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屈原端午节小故事(端午节小故事)

屈原端午节小故事(端午节小故事)

与端午节相关的六个故事,你们知道吗?

#夏日生活打卡季#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眷念屈原投身汨罗江,形成了端午节。但你知道吗,在我国不同的几个地方,一共有六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

纪念介子推

东汉蔡邕《琴操》中提到,蒲月(即五月)初五眷念介子推。晋国的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饥馑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谎称是猎得野兽拿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歌》,感慨自己和晋文公的经历。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介子推《龙蛇歌》

他把晋文公比作飞龙,当初辅佐他的人比作蛇。五条蛇曾追随在龙的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有四条蛇还在它的左右得到恩露滋养,却有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老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写完《龙蛇歌》后,他猜想到重耳会来找他,于是就背着母亲躲进山中,不愿与他相见。果然重耳听到《龙蛇歌》后多次出人寻找,请他下山出仕,可介子推拒不下山。无奈之下重耳下令纵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出路,意在逼迫介子推从此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态度坚决,拒不下山,最后被烧死在山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寒食节的来源,但有一说粽子也是当时寒食的一种。因为怀念介子推,重耳敕令每年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粽子。

二,

纪念屈原

有关屈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另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在著作《续齐谐记》中才首次出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贬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楚国人在汨罗江上泛着竹筏,四处寻找屈原的下落无果,却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此外,为了不让江中鱼蟹吃掉屈原的尸身,百姓就向江中投了许多糯米食品,这被认为是粽子的来源。

三,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差点灭掉楚国,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吴王阖闾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赞成媾和。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他死罪。

临死前伍子胥和人说,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国都东门上,他将亲眼看着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的尸身装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后人眷念伍子胥,因而开始泛舟投粽。

四,

纪念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吴越争霸中战败之后,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在范蠡辅佐下重整兵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复国运动中,越人为了掩人耳目做了许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水军。吴国军队看到越人整日划龙舟,还以为他们醉心生活享乐,不再怀有复国斗志。其实,越人这样做正是勾践的精心安排,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绝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据传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龙舟法帮助越人实现复国,后人就在端午这天专门设立龙舟赛活动,用来纪念勾践的胆色和才智。

五,

纪念孝女曹娥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誊写的《孝女曹娥碑》文

曹娥是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她在五月二十二日这天也投江自尽。五日后,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众人惊诧不已。此事一时传为神话,县府知事度尚为之立碑,又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从此,曹娥生前所住之镇即更名曹娥镇,殉父之江改名为曹娥江,人们自发捐资建庙慰其孝心。

六,

纪念周处

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江苏宜兴有一个名叫周处的少年。他自幼父亲早亡,母亲溺爱,以致他嚣张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整日纵情肆欲、横行乡里。当时有民谣把他当成一个祸患,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这个说法传到周处那里,才自知自己为人所厌,幡然悔悟,决心为民除害,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此后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真拜师学文练武,“三害”终于皆除。

改弦更张的周处成为国之栋梁,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做事用功,刚直不阿;由于得罪显贵,他被派往西北讨伐罪氐、羌等部落兵变,期间遇害于疆场。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就见于西晋名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当代人们窥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的端午节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时,也连带着对周处的一份歌颂。

其实,不论端午节的源头是什么,端午节所崇拜的对象是谁,这个节日都在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忧国怀民、刚正不阿、艰苦卓绝、尊亲重孝、从善如流,每一种端午精神,都值得国人称颂和体认。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传说

在我国民间,把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作为端年节来庆祝。端,是开始的意思,五月的开头叫“端五”、后来因为唐代的皇帝唐玄宗八月初否过生日,为了避讳这个“五”字,把“端五”改为“端午”了。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传说都与纪念屈原有联系。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当年,他积极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可是当时的国君楚怀王不接受他的意见。后来,楚怀王被秦国的张仪骗去,到了秦国就被软禁起来。秦人逼他割一块国土让给秦国。这个时候楚怀王才醒悟过来,又羞愧又后悔,后来病倒,不久就死在秦国。忠心耿耿的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悲痛和气愤,写信给新上台的顷襄王,希望他多听信忠臣的话,不要听信奸臣的话,选最好的将领,训练精兵。保卫楚国的国土,为楚怀王报仇。可是糊涂的顷襄王,不但没听屈原的劝告,也没照屈原的话去做,反而怀恨屈原,罢了他的官,把他撵出宫廷,赶到了边远的地方。

秦国见楚国越来越无能,觉得时机已到,便出兵攻打楚国,在很短的时间里,楚国就丢失了大半国土。当时,无辜的老百姓死了无其数,漫山遍野都是尸骨。屈原看到祖国被侵略,自己想要拯救祖国,又有力无处使,心里像刀绞一样难过。约在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

过端午节这一天,民间流传着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这些都与纪念屈原有关系。

据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楚国人民都赶到江边搭救他。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鳖虾蟹吃掉屈原的尸体,往江里投好吃的东西。有一位农村的老医生,还把一坛用雄黄泡的酒倒进江中,说是用雄黄酒药晕江里的蛟龙……,楚国人民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都驾着船,带着饭,划到汨罗江中流,把饭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这样过了一年、两年,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忽然梦见屈原来了;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腰里挂着一把长长的宝剑,身上还带着一些珠宝美玉。大家都很高兴地欢呼起来,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屈原笑着迎上来对大家说:“乡亲们的好意我非常感谢。从你们的行动中看出楚国的人民是爱国的,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也是分明的,是坚持正义的。”

大家见屈原很消瘦,就关心地问屈原:“我们给您送去那么多米饭,您吃到没有?”

屈原感激地说:“真谢谢你们了!”接着又叹口气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鳖虾蟹吃了。”

大家听了,气愤地说:“这些坏家伙,真不讲道德,我们投下那么多好吃的,总该给你留下一些啊!”

屈原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说:“我总不好和它们去争着吃啊!再说,要争我也争不过它们呀!”

大家就问:“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说:“如果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会误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说完这话,屈原的身影就不见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这样做了。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人们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菱角粽子,我吃到了。可是大多数还是让鱼鳖虾蟹吃了。"

人们又问他:“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办法倒有,就是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鳖虾蟹都归龙王管,它们一看见菱角粽子是龙王送来的,就一个也不敢吃了。”

打那以后,人们一年一年都照着这样去做,划着龙舟到汨罗江里送粽子。这就留下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风俗。

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还在门框上插上两枝艾蒿,这个习俗与农民英雄黄巢还有点联系。

唐朝僖宗年间,有一个叫黄巢的农民英雄起来造反,他带领穷苦百姓,成立了义军,专门讨伐贪官。东征西战,把从贪官那里缴获的钱粮,用来救济穷苦百姓。当时的皇帝和官府都害怕了,就派兵捉拿黄巢,还造谣说黄巢是杀人不眨眼的红胡子。没见过黄巢义军的老百姓,就相信这是真的了,听说黄巢来了,就急忙逃难。

这一年,黄巢的义军从山东打到河南,大兵就要围住邓州城了。黄巢到城边查看地形,只见成群的男女老幼从城里逃出来。一个妇女背着包袱,手里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怀里却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感到很奇怪,就跳下马来问她:“请问大嫂,你们母子慌慌张张地要到哪里去?”那位妇女说:“县衙门今早晨挨门传令说,黄巢要来血洗邓州城,男人们都被抓去护城,剩下的老老小小都要出城逃命去。”

黄巢把妇女手里拉的那个小男孩抱起来,问她说:“你为什么手拉小的,却怀里抱一个大的呢?”

那个妇女悲痛地说:“抱的这个孩子,他父亲被官兵抓去修城累死了,他母亲有病没钱治,活活地耽误死了,这孩子是一根独苗苗。手拉的这个孩子是我亲生儿子,万一黄巢追来,我宁肯丢掉亲生儿子,也要留下邻居家这根独苗苗。"

听了这些话,黄巢深为感动,就说:“大嫂你放心吧,穷苦老百姓是黄巢的父母,他决不会杀害他们的。”

那妇女说:“杀不杀谁知道,俺也没亲眼见过。”

黄巢说:“黄巢也是个穷苦百姓,活不下去了,才起来造反。官府里那些鬼话千万别信它。”

那妇女又说:“听说黄巢两条眉毛连在一起,三个鼻眼,是个青面獠牙的妖怪。”

黄巢哈哈大笑起来说:“你看我有几个鼻眼?”

那妇女苦笑着说:“您真会开玩笑,您又不是黄巢。”

黄巢往那个妇女跟前走了几步说:“我就是

黄巢!”

那个妇女吓得打了一个冷颤,跟头把势地往后退了几步,抬头看着眼前这个威风凛凛的男子汉。

黄巢说:“大嫂,你不要怕,我黄巢专门和官府、贪官作对。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老百姓。只有爱,不会杀呀!"

那个妇女自言自语地说:“真的吗?只有爱 --不会杀?”

黄巢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他灵机一动,伸手拔了两棵,对那妇女说:“对!有艾不杀!大嫂,你快快回城,暗暗传话,让穷人门上都插上艾,有这个记号,保管一个不会伤害。”

那妇女听了黄巢的话,千恩万谢地回城去了。黄巢的话很快传遍了全城的穷人家。当天晚上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了艾。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黄巢率领大军攻城,很快打进了邓州城,杀了民愤极大的县官和几家富豪、开仓分粮,城里的穷苦百姓一起欢呼。

从这以后,端午节插艾就成了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沙洲日记|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6月22日 星期四 晴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我们就迎来了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着诸多的传说,但流传最广的是屈原的故事。

屈原深受人们爱戴,但遭人陷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在外。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词,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后来,秦军攻破了楚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却无能为力。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投江殉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华章。

屈原死后,人们怀念他、崇敬他。每到五月初五,人们便把食物用苇叶包起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他的祭品。从此,就有了端午吃粽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说到粽子,我可就有话说了。

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准备好馅料和糯米,只见她左手拿起一片粽叶迅速的卷成漏斗状,右手抓起一把泡好的糯米装进粽叶里,再塞几块猪肉,最后用粽叶把它们牢牢包住,一会儿功夫,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新鲜的猪肉,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饱满的粽子。接下来便是煮粽子了,把粽子下锅蒸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吃了。粽子出锅之后,剥开一层又一层的粽叶,露出白中带黄的糯米,咬上一口,软糯无比,真叫人回味无穷。

端午到,粽子香。片片粽叶,包裹的不仅是佳节的仪式感,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包粽子,包的是一份快乐;吃粽子,吃的是一种幸福;过端午,过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生:文明沙洲芙蓉学校1801班 黄 媛 指导老师:周亚南)

端午节的故事,你知多少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一、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二、端午节的起源说

(一)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灭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种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期,伍子胥楚国人,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后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是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苦。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报出父亲尸体。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三、端午节的传承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四、端午节节日习俗

(一)习俗活动

端午节期间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此节日,比如:1.赛龙2.挂艾叶菖蒲3.放纸鸢4.沐兰汤5.跳钟馗6.斗草7.打马球8.躲端午9.画额10.拜神祭祖11.打午时水12.浸龙舟水13.五色丝线。

(二)节日食物

1.粽子 2.五黄3.五白4.五红5.茶蛋6.大蒜蛋 7.打糕8.煎堆9.薄饼10.面扇子11绿豆糕12.艾馍馍13.油糕14.菖蒲酒15.臊子面16.红枣糯米饭

(三)节日文化

端午日赐衣:《端午日赐衣》是杜甫所作,出自《全唐诗》。《端午日赐衣》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五言律诗。

竞渡歌、竞渡诗、端午日。《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多彩又多样。

《和端午》: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浣溪沙·端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四)端午音乐

离骚,中国古琴名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离骚》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此曲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惨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五)书画作品

《端午图》清-任伯年 《午》端图清-郎世宁 《端阳佳品》清-吴昌硕等等

(五)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塞神舟会习俗:是湖北省黄石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在这次申遗中,申遗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以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大部分组成。

苏州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吴越图腾祭。端午习俗最早是祖先们的龙图腾祭以及祈福辟邪习俗,包括龙舟竞渡、吃粽子、拴五色丝线、挂菖蒲、戴香囊等,这些习俗内容在苏州许多地区保存。而苏州端午节还有着“悬钟馗像”“采百草”和“独囊网蒜等特色习俗。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公元前278年的端午日,深受人们景仰的伟大诗人屈原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时局的极度无柰,跳入汨罗江的万顷波涛中。从此,汨罗江畔便诞生了一个传承了二千多年的民间节日——端午节,并由此派生了一项经久不衰的体育运动——龙舟竞渡。

(六)节日意义

1.人文关怀 :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人们将端午作为和谐家庭社区关系的重要时机。

2.家国情怀:追念与祭祀为国为民奉献生命的先贤,高扬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主题。

3.传承:传承发展民族节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现代中延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