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940年,23岁的抗战女英雄郑苹如被特务押到城外...
1940年,23岁的抗战女英雄郑苹如被特务押到城外小树林,特务猥琐的笑道:“这么漂亮,下不去手啊”。郑苹如这时提出了一个要求,特务听后心生怜悯,成全了她。
1917年,郑苹如出生于一个日本家境显赫、富有的家庭,郑苹如的父亲是中国追随伟大政治家孙中山奔走革命的元老,母亲是日本的大家闺秀。
在她的童年时期,她过着非常富贵的生活,享受着家族的财富和地位。然而,命运的齿轮、在她10岁那年、开始转动。当时,她随着父亲回到中国,在上海定居。
回到中国后,郑苹如并没有中断她的学业,这得益于她开明的父亲。在那个时代,一般认为女孩读书没有多大用处,但郑苹如的父亲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并不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相反,他坚信只有女性拥有了知识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郑苹如得以成为那个年代中为数不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
此外,郑萍如的父亲也教育她有责任感和国家情感。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许多中国人都感到国家的危机,他们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行动中。郑萍如的父亲在家庭中传达了这种国家责任感,她父亲的对她思想观念的教育更是成为影响她日后参与抗日革命的重要因素。
一九三二年,中国爆发了一二八事变,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郑苹如的内心。她爆发了强烈的灵感,当即着手创作一部以妇女抗日为题材的戏剧。这部戏剧就如同一面明镜,反映出妇女在战场上的坚强和勇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郑苹如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郑苹如的父亲了解了女儿的这一选择,他不仅没有反对,还自豪地表示支持。
后来,在父亲的协助下,郑苹如成功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并被派遣负责情报窃取任务。
郑苹如的特殊生长环境使她对日语和汉语都非常精通,而且她还能够说一口非常标准的上海话。再加上郑苹如的外表出众,长得美丽,气质优雅。这些条件让她迅速获得了敌方信任。
在工作中,她频繁地将情报及时传递给我军,为抗日战士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天,她接到了新的任务,必须除掉一个背叛祖国的汉奸丁默邨,丁默邨鱼肉百姓,多少中国人惨遭毒手、被痛苦虐杀。郑苹如对丁默邨的仇恨深入骨髓,她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丁默邨是一个多疑的人,很难接近。
郑苹如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才智,大肆宣扬自己的“名媛”人设,一度还登上当时那个年代极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
郑苹如多次有意制造的“偶遇”,刻意打造的似乎与丁默邨坠入爱河的美好幻境,这一系列操作成功地赢得了他的信任。
然而,以生性多疑闻名的丁默邨并非对郑苹如卸下全部的防备。郑苹如多次的刺杀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久而久之,丁默邨开始怀疑她的动机。最终,郑苹如眼看即将失去丁默邨的信任,到时候刺杀丁默邨的任务将更加难以进行。
于是郑苹如当即决定亲自动手,在一次宴会上趁着两人贴近,飞快从鞋子里拔出手枪对准丁默邨。但是,她的计划失败了,丁默邨提前怀疑到了她的意图,郑苹如暴露的瞬间丁默邨就命人将她拘禁了起来。
在被抓获后,郑苹如遭受了严重的严刑拷打。丁默邨等人试图通过残酷的手段逼迫她透露有关组织的秘密,但郑苹如守口如瓶,坚决的保守着秘密,不肯不吐露一丝一毫。
郑苹如的坚韧让特务们感到无计可施,他们陷入了困境。在多次失败的盘问后,特务高层不得不考虑采取极端手段,准备对她实施枪决。
1940年,郑苹如走在被送押处死的路上,她心怀坚定,面对死亡毫不畏惧。行刑手将她推到了土坑旁,准备执行枪决,他们不禁感叹郑苹如的美貌,其中一人甚至轻浮地说:“你长得这么好看,我还有点舍不得动手啊。”
尽管面对死亡,郑苹如仍保持着坚韧和尊严。她请求行刑手不要对准她的脸,这也是她最后的遗言。行刑手也为她的大义所动容,终究答应了她的最后一个请求。
郑苹如的最后一刻展现了她的勇气和坚毅,她选择了为国捐躯,宁死不屈。她在花一样的年纪,为了革命事业毅然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一位不朽的女中豪杰。她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铭记在心。
1940年,23岁的抗战女英雄郑苹如被特务押到城外...
1940年,23岁的抗战女英雄郑苹如被特务押到城外小树林,特务猥琐的笑道:“这么漂亮,下不去手啊”。郑苹如这时提出了一个要求,特务听后心生怜悯,成全了她。
1917年,郑苹如出生于一个日本家境显赫、富有的家庭,郑苹如的父亲是中国追随伟大政治家孙中山奔走革命的元老,母亲是日本的大家闺秀。
在她的童年时期,她过着非常富贵的生活,享受着家族的财富和地位。然而,命运的齿轮、在她10岁那年、开始转动。当时,她随着父亲回到中国,在上海定居。
回到中国后,郑苹如并没有中断她的学业,这得益于她开明的父亲。在那个时代,一般认为女孩读书没有多大用处,但郑苹如的父亲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并不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相反,他坚信只有女性拥有了知识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郑苹如得以成为那个年代中为数不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
此外,郑萍如的父亲也教育她有责任感和国家情感。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许多中国人都感到国家的危机,他们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行动中。郑萍如的父亲在家庭中传达了这种国家责任感,她父亲的对她思想观念的教育更是成为影响她日后参与抗日革命的重要因素。
一九三二年,中国爆发了一二八事变,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郑苹如的内心。她爆发了强烈的灵感,当即着手创作一部以妇女抗日为题材的戏剧。这部戏剧就如同一面明镜,反映出妇女在战场上的坚强和勇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郑苹如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郑苹如的父亲了解了女儿的这一选择,他不仅没有反对,还自豪地表示支持。
后来,在父亲的协助下,郑苹如成功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并被派遣负责情报窃取任务。
郑苹如的特殊生长环境使她对日语和汉语都非常精通,而且她还能够说一口非常标准的上海话。再加上郑苹如的外表出众,长得美丽,气质优雅。这些条件让她迅速获得了敌方信任。
在工作中,她频繁地将情报及时传递给我军,为抗日战士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天,她接到了新的任务,必须除掉一个背叛祖国的汉奸丁默邨,丁默邨鱼肉百姓,多少中国人惨遭毒手、被痛苦虐杀。郑苹如对丁默邨的仇恨深入骨髓,她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丁默邨是一个多疑的人,很难接近。
郑苹如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才智,大肆宣扬自己的“名媛”人设,一度还登上当时那个年代极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
郑苹如多次有意制造的“偶遇”,刻意打造的似乎与丁默邨坠入爱河的美好幻境,这一系列操作成功地赢得了他的信任。
然而,以生性多疑闻名的丁默邨并非对郑苹如卸下全部的防备。郑苹如多次的刺杀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久而久之,丁默邨开始怀疑她的动机。最终,郑苹如眼看即将失去丁默邨的信任,到时候刺杀丁默邨的任务将更加难以进行。
于是郑苹如当即决定亲自动手,在一次宴会上趁着两人贴近,飞快从鞋子里拔出手枪对准丁默邨。但是,她的计划失败了,丁默邨提前怀疑到了她的意图,郑苹如暴露的瞬间丁默邨就命人将她拘禁了起来。
在被抓获后,郑苹如遭受了严重的严刑拷打。丁默邨等人试图通过残酷的手段逼迫她透露有关组织的秘密,但郑苹如守口如瓶,坚决的保守着秘密,不肯不吐露一丝一毫。
郑苹如的坚韧让特务们感到无计可施,他们陷入了困境。在多次失败的盘问后,特务高层不得不考虑采取极端手段,准备对她实施枪决。
1940年,郑苹如走在被送押处死的路上,她心怀坚定,面对死亡毫不畏惧。行刑手将她推到了土坑旁,准备执行枪决,他们不禁感叹郑苹如的美貌,其中一人甚至轻浮地说:“你长得这么好看,我还有点舍不得动手啊。”
尽管面对死亡,郑苹如仍保持着坚韧和尊严。她请求行刑手不要对准她的脸,这也是她最后的遗言。行刑手也为她的大义所动容,终究答应了她的最后一个请求。
郑苹如的最后一刻展现了她的勇气和坚毅,她选择了为国捐躯,宁死不屈。她在花一样的年纪,为了革命事业毅然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一位不朽的女中豪杰。她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铭记在心。
农村老话说:五十九岁死,还是短命鬼,是啥意思?如何算长寿?
农村老话说:“五十九岁死,还是短命人”,又有说成是“五十九岁死,还是短命鬼”,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这是一句农村老话,既然是农村老话,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现在社会状况大不相同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在发展和进步,两者之间是无法相比的。因此,要理解这句老话,还得从过去农村的社会背景说起。
1、过去农村不同年龄去世的称谓过去农村,人们习惯把人的去世,分成四种说法,即夭折、早亡、短命、寿满。
夭折,指从人的出生到十岁以前的人,有的地方是十二岁以前,被称为儿童,儿童的亡故就被称为夭折。旧时农村,由于当时医学水平低,儿童的死亡率比较高,凡是过了十岁或者十二岁的人,被称之为过“童关”,也就是进入了青少年阶段。
早亡,指从十岁或十二岁到十八岁以前的人,有的地方是二十岁以前,称为早亡。在一些地方,人们把夭折和早亡两种统称为“殇”或者“殇亡”,意思是说人没有到成年就死去。也就是因为如此,有的地方对人的亡故只有三种说法,即殇亡、短命、寿满。
短命,指从二十岁到五十九岁的人亡故,称为短命,委婉的说法是英年早逝。实际上,很多农村把夭折、早亡、短命三种都称为“短命”。
寿满,指上了六十岁以后亡故的人,称为寿满。在农村,人们通常把长寿老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的去世,称之为“年登寿满”,被视为“喜丧”。
2、“短命鬼”的意思是什么?“短命鬼”,在农村,通常指没有达到“寿满”的年龄去世的人,是旧时民间迷信说法,认为人死后会变“鬼”。因此,在民间“鬼”常常用来指代去世的人,不论去世之人的年龄长短,都是如此。
旧时社会处于农耕社会,由于农村医疗水平比较低,生活条件比较差,人们劳动强度比较大,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战乱不断,易引起瘟疫流行,人口的平均寿命比较低,还未到六十岁就去世的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据来自一位美国,名叫Harry E.Seifert的学者,在1933年的统计数据计算,我国民国时期的农村人口平均寿命为35岁。Harry E.Seifert统计范围的表格为“中国农民生命表”,没有将城市人口纳入统计的范围。
其后,我国本土学者也陆续对民国时期地方人口的平均寿命进行过统计。
比如,学者薛仲三在1935年,利用当时南京地方行政部门对居民的生命统计资料,计算得出南京市的人均寿命,男性为39.80岁,女性为38.22岁;学者陈达领导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于1940年到1944年,根据云南呈贡县的人口死亡统计资料,计算出当地人口平均寿命,男性为32.8岁,女性为34.2岁,男女合计为32.8岁。这种统计将霍乱死亡人数计算在内,如果不将霍乱死亡人数计算在内,则是男性为33.8岁,女性为38.0岁,男女合计为36.0岁。
从以上数据说明,民国时期,我国平均寿命不足40岁。其中,这些统计数据把婴儿夭折也统计在内。我国民国以前,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婴儿夭折比较高,这样就拉低了我国民国时期人口平均寿命的比例。因此,这种平均寿命,并不是指人活不到四十岁,那时长寿之人还是大有人在。
也就是因为旧时,活不到六十岁的人比例比较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短命鬼”这个词,既为人们所忌讳,也让人感到恐惧。在农村,这个词也就成了比较恶毒的骂人的话。通常来说,人们对未满六十而去世的人,都不能轻易说是“短命鬼”,就更不能对活着的人这么说了。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讲这个词的时候要慎重,不能口无遮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农村五十岁称寿,为什么五十九岁还不算长寿呢?现在的农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医学也发达了,医疗条件也很好了,五十九岁的年龄,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年龄还不算老,大部分人还是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而在城里上班的很多人,还有一年(六十岁)才退体。过去,农村有“五十不抬棺”之说,意思是说男人上了五十岁后,因体力跟不上了,丧事中抬棺材的事就不能让五十岁以上的人参加了,主要是怕在抬棺途中,身体状况出现意外。而现在的农村,很多村子因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六十岁的男性老人是农村抬棺材的主力。
过去农村,由于那时人结婚早,五十岁的人,大多做了爷爷奶奶。由于那时农村劳动强度大,走路靠两条腿丈量大地,而农业生产都靠肩挑背扛,都是靠体力。因此,那时候的人衰老得特别快。再加上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再加上那时保暖条件差,受寒气的人很多,患肺病气管炎的人比较多,上了五十岁以后,一旦天气变冷,就会喘气和咳嗽。特别是到了晚上睡觉时,几乎家家发出咳嗽的声音。因此,那时候的农村,很多人等不到六十岁,往往因为积劳成疲而去世。
也就因为如此,那时候的农村,到了五十岁时,就可称为“寿辰”,可以做寿材,也可以做寿衣服和寿被。按照我国传统习俗,凡是称寿的老人,如果去世以后就不能算是“短命”了。
然而,那时,我国民间对于称寿的年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不少农村,尤其是经济不是很发达,或者地处偏僻的农村,民众坚持认为,五十岁的人,绝大多数都做了爷爷和奶奶,有的还子孙满堂了,应该在五十岁时称寿。称寿后去世,就不能说是“短命”。而城镇和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相对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医疗条件也要好一些,人的平均寿命也相对长一些。这些地方要到六十岁才称寿。
如此,在我国民间也就存在称寿年龄的两种说法,有的地方五十岁就可称寿,也有的地方要到六十岁才能称寿。这两种说法虽然在民间并存,但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到六十岁才能称寿的说法,不论在过去社会还是在现在社会都占主导地位。毕竟,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在民间习俗方面, 不仅话语权大,而且其影响力往往具有社会时尚的引领作用,过去社会如此,还在社会依然如此。比如,现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传统习惯,往往会影响其他欠发达地区的习俗。这也就是俗语“五十九岁死,还是短命鬼”,被农村民众普遍认同的原因。
4、俗语“五十九岁死,还是短命鬼”的民俗说法我国农村,至今还流行一种有别于《老黄历》的民间历书,比如,湖南有隆回周旺车塘铺有《望星楼通书》(被列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兴宁市有《广东省兴宁市罗家推算通书》简称“罗家通书”(首创于清雍正二年,雍正七年由雍正皇帝批准发行,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现在依然还在印刷发行。
这些“通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虽然每年都要出一本“通书”,但是,六十年后一个轮回,也就是六十年后,只有年月日不同,内容则是重复的。因此,这些“通书”就是祖宗做好的一种历书模版,每六十年后重新印刷一次,只要把年月日改一下就行了。
这就是我国古代人创造的“甲子纪年法”,也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两字为一组,从而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每个基本单位表示一个年份,六十年一个轮回,民间通常称之为“天道轮回”。比如,按照这种“甲子纪年法”,2021年是“辛丑”年,下一个“辛丑”年要等到六十年以后。在农村,“辛丑”又被人们称为“年号”。
同样,在“甲子纪年法”之中,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有自己的“年号”,当再遇到自己的同一个年号时,正好是实岁六十岁这一年。古人认为,天道轮回,也就是生命的轮回。这也是人们把六十岁称寿的原因,到了六十岁,民间称之为“花甲”,即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人到六十岁已经完整地走完了一个甲子,开启了新的一轮“甲子纪年”。也就是因为如此,人们把到了六十岁以后的人去世,称为“寿满”,意思是说,已经圆满过完了一个“甲子”。
人到五十九岁,还没有将一个“甲子”走完,也就是活 不到一个“甲子”,还没有进入“寿”的行列,就不能算“寿满”,只能算“短命”人行列,俗称为“短命鬼”。
在农村,很多老人到六十岁的时候要进行庆寿,一些地方风俗,要放在五十九岁那一年,也有一些农地讲究“男上女满”,也就是男性在五十九岁做寿,女性在六十岁才做寿。不管是哪种风俗,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追求的心理愿望。
现在的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医疗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五十岁还只能算是中年,也是壮年期,六十岁还是干事业的时期。但是,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随着年龄的增加,需要人们更加注意身体状况,珍惜生命,这样才能使自己健康长寿。
广西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19日电(杨樯)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对2022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含2022年12月按规定核定基本养老金并从2023年1月起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的人员,以下统称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
本次基本养老金调整继续实行“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具体调整标准为:
(一)定额调整。按人均29.2元/月增加。
(二)挂钩调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每人每月增加0.6元,二是按本人2022年12月应发基本养老金水平的2.24%增加月基本养老金。
(三)适当倾斜,包含高龄倾斜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年满7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元。超过7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增长1周岁每人每月增加2元,在此基础上,对满8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80周岁以上的年龄区间每增长1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1元。退休人员年龄认定以本人退休或领取基本养老金时认定的出生年、月为准。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元。
(四)企业退休军转干部调整后月基本养老金未到达我区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不足部分予以补足。
高龄倾斜计算办法举例如下:
退休人员李某,1952年12月出生,至2022年12月其年龄为70周岁,按高龄倾斜政策增加的月基本养老金为(70-69)×2=2元。
退休人员刘某,1946年5月出生,至2022年12月其年龄为76周岁7个月,按高龄倾斜政策增加的月基本养老金为(76-69)×2=14元。
退休人员张某,1942年12月出生,至2022年12月其年龄为80周岁,按高龄倾斜政策增加的月基本养老金为(79-69)×2+(80-79)×3=23元。
退休人员王某,1940年9月出生,至2022年12月其年龄为82周岁3个月,按高龄倾斜政策增加的月基本养老金为(79-69)×2+(82-79)×3=29元。
《通知》要求,本次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务必在2023年7月31日前发放到位,不得发生拖欠。已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其中,从个人账户余额中列支的资金按调整标准乘以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占基本养老金的比例计算,其余资金从统筹基金中列支。不属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基本养老金的,仍按原资金列支渠道解决。
此外,执行基本养老金挂钩调整时,基本养老金调整基数不包括取暖费、丧葬补助金、一次性抚恤金和职业年金等非基本养老金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