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元祭祖不一般,老人说“寅不祭祀,烧纸躲七”,上坟啥讲究
今年中元祭祖不一般,老人说“寅不祭祀,烧纸躲七”,上坟啥讲究?七月十五是民间传说中的“中元节”,也是上坟祭祖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也是非常隆重的。
就拿我们山东这边来说吧,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的活动,自然也是不亚于中秋节的,因为每逢七月十五,我们这里都有“请家仙”的传统习俗。
所谓“请家仙”,并不是民间故事中的“请仙家”,而是祭奠先祖,让祖先回家过十五的意思。所以作为华夏传承我们,虽然这样做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是“孝道为先”的意义却在里面,也是华夏文明的传承。
不过来说,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大多数的人都是在“中元节”前后进行祭祀先祖的。不过来说,按照民间的传统文化,祭祀的时候是有讲究的,在其中农村老人认为有“寅不祭祀,烧纸躲七”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有没有道理呢?我来说一下:
今年中元不一般:
在我们华夏,自古以来就有过“三元节”的说法,当然三元分为“上元、中元、下元”。
其中“上元”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按照民间的日子来说,这一天是神话传说中上元天官紫微大帝的诞辰,又名天官赐福日,故为“上元节”,也称为元宵节。
而“中元节”则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按照民间的说法,这一天是中元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又称为地官赦罪日,故为中元节。
“下元节”则是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一天也是下元水官洞阴大帝的诞辰,又称为水官解厄日,故为下元节。
当然在这三元当中,只有“中元节”这一天民间的活动最多,因为按照民间的说法,中元节这一天是“地门开”的日子。当然在其中古书《修行记》是这样说的:
“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由此来说,中元节是民间里最大的祭祀的节日,要比清明节扫墓更加的重视。
当然至于中元节的由来,也是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由于在七月半这一天,也是小秋时节,这个时候庄稼也正在丰收之际,那时候古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于是为了感恩,就采用新收割的米,以祭祀祖先,并向向祖先报告秋成。
于是这种祭祀的传统习俗便被传承了下来,并延续到今天。所以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除了祭祀祖先,缅怀祖先外,还有一定的感恩之意。
当然宋朝时期诗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是这样说的:
“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由此来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的传承意思是大于民间传说的。不过农村老人认为“寅不祭祀,烧纸躲七”,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寅不祭祀,烧纸躲七”的意思:
寅不祭祀:
“寅不祭祀,神鬼不尝”,这句话来自于彭祖的《百祭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这一天出现有“寅”的日子的时候,就不能做祭祀之类的活动。这包括不能祭祀先祖,不能祭祀天地,不能祭祀民间传说中的一些“圣人”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老祖宗认为,古时候的年份,月份,日子都是有天干地支组成,而这天干地支两两相配,并组成60和甲子。所以年干、年支,月干,月支……等等都是在这干支纪年中的。
当然,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寅日,寅时是“三阳开泰”,也是阳气非常旺盛的一天或者一个时辰,这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如果在这样的日子,时辰去祭祀祖先也是没有意义的。
老祖宗认为,逝去的祖先为“阴”,而“三阳开泰”为阳,由于阴阳相克,做一些祭祀之类的活动自然也是不成的,对于先祖来说也是不尊重之意。
那么今年的中元节这一天,以及前后有没有带“寅”的日子呢?
按照干支纪年来说,七月十五中元节为辛酉日,七月十四为已未日,七月十三是戊午日,七月十二是丁巳日等等。
只有七月初九为“甲寅日”,七月二十一为“丙寅日”,所以来说,除了这两个日子外,在七月里的其它日子都是不能祭祀的。不过老人认为,在祭祀的时间上也要躲避一下“有寅的时辰”。
烧纸躲七:
农村老人还认为,在给祖先烧纸的时候,如果遇到农历逢“七”的日子,也是要注意了,最好“逢七不烧纸”。
当然在农历的七月,或者其它月份,在上坟的时候,也是要躲初七、十七、廿七这三个日子的。
为什么老祖宗认为“烧纸要躲七”呢:
因为在农村里,丧葬文化有这样一种传统的习俗,就是“烧七”。比如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不过在古时候,老祖宗对于丧葬文化也是非常重视的,每隔一个七天,就会做一次法事,并且每日哭拜,早晚供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才能完成这个法事。
但是老祖宗还认为:
在做七的时候,是不能碰到有七的这个日子的,比如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因为俗语是这样说的:
“犯七不犯八,阎王要责罚,亡魂无处躲,躲在莲花下……”
所以老祖宗认为,这三天是犯七的日子,最好不要烧纸,以免对先祖的不尊重之意,而作为后人来说,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帮助祖先躲避灾难的寓意在里面。
当然这不过是民间的说法罢了,实际来看自然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写在最后:通过上述来说,对于今年中元节来说,民间老人认为祭祖还是有一些讲究的。至于“寅不祭祀,烧纸躲七”,这不过是民间的一些说法罢了,所以我们看看就好。
老人过世后,三七怎么准备
老人过世,生命的车轮停止了转动,留给生者的除了悲痛,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七是丧葬的重要仪式之一,也是生者对逝者表达敬意和怀念的重要时刻。那么,在老人过世后,我们需要准备哪些三七用品呢?
一、香烛果品
香烛果品是三七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香烛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而果品则是为了供奉逝者在彼岸世界的灵魂。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准备一些时令水果、糕点、酒等。这些果品不仅代表着我们对逝者的敬意,更是寄托了我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二、鲜花
鲜花是三七仪式中另一种重要的礼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花卉有着不同的寓意,比如百合代表和谐,菊花代表高洁,都是对逝者的一种美好寄托。我们可以根据老人的喜好和品格,选择相应的花卉,献给逝去的亲人。
三、纪念物品
在三七仪式中,我们还可以准备一些纪念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老人生前喜欢的书籍、音乐、影视作品,或者是生者自己制作的小礼物。这些纪念物品不仅可以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生命的一种反思和启示。
四、超度用品
超度用品是三七仪式中的另一种重要物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超度用品可以帮助逝者在彼岸世界中顺利过渡,同时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心灵安慰。我们可以通过烧纸钱、烧香等方式,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在准备这些三七用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尊重逝者的意愿,尽可能地按照他们的喜好来准备物品。
其次,我们要注重物品的品质和意义,选择那些具有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的物品。
最后,我们要在仪式的进行中,保持敬意和专注,让逝者得到最好的祝福和尊重。
总之,在老人过世后,三七准备事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些用品不仅能够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生命的一种反思和启示。让我们用最真挚的心意,缅怀逝去的亲人。
老人去世为什么都希望儿孙在身边呢?
第一章:老人的临终愿望
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李老爷的老人,已经享受了近百岁的长寿。他虽然身体虚弱,但精神矍铄,对生活充满了感慨和思考。有一天,他突然表达了一个特殊的愿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儿孙的陪伴下度过余生。
第二章:儿孙的困扰
李老爷有两个儿子和五个孙子孙女,但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他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儿孙们非常忙碌,很难抽出时间回老家探望老人。李老爷的愿望引起了家人的深思,但实际操作却充满了挑战。
第三章:家庭的决策
李老爷的家人开始讨论如何满足他的愿望。一方面,他们理解老人的孤独和渴望陪伴,但另一方面,工作、家庭和生活的现实问题使他们感到为难。儿子们互相商量,孙子孙女们也开始思考,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老人的愿望,又不会过于牺牲自己生活的方法。
第四章:寻找解决方案
家庭的团结开始被考验。他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包括轮流回老家照顾李老爷、利用视频通话保持联系、邀请老人住在城市里等。然而,每个方法都伴随着各自的困难和挑战。家庭成员们也在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逐渐明白,陪伴老人并非易事,但也是一种珍贵的责任。
第五章:家庭团聚的意义
最终,家庭决定举行一次大型的家庭团聚,让李老爷能够在亲人们的陪伴下度过愉快的时光。这个决定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但家人们都觉得值得。他们一起策划、一起准备、一起庆祝,最终让老人的愿望成为现实。
结局:生命的真谛
在家庭团聚的时刻,李老爷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他明白生命的宝贵,也明白家人的不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陪伴是最珍贵的礼物,而家庭的团结和爱是无价的。我们应该珍惜与亲人的时光,因为在彼此的陪伴中,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和幸福的滋味。
经典名人《识人术》:背七口诀,看别人不为人知的秘密
孔子曾云:“智者如水,智者如山”。至于什么是智者,什么是仁者,他也在《论语·颜渊》中回答过——“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问智,孔子说‘知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聪明人呢?聪明人又怎样呢?孔子认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就是具有了解人、观察人、理解人的能力。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包括名人在内,有很多善于“察人”的智者。他创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的体验,创造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参考他的修行,念诵当日七咒,看到他人隐藏的本质,避免因人们认识不清而被恶人误解而遭遇灾难。
诸葛亮是一位以“神算”着称的智者。诸葛亮并不像历史上的《三国演义》那么神奇,但诸葛亮有自己独特的观众公式。他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成为将军的文章《将苑》。第《知人性》文章提到了如何实现你的抱负。从七个角度观察人:变化、知识、勇气、品格、诚实和信任:
知人有七法:先问是非,察其意;先问其是非,察其意;二是问人是非,注意其意图。二是采用口头辩论的方式,观察其变化;第三个询问策略并观察他们的数据;四是说出自己所知道的。面对逆境时要保持勇气;第五,观察醉酒时的脾气。六、祸患临,看其正直;危难时,观他的诚实;第七,当预计要做某事时,看可靠性。
翻译:一是检验是非意识,观察人的志向;其他人则用严厉的言语来激怒并观察他们的适应能力。三是询问攻略,观察这个人的信息。第四件事是说,如果有灾难,当心那个人的勇气。第五,喝醉了,看清自己的本色;六、抛开诱惑,遵守宽容和原则;第七,与某人约定做某事,看看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
观察和测试人有两种方法。一是从行为判断性格,二是从性格推断行为。诸葛亮的七句口头禅显然属于前者。这种方法对陌生人和亲人都有效。既然你只是一瞬间的人,你就得靠别人日常的表现来观察和判断别人是否能与你产生共鸣。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出自东汉名臣杨震“暗取黄金”的故事。当时,王密的部下趁着天黑来看望杨震,送给他10公斤黄金。他补充道:“当时已经是深夜了,没有人知道。杨震突然严肃拒绝:“天知道,天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
杨震的例子包括关于诸葛亮待人之道的第六条:“看人以利己,看人以正直”。但杨震经受住了考验,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因此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称赞。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怀疑一个人,我们可以故意进行一些测试,来检验这个人的真实性格。不要犯傻,轻易相信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