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021“十大语文差错”公布,这些字词你读对了吗
1月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蔓延”误为 “曼延”、“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
一、 “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二、“蔓延”误为 “曼延”。
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三、“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四、“途经”误为“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五、“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六、“赓续”误为“庚续”。
2021年,“赓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续”不能写成“庚续”。
七、“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九、“情结”误为“情节”。
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十、“行拘”误为“刑拘”。
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娼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娼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上官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十大语文差错”公布,这些字词你读对了吗
1月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蔓延”误为 “曼延”、“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
一、 “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二、“蔓延”误为 “曼延”。
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三、“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四、“途经”误为“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五、“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六、“赓续”误为“庚续”。
2021年,“赓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续”不能写成“庚续”。
七、“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九、“情结”误为“情节”。
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十、“行拘”误为“刑拘”。
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娼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娼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上官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
“路mànmàn其修远兮”,是“漫漫”还是“曼曼”?专家这么说
来源:钱江晚报
到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事上周刚“吵”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很多人觉得自己记忆出了问题(详情请戳:一篇初中课文引发全网争论!网友惊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
没想到,刚刚又有人发现,另一篇耳熟能详的古文里也有类似争议:到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最近,杭州一位初三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她心里“咯噔”了一下。
人教社语文教科书 九年级上册 2018年版
“印象中,我读中学时,书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平时写文章,用到这句话也比较多,用的‘漫’。”
好奇之下,她决定“求索”一番。她找出上一版本的语文书,发现用的字也是“曼”。她又去查找了以前的期刊、杂志等,发现对于“曼曼”“漫漫”的讨论一直有。
“有些甚至说‘曼曼’是错别字,或者判定‘漫漫’是误用。不管是‘曼’还是‘漫’,都是表示长远的意思,在意义上是都可以的。但不清楚是不是后来改了?还是两个在通用?”这位老师在查阅许多资料后,更迷茫了,“同学们在写励志主题的文章中,经常引用这句话,他们也困惑,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路曼曼其修远兮”这句诗,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中。该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主题为“君子自强不息”。
文中表示,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课本里列举了三句诗词名句,让同学们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在的高中课本也有《离骚》的内容,但因为是节选,并没有涉及到这句诗。
记者查阅了目前书店里的部分《楚辞》图书,发现“曼”“漫”两个字都出现过。而在近年的报刊中,用“漫”更多一些。
《楚辞》 林家骊 译注 中华书局 2016年版
《楚辞选》 陆侃如 龚克昌 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版
《楚辞解译》 陈抡 著 中华书局 2018年版
《楚辞:新注新译插图本》 关鹏飞 注评
万卷出版公司 2019年版
为此,记者专门请教了楚辞学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家骊。林教授是浙江大学楚辞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译注了中华书局版《楚辞》。
林教授表示,不管是用“曼”还是用“漫”,都是可以的。“古汉语中,字通用的现象很普遍,不需要纠结,‘曼’和‘漫’都可以用。”
细细分析,“曼”是本字,“漫”是俗借字。“曼”“漫”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最早的《楚辞》抄本作“曼”,唐《文选集注》本、《文选》尤袤刻本作“曼”,《文选》陈八郎本、《文选》六臣注作“漫”,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均注:“曼,一作漫”。后来钱杲之本、黄省曾本、朱多煃本、毛晋本、庄允益本都“同洪本”,等等,不一枚举。
对于古文里的这些争议
你怎么看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金丹丹
【每日社科】万万没想到,“字”的本义竟是养孩子!
相传,仓颉造书契时,引得天象异动,正所谓“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文字自诞生起便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仿佛蒙昧与文明的界限被划开,人类的历史就此步入现实的境地,而不再是口耳相传的传奇。
影视剧中的仓颉造字。来源/电视剧《传说》截图
汉字,是华夏先民独有的创造,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如今使用“文字”来表示记录语言的符号,已经习以为常,其实这一含义产生很晚。追溯“字”的本意,往往与“文字”相去甚远。那么“字”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人们逐渐以“字”这个符号表示文字?
“字”的本义
《说文解字·子部》云:“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意思是,字即指生育(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字”是会意字,以“子”与“宀”两个独体字组成,“子”既是它的部首,也是声旁
《说文解字》“子”部。来源/国家图书馆
“字”最初为什么表示生育?汉代的字典《说文解字》不足以说明所有问题,这就要回归到最早期的汉字中来。我们都知道,早期的汉字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其字形酷似一种图画,可以表达出最直接的含义,如“日、月、山、川”等等,仅仅凭借它的字音、字形,便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我们可以通过早期汉字的形态,尝试触碰那些文字最原始的含义,管窥先民们的精神世界。甲骨文是最初的汉字,甲骨文中,尚未有“字”;金文中的“字”也并不常见。依容庚《金文编》所录,三件器物铭文中包含了“字”字。但它们或为氏族名称,或与“子”同义,信息十分有限,仅能通过留下的字形来理解“字”的渊源。
容庚《金文编》中收录的“字”。来源/容庚《金文编》
按照其字形来看,由“子”与“宀”上下两部分构成。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言,“宀”搭建了一个房屋,而“子”立于屋内,用最简单的符号,便使人将之与生育的环境勾勒起来。事实上,甲骨文中已经有“育”字表示女子怀孕生育,那么“育”与“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甲骨文中的“育”字。来源/陈炜湛《古文字趣谈》
甲骨文中的“育”由两部分组成:“女”与倒写的“子”。“女”的写法酷似手抚腹部的母亲,而倒写的“子”便是呱呱坠地的婴儿,甚至有的写法上还粘连了三点,表示生育时产生的血水。新生命降临那一刻的情形就这么形象地被简单符号所概括。到了小篆中,“育”才显现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字形,而在古代文献中,也大多用以表示“教育”的引申义。与之相比,“字”所显现的“生育”则不再刻画分娩时的痛苦,而是直接呈现生育的结果:屋檐之下,多出一位需要照顾的孩子。因此,“字” 还能表示抚养、抚育。“字”表示生育、抚养、抚育,在一些古文的用法中亦可征:诞置之隘巷,牛羊腓(避)字之。(《诗经·大雅·生民》)
这里的“字”便是抚养的意思,后稷饮牛羊乳而长大。传说姜媛踏着巨人的足印有感而孕,生出后稷;而后稷的童年却充满坎坷,这样的出生经历使得他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史记·周本纪》生动地描写了后稷三次被抛弃的命运:被母亲丢弃在狭窄的深巷之中,路过的牛羊不仅没有伤害他,反而避让并抚养了他;“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晋厉公派遣大夫,欲与鲁国结盟。而鲁国的声伯却将施氏的妻子夺走,送给这位晋国大夫。这自然是十分荒唐的,这位女子便问丈夫施氏:“鸟兽也不能失去伴侣,你想怎么办?”(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施氏也很无奈,回答道:“但我也不能因此而赴死或者逃亡吧。”(吾不能死亡)说毕,女子很是失落,离开了施氏,嫁给晋国大夫,还生了两个孩子。后来,这位晋国大夫去世,女子又被晋国人还给施氏。施氏在黄河边上迎接自己曾经的妻子,却把她的两个孩子沉入汩汩河流。女子很是愤怒,自嘲道:“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入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意思是说,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离开了她;又不能抚养他人的孤儿,使得他们被杀害,这样怎么能有好结果呢?
“赵氏孤儿”的历史传奇,也是一段“字人之孤”的故事。来源/电影《赵氏孤儿》截图
这里的“字人之孤”意为抚养他人之遗孤,后又称“字孤”。比如《资治通鉴》记载三国东吴史事,说南阳王孙和将死之时,他的妃子张氏以“吉凶当相随,终不独生”随后自杀,但是妾何氏认为这种死法不太负责任,她说“若皆从死,谁当字孤!”于是便活下来,抚养孙浩以及其他后嗣,才有了后来东吴政权的继承人。
此外,还有“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山海经·中山经》),“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于父不能字厥子”(《尚书·康诰》)等文献均足见“字”的用法。
那么,表示生育、抚养的“字”是如何逐渐用来表示“文字”的呢?
“文”与“字”
与今天惯称的“文字”不同,“文”与“字”是相对的一组概念,有着不同所指。《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一开始就提示我们“字”的内涵。他自恃洞悉文字源流,通晓圣人造字的奥秘: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在他看来,仓颉造字时,便已经创造了两种相对的符号,即“文”与“字”。“文”即物象本身,如山、川、日、月、木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体字;而“字”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成分而形成的,主要是指形声字。当然,许慎的观点并非全然精准,就拿“文”字来说,许慎的解释是“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说,文是象形字,它所刻画的形象是交错的笔画。古文字中的“文”,便不是简单的“错画”了,它所象的形,是胸前纹身的人形,用以形容有纹身习俗的民族。所以古文字中的“文”也通“纹”。文字的产生与图画有着密切关联,“文”便用以形容记录语言的符号,便是图画一般的象形文字。
古文字“文”字。来源/容庚《金文编》
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与“文”相对的“字”。在“文”的基础上,汉字的创造,正如人类生育后代一样,有了独体字简单而形象的字形,才有结合书写而孳生出来的更加丰富的“字”。细读《说文解字》的书名,其微隐之意也就在这里,“字”的理解是要被拆分、解读的,往往可以拆分为多个组成部分,譬如声旁、部首等。古人言造字的六种方法,称“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除了象形字之外,其他的造字方法都是一种衍生、孳生。如今,我们使用的文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细密完备的体系。今人回眸探求汉字的字源,除了传世的字书与典籍,便是出土材料中的古文字。晚清近代迄今,甲骨文发现总计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甲骨文等出土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古文字的字源与历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佐料。
遥想“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正因为文字的创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解释与记录,鬼怪的存在为文字所揭发,无所依凭,只得夜半嚎啕。这片土地的先民们就此从上天接过文明的火种,步入属于自己的时代。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五(上)课文预习:《桂花雨》重点解析、课后练习点拨解惑
欢迎来到云顶语文教与学!今天,云顶老师分享《桂花雨》课后练习题的答疑点拨,帮你领会课文的重点,开始吧!
一、课文内容的回顾本文是琦君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老家院子里和父亲赏桂花、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后来到了杭州,给母亲带桂花,又想起了故乡的桂花雨。
二、课文重点解析思念是人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呢?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桂花这一事物,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
1、初步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2、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可以在精读《桂花雨》中,先学习如何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课后练习题就是重点突破第一个语文要素的。我们以课后练习题为抓手,细读课文,体会思念情感及表达方法,才能学好。
三、课后练习点拨解惑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点拨:这个题在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围绕“桂花”理出“我、母亲”做了什么事。
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的回忆有:我在院子里闻桂花、赏桂花之乐;台风来时,我和母亲摇桂花之乐;母亲送桂花、用桂花之乐。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点拨:这种题属于句子赏析题型,思考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等,先读出句子写了什么,再体会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写的是桂花的味道浓香。句子中的“香飘十里” “浸”写出了桂花香气写出了桂花香气浓郁、持久,随风一飘,远远都能闻到,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桂花的喜悦之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句话生动地描写了儿时的“我”摇桂花的情景,“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喊着”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与兴奋的心情。
3.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7段,是抒发思念故乡情感的语句,可以读出句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体会表现的情感。
(1)这句话是作者母亲说的,母亲将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和家乡的桂花做比较,突出了母亲对家乡桂花的喜爱,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2)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母亲比的不是桂花香气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在母亲看来,桂花代表着家乡,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思念着的却是故乡和亲人的点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这里是:云顶语文教与学,云顶老师持续分享五年级(上)语文预习笔记,帮你高效地预习,我们下期见!
聆听汉字之美:《花草字传》,了解“蕊”
(张一清 著 / 梁 艳 读)
“蕊”这个字由“艹”和“惢”构成, 意思就是花蕊或者说花的子房。
从结构上看,这个字上边的“艹”比较好理解,表明这个字的意思与花草有关。
而下边由三个“心”字构成的“惢” 就有点难办了,因为它非常罕用,所以首先不太容易确定它的读音;其次,它的意思自然更无从把握了。
秋兰绽蕊图 南宋 佚名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端详它的字形,同时想一想若干个“心”堆积在一起可能表示什么意思,或许,我们隐隐约约会猜到“心眼儿多”,而“心眼儿多”的人除了心思缜密,常常也有疑虑多、猜忌多的倾向。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行进在正确的路上了。
的确,“惢”这个字最初就表示“疑虑”。
嫦娥执桂图 明 唐寅
至于它的读音,最初则有两种:一种是表示“疑虑”的时候,它的读音与“琐细、烦琐”的“琐”相同。
另一种是由几个“心”叠加在一起,表示花蕊也像若干花的心房簇集在一起,这个时候它的意思是指“花蕊”,读音也和“花蕊”的“蕊”完全一致。
因此,“花蕊”的“蕊”这个字,除了上边的“艹”与字义有关,下边的“惢”其实既表示整个字的读音,本身也暗含了“花蕊”的意思。
竹禽图 北宋 赵佶
“蕊”由于是花的精华所在,所以它的寓意非常美好。
例如元代陈樵的《东阳县学晖映楼赋》:“慕张生之绝尘兮,采瑶蕊于山侧”,其中“瑶蕊”的意思就是传说中玉树的花蕊。
再比如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阿宝妖冶如蕊女”,意思是名叫阿宝的女子曼妙多姿,仪态堪比道教经典中仙宫里的仙女。
泥头木身著衣俑 唐
另外,“意蕊”一说也极具象征意味,它的意思是心思凝结如同花蕊,指的就是“心意、心情、心境”等。
例如清代赵翼《静观》:“诗词亦复然,意蕊抽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