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56:周瑜的性格弱点暴露,蒋干吹牛不打草稿,小乔舞剑助兴
这是两个顶级谋士之间的碰撞,周瑜凭借自己大都督的权威,给诸葛亮下了一道军令。
周瑜:“请先生率,关羽,张飞,赵子龙等将,夜袭聚铁山,将曹军的粮草一把火烧尽了。”
视频加载中...
对面周瑜挖的这个坑,谁曾想聪明的诸葛亮,面不改色的欣然接了。于是急匆匆的就要去准备,谁成想在营帐门口,看见了鲁肃,铁着脸也没搭理他,这让鲁肃很是疑惑,开口询问起了周瑜,结果周瑜不紧不慢的,让鲁肃坐下后说道。
周瑜:“不瞒你啊子敬,今明两夜,孔明必死。”
于是周瑜说出了,派诸葛亮夜袭曹操,粮草大营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借曹操的手,除掉诸葛亮。听完让鲁肃没有反应过来,而周瑜担心诸葛亮耍花样,于是安排鲁肃去监视诸葛亮。
老实人鲁肃来到了诸葛亮的营帐,提醒诸葛亮,夜袭曹操粮草这活,弄不好会丢掉性命的,诸葛亮却轻摇折扇,一脸自信的回答道:“我是诸葛亮,号卧龙,非周公瑾之辈。”
这让鲁肃纳闷了,好心提醒却数落起了周瑜,于是质问诸葛亮这话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你听说过江南小儿的歌谣吗,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听听连江南小儿都知道,周公瑾只会驾船水战,其它战法他不成啊。”
就这样鲁肃呵呵一笑,把这歌谣复制粘贴给了周瑜,周瑜听了怒气冲冲道:“此番劫曹军粮草大营,不用他去了,我自率一万大军前去,看我能也不能。”
很显然诸葛亮把住握住了,周瑜的性格弱点。巧妙地用一首童谣,施展了激将法,才成功的帮自己躲过了,这一必杀之局。
这一刻鲁肃才看出了,这是诸葛亮的计谋,倒是他成了传话筒,诸葛亮为了感谢鲁肃,于是让鲁肃去劝周瑜,不要去夜袭曹操的粮草大营。
诸葛亮:“曹贼多谋,平生用兵,最爱断人粮道,自己的粮草大营,岂能没有重兵布防,大都督若去曹营,必深陷敌阵 非死即伤。”
不过老实人鲁肃,还是想不明白,诸葛亮的一系列的操作,干脆当面问起了诸葛亮。
鲁肃:“假如我没有来过你这儿,再假如你的那首儿歌,也没有把公瑾激怒,他非要让你率军,偷袭曹军的粮营,你还会奉命送死吗。”
诸葛亮:“我会奉命前去的,大都督军令嘛,在下岂敢不遵。”
紧接着诸葛亮又反问鲁肃:“当我嘲笑周公除了水战,别无所长时,你难道一点都没有觉察出,我的用意吗。”
说到这里俩人微微一笑,笑的仿佛像两只老狐狸。
就这样鲁肃回到军营之后,再次把诸葛亮的建议,告诉了周瑜,周瑜也想明白了前因后果,叹息一声暂时引而不发。
这时战将吕蒙进来禀告,说曹操的战船已经抵达三江口。
周瑜:“来了多少战船。”
吕蒙:“遮天蔽日,一望无际。”
结果周瑜却没放在眼里,当即下令带上十艘快船,五百弓弩手,要去看看曹操战船的样子。这让一旁的鲁肃急眼了,提醒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三军将士的性命集于一身。如果周瑜出了意外,那三国的局面可就崩盘了,但是周瑜却不这么认为。
周瑜:“曹军的水军战船,都是新近制造的,从未与我军交战过,我如不亲眼看一看,如何制敌。”
这下让鲁肃吃了不懂水战的亏,紧接着周瑜又借吕蒙的嘴,说出了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曹军追击他们,才能测出曹操船只的最大时速,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武器装备情况。有了这些信息,他才好做战略部署,鲁肃听了恍然大悟。
鲁肃:“公瑾真是智勇超群呐。”
很快周瑜的战船,就靠近了曹操水阵,曹操这边果然,派出了战船追杀,结果被周瑜引到了浅滩。
周瑜:“瞄准中间那艘将船,放箭。”
就这样吃了一顿箭雨,败下阵来。初战吃了亏的蔡瑁张允,来到曹操营帐请罪。
蔡瑁:“禀丞相,周瑜亲自率船前来探营,末将急令三十艘快船追杀,几乎得手,却不料。”
曹操:“不料还是被他逃脱了 是不是。”
看到曹操不是那么好骗,张允倒是实实在在的承认了错误,反倒是蔡瑁还在那忽悠曹操。
蔡瑁:“湖洎不同于长江,洞庭是静水,长江水流湍急,切分上下游 上下风之别,丞相,造船三五月可成,但水战功夫,非经年累月才能练成啊。”
曹操闭上了眼睛,忍下了这口气,谁让他对水战一窍不通,凡事还得依靠蔡瑁,这样的水战名将。就这样蔡瑁成功的,把曹操给忽悠过去了。
在蔡瑁二人退下后,曹操一脸愁容的感慨道:“唉,东吴水军厉害,刘备步骑善战,孙刘联手抗我甚是恼人啊。”
结果这时候一位谋士站了出来,表示他可以为曹操分忧,而且还能让曹操不战而胜。
曹操:“蒋干,你竟有如此本领,还不快说。”
这让蒋干觉得是他,展示实力的机会到了,当场表示和周瑜自幼同窗,好的都盖过一床被子,只要他出马,必能说服周瑜来降,听完让曹操兴奋了起来。
曹操:“你如能说服周瑜来降,便是我大胜东吴的第一功,就如同当年许攸教我,乌巢劫营一样。”
蒋干自信的要让曹操,等他的好消息,而已经尝过甜头的曹操,对于蒋干这次行动,表示会大力支持,结果蒋干却表示:“一叶扁舟,两位船童即可。”
这个人正在抚摸着琴弦,思念起了他俊俏的妻子,结果一转身就看到了,双眼含泪的小乔。
小乔:“夫君我舍不得离开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哪怕你杀了我骂我,我也想呆在你身边。”
这番土味情话,恰好说进了周瑜心中,正当两人你侬我侬时,不开眼的卫兵闯了进来。说门口有个叫蒋干的文士,请求拜访周瑜,这让周瑜紧张了起来。而才思敏捷的小乔,没见过蒋干就知道,他是来做说客的。经过这一提醒,周瑜于是计上心头,十分得意的要请小乔帮帮忙,小乔闪亮的大眼一转,就想明白了要帮什么忙。
小巧:“在下 敬奉大都督军令。”
周瑜满眼宠溺的,在她的鼻子上捏了一把,猥琐的笑了起来,这才出去迎接好友蒋干,高情商的周瑜见面就,点破了蒋干劝降的来意,没等蒋干开展工作,就封住了他这张嘴,于是蒋干跟周瑜,打起了感情牌。
蒋干:“你我分别多年,我今日是特地来看望你呀。”
看到周瑜不相信,蒋干识趣的就要离开,刚转过身,就被周瑜给叫住了。
周瑜:“子翼兄留步,留步留步,是我错怪子翼兄了,快请快请,只要与曹操无关就好。”
周瑜为了招待蒋干,请来了东吴十几名,有头有脸的大将作陪,接待规格相当之高,而宴会开始前,周瑜还不忘,再次堵住蒋干这张嘴。
周瑜:“他虽然是从江北而来,但绝对不是曹操的说客 对吗。”
蒋干:“断断不是,在下只为情谊而来。”
看到效果还不够理想,直接立了一条规矩。
周瑜:“在今日的酒宴上,大家说什么都行,就是不准提南北战事,违令者严惩不贷。”
没等蒋干开口解释,就招呼小乔前来上酒。看到小乔缓缓走来,蒋干的眼神,也直勾勾的随着转移。直到小乔走到周瑜身前,眼馋的蒋干还没有看够。当小乔礼貌的跟他打招呼时,让蒋干差点流出了口水,幸好在周瑜的提醒下,这才把口水给咽了回去。
看到蒋干对小乔这么迷恋,于是周瑜给小乔,安排了个监酒的工作。小乔识趣的主动提出了,要为大家舞剑助兴。而作为回报,各位宾客在她舞剑时,必须满饮三杯。
三杯酒下肚的蒋干,神情开始恍惚了。谁成想小乔又安排人换了大杯,再舞一圈又是三杯酒下肚。结果喝醉了的周瑜,拉着蒋干就要同床共眠,这也给了蒋干,盗书创作的有利条件。
那么蒋干盗书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我们下期再聊,喜欢的小伙伴记得,评论点赞关注,东乐一直会与你相伴!
三国56:周瑜的性格弱点暴露,蒋干吹牛不打草稿,小乔舞剑助兴
这是两个顶级谋士之间的碰撞,周瑜凭借自己大都督的权威,给诸葛亮下了一道军令。
周瑜:“请先生率,关羽,张飞,赵子龙等将,夜袭聚铁山,将曹军的粮草一把火烧尽了。”
视频加载中...
对面周瑜挖的这个坑,谁曾想聪明的诸葛亮,面不改色的欣然接了。于是急匆匆的就要去准备,谁成想在营帐门口,看见了鲁肃,铁着脸也没搭理他,这让鲁肃很是疑惑,开口询问起了周瑜,结果周瑜不紧不慢的,让鲁肃坐下后说道。
周瑜:“不瞒你啊子敬,今明两夜,孔明必死。”
于是周瑜说出了,派诸葛亮夜袭曹操,粮草大营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借曹操的手,除掉诸葛亮。听完让鲁肃没有反应过来,而周瑜担心诸葛亮耍花样,于是安排鲁肃去监视诸葛亮。
老实人鲁肃来到了诸葛亮的营帐,提醒诸葛亮,夜袭曹操粮草这活,弄不好会丢掉性命的,诸葛亮却轻摇折扇,一脸自信的回答道:“我是诸葛亮,号卧龙,非周公瑾之辈。”
这让鲁肃纳闷了,好心提醒却数落起了周瑜,于是质问诸葛亮这话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你听说过江南小儿的歌谣吗,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听听连江南小儿都知道,周公瑾只会驾船水战,其它战法他不成啊。”
就这样鲁肃呵呵一笑,把这歌谣复制粘贴给了周瑜,周瑜听了怒气冲冲道:“此番劫曹军粮草大营,不用他去了,我自率一万大军前去,看我能也不能。”
很显然诸葛亮把住握住了,周瑜的性格弱点。巧妙地用一首童谣,施展了激将法,才成功的帮自己躲过了,这一必杀之局。
这一刻鲁肃才看出了,这是诸葛亮的计谋,倒是他成了传话筒,诸葛亮为了感谢鲁肃,于是让鲁肃去劝周瑜,不要去夜袭曹操的粮草大营。
诸葛亮:“曹贼多谋,平生用兵,最爱断人粮道,自己的粮草大营,岂能没有重兵布防,大都督若去曹营,必深陷敌阵 非死即伤。”
不过老实人鲁肃,还是想不明白,诸葛亮的一系列的操作,干脆当面问起了诸葛亮。
鲁肃:“假如我没有来过你这儿,再假如你的那首儿歌,也没有把公瑾激怒,他非要让你率军,偷袭曹军的粮营,你还会奉命送死吗。”
诸葛亮:“我会奉命前去的,大都督军令嘛,在下岂敢不遵。”
紧接着诸葛亮又反问鲁肃:“当我嘲笑周公除了水战,别无所长时,你难道一点都没有觉察出,我的用意吗。”
说到这里俩人微微一笑,笑的仿佛像两只老狐狸。
就这样鲁肃回到军营之后,再次把诸葛亮的建议,告诉了周瑜,周瑜也想明白了前因后果,叹息一声暂时引而不发。
这时战将吕蒙进来禀告,说曹操的战船已经抵达三江口。
周瑜:“来了多少战船。”
吕蒙:“遮天蔽日,一望无际。”
结果周瑜却没放在眼里,当即下令带上十艘快船,五百弓弩手,要去看看曹操战船的样子。这让一旁的鲁肃急眼了,提醒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三军将士的性命集于一身。如果周瑜出了意外,那三国的局面可就崩盘了,但是周瑜却不这么认为。
周瑜:“曹军的水军战船,都是新近制造的,从未与我军交战过,我如不亲眼看一看,如何制敌。”
这下让鲁肃吃了不懂水战的亏,紧接着周瑜又借吕蒙的嘴,说出了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曹军追击他们,才能测出曹操船只的最大时速,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武器装备情况。有了这些信息,他才好做战略部署,鲁肃听了恍然大悟。
鲁肃:“公瑾真是智勇超群呐。”
很快周瑜的战船,就靠近了曹操水阵,曹操这边果然,派出了战船追杀,结果被周瑜引到了浅滩。
周瑜:“瞄准中间那艘将船,放箭。”
就这样吃了一顿箭雨,败下阵来。初战吃了亏的蔡瑁张允,来到曹操营帐请罪。
蔡瑁:“禀丞相,周瑜亲自率船前来探营,末将急令三十艘快船追杀,几乎得手,却不料。”
曹操:“不料还是被他逃脱了 是不是。”
看到曹操不是那么好骗,张允倒是实实在在的承认了错误,反倒是蔡瑁还在那忽悠曹操。
蔡瑁:“湖洎不同于长江,洞庭是静水,长江水流湍急,切分上下游 上下风之别,丞相,造船三五月可成,但水战功夫,非经年累月才能练成啊。”
曹操闭上了眼睛,忍下了这口气,谁让他对水战一窍不通,凡事还得依靠蔡瑁,这样的水战名将。就这样蔡瑁成功的,把曹操给忽悠过去了。
在蔡瑁二人退下后,曹操一脸愁容的感慨道:“唉,东吴水军厉害,刘备步骑善战,孙刘联手抗我甚是恼人啊。”
结果这时候一位谋士站了出来,表示他可以为曹操分忧,而且还能让曹操不战而胜。
曹操:“蒋干,你竟有如此本领,还不快说。”
这让蒋干觉得是他,展示实力的机会到了,当场表示和周瑜自幼同窗,好的都盖过一床被子,只要他出马,必能说服周瑜来降,听完让曹操兴奋了起来。
曹操:“你如能说服周瑜来降,便是我大胜东吴的第一功,就如同当年许攸教我,乌巢劫营一样。”
蒋干自信的要让曹操,等他的好消息,而已经尝过甜头的曹操,对于蒋干这次行动,表示会大力支持,结果蒋干却表示:“一叶扁舟,两位船童即可。”
这个人正在抚摸着琴弦,思念起了他俊俏的妻子,结果一转身就看到了,双眼含泪的小乔。
小乔:“夫君我舍不得离开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哪怕你杀了我骂我,我也想呆在你身边。”
这番土味情话,恰好说进了周瑜心中,正当两人你侬我侬时,不开眼的卫兵闯了进来。说门口有个叫蒋干的文士,请求拜访周瑜,这让周瑜紧张了起来。而才思敏捷的小乔,没见过蒋干就知道,他是来做说客的。经过这一提醒,周瑜于是计上心头,十分得意的要请小乔帮帮忙,小乔闪亮的大眼一转,就想明白了要帮什么忙。
小巧:“在下 敬奉大都督军令。”
周瑜满眼宠溺的,在她的鼻子上捏了一把,猥琐的笑了起来,这才出去迎接好友蒋干,高情商的周瑜见面就,点破了蒋干劝降的来意,没等蒋干开展工作,就封住了他这张嘴,于是蒋干跟周瑜,打起了感情牌。
蒋干:“你我分别多年,我今日是特地来看望你呀。”
看到周瑜不相信,蒋干识趣的就要离开,刚转过身,就被周瑜给叫住了。
周瑜:“子翼兄留步,留步留步,是我错怪子翼兄了,快请快请,只要与曹操无关就好。”
周瑜为了招待蒋干,请来了东吴十几名,有头有脸的大将作陪,接待规格相当之高,而宴会开始前,周瑜还不忘,再次堵住蒋干这张嘴。
周瑜:“他虽然是从江北而来,但绝对不是曹操的说客 对吗。”
蒋干:“断断不是,在下只为情谊而来。”
看到效果还不够理想,直接立了一条规矩。
周瑜:“在今日的酒宴上,大家说什么都行,就是不准提南北战事,违令者严惩不贷。”
没等蒋干开口解释,就招呼小乔前来上酒。看到小乔缓缓走来,蒋干的眼神,也直勾勾的随着转移。直到小乔走到周瑜身前,眼馋的蒋干还没有看够。当小乔礼貌的跟他打招呼时,让蒋干差点流出了口水,幸好在周瑜的提醒下,这才把口水给咽了回去。
看到蒋干对小乔这么迷恋,于是周瑜给小乔,安排了个监酒的工作。小乔识趣的主动提出了,要为大家舞剑助兴。而作为回报,各位宾客在她舞剑时,必须满饮三杯。
三杯酒下肚的蒋干,神情开始恍惚了。谁成想小乔又安排人换了大杯,再舞一圈又是三杯酒下肚。结果喝醉了的周瑜,拉着蒋干就要同床共眠,这也给了蒋干,盗书创作的有利条件。
那么蒋干盗书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我们下期再聊,喜欢的小伙伴记得,评论点赞关注,东乐一直会与你相伴!
周瑜:唯一能当得起风流二字的三国英雄
周瑜:豪杰英雄士,风流美丈夫三国,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真正当得起“风流”二字的英雄,观整个三国史怕只有一个人能当得起,他英姿倜傥,顾曲风流,天配佳偶,总角之交,忠诚不二,智勇双全,此人便是周瑜。
但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妖智,给周瑜硬性地添加了不少人格上的缺陷,如“心胸狭小”一类,最后是被诸葛亮给活活地气死了。
就人物形象的普及率来说,这正史是永远也敌不过小说和戏剧的,那败军之将的关二爷在戏剧中出场时,连慈禧老佛爷都要起立致敬,而这周瑜呢,一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从而使得一个本来很完美的形象,转瞬便变成了一个小肚鸡肠之人了。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曹操率大军顺江而下,欲一举灭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后病逝于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这首《念奴娇》应该是历史上所有赞美周瑜的诗词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了,也是他最著名词,但是,很多人在理解上,总是把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看作是诸葛亮。
这也难怪,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这孔明先生一年四季,不管春秋冬夏,总是拿着一把羽扇,而这“羽扇纶巾”就是他外形的特征,其他人是无缘这一装束的,可惜的是,坡老在世时这《三国演义》还未成书,不然,也许他就不会这样写了。
羽扇纶巾是三国之时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诗词中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有诗云: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不管是苏词也好,戴诗也罢,都是抒写了周瑜不朽之功业,尽显令人艳羡之情,似乎从眼前浩荡的江流中,看见了羽扇纶巾的周瑜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姿。
周瑜当得起风流二字,他出身高贵,是典型的官N代;他同主公相交莫逆,肝胆相照;他形象俊美,是公认的江东第一美男;他气质高雅,羽扇纶巾,儒将风范;他不性度恢廓,智勇双全,且艺术修养一流,有所谓“曲有误,周郎顾”之说;他深受他的小乔,从无风流韵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东吴孙氏政权忠心耿耿,将一生的心血用在了辅佐君王的事业上,堪称一代完人。
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留给人们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儒雅的白袍将军,就如同汉时的霍去病一样,不许英雄见白头,正史中对他的评价是 “雅量高致,挥洒自如”,换言之,如果他看遍了春花秋月,经历了四方征战,最后老死床榻或战死沙场,黄土白骨地终其一生,可能会影响他的形象。
周瑜同小霸王孙策是同年生人,结识很早,不过,很多人称他们是“总角之交”,这个就有点夸大其词了,他们是在十几岁时才有交集,最多说个少年时相识也就足够了。
他二人既然非世交,这在当时很看重门第的时代,交集是有一定隔阂的,周瑜是江东世族,而孙策则是外来之人,在周瑜这样的士族眼中,孙策这样的人就是一帮依仗武力,掠州过县的“土豹子”嘛。
这就如同后来刘备入川后,同蜀地本土士族的关系一样,不管前期的刘皇叔如何地平易近人,还是后期的诸葛亮礼贤下士,而直到诸葛亮主逝世的这数十年中,都难以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本土士族对外来的蜀汉政权都是貌合神离之态。
然而在江东则不一样,周瑜虽然不是孙策的旧部,但其对孙氏集团的忠诚度那是无可比拟的,似乎有一见钟情之感,这一点对于无论是本土的士族或北来的士族,都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一旦选择了辅佐对象,决不动摇,表现出了超人地果决和坚毅,这点说明周瑜是一个特别纯粹之人。
就在江东刚刚统一,周瑜正准备一展身手之时,噩耗传来,孙策被人暗算,伤重而死,一时间,江东大乱,很多本来归附的郡县纷纷独立,外族“山越”也是蠢蠢欲动。
周瑜从外地赶回,联合张昭,程普等文武老将迅速的把叛乱平息,稳定了江东局势。也为孙权继位,做好了铺垫,此时的周瑜仅仅,25岁。
此后八年,周瑜一直尽心竭力的辅佐孙权,对外,他征伐黄祖,灭山贼,收江夏;对内,他举荐文武贤才,处理军纪事务,使东吴这个新生的外族政权迅速地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周瑜出生于一个诗礼簪缨之家,家风谦逊好友,这是他性格形成的本因;不过他生不逢时,朝纲废驰,民不聊生,黄巾揭竿,狼烟四起,而他又世居江左,远离朝堂,所以,他不象大名士荀彧一类人,骨子里要效忠皇室,而周瑜对东汉王朝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周瑜身上有着士人传统的豪气,最突出之处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同孙策结交后,便出谋划策,四方征战,而在这过程中又展现了他胆略过人,雄姿英发的特性。
《三国演义》在描写了周瑜诸多过人之处的同时,突出了他“气量狭小”的特点,其中花了好几个章节叙述了“三气周瑜”的子虚故事,这个当然是不值得去深究的,小说嘛,毕竟是为主题服务的,不过,由于故事编写得精彩,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让这周公瑾小肚鸡肠的形象在民间是深入人心了。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即周瑜性格好,度量大,心胸宽阔,深得人们的拥戴,完全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心胸狭窄”、“器量狭小”之人。
老将程普早随孙坚,身经百战,所以,他倚老卖老,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而周瑜却以东吴基业为重,胸怀宽广,处处宽容,“折节容下,不与较”,程普颇为感动,言“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瑜的心胸宽阔还体现在他的举贤任能上:首先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纮,继之举荐鲁肃,临终前力推过去曾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鲁肃代行自己的大都督之职。更值得一提的是,周瑜在诸葛亮到江东做说客的第二天,就发觉他很有才,立马找到其兄诸葛瑾,让他去劝说诸葛亮弃刘备事东吴。
周瑜心胸和器量之大,也受到他的对手的肯定。刘备说周瑜:“器量广大,万人之英”;诸葛亮赞周瑜:“仗义疏财”、“挥洒自如”、“雅量高志”、“文武筹略”、“挽强为弱”、“雄姿英发”;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后代的一些名人如苏东坡等,在周瑜的人品方面,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周瑜被后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壮有姿貌”,人称周郎,是江东一等一的帅大哥,而且还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他 “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这等人物,不知掳俘了多少少女之心。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迎娶了大美人小乔,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相敬相爱,其乐融融,真是一对人间鸳鸯,天上神仙。羡煞人也。
不过,这儿有个小小的误区,他们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夫妻,大小二乔都是属于妾,而戏剧小说中所谓的乔国老亦是子虚子事,这个是有正史作证的。
据《三国志》载:“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而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中的史料也说: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妻为娶,妾为纳,这是常识,而这对国色的姐妹花出身民间,身份低贱,且流离失所,几为难民之身,乃是孙策与周瑜的战利品,与二人门不当户不对,所以,根本是不能成为正妻的。
再说了,二人遇到大小乔时,都已25岁了,在那个时代,二十岁前都早已成婚,所以,嫁与为妻之说是不能成立的,最多只能说当了妾后受到宠爱,或享受专宠就很不错了;但不管怎么了,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的周郎,娇妻美妾,官场情场战场,场场得意,着实是天下最幸福之人了。
赤壁之战是周瑜武功中最为耀眼之战,他用火攻之策,以弱胜强,将不可一世的曹操击退,不但保全了江东之地,还乘胜追击,一举攻占荆湘要地,这个在《三国演义》中是大书特书之伟迹,在此就不用我来叨叨了。
但拜《三国演义》所赐,在人们的脑海中产生了两个大大地误区,小说中的战役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从舌战群儒起,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横槊赋诗,苦肉计,借东风等等,好戏连台,目不暇接。
但是,从正史《三国志》来看,出火攻之计的是黄盖,上面所说的一系列好戏都是小说家言,也就是说,这些好戏都是编的,假场合。
再有就是《三国演义》中,虽然东吴联军的主帅是周瑜,但主角却是诸葛亮,仿佛整个战役几乎都是诸葛亮的功劳,他不仅牢牢掌控着战役行进的过程,洞若观火,玩友军及对手于股掌之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对抗曹军的主要力量当然是东吴水军,诸葛亮作为一个谋士只是起了一个外交家的职责,他只是在促成了孙刘联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即使他不“促”,按当时的情况,这孙刘联盟也会成;因为,真正有决定权的是孙权和周瑜,而非刘备和孔明,刘大耳儿是上杆子地想将东吴拖下水,所以,在整个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只是个小小配角。
自古伴君如伴虎,赤壁之战后,周瑜名声、威望达到巅峰,难免功高震主,孙权不可能没有想法,没有他,又怕镇不住曹操,有了他,又怕哪一天自己的后院姓周,只是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无这方面任何记载的透露。
周瑜在征南郡的途中暴病而亡,一个出身高贵,长得美到惨绝人寰,气质优雅宛若谪仙,能力气度卓绝的完人就这样走了,兴许,他太过完美,上苍不允许他老去,只好把他的风姿定格在最闪耀的时候。
征南郡是过程,终极目标是征巴蜀,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了,那将没有了三国时代,而刘备集团不是或孙或曹地依附一方便是被灭,那二分天下的争战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精彩,但可惜地是,周瑜死了,下面便是诸葛亮展示智慧的舞台了,也让孙权避免了打压功臣的罪名。
江东的国策是建立在割据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想偏安一隅,于一统于下并不上心,因为,作为江东士族心目中还是存有一个大汉王朝,只要能够保住既得利益,哪怕洪水滔天。
因此,除了周瑜带着一帮武人有征战四方的雄心外,作为掌门人的孙权,他关心的也是如何将将孙氏政权本土化,而其它人于对外扩张之事是持反对意见的,也就是说,周瑜的理想在东吴是没有市场的。
周瑜是孙权哥哥孙策的拜把子兄弟,孙权对周瑜也是相当尊重的,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但从内心来说,他是支持鲁肃的战略方针的,也就是立足本土,经略江东,做好自己的事,将刘备集团当作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缓冲国,于是才有借荆州这一串的故事发生。
所以,他对周瑜南征内心是不赞同的,但也不能将反对之意放在明面上,他要做的头等大事是坐稳现在的位置;周瑜南征成功与否,在他的内心是很纠结的,即使周瑜成功地拿下了西川,这地方是姓孙还是姓周,谁知道天上哪块云彩要下雨,您说是吧。
天不假年,周瑜英年早逝,后人无不扼腕,但似乎没人想过,这其中是否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不是阴谋论的信奉者,我只是觉得,这周瑜早逝的背后,似乎有那么点点地疑云在飘忽。
周瑜之死,史载其为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就是说,他是走到半路生病,然后就死了,时间之短,令人瞠目结舌,如果真是如此,那就不是“病卒”,而应该叫“暴亡”。
要说周瑜死,谁最开心,如果说孙权最开心,怕又是一堆地砖瓦袭来;这个又是必须要涉及当时东吴的国策了。
周瑜是坚持伐蜀的鹰派,鲁肃为坚持借荆州给刘备,以形成三分天下,相互制约以自保的鸽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而孙权在口头上是两种都认可,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支持鲁肃的。
既然两种战略只能取其一,以孙权之能力,是不可能说服如日中天般地周瑜的,那周瑜就必然被抛弃,但如果周瑜要坚持呢?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他能够识相地“病逝”。
于是,周瑜病逝了,伐蜀大计随之停止,孙权的基本国策得以顺利实施,几句安抚和沉痛的语言将一切化为无形。
由是,我想起了刑侦学上的一句话,“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最大的受益人”,如柯南道尔所说:“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再不可能也是真相”。
周瑜临终前,推荐了与其战略决策完全不同的鲁肃为继任之人,我不知这其中是否有多少地无奈,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去,整个伐蜀计划就付之东流,他推荐与否都并不重要,对铁定之后事,作个顺水人情罢了,不过,这也成就了周瑜气量大度的美名。
周瑜在后世很受追捧,大唐时唐德宗接受颜真卿的建议,追封古代名将64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周瑜,同被列入庙享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吕蒙、陆逊数人而已。
可惜了,周郎,一代英杰,难借寿年,周郎在,江左兵锋外指,金戈铁马;周郎亡,东吴煮海为盐,一隅小康。
晨曦氤氲满城,青竹红芍,春雨润透庐江,衬着桃夭,行人薄雾中经过石板桥,哼唱着荒腔走板的小调,怒马鲜衣踏遍江山多娇,吟风弄月可是此间年少。
新柳色陪着他醉在醇醪,十年一梦须臾过岁月老,弦歌雅意问君能有几分明了,谁曲声有误惹一顾回首笑,书生意气挥剑划破晓,尤听采莲女呢喃,总角之好。
虚弦扫过山影明月来照,楚云舒展千帆行在浪涛,寒声画角中山河一炬销,赤壁再击鼓剑已出鞘,伴歌载酒千古风流付谈笑,漫卷旌旗指点天下英豪,烈火纵情乘东风扶摇,三江不见昨日烟波浩渺,枫色如锦或曾问寂寥,往事悠悠,自有后人凭吊。
以上为逸年作词,洪尘谱曲的古风歌曲《橙·江月风·周瑜》,很是喜欢,现敬录于此作此文结语。
西安三国迷,有王佐之才的周瑜为什么变成了人品低下的庸才
周瑜形象的悲剧是由《三国演义》书中的悲惨命运、历史与演义对比中的撕裂、以及历史的大环境中的毁灭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前 言
《三国演义》作为章回演义体小说成书已有数百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的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几乎每一个都让我们津津乐道。在这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一百多年中,作者用或夸张或丑化的手法刻画了诸多脸谱化的历史人物,也为许多人物匹配了非常经典的性格与命运评语。诸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而作为全书主要配角的周瑜,却只得到了“既生瑜,何生亮”这样具有明显贬低色彩的人物命运之语。这与历史上“性度恢廓”,有“王佐之资"的儒将形象大相径庭。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周瑜在大家心目中心胸狭小、忌才妒能的负面形象呢?在《三国演义》中,走向悲剧的周瑜又为何在大家心中也走向了悲剧?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壹
《三国演义》之中无法摆脱的悲剧
根据《三国演义》中对于周瑜的性格描写与立场定位,周公瑾悲剧形象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1、东吴没有可以实现周瑜二分天下理想的实力与理由。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孙策托孤的片段里,有这样的句子“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孙策清晰地判断出孙权不善于军事斗争,只能够保住东吴现有的地盘而不能够更进一步。作者借孙策之口说出这个事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孙权是个守成之主,整本书也不会让他本人在军事上有很大的作为。也就是说,书中的设定是孙策死后,东吴再也没有进攻中原的实力,这与孙权“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后续做法是一致的。
在《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汉献帝的叔父,由他来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名正言顺。戏剧需要冲突,那么刘备的对手也自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指染神器的曹操。曹魏和蜀汉都能够与汉政权构建合法性上的继承,而东吴于汉政权而言始终是君臣关系。在这样的安排下,东吴的孙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明确定位甚至缺少存在感的角色,那么东吴自然也没有争霸天下的理由。
94年版《三国演义》周瑜剧照(洪宇宙 饰)
再来看周瑜出场时对孙策说的“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业”,就变成了悲剧的伏笔。所以周瑜是一个身处注定悲剧的阵营,为了心中理想而徒劳努力的年轻人。
2、东吴政权核心的年轻化与以周瑜为代表的孙策旧部之间有权力矛盾。孙权上位后,逐步笼络了自己的一班势力,比如周瑜推荐的鲁肃、还有后期取得夷陵大胜的陆逊等人。在书中,这群年轻势力多处受到旧部的阻碍,掌权之路并不顺利。比如张昭说鲁肃“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包括书中对赤壁之战东吴文臣诸多阻拦的描写,也说明了作者在东吴方面的故事主线是孙权如何在一众元老之中扶持自己势力,从而达到切实掌握政权的目的。那么作为孙策旧班底中最被重用的周瑜,客观上就是东吴政权年轻化的阻力。这样他本人的悲剧色彩又加重了一笔。
赤壁之战示意图
3、性格缺陷导致能力不能完全发挥。书中对于周瑜描写最多的就是他同诸葛孔明之间的智斗。比如初见时,周瑜想要诸葛亮去乌巢劫曹操的军粮,借曹操之手除掉孔明。但孔明立马点破借粮必然被擒的结果,让周瑜不得不自引军去断曹操的粮道。此时周瑜自负妒忌的性格完美地反衬了大度机智的诸葛孔明。之后在为难孔明交十万只箭未果后,周瑜带兵埋伏,欲在孔明借东风之后将其杀掉,却早已被孔明知晓,孔明让赵云守在江边从而完美脱身。这些行为又使得周瑜容不得人,不顾大局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在“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周瑜有着很强的个人能力,但是心胸狭窄、恩将仇报和忌才妒能的性格让周瑜不能掌控全局。他想杀诸葛孔明既是公怨——“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又是私仇——“此人如此多谋,使吾晓夜不安。”这样的公私不分使得周瑜始终未能发挥出真正的能力,反而被诸葛亮以三次棋高一着的胜利而气得口吐鲜血、金疮迸裂而死,如此无能为力的结局实在是悲剧。
《三国志通俗演义》
4、战争年代给人的渺小与无奈。无论是周瑜还是诸葛亮亦或者是刘备和曹操,都是那个年代的英雄。他们都想要建功立业,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战争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纵横厮杀,在一方天地里指点方遒,然而谁也没有办法凭借一己之力拯救这乱世。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战争就是将这些英雄们的壮志豪情展现给我们这些读者看,让我们与他们的义无反顾执着追求产生共情。然后看着英雄在战争中一个接一个地走向毁灭,将他们之中最有价值的感情毁灭在大时代的无情之中。这就是英雄人物悲剧的内核——求而不得,飞蛾扑火。
贰
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步走向负面的形象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陈寿对于周瑜有着诸多赞美性的语句,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正面的。“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正是陈寿对于周瑜的评语。陈寿是西晋王朝的官员,而西晋承自曹魏,所以《三国志》中尊曹魏为正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晋早已灭亡。就有很多人对于三国中的正统地位提出异议,比如北宋的苏轼曾在《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民间话本里就已经有拥刘反曹的倾向了,那么可能对于《三国志》中的立场就以相反的态度看待了。东吴就成为了游走在善恶之间的角色,周瑜的形象也遭到了诸多加工。比如宋代话本《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周瑜因为衬托主要角色而被加工成了一个只是贪恋美色而无所作为的反面角色。
到了南宋,政府偏安一隅,为了彰显自己宋政权的正统性,朱熹写了《通鉴纲目》,强调了尊刘反曹的思想。他本人是宋代最出名最有权威的大儒,自此拥刘反曹的思想深入人心,那些带有拥刘反曹思想的话本一下子就拥有了更多的可信度,周瑜确立了在市民阶层眼中的负面形象。《三国演义》成书在元末明初,元朝入主中原的近百年,在异族统治下的汉族文人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民族矛盾空前严重,他们将对朝廷的不满发泄在文字创作中。他们尊蜀汉为正统也正是对于汉族正统地位的呼唤。
周瑜历史形象与演义形象的反差让现在的读者更为其感到悲剧。年少成名,容貌出众,多才多艺,风流儒雅,甚至屡建奇功,却在大众心中是个脾气暴躁,目光短浅的小人形象,这实在是周瑜个人历史的悲剧。
《三国志平话》
结 语
周瑜形象的悲剧是由《三国演义》书中的悲惨命运、历史与演义对比中的撕裂、以及历史的大环境中的毁灭三方面共同形成的。虽然《三国演义》丑化了周瑜的性格,但是也丰富了周瑜的人物形象,让周瑜作为历史人物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各时代的明君贤相,促使了更多人了解和研究周瑜。两种形象的强烈对比也让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充满了色彩,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戏剧张力。
“一张薄纸也可分正反两面,箭垛也都能两边承受羽箭。一方面事情取决于人的策划筹谋,一方面上天早把命运铸就。哪里能找到一枝生花妙笔,一张纸上写尽这两层道理?”不可置否,罗贯中等人在对于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上存在想要兼顾民间话本与历史形象的两重考虑,他们想要尽善尽美,但终究不可能做到完美地无缝衔接。鲁迅先生说“孔明多智近妖”,书中的人物不止周瑜一个出现了夸张又不合逻辑的矛盾,但瑕不掩瑜,《三国演义》依然是老少咸宜的经典。
来源: 中国国家历史
作者:张苕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三国56:周瑜的性格弱点暴露,蒋干吹牛不打草稿,小乔舞剑助兴
这是两个顶级谋士之间的碰撞,周瑜凭借自己大都督的权威,给诸葛亮下了一道军令。
周瑜:“请先生率,关羽,张飞,赵子龙等将,夜袭聚铁山,将曹军的粮草一把火烧尽了。”
视频加载中...
对面周瑜挖的这个坑,谁曾想聪明的诸葛亮,面不改色的欣然接了。于是急匆匆的就要去准备,谁成想在营帐门口,看见了鲁肃,铁着脸也没搭理他,这让鲁肃很是疑惑,开口询问起了周瑜,结果周瑜不紧不慢的,让鲁肃坐下后说道。
周瑜:“不瞒你啊子敬,今明两夜,孔明必死。”
于是周瑜说出了,派诸葛亮夜袭曹操,粮草大营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借曹操的手,除掉诸葛亮。听完让鲁肃没有反应过来,而周瑜担心诸葛亮耍花样,于是安排鲁肃去监视诸葛亮。
老实人鲁肃来到了诸葛亮的营帐,提醒诸葛亮,夜袭曹操粮草这活,弄不好会丢掉性命的,诸葛亮却轻摇折扇,一脸自信的回答道:“我是诸葛亮,号卧龙,非周公瑾之辈。”
这让鲁肃纳闷了,好心提醒却数落起了周瑜,于是质问诸葛亮这话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你听说过江南小儿的歌谣吗,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听听连江南小儿都知道,周公瑾只会驾船水战,其它战法他不成啊。”
就这样鲁肃呵呵一笑,把这歌谣复制粘贴给了周瑜,周瑜听了怒气冲冲道:“此番劫曹军粮草大营,不用他去了,我自率一万大军前去,看我能也不能。”
很显然诸葛亮把住握住了,周瑜的性格弱点。巧妙地用一首童谣,施展了激将法,才成功的帮自己躲过了,这一必杀之局。
这一刻鲁肃才看出了,这是诸葛亮的计谋,倒是他成了传话筒,诸葛亮为了感谢鲁肃,于是让鲁肃去劝周瑜,不要去夜袭曹操的粮草大营。
诸葛亮:“曹贼多谋,平生用兵,最爱断人粮道,自己的粮草大营,岂能没有重兵布防,大都督若去曹营,必深陷敌阵 非死即伤。”
不过老实人鲁肃,还是想不明白,诸葛亮的一系列的操作,干脆当面问起了诸葛亮。
鲁肃:“假如我没有来过你这儿,再假如你的那首儿歌,也没有把公瑾激怒,他非要让你率军,偷袭曹军的粮营,你还会奉命送死吗。”
诸葛亮:“我会奉命前去的,大都督军令嘛,在下岂敢不遵。”
紧接着诸葛亮又反问鲁肃:“当我嘲笑周公除了水战,别无所长时,你难道一点都没有觉察出,我的用意吗。”
说到这里俩人微微一笑,笑的仿佛像两只老狐狸。
就这样鲁肃回到军营之后,再次把诸葛亮的建议,告诉了周瑜,周瑜也想明白了前因后果,叹息一声暂时引而不发。
这时战将吕蒙进来禀告,说曹操的战船已经抵达三江口。
周瑜:“来了多少战船。”
吕蒙:“遮天蔽日,一望无际。”
结果周瑜却没放在眼里,当即下令带上十艘快船,五百弓弩手,要去看看曹操战船的样子。这让一旁的鲁肃急眼了,提醒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三军将士的性命集于一身。如果周瑜出了意外,那三国的局面可就崩盘了,但是周瑜却不这么认为。
周瑜:“曹军的水军战船,都是新近制造的,从未与我军交战过,我如不亲眼看一看,如何制敌。”
这下让鲁肃吃了不懂水战的亏,紧接着周瑜又借吕蒙的嘴,说出了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曹军追击他们,才能测出曹操船只的最大时速,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武器装备情况。有了这些信息,他才好做战略部署,鲁肃听了恍然大悟。
鲁肃:“公瑾真是智勇超群呐。”
很快周瑜的战船,就靠近了曹操水阵,曹操这边果然,派出了战船追杀,结果被周瑜引到了浅滩。
周瑜:“瞄准中间那艘将船,放箭。”
就这样吃了一顿箭雨,败下阵来。初战吃了亏的蔡瑁张允,来到曹操营帐请罪。
蔡瑁:“禀丞相,周瑜亲自率船前来探营,末将急令三十艘快船追杀,几乎得手,却不料。”
曹操:“不料还是被他逃脱了 是不是。”
看到曹操不是那么好骗,张允倒是实实在在的承认了错误,反倒是蔡瑁还在那忽悠曹操。
蔡瑁:“湖洎不同于长江,洞庭是静水,长江水流湍急,切分上下游 上下风之别,丞相,造船三五月可成,但水战功夫,非经年累月才能练成啊。”
曹操闭上了眼睛,忍下了这口气,谁让他对水战一窍不通,凡事还得依靠蔡瑁,这样的水战名将。就这样蔡瑁成功的,把曹操给忽悠过去了。
在蔡瑁二人退下后,曹操一脸愁容的感慨道:“唉,东吴水军厉害,刘备步骑善战,孙刘联手抗我甚是恼人啊。”
结果这时候一位谋士站了出来,表示他可以为曹操分忧,而且还能让曹操不战而胜。
曹操:“蒋干,你竟有如此本领,还不快说。”
这让蒋干觉得是他,展示实力的机会到了,当场表示和周瑜自幼同窗,好的都盖过一床被子,只要他出马,必能说服周瑜来降,听完让曹操兴奋了起来。
曹操:“你如能说服周瑜来降,便是我大胜东吴的第一功,就如同当年许攸教我,乌巢劫营一样。”
蒋干自信的要让曹操,等他的好消息,而已经尝过甜头的曹操,对于蒋干这次行动,表示会大力支持,结果蒋干却表示:“一叶扁舟,两位船童即可。”
这个人正在抚摸着琴弦,思念起了他俊俏的妻子,结果一转身就看到了,双眼含泪的小乔。
小乔:“夫君我舍不得离开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哪怕你杀了我骂我,我也想呆在你身边。”
这番土味情话,恰好说进了周瑜心中,正当两人你侬我侬时,不开眼的卫兵闯了进来。说门口有个叫蒋干的文士,请求拜访周瑜,这让周瑜紧张了起来。而才思敏捷的小乔,没见过蒋干就知道,他是来做说客的。经过这一提醒,周瑜于是计上心头,十分得意的要请小乔帮帮忙,小乔闪亮的大眼一转,就想明白了要帮什么忙。
小巧:“在下 敬奉大都督军令。”
周瑜满眼宠溺的,在她的鼻子上捏了一把,猥琐的笑了起来,这才出去迎接好友蒋干,高情商的周瑜见面就,点破了蒋干劝降的来意,没等蒋干开展工作,就封住了他这张嘴,于是蒋干跟周瑜,打起了感情牌。
蒋干:“你我分别多年,我今日是特地来看望你呀。”
看到周瑜不相信,蒋干识趣的就要离开,刚转过身,就被周瑜给叫住了。
周瑜:“子翼兄留步,留步留步,是我错怪子翼兄了,快请快请,只要与曹操无关就好。”
周瑜为了招待蒋干,请来了东吴十几名,有头有脸的大将作陪,接待规格相当之高,而宴会开始前,周瑜还不忘,再次堵住蒋干这张嘴。
周瑜:“他虽然是从江北而来,但绝对不是曹操的说客 对吗。”
蒋干:“断断不是,在下只为情谊而来。”
看到效果还不够理想,直接立了一条规矩。
周瑜:“在今日的酒宴上,大家说什么都行,就是不准提南北战事,违令者严惩不贷。”
没等蒋干开口解释,就招呼小乔前来上酒。看到小乔缓缓走来,蒋干的眼神,也直勾勾的随着转移。直到小乔走到周瑜身前,眼馋的蒋干还没有看够。当小乔礼貌的跟他打招呼时,让蒋干差点流出了口水,幸好在周瑜的提醒下,这才把口水给咽了回去。
看到蒋干对小乔这么迷恋,于是周瑜给小乔,安排了个监酒的工作。小乔识趣的主动提出了,要为大家舞剑助兴。而作为回报,各位宾客在她舞剑时,必须满饮三杯。
三杯酒下肚的蒋干,神情开始恍惚了。谁成想小乔又安排人换了大杯,再舞一圈又是三杯酒下肚。结果喝醉了的周瑜,拉着蒋干就要同床共眠,这也给了蒋干,盗书创作的有利条件。
那么蒋干盗书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我们下期再聊,喜欢的小伙伴记得,评论点赞关注,东乐一直会与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