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青海少数民族有哪些饮食禁忌(青海少数民族有哪些)

青海少数民族有哪些饮食禁忌(青海少数民族有哪些)

青海有哪些少数民族?除了美景,这里还有风情

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景色幽静,高海拔无污染。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当然,青海除了景美,人也美,最具特色的高原文化,热情饱满的青海人,还有让人口水哈喇子直流的美食。

而青海古代是西戎属地,汉属羌地。历史上这里曾经有羌、吐谷浑等民族居住,后发展成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青海迷人的人文景观,青海的民族主要有以下:

1、藏族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多以游牧为生,他们热情开朗、勇敢豪爽。每年,在各个地方,都有赛马会、歌舞会。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

2、回族

青海回族是世居青海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青海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纽带,经过国内国外众多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民族数百年迁徙定居、繁衍生息。伊斯兰教有一些特别重要的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等,届时在清真寺内外聚满了信徒,场面十分壮观。

3、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撒拉族民居富有特色,是青海特有的民族。

4、土族

土族被称为“彩虹”的民族,信仰藏传佛教,节日里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轮子秋、安昭舞、以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民族婚礼。“纳顿节”是民和地区土族的狂欢节,从每年7月29日至9月15日,时间长达两个月。“年都乎节”是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土族的一个节日,颇有神秘色彩,也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

5、蒙古族

青海蒙古族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又称“德都蒙古”。约在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海。青海境内的蒙古族与内蒙古、新疆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但因长期与藏、汉、回、土等民族杂居,风俗习惯既有蒙古族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成果只有让所有人分享,才会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近年来,随着青海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青海文化,希望大美青海会被更多的人了解。

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多民族交融的璀璨明珠

青海是我国的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南方西方与新疆、东南与四川、东方北方与甘肃接壤,幅员辽阔,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古为西戎地,汉初为羌地,部分属金城郡管辖,王莽时置西海郡,后凉设乐都郡,隋设西海、河源郡,唐代吐蕃兴起,南部、西部属吐蕃,东部仍由中央王朝统治,宋代在西宁设西宁州,元代在青海设宣慰使司,明代设西宁卫、麻儿匝安抚司,清代设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等统辖其地。数千年来,境内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通婚,共同繁衍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这块宝地,创造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灿烂文化。

青海省分布着多达4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青海总人口的54.5%;藏、回、蒙古、撒拉、土族等是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占青海总人口的45.18%,其他民族占0.32%。

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而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牧区主要食用牦牛肉、羊肉,乳品主要是牦牛奶,也食青稞(多做成糌粑)、大米、面粉等。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000~5000米。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海拔也在2600米以上。青海高原和盆地草原辽阔,牧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原牧场。东部的青海湖周围、黄河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主产春小麦、青稞、蚕豆、养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蔬菜品种不很多,主要有萝卜、白菜、辣椒等。

在漫长的岁月中,青海的各个民族也逐步形成了本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但从饮食方面看,各个民族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差异是青海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青海的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吧!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酿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

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着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

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蒙古族饮食习俗

青海境内的蒙古族与内蒙古、新疆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但因长期与藏、汉、回、土等民族杂居,风俗习惯既有蒙古族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住传统的蒙古包,也有受藏族影响,住牛毛帐篷的。穿长大襟长袍,头戴毡帽或皮帽,腰束各色腰带,足穿长统靴。妇女头上梳长辫,脖子上戴金银、珠宝、珊瑚等首饰。

蒙古族的饮食与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面和牛羊肉。用鲜牛奶和酥油晒「曲拉」,用马奶造酒,马奶酒芳香纯正,味道独特,是招待客人的佳品。在盛大喜庆的日子,按照传统习惯,把煮熟的整只羊摆到宴席上,作为最珍贵的食品敬奉长者或贵宾。

蒙古族热情奔放,喜爱歌舞和文化活动,每年夏、秋季节,人们按照传统习惯,举行祭山活动,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等活动。现在虽然不再举行祭山活动,但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欢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摔角、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蒙古族的祭海和祭俄博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这里的海是指青海湖。自从清朝有组织地召集青海一带的蒙古族头领们,到青海湖边祭海立碑时起,现在已经变成蒙古族牧民们自发的群众活动。

每年到了农历7月25日,青海的蒙古牧民们就从很远的地方赶着牲畜,来到青海边,他们在湖边摆上供桌,把杀好的牛羊摆在供桌上,然後宣读祭祀青海湖的祭文,再向著滔滔湖水顶礼膜拜。最後大家争相抢割献祭用过的牛羊肉,人称「抢宴」,按照蒙古人的习惯,谁能最先抢到供肉,或者抢得多,就算是吉祥。

祭海活动结束後还要进行摔角、赛马、射箭比赛。「俄博」是指草原上蒙古牧民用石头堆起高高的石堆。蒙古族 牧民对俄博十分崇拜,凡是经过俄博的牧民,都要围著俄博转上几圈,再取来几块石头堆在俄博上,於是俄博越堆越高。事实上,俄博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俄博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祭俄博在每年的7月13-15日,是青海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

祭俄博期间,牧民们聚集在高高的俄博边,听活佛和喇嘛念经、参加由喇嘛带领祭祀山神的祭典,祈福诵经岁岁平安。祭祀完毕,照例要举行赛马、摔角、射箭、唱歌、跳舞比赛。蒙古人也过春节,其风俗习惯与汉族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他们之间互赠送礼品。

青海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大多分布在海西州、河南县。蒙古族讲蒙古语卫拉特方言,河南县蒙古族已转用藏语。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到蒙古人家里做客,在你刚走到离主人家不远的地方,他们全家人就会走出蒙古包迎接,热情问好。“那达慕”是蒙古族最隆重的节日。主要内容是赛马。大会期间人们自动排成一行,开始绕敖包三周,然后点燃起火,将酒、肉、奶食品等掷于火里。祭祀仪式完毕后,开始进行摔跤、赛牦牛、赛骆驼,及传统歌舞表演活动。“迎宾酒曲”盛满蒙古人一片真情。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

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伊斯兰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撒拉族的节日同回族一样,过节要蒸糖包或肉包子,或做油炸蛋糕。

撒拉族待客用茶,茶中放桂圆、冰糖,当地称这种茶叫“三炮台”,又香又甜。撒拉人遵守伊斯兰教规禁烟酒,对客人也不劝烟酒。待客食品有馓子、糖包、花卷、肉包等,还吃羊油炒饭,菜是碗菜,由羊肉、土豆、大白菜、粉丝等煮成,勾以稠芡。若是贵客,主人还以手抓羊肉款侍,上菜时将羊尾巴对准主要客人,并送上一把小刀。客人将羊尾割下,抓在手中送入口中。羊尾最肥嫩,故要献给尊贵的客人。此外撒拉人也以火锅涮羊肉招待客人。

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

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

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政治、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为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贵宾,除了像上面说的那样敬酒外,桌上要摆一个装饰着酥油花的炒面盒子;在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木制方盘中,摆一块同木盘大小相当的肥肉,上插一把长约16厘米的刀子;在酒壶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认为这是对贵宾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块为重,只要有这两样,客人就满意了。

青海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赛马表演项目。 孙长斌摄(乐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电(记者王梅)9月12日,四年一届的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开幕,19个代表团进行了驻停表演,集中展示各地区、各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和各民族传统文化精粹。

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其中竞赛项目共有12个大项、62个小项,包括民族武术、押加、拔河、举沙袋、民族式射箭、民族式摔跤、民族马术、足球、羽毛球、藏棋等;表演项目分为竞技类、技巧类和综合类。

据介绍,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连续举办了6届,在传承民族体育项目、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青海各族群众的共同节日。青海境内有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青海省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蒙古族的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土族的“轮子秋”等。

为什么说不能喝酒不要去青海?青海这些酒习俗你应该知道

据说前几年西宁市的白酒销售量居世界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莫斯科。

当然,青海人是爱喝酒的,这跟青海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青海人喜欢干喝,就是不用下酒菜,尤其在农村。

敬酒

青海人,特别是在青海的藏民同胞,在敬酒、喝酒时有不少规矩。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如有条件,应采用银制的酒壺、酒杯。此外应在壶嘴上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瘵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暍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暍光。

青海互助曾有家家酿酒的独特乡俗

另外,主人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只要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谢绝喝这碗酒,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按理说,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谁来敬酒,谁就唱歌。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編唱

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

在欢庆节日亲朋聚会或集体劳动之余喝酒喝得起兴,就随时随地可摆酒场,在场的人围成舞圈,在圈中央放一罐酒和18只龙纹大碗人们跳一阵舞就停下喝一阵酒,也有的在舞圈设下酒卡灬由某位老老人斟满酒守候着,跳舞的人每经过这里,必得满饮三杯才能放行。

载歌载舞的青藏人们

酒场轮流劝酒,绝不轻易放人过关,所谓"酒场如战场"、"酒场无兄妹"即指这类规矩而言。酒歌也不仅为劝酒而唱,而是喝酒就要唱歌,认为"如果酒没有歌,那就像清水般没有味道”。总之,歌助着酒,酒乘着歌,滲入到西藏世俗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喇嘛教把戒酒作为基本戒律之一有些信教的赞普也把佛教的五戒纳入民法但仍然是戒而不止,禁而不绝世俗群众仍然爱喝酒。,藏谚"山羊见柳,藏民见酒。"也就是说,藏族爱喝酒是岀于天性。藏族是个乐观勇敢的民族,他们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执着地追求幸福和欢乐

青海酒文化,敬酒与猜拳

敬酒

首先是敬酒。对年长者敬八杯酒,以示“八福长寿”;朋友之间一般敬六杯酒,表示“六六大顺”,万事如意;再就是敬四杯酒,取“四季发财”之意,一般是敬做生意的人的;给为官之人也有敬三杯酒,有“三星高照”,“连升三级”的祝愿;对不会喝酒的人也敬两杯,一般是不能敬一杯的,你要是只喝一杯,就会说你是跳着走路,而不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实在不能喝酒的,就敬一杯,当然也有吉祥的话语,那就是“一定高升”。如果是在家中,主人敬完了,还有其他人也会敬的。作为客人也可以回敬。现在敬酒词中也有政治术语,如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将一大杯酒和两小杯酒放在一起敬酒。

划拳

其次就是猜拳了。猜拳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在里面。青海人是不猜“五”也不要“五”的,说五是拳瓤子,除非你只猜“五”。现在也有人不要“宝”了.酒令中,除了直接喊出数字外,也有代表的字和词,主要有:宝、宝是云南的、宝季送=0,一 心敬你、点、点状元=1、哥俩好、咱们不错=2,三 星高照、: 三桃园、桃园结义=3,财、四季发财=4、六六顺、六连喜、高高升=6,七巧、鹊儿弹梅=7,八匹马、八福长寿、八仙寿=8,九常星官、酒是好酒=9,十满堂、全家福=10。

猜拳时对手指的出法上也有忌讳,就是拇指和食指不能同时出,拇指和小指也不能同时出,再就是猜二以上数出手指时“拳拳不离大拇指”。在喝酒的场合,酒令(监酒人,方言称其为“量台”)是必须有的“酒令大死军令”,即监酒人的话比军队长官的命令还大。酒令的话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酒令的职责一是观拳,看猜拳的双方谁赢谁输: 二是期酒,酒杯中的活明完了要及时倒满:三 是处罚,如果输酒的人活喝的不好,就进行处罚,如“滴点罚;“扯线见四”,意为喝过的酒杯中如滴一点酒就罚三杯,倒出的酒成线了,就罚四杯,也有“三 点成一线”的说法酒喝多了,话也多了,也有说笑话的。但如果话题偏离喝酒,就会说"喝酒专喝酒,不提马明友”。

从小培养划拳

猜拳只是喝酒的一种方式。也有唱酒曲喝酒的。酒曲中有一种接龙曲叫“飞凤凰”。 类似绕口令。基本句是这样的: “我的红风照飞呀,我的红风照飞,我的红风风飞不起了让给我的黄风凰飞”,在座的人都是风风,只是用“红黄绿白蓝”等颜色来区别在座的人。如果叫的人唱错了或接的人没接着唱,如“红”唱给“黄”,黄没接着唱,就要喝酒。现在还有发扑克牌喝酒等。

青海人喝酒,有不醉不罢休的势态,只有把客人喝醉了,才算满意。

其他民族也有自己喝酒的习俗。

“要吃就吃手抓,要喝就喝着吐下”大块肉,大碗酒这就是我们豪放的青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