突然向南挥师,沿黄河、贺兰山南下,直袭没有任何准备的匈奴楼烦王与白羊王驻牧的河套平原,一击致胜,俘虏五千余众、牲畜百万,也抓获了一些匈奴的探子,“全甲兵而还”,也就是没有损失兵马。
河套地区被称为“河南地”,是匈奴发祥地之一,也是匈奴距离汉朝统治核心,关中地区最近的地区,战略位置重要。
汉朝占领河套地区后,不惜代价在此地设置朔方郡,修筑朔方城,又从内地迁民十万徙居朔方郡,充实边境。
此次胜利,是汉军避实就虚的成场战术,也是汉王朝第一次大胜匈奴,扬了威,也让汉武帝有了信心。
朔方郡的建立,也第一次把触角伸到长城以外,把战火引到匈奴境内。
匈奴军臣单于看到自己的“河南地”被汉朝占领,又气又急,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军臣单于去世,他的弟弟伊稚斜成了单于,厉兵秣马,志在收复河套失地。
就在这时,汉武帝又出手了。
三、战神卫青与霍去病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统十余万大军,出朔方、高阙、右北平,主动向匈奴右贤王发起攻击。
这右贤王根本就没有想到汉军来袭,正搂着爱妾狂欢。
卫青亲率三万精骑,昼伏夜出,神不知鬼不觉杀到右贤王王庭附近,然后趁夜色突然发起进攻,右贤王大惊失色,丢下部众只顾自己逃跑,手下部队无人指挥,让卫青好一番收拾,右贤王手下裨小王十余人,连同部众一万五千余人成了俘虏,牲畜损失近百万头。
汉军几次得手,但匈奴的主力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打击。
汉武帝任卫青为大将军再次出击,然而匈奴有了准备,双方互有得失,打了个旗鼔相当。汉军斩首一万九千余人,十八岁的骠骑校尉霍去病首战告捷,生擒匈奴相国、当户以下两千余人,被封为冠军侯(荣耀呀)。但西汉方面有两位将军被匈奴击败而全军覆没,一个是右将军苏建,一个是前将军翕侯赵信。苏建逃回,而赵信被俘投降。
这次会战,与其说是汉军的胜利,倒不如说是匈奴的胜利,歼灭了汉写有生力量,并且赵信的投降,让汉朝兵马的情况让匈奴尽知。
这赵信本来就是投降汉朝的匈奴人,伊稚斜单于十分重用赵信,封他为自次王(何为自次王,似乎就是地位仅次于单于的王),还把他的姐姐嫁给赵信。
赵信深知汉军虚实,一下成了单于的姐夫,也是投桃报李,建议伊稚斜单于把王庭北撤,远离汉军的打击范围。
如若汉军来攻,必须深入大漠,如此,匈奴兵马可以以逸待劳,各个击破。
伊稚斜单于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此以后,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在蒙古高原的竞争进入相持状态。
然而,令匈奴想不到的是,大汉王朝出了一个战神霍去病,统率精兵万骑,轻装上阵,直捣匈奴孱弱的西部,深入匈奴腹地,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阵斩折兰王、卢侯王,生擒浑邪王子,大败休屠王,缴获匈奴祭天金人,斩首八千余。
霍去病所统万骑,仅剩三千人返回。
随后,霍去病又一次出击,转战两千余里,俘虏五王,斩首与俘获三万余。这两次出击,彻底削弱了匈奴右地,也激发了匈奴内部的矛盾,浑邪王与休屠王火迸,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并其所部,投降了汉朝。
汉武帝在浑邪王旧地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为大汉王朝踏上西域开启了大门。
祁连山地区是匈奴的天然牧场,其支脉焉支山紧扼丝绸之路要冲,据说这里盛产一种植物“红蓝”(一种菊科植物),是匈奴人制作胭脂的原料。
于是,民歌唱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四、决战匈奴
汉武帝看到汉军屡屡得手,决定寻找匈奴主力。
公元前119年,以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分别出定襄、代郡。
此次出击,汉王朝做了充分准备,光战马与运输补给的马匹就达二十四匹,另有几十万步兵紧随其后。
汉武帝希望一举征服匈奴。
匈奴伊稚斜单于按照赵信的谋略,把精兵布置在漠北,等待汉军深入。
卫青部渡过大漠,北上千余里,刚好碰到严阵以待的匈奴主力。
久经战阵的卫青,下令以车环营,然后选五千铁骑挑战,伊稚斜单于以万骑迎战,接近黄昏,两军正杀的难分难解之时,突然刮起狂风,飞沙走石,迎面看不清对方。
卫青抓住时机,果断令两翼出击,迂回包围单于的营地。在狂风飞沙中,匈奴伊稚斜单于惊魂失措,不知道来了多少汉朝兵马,慌乱中骑上一匹骡子(一匹千里骡呀),在亲信侍卫的保护下,向西北突围而走,而他的军队还在与汉军战斗,撕杀到半夜,双方才知道伊稚斜这个重要人物跑了。
卫青急忙令轻骑,轻装上阵,火速追击。而匈奴人闻知头跑了,军心溃败,四下奔跑,卫青纵兵追击二百余里,这一阵斩杀,杀俘接近两万,一直追到赵信城(就是那个先降汉又降匈奴的赵信,仿照汉城所建的城堡),缴获大量粮食与物资,得到补充后,余下的一把火烧光,凯旋而归。
而霍去病这一路,在匈奴降将的引路下,北上两千余里,越过沙漠,痛击匈奴左贤王,斩俘七千余人,左贤王弃军而逃。
霍去病挥军追到狼居胥山,在主峰上建坛祭告天地,随后班师。
此番漠北大战,汉军共歼敌九万余人,夺取了阴山以南的所有地区。
阴山以南草原,水草丰美,是匈奴赖以生存的地方,而阴山以北则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与戈壁,根本无法放牧,这就逼迫匈奴背井离乡开始远迁,“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让大汉王朝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卫青七次出击匈奴,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给予匈奴沉重的打击,也造就了这两个抗击匈奴的将星。
随后,汉武帝又几次派兵出击匈奴,互有胜负,但汉王朝掌握了主动权,也让汉武帝成了历史最著名的帝王。
公元前87年,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去世。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匈奴单于都有哪些?他们是怎样传承的?三张图让你看明白
导言匈奴单于姓挛鞮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末期(汉高祖刘邦时期),衰落于公元前2世纪末期(汉武帝刘彻时期),公元前1世纪中叶(汉宣帝刘询时期)短暂分裂为东、西两部,公元48年(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彻底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单于选择传承人时,混杂着“父死子继”制度和“兄终弟及”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十分有特色了。另外,匈奴在和汉朝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其汉化程度越来越深,这在匈奴单于的名字和称号中也有所体现。
匈奴统一时期头曼单于(名头曼,?—前209年在位)
冒顿单于(名冒顿,前209—前174年在位)
老上单于(名稽粥,前174—前161年在位)
军臣单于(名军臣,前161—前126年在位)
伊稚斜单于(名伊稚斜,前126—前114年在位)
乌维单于(名乌维,前114—前105年在位)
儿单于(名詹师庐,前105—前102年在位)
句黎湖单于(名句黎湖,前102—前101年在位)
且鞮侯单于(名且鞮侯,前101—前96年在位)
狐鹿姑单于(名狐鹿姑,前96—前85年在位)
壶衍鞮单于(名壶衍鞮,前85—前68年在位)
虚闾权渠单于(名虚闾权渠,前68—前60年在位)
握衍朐鞮单于(名屠耆堂,前60—前58年在位,在内乱中战败自杀)
呼韩邪单于(名稽侯狦,前58—前31年在位,和亲王昭君,在汉朝的帮助下重新统一匈奴)
附:西匈奴
郅支单于(名呼屠吾斯,西匈奴单于,前56—前36年在位,被汉将陈汤诛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出自陈汤写给朝廷的捷报中)
匈奴再统一时期呼韩邪单于(名稽侯狦,前58—前31年在位,和亲王昭君,在汉朝的帮助下重新统一匈奴。临死前制定了“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复株累若鞮单于(名雕陶莫皋,前31—前20年在位)
搜谐若鞮单于(名且糜胥,前20—前12年在位)
车牙若鞮单于(名且莫车,前12—前8年在位)
乌珠留若鞮单于(名囊知牙斯,前8—13年在位)
乌累若鞮单于(名咸,13—18年在位)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名舆,18—46年在位)
乌达鞮侯单于(名乌达鞮侯,46年在位)
蒲奴单于(名蒲奴,46—?年在位,在位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备注:“若鞮”在匈奴语中是“孝”的意思,这是仿效汉朝皇帝谥号里带“孝”的结果。
南匈奴时期醢落尸逐鞮单于(名比,48—56年在位)
丘浮尤鞮单于(名莫,56—57年在位)
伊伐于虑鞮单于(名汗,57—59年在位)
醢僮尸逐侯鞮单于(名适,59—63年在位)
丘除车林鞮单于(名苏,63年在位)
胡邪尸逐侯鞮单于(名长,63—85年在位)
伊屠於闾鞮单于(名宣,85—88年在位)
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名屯屠何,88—93年在位)
安国单于(名安国,93—94年在位)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名师子,94—98年在位)
万氏尸逐鞮单于(名檀,98—124年在位)
乌稽侯尸逐鞮单于(名拔,124—128年在位)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名休利,128—140年在位)
车钮单于(140—143年在位)
呼兰若尸逐就单于(名兜楼储,143—147年在位)
伊陵尸逐就单于(名居车儿,147—172年在位)
屠特若尸逐就单于(172—178年在位)
呼徵单于(名呼徵,178—179年在位,被汉将张修擅自杀害)
羌渠单于(名羌渠,179—188年在位)
持至尸逐侯单于(名于扶罗,188—189年在位)
呼厨泉单于(名呼厨泉,195—216年在位,被曹操扣留在邺城。同时,曹操把南匈奴分为五部分治,南匈奴至此瓦解。)
附:北匈奴
蒲奴单于(名蒲奴,46—?年在位)
优留单于(?—年88在位,被鲜卑人杀害)
北单于(88—91年在位,被汉军击败后西迁)
於除鞬单于(91—93年在位,被汉将王辅、任尚诛杀)
多说一句: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在304年建立汉国的刘渊正是南匈奴的一支。刘渊的儿子刘聪在316年灭亡西晋。汉国在刘曜在位时期(319年)分裂为前赵和后赵(羯人石勒建立),329年,后赵灭亡前赵。
最后一个小问题匈奴的婚姻习俗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王昭君的第一任丈夫是呼韩邪单于,他们生下了一个儿子伊屠智牙师;第二任丈夫是呼韩邪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他们生下了两个女儿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那么,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称呼伊屠智牙师时,是喊“叔叔”合适,还是喊“哥哥”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