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地母经2023癸卯年预言解释家家门前挂藩旗(地母经2023癸卯年预言解释)

地母经2023癸卯年预言解释家家门前挂藩旗(地母经2023癸卯年预言解释)

老人讲述的2024年预言:一龙治水,十牛耕田,三人分饼有何玄机?

导语:老人说,2024甲辰年(龙年)是“十牛耕田,三人分饼,一龙治水”,是什么意思呢?老话有何预示,在理吗?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

从古至今,农民的心情都是被天气左右着,靠老天赏饭吃,好的年景人们的生活会更容易一些。

现在人们判断天气和年景主要是通过气象卫星和数据中心结合气象观测站的大数据来判断。

比如,判断天气,现在可以通过气象卫星,从太空俯瞰广大的地表区域,获取云雨状况。然后,通过地面雷达设施向所在空域云层发射电磁波,观测数百公里范围内云层中的凝结核、冰晶以及雨滴或雪花的形成情况。最后,把这些数据汇总好,发布实时、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天气预报。

气象学家会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经验,建立气候预测模型,根据这些历史气候数据和当前的气候状况,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但是,在古代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判断年景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只是一个笼统大致的判断。

比如,根据《地母经》中的诗句,来预测当年农作物生产情况的好坏。

还可以根据《春牛图》中来判断,《春牛图》老辈人比较熟悉,现在年轻一些的人可能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其实,它就是一幅画,这幅画上,画了一头牛和一个牧童,用七言诗句预测当年的天气情况和农作收成等。

古人也会用《枕中记》来预测年景,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来逐年预测未来的。

而老人说的“十牛耕田,三人分饼,一龙治水”,是老黄历上的一种预测年景的手法。就是根据灶马头上图案和文字来预测当年的天气情况和农作收成等。

例如,根据正月第一个辰日和丑日的方式来推算龙的数量和牛的数量,然后预测当年是“几龙治水”,“几牛耕田”。灶马头上的文字也被视为预测收成的依据。

下面我们就来拆解一下,“一龙治水”,“十牛耕田”,“三人分饼”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是用天干地支来计算日期的,天干也叫十干有十位,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位,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将天干和地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

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俩俩配对,循环起来正好是60组,因此,人们常说“六十一甲子”。

另外,古人是动物来形象化的代表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那么,怎么判断公元年是什么干支年呢?

方法也不难:用(公元年号-3)÷10得出余数,就是年干;用(公元年号-3)÷12得出余数,就是年支。

例如2023年:(2023-3)÷10得出余数是0,0就是十,天干第十位是癸;(2023-3)÷12得出余数是4,地支第四位是卯。所以,2023年是癸卯年,卯-兔,是兔年。

再算一个2024年:(2024-3)÷10得出余数是1,天干第一位是甲;(2024-3)÷12得出余数是5,地支第五位是辰。所以,2024年是甲辰年,辰-龙,是龙年。

明白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就能理解“一龙治水”和“十牛耕田”怎么来的了。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正月里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出现在初几就是“几龙治水”。比如,正月初五是正月里第一个“辰日”,就是“五龙治水”,正月初七是正月里第一个“辰日”就是“七龙治水”。“几牛耕田”也是一样的方式,就看正月里第一个“丑日”(丑属牛)出现在初几,初几就是“几牛耕田”。

2024年是甲辰龙年,正月里第一个辰日正好是正月初一这天,按上面说的方法,就是“一龙治水”;第一个“丑日”出现在正月初十这天,所以是“十牛耕田”;饼和“丙”谐音,找正月里第一个“丙日”,是在正月初三这天,所以,是“三人分饼”。

下面来看一下“十牛耕田,三人分饼,一龙治水”有什么预示:

一、十牛耕田

听老辈说,牛的数量越少,说明越是风调雨顺。因为,风调雨顺,土壤土地松软,一头牛就能把所有的活干完了。牛用的越多,说明当年不是旱了,就是涝了。

二、三人分饼

三人分饼这个没什么好解释的,三个人分一个饼子吃,分的人越多说明粮食的收成越差,最好的是一个人吃一个饼子,最差的是12人分饼。

三、一龙治水

俗话说“龙多靠,龙少涝,五龙六龙风调雨顺。”一龙治水说明雨水是比较多的一年。

以上这些说法,其实是一种老黄历上面的说法,只能是作为了解,不能用于判断现在的年景。分享出来,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下,古代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是如何判断年景的。

如果,大家非要看看还准不准了,我们可以结合2023年的情况来看,因为,2023年也是“一龙治水,十牛耕田”。

写到最后:

2024年的年景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

公元2024年是公历闰年,共366天,农历上是甲辰年(龙年),无闰月,共354天。

由于,2023癸卯年是“双春年”,年头年尾各有一个立春节气,导致2024年甲辰(龙年)里没有立春节气。把整年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称为“盲年”,俗称寡妇年。又名滑头年。

您知道“寡妇年”都有什么样的说法吗?年景如何呢?期待您的分享!

2024甲辰龙年预言:“豆麦无成实,六畜亦遭迍”,明年年景咋样?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文字/路聊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期待,也有各种各样的预测。比如,虽然2023年还没有结束,但2024年已经有了迹象。2024年是甲辰年。对明年有何预测?记录在《地母经》。

《地母经》 是 《黄帝地母经》 的缩写。它是根据太岁干枝的顺序,预测每年农作物、牲畜的生长和收获,以及不同地方可能发生的农业事情的书。它在民间广泛流传。

甲辰预言:“豆类和小麦将会歉收,所有牲畜都会受苦。”摘自诗《甲辰年·地母经》:太岁甲辰之年,稻麻半空。春夏泛滥,秋冬季堵塞。鲁地桑很好,吴邦谷不丰。桑弃末是一位高贵的女王,祝贺你犯了一个好错误。售价估计极其昂贵,而且隆冬时节,雪都结冰了。卜曰:领先的是甲辰,总共5分。豆类和小麦无法实现,六头家畜也受到损害。冬至过后,霜雪纷纷落下。

明年的情况如何?据预兆:不好

“豆麦不长,牲畜皆受苦”。这是什么意思?豆麦是指不结果子的豆类和麦子。 “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狗、猪; “受苦”就是受苦受难的意思。这个词出自古代文献《庄子·天运》,暗示六生肖也有厄运。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甲辰龙年,豆类、小麦可能不会结出真正的果实,可能容易枯竭,牲畜也可能会遭受苦难,饲养不良。

另外,《孔圣枕中记》甲辰龙年预测如下:“孔子曰:甲辰稍有福气,庄稼半空。春夏多水,秋冬无雨。”鲁地桑蚕好,吴稻丰,收成四成,死六群,不吉利,商价上涨,三冬雪冷。”

“豆麦不收,六羊亦遭殃”就是“收成仅百分之四十,六羊死而有灾”。谷物产量较差。收成有10%,但回收率只有40%,严重减产。六牲畜还容易生病,这意味着它们在饲养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从而影响其生长。

通过这句话,我们也反过来了解到,收成不好,牛容易生病。主要原因是气候问题。风雨不稳,野粮长势不好。正如他们所说,它应该冷或不冷,它应该热或不热。出自“春夏多水,秋冬无雨”。你也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春天和夏天就是春天和夏天。雨水较多,容易造成内涝。持续的降雨,特别是春季,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此外,夏季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正是需要阳光的时候。持续的阴雨天此时也不利,但秋冬季少雨意味着雨水较少,干旱的机会较大。

气候无论是冷还是热,都很容易影响农作物,牲畜也遇到很大麻烦,无法正常生长。

2024年是甲辰龙年。据预测,今年的情况不太好,很容易出现减产的情况。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因为我国农业状况和自然灾害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我们仍然需要预防潜在的问题。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结束-

原创 / 茶话会

学习传统文化新知识,期待大家一起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2023,从地母经到皇极定数

2023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近期网上出现不少关于2023年年时灾害的预言,虽然其中蕴含了古人的智慧,但过于相信就成了迷信。为普及国学知识,今天我介绍两种年时预测的方法,一种很常见,叫黄帝地母经。另一种几乎没有人知道,叫皇极数。我先来谈谈《黄帝地母经》,经文成书年代与作者已不可考,地母经按60甲子一年一卜,是一部根据当年太岁干支依六十甲子的顺序排列,预测每一年农作物与养殖业的长势及收成,古中国大地上可能会发生的农事灾害的书籍,民间农家历都会印上当年经文部分。

2023年是癸卯年。

地母经癸卯年象曰:

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

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

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

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

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

蚕妇走忙忙,提篮相对泣。

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

卜曰:

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

耕夫皆勤种,贮积在三冬。

桑叶虽然贵,丝绵却已丰。

  在古时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桑麻稻麦,人畜疾瘟,刀兵贼寇和旱涝霜雪都是大事,地母经都要说到。然后是方位分野,如经文中的燕、赵、吴地等等。地母经推断范围主要指古代中国九州分野区域,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汉族生活的区域,东北、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并不包括。2023年地母经内容言语平实,就不解释了。

下面我再介绍一种较为高深,人所少知的预测年时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皇极数,用皇极数推算岁序休咎是《了凡四训》中的孔道人所使用的方法。据考证这个孔道人就是明代云南牛人杨向春,孔道人的学问又来源于宋代大哲学家邵康节的皇极经世学说。皇极数与大家熟知的铁板神数有关。这个明代云南人杨向春究竟有多牛?他的本领有多大?我以后发文介绍。下面,我把他在《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中预测推断岁序休咎的方法作个介绍,他的方法是“先将当年立春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纳音共算,积成几策,阳辰年加乾策,阴辰年加坤策,三因起数,除去周天,用九除之,见零数即其卦,便知岁之丰凶,其卦用后天”.

2022年立春是在2月4日上午4时58分,干支是壬寅、壬寅、戊子、甲寅,纳音分别为金箔金、金箔金、霹雳火、 大溪水,壬寅年属阳辰,干支数用太玄数,乾策216,坤策144,周天数365。我相信有点皇极数基础的国学爱好者,如果用其法推算2022年岁序休咎皇极定数不是难事。创制皇极经世的先贤们说“一坎、水潦为患、田禾少收、盗贼生发,二坤、春有时疫、秋多雨泽、六畜有伤,三震、阳气复还、五谷无实、人民惊恐,四巽、风雨不时、暴伤田禾、五谷少收,六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兆民有庆,七兑、霜雪不时、田禾枯槁、兵革频兴,八艮、雨旸顺序、五谷丰登、民多瘟疫,九离、雨水不均、亢旱为害、人民少乐”,皇极经世的宇宙观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用对于皇极数我们切不可执迷其中,否则就是迷信了。我们研究国学时,须知古人创制的许多预测方法都是依托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都有缺陷和短板。打个比方说,汉代科学家张衡创制的地动仪就是一个模型,有科学的依据,在当时能发挥作用,但是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时俱进。中国古代的皇极经世学术体系博大精深,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皇极数推岁序休咎只是一个知识点,其它如值年卦、声音说、策轨数等等很复杂。中华民族老祖先们在《周易》系辞中说“生生之为易,成象之为乾,效法之为坤,极数之来之为占,通变之为事”,“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发源于周易的国学文化千百年来开枝散叶,各有传承。走进新时代,我们固然需要传承老祖先留下的聪明才智,但是对其中掺杂着封建迷信的糟粕,必须预以辟谬厘清。《黄帝地母经》萌生流传于民间,显得粗糙。而皇极经世学说千年以来在道门羽客和林泉博雅之士间传承嬗变,不免泥沙混杂,无论专业人士还是民间爱好者,必须在批判的基础上予以研究!

地母经对2023年的预言,可信吗?

2023弹指可到,又到了一年一度梳理预言的时候了。有些是古人留下的智慧,有些是现代大师们对大自然万事万物总结规律得来的警示参考,很有价值。好,咱们也不废话,这个视频咱们先梳理一下地母经是如何描述2023年的。

地母经

地母经是古人观察大自然对农耕文明影响的规律总结出来的,以一个甲子为循环,对每年的描述又分为诗曰和卜曰,2023癸卯年,的诗曰是:

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

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

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

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

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

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

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

卜曰是:

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

耕夫皆勤种,贮积在三冬。

桑叶虽然贵,丝绵更有工。

地母经每一年的诗曰第一句都是以太岁加上干支开始的,比如今年是壬寅年,所以第一句就是太岁壬寅年,2023年是癸卯年,所以就是太岁癸卯年。那么为什么要以太岁开始呢?因为在我们中国古代文化里,太岁是指大道智慧与能力凝聚的精神与意志。这些智慧与能力之神。是人道的保护神,能引导人道众生在自然灾害中预先脱难,趋吉避凶。因此,太岁是掌管一年凡间事务的天神,由六十位星宿神流值年,那为什么是六十位尼?因为一甲子,正好是60年。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可见太岁,是诸神中很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主宰全年运程。

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是,2023年,有喜有忧。

第二句,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这句话也很好理解,春夏雨水冰雹比较多,而到了秋天雨水减少,甚至干旱。

第三句,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在古代燕赵主要指的河北,天津、辽宁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地。吴地主要指的是江苏以南,浙江以北等地区,第三句意思就是这些地方农作物收成比较好。

第四句,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这句话也很好理解,并且非常的准,因为我们现在不就是多疾病吗?按照国外其它国家的疫情走势判断,至少明年上半年之前,我们还是要被病毒反复折磨,甚至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变异毒株,六畜瘴烟起,指的是猪牛羊这些动物也会各自因为病毒受到很大影响。

第五句,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这句话单句解释起来很好解释,但是这句话却是上篇中最难解读的一句,网上很多人可能为了制造焦虑解读成,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受灾,以至于蚕都没桑叶吃了,但是这样解释却和第三句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互相矛盾。

就这句话结合上下文该怎么合理解释,我想了近两个小时,我觉得后三句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应该这样解释。正是因为前面的风调雨顺,桑麻长势很好,于是蚕农扩大养蚕规模,结果没想到养的蚕太多了,导致树上的桑叶都被吃完了,蚕没啥吃了,于是蚕妇走忙忙,提着篮子在各地寻找桑叶,最后的结果是收获了很多的蚕丝,但是过程却是尽费人心力。我记得我小时候养蚕就是这样,附近找不到桑叶,跑十几公里外给蚕寻找桑叶。这样解释比较符合上下文,并且更贴合现实。你看,咱现在放开了,无论是生产还是经济都看到了希望,2023年,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寻找机会,可能过程比较艰辛,至少比往年要艰辛许多,但历经困难,最后的收获都是不错的。

下半部分的卜曰意思和上半部分差不多,你看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上半年风调雨顺,小麦玉米长势很好。下一句,耕夫皆勤种,贮积在三冬,这句话也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农民勤勤恳恳种地,收获的积蓄可以度过三个冬天;但是三冬在民间还有一个说发,指的是每年10月到次年1月期间,因为在这个期间蚕农需要对桑树进行冬季护理,从而积蓄能量,第二年厚积薄发。所以后半句或许说的是桑农在收成不错的前提下信心满满为来年做准备,也借桑农之事告诉所有勤勤恳恳的手工业和简单体力从业者,2023是复苏之前的黎明,大家不要放弃希望,要看的到春天才能不畏冬的严寒,心里要有光才能不被脚下的苟且泥泞。

好了,今天的地母经就解读到这里了,希望大家经过这三年的蛰伏,2023是这个下行周期里最后一个厚积蓄势之年,龙蛇厚积薄发指日可待

辛丑说“牛”

辛丑说“牛”

大象

岁至辛丑,是为牛年。在初期象形文字中,“丑”字画的是侧卧图,“牛”字画的是正立图。

“牛”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农耕社会,牛是六畜之首,更是“耕稼之本”,它的多少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率、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王朝的强弱兴衰。唐代御史张延珪曾说:“君所恃在民, 民所恃在食, 食所资在耕, 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 耕废则食去, 食去则民亡, 民亡则何恃为君?”(见《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三)

在中国民俗的每一本老黄历中,都会有《春牛图》和《地母经》。《春牛图》是中国古代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图内画了一头牛及一个牵牛的“芒神”,左右两旁分别载有诗句,这些诗句是预测当年的天气及农作收成。《地母经》是以六十甲子的循环为排列,一诗一卜,用作预徵该年农作物生产情况的经书。

记得去年(庚子鼠年)的《地母经》的诗卜(诗为:“太岁庚子年,人民多暴卒。春夏水淹流,秋冬频饥渴。高田犹及半,晚稻无可割。秦淮足流荡,吴楚多劫夺。桑叶须后贱,蚕娘情不悦。见蚕不见丝,徒劳用心切。”卜曰︰“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其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等情况似乎有些相符。

而据辛丑牛年黄历《地母经》的记载,今年似乎要比去年好上许多。其诗为:“太岁辛丑年,疾病稍纷纷。吴越桑麻好,荆楚米麦臻。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桑叶树头秀,蚕姑自欢欣。人民渐苏息,六畜瘴逡巡”(诗意:人民虽然可以过上休养生息的生活了,但“六畜”的疫病却一直滞留不去)。卜曰:“辛丑牛为首,高低甚可怜。人民留一半,快活好桑田。”(卜意:由于诸多原因,会有许多人离开这个世界,而留下来的人民则能很快活地享受生活。)

在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牛”更是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

在儒家文化中,坤地牛是为一体。震为龙《易·说卦》:“乾为马,坤为牛......”;“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唐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坤象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世间之德,莫厚于大地,而大地之德,却可以牛来代表。《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贤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名字即出自“厚德载物”,他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广为后世传颂与追崇。

在道家文化中,牛是与道家始祖老子同时闪亮登场。刘向在《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道德经》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体现的正是如牛一样的忍辱负重、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精神。

在佛家文化中,牛也有很高的地位,具足威仪与德行。《胜鬘经》中喻佛为“牛中之王”。《无量寿经》中赞佛、菩萨“譬如牛王,形色无有胜者。”而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里,有羊车、鹿车、牛车之喻;其中羊、鹿二车喻为小乘的声闻、缘觉,用牛车来代表菩萨乘,还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阿含经》里以十二种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个调和心身的修行要领,在《佛遗教经》里讲得更具体,“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禅宗祖师则以牛来喻众生之心。唐代全真宗慧禅师曾作《牧牛歌》,宋代普明禅师作《牧牛图颂》,廓庵禅师著《十牛图》,以牧牛来代表修行的十个境界。十牛图分别是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廛垂手,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通过渐进修行,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

禅宗祖师还把向身外求佛的人比作骑牛找牛。大安禅师初礼百丈禅师,问道:“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禅师道:“大似骑牛觅牛。”大安禅师又问:“识得后如何?”百丈禅师道:“如人骑牛至家。”大安禅师进一步问:“未审始终如何保任?”百丈禅师道:“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大安禅师由此领悟佛旨,安心住山,再不向外驰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发表讲话

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加要增加文化自信,努力激扬中华传统文化“牛”的精神。在昨天(2021年2月10日)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同时,“牛”的精神也是一种“至善”的境界,应当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此正是:

物换星移又辛丑,厚德勤耕不外求;

羊鹿权设心无住,老子牧歌骑青牛。

新春佳节,是为共勉!

(成稿于2021年2月11日,除夕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