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人的意思和神的意思讲章(人的意思)

人的意思和神的意思讲章(人的意思)

李泽厚:人是什么?什么是人?

我希望几十年或更长时间以后,“情”(Qing)与“度”(Du)这两个在我的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中文词汇,能与“道”(Dao)、“气”(Qi)、“阴阳”(Yin-Yang)等英译一样,成为西文的通用词汇。因为这些词都很难找到可以恰当对应的西语译名。例如,“情”就很难等同于emotion、feeling、affection、passion等等。

自先秦以来,“情”至少有两大类涵义,一是情感或感情,二是情境(situation)、情实(fact),后一种涵义在应用中有时甚至超过第一种。包括今天人们说“事情”、“情况”、“情势”、“情态”、“情状”、“情形”等等。A.C.Graham认为,汉代以前,“情”并无情感义。郭店竹简推翻了这个说法。但重要的是,这两种涵义为何会合用一个字,似乎很少人谈到。

我未研究字源学(etymology)。先说几句题外话,记得我很早引用过Sapir-Whorf的理论,认为语言有世界观的背景。我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提出,中国文化和哲学一直重功能大于重实体,重动作大于重静态。例如,“度”翻译成西文的measure或degree便很不合适,因为它指的是人在动作中掌握的恰当分寸,正是它维持着人的生存(包括个体、群体和人类),从而它不是本体,却具有本体性(使人的生存延续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动名词而非名词,是动作(包括姿态、样式,也包括对自然和人际,等等)当中恰到好处的分寸,而不是静态的刻度、标准等等,是主体活动性的、能动的、变化着的“合宜”,而非客观、静态、确定的存在。

“情”又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李泽厚

汉语的“情”无此区别,西语的emotion与feeling等也如此,相当一致。我认为“情”其实包含有这两种不同的涵义:一是动物性的生理本能自然生成的情绪,一是“人化”了的情绪即情感。这一区分在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中,看不到也用不着,但在学术研究领域内,我以为区分它们十分重要。我的伦理学认为,情绪乃人兽所共有,而情感则专属于人。这个区分,可以说是承续了儒学强调的人兽之分、人禽之别,而现代心理学和社会生物学(social biology) 以及所谓“生理学进路的伦理学研究”等,则忽视甚至抹杀这一区分。我最近之所以推重刘绪源的修订版《美与幼童——从婴幼儿看审美发生》(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10月),就是因为他如同Piaget研究儿童智力发展那样,仔细观察、描述和论说了儿童从2岁到4岁的这个阶段,通过审美的想象手段,以理入情,让动物性的情绪得以发展变化为人化的情感,开始形成专属于人类的情理结构,并使其得到独立的活动和发展,从而使人在情感上逐渐脱离动物界而区别于动物。我以为这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虽然我并不赞成钱穆认为“仁在人心中与生俱来”的观点,但在拙作《论语今读》谈到情理关系时,非常赞同地引过他的这段话:

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看重理智部分。我们只能说,自理智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成理智。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重情欲之分异。人生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因为即使情感是“人化”的情绪,却与情绪一样,仍然与欲望紧密相连,所以在《回应桑德尔及其他》等文中,我强调应该区分不同层次和种类的欲望,以及跟欲望相关的所谓“幸福”。有纯粹满足人作为动物需要的基础欲望(如性),有超出但仍包括这些欲望的欲望(如爱),还有完全超出这些欲望的欲望(如牺牲自己生命的欲望)。幸福也是如此,有各种层次和类别迥然不同的“幸福”,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孟子那句时常被人引用的“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两种“悦”便不应该等同。后者主要是满足自然生理需要,前者不是,而且甚至是对抗这种本能需要。但至今好些学者经常把这两种“悦”混同起来,看作都是直觉性的,看作都是自然或上帝给予人的“先天”或“先验”。我的“情理结构”正是对此而发,强调区分情绪与情感。

我三年前给刘绪源的信中说:

通过对不同年龄、特别是幼儿以及儿童读物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审美的发生史和其中“四集团”(按:指感知、想象、理解、情欲[2])的具体不同组合和结构,以其与审美相关和无关的愉快的不同种类和层次,在这些不同层次和种类中各要素的关系,等等等等,有许多有趣味的题目可做。

刘绪源

这正是我所主张的实践美学的建树道路,因为我所提出的只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它需要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实证的、科学的研究,这才是实践美学本身的建树。例如,Kant所说的那尚未能知道的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源,我认为是“实践”,而不是Heidegger所认为的“先验的想象力”;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哲学论断。它仍需经验的心理科学、特别是未来的脑科学来加以实证的研讨,其中“想象”便是最重要的关键中介。刘绪源正是向这个目标行进,他突出“想象”来探索儿童审美的情理结构的萌生和发展。这正好是上述哲学的实证性的具体展开,即实证地观察探求关于人性的产生、发展的哲学课题。

我以为,作为另种“情理结构”的道德,也可以通过培育幼儿从情绪到情感的发展变化中来寻觅,即儿童善恶观念(所谓“良知”、“良心”)是如何出现和形成的。我以前多次说,幼儿读物中的那些亲切可爱的小白兔、凶狠残暴的大灰狼、狡猾的狐狸、正义的大公鸡……以及看戏剧人物时,时常要回答儿童“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提问,等等,所有这些不正是教育培养儿童心理中道德的情理结构么?可见,情本体并不在于单讲情感如何如何重要,而在于提出,人的情感是因为有了理性的参与,形成情理结构,而后才有可能成为区别于动物的属人的“本体”。

这里便涉及伦理与道德及其关系这个大问题。

为什么说“大”?因为伦理与道德有没有区分,是否应予区分,以及如何区分,自古至今并不清楚。一般是混而统之,不予区分。也有一些学者论说区分,但并没有解决问题。包括Santayana、Habermas等名家在内,提出前理性或理性、纵或横两种不同考察方式,等等。

我采取的区分,是哲学史上Kant与Hegel的区分。我以为,Hegel是从宏观历史学(历史哲学)的角度讲伦理道德,讲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Kant则是从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心理哲学)的角度讲伦理道德,讲的主要是实践理性的绝对律令。我认为这倒恰好可以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伦理指的是外在群体规范,从风俗习惯到政经体制,包括各种制度、秩序、规则、法律等等,范围极为广阔,也就是“总览表”上的“政治哲学”的范围(当然,这只是极概括的提法,其中仍可分为较狭义的政治、伦理、法律、道德、风习等等);道德则是个体行为及内在心理,主要由意志、观念和情感三要素组成,也就是“总览表”上的“道德心理学”。于是出现这样的疑问:两者的关系是道德由内向外产生伦理呢,还是伦理由外向内形成了道德?进而引出诸如此类的追问:人是生下来就有普遍的、先验的“善端”呢,还是这所谓“善端”也主要靠后天培育而成呢?先秦孟荀性善性恶之争,就与此相关。我采取的是后一立场。

李泽厚

在伦理学史上,中国历来是由内而外的观点占主导,孟子的影响、地位远在荀子之上。今天学界中“先验人性论”也一直占上风。但这个先验的“人性善”从何而来?何以可能?讲来讲去仍然无外乎其根源和开头乃上天所赐,人生来就有,这个上天或归之于上帝神明,或说是生物基因,后天的教育培养等等只起到保存、巩固和扩展它的作用而已。但在我看来,如前所再三说过,人作为动物,有动物的各种需要和本能,所谓性善性恶不过是:一个强调动物本性中的同情、爱抚、协助的方面,另一个强调动物本性中的争夺、打斗、杀戮的方面。所以我说孟、荀统一于孔,即“学”。荀子有《劝学》作为首篇,孟子也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所以要“求放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荀双方都重视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孔学的特点就是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固定的nature,而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变化过程和文化产物。从而“学做人”才能始终是孔学要义。

人是什么?人是制造—使用工具的动物。正因为制造—使用工具是在动作中不断积累而更新换代、发展变化、愈益丰富复杂,其推进速度和涉及方面远远超过生物演化,不仅在人的外在力量、技能、机巧等方面,而且也在人的内在心理、智力、审美、意志等情理结构方面。所以,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便不是某种静态的存在(being、是),而应看作是培育成长的过程(becoming、生生)。所以也才有“学做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话语和教义,包括骂人时说“你不是人”,等等。

以上内容,选自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End -

编辑丨心愿

李泽厚丨当我们谈论活着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李泽厚:教育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

九十李泽厚 最后的访谈

李泽厚的哲学与美学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

反对后现代,凸显出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中国哲学的“后哲学”之路

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思想家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总结性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性”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认识论纲要”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第一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后哲学”之路。

魔鬼的坦白(一)

魔鬼的坦白(一)

听到魔鬼的坦白,

是因参与了神的审判,

“道就是神”

神的审判是对背道的审判

这末世的审判,

教徒们嚷了千百年,

一直都没有兑现。

魔鬼对人类的辖制

时间已太长太长

公布魔鬼的坦白

是为了大家把它认清

消除它生存的土壤

以获得精神灵魂的解放。

信神的人们

以为魔鬼是个狰宁丑恶的具体存在

无神论认为魔鬼是一种比喻性说法,

只是用来形容恶人做恶事。

其实不然

魔鬼确实存在

它没有具体的形体

它活在人们的头脑里

它是让人离“道”的东西

听清魔鬼的坦白

能帮助人们认识你自己。

回归本真的人自己。

魔鬼坦白如下:

当有了人类有了自我意识

也就是人意识到了自我

就有了我魔鬼生成之地

人类的历史过程

都在我的控制之中

万国权丙“原是交给我的”(《 路加福音》) 4:6)

就是所说的“世界卧在恶者手下”(《约翰有书》5:19)

我没有青面獠牙

我不是具象人形的样子

我是作用于人们的思维

通过人把我显现出来

别以为我只是恶

魔鬼属恶符合人们的理解

其实由于人们思维基础的二方

所知的恶就与善为二

所知的善与恶是相对的

相对可变的善恶本质无别

在此地为善,在彼地可以非善,

在彼时为恶,在此时也能非恶

此方人的善,会是彼方人的恶

敌对争斗中的双方,

一方抢了另一方的东西

一方杀了另一方的人

谁善谁恶

整体上根本说不清

这正是我魔鬼的作用

我让人在只会善恶二方地思想

我让人们就在善恶二方的糊涂中

我魔鬼就因你们头脑中的二而有

我魔鬼就由你们头脑中的二而生

因人类思维基础的二方

必有利益二方对立之争

人们所见的各种各样的恶

都在人们利益争斗中显形

人类间不断的杀戮屠宰

伴随于历史的血雨腥风

人陷害人的阴谋鬼计

人类自造的种种苦难与悲剧

都是我魔鬼不被知觉地操丛

思维基础二方对立的二

让认识不能达到包含二方的圆

思维起点不是全角度一体的圆

就只能是某种角度的偏

这让整体性认识只能是偏见

这让整体性思维必须是脑残

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对方缺陷

总是拒斥对方角度相互打仗

思想斗争中都困于二方之“方框”的迷宫

在迷困中争吵不休互相否定

我让人们各在局限中明白

我让人们都在整体上发懵

在方方对立之争中

总不能有人的目的的圆明

我让二方之方框里这样那样明白着的人们

就作为精神之囚了此一生

为什么鬼的名子在新约里叫做“群”(1)

因为鬼太多的缘故

二方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

会有自私自利的鬼心眼子

麻将牌局似的利益关系

谁能不“心怀鬼胎”地算计对方呢

在道德的明镜里

哪个没有灵魂上的鬼鬼祟祟呢

二方基础上的路不管怎样走

“方主幽”的幽州

即鬼的住所才是最终的归宿

《爆笑成语》上新课啦!震耳欲聋、锣鼓喧天、响彻云霄……谁才是成语王国的“音量大王”?

“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响彻云霄”……这些用来形容大声的成语有哪些区别?谁才是他们当中的“音量之王”?“悄无声息”“鸦雀无声”“万籁俱寂”,这些体现“安静”的成语哪个最“小声”?还在担心成语使用易混淆吗?扬子读写网热门课程《爆笑成语·统编教材成语轻松学》又推新课程啦,快来跟着读写网美女主播莹莹老师开启快乐的成语学习之旅吧。

爆笑解读成语王国“最强音”

“今天,成语王国里展开了一场“最强音”擂主争霸赛,四位响当当的大人物赶来参赛。你如果见到他们中任何一个,一定要捂好耳朵、掉头就跑,不然,你……你可能就听不见老师传授你的知识了!”打开最新一节《爆笑成语》课程,莹莹老师生动活泼的开场白瞬间吸引孩子的注意。“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这四个成语分别适用于何种语境?哪个成语“最大声”?莹莹老师介绍,“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锣鼓喧天”形容激烈搏斗或热烈喜庆的场面。“震耳欲聋”则是形容把耳朵震得快要聋了,表明声音极大!“响彻云霄”指声音能透过云霄,形容声音响亮。

除了对成语含义有清晰解释外,孙老师还对成语做了相应地拓展,让同学们了解成语含义的同时,了解相近成语之间的使用区别。“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鸦雀无声的意思是非常安静,那么有没有成语比鸦雀无声更安静呢?” 孙老师循循善诱,“比如说‘万籁俱寂’。‘鸦雀无声’偏重于人声的消失,重点在人,而‘万籁俱寂’不仅是指人没有声音,更表示没有任何声响,到处都非常寂静,所以,‘万籁俱寂’更安静哦!”

爆款课程收获大批家长好评

“我家宝贝本来对学成语毫无兴趣的,自从接触了莹莹老师的成语课,他一节不落,看得津津有味儿。”南京外国语雨花国际学校二年级学生的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十月份看到扬子读写网推出“爆笑成语”系列课程后,她便立刻购买并播放给孩子看,没想到效果非常好,现在孩子会经常出成语题目考家长,和家长一同探讨其中奥秘,“我已经把‘爆笑成语’系列推荐给身边的家长朋友了,希望读写网今后还能继续推出更多优质课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欣 王雪瑞

2021《中考精典》上成语

2021《中考精典》上成语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事半功倍:形容做事得方法,费力小,收效大。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自命不凡:指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比别人高明。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风云变幻: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妙手回春: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医生医术高明。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众矢之的:原意是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良莠不齐:liáng yǒu bù qí ,意思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莘莘学子:shēn shēn xué zǐ ,意思是指众多的学生。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掎角之势:jǐ jiǎo zhī shì,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夸夸其谈:指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合实际。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炙手可热:zhì shǒu kě rè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光怪陆离: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 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各行其是: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指思想不统一,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见、主张去做。十室九空: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形容声音突然终止。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顶礼膜拜: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津津乐道: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味同嚼蜡::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头角峥嵘:原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和本领。后形容气概不凡才华出众,尤指青少年。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盆满钵满:(赚得)盆和钵都装满了(钱),形容赚的钱很多。鸿篇巨制: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扭捏作态:具有娇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豁然开朗: 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言简意赅: [yán jiǎn yì gāi] 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贬义,也可以是中性)。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经常被误解为“没有成功”,属望文生义。耸人听闻:sǒng rén tīng wén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一天一成语:影影绰绰

【成语名字】影影绰绰

【成语拼音】yǐng yǐng chuò chuò

【成语解释】模模糊糊,不真切。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我不知怎的,但没人在房里,心里只害怕,恰似影影绰绰,有人在眼前一般。”

【近义词】模模糊糊

【成语造句】

1.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2.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3.我影影绰绰地记得见过这个人。

4.因距离太远,隔江望去,只能影影绰绰地看到对岸的船只。

5.天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影影绰绰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今日短语-“人迹罕至”的表达

在美语里,也可以表达为off the beaten path。

解释为:in a place where few people go, far from any main roads and towns:

远离大路和城镇并且少有人前往的地方/人迹罕至的地方

引申解释:Pursuing or following a trend, development, method, etc., that is unique or atypical.

追求或遵循独特或与众不同的潮流、方法等。

A "beaten track" refers to a route that is frequently traveled.

“beaten track”是指人们经常走的路。

例句:The farmhouse we stayed in was completely off the beaten track.

译文:我们所住的农舍位置十分偏僻。

和off the beaten track含义相近,表示空间和时间都很遥远的表达还有: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afar

afield

all/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orld/earth

anywhere as far as the eye can/could see

away

beaten

far

farthest

furthermost

light year

light years away

编辑:译锐翻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