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隋炀帝弑父了吗?揭秘真相
隋炀帝有没有弑父,一直是个谜。唐朝魏征主持编修的《隋书》,记载了隋文帝杨坚临终时发生的事情,虽然没有明说,但已经暗示了隋炀帝杨广弑父了。其后宋朝司马光编修的史书《资治通鉴》,基本依照了《隋书》的说法。至于大家信不信隋炀帝弑父,那就见仁见智了。
当初,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卧床养病,皇太子杨广入宫服侍医药。杨广担心万一父皇杨坚驾崩,需要提早做好防备,于是写信向杨素询问对策,杨素一一为杨广解答。不料,送信的宫女将书信误送到杨坚那里,杨坚看后龙颜大怒。
史料来源《资治通鉴》: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
杨坚的宠妃宣华陈夫人美艳无双,也在床前侍奉杨坚。一天早上陈夫人去更衣,杨广一把从后面将她抱住,欲行不轨之事。陈夫人挣扎,逃到杨坚的寝殿。杨坚发现陈夫人神色异常,于是询问是何缘故。陈夫人不敢隐瞒,哭着说:“太子对我无礼。”杨坚闻言大怒:“这畜生不足以让我托付大事,独狐皇后误导了我。”因为当初独狐皇后劝说杨坚废黜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故杨坚有此说。
史料来源《隋书·列传第一》: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
杨坚于是召见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说:“让我儿过来!”柳述等人以为杨坚要见杨广,杨坚又说:“我要见的是杨勇。”柳述、元岩奉命起草诏书,给杨素过目。杨素立即将此事报告给杨广。
杨广大惊,矫诏逮捕柳述、元岩下狱。又命令东宫亲兵入宫宿卫,封锁仁寿宫,禁止他人出入。又派张衡进入杨坚的寝殿,将陈夫人以及服侍杨坚的宫女带到他处。片刻后,传来杨坚驾崩的消息,而杨广秘不发丧,当时朝野内外对此很有异议。
史料来源《隋书·列传第一》:(杨坚)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那么隋炀帝杨广有没有弑父呢?按理说,杨广身为皇太子,杨坚重病在身,活不了几日,杨广根本没必要弑父,因为杨坚死后,杨广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即位。
但是如果真的如史书记载,杨坚得知杨广非礼了宣华陈夫人,下诏召见杨勇,显然是要废掉杨广,重立杨勇为皇太子或者传位于杨勇。那么杨广不是失去太子之位那么简单,而是会死的,因为当初正是杨广设计陷害的杨勇,使杨勇被废,一旦杨勇东山再起,杨广必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杨广完全有动机弑父。但是,谁也没有亲眼看到杨广弑父,只能对此表示怀疑。帝王家的权位斗争最为残酷无情,杨广即便弑父也不足为怪。
同样是“杀兄上位”,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杨广为何却成了暴君?
文 | 方圆
说起隋炀帝杨广,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一个穷奢极欲,贪图享乐,荒淫无道的大昏君,关于对他的评价,可以说用尽所有的贬义词都不觉得多。但是话说回来了,历史上的隋炀帝真的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昏君吗?
当然了,有人还用“暴君”代替了“昏君”,似乎这个词在他身上显得更为贴切一些。但是注意了,“暴君”这个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就是性格的残暴。但隋炀帝杨广的性格是不是残暴呢?这恐怕还不好说。要知道,在他继位后的第二年,就从新将律法给修订了,其中就有两百多条罪名都被相应的减轻了。他的这一举措可是赢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的,因为文帝时期所实行的严刑峻法早已让百姓们叫苦连天了,而这下子也终于能松了一口气。
隋炀帝杨广——剧照
当然了,也许你还会说,杨广为了争夺皇位把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给杀了,这难道还不是暴君的行为吗?但其实,这在古代中国,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这样的事并不新鲜。
的确,杨广继位后是把自己哥哥杨勇给杀了,这不假,至于杀他的父亲,这也只不过是一家之言罢了,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信度。再者来说,唐太宗李世民还不是因为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才成功继位的吗?况且他还把这两人的后代赶尽杀绝。但结果怎么样?唐太宗李世民被定义为了“明君典范”,而杨广却被骂成了昏君的代表。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们为了权力斗争而杀死自己的亲人,实际上并不能成为被骂成暴君的理由。那么,隋炀帝被骂成暴君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隋炀帝杨广——剧照
按照熊存瑞教授在《隋炀帝》一书中的观点,这里所谓的“暴君”,并不是对性格的描述,而是“儒家对于皇帝的一种政治评价”。而这种评价中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皇帝独断专行,不听大臣的意见。二是皇帝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超出了百姓能够承受的限度。而隋炀帝杨广刚好满足这两条,所以才被儒家骂成是暴君。但是请注意了,隋炀帝之所以会被儒家骂成是暴君,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历史大势推动下的结果。隋炀帝的独断专行,和当时的政治需要有关。还有他不加节制的利用社会资源,背后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那么具体有什么表现呢?
隋炀帝杨广——剧照
首先来说一下隋炀帝杨广的独断专行。
隋炀帝独断专行,不听劝告,这看上去就是他个人的性格问题,那为何说这是和当时的政治需要有关呢?
我们举个例子。杨广继位后的第三年,大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三个人私下议论,说隋炀帝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错误。比如当时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带着随从前来朝见隋炀帝,隋炀帝让人修建了一个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大帐篷,用来迎接他们,这样做太浪费了。再比如隋炀帝最近有点迷恋音乐和杂技,有沉溺享乐的倾向。俗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被人听到后,就向隋炀帝打了小报告。隋炀帝当场勃然大怒,随即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把三位大臣都给杀了,还把他们的儿子放逐到了边疆。
也许你会问了,这三人不过是在背后提几句意见,却要把人家给杀了,还要把人家的儿子流放到边疆,这难道还不是独断专行吗?这难道还不是暴君的行为吗?但是你要知道,当时隋朝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一个面貌。要知道,隋朝建立于北周,隋文帝杨坚将北周皇权夺到手中以后才建立的隋朝,而隋朝的建立是需要军功集团的,而这军功集团主要就是当时鲜卑贵族,也称“关陇军事贵族”。如果你了解独孤皇后,那么你就知道隋文帝的起家原因了。所以,当时隋朝的政治格局并不是皇帝一家独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看这些军事贵族脸色的。
大运河
而这里的贺若弼,他不姓贺,而是复姓“贺若”,这是鲜卑贵族的姓氏,贺若弼是鲜卑贵族的一员。杨广之所以要杀掉这三个老臣,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所谓的诽谤朝政,其实是暗含打击军事贵族,加强换皇权的用意。
其实这样的事,在隋唐两朝很常见,皇帝常常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选择与贵族博弈,这是很正常的。但是皇权和贵族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打天下的时候,皇权能与贵族结合,互相合作,但是到了治天下的时候,贵族就不能出来指指点点的,也不能和皇权形成对抗,否则两者就会产生巨大的冲突,从而引起更大的危机。例如在后来的隋炀帝出征高句丽,就是因为和关陇贵族形成对抗,试图打击关陇贵族集团,但是结果呢?却把自己给误了。
所以,隋炀帝的独断专行,实际上是因为政治的需要。
李世民——剧照
接着我们来看,隋炀帝不加节制的利用社会资源,却为何背后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其实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生前做的一系列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话说回来,一个皇帝能够劳民伤财的前提,是国家首先得拥有一套高效的行政系统,方便皇帝来调动社会资源。而这套行政系统便是文帝留下来的遗产之一。具体来说的话,是文帝时期对行政系统的几项改革。
首先,他规定地方官统一由吏部任命,改变了此前地方政府自行任命官员的状态。其次,他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精简为州、县两级,大大节省了行政开支,提高了效率。同时,他还规定各州每年要向中央推荐三名人才,充实官僚队伍。这些改革的宗旨,是将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隋炀帝上台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调动全国各地的资源。他难以抑制自己建功立业的欲望,这使他成就了伟业,也使他成了“暴君”。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了。
大运河
那么,隋炀帝为何要修筑大运河呢?
其实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沟通南北,二是服务洛阳。而这两个目的,也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首先就“沟通南北”来说,隋朝建立之前,中国还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朝统一之后,想要将这分离数百年之久的南方和北方连在一起,就得通过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达成的。
此外,大运河建成之后,洛阳就一下子成了全国物质的集散中心,而隋朝定都在这里,也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地缘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了唐朝,而后来的武则天也将都城从长安迁到了这里。而洛阳的政治地位,是得依靠大运河才能得以维持的。 所以,这条大运河远的不说,就说离它最近的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人们都骂它是因为劳民伤财才建起来的,其基本上都是负面评价,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时,中央政府越来越依靠来自南方的物资,这时候,人们对大运河的评价也就转变成了正面的了。而后来唐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条大运河。陈寅恪先生指出,黄巢之乱破坏了运河运输,使中央政府不能及时获得来自江南地区的物资供应,唐朝政府于是走向了灭亡。
所以,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顺应历史大势而已。
李世民——剧照
当然了,我们对隋炀帝的之所以会有负面评价,实际上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是受唐朝时候魏征所主持编撰的《隋书》中的一些负面描述。但是要注意的是,唐朝时候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的。
当然了,隋朝本身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为了彻底终结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开创新的时代,隋朝的皇帝势必要重建自己的权力,并通过修建大型工程和对外战争,去巩固和保卫新生的大一统帝国。而隋炀帝恰好处于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但也正是他的野心和自负,最终使他背上了“暴君”的骂名。本文也并非要给隋炀帝杨广“翻案”,只是想表达一个道理,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能是听之任之,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应该在自己的考虑和分析后,才应做出最后的判定。
就拿修筑大运河这件事来说,我们大部分看到的是隋炀帝杨广的残暴,当然了,我们也不否认他这一行为却是有点过。但是话说回来,处在这样一个复杂时代的隋炀帝杨广,是否在作决定的时候也是倍感踌躇呢?其实有些事,他不得不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隋炀帝毅然而然的走在了风口之上。其功过是非只留给后人评说!
资料参考:《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