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成字、成行、成章——再聊书法作品的欣赏
一笑三语:成字、成行、成章——再聊书法作品的欣赏
昨天好几位朋友和学生来帮助挑选我近五十年的书画作品,准备近期书画个展,其间一学生说到前天三语聊如何欣赏书法作品话题时,聊到书法作品的空间结构,能否详细讲讲。其实欣赏一幅书作,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不同学养、阅历、学识以及对书画的兴趣爱好等,就同一幅书作的评价也会有不同看法。然,欣赏书作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律可循的。就书法的点画线条来说,是以遵循汉字的形体、笔顺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从而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所谓的空间结构包括整体的章法布局、整行的上下行气和单字的结体搭配。因此欣赏一幅书作的空间结构首先远看整体章法,也就是说看整幅作品的章法是否符合该书体的章法布局,因为,真楷隶篆行、草书都有不同的规则。至此,书作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形成了书作中的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作的整体布局。所以要看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气势是否连绵、气脉是否相通,节凑是否分明。比方说楷书、隶书、篆书这些静态书体,有没有遵循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平正均衡为主。而行书、草书动态书体有没有疏密得宜,参差错落,起伏跌宕,变化多姿。二是中看整行的行气如何。也就是说一幅书作中字与字上下、前后相连,连缀相依,承上启下,呼应连贯。如欣赏所谓静态书体的楷、隶、篆书,虽然字字独立,有没有笔断意连,气相连绵。而动态书体的行书、草书是否有字字连贯,游丝牵引,以及疏密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的视觉效果和节奏感。三是近看笔法与单字的结体空间。书法用笔贵在因体而变,中侧锋互换,笔力是否遒劲,线条是否有力量感、立体感和节奏感。因此,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正欹朽生,形象自然有意味。当然,欣赏书作空间的同时,不仅要看笔法和章法的技艺,还要看其书者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文化修养,以及了解书者创作背景、环境,甚至意图等。
范云峰壬寅八月廿六郑州早安!
“汉字中国”特展进入倒计时 文化学者共话“汉字里的文化根魂”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周玉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眼看中秋佳节将至,国庆长假到来,应该用一场怎样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来开启长达八天的愉快假期呢?也许,在博物馆之中邂逅一场“文艺范儿”十足的活动,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化沙龙现场
9月28日,就在双节前夕,“汉字里的文化根魂——‘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文化沙龙暨《苏东坡大传》新书发布会”,在成都博物馆隆重开启,一场关于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深刻讨论在这里展开。
沙龙中,围绕“汉字中国”特展对文字与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文化的传承发展等话题,来自文博、书法、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碰撞出热烈又具有深度的思想火花。沙龙结尾,还将用一本新书的发布,宣告“文化假期”的正式启航。值得一提的是,封面新闻对这场文化沙龙进行了全程直播,据数据显示,直播在封面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微博、手机百度等平台上的总观看量,达到了近146万。
文化沙龙现场
探寻汉字之“源远”
大咖齐聚共话“汉字里的文化根魂”
说起今夏最“火热”的展览,自然少不了“汉字中国”特展的身影。自6月10日开幕以来,该展接待海内外观众超130万人次,成为今年夏秋之际一场现象级的热门特展。沙龙活动中,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在开场致辞也介绍道,“借由此次沙龙的举办,众多重量级专家汇聚成博,从艺术史、文化传播的角度积极探索汉字艺术、汉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必将助力于博物馆强化文化赋能,用源源不断的文化之力滋养城市发展,塑就现代社会生活中最迷人的文化风景。”
文化沙龙现场
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走进“汉字中国”特展的展厅,展览用四个单元——“源”“远”“流”“长”,构建了讲述的脉络,将汉字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于是,这场围绕特展的文化沙龙,也从汉字的“源远”与“流长”中引出了讨论的话题。
艺术史论家刘传铭就说道,与两河文明、古印度和古埃及等古文明的文字相比,汉字这棵大树,冠密根深,枝叶茂盛,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系多民族、丰富文化资源的纽带。“汉字不仅是文明的载体,更成为文明的本体。”
知名文物专家赵川荣则从展览中与观众见面的贾湖刻符说起,历数了从传说到最早的考古发现中的符号与文字,它们是如何慢慢增加、逐步成形。“距今7500年河南贾湖遗址,龟甲只有20个刻划符号;到了距今7000年的安徽双塔遗址,发现了630个刻划符号;再到著名的甲骨文,有4000多个文字……”它们仿佛黄河长江,从源头的涓涓细流,一路流淌为奔涌壮阔的大河。
论坛中,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毅强提到,汉字之所以成为唯一传承至今的古文字,因为它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延续过程。“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汉字的基本形态渐渐固定下来,成为深入所有中国人血脉基因的核心元素。”
见证汉字之“流长”
一场超130万观展人次的展览如何炼成?
一场接待海内外观众超130万人次的展览,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又见证了这座城市怎样的观展热潮呢?论坛中,当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说出观展人次时,现场不时传来惊讶的声音,这个数字也在嘉宾的发言中被频繁提起,更从中谈到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汉字基因”。“这场‘汉字中国’特展拿文物说话,为汉字的诞生、发展提供了一条非常完善的证据链。”中国国学中心主任连辑这样说道。
“这次展览以博物馆的语言来展陈,让文物说话,令汉字的魅力一目了然。”沙龙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对“汉字中国”特展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在他看来,当下举办这样一场关于汉字的展览,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教育我们的孩子,如何将文明一代代传承。”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对展览选题立意与策划思路都表达了高度的赞扬。“将看似抽象、枯燥的文字概念,与栩栩如生的珍贵文物有机结合,难怪能吸引到130多万观众。”苏士澍说,“汉字是形、音、意三合一,才有这么强大的文化表达力和凝聚力。希望在这个时代数字化、科技化的前提下,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展览,把我们文化的基因好好保存。”
资深媒体人房方则说,根据自己对国内主要博物馆展览情况的了解,一般的博物馆特展,有30至50万的观众已经是很好的成绩。“成博这场展览接近130万人次的参观数据,堪称破纪录。尤其是超过一半的观众来自外地,就更加了不起。由此亦可见,对汉字的感情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同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戴跃也说到,“以汉字为载体,对中华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渊源与流变的呈现,这是我个人对这个展览意义的理解。”
眼看中秋将至,而细数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名篇中,自然少不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吐露出无数人的美好希冀。在论坛结束后,沙龙现场也举办了《苏东坡大传》的新书发布会,该书作者刘传铭正是论坛嘉宾之一。
“谈苏东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事,甚至是一件让我们感到很幸福的事,可是为苏东坡作传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沙龙现场,刘传铭分享了本书的创作心路历程。他讲道,从北宋开始到现在,各种类型的苏东坡传记有着数百种,于是在东坡的写作上,他想尝试一种更为适合这样一位复杂人物的文本样式。“所以就放弃了人物传记中脚印式、履历式的写作,我更多关注的是对他精神的追溯。”
而就在“汉字中国”特展展期接近尾声之际,双节期间,成都博物馆也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1:00(20:30停止入馆),并准备了一系列丰富而精彩的文化活动,以飨观众。
本文图据成都博物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难写的字系列之成、高、法
一、成“成”字的书写要领:
楷书▲楷书,第一横要大扛肩,横折钩的横与上面的横的间距和横折钩的折与竖撇的间距基本接近。斜勾起笔要高整体陡挺角度顾虑均匀,要远一点再钩。斜勾与横折钩的距离要贴紧一点。
行书▲行书先写竖撇带上去写3,再斜勾,斜勾通常用直着斜。
草书▲草书,注意路线完全变化了,最右上角的地方可以点,可以不点
二、高“高”字的书写要领:
楷书▲楷书,两个口与两个横之间的三个间隔要相等,底部的框结构宽度比顶部的横要长一点点就可以,顶部的点可以和横相连。
行书▲行书注意口的简化或者采用繁体结构的写法。
草书▲草书,结构简化以后,笔画连带的连贯性,底部里面一般用点点相连写简化的口。
三、法“法”字的书写要领:
楷书▲楷书,注意三点的角度,第一横用短横或者左肩横,难点在撇折的角度和粗细变化。
行书▲行书,三点连接的流动性,第二横和撇折要连起来写,直接过来,解决距离和时间。
草书▲草书,相对比较简单,但不可将横画过长,应当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