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上观山水”完美下联我已对出,能拿77万吗?
很早的时候,我便知道有“观音山上观山水”这样一个上联,无人对出下联,那时便有心尝试,但最终没有对出。最近又看到此上联又在征集下联,最佳下联的奖金高达77万,相当于一个字11万,我便仔细研究一番,最终完美对出下联。下面跟大家分享我是怎样对出下联的。
要对出好的下联,首先要选出合适的地名。
很多人会天南海北地去搜寻地名来对下联,却没有去了解主办方的要求。主办方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要将征得的对联,作为观音山的山门联,因此人家特意要求“投稿作品须融入东莞观音山的景物元素(以自然生态元素为佳)”。所以下联的地名,要从观音山景区中选。
还有,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可以有两种意思:一是观音菩萨在山上观赏山水;二是游客在观音山上观赏山水。这要求下联也必须能作出两种解释,要做到这一点,下联的地名也得跟上联的地名一样,是人名(观音)加景观(山)组合成的地名。
我没有去过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所以只能通过地图寻找景区内的地名。我要寻找的是人名加上景观组成的地名,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地名就没有几个了,我最终选定地名“月老台”。
上联得之天然,下联必须用巧。
上联中的地名“观音山”,“观”字与“山”字重字,那么下联“月老台”,“月”字跟“台”字必须重字。
但是,上联的“观”字在重字时是动词,而下联“月”字在重字时却没法用作动词。所以我只能用一点技巧,使用谐音字。
所以下联的“月”,重字时我使用谐音,就能变成动词了,比如用“跃”、“越”……
于是便对出了下联:月老台前越台亭;月老台前越台亭。
对是对上了,但意思有些奇怪。再修改一下,我想到了个情态动词:“悦”。
于是最终下联对为:月老台前悦台亭。
月与悦同音,虽不像上联那样重字,但读起来感觉是一样的,台重字,台亭跟上联中的“山水”一样,是并列关系,这些都符合上联的形式。下联同样可以作出两种解读:一是月老在台前看到漂亮的台亭而感到高兴;二是游客看到月老台前美丽的亭台楼阁,感到很高兴。
这个下联,完全符合主办方的征联要求。
声明一点,将“台前”改为“台旁”,将“台亭”改为“台楼”、“台阁”,都属于我对出的下联的范围。
在对出这个下联之后,我进一步想,能不能让下联跟观音山景区的特色结合起来。
于是我进入了景区的网站,在网站上看到景区会举办许多相亲活动,想把它打造成姻缘圣地,景区有许多景点都是与爱情相关的,如相思亭,月老台,同心锁等。
于是我便以爱情为主题,思索第二个下联。
地名仍是月老台,我首先想到的是“月老台前悦台兄”,台兄是兄台的倒装,但似乎没见人这么倒装过,于是我改成“月老台前悦台端”。
台端是平辈之间对对方的尊称,我想的是,一对男女,在观音山上观山水,当他们来到月老台前,对彼此产生了爱意。
但是,“台端”不是并列关系,与山水对不上。
于是我思索良久,猛然间灵光一现,对出了我最满意的下联:月老台前悦台伯。
这里要解释一下,台是指祝英台,伯是指梁山伯,台伯引申出来指男女。
这个下联,可以理解出许多层意思:一、月老看到台前像梁山伯祝英台一样相爱的情侣,感到很高兴;二、月老在台前为一对男女牵上红线,让他们彼此相悦;三、一对男女,他们在观音山上观赏山水,在景区尽兴游玩,当他们来到月老台前时,彼此之间产生了爱意,成为了像梁山伯祝英台那相相爱的情侣。
这一下联,无论是主题、韵味,我都觉得极为符合观音山景区,完全对得上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不过主办方要求平仄符合”平水韵“,而伯字在平水韵中是入声字,也就是仄声,不能用作下联最后一个字。但若是按中华通韵,伯是阳平第二声,则完全符合要求。
这就是我对出的两个下联:
1、月老台前悦台亭;
2、月老台前悦台伯。
大家觉得,这两个下联能拿77万吗?
“观音山上观山水”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最佳下联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了打造文化名山,与广东楹联学会共同组织“观音山上观山水”最佳下联征集活动,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设立奖金之高,影响范围之广,评奖悬念之谜,堪称楹联文化史上的奇迹、奇葩,引起了圈内的巨大反响,也引发了人们对一些深层问题的思考。“观音山上观山水”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最佳下联?
很多人说,只要出联人、出钱人满意,就是“观音山上观山水”想要的最佳下联。说的有道理,但不够准确。准确地说,符合《联律通则》、配得上’观音山上观山水’、体现中华文化智慧,才是想要的最佳下联。
什么叫符合《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是千余年来楹联艺术规律的总结概括,是指导楹联创作实践的基本遵循,也是鉴赏楹联作品质量的准则尺度,也是楹联艺术创作的一次解放、拓展与提升。
《联律通则》最核心的是六条基本规则,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形成意联。简称“五对一意”。
从“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评奖情况看,绝大多数人对“五对”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对“一意”理解不够深刻,应用不够自觉,甚至把它撇到一边了。这是创作不出和评选不出最佳下联的根本原因。
规则明确:“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二十多个字,揭示了楹联艺术的绝妙处:出一个联,就能用“意义关联”、“内容统一于主题”的规则推导出另一联。运用之妙,存乎一“意”。如果偏离了“意”,上下联就“貌合神离”联不上了,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简单明了,一语中的,给人以明确的意义:到观音山上观赏山水自然美景。
按照“形成意联”的规则推导它的下联,直接关联的是观音菩萨或者佛学智慧。假设把观音二字忽略了,还能推导出什么样的下联?上下联还能统一于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座山失去了最大的特色——观音还能吸引人吗?到这里旅游还有多大意义?文化名山还有主题灵魂吗?
超出了观音或佛学范围“意义”就关联不上了。由此可见,“观音山上观山水”想要的最佳下联,第一位的是要符合《联律通则》,“五对一意”一个都不能少。
什么叫配得上“观音山上观山水”
《联律通则》解决了楹联创作“五对一意”的通用性普遍性问题,但未解决具体的特殊性问题。说白了,就是要解决下联用什么来对观音的特殊性问题。
对“观音山上观山水”,出联人邹继海先生有两种解读:一个是无主语句——在观音山上观赏山水。还有一个是有主语句——观音在山上观赏山水。
对第一种解读,大家没有任何异议。对第二种解读,大家普遍感到故弄玄虚,牵强附会: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观赏什么山水?出联人身为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广东楹联学会会长难道不懂吗?当然不是不懂,而是有深层的用意:把观音从整个句子中突出出来,增加分析认识问题的深度。这就是他讲的观音、观音山是两个实体,下联中要有旗鼓相当的对应。
有人说:“下联老对不上来,不让观音欣赏山水,你让她干什么去啊?”当然这是风趣、幽默。
观音是菩萨。菩萨的觉位是自觉、觉他,略低于佛陀的觉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但远高于罗汉的觉位——自觉。菩萨中影响最大的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大乘佛教认为,人人有佛根,人人可成佛,修成佛陀、菩萨、罗汉正果的,是无量的。
从无量的佛陀、菩萨、罗汉中,选一个合适的“角色”对观音,应该不成问题,但恰恰出现问题,遇到了近乎无解的难题:具体选到谁都对不住观音。罗汉的觉位低,肯定对不住。就是用最顶级的释迦牟尼佛来对观音,也不尽人意。
这上联出的真绝,太绝了!
什么叫体现中华文化智慧
“观音山上观山水”的最佳下联征集,连年征战,久攻不决,难道真的无解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它的“最佳下联”究竟在哪里?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智慧里。如果连“观音山上观山水”的最佳下联都找不上,还能有中华文化自信吗?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通达则恒久。这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也适用于对联的推导、鉴赏与学术争鸣。
在“形成意联”的大前提下,下联用哪个具体的佛陀、菩萨都对不了观音,怎么办?从学习佛学智慧入手,而后化繁为简,推敲精选。
比如什么是“佛陀”?翻译成汉语就是“觉者”。“觉者”可以对观音。什么是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萨埵”是大士、大菩萨的意思,是尊称。菩提是觉、智、道的意思,去掉两个顿号,就是“觉智道”了,觉智对观音,道对山。觉者、觉智是佛教专有名词。可以推出“觉智道中觉道心”,“觉者道中觉道心”的下联,算是有“形成意联”的答案了。觉道、觉心也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以此类推,还可以找,找到更好的选项。
有人说,这不符合“下联中须融入东莞观音山景点且具有诗意”的要求。放眼眺望,观音是观音山最醒目的景观。下来就是道路,不是景观的“好景观”。可能是投入资金最大的项目,也是到观音山旅游利用率最高的基础建设。人们走在崎岖漫延的山路上,边走边看,看了山水美景,看了不少景观,增加了佛道儒智慧,难道这样的道路不是重要景观吗?不是觉智道、觉者道吗?道路好,景观好,森林好,山水好,风水好!值得到此一游、多游、常游。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有观音雕像主景观,还有佛道儒“三圣堂”、“五福林”、道教“仙宫岭”等名胜,是中华儒释道文化高度融合的风水宝地,是观赏山水自然美景、觉悟道心人文智慧的旅游圣地。
如果在下联中体现佛学为主,兼顾儒道精髓,满足征联各项要求,应该能算得上当之无愧的最佳下联——闪耀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光芒,汇聚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精神力量,启迪、激励着人们用真理战胜人生烦恼痛苦,到达快乐幸福的理想彼岸!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具体的、生动的、入心的、给力的、增福的。愿“观音山上观山水”早遇知己,喜结良缘,以崭新的神采祝福来自四面八方的有缘人!
恳请多提宝贵意见,旨在切磋交流,活跃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