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丧礼中的“唅殓”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民国盗墓史》一书中,曾提到过人死后口中含物下葬的风俗。
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又作“唅”或“琀”。“以玉实死者之口,谓之唅”,帝王、贵族皆用此仪。《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死后收殓,“饭唅珠玉,如礼。”
(葬礼)
这一唅殓制度,并不是东汉才有的,先秦时已存在。含殓之礼于穿盖好之后进行,至亲都会到场,过去讣告上说的“亲视含殓”就是这个意思。
口唅用何物是有规定的,代表身份,不能超级。我罗列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先秦:《周礼》记载,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璧,士含贝。又据唐杜佑《通典》,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
汉代:汉刘向《说苑·修文》记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汉旧仪》亦称:“帝崩,唅以珠。”
(玉蝉,口含之物)
唐代:唐杜佑《通典》记载,皇帝及三品以上饭粱含璧,四品、五品饭稷含碧,六品以下饭粱含贝。
宋代:宋司马光《书仪》记载,“古者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而已”
这种风俗现在都存在,民间,特别是农村是很重视。为什么?这从俗称口唅为“压舌头”,就能明白。
一种说法是,口中有物,可防死者去投奔阴曹地府的黄泉路上不至于饥饿,如果饿了会“吃”自己的后代,这对子孙不利。
(地府:恶人死后下油锅)
还有一种说法是,可防口舌之灾,去黄泉路上少生是非,避免“祸从口出”,早点超生,所以有的地方在塞东西入嘴时,会用到“紧口线”。从宋朝起,民间还兴起用钱币压舌头,以免亡人阴间口舌之灾。
清朝皇家的唅殓,一般喜欢用珍珠,但珍珠要打孔,穿上一根红线后,再将珍珠填进亡人口内,红线的另一头要系之在亡人的衣襟“飘带”结上。
这种在口唅之物上系的红线,就叫“紧口线”,也叫“噙口线”,一般要五色线。在今山东临清、曲阜一带,就有此风俗,塞进口里的铜钱,都要穿上花线。
(口唅,出土物)
当然,这口唅之物上为什么要穿上线,也许还有实际作用,可防滑进喉咙。
在民间,口唅又称含口,饭含,俗称“口头实”。因为穷人用不起、也不能用像样的珠玉一类的口唅,塞口多用饭团,故又写作“口头食”。比用饭团稍讲究一点的,是塞茶叶包,明清北京就是这风俗。
用饭团塞口之俗最早,是“唅殓”之礼制的最早源头,这本是出于尽孝的考虑。
《春秋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称:“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生者要让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也能有吃的,享受饮食之乐。
(口唅,出土物)
《礼记·礼运》也有这样的说法:“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这里所说的“饭腥”,又叫“饮腥”,也写作“饭生”,就是人咽气后,在其嘴里塞食物,就是俗称的“唅殓”。
不论是民间还是皇家,都有含殓之俗,但民间与贵族的考虑是不一样的,贵族是为了“超生”,所在多用轮回化身的玉蝉;而民间更多是“宜生”,不要妨碍后代,要有“口食”。
(棺材盖揭开,表示已有老人走了)
中国丧礼有“唅殓”风俗,亡人的嘴为什么一定不能空着?
丧礼中的“唅殓”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民国盗墓史》一书中,曾提到过人死后口中含物下葬的风俗。
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又作“唅”或“琀”。“以玉实死者之口,谓之唅”,帝王、贵族皆用此仪。《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死后收殓,“饭唅珠玉,如礼。”
(葬礼)
这一唅殓制度,并不是东汉才有的,先秦时已存在。含殓之礼于穿盖好之后进行,至亲都会到场,过去讣告上说的“亲视含殓”就是这个意思。
口唅用何物是有规定的,代表身份,不能超级。我罗列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先秦:《周礼》记载,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璧,士含贝。又据唐杜佑《通典》,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
汉代:汉刘向《说苑·修文》记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汉旧仪》亦称:“帝崩,唅以珠。”
(玉蝉,口含之物)
唐代:唐杜佑《通典》记载,皇帝及三品以上饭粱含璧,四品、五品饭稷含碧,六品以下饭粱含贝。
宋代:宋司马光《书仪》记载,“古者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而已”
这种风俗现在都存在,民间,特别是农村是很重视。为什么?这从俗称口唅为“压舌头”,就能明白。
一种说法是,口中有物,可防死者去投奔阴曹地府的黄泉路上不至于饥饿,如果饿了会“吃”自己的后代,这对子孙不利。
(地府:恶人死后下油锅)
还有一种说法是,可防口舌之灾,去黄泉路上少生是非,避免“祸从口出”,早点超生,所以有的地方在塞东西入嘴时,会用到“紧口线”。从宋朝起,民间还兴起用钱币压舌头,以免亡人阴间口舌之灾。
清朝皇家的唅殓,一般喜欢用珍珠,但珍珠要打孔,穿上一根红线后,再将珍珠填进亡人口内,红线的另一头要系之在亡人的衣襟“飘带”结上。
这种在口唅之物上系的红线,就叫“紧口线”,也叫“噙口线”,一般要五色线。在今山东临清、曲阜一带,就有此风俗,塞进口里的铜钱,都要穿上花线。
(口唅,出土物)
当然,这口唅之物上为什么要穿上线,也许还有实际作用,可防滑进喉咙。
在民间,口唅又称含口,饭含,俗称“口头实”。因为穷人用不起、也不能用像样的珠玉一类的口唅,塞口多用饭团,故又写作“口头食”。比用饭团稍讲究一点的,是塞茶叶包,明清北京就是这风俗。
用饭团塞口之俗最早,是“唅殓”之礼制的最早源头,这本是出于尽孝的考虑。
《春秋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称:“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生者要让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也能有吃的,享受饮食之乐。
(口唅,出土物)
《礼记·礼运》也有这样的说法:“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这里所说的“饭腥”,又叫“饮腥”,也写作“饭生”,就是人咽气后,在其嘴里塞食物,就是俗称的“唅殓”。
不论是民间还是皇家,都有含殓之俗,但民间与贵族的考虑是不一样的,贵族是为了“超生”,所在多用轮回化身的玉蝉;而民间更多是“宜生”,不要妨碍后代,要有“口食”。
(棺材盖揭开,表示已有老人走了)
正在消失的家乡传统习俗——丧葬习俗
现在的丧事多以新办,火化尸体,开追悼会。旧的丧礼和婚礼一样非常烦琐。但由于丧主的经济状况不同,亦有繁简。普通治丧的礼俗是:
守灵:人死后沐浴更衣,移于灵床上(一般放在高粱秸秆打成的箔上),随后点上香摆供品、倒头饭(饭上直插筷子一双),其子女换上白衣守候在前,并在一天内分早、午、晚三次去土地庙送浆水(有的在灵前奠浆水)。
入殓:人死后的当天下午(有的次日),其子女以新絮蘸酒将死者面部灰垢擦净(俗称净面),将尸体移于棺内。
殡典:即给死者饯行。第二天下午举行殡典礼,意思是送死者灵魂到西天去朝佛。由长子“指路”,脚踏高杌(有的站在桌上),一声高一声的大喊“上西方路”,并呼称谓。同时大门外烧倒头马,在土地庙设祭,乡亲、至亲、族人都摆供行礼饯行,并由吹鼓手奏乐。最后丧主祭奠,供100个水饺,祭后分给执事人,不能带回,同时烧轿、马、纸杠。女丧另烧红线。
治丧:多用排三、排五、排七不等(即死者死后第几天)。时间短,贴丧启或报丧(面报),时间长散丧启。丧主请熟悉丧事者一、二人办理丧务,名叫“总理”。
开丧:多用卯时,开丧前先由执事人发梆(即敲木梆)请孝子(本族远房晚辈等人),迎灵(迎归先亡的配偶)、安灵(丧主对死者的祭奠),再由助理丧务人员进行参拜,诸事完毕,再招待外宾。
殓棺:丧主将棺材内的事项整理妥后,由帮忙丧事之人将棺材封闭,准备起棺外抬。
发引:即启棺。多用未时,棺材抬出以后,出门不远,女婿有迎灵祭,在村头上乡亲、至亲、朋友有路祭。孝子(长子或长孙)手执白幡,率众孝子披麻戴孝冠,拄哀杖头前引路,外甥执花幡跟随。当棺材出门落地再抬起时,长子或长孙打瓦(瓦上画有符)。
安葬:多在申时,子婿进行墓祭,其娘家人等进行墓祭。
谢悃(kun三声):出丧后第二天,丧主设宴请办理丧务人等。有的对前来吊丧乡亲进行面谢,张贴吊丧单。另外,发丧的第三天(有的第二天),子女亲属去墓地整理坟,俗称圆坟头。30天以后、35天之前的几天之内烧五期。三个月后做百日,叫烧百日纸,至此丧事完毕。有早五七晚百日之说,早晚几天据说和亡者儿子多少有关。 建国前,各乡村多有“老人会”(或称孝帽会),由几十家或十几家联合而成,在遇到丧事时进行互助。其具体办法:参加者共同议定,会内成员遇有丧事,每家拿几元钱、几斤煎饼、几斤豆腐不等,并推出一会员负责催敛和管理,用于治丧开支。另外还有附有“人份”的,即一家有丧事,会内每家各出一人帮助处理丧务。其他如木头、桌椅、盆碗等家具互有帮助,至入会者各家都经过一次丧事,此组织即告解散。建国后,老人会组织很快消失,且现在丧葬风俗也不想原来那么繁琐。
说到丧葬习俗,特别要说一下家乡的哭丧习俗。几年前,有关专家已经认定家乡为孟姜女传说的起源地,所以,据说家乡的哭丧习俗就与孟姜女哭长城有关。哭丧是一门艺术,原来家乡的年龄大的妇女都会。在丧事活动中,参与的妇女一边哭一边拖着唱腔,基本模式是:俺那苦命的...,你木捞着一点好呀!你咋狠心丢下俺呀,你再也不用受罪了呀...呃。那时的孝子不哭是会遭人笑话的。家乡流行一个小故事,一群送殡的妇女走在路上,拖着唱腔哭着。这时前边一人唱哭到“前头有排牛屎”,后面一位接上“俺看见唠”。可能是个笑话,但也反映出当时的哭丧习俗非常普遍。遗憾的是,现在提倡移风易俗,原来的丧葬习俗包括哭丧习俗都消失了。但我想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趁着还有一些会唱哭的老年人还健在,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发掘整理一下呢?
梦,真的是在给我们预示吗?
梦,真的是在给我们预示吗?!
想必很多很多人都有这样疑惑!
有时候,很香很香地睡着睡着就突然惊醒了!一身虚汗,猛然醒来才发现“原来是做梦了”。但却久久不能“释怀”,因为“如梦似真”,都是这样解释着,仿佛梦里的就像真实发生的一样,有的梦很恐怖,让我们心有余悸。
虽然科学发展到现在依然非常发达,专家们也解释了梦的原因:精神焦虑或高度紧张导致;身体疲惫心情却很放松会使人进入假眠状态,也容易做梦;印象深刻的事情;另外人的潜意识里比较深层的记忆也会由脑波重新唤起。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如此才会有人们做梦。但是很多很多人却相信做梦的好像会成真一样,不敢决定。这样的人们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很多。因为有的现象科学还真的无法解释。
有人做梦真的成现实。所以听到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是不是真的梦到了?!所以往往做梦的人就信以为真了,觉得自己做的梦一定预示着什么,比如第二天要做什么事情、出远门呀、考试呀甚至买彩票呀等等,这样这个梦就改变了第二天的决定,有人甚至放弃了重大事情的决定权利,有的人说不定真的买彩票中了大奖......
不信的人淡然一笑置之,信的人自然信以为真,谨言慎行,也有人不以为然全没当回事。
曾经高考那年,分数还没有出来,那时候根据参考答案估分,大家觉得最容易跟自己估分出入的是哪门学科呢?有没有人估分出来是一致的,估计很少吧!我的语文和数学分数却是做梦梦到的,只梦到这两门学科,两门就半分不差,结果到学校说起来有的同学不信,但分数下来之后却是真的信了。
还有的梦我们自己并没有在意,却在后面事情发生之后才感觉到如此“诡异”。2008年大年初七,我的母亲因为患病永远地离开了我。按照我们农村当地的习俗,人走之后要更换一身寿衣才能入殓。当看到更换上的寿衣之后我整个人也惊了,本身悲痛万分更加沉重。因为在初五晚上我做梦就梦到了母亲身穿正式这样一身一模一样的衣服,在田间里劳作,我远远地望着,拼命地喊她,她就是不回应我。所以当看到这身穿寿衣的母亲之时更泪如雨下。这样事情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这么多年过去,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梦,也记得那个场景。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相信很多梦就是有预示的,现在有很多时候做事如果头天有不吉利的梦我就尽量改变了行程或决定。
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比如从事出租货运的,如果梦到事故,是不是心里隐隐有一点担心。旦夕祸福,只要是人就没有不考虑斟酌的。有时候梦到发大水,你是不是也要小心自己的身体或者处理人际关系更谨慎。有时候梦到被老虎狮子追着跑,是不是你做事更加小心。有的梦更奇怪,梦到自己会轻功会飞了,但是又飞不高飞不远,就跟段誉前期的六脉神剑一样失灵时不灵,但恰巧这时候来了坏人要沙你......有的甚至有一些不能说的梦......谁也不能准确解释这些预示着什么,或者没有预示。很多时候我们梦到了好事就很开心,梦到不好的也有些焦虑,是不是也有许多人跟我一样上网搜一搜,这预示着什么?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当做不好的梦之后第二天一早第一句就是把这个说出来,不好的就不会成真了。
其实做梦是咱们正常的脑波作用,不用太信以为真,咱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呼呼~~~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娱乐,不喜勿喷,一笑置之。
大家都做过什么样的梦?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