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胡字五行属什么行(胡字五行属什么)

胡字五行属什么行(胡字五行属什么)

易合说信仰

~~~~《易合文化》~~~~

文/易合论道

《易合》文化主题突出了三个含义,即:结缘天下之民(结缘同信仰)聚合天下之士(聚合度人生)倾易天下之物(倾易成事业)形成了《易合》文化三部曲:信仰、人生、事业。 今天分享《易合》文化三部曲之一《信仰》

~~~~~《信仰》~~~~~

易合文化的信仰篇,就是阐述通过信仰立世、立人、立业、结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只所以丰富深刻,都是依赖上下五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信仰不断完善的,例如我们流传千年的四大智慧:“上善若水、有容乃大、大道至简、不忘初心”,表现了人们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対真善美的信仰。 其实,人最完美丰富的生活境界是由情感决定的,生活离开了情感世界就会枯燥乏味,所以说:生活必然要有一种信仰支撑,沒有信仰也就意味着失去丰富生活的意义。 先说说“信仰”二字:信字:“亻”为人;“亠”为房子;“二”为两个人;二个人在房子里以口头约定,各自能履行自己的义务为信,一诺千金。所以,信字五行属“金”,仰字:为一人站立,一人叩首,以谦恭心去面对世间万事万物;仰又为仰望抬头,观望蓝天白云,以自信去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有感恩再生之象,五行属“木”。其实信仰,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在不同地域,对不同文化尊重的一种无形能量。一个人没有信仰,灵魂会在本能欲望中显得苍白,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就象沙丘上的楼阁,根基不固,早晚都会崩塌。道:出世养德;儒:入世仁孝;佛:超世修善,都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信仰。信仰若为伍,结缘更长久。是信仰赋予了人类相互信任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 文化是信仰的基石。 说到《易合》文化,自然就会和《易经》联系起来,说到《易经》就必然会说到阴阳、五行,看到阴阳、五行就难免和“迷信”扯在一起,这种认识是与一个人文化支撑有关系的。笔者是这样歪解与体会迷信的:所谓迷信也分二种:一种是研究一门学问“着迷”了,迷上了就信,叫迷信。另一种是没有研究,又不去研究,对此迷茫,迷迷糊糊的信,也是迷信。 《易经》是经过历代先贤圣达留给我们一本大智慧精典,是调整人类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倡导天命不可违的一门学问。作为中华文化的万经之祖,渊源流长,博大而深邃,凝聚了先贤哲圣哲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世价值的思想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宇宙大无边、小无核,在自然法则中,连老鼠蚂蚁打洞都知道选择地利,通常都会座北朝南。我们怎么会认为:这门本来就是调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学问是迷信呢?所以,信仰是需要文化深度支撑的。明智悟道,非明智不足以悟道,迷信悟道道更迷。当我们弘扬传统信仰时,总是有人大声呵斥是封建迷信,被追问神灵到底存在么?你见过神灵么?神灵能给我们什么好处?西方电影中哪怕战斗到最后,仍旧在高呼:“上帝与我同在”来激励斗志。表现出了信仰的力量。人们的信仰很大程度上是随着意愿而变的,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会说,“人定胜天”。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如果我们高呼一声:“祖师爷与我同在”,更多人认为我们是神经病,哀哉!这就说明:文化的高度和信仰的深度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二】信仰是众生的明志之道。 易学告诉我们:宇宙中正常生命只有两种属性,一是阳,二是阴,通常阳者上,阴者下,二者缺一不可。天为阳在上,称乾卦,也称父卦;地为阴在下称坤卦,也称母卦。我们无论男女,都秉受了父母的阴阳之气,才有生命的不断繁衍生息。除此之外,你的生辰还秉受着春生、夏长、秋杀、冬保的天地之气。春、夏、秋、冬四气变化是天地法则,生辰八字决定了你身上秉受的“四气”不同,当然命理就不同了,兄弟俩虽为父母一个遗传因子,有的面相都有区别。这里我仅以易学中对面象和头顶发旋规律为例:简析天地赋予我们人生的基本规律:子午卯酉脸蛋圆,寅申巳亥长方面;辰戌丑未面有缺,上额不窄下巴尖。子午卯酉单顶旋,不正必向左边偏;寅申巳亥亦单顶,命中注定偏右边;辰戌丑未是双旋,如是单旋在中间。这就是一母同胞兄弟、姐妹长相、性格不一致的道理……。这是宇宙赋予我们强大的变异法则,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信与不信看待它。当我们抛弃这些基本的信仰,抱着离世之后不管“洪水滔天”的思想,为了眼前的私利丧失道德的约束,终究因果还是要落到自己头上。有利当盈,但品要守财,如果完全被利欲蒙住了智慧的双眼,一味贪婪的获取的时候,为利而超越道德底线,盈时想不到损,不明白“适可而止”的道理,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因此,不要怨天负地,丧失良知。其实,许多人不是完全痛恨特权,而是痛恨自己无法得到特权。诸如:贪官污吏、环境污染、假货泛滥、毒食品等……,这种社会道德的沦落,都有我们自己的“贡献”。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没有了信仰的维系,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丧失了一个最简单的信仰契约精神。社会道德沦丧也逃脱不了我们作为人类一员的干系,社会是一个整体,对社会的善与恶,其实我们都有“贡献”的。

【三】信仰是立德、立功、立言之本。 信仰的散漫造就了世间最奇怪的矛盾:一边大骂老祖宗的东西是封建迷信,大肆宣扬传统道德是封建礼教的思想;另外一边,却争相收藏文物古董,个人没有信仰,却号召每个人要道德完善,以蒙蔽心灵为荣,以启迪心灵为耻。民族灵魂在财色的欲望中堕落,靠这种堕落的思想谈何立德。我们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试问没信仰何以立德?何以立功?何以立言?所谓“三不朽”,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如果离开信仰谈何而立?让我们来看看“三不朽”的基本内容: 立德:德是做人做事之本,德有二个来源:一是过去的先贤圣人对信仰领悟后的教诲,他们的行为成了世代的美德楷模。二是自己信仰养性与悟德的深度,勘其史迹,凡立德必有信仰而受敬,几代受尊者必立大德。 立功:立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标准,小功是各为其主,可论功过曲直,所以常说:功过是非。大功为深明大义,可以造福万代,如:大禹治水,由于为民服务的信仰支撑,造就了都江堰等……,无论谁理政社稷,都颂为万世造福者的大功。 立言:立言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言论,它为世代育人、立人之本,范围很广,如:《论语》《易经》《尚书》《礼记》《左传》等等。可影响世代人的思想信仰,并在不断的自然延伸,都是具有真知灼见的智慧言论,这些都是一种信仰支撑。一个人,有了自己的信仰,行事就会通达,内心就会通泰,有欲而不执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只有德可配位,方能名垂千古,只有品端守财,方得长久。人生只有信仰支撑才活得洒脱,活得自在。让我们的生存入口更安全,人类才会真正享受到大自然,云过天更蓝,船行水更幽。

陈皎通(微信名:易合论道)陕西人,现定居深圳。军旅生涯二十四载,曾在中国燃气任职。酷爱传统文化,喜爱《易经》研究,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高级讲师。虽然已过天命之年,仍在不断追梦,喜欢旅游、诗歌。对《姓名学》有较深的研究,2005年曾撰写的《天命之玄机》被各网站收藏转载,应邀各地弘扬传统文化。

诗意起名,一抚人间,半亩晴天的女宝宝名字大全

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为女孩取名字的时候,想必各位父母也希望将女孩美好的一名展现出来,那么为女孩取一个高雅有涵养的名字便是不错的选择,这样的名字在突出女孩可爱迷人的特点的同时又彰显其内外兼修的难得品质,更能受到大家的喜爱,如下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女孩高雅有涵养的名字,人见人爱。

诗意起名,一抚人间,半亩晴天的女宝宝名字大全

熙然

”熙然“二字寄托了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意,同时这个名字也能够弥补命格之中缺失的金元素,对于五行缺金的属虎女来说,非常合适的。

锦诺

锦字五行为金,带有字根,符合起名补金的要求。“诺”本义是答应,也有顺从、允诺之意,表现出女孩-诺千金,重情重义的品质。

馨妤

馨字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美好、文雅、品德高尚、声明远扬之义;妤字五行属水,基本字义同“婕”,表示漂亮、聪慧、美丽,意义优美。用作人名意指聪慧、貌美如花、百伶百俐之义。

内外兼修的女孩名字大全

诗芸、莉翔、柔蓉、铃娜、

灵邑、莉梨、熙梅、琪依、

诗曼、筠依、花邑、诗青、

筠英、莉欣、娥君、珊缦、

娜忆、兰依、熙姗、琳婉、

诗姗、榆婉、筠佩、芙莲、

兰宛、花缦、诗梅、宸黛、

诗依、歆沐、素缦、榆悦、

莉海、熙婉、莉佳、诗婧、

娟霞、诗沁、芳莲、芙黛、

诗诺、琴婉、芳辰、桂莲、

芝霞、琪沐、琪曼、微卿、

娟莲、微佳、虞曼、榆枝、

诗雪、娜缦、琦欣、虞婉、

莉沐、熙宛、微欣、桂璐、

傲雪、琪彤、兰昕、夏霜、

芳檀、虞依、素霜、芳妙、

兰明、琦雪、筠欣、莉妮、

董-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dǒng

注音: ㄉㄨㄥˇ

繁体字: 董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艹

简体部首: 艹

董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2

笔 顺: 横竖竖撇横竖折横横竖横横

五笔86:ATGF

五笔98:ATGF

UniCode:U+8463

四角号码:44105

仓颉:THJG

GBK编码:B6AD

规范汉字编号: 2551

监督管理:董统。董督。董正(督察纠正)。董理。董事(某些企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董其成。

正:“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董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源流三

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汉朝时期的“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关羽的家乡,其时有一巨大的湿地地貌,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今天山西、陕西地区,菜市场上仍有称莲藕为“董菜”者。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

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汉字姓为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其实是古肃慎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时期曾一度改汉姓为胡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奥矣·毛都氏部落的一个分支,逐渐北迁居于大青山一带原始林区(今蒙古肯特山区),因此被称为“林中之民”,辽国的契丹族人和后来西夏国的党项族人则称其为“蒂奇斯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人称其为“呼勒都古德”。与古突厥语“奥矣·毛都”的意思一样,古女真语“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猎人”之义,后因以为部落名称和姓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过程中,奥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属诸部,逐渐成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少部分人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加入董姓群体中的北方外族、西南、南方和主要出现的事件有: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宋朝时的高句丽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汉人之中,清朝时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族人的改汉字姓董。致使北方地区多董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文化上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董姓汉族。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姓已成为大姓,云贵地区的土著董姓后来逐渐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满语为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是满族著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栋氏等。

⑵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邓氏、陈氏等。

⑶满族珠格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以部为氏,满语为Jug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

⑷满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满语为Juhere Hala,汉义“冰冻”,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术氏等。

⑸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满语为Juhu Hala,在明朝时期的汉姓即为董氏。

董氏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将晋国都城自今翼城县境迁至新田(今侯马市区)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侯马。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陕西华阴)、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四、得姓始祖

董父、参胡、董督、董承宣、董印宣。

五、人口分布

董氏是一个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九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二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

董氏主源出自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

今日董氏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这三省就占董氏总人口的31%,滇、鲁、辽、浙、川、鄂,赣,粤。这八省又占40%,而冀州地区居住了董氏总人口的10%,为董氏第一大省。

六、家谱文献

浙江嵊县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己巳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

湘潭董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董贻玖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长沙董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董氏四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丁亥年(公元1935年)广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大冶董氏宗谱,(清)董子怀等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十卷。

浦阳董氏宗谱,(清)董宏本等总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

泾县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董承恩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焙等总理,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煨总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要求他更改,他却坚持原记录。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直笔堂:同良史堂。

登景堂:以明时登州人董葵之字为堂号。

八、字辈排行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董必武家族)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长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国]玉[家]开[恒]继[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鸿[洪]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一支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文长德思太”。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兰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阁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蓬莱湾子口大桥董家董氏字辈:“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维吉长春嘉树秀锺鼎载华彝”。

山东威海董氏字辈:“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山东单县董氏字辈:“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庆”。

河南固始董氏字辈:“正大朝庭如德义明”。

河南焦作武陟谢旗营镇蒯村董氏字辈:“深(厚)燔(灿熔)克大……曾王元玉连铭清荣焕广”。

河南永城薛湖镇董庄村董氏字辈:“敬发先胜训恒存重要新□□□□□祖德培听仁”。

河南南阳邓州龙堰乡(白落乡)李营村董氏字辈:“国守思凤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龄延宏法汉朝增芳泽仁义志信立绪先林清华秀生敏新晋钦育洁万世传”。

河南柘城董氏字辈:“诗林传世泽忠孝振家声仁义道长远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阳范县董氏字辈:“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乡封丘王村董庄董氏字辈:“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阳潢川董氏字辈:“道远冀全长林术良德昌文学庆显阳贤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辈:“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

辽宁董氏一支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天恩锡福长”。

辽宁本溪董氏字辈:“品利洪庭世长学正茂春”。

辽宁本溪桓仁董氏字辈:“芳悦清仁”。

辽宁鞍山海城董氏字辈:“国玉世维万福立长春”。

辽宁大连金县大孤山董氏字辈:“大宝万学国文生继广”。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辈分氏这样的:年、长、振、志、文、学、连、绍、武、英、明。

辽宁清原董氏字辈:“庆守殿德利”。

辽宁鞍山岫岩石庙子村董氏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

山东宛城、辽宁凌源四合当镇小汤沟村董氏字辈:“文学联国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福州董氏字辈:“一家承须行是敬德”。

福建连城董氏一支字辈:“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国家世盛肇启书兴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蚌埠怀远前董村董氏字辈:“车马立然儒士学金文怀玉继明长久”。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一本天亮,传承祖光,思明大学,明世其昌”。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学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董寨行政村:“吉学金会庆”。

安徽利辛县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建春振廷月昌绍际”。(该村以前是阜阳管辖现在划为亳州管辖。

安徽泗县苌圩村小董庄:“....振兆立泽洪.....”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马鞍山当涂董氏字辈:“正国玉家本明金(君)谱兆财”。

四川遂宁董氏字辈:“帝学孔思孟世代富兴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重庆巫溪董氏一支字辈:“必寿永昌兴”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江西董氏一支字辈:“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

广西玉林容县董氏字辈:“汉启祖德文明永绍基”。

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字辈:一启明光远万世祖德长家传勤俭让............

江苏扬州高邮八桥董家庄字辈:“文王成朝殿德兴耀先庭”。

九、姓氏名人

董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阏于 董安于(?——前496),又称董阏于,生年不详,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之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守晋阳。范、中行之乱,以与谋为荀跞所谴,自杀。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三国时的医学家。医术高超,医德也很好。相传他爱杏树,每治好一个病人,就请病人在后院种上几棵杏树,时间久了,就成了杏林。后来董奉的杏林成了医家尊奉的称号。人们还常常用题了“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的匾额来送给医德好的人,表示感谢。

董琬:南北朝外交家。最为人知的事迹大概是在北魏太延三年,由太武帝拓跋焘派遣出使西域,他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西域的地理分区,将西域分为四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塔什干)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盛唐时著名的琴师。“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就是说的他。很多当时的诗人都曾盛赞过他。

董晋:唐朝宰相。

董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氏:南唐妇人,擅画,“所学出王齐翰,工道释人物”。(《宣和画谱》),当时官宦缙绅家的妇女,都往往求她“写照”(画肖像)。有人还写诗赞誉道:“林下才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如何不出深闺里,能以丹青写外边”。宋徽宗御府藏有她画的《六隐图》。南宋邓椿看到过这幅画,他在《画继》中谈到这幅画说“今藏山阴王:产才监簿家,乃画范蠡至张志和等六人,乘舟而隐居者,山水树石人物如豆许,亦甚可爱”。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俊(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藁城市)人,元朝蒙古大将。

董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与五代的董源、明代的董其昌并称为三董。曹雪芹的好朋友。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份:[明](约公元一五五六年前后在世)字用均,号泌园,乌程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后在世。登嘉靖二十年(公元一五四一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份所为诗文,有《泌园集》三十卷,《四库总目》为其孙嗣茂所编。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五胡乱华,这个胡字从何而来,和孔子还有关系

胡人,是对非中原的周边民族的通称(主要指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如贾谊《过秦论》提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外国人的泛称(《太平广记》以\"胡\"称印度人)。根据现存史料,先秦时期华夏族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其时有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以后才称其为\"胡人\",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近代中国称外国人为\"洋人\",称外来物都要在其名前冠上一个\"洋\"字,如\"洋火\"\"洋车\"\"洋油灯\"等。顾名思义,因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的国家,而外国人、物基本上是从大洋乘船而来。那胡人又为什么姓胡呢?\"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1、北方民族的自称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可比之中原之天子。由此,中原人可能是根据其自称而称其为\"胡\"的。后来\"胡\"的意义范围逐渐扩大了,演变为对北方和西方外族的泛称。这是站在\"胡人\"的视角上分析的,若是站在中原的立场,情况则大有不同。

2、 以\"多须\"命名

胡,古字本做\"鬍\",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大概因游牧民族都长着大胡子,故而以貌取人,称其为\"胡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就是个大胡子形象。对于胡人的相貌,史书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从画像砖、壁画、雕刻等图像记录中得到印证。

3、 \"胡说八道\"\"胡作非为\"

胡,从肉,古声。\"古\"是声旁,为拟声词\"咕\"的省略(\"咕咕\"响);月即肉,代表喉咙。故\"胡\"的本义为拟声词,指喉咙里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大概因西北部少数民族说话\"咕咕\"叫,就像是\"胡说八道\",中原人听不懂,所以称其为胡人。一说,与孟子讥讽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一样,游牧民族之言行不合孔孟之道,其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成性,简直是\"胡作非为\"\"胡来\"\"胡闹\"\"胡搅蛮缠\",故称其为\"胡人\"。

4、\"胡\"来自主流文化圈的心理优越感

有人认为,\"胡\"作野蛮、落后之意,指不文明,未开化之民,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总是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处于主流文化圈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以及文化正统的观念,使得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蔑视,尤其是其地理上的偏居,语言、习尚的短陋,气候的恶劣等方面。西晋江统在《徙戎论》提到的\"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即是此意。

5、\"胡\"与\"狐\"

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和唐孙思邈《千金方》\"有天生胡臭者,为人所染胡臭者。天生胡臭者难治,为人染者易治\"等史料,猜测\"胡\"与\"狐\"有很大关系,其说曰:\"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其要义大略是:腋下之臭,起于胡人,传入华夏,故称\"胡臭\",后因民族融合加剧,才改口\"狐臭\"。其后黄永年先生在《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陈寅恪先生所引仅限于隋唐史料,并根据两则文献作者时代先后便断定\"狐臭\"早于\"胡臭\"(这里黄先生似乎会错意了,因陈先生原文是\"若所推测者不谬,则'胡臭'一名较之'狐臭'实为原始且正确欤?\")有些武断,因至迟在刘宋时代,已成立\"胡臭\"与\"狐臭\"的观念(可参考先生原文或晋葛洪《肘后急备方》,《太平广记》等,此处不再赘述),无法断言二者孰先孰后。其次,除\"狐臭\"将\"胡\"与\"狐\"二字建立联系外,黄先生还举了几个能透露两者关系的例子,如:狐多姓\"胡\",狐多化形为僧佛菩萨,而佛又为\"胡神\",僧为\"胡道人\"等。再次,黄先生分析了二词产生如此关系的原因。其原文:\"窃谓以兽类称异族,实吾华夏古代之陋习。颇疑西胡之入中国,本为华人之所歧视;乃缘'胡'、'狐'读音相近之故,遂以'狐'称之,借寓唾弃之意于其中。此犹清代以'俄'、'鹅'音近,遂以'鹅鬼'称俄人之例也。\"案,民间亦有因游牧民族狡猾,故以\"狐\"称之的说法,后以其谐音\"胡\"来代替。

不论\"胡\"是褒义抑或贬义,其由来如何,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胡人\"的称谓早已消失,但也有一些事物保留了其地域特色,如胡萝卜、胡琴、胡椒等。中国古老的姓氏\"胡\"出自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谥号。对于他,同姓的读者想必很熟悉,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12345,金木水火土——身为北京人,您都不一定了解这些

北京城

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讲述着她的文化

住得时间久了,连春天的细风、夏天的大雨、秋日的虫鸣、冬日的瑞雪,四合院中墙角丛生的野花,平房屋檐下挂的鸟笼子,都是那么令人眷恋。

北京的一事一物,从民俗风情到古城景致,几乎没有一样不令人倾倒。但要说清具体哪件事、哪个地方是魅力的根源,实在又是说不清的。

我们热爱北京,眷恋北京,就是她千百年来形成的特有的地方特色,一种浓浓的“京味儿”。

而此时此刻的北京,虽然经历城市发展的巨变

但无论内在还是外在

仍然继承着这种

魅 力

而大磊子今儿个要说的,正是“京味儿”的一部分

胡同独具特色、别有风格无所不有、包罗万象

老话儿讲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

可见北京的街巷地名非常繁多

如果在北京待的日子长了

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

即与数字、自然、动植物、生活饮食、服饰用品、方位、人体等密切相关

总结起来

那是相当的

“有意思”

先来看一组

12345——以数字分半步桥、一亩园、二龙路、三里屯、四眼井、五道营、六部口、七里庄、八大处、九王坟、十字坡、百万庄、千佛寺、万明路还有一尺大街、一棵松、一间楼、一顷庄;二里庄、二甲地、二老庄;三里河、三统碑、三转桥胡同;四王府、四胜胡同、四块玉胡同;五四大街、五路居;六郎庄、六铺炕;七圣庙、七棵树、七贤巷;八王坟、八面槽、八宝山、八角;九湾胡同、九道湾、九龙山;十里堡、十字口村、十里河;百子湾、百顺胡同、百代胡同;千福巷、千竿胡同;万年胡同、万寿路、万泉河。

胡同起源之谜

胡同,是北方城市中对小巷的俗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演绎了老北京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成为古都北京的一大亮点。

关于胡同的起源,大致有以下说法:

●明代“胡同”二字的写法比现在复杂,在胡和同两个字外面都加上“行”字,写成“衚衕”,表示胡同是可以让人随意行走的小巷。明代人认为“衚衕”二字是元朝人发明的,字中从“胡”、从“同”,取“胡人大同”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胡同是蒙古语“浩特”的音译。浩特是居民聚落的意思,现在的含义为城市,如今还有呼和浩特、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城市名。聚落当然包括街巷的含意。

●胡同的起源还有一种“假设”,认为胡同二字来源于蒙古语“水井”的音译(大致是Hottog这样的发音,也翻译成“霍多”、“忽洞”),即“有井的小巷”。因为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而北京地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已久。

初步了解胡同后,下面几组看起来更有意思

金木水火土——以五行分金丝套胡同、木樨园、水西门、火器营、土城红黄蓝白黑——以颜色分红罗厂、黄化门、蓝靛厂、白百桥、黑龙潭金银铜铁锡——以五金分的金台夕照、银锭桥、铜厂、铁匠营、锡拉胡同

胡同,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建成的

胡同宽窄之谜元世祖忽必烈用了18年修建了大都城,基本奠定了今天北京市区的范围。忽必烈不仅会打仗,在建设城市上也有一套,说他是“数据控”也不为过——大都城的街道宽窄都有明确的规定:

●当时的量度单位为“步”,一步为五尺,元代一尺为0.308米,一步约为1.54米。

●小巷最窄为六步(9米多),支干线为12步(18米多),主干线廿四步(37米多)。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为五十步(77米多)。

●上面这些还属于一般规定。在每个城门两旁第一条街巷与大街的间距定为七十步。这是因为大街两侧是繁华店铺的缘故。

东西南北中——以方向分东交民巷、西交民巷、南菜园、北新桥、中关村还有东四、东板桥、东宫坊、东厂胡同、东单、东便门、东直门、东风北桥、西四、西局、西湖营、西板桥、西单、西便门、西直门、北新桥、南小市、南磨房、南营房、南锣鼓巷、北锣鼓巷、北河沿大街等前后左右上下——以方位分前门、后门(即地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上唐刀胡同、下洼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居家开门七件事分柴货市,米粮库、油房胡同、盐店大院、酱房大院、醋儿胡同、茶儿胡同以生活饮食、服饰用品分烟袋斜街、酒仙桥、灯市口、石灯胡同、取灯胡同、辟才胡同、细米胡同、油坊胡同、醋章胡同、葱店一巷、葡萄园、苹果园还有炒豆胡同、前炒面胡同、米市大街、豆谷胡同、大茶叶胡同、小茶叶胡同、烧酒胡同、菜市口、豆角胡同、豆腐巷、粉店胡同、黑芝麻胡同、官帽胡同、皮裤胡同、胭脂胡同、绒线胡同、手帕胡同、帘子胡同、轿子胡同、碾儿胡同、稻香湖等

怎么来的这么多名字

胡同名称形成之谜

北京五花八门的街巷名称不是一人一日之功,而是广大居民在街巷形成初期的自发创作。不过街巷名称的形成需有一定的条件。

●有醒目的标志

一条街巷中有一个或一处显著出名的标志,如牌楼、城门、庙宇、高大建筑等。

●有人物或事件

像草场、钱局之类的官方部门,也有像做面点的王老头、烧砖的刘师傅这样的,都是成为街巷名称的条件。再如喂鹰胡同、苗子营等,均有过与名称相符的事件。

●形象的地理环境

如骑河楼、喇叭口、九道弯、门框胡同、月牙胡同等等。这些胡同的环境,现在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追根溯源,极易发现其本来面目。

●集市、庙会等贸易所在地

如磁器口、蒜市口、马市、果子市等。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姓”分赵府街、钱粮胡同、前孙公园胡同、李村、周家大院、吴家桥头条、蒋家胡同、韩家胡同、杨家胡同、朱家胡同、何家胡同、施家胡同、金家大院、魏家胡同、谢家胡同、前章胡同、苏家坡胡同、潘家园、郎家园、鲁班胡同、马家堡路、苗家胡同、方家胡同、鲍家街、史家胡同、刘家窑、宋家庄等以“十二生肖”分牛街、虎背口胡同、龙潭路、马连道、羊房胡同、打狗巷、鸡爪胡同、猴儿胡同、猪市大街天上飞的石雀胡同、鸟枪胡同、鹞儿胡同、大翔凤胡同、鸦儿胡同、喜鹊巷、孔雀胡同、鸟儿洼、鸽子房、黄雀胡同、蚂螂(老北京叫法,即蜻蜓)胡同、燕翔西里山上跑的虎坊桥、大石虎胡同、小石虎胡同、大黑虎胡同、小黑虎胡同、狮子胡同、铁狮子巷、豹房、鹿顶庙地下爬的蜈蚣街、蝎子门、蚂蚁槽、屎克郎胡同水里游的金鱼池、南鲜鱼巷、鲤鱼胡同、鲜鱼口街、双鱼胡同、钓鱼台家里养的马甸、亮马桥、马连洼、驴市口、驴驹胡同、羊肉胡同、大羊毛胡同、小羊毛胡同、黄羊子胡同、黄狗胡同、狗尾巴胡同、鸡头池、鸭子桥路

现在的地名规范了很多

胡同改名之谜

旧北京留下的地名,其中多见重名、听之不雅和带有封建迷信的地名,在新中国建设时期进行了修改。

●重名严重,据解放前统计,北京内外城有扁担胡同16条、井儿胡同14条、花枝胡同11条,口袋胡同11条,箭杆胡同7条,堂子胡同7条等等。城区重名胡同有600多条。解放后,北京与外界的联系剧增,重名给找人、通讯、联系工作造成了极大不便。

●把忌讳字的棺材胡同、鬼门关、臭水街、臭皮胡同、苦水井,改为光彩胡同、国门关、秀水街、寿比胡同、福绥境;

●把俗白字的母猪胡同、猪市口、牛血胡同、鸡罩胡同、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猴尾胡同,改为梅竹胡同、珠市口、留学路、吉兆胡同、高义伯胡同、扬威胡同、侯位胡同;

●把日常俗语的粪厂大院、裤裆胡同、裤子胡同、驴市胡同、绳匠胡同、劈柴胡同、烧酒胡同、干鱼胡同、吊打胡同,改为奋章大院、库藏胡同、库司胡同、礼士胡同、丞相胡同、辟才胡同、韶九胡同、甘雨胡同、孝达胡同;

●把不敬字的哑巴胡同、张秃子胡同、罗锅巷、达子营、王寡妇斜街,改为雅宝胡同、长图治胡同、锣鼓巷、达智营、王广福斜街。

天地日月天坛路、地坛北里、日坛路、月坛南街还有天庆胡同、天农里、天通苑、地安门大街、地昌胡同、月牙胡同、月光胡同山河水井池山门胡同、泡子河东巷、双井、积水潭、北池子还有王府井、三眼井、泰山巷、大山子、山门胡同、山老胡同、沙土山、山涧口街、清河等风雨露雪冰雹春风胡同、甘雨胡同、甘露胡同、雪池胡同、冰洁胡同、雹子胡同还有新风街、风氏园、春雨胡同、雨儿胡同、南露园胡同、冰窖口胡同花草树木花市、芳草地、槐柏树街、木樨地还有百花深处、菊儿胡同、花园路、莲花桥、芍药居、牡丹园、草桥、草厂胡同、草岚子胡同、草园胡同、芦草园、西草园、北神树、柳荫街、柳罐、椿树巷、长椿街、木楼村、石榴庄、果子巷、豆芽菜胡同、腊竹胡同等北京松柏多——以松柏命名的街巷劲松、五棵松、红松巷、松树街、松鹤胡同、松林街、松林庄等

钟鼓乐器钟声胡同、钟鼓胡同、打鼓巷、大喇叭、小喇叭、演乐胡同等与人体相关大耳胡同、抄手胡同与人相关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五老胡同、织女桥东河沿、工人体育馆路、公主坟

楼塔廊桥鼓楼西大街、栖凤楼、呼家楼、骑河楼、砖塔胡同、青塔胡同、白塔寺东夹道、黑塔胡同、廊房头条、东廊下胡同、天桥、太平桥、东大桥、白石桥、六里桥、八里桥石碑牌坊石头胡同、石羊胡同、石缸胡同、石碑胡同、高碑店、小牌坊胡同、牌楼馆胡同庙寺佛教白庙路、小红庙、三庙街、隆福寺街、大佛寺街、护国寺东巷、法华寺街、天宁寺前街、慈云寺、成寿寺、分钟寺、大乘胡同、小乘巷

北京的街巷地名——

或有掌故,或有传说,或有趣闻,或有故事

不但历史悠久,且涵盖宽泛

试着了解她,

你就徐徐打开了北京城这幅的宏伟蓝图的一角。

怎样——

12345,金木水火土——看了本文就别说自己不了解北京了!!

各位北京爷们北京大妞,来都来了,就别走了

关注“四九城大磊子”,关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汉字能量姓名学,揭开汉字能量的奥秘!

《説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天黑了人们看不见,所以用嘴向别人说自己的名。以无形代替有形,同样具有生命的气场能量,故说:名者命也!

中国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

象形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

指事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形声 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以同样的发音表达不同的事物。

会意 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转注 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 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诗经·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

假借 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汉字具有符咒的能量,其字形为符,音义为咒。道教的灵符无非就是汉字的组合书写抽象化成为符,再注入神秘的咒语能量,让人产生敬畏感,从而产生震慑的作用。

而外国英文字母只有读音的能量没有形的能量,即只有咒的能量没有符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处,因为文化,就是文字的演化。

姓名既然是汉字构成的,也就具有了符咒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唯一一种通过别人叫和自己的使用进行加持的能量,这种能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吉凶祸福。

好的姓名就充满了正能量,别人称呼你就如祝福你。不好的名字充满了负能量,别人称呼你就像诅咒你。

并且称呼人数的多少和频次,使用的次数和时间是衡量名字能量大小的标准。

另外,天道运转,生生不息,万事万物都遵循阴阳五行基本的理论和定律。每一个汉字的使用都脱离不了阴阳五行的辩证关系。

所以具体到个人命理上的运用,也可以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进行将汉字转化成天干地支与八字命理进行换算,共同影响人的运势。

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很多人都觉得决定一个人先天命是八个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换算成天干地支就是八个字。

其实决定先天命的还有一个字,那就是姓氏。而决定后天运的那就非常多了,但最主要的就是大运流年命宫和名字加起来也有8个字。

所以才致使人类生活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即使相同出生时间的两个人,运势也会是天差地别。

决定姓名好坏的换算关系有上百种。例如:汉字的音形义、组合布局、汉字的先天后天,姓氏气场,阴阳五行,易经八卦,生肖换算,生辰八字换算,人文地理历史风俗,姓名与婚姻、感情、事业、财运、健康、人丁、贵人、财库等,姓名与四柱神煞,名字与大运流年、返伏吟、大小空亡、五鬼、羊刃、白虎、病符等,姓名与犯太岁,姓名与择日......

以上每一个点又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绝对不是荒谬的数笔画的五格姓名学能够想比的,也不是片面的八字起名、周易起名能够详细概括的,仅是姓氏的讨论,都可以写成书了。

简单从生肖姓氏方面举个例子,姓马、许、午、骆、司马的人,名字中是不能出现子字根的字,带马字、午字符的字,带“牜”字旁的字等。

子午正冲,午午自刑,丑午害,这些都是对一生运势极为不利的因素。

有人说姓名和人文地理历史风俗扯上关系,有点荒唐。就像古代皇帝有名有号,普通百姓为避其名讳,不能用和皇帝字号相同的字否则就是犯上,到了现在也是一样的,名字不能和祖先有相同字号,否则就是犯祖。

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号称凤雏,最后死于落凤坡,字号犯了地名,著名主持人陈鲁豫也是严重犯了地名,导致婚姻破裂多次。

又如姓龙的人不建议住在名为“潜龙花园“”的小区,否则一辈子都难抬头,因为“潜龙勿用”。其他不尽阐述。

平时遇到一些微信上的朋友,说名字只对中年以前产生作用中年以后不产生作用,不必太计较。

只要你用这个名字,它就跟随你一辈子,甚至在你死后还会影响着你的子孙后代,并且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能量是不断的积累的。

就如孔子,虽已逝世几千年,但是对后代的影响仍然深远。又如汉奸的后代都不敢提自己祖上的名字,而英雄的后代都会很自豪的提自己祖上的名字,他们受到世人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总之,姓名并非你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是所有知识的浓缩的综合体。

医者医不好杀一人,易者名字起不好风水调不好杀一家。会看风水的、会算命的、会预测的不一定懂字,不懂字就不能起一个好名字。

或者懂字的不懂阴阳五行易经八卦八字命理等综合知识体系,也同样起不好一个名字。

人要积德行善,相信因果循环,害人必然害己,不要再用软件给别人起名或者用荒谬的日本人发明的五格姓名学给别人起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