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听过闰腊月?一年两个除夕?
时间过的飞快,马上又要过年了。前两天,有个朋友这样问我说,平时都听说闰五月闰七月,怎么没听过闰腊月,一次过两个年多带劲!
我本来想着一句两句就可以给他讲清楚了,但是发现好像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您有没有过类似的疑问呢?本着打破砂锅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们一次来弄个明白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我们现在用的农历是怎么样的历法?问到日期,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几天阳历多少号阴历多少号,那农历真的就是阴历吗?直观上,我们都知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也就是农历很明显是反应月亮运动周期的历法,是阴历;但又不完全是。为啥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农历的周期和地球公转周期是大概吻合的, 而且我们平时说的夏至冬至也是对应着阳历中的固定日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农历又是一部关于地球和太阳运动周期的阳历。所以,严格的说,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这其中蕴含了我们老祖宗强大的智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吧。
首先,农历如何精确反应月相?农历每个月中,先根据月相来定初一。规定朔月所在的日期为初一,朔月就是月亮绕道地球和太阳之间,暗的那半面完全对着地球,所以夜晚看不上月亮;而当月亮绕道地球的另一边,亮的一面对着地球,看到的就是满月,称为望月;每两个朔月间隔为一个朔望月周期。如果两个朔月间隔是29天则为小月,如果是30天则为大月。若朔望月周期长度不变的话,大小月应该轮流出现才对,可事实上月地日这个系统运行还是比较复杂的,周期也会发生变化可能相差13小时之多,平均起来为29.5306天。所以会出现连续大月或者连续小月的情况。
月相
如何保证农历一年周期和地球的回归年周期一致?解决了反应月相的问题之后,马上有个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知道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周期平均为29.5306天,一年12个月的话就是:
29.5306*12=354.3672天
这与地球公转周期365.2422天相差了10.8750天,这意味着每年就会相差11天左右,只要16-17年,就会出现冬夏颠倒的情况,六月飞雪、冬天扇扇。这显然不是我们老祖宗愿意看到的,所以就想到到置闰月来解决,开始想着3年一闰,发现多了,4年一闰又少了。后来经过计算发现235个朔望月周期大概和19个回归年一致。
365.2422*19≈29.5606*(12*19+7)
这就是19年7闰的来源。完美解决了和回归年周期不一致的问题。
19年7闰,具体闰哪7年呢?这19年中的7个闰月怎么插进去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农历中最大的智慧:24节气了。24节气就是把地球公转的周期分成24个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所以从这个方面上讲,24节气可是彻头彻尾的阳历哦。
农历24节气
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实际上我们平时说的节气是节令和中气的统称,其中我加黑处理的立春惊蛰等这12个叫节令,而剩下的雨水春分等这12个叫中气。从节气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到,它对指导农业的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用了节气这个工具,接下来就比较好处理了。我们规定,冬至必须在十一月,然后看一下两个冬至之间有多少个朔望月,如果有12个的话,那么就是平年,如果有13个的话就是闰年了。
新的问题:闰年有13个月,具体哪个月是闰月呢?我们已经知道,润年有13个月,而一年中只有12个中气,农历中规定每个月必须有一个中气,这样一来在闰年的13个月中,肯定会存在一个月里没有中气的情况,那么这个月就是前一个月的闰月了。
2020年农历四月之后的一个月中没有中气,所以为闰四月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很少听到闰腊月呢?是不是存心不让过两个年?这就需要讲讲我们现在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了,我们现在用的是定气法。定气法是对应我们以前用的平气法的,所谓平气法,就是把一年的天数,平均划分为24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说白了就是定时法。这种划分方法的有点是简单粗暴,但同时存在很多致命的问题,比如春分、秋分的时间不是很准,另外对日食、月食等现象的预测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差,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随着后来天文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公转的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平气法所遇到的问题正是地球在整个公转的过程中速度不均匀导致的。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运动速度不均匀,近快远慢
所以后来改用定气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所谓定气法就是把公转一周按照角度分成24等分,每15°对应一个节气,以春分为起点(太阳直射赤道)。这样就可以精确的表示冬至夏至等节气了。在这种方法处理的前提下,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在近日点(冬至)运动的速度快,在远日点(夏至)运动的速度慢,虽然每个节气都是占15°,但是时长却不一样。夏至附近一个节气可长达16天,两个中气相距的时间超出朔望月周期很多,很容易产生没有中气的情况形成闰月;而冬至附近,两个中气的间隔比较短,存在没有中气的月分的概率就比较低了。当然,概率低,不代表没有,上一次闰腊月是1574年,下一个要等到3358年了,想活到那天需要上天再给我多活几个500年吧!
说在最后小时候确实很喜欢过年,有寒假、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衣服穿,最重要的是还有压岁钱。可是现在已到了为人父的年纪,对过年的期盼反而没有那么大了。先是年味没有小时候那么浓了,再是过一年老一岁还觉得挺伤感的,还有现在轮到我们给压岁钱了,一年两个除夕的话,钱包伤不起啊。要是能过两个年的话你们怎么看?
我是砂锅ASK,打破沙锅,刨根问底。将来也许会用拍视频的方式和大家见面,如果您觉得我码的字有点意思,请帮忙点个赞吧~
为什么没听过闰腊月?一年两个除夕?
时间过的飞快,马上又要过年了。前两天,有个朋友这样问我说,平时都听说闰五月闰七月,怎么没听过闰腊月,一次过两个年多带劲!
我本来想着一句两句就可以给他讲清楚了,但是发现好像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您有没有过类似的疑问呢?本着打破砂锅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们一次来弄个明白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我们现在用的农历是怎么样的历法?问到日期,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几天阳历多少号阴历多少号,那农历真的就是阴历吗?直观上,我们都知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也就是农历很明显是反应月亮运动周期的历法,是阴历;但又不完全是。为啥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农历的周期和地球公转周期是大概吻合的, 而且我们平时说的夏至冬至也是对应着阳历中的固定日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农历又是一部关于地球和太阳运动周期的阳历。所以,严格的说,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这其中蕴含了我们老祖宗强大的智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吧。
首先,农历如何精确反应月相?农历每个月中,先根据月相来定初一。规定朔月所在的日期为初一,朔月就是月亮绕道地球和太阳之间,暗的那半面完全对着地球,所以夜晚看不上月亮;而当月亮绕道地球的另一边,亮的一面对着地球,看到的就是满月,称为望月;每两个朔月间隔为一个朔望月周期。如果两个朔月间隔是29天则为小月,如果是30天则为大月。若朔望月周期长度不变的话,大小月应该轮流出现才对,可事实上月地日这个系统运行还是比较复杂的,周期也会发生变化可能相差13小时之多,平均起来为29.5306天。所以会出现连续大月或者连续小月的情况。
月相
如何保证农历一年周期和地球的回归年周期一致?解决了反应月相的问题之后,马上有个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知道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周期平均为29.5306天,一年12个月的话就是:
29.5306*12=354.3672天
这与地球公转周期365.2422天相差了10.8750天,这意味着每年就会相差11天左右,只要16-17年,就会出现冬夏颠倒的情况,六月飞雪、冬天扇扇。这显然不是我们老祖宗愿意看到的,所以就想到到置闰月来解决,开始想着3年一闰,发现多了,4年一闰又少了。后来经过计算发现235个朔望月周期大概和19个回归年一致。
365.2422*19≈29.5606*(12*19+7)
这就是19年7闰的来源。完美解决了和回归年周期不一致的问题。
19年7闰,具体闰哪7年呢?这19年中的7个闰月怎么插进去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农历中最大的智慧:24节气了。24节气就是把地球公转的周期分成24个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所以从这个方面上讲,24节气可是彻头彻尾的阳历哦。
农历24节气
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实际上我们平时说的节气是节令和中气的统称,其中我加黑处理的立春惊蛰等这12个叫节令,而剩下的雨水春分等这12个叫中气。从节气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到,它对指导农业的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用了节气这个工具,接下来就比较好处理了。我们规定,冬至必须在十一月,然后看一下两个冬至之间有多少个朔望月,如果有12个的话,那么就是平年,如果有13个的话就是闰年了。
新的问题:闰年有13个月,具体哪个月是闰月呢?我们已经知道,润年有13个月,而一年中只有12个中气,农历中规定每个月必须有一个中气,这样一来在闰年的13个月中,肯定会存在一个月里没有中气的情况,那么这个月就是前一个月的闰月了。
2020年农历四月之后的一个月中没有中气,所以为闰四月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很少听到闰腊月呢?是不是存心不让过两个年?这就需要讲讲我们现在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了,我们现在用的是定气法。定气法是对应我们以前用的平气法的,所谓平气法,就是把一年的天数,平均划分为24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说白了就是定时法。这种划分方法的有点是简单粗暴,但同时存在很多致命的问题,比如春分、秋分的时间不是很准,另外对日食、月食等现象的预测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差,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随着后来天文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公转的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平气法所遇到的问题正是地球在整个公转的过程中速度不均匀导致的。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运动速度不均匀,近快远慢
所以后来改用定气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所谓定气法就是把公转一周按照角度分成24等分,每15°对应一个节气,以春分为起点(太阳直射赤道)。这样就可以精确的表示冬至夏至等节气了。在这种方法处理的前提下,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在近日点(冬至)运动的速度快,在远日点(夏至)运动的速度慢,虽然每个节气都是占15°,但是时长却不一样。夏至附近一个节气可长达16天,两个中气相距的时间超出朔望月周期很多,很容易产生没有中气的情况形成闰月;而冬至附近,两个中气的间隔比较短,存在没有中气的月分的概率就比较低了。当然,概率低,不代表没有,上一次闰腊月是1574年,下一个要等到3358年了,想活到那天需要上天再给我多活几个500年吧!
说在最后小时候确实很喜欢过年,有寒假、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衣服穿,最重要的是还有压岁钱。可是现在已到了为人父的年纪,对过年的期盼反而没有那么大了。先是年味没有小时候那么浓了,再是过一年老一岁还觉得挺伤感的,还有现在轮到我们给压岁钱了,一年两个除夕的话,钱包伤不起啊。要是能过两个年的话你们怎么看?
我是砂锅ASK,打破沙锅,刨根问底。将来也许会用拍视频的方式和大家见面,如果您觉得我码的字有点意思,请帮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