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帖:如何对付无理取闹的邻居?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09/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360天
01
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感情都是麻烦出来的。
今天你麻烦我,明天我麻烦你,来来往往,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但如果毫无分寸地给人添麻烦,只要一次,就能把关系弄僵、人情搞砸。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故事,知友@李二说,他在市郊买了一套投资用房,没装修,也没住人。
有一天,李二突然接到物业的电话,说楼上邻居有事想跟他联系,希望他准许自己把手机号给邻居。
李二心想,楼上的邻居找,无非就是卫生间在做防水,让他帮忙看看是否有漏水这样的事。
邻里之间,本该互相照应,这样的麻烦事,也是举手之劳,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但没想到,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才知道,对方是要在他家卫生间顶上打个洞,因为家人用不习惯马桶,所以想在卫生间里做个蹲便池。
“你做蹲便池为什么一定要打洞呢?你不可以把卫生间垫高吗?”
“垫高了影响美观啊,太难看了!”
邻居这一句话,把李二气得够呛,垫高自家卫生间怕影响美观,那半个便池露在楼下邻居卫生间的天花板上,别人家就不需要美观了吗?
李二没同意,邻居还急眼了,不高兴地说:“都是邻居,怎么这么不好说话啊?就当帮我一个忙喽。”
李二瞬间气炸:
“这不是帮不帮忙的问题,你这个要求,谁都不会同意。
你想想,你家的屋顶多了一个便池,你难受不?
你家的空间少了一大截,你愿意吗?
再说了,破坏了墙体结构,就算你防水做得再好,你能保证以后不漏水吗?
你说得轻巧,你来负责,你负什么责?十年二十年后呢?你还会承认吗?我不想考验人性,所以,请不要再跟我提这种无理的要求!”
李二的话让邻居哑口无言,正以为对方会知难而退时,对方却说了一句话,差点让李二晕过去。
他说:“我以为这是小事,你一定会同意的,所以,已经叫工人开始砸墙了。”
把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家楼顶砸个洞,只是小事?这得是多没分寸感的人才能说出的话。
02
记得《奇葩说》里有一期的辩题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吗?
反方认为不是,他们中有人提到,日本是一个很不爱给人添麻烦的民族,走到哪里,大家都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绝不麻烦别人。
所以日本人人情淡漠,有人甚至成年离家后,就跟原生家庭断了联系。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你在生活中受了伤,身边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自己排解,排解不了的人自然就想不开了。
但中国不一样,七大姑八大姨之间,今天麻烦这个帮忙看一下孩子,明天又麻烦那个帮忙捎点东西,关系就在这一来二去中拉近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无法孤立生活,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免不了麻烦别人。
就像罗振宇说的,互相麻烦是这个社会繁荣至今的基本机制。
但别忘了,麻烦别人的前提,是保持分寸感。
如果你麻烦别人的事,超越了你与对方的关系,人情就永远也建立不起来。
就像李二的邻居,本来破坏别人家房子,这事就不占理,如果住在楼下的是自己的父母,没准还不会计较。
但李二于他只是个没有丝毫交情的陌生人,想让对方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这就不叫“添麻烦”,而是“损害利益”。
张泉灵说,上海人有一个词叫“识相”,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拜托超出你们关系的事,这样的人就叫做“识相”。
对于关系很好的朋友来说,你出事了,他明明可以帮到你,你却不找他,对方反而会觉得你不够意思,不把自己当朋友。
而明明两个人只是点头之交,你却希望对方帮你找工作;明明只是普通朋友,你却张口闭口让对方借你几万块……这就叫不“识相”。
没有分寸感的人,要么是涉世未深,未经历人世风雨,要么就是单纯的坏。
李二的邻居,就是自私和坏,把自己的无理要求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还瞒着对方先斩后奏。
对于这样的人,或许只有耍流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故事的后续是,李二赶到邻居家时,悲剧就已经发生了,李二让对方修复,对方不愿意。
李二只好放狠招:
“我会找公安、找城管说理,如果找这些没用,我就把你的管子拆了,把你的便池砸了,你别想住得舒服。我这套房子反正不住人,我陪你玩到底!”
话说到这份上,邻居终于罢休,并表示会花钱修复。
03
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上海一个小区的志愿者,32岁的涂小鹿。
之前上海封控的时候,她所在的小区里,有一个89岁的独居老人。
老奶奶身上毛病不少,牙齿掉光了,只能吃很软的食物,耳朵也聋了,要靠助听器才能听见,一只眼睛也坏了,基本上看不见东西。
涂小鹿知道后,就特别关照她,比如做一些很软的蛋糕,给老奶奶送去。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识了。
照理说,老奶奶这么困难,被封控在家,手机也不会用,这个时候涂小鹿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她肯定是什么事都要找她办,抓着她不放。
但这个老奶奶却极有分寸感,涂小鹿这样说:“每次见面,虽然她都有很多话想说,但只要我有事,她就会马上离开。”
每次涂小鹿送了老奶奶东西,老奶奶都会找机会进行回礼。
比如,涂小鹿送了一幅她自己画的《星月夜》,老奶奶就送她一本梵高的画册作为回礼。
再比如,母亲节时,涂小鹿团购了风铃花给老奶奶送去,因为老奶奶特别喜欢花。
送花过去的时候,看到老奶奶家的鸡蛋没了,第二天涂小鹿又团购了鸡蛋送过去。
结果当天中午,老奶奶就给她送来一封信,表达了感谢,并送来了蛋钱。
人和人的关系,的确是从相互麻烦开始的,但这样的麻烦必须适度,且一来一往,关系才能持久。
就像老奶奶和涂小鹿,一方麻烦了另一方,另一方适当给予回馈。送钱送物,还是表达感谢都没问题,总之不能白白麻烦了别人。
人情不是给别人添麻烦,而是你给别人添麻烦之后,懂得回报对方。
如此,关系才能有来有往。
美国行为艺术家阿曼达·帕尔默曾经在街头做过活体雕塑,乞讨卖艺,她在TED演讲中提到这段日子。
她说,自己通过和经过的每个人的眼神接触,深深地体会到:
“请求的核心是合作”,他们给予她金钱的时候,更希望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到彼此真实的存在与关怀。
也就是说,施舍者付出金钱的同时,其实也换取了心理上的舒适感,这是相互的。
所以说,麻烦别人的本质,其实是“请求合作”。
别人愿意为你付出时间和精力,不是因为他是雷锋,而是因为做这件事满足了他的某种需求。
给你意见满足了他好为人师的需求,帮你介绍资源满足了他助人为乐的需求,甚至仅仅是让对方欠你人情,也是一种需求,为的是将来你有求于他时不会太被动。
所以,我们在麻烦别人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人家凭什么帮你?帮你对你有什么好处?
回答了这个问题,就不必在求人帮忙时感到歉疚,因为你知道,自己与他们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
别人帮了你一次,你也会在心里时刻想着如何回报对方。
心里想着别人,才是最高级的社交。
在农村,如果遇到蛮不讲理的邻居你会怎么办?三个方法来解决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随着农村不断地发展,这种亲密的邻里关系开始有些变味了,最近小农人也是遇到了一件非常让人气愤的事情,好在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否则确实会影响正常生活,下面小农人就个大家讲一下事情经过,看看小农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小农人的村庄早些年人口还能多一些,随着东北经济的衰落,很多城里人都开始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本该清净的农村,却因为“穷”把大家宁静的生活都给捣乱了。
就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这的村庄经过规划,房子都是一排排的,各家有各家的院子,小农人想着家里的地多就没有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家里弄了一些工程机械,寻思周围的村庄农活也多,多少能对付一些,起初的时候一切都按照设想地进行着,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但突然在下半年的时候,总是发现家里的铁件三天两头的少点,因为常年在外干活,铁件也能攒不少。
少了之后小农人也是非常生气,想着肯定不是外头来人偷的,于是就想到了我家邻居李三,这个人早些年就因为偷东西进去过,出来后也是整天不务正业,在村里整天晃荡着,小农人的性格比较直,也是直接找到李三,问了下基本情况,李三这人非常圆滑,也是没生气,说不是他,我说不管是不是你,以后帮哥照看着点,李三答应了。
可后来我发现,这铁依然还在少,这可真是欺负怂人啊,于是我就专门养了一个农村土狗,养狗的这3个月左右,没有丢失什么东西,本寻思这个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有一天回到家,发现这土狗口吐白沫在地上抽搐,在农村都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应该是被下药了,这完全是在欺负人,后来为了查明真相,小农人也是特意蹲守了几天。
果真在一天傍晚时分,那个时间段我正是在外头干活,有一个瘦高的黑影窜入了我家的院子,只听见叮当的装铁声,我一跃而上,可能是因为我胖,一下子被准头给绊倒了,只见那个黑影一下子窜走了,我隐隐约约看见他去了李三家,我这才知道就是李三拿了我的东西,生气的我去找他理论,李三也是淡定,就是不承认,不管怎么说,偷东西抓现行,你没有抓到我,就是没证据,谁来也不好使,这给小农人气的,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因为我确实没证据,但没证据是没证据,话得跟他挑明了,在上我家拿东西,我一定会让你再一次进去的,乡里乡亲不要太过分,后来小农人回家就安装了监控,也是有备无患吧。
其实在农村生活中,经常会碰见一些让你无奈,胡搅蛮缠的人,这些人可能是脾气原因,也有可能是心理原因,但出现问题,我们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也许会管用。
首先,上村委会调节,这是最理性、最安全的方法,在农村村委会有调节村民矛盾的职责,千万别一时冲动去做一些脑袋热的事情,这个社会是法制社会,一些过去的陋习需要我们注意,以免给别人落下把柄。其次,内心一定要强大,明知道他是胡搅蛮缠的人还去跟他讲理,无疑是在碰壁,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的理性,不要随着他的情绪走,只有把自己内心变的强大了,他才对你没有威胁。最后,遇强则强,在农村有一句老话“不讲理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这是一个生存法则,在农村非常实用,只要你不软弱,你就不会受欺负,所以懂得这个原理就会好办多了,但一定不能出格,否则后果就需要自负了。
其实,在全国农村,邻居多数都是好邻居,我们在平时一定要懂得相处之道,不要过于计较一些小事,家和万事兴,邻和万事顺,只要好好相处,大家就都会成为好邻居的,你们认为呢?
我用了这几招对付恶邻,成功解决了楼上噪音问题
最近一年,自从楼上搬来新邻居之后,我每一天都被楼上的噪音困扰着。90平米不大的两室一厅,楼上邻居一家住着5口人,我几乎一天有20小时被楼上的噪音困扰,睡眠严重不足,心悸,抑郁。一直沟通、忍耐都无用的我决心开始反击战后的1个月,用这几招成功解决了问题,分享给和我一样经受楼上噪音折磨的朋友们!
背景楼上共居住5口人,两个70岁左右的老人、一对40岁左右的夫妇、以及他们12岁的大儿子!
老人一般的作息时间是凌晨4点-5点起床,然后穿着硬底鞋,往返卫生间、卧室、客厅各个角落,每一步都踩在地板上都发出木屐落地、钢管落地清脆的"刚刚刚"的声音,并且早起收拾屋子、在地板上砸重物,掉东西,在厨房切菜,这一切都结束,不过才清晨6点!
12岁的男孩整天在家不穿鞋,光着脚在木质地板上跑跳、打球、蹦,整个楼板墙面形成共振,发出"咚咚咚"的难受声,声音直击心脏特别难受,偶尔突然从床上跳下的一声巨响吓得人久久不能平静。一般持续时间是晚上17点至23点,周末全天!
而这对夫妻一般会等孩子23点睡觉后,开始洗漱、洗澡,收拾屋子,时不时掉东西,拖拽东西,等他们没有声音彻底入睡几本凌晨12点了。
凌晨12点才能踏实入睡的我,还没等进入深入睡眠,凌晨4点老人又醒了。就这样,我和他们耗了一年。身心俱疲,睡眠不足,整个生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友好沟通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我自己去和楼上反复沟通,比如:送水果上去、给孩子买蛋糕奶茶、和老人反复沟通,希望他们能稍微考虑楼下,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提醒孩子穿鞋,在屋里不要跑跳,打球。
但是我得到的是冷脸相对,怒言回复:
"谁家生活没有声音?想安静住别墅去!"
"孩子就是好动,想让他不动,我把他绑起来?"
"我自己在家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我在自己家还不能正常生活了?孩子凭什么在家不能跑?"
我想,大部分噪音邻居的态度可能都是这样的,不然,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也不至于现在普遍有噪音困扰!
求助及正规程序阶段这一阶段,我分别求助了物业、保安、街道以及警察,目的是以理服人,把所有的正规程序都调节过后,以"礼"和"理"立住脚,不至于日后被反咬。
物业和街道都出面协调过,主要希望各退一步,楼上多注意,楼下多习惯之类的问题。但是通过我的观察,楼上一点改变没有,孩子继续跑,老人的硬底鞋也还是不换。求助警察:警察上门协调过,但是善意提醒:他们的调解并不会有太大效果,主要看楼上的个人觉悟和素质,重要的还是我们两家的沟通解决!果然,警察叔叔前脚离开,楼上开始了疯狂的报复,楼下等都要震掉了!我开始策划进行反击战!反击阶段1.反击工具
主要有共振音响、ZL神器、橡胶锤三个。
共振音响:用杆子或放在衣柜上方,顶住天花板,播放低音共振的音乐,共振音响通过固体传声,低音可以通过房顶产生共振,将音乐传到楼上,并发出共振的"咚咚"声。它的优点是传导效果好,对其他邻居影响较小,可以控制音量。
神器:神器也是定在天花板,发出敲打或者震动的声音,类似邻居装修的噪音。传输声音特别大,缺点是控制不好使用容易影响其他邻居,遭来投诉。
橡胶锤:向天花板、墙壁用力挥锤,楼上会发出巨大震动,起到提醒作用,本身还不会对自己家造成伤害。
2.反击时间及策略
即时反击:一般当楼上发出无法忍受的噪音、孩子持续疯狂跑跳时,我会即时反击,工具一般选用橡胶锤!
学习时间反击:抓住了楼上男孩上学的特点,晚上我一般会在19-22点,使用共振音响播放音乐或电影,对楼上学习产生干扰。
半夜反击:半夜不定时反击可以说是最有效的。如果你被折磨得足够惨,下决心反击,一定要试试这一步,楼上会乖乖下来找你谈解决办法的!
要注意,半夜反击一定不要固定的时间反击,比如今天0点反击,第二天可以在凌晨2点,第三天可以在凌晨3点,因为这样会给楼上带来最大的心理恐惧,不知道声音什么时候回来,造成楼上的神经衰弱。
另外,半夜反击每次播放音乐或噪音30秒即可,避免楼上录音。每晚可间隔一段时间播放2-3次,不用每晚都播,即便中间有一晚没播,相信楼上也睡不踏实,在恐惧的等待声音。
不要害怕和气愤楼上的反击,此时,你就只管反击你的就行了!
楼上求沟通,楼下获得主动权终于,等到了楼上找我沟通的这一天!以往不平等的沟通方式终于变换角色,换成他们来求我沟通解决办法了!
从一开始,楼上就觉得他们是楼上,占据地理高位,就一直在和楼下不平等沟通。通过反击,楼上知道了他们面对的是电子设备,而且我们可以豁出去反击,但他们有老有小,又不能马上搬家,他们是耗不起的。
所以,反击的目的不是报复,而是获得主动权!当我们获得了沟通的主动权,就可以提要求了!
写在最后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大多数的邻居都是可沟通的好邻居!当问题出现时,不要冲动,策略比冲动更重要。即便是反击,也绝不是报复的目的,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一定是各退一步,达到共赢。希望我们都能与邻居和睦共处!
文:西瓜zi儿
古代空地那么多,为啥农民宁可被剥削,也不去开荒地
我这个农民来告诉你开荒有多难。
那是一项需要全家总动员,耗费时间以年来计算,甚至能赔上性命的超级工程。
村里有个朋友的祖辈,大概清末民初逃荒来到本地落脚,他们家一直口口相传着一段“祖辈血泪扎根史”,等于家史,大概意思是,当年他的祖辈一路讨饭来到我们这儿,从给地主当佃户、扛长工开始,父子俩用了三十年才开出一片荒地。
三十年开了多少亩?
——17亩。
付出的代价是老汉不到五十,咳血而死。
我们这儿本来多山,人多地少,但凡平整一点的,离水源一里之内,特角苷晃,沟沟坎坎几乎都被人占了,多一分地子孙就多一口饭吃。
所以过去讲究“以地看人”,只要你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哪怕只有半亩,别人也会平等待你,因为你掌握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可你要连半分地都没有,属于流民,盲流子,别人都懒得搭理你,因为跟你打交道没意义,没准哪天你们全家就饿死了。
过去的农民对地的重视到了什么程度?
举个例子,本地靠近中俄万里茶道,为做买卖方便,常有外地商人“寄籍”本地,就是把户籍临时挂在村里,曾经有一户茶商在村里住了几十年,儿子孙子都在这儿出生,到孙子娶妻生子那会儿,老茶商都没能在村里买下哪怕一亩地。
几十年就没人卖地?
肯定有,但轮不到他。
过去卖房子讲究先问四邻,邻居都不要才能卖其他人,而买房人的人品和名声也要得到四邻认可,这笔买卖才算能成。
如果他人品和名声不好,四邻有权联合起来告到县衙,搅黄了你这笔买卖。
原因很简单,你卖了房子,拍拍屁股走了,他们还得跟恶邻打一辈子交道呢!谁不想有个好邻居?
卖地也一样有规矩,先问亲族,再问本家(宗族),再问地邻,一块地只有亲戚不要,本家不要,你那块地挨着的张三李四也不要,外地老茶商这个“伪同村”才有一线机会。
所以他有钱也没用,很多穿越小说,主角回到古代,大把银子撒出去,几十亩几百亩的买,基本不靠谱。
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绝不是一句形容,那是祖祖孙孙的饭碗。
不像现在,去年本地大旱,收的玉米棒子还没小孩拳头大,要放过去,全村早就慌了,早早准备扶老携幼出门逃荒去了,卖儿卖女卖老婆,饿俘遍地人吃人,各种惨剧轮番上演,跟《1942》演的一模一样。
结果好嘛,人人无动于衷,除了七八十的老人叹口气抱怨几句,其他人该打麻将打麻将,该点外卖点外卖,屁事没有,哪怕上地里一看,颗粒无收,也只是呵呵一笑,拍拍屁股喝酒去真是两个时代。
朋友的祖辈两代人三十年才开了十七亩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才不被视为外姓人欺负,正式算为本地人,不然子孙连老婆都娶不上。
你家连地都没有,就算嫁过去一天三顿喝玉米糊糊,喝的都是别人家种出来的粮食,这跟嫁给要饭的有啥区别?
一旦遇上个风灾旱灾,粮食减产,作为亲戚,帮你不帮,救你不救?
怎么帮怎么救?
地主家都没余粮,普通人家更别提,与其到时候左右为难,陷入道德困境,不如一开始就不跟你家打交道,多省事。
土地,就是外来人纳的投名状。
遇上灾害年景,你无牵无挂,带着老婆孩子撒丫子跑了,跟你建立人际关系的意义何在?浪费感情。
有土地拴着你,你才能跟我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才能得到认可。
这种微妙的心理习惯现在也有,你在城里上班,是租房还是买房,本地同事跟你相处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你要一直租房,同事们跟你客客气气,公事公办,下了班基本上不跟你有生活往来。
也许有一天你就退了房,辞了职,回了老家或浪到别的地方去了,跟你处的再好又有什么用?
买了房就不一样了,至少证明你愿意扎根本地,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同事们才愿意跟你深入交往,主动邀请你上门做客,也愿意来你家,两家人经常凑一起吃个饭,或一起开车出去玩一趟,一来二去,从同事变成朋友,从单纯的工作交往变成更紧密的家庭之间的生活交往。有房没房,和古代有地没地,本质上大概一个意思。
一直租房住,你永远是一个现代流民。
当然,如果你不打算成家立业,不考虑子女入托上学及未来养老这些东西,你大可以一直流民,反正现在条件好,总归饿不死。
但古代就不一样,无地流民等同贱民,境遇非常惨,从国家层面遭到体制性歧视,被本地人了。集体鄙视和抵制,动辄羞辱驱赶。
现代流民°找工作多简单,只看你的教育背景和能力,不会审查你的身份,养活自己很简而古代流民,连找个活计想吃饱肚子都需要找个当地人为你提供信用担保,可谁会大发善心替你这个来路不明的外乡人背书?
怎么办,要么当贼,要么做匪,要么饿死。
北京至今有些岗位仍旧只要北京当地人,或需要一个北京人为你担保,就是古代这种对待流民思维的遗留。
朋友的祖辈逃荒路上捡了个老婆,来了先扛长工,睡的是地主家的羊圈,不是地主糟踢人,羊圈是口老窑洞,没门破窗,把羊赶到别的窑洞,他们夫妻俩还得安门糊窗烧炕取暖,倒不如直接跟羊群一起挤着睡,贼暖和。
人安定下来,填饱肚子后琢磨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想办法弄块自己的地,这是农民的本能,家乡回不去了,只能在这儿扎根。
夫妻俩从攒钱攒粮食开始,到买下这口老窑洞和村后一个没水源的丘陵小土包就花了十几先别管这个小土包有没有主,只要你这个外地人想占据,就算是无主之地,也会很快变的有主,这本就是熟人社会的潜规则。
而他们夫妻从买下小土包开始,又攒粮食又攒钱,筹备了好几年,做足了准备才走出了正式开荒的第一步。
也就是说,老汉四十岁的时候才正儿八经带着儿子去开荒,干了十年就活活累死了。
开荒也讲究季节,春种夏管秋收,正是地里最忙的时候,肯定抽不开身,即便有空,零零碎碎去开也没意义,草木正盛,灌木正硬,今天开了半分地,一场雨水,一夜之间,野草又铺天盖地长出来了,白费功夫。
再说狼虫虎豹威胁安全,据老人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这儿,到了半夜,经常有后山的狼进村转悠,偶尔呵个羊什么的。
除了这些,春夏之际的蛇鼠蚂蚁和毒虫毒蚊也烦不胜烦,不幸被叮咬几口,染了毒害了病,轻者费钱,重者丧命。
唯有秋后十月到开春这段时间,农闲了,地里活忙完了,蛇虫鼠蚁销声匿迹,荒草枯了,灌木干了,能砍能伐,收拾起来利索不费事,大把的时间能用来专心干这件事。
可时间有了,还有个最大的问题——粮食。
什么是穷人?
——家无隔夜之粮。
你半夜饿了想吃包方便面,起来掀开米缸盖一看
看,老耗子抹着眼泪走了。
这四五个月光开荒,没法出去挣吃喝,全家饿死怎么办?
必须要先攒够全家三口人半年消耗的粮食。
也就是说,穷人开荒既要考虑季节,也要考虑家里粮食的存量,有多少粮食就能干多少活,一旦断顿,这事就得停。
全家人起早贪黑去给地主,给别人家扛活儿,先把一天的吃喝挣回来,然后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攒了三年才攒够了一缸“开荒粮”,满满一缸高粱米。
家里有粮,这时候可以正式开荒了。
很多人觉得秋冬季开荒很省事,起码除草简单,点把火一烧,烧荒嘛!
不可能。
水火无常,小风一刮,火苗子漫空飞舞,引发了山火怎么办?
古代秸秆宝贵,一部分用来喂牲口,一部分作为赋税的一种上缴朝廷,朝廷统一收集起来,再分发给军队喂牲口,《水浒传》里风雪山神庙那章,陆谦O就是一把火把军队的草料场烧了,企图烧死林冲,结果被反杀。
而老百姓的日常做饭和冬天取暖全靠妇女上山捡干柴,烧光一座山基本等同于绝了整个村子几百人的活路。
所以,还是要老老实实,搬着屁股一振头一振头往下刨,效率可想而知。
秋天好说,土层松软,一入冬,上了冻就完了,土层冻的梆硬,一搬头下去只有一道白印儿,震的手生疼,咬牙也得继续干,换上镐头硬凿。
遇上灌木老树根,又得锯又得砸,还要刨根。
全家三口齐上阵,忙活一秋冬,人累个半死,最多开出一亩地。
光开出来还不行,小土包嘛,地势不平整,夏天一下雨,暴雨洪水带着高处的土壤往低处泛滥冲刷,把庄稼冲个七零八落,侥幸没死的也活不长,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还要平整土地,把高处的土挖出来,挑着担子一担一担挑到低洼处填平,并垒出田梗……农村什么活最累?
——挖土方。
再精壮的汉子也要脱几层皮。回家起茅厕,挑着百十斤粪肥一担一担,走一公里往地里担……
开了春,花钱租牛深耕一遍,全家上阵用振头细细把地再翻一遍,大块土壤打碎,草根除.....
把晾晒一冬的杂草灌木枯叶烧成草木灰,增加土壤的肥气和养分……
再人力来回耙几遍,耙的平平整整.......
最重要的在地四周扎上篱笆,小山包丘陵嘛,全开出来有十七亩,刚开的一亩才占多大比例,四周全是荒草灌木,等于小动物的天堂,不管你种什么都不够它们祸祸。
老两口干脆在地头搭起茅草棚,日夜守着。
别看上述过程我三两句说的简单,那会儿没有农业机械,用不起牛马,没有小推车,全靠人力,愚公移山一样一点一点啃,他们相当于把小山包的山顶部分削平,硬生晴出一亩地来。
地是有了,种啥?
四周没有水源,只能种点耐旱的玉米或谷子,谷子的产量自古以来就不高,熟地一亩收两三百斤到头了,那会儿是清末,玉米的产量也很感人。
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上看到,国民政府1938年的统计数据,山西全省的玉米亩产量平均87公斤,一开始我都以为看花眼了,仔细想想也释然,现在有基因层面改造的优质良种,有各种化肥,才有亩产上千公斤。
亩产87公斤什么概念?
春天播种,人工点播光种子就要五六斤,因为种子质量没法保证,所以一个窝里要点两三粒种子,确保出苗率。
一家人在地里忙活一年,秋后收获80多公斤,基本就是两口袋,一口大缸的三分之一都装不满。
穷人吃不起肉,油水缺乏,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不足,加上天天出苦力,胃口奇大,一顿需要吃七八个玉米面窝头(两斤多)才能吃饱,也就是说,这一亩的产量,就算全家顿顿喝糊糊也只够两三个月消耗。
别忘了87公斤是民国的数据,清末产量更低,又是生地,估计春天播下几斤种子,到了秋后可能颗粒无收,唯一的收获是一堆秸秆,裤杈子都赔光了。
所以开荒第一年,只能先种点豆子,不指望产量,能肥肥地就行。等于这一亩地开出来,想要见到真正的粮食,得等到第二年甚至第三年。
但不管怎么说,对农民来说,有自己的一亩地在手,全家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对佃户来说意义更大,这意味着阶级升迁,从此不再是无地流民,而是自耕农,算是良家子,土农工商四民一份子,正式受朝廷律法保护。
意味着一家人真正在这儿扎下了根。
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这一亩地开出来,虽然仅仅才一亩,但全村人依旧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当家的男人们见了他们一家人,也开始客客气气拱手作揖,算是正式认可了他们在村里的地位,成为了自己人。
有这一亩打底,村里才正式跟他们交往起来,谁家有婚丧嫁娶,也会跑来告诉一声,日常闲着没事,别人也愿意登门做客,聊聊天说说话。
他们家遇到什么事求人帮忙,别人也愿意出手援助。
农民的思维最简单,既认可的是你那块地,也认可的是你开荒那份决心、勇气、吃苦肯干。你只有拥有了这些,才被他们正式视为本地一份子,给予接纳,就像前面说的在城里买房样,古今一理。
这一亩地最大的好处是有媒婆开始愿意登门,给他们家的孩子保媒拉纤,介绍老婆。只有在本地结婚成家,生儿育女,这家人扎下的根才算萌发,开始延展根系。
农村女人不怕嫁过来吃苦,怕的是想吃苦也找不到地方。
两代人,三十年,十七亩地,累死一个人,这就是开荒。
他们家的事儿远不至此,地有了,但窑洞才一口,老两口搬到地头去住,目的也是把窑洞腾出来给孩子成家用。
到他们家第三代,才有余力和钱财在旁边又开了一口新窑,第四代接着又开了一口,足足用了五代人,才从一无所有变成拥有了十七亩地和三口窑洞的普通人家。
小农经济自产自销,光有这些还不够,家里还需要有一口井,有一盘磨,有一头牲口,一辆独轮车,要种点棉花和麻,要纺线织衣,要纳底做鞋,养一窝鸡,养几只羊,一个正经人家才算圆满。
而这些东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付出和努力,点点滴滴的积攒。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纯粹是个一无所有的赤贫佃户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就换成普通农民又怎样?
富户中户肯定不去开荒,只有那些活不下去的穷苦人家没办法才走这条路,其难度也未必小到哪儿去。
流民佃户实在走投无路才去玩命和拼命,普通人保命第一,活着第一,官府压榨就压榨吧,地主剥削就剥削吧,大户欺负就欺负吧,忍一忍让一让低低头就好了,好死不如赖活着,总比咳血而死强。真是哭笑不得,怎么一提开荒,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怕被地主巧取豪夺?
这就像一个没工作的穷光蛋,害怕自己有一天发财了会被人抢劫一样。
这是什么神经病?
迫害妄想症。
好像三天就能开个荒,五天就能变成良田,第七天就会被人抢走。
天下事要这么简单就好了。
一个职业农民为什么想去开荒?
——因为他祖辈相传的地没了。
好好的地怎么没的?
1、家乡遭遇天灾人祸,他外出逃荒谋生,沦为流民,被迫开荒。
2、因病或其他原因返贫,被迫卖地—这种情况,他只会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挣点钱再去把熟地买回来,而不是去开荒,做熟不做生嘛!哪怕去给地主当佃户,总比开荒送死强。
3、被人抢走了,惹不起,只能选择九死一生的开荒。
开荒开荒,什么是荒——蛮荒野外,山林沼泽,盐碱荒滩,鸟不拉屎,人烟罕至,又没有顺丰,买根针都得两条腿跑十几里地。
这种鬼地方开出的几亩地,花那么大代价抢来有个鸟用?
现代社会的权贵阶层°经常豪取抢夺,巧立名目,瞒天过海,窃取国有或民有资产——他们抢的统统是优质资产,那些不良资产垃圾资产,白送他们要吗?
可别闹了。
地主骑着骤子带着家丁打手,巴巴的跑十几二十里,呼哧带喘,跑到野外山林,就为了抢几亩地?
都不够骤子跑几十里地那点油钱。
家丁打手不用管饭啊?
没酒没肉,你扔他们一筐窝窝头,他们愿意吗?
别以为农民就好欺负,常年干农活,膀大腰圆,一身腱子肉,力气有的是。
他都被逼到野外开荒去了,跟天斗,跟地斗,跟野兽斗,弯弓搭箭设陷阱,没事就打个野味,射个鸟兽,逼急了半夜蒙面出去劫个道,还在乎道德王法?地主豪强又不是不出门了,只要出了门,他往箭头上弄点屎尿,远远一箭射过来就行,掉头就跑,古代又没有摄像头和天网,你打110也没用啊!
就算大内御医来了,地主该死也得死。
他都走投无路了,地主还苦苦相逼,兔子急了还咬人,胆大心狠的未必就不敢别着一把斧头半夜翻墙而入把地主全家杀个干干净净,拼个同归于尽。
怂一点的,趁着夜黑风高,放一把火也好使啊!
草料堆、牲口棚、木门木窗,着起来就火烧连营。
好,就算地主豪强住的是青砖瓦房高墙大院,别人进不去,但可以去你家的地里祸祸啊,等到秋后粮食熟透了,准备开镰收割的时候,他半夜跑过去放把火就行,一夜之间能把几百亩粮食烧成白地,地主豪强再牛逼也得活活哭死。
关键的关键——地主豪强付出代价是要谋求更大的利益,算的是投资回报率,上等的良田水田,最好连绵成片的,那才是值得下手的优质资产,投资回报率更高,值得冒险算计,心狠手辣干一票。
野外的几亩薄田他费尽心思弄回来干吗用?
脑子抽抽了?
开一亩地千难万难,但要让它荒废可就太简单了,从来破坏容易建设难。
地主就算派个佃户来,也得佃户敢来才行,当佃户是要安稳吃饭的,又不是玩命。就算佃户敢来,原主三天两头一骚扰一吓唬,好好一块地荒上三年就算废了。
地主他图什么?
本质上,开荒等同创业,给地主扛活儿等同上班。
创业的多,还是上班的多?
现代佃户就算被压榨到996甚至997,下了班破口大骂,早晨一睁眼,还不是屁颠屁颠去了?
有人开了个买卖,日进斗金,钱挣的人人眼红,地方权贵和豪强才会惦记上,要尽手段巧取豪夺。
你这买卖一年辛辛苦苦才赚了个吃喝,他惦记你这点玩意干嘛?
【补充几个开荒细节】
这个回答得到大家喜欢,我非常开心,现在太浮躁了,很多人的心没有根,对身边拥有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乃至理所应当,似乎中国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1、打赤脚。我小时候(八十年代),爷爷经常带着我下地干活。
老爷子到了地头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田埋上脱了鞋和袜子,袜子塞进鞋里,再扯一把野草把两只鞋简单绕一下,把草头塞进两个鞋底的夹缝里,随手把鞋挂在灌木上,然后他光着脚下地干活。
他在前面干活,我在地里玩。
小时候不懂,等大一点,暑假也跟着下地干活,慢慢就明白了。
——农民传统习惯的遗留。
过去农民基本上不买鞋,脚踩在马粪纸上画个样子出来,照着样子剪下十几块老粗布,用白面熬点浆糊,一层粗布一层浆糊粘起来,晒干后,一个厚厚的硬鞋底就成了。
再用大锥子扎透,缝上细细的麻绳,把鞋底牢牢缝合在一起,这就是纳鞋底,再上了鞋面,一双鞋就有了。
这是家里妇女要干的活,全家人的衣服和鞋基本不会出去买。
(南方气温高,可以常年穿草鞋,北方不行,零下几度就可能冻掉脚趾头。关于草鞋我了解不多,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补充点草鞋的知识点)
男人累,女人也不轻松,所以一个人基本上一年只有两三双新鞋穿,很多描述过去时代的电视剧里,母亲晚上就着油灯那一点微弱的光亮纳鞋底(城里穷人也是如此),很真实,白天趁着明亮要干其他更重要的活,纳鞋底这种事一般晚上才干,多少有点亮就行。
而那时候也没有松紧带这种里面有橡胶的东西,这就导致自己做的鞋,一开始特别紧,非常合脚,但穿着穿着就松垮了,舒服是舒服,可农民一下地,土壤松软,走两步,鞋里就灌进很多土。
干活嘛,脚底大量汗水分泌,和土混在一起,脚底板一走一踩,很快鞋里就一层泥。
回到家,这双鞋你刷不刷?
不刷吧,看着恶心,穿着难受;刷吧,天天下地干活,难道天天刷?
用刷子刷三五次,基本就能把一层粗布刷烂,一个月下来鞋底就报废了。
所以过去的农民只要下地干活,必定是打赤脚,甚至于出门走亲戚,去赶集,一般都是光着脚走十几里地,到了集上或亲戚家,才扒拉扒拉脚底的土换上鞋,回去的时候也是打赤脚。时间久了,脚底板生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我小时候就经常见爷爷拿着剪刀给自己修脚底的厚茧子,老爷子说牲口的蹄子需要经常修,人的脚也是,人跟牲口一个道理。
除了节省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彼时生产力不发达,一般的村路、乡路上最多有个石子酪脚,没有废弃的钉子、碎铁皮、碎玻璃磕这些容易对脚底造成伤害的工业垃圾。
即便踩上一根干硬的荆刺,有老茧做缓冲,伤害也有限,有时候连血都不流,拔下来扔了就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农民参军入伍打鬼子,部队发下新鞋,很多人舍不得穿,但上面严令必须穿,不止是因为行动方便,更重要的是,战场上随处都有碎铁丝、碎弹片和锋利的碎炮弹皮,一旦扎破脚底,伤口太深,难以清理,引发破伤风°,造成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
这一点甚至体现在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为后勤军需送到前线的一批硬胶鞋不合格,导致很多前线战士脚底严重受伤,被铁丝扎穿,被弹片扎破,被碎炮弹片划破,各种感染和致残,上面狠狠处置了一批后勤蛙虫才把风波平息下来。
什么时候穷苦农民出门习惯穿鞋了呢?
至少我爷爷是时代变好之后,村路上多了不少废弃的图钉、钉子、碎铁皮、碎玻璃磕,他才改了这个习惯,但下地干活依然习惯赤脚,到后来甚至连田地里也有了这些东西,老爷子才彻底纠正过来。
也就是说,清末那家人去开荒,必定是打着赤脚或穿草鞋,至少秋天是如此。
建国后,为什么把乡村郎中和医生称为“赤脚医生”,这不是形容,是真实反映。
2、怎么开荒一片地?
以清末那家人为例:
一家人到野外开荒,并不是所有人都抢着搬头咔咔往下创就行——要先清理地面的杂草、灌木,把地面清理干净,因为一撼头下去,容易被蓬蓬松松的灌木拦住力气,一下创空,就算刨进去,再往上提的时候也容易被干枯的藤蔓缠住搬头,又麻烦又费力。
所以,老父亲率先用搬头——铲浮草。
轻轻一搬头下去,贴着地面,将杂草、藤蔓、灌木的茎干铲断,搬头一划拉,把它们拢到一起,暂时堆到旁边,这样清理出一片看上去视觉清爽的地面。
碰上多年的老灌木,枝干粗硬,还得上砍柴刀劈砍。
这一步等同烧荒,先把地表的杂草灌木等障碍物除去。
而儿子的任务就是创地,不要以为创地就简单,光出力气就行。
现在你扛着一柄掀头去野外开荒,一撼头下去,你会发现地面之下无数杂草、灌木、藤蔓发达的根系密密麻麻纠缠在一起,一搬头的深度根本不足以斩断它们的根系,通常需要在同一个地方再刨两下、三下,创的更深一点才行。
得斩草除根°,不然明年春风吹又生。
3.工具。
这点还蛮好,我们这儿煤多矿多,大明建立初期,全国设置十三个铁冶所,我们这儿就有两个。
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
所以,我们这儿在明清时期,大概是全国人均拥有铁器最多的地方。
至于其他地方估计就难了,开荒之前就需要几年的辛苦来攒钱购买各种铁制农具。
4、能量补充。
以前看书,经常有疑惑,过去的农民怎么动不动就咳血而死,或活活累死?
现在明白了——吃不上喝不上。
长期的大体力劳动,没有鸡鸭鱼肉,没有油脂和蛋白质补充,只有一缸高粱米和咸菜。
高粱米消化干净,没有其他来源的营养补充,只能消耗人本身的生命力。
生命之火全靠那碗灯油熬着,天天消耗一点,积少成多,等熬光了,生命自然而然就走到了尽头。
古代人均寿命低,很大部分有这个原因。
5、没有能力开荒的流民或失地农民去哪儿了?
既然开荒这么难,要有本地人收留,要勒紧裤腰带积攒原始资本,这个过程不仅充满艰辛,而且往往积攒的时间长达几年十几年,等积攒够了正式开荒也几乎十死九生。
肯定不会所有流民都愿意去干,肯开荒扎根本地的始终是一小撮人。
那其他占多数的流民去哪儿了?
其实只要看看现在每天涌进大城市谋生的那些人,看他们的具体去处就明白了
古今一理嘛!
绝大部分进了工厂做工,放到过去,就是大部分流民被地主、豪强、富户以购买或雇佣的方式,成了奴仆和佃户。
其中极少部分心智坚韧的人,攒点原始资本,或开荒或做个小买卖,类似于工厂打工仔攒点积蓄,自己辛苦创业,白手起家,最终在城里站稳脚跟,买了车和房的成功人士。
一少部分流民,身无一技之长或吃喝懒残,要么继续流窜,冻饿而死,要么为匪做贼,横死山林。
具体到我们这儿,煤多矿多,那些走投无路的流民还有最后一条出路——下窑挖煤。
开荒和挖煤都是苦逼行当,一个艰苦创业,一个干一天活就能吃饱一天,进城的人,摆摊创业的多,还是进厂打工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