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暖心的抗击疫情早安问候图片带字,最新早上好问候暖心句子
不管疫情如何,我们一如既往,报个平安,传递祝福,感恩人生中的亲情友情和缘分!愿我们安康,快乐每一天!
雨生凉,花带香。一缕轻风送秋爽。话虽简,情意长,一句问候暖心房。少外出,把疫防,你我平安保健康!早安吉祥 !
大街小巷防疫情,牵肠挂肚没有停。病毒无情人有情,相互惦念少出行。但愿疫情随风去,岁月静好人康宁!早上好!
疫情不稳,处处小心;一声问候,一片真心;不论远近,相互关心。愿我们顺心如意每一天。
风雨同舟,彼此安康,远离病毒,迎接曙光。祈求我所有的亲朋好友,疫情中都能平安无恙,一切安好! 平安吉祥!
不论远近、相知在心;疫情还在、处处小心;一声问候、心心相印;有思念,有关心,有牵挂,还有深情的祝福!平安!幸福!吉祥!
静静等待疫情早散,默默守望天下平安;深深祈祷我们都好,人人都愿绿码相伴;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一起迎接阳光灿烂!早上好!
人到夕阳乐悠悠,荣华富贵咱不求。只求健康和长寿,快乐幸福度春秋。只求新冠快点走,方便出门去旅游。早上好!
清晨的问候,就是我们彼此相约。相约平安、相约健康、相约幸福、相约快乐、相约疫情过后的阳光。大家早上好!
盼望,外出无阻;希望,国家太平 ;渴望,疫情早除 ;祈望,幸福安康。愿我们都健康快乐,平安无恙。早上好!
新冠依然凶,防疫莫放松:每天互动几分钟,说明都在健康中:愿亲多保重,疫情无情人有情,情谊尽在问候中。早安无恙!
每天都给自己一句鼓励的话,每天都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目标,每天减少一些无谓的抱怨,生活就会充实一些,与梦想的距离也就更近一些。愿你早安。
记住这十个字让你受益终生:“忍”能养福;“忠”能养禄;“乐”能养寿;“动”能养身;“学”能养识;“静”能养心;“勤”能养财;“爱”能养家;“诚”能养友;“善”能养德,早安,朋友,祝从容幸福每一天,早安!
清晨曙光初现,享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傍晚日落西山,欢乐随你一天。愿摘下彩色的花朵,扣上思念,许下祝福;愿平安绕您身旁,喜悦与你同行,好运永相随!早安!
早上醒来笑一笑,心情快乐精神好;活络胫骨扭扭腰,生活健康每一秒;事业芝麻节节高,好运连连天天妙!愿清晨好心情,早安!
最新疫情早安问候语图片精选 疫情非常时期早上好祝福图片带字温馨
1、禅心之中何处有恨?太遥的,不是烟霞,不是明月,是人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鸟一天堂,生命若弦,双手弹指之间,处处是禅意。禅月不语,于是得乱世清幽。禅心不歇,于是得一世清静。早安!
2、看人生百态,评生活无奈,笑悲哀愁苦,听往事如风,尝五谷杂粮,觉百感交集,抒寂寞孤独,道思念情愁,发短信条条,许愿望无数,祝周末快乐!
3、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祝你今天有个好心情,早安。
4、昨夜美梦伴君醒,我祝你有好心情,一路绿灯待你行,一帆风顺你准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5、有一种幸福叫天长地久,有一种拥有叫别无所求。有一种遥远叫天涯海角,有一种思念叫肝肠寸断,还有一种叫失恋无言以对。早上好
6、人生苦短,用心生活。人之所以烦恼,在于记忆;人之所以放弃,在于选择;人之所以宽容,在于理解;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感情;人之所以充实,在于过程;人之所以成功,在于勤奋;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早安!
7、让风吹走你的忧愁,让雨洗掉你的烦恼。让阳光带给你温暖,让月亮带给你温馨。让友情带给你快乐,让爱情带给你幸福!此短信为你今天带来好运!早上好!
8、一缕阳光带来一片光明,一阵微风带来一份舒适;一声问候表达一种关怀,一句祝福表达一心相牵;一个微笑带去一天开心,一条短信带去一片温馨,一句话语问候一声早安,轻轻一按为你送去愉快。
9、走错了路,要记得回头;爱错了人,要懂得放手。人心都是相对的,以真换真;感情都是相互的,用心暖心。只是一起走过一段路而已,何必把怀念弄得比经过还长。早安!
10、早上好,吃饭了吗,没吃的话,送你一盘鸭,吃了会想家;还有一碟菜,天天有人爱;配上一羹汤,一生永健康;再来一杯酒,幸福会长久;另加一碗饭,爱情永相伴。
与儿童共写那诗意乡土的歌
来源:【中国教师报】
花花绿绿的/田野/要沉睡了/愤怒的/犁田机/挥舞着大大的手/跑过来/五颜六色的/草儿和花儿/一个连一个/被赶进了泥土里/哗哗的/小河/唱着歌儿/花花绿绿的/田野/要沉睡了……
这是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学校学生陈荣浩写的一首小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都是孩子对乡村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这样的诗,正是教师董艳带学生写的,也是她所热爱的乡村教育生活的缩影。
“用诗歌开启乡村的每个黎明,以诗歌吟唱生命成长故事,这就是我们乡村师生享有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诗歌,董艳建立了自己与乡村孩子的生命联结,用18年的时光相互陪伴,师生写了3000多首诗,这些质朴单纯的文字飘进了学生心里、老师心里、父母心里。
18年从教生涯,董艳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从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从特级教师到安徽省最美教师再到全国名师,一系列变化背后是不变的初心: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与乡村孩子一起筑梦新生活。
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
从学生时代起,董艳便与文字产生了不解之缘。她喜欢阅读,痴迷于小说,后来到师范学校读书,还写起了小说。
200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董艳来到乡村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向来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的她感到一丝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排解自己在异乡的孤独。
夜色渐浓,董艳在日记中追问:“什么样的教育姿态才是一个乡村教师该有的?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教育的世界?”带着这些困惑,她遇到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于漪老师那句来自生命深处、闪烁教育光芒的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震撼了董艳的心。于漪老师的“如水姿态”也将董艳的生命裹入其中,与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
为了“学做教师”,董艳一遍遍在寝室模拟课堂教学,将报刊中的优秀教师做法摘抄在备课笔记本上……凭着一股子韧劲,入职一年便成为一匹黑马。一路过关斩将,董艳拿到了县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打破了获奖教师的教龄纪录。之后,这匹黑马似乎一下子被“看见”了,公开课、经验交流接踵而来。为了不降低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值,董艳更加“用力地教”,教学成绩显著,但她却说自己没有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2007年,董艳外出学习,她第一次看到城里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们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手边有大量的书可以自由阅读。回来后,她看到简陋的教室,望着仅有的几本被学生传烂了的书,不禁问自己:“我应该为乡村孩子做些什么?”
儿时那些如饥似渴读到月上柳梢的记忆涌上心头,她决定要带班上的孩子“读起来”,用故事填满乡村孩子的童年。董艳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讲故事,写作文时配上图画,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孩子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4年时间,董艳与学生一起坚持共读,孩子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方面收获很大,整体表现突出。
用诗歌走进孩子心灵
2010年,困惑再次来袭:“教育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教育与生活应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共处呢?”董艳手捧《礼记·学记》,看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想着教学相长,却苦苦找不到出路。
直到2011年一次公开课上,董艳选择了《清明》一文的吟诵教学,在这堂课上,董艳发现孩子们被诗歌所吸引,看着乡村孩子那专注的眼神,她看到了儿童内在丰富的生命力。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乡村孩子从小便被包裹在大自然中,这种亲密与联系是与生俱来的。董艳所执教的学校地处大别山外围,内有河道、山峦,田野肥沃广阔,完全可以就此取材。
“诗歌离乡村很近”,这个发现让董艳激动不已。但她也深知诗歌要以关注儿童生命、热爱生活为引领,以发展儿童思维、重视情感体验为支撑,“宁贴在地面行走,也不在云端舞蹈”。
通过乡土诗歌的吟诵,进一步锤炼孩子的语感,董艳发动学生集体作诗、个体作诗,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并帮助他们形成合作意识。“乡土乐”这一诗意课程体系就此开启。
2013年9月,董艳启动了课程“沐浴古来之风”。借助朗诵音频教学生吟诵,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师生从平仄声律到古诗吟唱再到绘画解析,在对对子里穿越,在古诗词里穿梭,在小古文中徜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成了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一颗心!
通过诵读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午餐时学生都能按秩序安静排队下楼。盛汤时,许多学生自愿让更小的同学先来,值日老师反复说教竟不如这一次诵读更有效果。董艳知道,学生是真的读进去了,文字的精髓也悄悄影响了他们。
2013年,董艳与学生借着《向着明亮那方》的吟唱走上了课程“那诗意乡土的歌”。以读写“乡土儿童诗歌”为主题,在每个黎明诵诗、写诗,说创作的小故事,谈吟诵的体会,共读共写共享诗意。周二集体朗诵《麦苗》等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诗,由学生为诗配画,把诗改写成故事;周三董艳写诗送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赏析,给诗配画;周四集体作诗,董艳引导学生对农村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挖掘,确定主题,集体创作《插秧》等诗歌;周五习诗,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说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展示个体创作并说说创作的小故事;周六“寄诗”,静下来,沉进去,凭着记忆,课堂上学生的言行举止,言语表达时的神情变化,倾听者的面部表情……董艳完成一周诗歌课程的记录,反思教学行为,提升课程质量。
2014年3月学生写诗送给董艳:
一个个孩子,笑了/一篇篇写话,动了/一本本书,醒了/笑了,一个个文字/动了,一篇篇课文/醒了,一个个动态/我们的董老师/很热情,天天钻进教室里/和我们在一起……
听到学生的诵读,董艳说:“做教师,任何表扬都比不上学生纯洁的语言让人觉得幸福。”
师生就这样读了600多首儿童诗,董艳写了600多首儿童诗,学生累计创作了3000多首儿童诗。学生的儿童诗先后发表在《少年诗刊》等杂志上,董艳则写了20多万字的课程叙事,先后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征文中获特等奖、年度十佳课程提名奖,申请的六安市市级课题《乡土儿童诗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于2019年顺利结题。
之后,结合古诗词的厚重、儿童诗的活泼,董艳和学生一起把古诗词、小古文、课文改写成儿童诗,开启了“诗与诗”“诗与文”“文中诗”等课程,孩子的心智得到了解放和成长。“乡村孩子是一首诗,这首诗荡涤着我的灵魂,让我以生为镜,反观师魂;农村教育是一首诗,这首诗纯净着我的生命。”就这样,董艳不再困惑,而是以自然为师,开启了教学相长之路。
以诗人的情怀做教育
做教师,也做诗人,以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一直以来,董艳都未停下探寻自我成长之路,她阅读、写作、思考、实践,在小小的乡村开出了一朵香气四溢的花。
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董艳从未忽视过孩子的阅读,她与孩子一起“荡舟书海”,每月共读一本书,从共同批注到上推进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幻想、人文、科学等系列书籍纷纷走入乡村孩子的眼中、心中。
在《夏洛的网》共读中,学生刘岚潇在读后感中写道:以前,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现在我会写诗了,也会写文章了,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了一张网,让我相信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也可以为他人织网……
师生一起共读了500多本书,孩子们写的读书笔记、做的手抄报攒了一人多高。在一次学生征文比赛中,董艳班里有3个学生参赛并捧回了两个省级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家长也竖起了大拇指:“农村孩子也很棒!”
从读书中来,再到写作中去,董艳开启了“品味乡土生活”课程,带领学生走进超市,走向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手中的笔描摹农村生活。
初冬时期,穆蕊蕊写的小诗感动了很多人:
种太阳——送给我们的乡土
冬天到了/忙了几个季节的/动物们,也该/睡一个好觉了/这个时候/我真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给他们搬过去/让每颗心灵/还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我看见了我们家冻得缩成一团的小鸡,我就想我应该种一个大大的太阳了。”穆蕊蕊在谈起自己的创作故事时说。
当孩子的小诗、创作感言以及配画发表出来以后,许多家长被这颗柔软的心感动了。
2016年,董艳以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为突破口,研发读写课程“远方的诗”。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开启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每周一封信的书写,让他们在阅读彼此文字中了解对方所在的环境,感受那被拉长的教育温暖。
2017年3月,郑恩耀给妈妈的信中这样说:“亲爱的妈妈,您怎么样了?您的身体好吗?最近吃得好吗?活好不好干?辛苦吗?我的学习您不用担心,我会很努力的……”
妈妈回信:“可爱的儿子,妈妈很好!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也好。就是想你了!只要你健康成长,妈妈什么都好……”
每每在群里看见这样的信,董艳的泪就止不住地流。留守的孩子不再因缺失的爱而孤单,远走的父母不再因爱的缺失而不安,此刻的家长和孩子是幸福的。
用心用情守一方乡土教育
在阅读中,董艳认为有一本书最契合自己的成长,那就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怀特海在书中提到了“教育节奏”的概念,并用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进行定义。做学生18年,做教师18年,董艳尝试以自己18年的角色转换来给这个“节奏”和阶段作出注解。
在读与写的精心雕琢和梳理总结中,董艳逐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课堂叙事形式:教材解读,浪漫感知,用走进的方式,站在读者、学者和教者的角度剖析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课堂叙事,精确记录,用走进的方式,使用现象学描述法,还原一个本真的教学现场;教后反思,综合运用,用走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解读与教学差异,预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出入。
董艳的读写行动引来了不少关注:她成了教师领读者,与老师们一起共读;她在《教师博览》首届读书论坛上分享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教育写作心得;她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讲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读写故事……2016年,在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及霍邱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董艳申请成立了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她带领义工教师进行线上、线下阅读及教育交流,教育服务覆盖了10多个县市的60多个乡镇,惠及8000多名师生。义工教师高亚男说起公益课程,深情款款:人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时,眼睛会发光的。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正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生家长说,公益课程是农村孩子最好的“营养餐”。
2019年,在董艳的倡议下,一群乡村教师成立了“燎原”成长团队,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他们希望以叙事来解读教育,以阅读来成长自己、成全学生。疫情期间,他们以“抗击疫情,守护希望”为主题开展线上公益课程“晨诵 共读 说写”推送,惠及六安市2000多名学生,深受大家喜欢。
“不管18年还是28年……学生的方向就是我的方向。”董艳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