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为什么没人发掘秦始皇陵,原来不只是资金和技术的难题
说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自然离不开探讨他的陵墓——始皇陵。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兵马俑的发现,使这个神秘已久的始皇陵最终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不过兵马俑仅仅只是始皇陵的一部分,也就是陪葬坑,可是即使是陪葬坑,也依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实在想不到日后始皇陵的地宫一旦被发掘出来,那将是什么场景?无法想象。
兵马俑
而且关于始皇陵地宫的记载,有且只有《史记》里记载过,只不过司马迁先生也只是记载了寥寥数十个字而已。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地宫
由此可见,秦始皇为建立他的陵墓,先后动用了七十多万人修建,以至于运输石头的渭水都流不动了。如果这是真的话,这可比修建埃及金字塔壮观多了。
所以历代以来,想要探求秦始皇陵地宫之谜的人数不胜数。而根据现代技术的探测,地宫的封土还是保存的比较完好,虽然地宫外侧有小型盗洞,但总的来说,其地宫之内似乎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挖掘和焚烧。
那么从古至今,为什么没有人去发掘秦始皇陵地宫呢?
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技术上的问题。准确来说,应该是保护技术上的难题。你们以为挖这种类似始皇陵这种大陵墓很简单吗?当初挖万历皇帝的定陵的时候,就已经犯了一次错误。当时虽然万历皇帝和他的皇后“重见天日”,也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可是由于保护不当,很多文物一见光,就损毁了。比如皇帝及皇后身上的穿的丝织品衣服,当时的挖掘人员直接将丝织物用浆糊裱起来,所以这些衣服很快就变硬变黑,无法修复。还有一些古书籍由也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见空气阳光后被损毁。
而始皇陵明显比定陵更大,更气魄,发掘这样的帝王陵,更要谨慎对待。
第二点,发掘时间遥遥无期。从1976年发掘开始,到今天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可是仅仅是止步于兵马俑坑。据测量,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而整个始皇陵大约是是兵马俑坑总面积的13倍多。而经过连续30多年对兵马俑坑的发掘,也只是占为了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照这样挖法,去发掘整个始皇陵,那得要挖多少年?
地宫封土
所以要把始皇陵其他的部分都发掘完,百十年都很难。只能够陆续的、有计划的发掘一部分。
第三点,由于挖掘时间过长,可能需要几十年,所以需要的资金可能是个无底洞。当初汶川大地震后,国家要建立一个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馆,光预算就要23亿人民币左右。那挖始皇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没人说得出来。
问题是永远没有结束的,包括考古发掘,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墓。如果都像当初郭沫若一样,为了探究万历皇帝的秘密,就着手挖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那么历史上的遗案当然就解决了,当然埋藏在地底下的文物也损毁了。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就把始皇陵打开,保护是第一位的,只有保护好了才能研究。宁可留给后人,也绝不能使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遭受任何破坏,从而被后世子孙唾骂。
以前读到《史记》里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描写,仿佛就在脑海里呈现出地宫里的景象。曾经也希望国家能够发掘出秦始皇的地宫,让世人看看地宫中到底究竟有什么秘密,满足我的好奇心。可是现在我不希望了,这地宫里的一切是属于地下的,属于历史,或许地宫里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所以还是留给我们一份美好吧。
现在有一套白话文版的《史记》,读起来不会觉得晦涩难懂,总共有4本,现在只需48块钱,还包邮。除去邮费,相当于一本10块钱左右,是不是觉得很划算?
《史记》
如果想要学习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的【去看看】即可购买。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新知问答|秦始皇陵墓到底被盗掘过没有?
编者按:开阔新视野,分享好知识!《新知问答》是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联合出品的知识类问答栏目,致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聚合和传播高品质原创内容。
秦始皇陵是被人盗掘过的,但是没有挖到地宫,地宫是皇陵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皇帝的遗体所在的地方。现在国家拥有陵墓的许多数据可以为陵墓的挖掘提供帮助,但出于保护目的暂时不会挖掘秦始皇陵。
通过对这些现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就可以推断出它到底被盗掘到什么程度。
1.各种物探方法的作用
(1)重力异常反映推断地宫的开挖范围最为明显,对宫墙也有一定显示。
(2)磁异常反映封土堆中的细夯土墙最为明显。
(3)电阻率法异常反映推断墓室最为明显。
(4)测汞法异常提供了推断地宫内存有大量水银的依据,也反映了地宫的开挖范围。
(5)核磁共振法和自然电场法对判断墓室是否进水和阻排水渠的阻水效果良好。
(6)弹性波法对探测地宫的效果不理想(可能是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存在问题),但也对地宫开挖范围及其内部复杂结构有所反映。
(7)地温法对推断地宫有所反映。
(8)激发极化法探测墓室中有无金属制品有一定效果。
2.本次探测发现的物探、化探异常特点
(1)在封土堆中部,磁法、重力、电法、弹性波法和测汞法5种异常的位置基本一致或相互套合。
(2)它们共同反映了封土堆下经过大规模开挖和建造。
●为判断地宫存在与否新提供了多种电阻率断面、重力异常、弹性波法反射剖面与绕射点和地温等综合地球物理依据,验证了汞地球化学和磁异常依据。多参数资料相互印证和补充,提出了封土堆下经过大规模开挖、有墓室、墓道、宫墙、水银等配套建筑,有的还是石质建筑以及封土堆本身存在复杂规整结构的推断。这一切说明封土堆及其以下是真墓,不是假坟。
汞地球化学异常和磁异常虽然属于验证性质,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汞的热释谱进一步说明了汞异常来自地下,并非由封土含汞量变化引起;对磁异常的起因则有全新的认识。
● 给出了地宫及墓室大小、埋深等方面的定量描述。
● 提出了墓室主体尚未坍塌和进水的认识。
● 还提出了对“旁行三百丈”以及封土堆南沿存在砂砾石人为堆积等推测,虽因资料过少,依据尚不充分,却给后续研究者提了醒。
● 观测结果与历史记载相符或不矛盾;
● 关于封土堆下存在墓室、封土堆中存在细夯土墙和地宫开挖范围等主要推断已经部分钻探验证证实。地下的各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挖掘,比如汞的存在会让小蟊贼不可能自己打盗洞进入地宫中。
先说秦始皇陵概要:
秦始皇陵区由封土堆、内外城墙和内外城墙内外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区构成,分布面积约56平方公里。
秦始皇地宫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样一个传说,于是1981年原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化探研究所)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上进行了土壤汞量测量,发现封土堆中部有较强的汞异常分布。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秦始皇是玩真的啊!用水银做山川大河这真的太酷了。第二个是我们其实早就具有开墓的能力,但是不会这样做。
这次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使用了重力、磁法、电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核方法)、地温法、核磁共振法和测汞法等8大类方法。电法、弹性波法和测汞法还进行了亚类方法对比,这样才基本给出地宫全貌的全面认识。
地球物理方法一般是进行剖面测量,剖面测量的图像结果均为横截面,利用多个横截面来推断整体,下面就是秦始皇陵的工作布置图。
探测结果:
1.封土堆中部下方经过大范围开挖
我们利用重力方法在封土堆的6条剖面上进行了实验,在封土堆中部观测到了明显重力异常,我们推断由地宫中的回填夯土引起。因为地宫开挖后,回填土经过夯实。夯土的密度比正常土大,可以引起重力异常。
布格异常是经过一系列改正后的原始观测曲线,剩余异常是消除了区域异常后的由封土堆下方浅部高密度体引起的异常。经变密度改正后,已经消除了地表以上封土堆的影响,封土堆中部仍有明显剩余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应由封土堆下方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
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又使用了弹性波法在上述推断地宫开挖范围处,弹性波法的观测结果与外围有所不同,应是重力观测结果的一种旁证。
这两项基本已经可以证明,封土堆下确实有大范围开挖的情况。
2.封土堆中部下方存在地宫墓室
测量采用电测深法,可以给出地表以下、某一深度以上电阻率变化的情况,也即能直观地给出异常体的埋葬深度概念。
这里放一些大家比较好辨识的高密度电法电阻率断面图。
除4剖面外,其余4条剖面在封土堆中部原始地表以下都存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高阻异常。由于地形影响严重,原始观测结果图上封土堆中部下方不但未显示高阻,反而显示低阻,消除了地形影响后才显示出高阻异常。
若墓室尚未坍塌,近似于土层中的一个空洞或木质结构体。空洞(特别是石质壁、顶围限的空间)或木质结构体的电阻率明显高于土层,因此推断椭圆形高阻异常由主体尚未坍塌的墓室引起,也就是中间可以看出明显与其他地方不同的那部分。
3.墓室主体尚未坍塌
2部分的电阻率断面图基本可以证明墓室主体尚未坍塌,也可以用其他多个角度来旁证一下。
墓室坍塌与否,其地球物理异常是不同的。例如坍塌后其上方封土中裂隙比坍塌前发育;坍塌后空洞消逝,墓室内外都由以土为主的物质组成,墓室与外围的密度、电阻率、磁化率、波速等差异将大大减小。
这里用氡气测量进行验证,地下氡气沿裂隙向上方运移,氡气测量的低值段对应裂隙不发育地段;相反,高值段对应裂隙发育地段。放射性氡气测量结果在上述推断墓室部位对应计数率低值段,其北侧则出现计数率高值段。氡气测量剖面北段计数率高值区与秦始皇陵考古队在该次工作之前发现的一处大型陪葬坑群相对应,这一陪葬坑群已经焚烧坍塌,其上方封土裂隙发育应在情理之中。因而,墓室上方对应氡气测量低值段,有理由认为墓室上方封土裂隙不发育,进而推断墓室主体尚未坍塌。
4.墓室中尚未进水
现在有一种直接找水的新方法——核磁共振法,我们在封土堆上及其外侧布置了5个测点。
经过地球物理数据解译得到以下结果:
在推断墓室和推断地宫范围内,相当于推断地宫的深度上都为不含水区,而南阻排水渠南侧,在相同深度上却为含水区。
根据以上测量结果,推断墓室尚未进水。
5.地宫中存放着大量水银
1981年的土壤汞量测量已经在封土堆中部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推断由史书记载的地宫中的水银河、湖、海引起,得到了考古专家的认可。
本次进行了土壤中气汞量测量,还测试了土壤汞的热释谱。
这个异常就比较明显了,土壤汞量测量反映的是自建陵至今土壤累积吸附的结果,气汞测量反映的是当前土壤中气体的含汞量(因为不被吸附的气体容易与大气交换)。两种异常均明显,是否意味着地宫中的“汞河、汞海”尚未干涸?
6.封堆中部建有细夯土墙
经过不断深入多次磁性测定后,发现封土有明显磁性,且粗夯土与细夯土的磁性也有一定差异。经验证证实,异常范围与封土堆下方细夯土墙的范围近乎一致,因而异常主体由封土堆下方细夯土墙引起。细夯土墙内、外为粗夯土,这种复杂的封土结构,也应是封土堆下方存在真墓的一个证据。
7.关于地宫大小、形状和埋藏深度的定量推断
1.地宫位置
地宫位于封土堆中部,近矩形状分布的磁异常下方。
2.地宫形状
由于目前只有磁法开展了面积测量,因而主要依据磁异常的形状推断地宫的平面投影形状,断面形状的推断则主要依据重力反演结果。
(1)前面已经提到,反映与地宫密切相关的封土堆下细夯土墙范围的磁异常,其平面展布大致呈矩形状,因而认为地宫主体的平面投影应为矩形状。
(2)重力的反演结果显示,在垂向上,地宫上大下小(大概就是漏斗的样子)。以上两点均与秦始皇祖先的墓制相同,而且与考古专家的以往推断一致。
开挖边界实际应为多级台阶状,由于重力异常没有显示多级台阶的明显信息,我们只能按斜面近似多级台阶。其它方法目前也未观测到多级台阶的明显异常。探测使用了之前的地宫开挖范围、宫墙及其上部的细夯土墙、墓室、墓道的信息。
我在这里直接放上常密度布格重力剩余异常三维反演成果图(上面红色曲线是实测的曲线,然后蓝色的是拟合出来的,相当于计算的。最下面的就是通过实际情况、数据和专家们的经验汇合而成的人机交互的结果。)
多个剖面的结果可以像三视图那种一样来推测出地下的立体模型。
这两张反演结果是洛阳铲进行约束后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到地宫的形状,两张图拼一下就有立体的影像了。
3.地宫的大小、尺寸
依据重力定量反演的地宫开挖范围、宫墙;电法定量反演的墓室和磁法定量反演的细夯土墙结果,对地宫的大小、尺寸描述如下:
墓室范围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15米,顶深约475米(海拔高程)。
宫墙范围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高约14米,宽约8米,顶深约469(海拔高程)。
地宫开挖范围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深约30米。细夯土墙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宽约15米,高约30余米。
必须说明,实际目标物都是三维的,而这次工作除磁法外都只进行了剖面测量,由于没有面积性测量资料,大多只进行了二维定量反演,有的方法虽然利用剖面资料进行了三维定量反演,属于勉为其难,不能达到真正的三维效果;磁法虽然进行了面积性测量,但遇到不少干扰(特别是在关键的封土堆顶部),因而精度受到损失。鉴于以上两点,上述定量反演数据的精度受到影响,误差可能较大。
作者:李泽玺(知乎用户)
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的立场及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