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演义》六十个生僻的名字,你都读对了吗?(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人所熟知。说起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周瑜等人,也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简单又好记。
不过,《三国演义》中的名字绝非都是简单易读的。不止如此,《三国演义》中生僻的人名是四大名著中最多的,夏侯惇(dūn)、贾诩(xǔ)、刘禅(shàn)、李傕(jué)、蔡邕(yōng)、段煨(wēi)、赵韪(wěi)、马谡(sù)等都是容易读错的名字,但还属于初级难度。
读《三国演义》,总结了六十个较为生僻的姓名,下面是前期的二十人。
1、蹇jiǎn硕
蹇硕是汉朝十常侍之一,出现于第一回,去世于第二回。
在汉灵帝时期,蹇硕等十人朋比为奸,祸乱朝政。大将军何进想要诛杀蹇硕等人时,蹇硕也想要趁他进宫将他诛杀,但因司马潘隐告诉何进而没能成功。等刘辨即位后,袁绍入宫收蹇硕,蹇硕慌忙往御园走,却被藏在花阴下的中常侍斩杀。此时才第二回,蹇硕就只活了两回。
另外,十常侍中还有封谞xū、夏恽yùn,也属于较为生僻的姓名,容易读错。
2、朱儁jùn
朱儁是汉朝中郎将,出现于第一回,去世于十三回。
黄巾起义后,何进派了卢植、皇甫嵩、朱儁分三路讨伐。刘备、关羽、张飞投的就是朱儁,平叛之路上多有胜绩,朱儁也因此晋升为车骑将军、河南尹。
回朝后,十常侍中的赵忠、张让向朱儁索要金帛,朱儁不肯给而被罢官。后来,李傕郭汜之乱时,又宣了朱儁入朝为太仆,但在李傕郭汜互相攻伐时,他深感汉朝没有希望,忧病而死。
另外,张郃字为儁乂(yì)。
3、何顒yóng
何顒是汉朝大臣,出现于第一回。
在《三国演义》中,何顒出场不多。一是初见少年曹操之时,何顒曾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再是汉灵帝去世后,何进带着何顒等人扶立了太子刘辨即位。
4、许劭shào
许劭是汝南名士,也是出现于第一回。
因许劭有识人之明,少年曹操曾去询问过他前途。许劭看到曹操后,很是赞许,称赞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曹操果然成为制霸天下的奸雄,正如许劭所言。
5、袁隗wěi
袁隗是袁绍和袁术的叔叔,当朝的太傅。
在第二回袁绍出场之时,就介绍他是袁隗之侄。其后,因袁绍不服董卓废少帝,两人拔剑争锋,袁绍怒而前去冀州,董卓看袁隗的面子,封了袁绍为渤海太守。
等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终于惹怒了董卓。董卓当即让李傕和郭汜带人屠戮了袁隗家,并将袁隗首级拿去关外号令。
6、周毖bì
周毖是汉朝侍中,较受董卓信任。
在第三回袁绍愤而前去冀州,董卓问手下袁绍此去如何。周毖认为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为防袁绍聚豪杰而反,不如拜为一郡守,以此笼络袁绍。董卓觉得有理,就加封了袁绍为渤海太守。不过,袁绍依然起兵了,董卓心中对周毖很是不满。
到第六回时,董卓想要迁都长安。周毖又前来劝说不可以迁都,董卓大怒,以他是袁绍一党诛杀了。
7、孔伷zhòu
孔伷是豫州刺史,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的第三镇。
在第五回介绍十八路诸侯时,提到了孔伷。不过,孔伷并没有什么事迹,帐下也没有什么武将,只是走了个过场。
8、韩馥fù
韩馥是冀州刺史,十八路诸侯中的第二镇。
在第五回讨伐董卓之时,韩馥曾派上将潘凤去战华雄。等联盟决裂后,韩馥又中了袁绍之计,竟然拱手将冀州送给了袁绍。而袁绍接手冀州后,很不客气的夺了韩馥大权。韩馥后悔不已,弃了家小,匹马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了。
另外,扬州刺史有个刘馥。在四十八回,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时,刘馥出言触怒曹操,被他一槊刺死。
9、麴qū义
麴义是袁绍手下大将,出现于第七回。
当时袁绍和公孙瓒交战,麴义带兵列阵阻挡。初战,麴义拍马舞刀,快速斩杀公孙瓒手下先锋严纲。其后,麴义一路杀到界桥,又斩将夺旗,追杀公孙瓒败军。不巧的是,麴义遇见了赵云,不数合被他一枪刺死,是赵云枪下的第一个亡魂。
10、马日mì磾dī
马日磾是东汉朝廷的太傅,出现于第七回。
在磐河之战时,董卓曾派马日磾持诏书去调解袁绍和公孙瓒。后来,因蔡邕感董卓之死而哭被王允问罪,马日磾前去找王允劝说求情,但王允还是没有同意,下令处死了蔡邕。
关于马日磾名字的读音,渊源于金日磾。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后归汉成为西汉重臣,他的金姓是汉武帝所赐,名字应是音译。马日磾的名字应该不是简单的偶然,而是致敬了金日磾,因此读音一样。
11、王颀qí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个王颀,前期一个后期一个。
第九回之时,有个越骑校尉王颀。因李傕郭汜纵兵大掠长安,王颀等大臣都死于这场灾祸之中。
到后期之时,又有个天水太守王颀。在邓艾伐蜀之时,王颀跟随进攻,但武力实在不行,与姜维单挑不到三回合就败走了。不过,作为邓艾助手,王颀也是功臣,在伐蜀成功后,命他管理州郡。
12、岑咥dié
岑咥是南阳名士,与刘表是好友。
在第六回之时,曾简单提及岑咥。自刘表到达荆州后,结交了陈翔 、范滂 、孔昱、范康 、檀敷、张俭 、岑晊,号为江夏八俊。
13、蒯kuǎi越
蒯越是荆州名士,刘表的谋士。
在第六回介绍刘表势力时,曾提及蒯良、蒯越是刘表谋士。因孙坚得到玉玺不肯交出,刘表派了蒯越和蔡瑁带兵一万去拦截孙坚。
后期刘备在荆州之时,蒯越多曾出现。先时,蒯越曾设计拦住赵云而追杀刘备,又劝说刘琮投降了曹操。而曹操得到蒯越后,也是大喜,说道“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14、孙翊yì
孙翊是孙坚的第三子,孙策和孙权的弟弟。
最初在第六回介绍孙坚时,介绍了他的子女。不过,直到三十八回,孙翊才正式出场,已经成为了丹阳太守。因为孙翊喜欢喝酒,醉后还喜欢鞭挞士卒,最终被手下官员妫览、戴员设计斩杀。
15、荀xún彧yù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属于个无比重要的人物。
在曹操征战平定之路上,都少不了荀彧的身影。自第十回出场,荀彧助曹操对抗吕布,提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在曹操讨伐吕布、袁绍等势力时发挥重要作用。不过,荀彧始终是汉朝的大臣,他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过是为了保存汉室。
到第六十一回时,曹操野心显露,意欲称魏公加九锡。荀彧自然加以劝谏,却惹怒了曹操,让他随自己去南征。荀彧知道曹操有了杀心,到寿春托病停留。但是,曹操还是没有放过自己的这个首席谋士,派人送了一盒子饮食。荀彧打开一看,却是空的,他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服毒而死。
另外,颍川荀氏是个大家族,多有用较为生僻的字为姓名。荀彧的儿子荀顗yǐ、荀恽yùn、荀俣yǔ、荀诜shēn都是生僻字,还有荀棐fěi、荀闳hóng、荀甝hán、荀霬yì、荀頵jūn、荀憺dàn等荀家人的姓名也较为生僻。
16、李暹xiān
李暹是李傕的侄子,出场于第十三回。
当时李傕郭汜内乱,派李暹带人从宫中带出了汉献帝和皇后,在郿坞监禁。后来,曹操带典韦、许褚、曹仁前来救驾,与李傕对峙之时,许褚一刀斩杀李暹,还顺手斩杀了李别,双挽人头回阵。
另外,白波军主帅叫韩暹,也是出场于第十三回。
17、刘繇yóu
刘繇是扬州刺史,出场于第十五回。
因孙策征讨江东,与刘繇发生了征战。刘繇手下虽然也有太史慈这样的猛将,但他却不能人尽其才,几番败给了孙策,最终跑去投靠刘表了。
有意思的是,同时期还有个钟繇,他的繇读yáo。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钟繇的“繇”与“遥”同音,而刘繇的“繇”通的是“由”。
18、笮zé融
笮融是刘繇的谋士,也是出现于第十五回。
在孙策征讨刘繇时,笮融出场。不过,相较于真实的笮融,演义中的他并没有什么出彩表现。而历史上的笮融是一方豪强,虽为人残暴,但却是笃信佛法,是个典型的一手屠刀一手佛。
19、张纮hóng
张纮是江东谋士,同样出场于第十五回。
周瑜初投孙策时,向他推荐了江东二张,也就是张纮和张昭。后续之时,张纮也多有出场,比如赤壁之战主张投降。
直到六十一回,张纮去世。不过,张纮去世前给孙权上了一封书,劝孙权迁居秣陵,那里有帝王之气。孙权也是听从了张纮的建议,把都城迁到秣陵,建筑了石头城。
20、桥蕤ruí
桥蕤是袁术麾下的上将,出场于第十七回。
在袁术讨伐吕布时,桥蕤是七路大军的第二路。吕布探听到桥蕤带军来攻打小沛,派出了高顺抵挡,不能攻克。后来袁术称帝,曹操带军征讨,袁术又让桥蕤带五万大军当先锋抵挡,结果双方初会,桥蕤就被夏侯惇快速斩杀了。
这二十个姓名是前期较为生僻的,中后期有更多生僻姓名。
三星堆的七个符号与《山海经》里的七座山
在《山海经》里,记载了七座日出之山,也记载了七座日落之山。
七座日出之山《山海经·大荒东经》:
1、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3、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mào),日月所出。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yūn)羝(dī)。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出)。
7、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七座日落之山《山海经·大荒西经》:
1、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3、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7、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把这些山分别连起来,形成七条线,就是七个观测天文的点。
因为季节不同,这些点的位置也不一样。
根据这些位置,就可以划分出十二个月个二十四个节气。
当年的颛顼帝(King Tonuz)大概就是用这些方法观测天文的。
七个观测点所观测到的位置:
北斗七星:
三星堆遗址的布局:
北斗七星很可能对应那七个观测点,而三星堆七个符号,很可能就是北斗七星的名称。
(具体的对应情况,已经在我的其他文章里探讨过,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星堆的七个符号与《山海经》里的七座山
在《山海经》里,记载了七座日出之山,也记载了七座日落之山。
七座日出之山《山海经·大荒东经》:
1、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3、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mào),日月所出。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yūn)羝(dī)。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出)。
7、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七座日落之山《山海经·大荒西经》:
1、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3、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7、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把这些山分别连起来,形成七条线,就是七个观测天文的点。
因为季节不同,这些点的位置也不一样。
根据这些位置,就可以划分出十二个月个二十四个节气。
当年的颛顼帝(King Tonuz)大概就是用这些方法观测天文的。
七个观测点所观测到的位置:
北斗七星:
三星堆遗址的布局:
北斗七星很可能对应那七个观测点,而三星堆七个符号,很可能就是北斗七星的名称。
(具体的对应情况,已经在我的其他文章里探讨过,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看山海经,一天熟悉一种志怪,三百四十八
山海经——大荒东经——古名山:孽摇頵羝——异兽:五采鸟
正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jūn dī)。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yáng)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注释↓
1.扶木:扶桑树,传说太阳从此升起。
2.柱:像柱子般直立着。
3.乌:可能是踆乌、离朱乌、三足乌之类,所指的都是神话里栖息在太阳里长三只爪子的乌鸦。
4.友:友好、做朋友。
译文↓
大荒中有座山名叫孽摇頵羝山,山上有一种树,名叫扶木,树干高三百里,树叶似芥菜。这座山上有个谷,名叫温源,又叫汤谷。汤谷上也有扶木。这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颗太阳返回,另一颗太阳马上升起,这些太阳都是由三足乌驮着的。
大荒中有个神,身形似兽,面孔似人,耳朵似狗,两耳垂各穿着一条青蛇。这个神就是奢比尸。
有一群长着五彩羽毛的鸟,相向盘旋起舞。帝俊从天上下来和他们交友。帝俊在下界的两座祭坛,由这群五彩鸟掌管着。
异兽形象↓
说文解字:“华夏”二字的来源,或许三星堆里有答案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以及更加久远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为什么呢?
“华夏”民族来自何方、“华夏”一词来源哪里?“华”与“夏”字又蕴含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今天,让我们来一一解读。
一、“华”是“花”吗?“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
一句火遍全网的网络用语,让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倍感自豪。
“华夏”一词出自《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华”(蕐、華)的本意是“花”,会意字,从芔,从芌( xū),繁体字“華”上面是“垂”字,下面代表“木”,花从木上垂下,代表繁盛。
所以《诗经·周南》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由此可见,华——花——桃花。
“华夏”的“华”,原本很可能是特指“桃花”。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载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与中国古代先民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理想源头有关吧?
可见,桃花、源头,是否也暗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与“桃花”崇拜有关吧?
《说文》说“华,荣也。”。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树木开的花才称为“华”,而《诗经》也佐证了这个”华“就是”桃花“。
《礼记·月令》说“仲春桃始华。”
中国的先民发现,阳春时节,桃花盛开,经过了数月寒冬,终于迎来了春光灿烂,人们开始春游踏青、播种希望、繁衍生息,“桃华”成为“新生”的征兆,是生命勃发图腾,所以很容易形成图腾崇拜。
桃树,与《易》占卜有关,“木+兆=桃”,“兆”就是征兆,预示。
《典术》说“桃,五木之精,仙木也。”
《礼记·檀弓》”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
《左传·昭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灾。
《后汉·礼仪志》“为桃印,施门戸,以止恶气。”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桃树就被认为是“仙木”,并用其做成法器,用以除灾止恶,后来有演变为桃符、门神、春联等形式。比如: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使立桃象人于门户”。
并引用《山海经》的说法:
“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荼与郁垒缚以卢索,执以食虎。故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
最初的门神“荼、郁垒”,就是用桃木雕刻的。
北宋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桃木避邪的习俗传承从未中断。
二、“华”还与“赤”有关。王献唐说:
《庄子》书中有赫胥氏,注者谓炎帝。赫华纽音俱通,赫胥即华胥。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
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在《太平御览》等书中,认为其母亲为“华胥氏”,又写做“赫胥氏”。
“赫=赤+赤”。
所以,炎黄子孙又称“赤子”,中华又称“赤县神州”。
“赤”和“华”的关联性也可以从人名上等到佐证。比如孔子的徒弟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所以称公西华,孔门72贤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以善于外交而著称。
东晋人常璩编撰《华阳国记(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
“华阳”二字由来,不单单是华山之阳,很可能与太阳崇拜有关!
比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太阳鸟神树”就是“华”(蕐)字的造型。
充分印证了《山海经》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的记载: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由此可见,华又引申为“东方”、“太阳”、“光华”,通俗的说法就是“东方红,太阳升”,对应《易经》先天八卦的“离卦”(太阳)和后天八卦的“震卦”(震旦)。
新石器时代晚期 大汶口文化 黑陶尊出土于山东省莒县,古代属东夷。
陶罐上面刻有太阳升期的符号,有专家认为这应该是“易”字,或“昜”字,或“旦”字,或“赤”字。
三、“夏”与三皇五帝有关《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
夏,是会意字。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jù),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像人形。
神农氏
黄帝
大禹
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是否也很像“夏”字
看了以上的画像石和青铜塑像,再看看“夏”的繁体字,想必就不用解释了,“夏”字很可能就是三皇五帝祭祀或工作时的一张特写照片。
《尔雅》说,“夏,大也。”
夏,还与颜色有关,是五彩缤纷的意思。
《周礼·天官·染人》:“秋染夏。”
郑玄注释说,“染夏者,染五色。”
唐朝学者孔颖达,在他的著作《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华夏”解释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是对“华夏”二字的延展性解读吧。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
华夏儿女,神州赤子,我骄傲,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