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印度是白种人吗?为什么长大了黑(印度是白种人吗)

印度是白种人吗?为什么长大了黑(印度是白种人吗)

印度人比中国人黑,却被划分为“白种人”,为何这么离谱?

你印象中的印度人是什么样子?印度人的肤色大多是黑黑的,至少要比东亚人群黑的多。

但在人种划分中,东亚地区的人大多都属于黄色人种,可印度人却被划分成“白种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印度人本来都很白,是被“晒”黑的?

印度的发源

印度位于我国南部,领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14亿。印度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古印度与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这四个国家对应的是四个古老的河流流域,其中印度文明就起源于印度河流域。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非常灿烂的历史文化,但除了中国之外,其它三个古国都出现过严重的断层,并且它们的覆灭都与雅利安人有关,如今的印度人中也有很多雅利安人。

印度也叫“月亮国”,根据现代考古研究,在距今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印度大陆就已经有人定居生活。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朝就是“孔雀王朝”,这也是印度第一个帝国政权,孔雀王朝统一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并将势力延伸到了中亚。

后来印度大陆上经历了多次朝代更替,直到近代印度进入殖民时期。葡萄牙是最早在印度进行殖民的国家,后来英国代替了葡萄牙、法国等国家,成为了印度次大陆上最大的殖民者。二战之后英国在印度的势力衰弱,最终印巴分治,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印度人为何肤色差异巨大

我们一般将世界上的人划分成4大人种,分别是黑种人、棕种人、黄种人以及白种人。黑种人主要指的是非洲人种,生活在非洲大陆。棕种人也叫大洋洲人种,他们的皮肤颜色比黑种人浅,比黄种人深,主要包括澳洲土著以及南亚土著等。

黄种人即亚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地区。白种人也叫高加索人种,虽然叫白色人种,但并非所有的白色人种都是金发碧眼白皮肤。白色人种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种,其次是黄种人。

印度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数量有100多个。印度斯坦族是印度的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46.3%。印度人的肤色非常的不统一,在印度南部生活的印度人大多皮肤黝黑,甚至接近于非洲黑色人种,此外还有棕色皮肤的,偏黄色皮肤的,以及少数白色皮肤的印度人,例如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他的肤色就非常的白净,至少是偏黄色的皮肤,没有一点黑皮肤的痕迹。印度人肤色差异这么大,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印度人肤色众多,主要是因为印度经历多次人种融合,土著人跟外来人种结合之后造就了今天印度的各个民族。

棕色人种曾经广泛的分布在大洋洲、大洋海岛以及南亚地区,印度次大陆上最早的居民就是棕色人种。棕色人种与黑色人种比较难区分,以至于在早期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一直被划分在黑色人种里,但单单靠肤色来划分人种是非常不科学的。

棕色人种的体态与非洲黑色人种有着较大的差别,基因也非常具有多样性,所以后来人类学家们就将澳大利亚土著等人群称为“棕种人”。棕种人有4个大分支,其中一个叫做吠陀人。吠陀人分布最广泛的地区就是印度,他们主要集中在印度的中南部,一些皮肤较黑的印度人可能就是吠陀人。

印度雅利安人

除了肤色较深的棕色人种,印度还有数量巨大的白色人种,那么这些白色人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都知道,人种的划分并不能单纯的靠皮肤颜色,许多我们觉得皮肤很黑的印度人身上也有白色人种的特征。

印度的白种人其实是后来迁徙过来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自古就非常的骁勇善战。雅利安人的发源地在中亚地区的草原上,他们最擅长骑马,后来逐渐走出中亚,向西部以及南部发展。

古代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状是黑色头发,褐色眼睛。雅利安人是白种人,他们也符合人们对白种人的固有印象,高眼眶高鼻梁,肤色也非常白净。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文明更加发达的雅利安人击败了印度的原居民,并迫使原居民向印度中南部迁移,在印度的历史上也有着关于雅利安人入侵的记载。

印度的种姓制度也跟外族的入侵历史有关,其中地位最高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就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在印度创造了吠陀文明,建立了众多王朝,北印度一直是雅利安人居住的地方。

雅利安人与当地的土著结合之后,就会诞生许多新的民族,这些民族的肤色并不一定是白色,有着甚至看上去非常的黑,但他们也有着非常明显的雅利安人特征,也就是白种人的特征。除了雅利安人,历史上印度还经历了多次民族大融合,许多其它民族都曾来到过印度,他们与当地的民族再次进行融合,最后成为了现代的印度人,因此印度也有着“民族大染缸”的说法。

深肤色人种的遗传基因更强大,白种人与黑种人的后代肤色可能会变浅,但最终还是会偏黑色,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代是黑色人种,就算后面都是白色人种,往往也会生出深色皮肤的后代,所以印度人看上去还是偏深色皮肤的人多。

黑种人的人口数量本来是比较少的,但近些年来黑种人的数量在飞速增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8个都在非洲,而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占比正在下降,未来深色皮肤的人占大多数也是有可能的。

印度白人:英国“阴谋”背后,与印度人种族融合的“结晶”

对于印度人的印象,大多数人是停留在:愚昧无知、肮脏的恒河水、各种黑暗小吃……

这些认知并无差错,却不能全对。这是印度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却也是高种姓群体永远不可能触及的下层社会。印度是落后,但它也不乏精英。

除去这种认知之外,印度还有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白种人似乎随处可见。作为一个亚洲国家,白种人的数量几乎可以到了和黄种人平分秋色的地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印度白人究竟从何而来?什么人又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印度白人)

一、印度:“人种博物馆”

按照传统的人种理论而言,如果一个地区的土著人种没有与外来的人种发生融合现象,那么这个地区人种的肤色就几乎不会发生改变。唯一有可能发生改变的机会,就是有十万分之一概率的基因突变。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如今的印度,其国内各种肤色的人种一应俱全,从白种人到黄种人再到黑种人,印度一个不缺一个不少,俨然成为了“人种博物馆”。

印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因为印度的古代史更像是一部不断遭受入侵的受创历史,他们不断地被征服,人种不断的发生融合,并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状况。

(印度白人被学界视为源于雅利安人)

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印度第一次卷入了全球性的纷争之中。

当时,不断扩张的白色人种雅利安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也就是俄罗斯南部地区,转而向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南部进发。

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作为古代的白色人种,他们的肤色比现代白种人的肤色要白的多,如果与其他非白种人种族发生了种族融合的现象,那么就将会极大地改变另一个种族的肤色。

在漫长的游历过程中,雅利安人驱使着浩荡的羊群和牛群,骑着高头大马,四处寻找新的领地——希腊、波斯、阿富汗,甚至是中国都留下了雅利安人的足迹。

(皮肤黝黑的印度人)

但是还有雅利安人走得更远,他们翻过了帕米尔高原,翻过了西藏高原,用时数百年的时间抵达了南亚次大陆,他们定居在如今的印度领地,发展属于自己部落的语言,建立属于自己的崭新文明。

经过印度史学家和中国史学家以及俄罗斯方面的多重考证证实,印度古书中记载的“吠陀语”,正是定居在南亚次大陆的那部分雅利安人所创造的语言。这一部分雅利安人也被冠名为“印度雅利安人”。

也正是这一部分“印度雅利安人”,和当时印度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文化交融,创造出了一种肤色偏白的崭新的人种。

其实,在定居之初,“印度雅利安人”受到了当地土著人的强烈抵制。由于印度地处热带地区,因此当地的土著人大都是棕黑色的皮肤,他们对游牧业毫无兴趣,全部过着农耕生活。

这种肤色上的差异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不同,这一开始使得“印度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人水火不容,最终兵戈相向。

即使是最熟悉印度历史的史学家,他们也不能准确的预估这这场战争究竟持续了多久的时间,或许是几百年,或许是又一个一千年,印度土著最终战败,骑着高头大马的雅利安人凭借着魁梧的身躯笑到了最后。

他们在战争之初就奸淫妇女,“强行撒播”生命的种子,截至战争结束的时候,印度土著人可能已经不足当初的五分之一,得以幸存的土著人往往又是有着生育能力的女性——这已经预示着雅利安白种人将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推动这场种族融合的过程。

仅仅耗时不到百年的时间,“印度雅利安人”就在印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制度,落后的土著人被称为“达萨”,而雅利安人则自称为“来自高山之外的征服者”,印度正式进入“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就此诞生。

作为战争的胜利者,“印度雅利安人”推翻了原有的印度土著人所创立的阶层制度,转而设立了婆罗门、刹帝利等细分阶级的制度,统治阶层和底层阶层被彻底地划分开,这便是“种姓制度”初步设立的时候。

“印度雅利安人”的统治持续了数个世纪的时间,他们将传统的印度部落发展成为了真正的国家,并且发动了著名的“十六国战争”,想要一统南亚次大陆。

然而就当“印度雅利安人”想要一展野心的时候,另一只白人军队踏破千山万水,击溃了当时统治印度的“难陀王朝”。而这支军队的领袖,正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

作为马其顿帝国的领袖,亚历山大大帝统帅的军队全部都是白种人。但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实际上并无法派什么人手驻扎看守当地,因此在攻下一座城池之后,留下零星的驻军便会返回。

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印度人很快摆脱了马其顿帝国对其的压迫,甚至将驻守印度的马其顿军队征为奴仆。

在这一场为时不长也不短的马其顿帝国统治时期,白种人进一步流入了印度人的社会,此时的印度几乎已经囊括了所有肤色的人种。

但是,属于印度人的种族融合过程还没有结束,尤其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之后,许多西方国家对于神秘的东方有了莫名的向往,他们都渴望在印度打开属于自己的一扇大门。

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的几百年中,总计有8个不同种族的人种入侵过印度,并且无一例外的取得了成功。但是最为成功的,当属英国人。

二、英国人的阴谋:印度的第三次人种融合

莫卧儿帝国是印度封建王朝的绝响,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国内积怨已久,各地狼烟四起、战火不断。对东方世界向往已久的西方殖民者趁机而入,组建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殖民产业。

公元17世纪,东印度公司在花费重金买下了印度重镇加尔各答后,强行派兵占领了孟买,军事实力一骑绝尘。

(东印度公司)

为了更好的统治印度,英国还与当时的另一个世界强国法国展开了长达7年的战斗,最终击溃了法国殖民者,英国人独享印度。

此时东印度公司已经完全不像是所谓的贸易公司了,它更像是英国政府设立在印度的一处议院,全权负责印度的政治谋划。

英国人几乎全权接管了印度,无论是政治、军事、外交,还是财政大权,全部都由东印度公司管理。英国政府为了削弱东印度公司总督的权力,还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东印度公司的所有决策权都由英国政府享有。

这在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实在太大。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一直到1857年,印度各地爆发起义,几乎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都在反对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虽然这场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印度人民所收获的结果却是好的——东印度公司被正式取消。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印度总理尼赫鲁才真正地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独立。

在长达数百年的统治之中,英国人不仅仅将印度变成了一个原材料的倾销市场,变成了为母国攫取利益的聚宝盆,还给印度当地人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英裔混血白人——这实际上构成了印度第三次的人种融合,白人在印度社会所占据的比例,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印度人处于英国人的压迫之下)

由于英国统治者的挑剔和印度政府的别有用心,高种姓人家的女儿,才有机会去服侍英国白人,或许是从“印度雅利安人”时期开始的,白种人在印度当地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优越感。

这种现象在往后的数千年时间中不断地加深,尤其是在英国人统治的期间,高大威猛的英国人给印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种人也被视为力量的象征,成为了印度人民竞相追逐的存在。

也由于只有高种姓人家的女儿才有机会和英国白种人通婚,这就导致能够享受印度种姓制度红利的人只有印度白人,他们出生之时便衣食无忧,享受着最好的教育和留学的机会,未来甚至都会移居英国等欧美国家,根本没有底层种姓阶层的忧虑。

(东印度公司内部)

在如今的印度,白种人几乎与高种姓相挂钩,而皮肤偏黑的印度人则被视为低种姓。一些被视为励志传奇的印度电影,他们的主角也大都是白种人,黑种人几乎见不到。

因此与其说这些电影是励志电影,不如说是高种姓进一步加深阶层固化的表现。

大量的白人出现在印度社会,这与其说是印度文化交融的选择,更不如说是英国人留下的阴谋。这样一种阶级矛盾如此之大的社会,根本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团结力量,印度的崛起更像是纸上谈兵,英国人在未来似乎随时都有机会重新掌控印度。

难道印度人就没有想要扭转这种现状的想法吗?其实是有的,而且大有人在,但是他们最终往往屈服于现实。

(克里希纳·梅农)

我们不妨从昔日印度的第一任外交官克里希纳·梅农视角看去,看看英国人的阴谋究竟是怎样毁掉印度的。

三、抗争何在?印度社会难解的死结

克里希纳·梅农全名文加利耳·克里希南·克里希纳·梅农,1896年出生于马德拉斯马拉巴尔海岸的特利切尔。

此时,正值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剥削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印度成为了英国资本输出的场所,这致使印度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1910年,梅农一家人从特利切尔搬到了卡利卡特,这里激发了梅农对印度历史的兴趣。此时的卡利卡特是英属印度马德拉斯省马拉巴尔区政府所在地,满大街都是印度白人。

(东印度公司)

搬到卡利卡特后,梅农对此地的历史进行了深入了解,也正是从此时他开始跟踪“殖民主义”的进展。卡利卡特是西方殖民主义势力进入印度之始,也正是印度白人一步步作威作福的巅峰之处。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从卡利卡特登陆,从而撬开了印度的大门。

卡利卡特盛产香料,欧洲人在得知达·伽马从印度带回的香料获利甚丰后,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至。到18世纪中期,在印度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中,葡萄牙人逐渐衰落,只保有果阿、第乌、达曼等少数据点;荷兰人一直与英国人进行激烈的商业竞争,但明显处于下风,因为英国人获得了商业特权,荷兰人却没有,在军事力量和外交能力方面,他们也不是英国人的对手。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法国也成为英国的手下败将。

在打败竞争对手后,英国殖民者开始插手印度封建王公之间的战争,利用王公之间的矛盾将他们一个个击垮,并公开扶持白色人种更多的印度王公。直至1849年,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

(印度电影的主角大都是白人)

在卡利卡特,梅农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

“英国人看起来很冷漠,脸色红润、能吃饱饭”,这是梅农对英国人的最初印象。而此时的印度人大都因为饥饿挣扎在死亡的边界线上,据官方统计,20世纪初有500万印度人因饥饿而死亡。

想要活下去,要么将自己的女儿献给英国人,要么将自己献给英国人,要么自己就是印度白人。

面对印度人和英国人生活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梅农不禁疑惑到:为什么在印度人无以果腹的时侯英国人却能吃饱喝足?是什么赋予了英国人统治印度人的权利?为什么印度白人可以有那么大的权利呢?

(印度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除此之外,梅农还意识到英国人为了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摧毁了印度本土的手工业;英国人通过推行“柴明达尔”的税收制度,进一步加深了印度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土地被有钱人垄断,穷人越来越穷,富人却越来越富。

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梅农在心中埋下了仇恨殖民主义的种子。

梅农高中时期的成绩并不好,他把热情都放在了课外活动上:积极组织读书会和辩论会。在高中时梅农就展现出了自己出色的辩论才能,他能够临场就任何问题发言,一旦表明自己的立场,他就会坚持到底去说服别人相信他的观点。

1915年,梅农通过了中级考试,追随父亲的脚步前往被称为贵族和官员之家的马德拉斯总统学院学习。大学时期是梅农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梅农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梅农在学校主修历史学和经济学。

课本里所讲的历史就是欧洲历史,欧洲历史又围绕着英国历史,本身作为一名印度人梅农,却对此从未感到任何不妥。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农逐渐意识到了一个现实:如果一个人他是低种姓,而且还不是印度白人,那么他几乎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梅农迫切的想要改变这个现实,却一次次地在现实面前低头。他的父亲是贵族,继承了自己父亲血统的梅农有完全的按照高种姓既定的步骤,获得大学的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学位,利用父亲的关系成为了当地的律师。

梅农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英国女王的照片,他一直将爱国和忠于女王联系在一起。当女王去世之时,他曾在日记中深切的表达哀悼之情——其实正是所有印度高种姓和印度白人所共有的通病,在他们的认知中,爱印度就是爱英国——这恐怕是数百年时间也难以改变的现实。

在若干年后,梅农却是接受了英国人的帮助,成为了印度开国的第一任外交官,并且对那些以印度白人为主体的高种姓谄媚不已。

其实梅农就像是大部分印度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曾有心改变现状,但是最终接受了所有与高种姓及印度白人相关的福利,将自己当年的豪言壮语抛之脑后。

结语:

如今的印度,时常想要实现大国崛起的梦想,但是由于国内阶级的矛盾以及各派别的斗争,“大一统”之路似乎根本无法实现,至少也是遥遥无期。

(印度白人)

印度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英国撇不开干系。

遗留问题如此之多的印度社会,在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是摆脱混乱还是走向深渊?没人知晓答案。

参考资料:

时宏远:《非洲的印度移民及其对印非关系的影响》,载《世界民族》,2018 年第 5 期

李安山:《论南非早期华人与印度移民之异同》,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 年 9 月第3 期。

宁敏峰:《全球化进程中的印度海外移民与政府移民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12 届博士学位论文,2012 年。

林承节:《印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王福春、张学斌:《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Reedy,E.S.and Damodaran,A.K.,eds., Krishna Menon Selected Speeches at the United Nations I:India and the world, New Delhi:Sanchar Publishing House, 1994.

Reedy,E.S.and Damodaran,A.K.,eds., Krishna Menon Selected Speeches at the United Nations II:Kashmir, New Delhi:Sanchar Publishing House,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