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音变构词的运用:古代名篇中的这几个字,该读什么音
演讲人:孙玉文 演讲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日知”系列讲座 演讲时间:2020年10月
演讲人简介:孙玉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汉语变调构词考辨》《上古音丛论》《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从“音变构词”的角度来解读几篇古诗文名篇中的语句。
音变构词及其分类
所谓的音变构词,是指利用语言中音素的改变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一种构词手段。其中,构成新词的那个词叫原始词,由原始词滋生出来的那个词叫滋生词。原始词和滋生词合起来叫配对词。
判定一对词是否属于音变构词,有几个条件:1.语音上,两个词读音相近,或者属于可以通转的范围;2.语义上,两个词意义上必须有引申发展关系;3.能够找出其中一个词是基式,即原始词,另一个是派生形式,即滋生词。
根据原始词和滋生词语音上的变化,可以分四类:
1.变声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声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臭”,尺救切(上古昌母幽部去声),义为气味;许救切(上古晓母幽部去声),义为用鼻子嗅气味。又比如“畜”,丑六切(上古透母觉部短入),义为积蓄财物;许竹切(上古晓母觉部短入),义为用聚积的财物畜养人。“朝”,陟遥切(上古端母宵部平声),早晨;“潮”,直遥切(上古定母宵部平声),早上涨的潮水。以上这些配对词的韵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声母有别。
2.变韵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韵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行”,户庚切(二等字,上古阳部平声),义为道路;胡郎切(一等字,上古阳部平声),义为行列。又例如“獲”,胡麦切(二等字,上古铎部短入),指猎获;“穫”,胡郭切(一等字,上古铎部短入),义为收割谷物。再比如“谋”,莫浮切(三等字,上古之部平声),指的是谋划、商量办法;“媒”,莫杯切(一等字,上古之部平声),义为说合婚姻的人。这些配对词的声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韵母有别。
3.变调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声调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文”,平声,义为花纹;去声,义为文饰。又例如“研”,平声,义为研磨;“砚”,去声,义为研磨的文具、砚台。再例如“好”,上声,义为善、美好;去声,则表达爱好之意。这些配对词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有别。
4.复杂式音变构词,通过音节中声韵调三要素的两种或三种要素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长”,直良切(上古定母阳部平声),义为两端之间距离大;知丈切(上古端母阳部上声),则义为朝着成熟的方向长,长长了。这组配对词韵母相同,但声母和声调有别。又例如“食”,乘力切(上古船母职部短入),义为食物;详吏切(上古邪母之部去声),意思是饭。这些复杂式音变构词,配对词声韵调都有差别。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谈一谈音变构词研究在古诗文解读中的重要意义。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现在许多唐诗注释本都收有这首诗。关于此诗,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胜”有平声和去声两种读法,在这首诗中它到底是读平声还是去声?二是如果读平声,诗中的“胜”字应该怎么理解?
首先,从律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诗中最后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此句中的“胜”字只能读平声,不能是去声。袁子让《字学元元》卷七《古人押用之例》中说:“后唐宋人祖此,皆有押用,或平押仄,或仄押平……‘胜’读如升,如‘见人忘却道胜常’,‘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也。”他明确指出,这个“胜”读平声,不读去声。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韩愈像
我们再来看今天的唐诗注释对这首诗中的“胜”的处理情况。目前只有个别注释者注明这个“胜”字要读平声,绝大多数注释本都没有注音。为什么大部分都不注音呢?我推测其中原因,不外两种:一是知道“胜”在上下文中本来读平声,也知道“胜”不能作“超过,胜过”讲,只是为了照顾今天的读音习惯,把本该读平声的“胜”读成了去声;二是不知道“胜”在上下文中要读平声,误把“胜”理解为“超过,胜过”了。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唐诗注释者们对“绝胜烟柳满皇都”所作的串讲,就知道许多注释者其实不知道诗中的“胜”字要读平声,而是误把它理解为“超过,胜过”了。
那么此句中的“胜”字该作何解?有人把“胜”理解为“胜过”,把这一句的意思解释为:“完全胜过那京城满是浓郁的烟柳的时节的景象。”这是不妥的,因为“胜”作“胜过”之义讲的时候要读去声,而不读平声。由此,“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完全能配得上那烟柳浓郁满皇都的景象”。
“胜”的基本涵义是“力能承受,能承担”,在上下文中可以理解为相称,相当。比如《国语·晋语四》:“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韦昭注:“胜,当为称。中不称貌,情貌相违。”又如《礼记·学记》:“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注:“仍见其家挠角干也。挠角干者,其材宜调,调乃三体相胜,有似于为杨柳之箕。”音义:“相胜,音升,任也。一本作称,尺证反。”再比如《论衡·案书》:“薄厚不相胜,华实不相副,则怒而降祸。”“胜”有“相称,相当”和“胜过”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辩解说,把“绝胜烟柳满皇都”理解为“完全胜过了那京城满是烟柳浓郁的景象”,比起理解为“完全配得上那京城满是烟柳时的景象”,更能凸显韩愈对初春时节雨中长安景色的赞美。我们认为,应该把文学作品中词句的语义和词句所反映的文学形象分辨开,文学形象的正确分析,理应建立于对文学作品的词句的正确理解之上。词句的语义具有客观性。“诗无达诂”不是一个科学命题,不能作为胡乱解释词句语义的护身符;至于文学形象,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加深理解,但不要信马由缰,要不离其宗。从语言上讲,韩愈诗中“胜”读平声,作“配得上,比得上”讲;不读去声,不作“超过,胜过”讲,这是必须分辨清楚的。
也许还有人会辩解说,古代的诗歌押韵有这样一条规律:“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是说,当一个字出现“两声各义”现象时,诗人既要表达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上下文中押韵的和谐,可以采用这个有异读的字的A声调,而取B声调的字义来押韵;或者采用B声调,而取A声调的字义来押韵。所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可以取它的平声读法,而取去声的意义“超过,胜过”。
应该说,古代诗歌的押韵确实存在着“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样一条规律,但是更主要的押韵规律是:当一个字“两声各义”时,常常是读A调时取A调的字义,读B调时取B调的字义。这里有一个原则,理解上下文中某字的字义,首先应该音义结合。只有碰到上下文中押A调,而按照A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B调的字义来理解;或者押B调,而按照B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A调的字义来理解。也就是说,“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一条规律是在“读从平声,义从平声”或“读从去声,义从去声”的规律不起作用时,才发挥效能,是对例外的一种解释。目前看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按照它读平声时的字义“配得上,比得上”讲完全能讲通,何必要取读去声时的字义“超过,胜过”来理解呢?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顾炎武等学者认为“两声各义”的字,其破读音是六朝经师人为生出的分别。这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就算破读音是经师人为的,也不妨碍唐代诗人采用这种人为的读音;因为唐诗的押韵常常跟六朝时“两声各义”的分别一致。因此阅读古代的诗歌,理解其字义,也必须音义结合。
“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字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七言千古名篇,其中的每一句,要么有异文,要么有歧解。比如第一句的“遥遥”又作“迢迢”,第二句的“木”又作“未”,第三句的“二十四桥”到底是什么意思,等等。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一句。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杜牧像
此处的“玉人”是美人之意,古书中“玉人”既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因此对它的含义,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如果指男,就是指诗歌篇名中的韩绰;如果指女,就是指扬州的歌伎。这里我们采取后一说,因为如果“玉人”是指韩绰而不指歌伎,那么,这首诗中的韩绰又是在“教”何人吹箫呢?“玉人”如果是韩绰,却又说韩绰是在“教”美人吹箫,那么这句实际就成了“玉人教玉人吹箫”,从逻辑上来说,同一句中“玉人”不可能既指韩绰又指歌伎。从语义上说,如果“玉人”指韩绰,那么“玉人”就是“教”这个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就不可能再去用来指扬州的歌伎。
关于“教”的词义,目前有两说:一是把“教”注释为“使”,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韩绰你在哪里听歌女吹箫呢”?或者,取“玉人”指歌伎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在哪里让美人吹起了玉箫呢”?另一种说法则把“教”理解为传授,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韩绰在哪里教那些歌伎吹箫呢”?
其实,这里的“教”的词义两种说法的疑问,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考虑“教”字在诗句中的读音问题。从韩愈这首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这个“教”字在句中只能读仄声,如果读平声,就会成为近体诗明确禁止出现的“三平调”。
读音确定之后,就要注意到,“教”读平声和读去声时古代的词义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读平声,作“教导,教育”和“宗教”讲读去声。其中去声读法的词义古已如此,而平声读法的“教”字的词义,跟古代则不全同。当然,“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也是读平声,例如,《广韵》古肴切:“教,效也。”采用声训,应该理解为使人模仿,即传授知识技能。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十二节:“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动词。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仄声(去),教化也,名词。陈师道《游鹊山院》:‘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这里用近体诗的平仄格式验证了“教”的平去之别的词义差异。
“教”作“使,让”讲时,中古是读平声的。我们举几个“教”字作“使,让”讲读平声的用例。比如唐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七绝诗,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将”作“将领,将军”讲,读去声,属仄;“龙城”“飞将”分别用汉将卫青、李广的典故。“教”作“使,让”讲,属平。又如五代欧阳炯的《渔父》:“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这里“教”也是平声。还有宋柳永《小石调·法曲献仙音》下片:“早是乍清减,别后忍教愁寂。”欧阳修《鹊桥仙》下片:“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苏轼《西江月》下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程过《满江红·梅》下片:“便好折来和血戴,莫教酒醒随风落。”周邦彦《法曲献仙音》下片:“待花前月下,见了不教归去。”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下片:“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张炎《清平乐》下片:“暗教愁损兰成。”按:兰成,南朝诗人庾信小名。晏几道《虞美人》下片:“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以上这些例子中,“教”字作“使,让”之意,中古均读平声,而“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只能是仄声,所以杜牧诗的这个“教”字就不能作“使,让”的意思讲。
二十四桥明月夜郭红松绘
有人把这个“教”理解为“使,让”,不但不能把杜牧跟友人韩绰戏谑、调侃的语气传达出来,也不符合上下文的音义,而且也不能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因为在中古时代“教”表达这个意思,也应该读平声。
那么什么时候“教”字读去声呢?当它作“教育,教导,教诲”和名词义“教育,教化”等意思的时候读去声。例如《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郑玄注:“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仿效。”陆德明音义:“善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既然读如字,结合《玉篇》注音就可以知道,它应该读去声。
由此来看,全句中,“玉人”是指歌伎,是“教”的宾语,诗中提到了主语的位置上。施行“教”这个动作行为的人,当然是杜牧的朋友韩绰,杜牧给省略掉了,没有让他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作去声读的“教”字,其意思是教导、教诲、指导。这里出现的“教”字,实际是个比较文雅、庄重的词语,它含有“教诲而使人感化”的意思。
杜牧的“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韩绰你在哪里指教美人去吹箫呢”?考虑到韩绰在扬州当地的场合,作者却用“教”这个色彩比较文雅、庄重的词儿,明显带有戏谑、玩笑、调侃的语气,此诗句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既幽默诙谐又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亲昵、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彼此的宽慰。
“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字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图1
图2
这是一首首句为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有人曾指出,此诗格律谨严。仔细分析一下,首联对句“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平仄格式是“(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此处外加“〇”者,表示可平可仄)。而“思华年”中的“思”,就只能读成仄声。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声。如果改成平声,整句就成了“(见图1)平(见图2)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即是“三平调”,这是在近体诗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是只会在古风中出现的特有句式。因此,“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只能读去声,不能读平声。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李商隐像
然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思”只读平声,不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注为sī,而不是sì。人们很容易把这个“思”误读为平声,理解为“思念,追忆”,一些诗词注释本也出现过这一误会。
我们曾经查阅了二十来种收有《锦瑟》诗的注释本,对“思”字的处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不注释,大约是认为“思”字古今用法相同,读平声,意为“思念,追忆”。二是只释义,不注音。据其释义,也是理解为“思念,追忆”;不注音,则也是读成平声。例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思华年:回忆青少年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弦有一柱。‘华年’,少年。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近五十,因瑟的弦柱之数触起华年之思。”三是注成去声。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小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根弦有一个支柱。思:读sì(寺)。华年:盛年。”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系弦的支柱。思:在此应变读去声,思念、追忆的意思。华年:盛年往事,这里犹说年华身世。”我们认为,把“思”注成去声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理解为“思念,追忆”则是不对的。因为“思”作“思念,追忆”讲的时候读平声,不读去声。
在古代,“思”的平声一读是常见读音。义为思考、考虑;引申为怀念、想念。《广韵》平声之韵:“思,思念也。息兹切。”可以为证。由这个“思”分别发展出三个意思,都读去声:
第一个意思是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这里“思”为形容词。比如《尚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陆德明《经典释文》:“思,息嗣反,又如字。下同。”孔颖达疏:“言昔日在于帝号尧之时也,此尧身智无不知聪也,神无不见明也。以此聪明之神智,足可以经纬天地,即文也;又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即思也。聪明文思,即其圣性行之于外,无不备知。”可见“思”指的是“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经典释文》注的“下同”,是说《尧典》下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的“思”也可以读去声。这个“思”也是形容词。旧题孔安国传:“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据此,“钦,明,文,思”是形容词性的并列结构,作“安安”的主语。《经典释文》:“钦明文思,马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马融以“道德纯备”释“思”,是解释“思”的深层含义,“道德纯备”是“思”的结果。作为词义,还是指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孔颖达疏引郑玄:“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敏谓之思。”揭示了读去声的“思”跟作“思考,考虑”讲、读平声的“思”词义上的关系。
第二个意思是对外界所作的考虑或考虑的结果,思想、想法、念头、意思等,这时候的“思”作名词。比如《诗经·唐风·蟋蟀·序》:“本其风俗,忧深思远。”《经典释文》:“思远,息嗣反。”孔颖达疏:“其忧念深,思虑远也。”又比如《元曲选·桃花女》二折:“如今桃花女甚有意思。”音释:“思,去声。”
第三个意思是因感于外界而内心哀愁,愁怨,这个意思的时候“思”是作动词。比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郑笺:“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经典释文》:“忧思,息吏反。下‘忧思’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尔雅·释训》:“哀哀,凄凄,怀报德也。”郭璞注:“悲苦征役,思所生也。”《经典释文》:“思,息嗣反,郭音如字。”郭璞注中的“思”本是“怀念,想念”的意思,所以陆德明说“郭音如字”;但陆氏以为,据正文文义,“思”当训为愁思,所以注成息嗣反,“思所生”即为父母担忧,“所生”是作“思”的宾语。他是借郭注表达自己对经文的理解。这一例说明,读去声的“思”也可以带宾语。
回到《锦瑟》诗,根据以上分析,“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显然应该取第三种意义,“华年”在这里是作“思(sì)”的宾语。“思华年”也就是为“华年”的流逝而悲愁,或为“华年”的流逝而愁怨。
其实,前人早已把这个“思(sì)”训为“愁思,怨思”,只是人们没有特别留意。比如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就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他这里就是把“思华年”换成“怨华年”,将原文的“思”解为“愁思,怨思”。
这些例字都说明,我们要想将古诗文解读清楚,必须要运用汉语音变构词的一些知识进行推敲。以上内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版演讲资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供)(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9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做好对联必读-声韵双璧(五)典故注释
七 虞 (u ㄨ )平水韵红对白,有对无。布谷对提壶。
提壶:鸟名。唐-刘禹锡诗:“池看蝌蚪成文字,鸟听提壶忆献酬。”毛锥对羽扇,天阙对皇都。
毛锥:即毛笔。谢蝴蝶,郑鹧鸪。蹈海对归湖。
谢蝴蝶:宋-谢逸好作蝴蝶诗,故稱。郑鹧鸪:唐-郑谷写《鹧鸪》诗,有“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诗家许为最得神韵,被称郑鹧鸪。蹈海:战国时,秦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派辛垣衍去劝说赵王,让他尊奉秦昭王为帝,秦兵自退。这事被同困城中的齐国鲁仲连知道,当面批驳辛垣衍的观点,说如果秦真的为帝,自己“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后代诗人歌咏鲁仲连气节。李白诗:“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周恩来诗:“难酬蹈海亦英雄”,也是用这个典故。归湖:春秋时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乘扁舟归隱于太湖。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
麦饭豆糜终创汉,莼羹鲈脍竟归吴。
麦饭句:汉光武帝刘秀初起兵,在饶阳地方受困,将军冯异在滹沱河为他烧麦饭,芜娄亭为他煮粥,终于创立东汉王朝。糜,粥。莼羹句:莼(chún),莼菜,多年生水草,可做汤吃。莼羹:用莼菜煮成的汤。鲈脍(lúkuài):鲈鱼切成的丝。晋时张翰,因厌倦官场生活,见秋风起,思念故乡的莼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追求的就是称心如意,为什么我要远离家乡做官呢?”当即弃官而去。吴是张翰的家乡。琴调轻弹,杨柳月中潜去听;
酒旗斜挂,杏花村里共来沽。
其二罗对绮,茗对蔬。柏秀对松枯。
茗(míng):今平声字,古上声字,迥韵。茗即茶。中元对上巳,返璧对还珠。
中元句: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以为中元节。上巳,农历每月初旬中的巳日。三月上巳,是古代一个节日。返璧:战国时,赵国有和氏璧,秦王言以十五城易之,实际是强行索取。赵使蔺相如奉璧入秦,秦不偿城,相如绝之曰,璧有微瑕,请原璧归赵。还珠:相传古代合浦郡海中盛产珍珠。许多太守到任后尽力搜刮,宝珠竟然迁往它处。后孟尝君为太守,清廉自奉,宝珠又回来了。云梦泽,洞庭湖。玉烛对冰壶。
云梦泽:今湖南洞庭湖一带,方圆九百里,后逐渐干涸,只剩下洞庭湖。冰壶:盛冰的玉壶。南朝-鲍照诗:“直如蛛丝绳,清如玉壶冰。”比喻人的清白,心地纯洁。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
松阴白鹤声相应,
镜里青鸾影不孤。
鹤声:《易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镜里句:《异苑》载,罽(jì)宾国王买得一只鸾鸟,多年不鸣。夫人说:“听说鸾鸟找到同类就鸣,何不让它照镜子试一试。”鸾鸟发现镜子里的影象,高声悲鸣,向天空奋力一飞,就死掉了。竹户半开,对牖不知人在否;
柴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
牖(yǒu),窗户。其三宾对主,婢对奴。宝鸭对金凫。
婢(bì):奴婢。宝鸭句:金凫(fú)野鸭。这里宝鸭和金凫都是用来焚香的器具。升堂对入室,鼓瑟对投壶。
升堂句:古代居室建筑,室外有堂。一次孔子评价他的弟子子路,说:“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升堂是有一定的造诣,但还不够深入。提壶:上古宴会一种游戏。宾主依次将矢投入壶中,多者勝,少者罚饮。也称射壶。觇合璧,颂联珠。提瓮对当垆。
觇合璧:觇(chān),观测。合,古入声字,合韵。古代迷信说法,日月合璧,五星联珠,是太平的征兆。提瓮:瓮(wèng),瓦罐。提瓮,汉人鲍宣妻子桓少君喜打扮,鲍宣说:“这和家境很不相称。”少君乃著布衣,常提瓮出汲,并修妇道焉。当垆:垆(lú),放置酒器的土台,司马相如和临邛(qióng)富家女卓文君私自结婚,无以谋生,就去卖酒。卓文君当垆,亲自卖酒。仰高红日近,望远白云孤。
仰高句:史载晋元帝太子明帝幼时聪明,其父帝抱以临朝。恰逢有长安使者至,元帝问他:“日与长安孰近乎?”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次日日薄西山宴群臣,帝夸于众,明帝又以为日近。帝问其说,对曰:“举头见日(日指晋元帝),不见长安。”众大奇之。旧诗文常用这个典故,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白云孤:狄仁杰作客在外,忆亲曰:“白云飞处为亲所在。”歆向秘书窥二酉,
机云芳誉动三吴。
歆向:刘歆(xīn)、刘向父子,西汉著名学者,曾多年整理皇家图书,对先秦典籍的整理、流传作很大贡献。二酉:即大、小酉山,在湖南沅陵县西北。古代传说,秦时有人于此读书,留千卷于山中。窥二酉意思是读了许多古代藏书。机云句:陆机、陆云兄弟,西晋著名文学家。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吴国名将。文名大噪,时称为二陆。陆机为晋太康、元康年间声誉最著的文学家,诗多乐府及拟古之作,讲求形式的华美整饬;善骈文,《辩亡论》为其代表作;所著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著有《陆平原集》。三吴是二陆的家乡。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
荒田五亩,归来独荷月中锄。
祖饯:亲友设酒筵送别。古人出行,先要祭祀路神,即所谓祖道。荒田句:陶渊明《归田园居》诗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句子。其四君对父,魏对吴。北岳对西湖。
菜蔬对茶饭,苣藤对菖蒲。
苣:1(ju)莴苣;2(qu),苣卖菜。苣藤,芝麻也。菖蒲:植物名。天南星科石菖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称为蒲剑、尧韭。梅花数,竹叶符。廷议对山呼。
梅花数:古占卜法。相传为宋代邵雍所創。附会人事,以断吉凶。 竹叶符:即竹使符。汉代分与郡国守相的信符,右留京师,左留郡国。以竹箭五枚刻字制成。廷议:古时在朝廷上、皇帝面前论辨国事称廷议。山呼:《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登嵩山,曾听到群山多次呼喊“万岁”。两都班固赋,八阵孔明图。
两都句: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曾写了《汉书》。《两都赋》是他辞赋中的代表作。八阵句:八阵,古代阵法:孔明常演练八阵图,其遗址甚多,都在四川。杜甫《八阵图》五绝诗专咏此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1)诸葛亮有洞当、中黄、龙腾、鸟飞、折冲、虎翼、握机、连衡八阵2)称方阵、圆阵等八种为八阵。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摅八阵之列,骋奔牛之权。李善注:杂兵书曰:八阵:一曰方阵,二曰圆阵,三曰牝阵,四曰牡阵,五曰冲阵,六曰轮阵,七曰浮沮阵,八曰雁行阵。田庆紫荆堂下茂,
王裒青柏墓前枯。
田庆句:《续齐谐记》载,京兆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商议分居,准备把堂前紫荆树也截为三段,第二天树枯死了,兄弟大惊,说:树木同株,听说将分就死掉,难道人不如树吗?决定不再分居,紫荆树又活了。王裒句:王裒(póu)晋人,其父被文帝杀死,裒攀墓柏号哭,柏忽枯。出塞中郎,羝有乳时归汉室;
质秦太子,马生角日返燕都。
出塞句:中郎指苏武。汉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使牧羝羊,告诉他:“公羊生羔乃得归。”羝(dī)即公羊。乳,生羔。质秦句:《燕子丹》载: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国对他很无礼,思归故乡。恳求秦王,秦王说:“乌鸦白头,马生角,就放你回去。”太子丹仰天而叹,乌鸦果然白了头,低头落泪;马真生出了觭(jī)角。秦王不得不放他回来。 八 齐 (i ㄧ)其一鸾对凤,犬对鸡。塞北对关西。
长生对益智,老幼对旄倪。
旄倪:老幼的合称。旄通“耄”,耄耋(mào dié)老人;倪,小儿。颁竹策,剪桐圭。剥枣对蒸梨。
颁竹策:皇帝给诸侯、王颁发的委任状,以竹简为之,篆书。策,策书。剪桐圭:圭(guī),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代表官阶。相传周成王和他小弟弟叔虞开玩笑,用桐叶剪成圭形,赠给他说,封你为侯。大臣进来贺喜。成王说:这是开玩笑。大臣说:天子无戏言。最后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剥枣:剥(pū),同扑,打。《诗-幽风-七月》:“八月剥枣。”杜甫诗:“堂前剥枣任西邻。”绵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
嫩手句:《诗-卫风-硕人》写卫庄公夫人之美,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荑(tí):此意为草木初生的幼芽。狡兔能穿三穴隐,
鹪鹩权借一枝栖。
狡兔句: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出谋划策说,狡兔有三窟,国君也应当如此。意思是多寻找几条出路。鹪鹩句:鹪鹩(jiāo liáo),一种极小的鸟,又名‘巧妇鸟’《庄子》有“鹪鹩栖树,不过一枝。”意思是容易满足。杜甫诗“强移栖息一枝安”,即用其意。甪里先生,策杖垂绅扶少主;
於陵仲子,辟纑织履赖贤妻。
甪里句:甪(lù),有说是角字的讹误。汉初,商山有四个隐士,名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因为年老须发皆白,所以称四皓。相传高祖刘邦没有聘请他们出来。刘邦立吕后子惠帝为太子,后又想換成赵王如意。吕后用张良计,请四皓辅佐太子,帝见之曰:“幸烦公等善为调护”,遂不见废。於陵句:於陵仲子,即陈仲子,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因居于於陵,故号於陵子。《孟子》上记载他“身织屦,妻辟纑。”织屦(jù)即织草鞋。辟纑,原为剥麻,染麻。麻是古代纺织原料之一。这里纑指布缕。引申为织布。楚王想请他为相,不就,与妻逃去,为人灌园,妻子辟纑织履。其二鸣对吠,泛对栖。燕语对莺啼。
珊瑚对玛瑙,琥珀对玻璃。
绛县老,伯州犁。测蠡对燃犀。
绛县老:即绛(jiàng)县老人。《左传》记载,晋绛县一位老人,问其年纪,答:“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日正月朔甲子(出生那年正月初一是甲子日),至今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师旷曰:“七十三年矣。”伯州犁:春秋时晋国大夫伯宗之子伯嚭,因其父被杀,奔楚,为太宰。测蠡:蠡,⑴(li里),众虫蛀木。⑵(lí),贝壳做的瓢。管窥天,蠡测海,比喻见識小,自不量力。燃犀:烛照明察。相传燃烧犀角可以照妖,晋温峤路过渚矶,人们说水下有怪物,温峤燃犀角照之,果见许多奇形异状的精灵。夜梦人曰:“幽明道别,何苦相逼。”榆槐堪作荫,桃李自成蹊。
桃李句:《史记-李将军传赞》:“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比喻人如果有高德美才,不用自我声张,自会得到人们敬爱。蹊,㈠(xī),小路;㈡(qī),蹊跷。投巫救女西门豹,
赁浣逢妻百里奚。
投巫句:《史记》载,魏文侯时,地方风俗信巫,每年以女子投河,说给河伯当老婆。西门豹为邺(yè)令,投巫婆于河,惡俗乃止。赁浣句:赁(lìn),本意为租借,这里指雇用。浣(huàn),洗。《风俗通》载,春秋时百里奚做秦相,雇用一浣妇,歌曰:“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烦扊扅(yan yí:门闩),今日富贵忘我为。”问之乃其妻也(百里奚抛在故乡的妻子)。阙里门墙,陋巷规模原不陋;
隋堤基址,迷楼踪迹亦全迷。
阙里二句:1阙(què),①皇宫门前两边的楼。②墓道外所立的三石牌坊。2阙(quē)里,孔子居住的里巷名。陋巷,孔子弟子颜渊所居。孔子曾夸奖颜渊:“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唐)刘禹锡作《陋室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只要有德者居住,陋巷也不简陋。隋堤二句:隋炀帝为游江南,开凿了大运河,河两岸栽种杨柳,堤长一千三百余里,称隋堤。迷楼,传说也是隋炀帝所建,用以寻欢作乐的地方。故址在江苏省江都县治西北七里。建筑富丽,穷极工巧。相传一入此楼,往往终日不得出。建成后,隋炀帝玩后说:“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因名之曰迷楼。两句意思是:隋堤也好,迷宫也罢,都成了历史的残迹,当年的迷宫如今真的迷漫荒草中了。其三越对赵,楚对齐。柳岸对桃溪。
纱窗对绣户,画阁对香闺。
修月斧,上天梯。蝃蝀对虹霓。
修月斧:古代故事,《天中记》曰:唐代有人游嵩山,见道卧者,问是谁?笑曰:“君不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回处常有二万八千户修之,我其一也。”说他是修月亮的工匠之一,并出示斧凿。上天梯:据《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记载,邓皇后曾“梦登梯以扪天”,醒后问占卜者,占者说,这种梦只有巠(jing)王才能做,吉不可言。蝃蝀句:蝃蝀(dìdōng),彩虹的古名。《诗-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霓,虹在阴云上的投影,即副虹,古人认为雄者叫虹,雌者为霓。行乐游春圃,工谀病夏畦。
工谀句:谀(yú),谄媚,奉承。工谀即善于奉承。《孟子》引曾参的话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思是:耸起肩膀向人假笑,比夏天治田埂还要难受。后来也用夏畦比喻一般艰苦工作的人。畦(qí),土埂围着的小块方田,有的地方叫池子。李广不封空射虎,
魏明得立为存麑。
李广句:西汉名将李广,多年驻守北疆,抗击匈奴侵扰,屡建奇功,被称为飞将军,但始终得不到重用。他做右北平太守时,一次在蓝田南山射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射之,箭头没入石中,而以为奇,终不得封侯。诗人常引用他的故事。唐王维诗:“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說他命運不好,杜甫:“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余年。魏明句:魏明帝曹叡(ruì),文帝曹丕之子。《三国志-明帝纪》引《魏末传》:明帝幼从帝猎。帝射鹿,要明帝射其子,回答:“已伤其母,不忍更伤其子。”同时流下眼泪。文帝即放弓箭,深以为奇。由此下决心立为太子。麑(ní):小鹿。按辔徐行,细柳功成劳王敬;
闻声稍卧,临泾名震止儿啼。
按辔二句:西汉文帝时,匈奴入侵,周亚夫为将军,屯兵细柳。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先至灞上、棘门两处劳军,后至细柳营。军门严闭,军人都剑拔弩张。皇帝的先驱到,不许入营门,先驱说:“天子到了”。守营门的军官说:“将军下令:军队里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命令。”最后天子亲自给周亚夫下令,才开了营门,而皇帝勒着马笼头(按辔),规规矩矩走入军营。为治军有方的佳话。闻声二句:史载原州太守威猛有名,外寇不敢过临泾。民间常提他名字,來嚇唬啼哭不止的儿童。部编版六上《丁香结》归纳总结(一)学习就是要善于总结
学习目标:
1, 学习课后生字,能正确的读写标音并组词。
2, 赏析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资料:
宗璞原名冯钟璞,中国当代女作家,笔名有任小哲、丰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意,常从细小的生活琐事、平凡的自然景物中体验、感受人生,而后将深沉的思索诉之于笔端,素朴无华却又感人至深。著名的散文有《紫藤萝瀑布》《红豆》《废墟的召唤》,中篇小说《三生石》,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作品集有《霞落燕园》《宗璞小说散文选》等。
知识拓展:
丁香:为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因花筒细小如钉且香故名,为哈尔滨市花,是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再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称之为“丁结,百结花”。
紫丁香的所有种类播种3—4年后,实生苗即可开花;而拟女贞亚属的种类播种4—5年才开花,但扦插或嫁接苗1—2年即可开花,5年后开花渐盛。
有两种植物叫丁香这个名字:用于观赏的丁香和作为香料和中药的暴马丁香,其叶可制成茶。
丁香花喜充足的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积涝、湿热,一般不需要多浇水。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丁香不喜欢大肥,不要施肥过多,否则影响开花。
重点字词组词理解:
缀(点缀)(缀字成文) 窥(窥视)(管中窥豹) 幽(幽雅)(幽默)
雅(典雅)(优雅) 案(伏案)(答案) 拙(笨拙)(弄巧成拙)
薄(单薄)(薄弱) 糊(模糊)(迷糊) 蕾(花蕾)(蓓蕾)
恰(恰如)(恰巧) 襟(衣襟)(襟飘带舞) 恍(恍惚)(恍如隔世)
怨(愁怨)(任劳任怨)
窥:①从小孔或缝隙里看。②暗中观察。文中是第二种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丁香花的可爱。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朦胧:不清楚,模糊。
幽雅:幽静而雅致。
斗室:指极小的屋子。
伏案: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轻灵:指动作轻巧灵活,引申为一种轻松、飘逸的心境。
浑浊(水、空气)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文中指思路不清晰。
莹白:光亮透明的白色。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单薄:(身体)瘦弱。
遮掩:遮蔽;掩盖。
文思:写文章的思路。
迷蒙:昏暗看不分明;迷茫。(造句:山中云雾迷蒙,好像人间仙境。)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造句:月季花妩媚动人,深为人们喜爱。)
花蕾:没有开放的花。通称花骨朵儿。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愁怨:忧愁怨恨。
反义词:
茂盛—稀疏 朦胧—清晰 轻灵—笨重 笨拙—伶俐 参差==整齐 单薄—厚实
平淡—精彩
近义词:
格外—特别 茂盛—旺盛 潇洒—洒脱 朦胧—模糊 轻灵—轻巧 浑浊—污浊
笨拙—愚笨 遮掩—掩盖 照耀—闪耀 妩媚—妖娆
课文感知:整体感悟预习
1, “丁香结”的含义是什么?
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
2, 文章可以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次大意。
1—3段:丁香花 4—6段:丁香结
3,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作者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和雨中的丁香结。
4, 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特点?
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福裕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暇、可爱芬芳的特点。
5, 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古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6, 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7, “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原文语句谈谈。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难题、烦恼、忧愁,不能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没有任何困难,反而缺少起伏,太平淡无味了。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问题的优秀品格。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深刻的内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丁香结》重点知识点+图文解读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缀zhuì(点缀、连缀、后缀)
幽yōu(幽雅、幽静、幽美)
雅yǎ(雅致、雅观、雅俗共赏)
案àn(书案、教案、图案)
拙zhuó(手拙、笨拙、拙见)
薄bó(淡薄、单薄、厚积薄发)
妩wǔ(妩媚、妩媚多姿)
媚mèi(明媚、媚俗、千娇百媚)
糊hú(模糊、糊窗户、稀里糊涂)
苞bāo(花苞、苞蕾、含苞待放)
襟jīn(衣襟、前襟、大襟)
恍huǎng(恍然、恍惚、恍然大悟)
怨yuàn(抱怨、怨恨、任劳任怨)
二、多音字
糊hú(糊涂)hù(糊弄)
担dān(担当)dàn(担子)
薄báo(薄片)bó(单薄)bò(薄荷)
三、近义词
茂盛—茂密 格外—分外 仔细—认真
分辨—辨别 梦想—理想 确实—的确
四、反义词
茂盛—稀疏 仔细—马虎 笨拙—灵巧
平淡无味—有滋有味
五、理解词语
朦胧:不清楚;模糊。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参差:不整齐,不一致。
窥着: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潇洒: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愁怨:忧愁怨恨。
六、词语拓展
描写颜色的词语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
万紫千红、绿草如茵、黑白分明
五彩斑斓、花红柳绿、绚丽多彩
姹紫嫣红、青红皂白、灯红酒绿
七、句子解析
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2.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自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3.默读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
作者写了城里、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4.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5.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九、课文主题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十、教材课后习题
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生长环境: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等。颜色:白色、紫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形状:“十字小白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积雪”指簇簇白花堆叠的丁香花。从下文中的“雪色”“香气”等词语可以看出来,雪是没有味道的,“我”却闻到了香气,说明这并不是真的雪,而是盛开的簇簇白色的丁香花像极了团团白雪。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了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具有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吸引人)的特点。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与平时不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梦幻、迷离、朦胧的感觉,让人仿佛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久久回味,妙不可言。在作者眼里,丁香和微雨连在起,能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美,所以这样说。
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台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面对丁香,一反古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味地哀愁,更没有产生抱怨生活的想法,而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作者认为,人生中的问题永远存在,是解不完的;正因为解不完,人生才不至于平淡无味。当身处困境,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既然人生中的问题解决不完,何不乐观豁达一些呢?再者,人生的意义或乐趣也许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平顺的路固然好走,可也失去了行走的快乐。
孤独与寂寞的区别
孤独和寂寞都可以用来形容人们感受到的一种心理情绪,但这两个词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孤独常常具有空间概念,有参照物,例如:“孤立无所依附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引自《筑路》)。孤独又指独自一个人:孤单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引自《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孤独还可以指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他性情孤独,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等等。
孤独有时也是一种意识。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一个人可在众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众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而仍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
寂寞不具有空间概念,主要形容心理情绪,寂寥、不安等,总之是心里不舒服。当孤独产生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时,孤独就接近于“寂寞”的内涵。在孤独心态下人们往往会感到郁闷、焦虑、空虚、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
寂寞不等于孤独。孤独是一种状态或症状,而寂寞只是一种情绪。寂寞的原因很多,但孤独的原因,不是寂寞的原因。孤独不一定是负面的情绪,它有时可以是重要的创造性时刻,也可以是修复压力和放松的机会;而寂寞通常是负面的情绪,带来不适和痛苦。孤独是一种客观状态,即某个人是否与他人隔离,而寂寞是一种主观感受,即某个人是否感到孤独。
在处理孤独和寂寞时,采取的解决办法也不同。对于孤独,解决办法可以是主动寻求社交机会、加入社群或进行创作;而对于寂寞,则需要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建立关系。
综上所述,孤独和寂寞虽然有相似的心理情感体验,但它们的本质和表现都略有不同。
(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