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礽是什么意思怎么读(礽是什么意思)

礽是什么意思怎么读(礽是什么意思)

胤礽:37年皇储,12年囚徒,清朝太子的悲剧,康熙雍正谁来负责?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清圣祖康熙于畅春园驾崩,康熙第四子胤禛继承大统,是为雍正帝。自雍正登基之日起,他“篡位”的流言一直不绝。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

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

这段话记载了康熙临终前的两件事,康熙临终前,曾对武英殿大学士富察·马齐明确说过,要传位于第四子胤禛。最令人意外的是,康熙在遗言中还提到一个人,此人就是废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皙。

康熙的意思是:胤礽第二子弘皙,我比较喜欢,我死之后,可封弘皙为亲王。

胤礽的长子早夭,次子弘皙相当于长子。康熙在临终前特地提到弘皙,其实意味深长。从江山稳固角度说,康熙既然要传位给了胤禛,完全没有必要加恩于胤礽之子,这种操作,无异于横生枝节,弄不好就会祸起萧墙。但从亲情角度来说,康熙说这句话,本意还是不希望胤礽一脉从此没落。

可见,康熙直到去世,对胤礽的情感,仍有些复杂。

胤礽是康熙嫡子,雍正登基后为避讳,改其名为允礽(为方便阅读,本文仍称之为胤礽)。他曾是康熙的太子,也是大清朝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太子。遗憾的是,他当了37年的太子后,最终沦为囚徒。毫无疑问,胤礽的一生是悲剧,那么,胤礽的悲剧,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乃父之过呢?本文,笔者通过史料带大家来深度了解胤礽,希望通过这位清朝太子的一生,解读出不一样的历史。

一、生而逢时,两岁为储

《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理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帝的第二子,其实,严格意义上说,胤礽只是康熙的第七个儿子。因为康熙帝8岁登基,12岁成婚,可能因为太过年轻,康熙最早出生的6个儿子,竟然夭折了5个,其中包括皇后的嫡长子承祜、荣妃所生的3个儿子和惠妃所生的1个儿子。因为这些孩子夭折时都不足2岁,所以没有序齿。

直到康熙十一年,惠妃那拉氏生了一位皇子,乳名为保清,这就是后来的大阿哥胤褆。

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乳名为保成。后来,康熙决定学习汉人的“字辈”文化,给儿子们定为“胤”字辈,给两个儿子重新取名为胤褆、胤礽。“礽”的古意是“福气”的意思,这个名字,蕴含着康熙对嫡子的祝福。

和胤褆不同的是,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也就是说,胤礽乃是嫡妻所生的嫡子,地位尊贵。根据《清史稿·孝诚仁皇后传》记载:

生皇二子允礽,即於是日崩。

胤礽是孝诚仁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孩子,当时孝诚仁皇后已经20岁,在胤礽出生的当天,孝诚仁皇后便去世了。因此,后世推断,孝诚仁皇后极有可能是因难产血崩而死。

胤礽是康熙嫡子,又因为刚出生母亲便去世了,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爱,不仅康熙对胤礽十分看重,就连后宫中的太皇太后孝庄(谥号)也非常疼爱胤礽。

康熙十四年,胤礽两岁,康熙按照孝庄太皇太后的意思,封胤礽为太子。康熙当时正值壮年,清朝太祖、太宗、世祖都没有立太子,康熙为什么急于把两岁的胤礽立为太子呢?

其实,这是有外部原因推动的,那就是三藩之乱。

早在胤礽出生的前一年,即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造反,以迅雷之势夺下云贵两省,并且大举攻打湖南、四川和广西。由于吴三桂曾表态支持康熙撤藩,成功麻痹了康熙,因此到吴三桂真的造反时,康熙非常被动。到了康熙十四年,清军连吃败仗,吴三桂的局势一片大好,当时靖南王耿精忠和吴三桂遥相呼应,包括陕西提督王辅臣,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河北总兵蔡禄等人纷纷支持吴三桂,大清王朝迎来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甚至有人劝康熙迁都盛京,以避国难。

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孝庄太皇太后认为,虽然不能向吴三桂屈服,但朝廷也要尽早确立“国本”,所以,康熙决定立太子,胤礽的太子之位,因此被确立。

胤礽是大清王朝建立以来,第一个被明旨(不含追封)立为太子的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胤礽会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子。

二、父子疏远,背道而驰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胤礽也逐渐长大,不得不说,年轻时期的胤礽,曾经是一位杰出的皇子。《清史稿·诸王传》云:

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

胤礽不仅通晓满汉文字,能文能武,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骑马射箭,都是诸皇子中的翘楚。如果康熙像他爹顺治帝一样英年早逝的话,胤礽毫无疑问是一位优秀的接班人。然而,太子是个高风险职业,纵观历史,许多优秀的太子,都是因为在皇储的位置上坐得太久,最终遗憾落幕。

若干年后,胤礽第一次被废,在诏书中,康熙曾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胤礽不法祖德,不尊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

以上内容出自《清史稿·诸王传六》,康熙的意思是说,他对胤礽早已不满,已经容忍胤礽20年了。

注意,胤礽第一次被废,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说 ,至少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就对胤礽有所不满了。而当时,胤礽年仅15岁。

换句话说,胤礽也许很优秀,但那些都是15岁之前的事情。15岁之后的胤礽,已经不是一位“好太子”了。

15岁之后的胤礽,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让康熙极度不满呢?笔者列举三件事:

第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半途生病,在行宫休息。因想念儿子,康熙特地召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来行宫侍疾。《清史稿》云:

遘疾,召太子及皇三子允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怿,遣太子先还。

太子得知父亲生病,脸上没有丝毫忧虑之色,康熙非常不高兴,不久便让太子先回京。康熙后来在废黜胤礽太子之位时,多次提到胤礽不孝不义,并非没有依据。

第二件事:康熙三十三年,清朝发生了著名的“礼部拜褥”事件。《清史稿》云:

三十三年,礼部奏祭奉先殿仪注,太子拜褥置槛内,上谕尚书沙穆哈移设槛外,沙穆哈请旨记档,上命夺沙穆哈官。

意思是,康熙三十三年,礼部在筹备祭祀奉先殿仪式时,出了问题。按照惯例,每年康熙都会带着太子、诸王祭祀奉先殿,正式祭拜时,太子会紧跟康熙身后,在殿内跪拜,而其他皇子则在殿外跪拜。到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突然改变主意,命礼部尚书沙穆哈把太子的拜褥挪到殿外去。拜褥即跪拜时的软垫子,类似于蒲团。康熙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太子和其他皇子一样,跪在外面。

礼部尚书郎沙穆哈是个油滑之人,他知道,一旦将太子的拜褥放在外面,就意味着康熙开始疏远太子,而自己则是“帮凶”。他作为礼部尚书,将来胤礽一旦登基,他必然会遭到胤礽的清算。于是,沙穆哈大着胆子求康熙下明旨,并且将这个决定记录在档。如此以来,大家都会知道挪拜褥是康熙的意思,而不是礼部尚书的意思。

不曾想,康熙立即将沙穆哈罢官,说他居心叵测,要离间帝王父子。沙穆哈一肚子冤屈,无从诉说。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康熙当时已经开始疏远太子。但他不想把这件事挑明,而礼部尚书郎沙穆哈怕担责任,非要康熙把事情说明,最终惹怒了康熙。

第三件事:经过“礼部拜褥”后,胤礽和康熙的关系仍然在不断恶化。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亲征宁夏,命太子在京城留守。待康熙凯旋,京城突然出现流言蜚语。《清史稿》云:

有为蜚语闻上者,谓太子暱比匪人,素行遂变。上还京师,录太子左右用事者置于法,自此眷爱渐替。

流言说,康熙不在京城期间,太子的品行大变,经常和品行不端的人亲近。康熙听闻后,将太子左右的人全部处罚一遍。

上述三件事,第一件事发生时,康熙的态度是“不满”;第二件事发生时,康熙的态度是“疏远”;第三件事发生的时候,康熙的态度很明显是“警告”,他要通过此举,来敲山震虎。

康熙和胤礽的关系,在逐渐变化,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

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这件事的导火索,是胤祄之死。当年八月,康熙带领诸位年长的皇子到木兰猎场秋围,年仅7岁的十八阿哥胤祄突然病重,马上就不行了。宫中觉得事关重大,八百里加急请示康熙,问康熙是否回宫见儿子一面。结果,胤礽得到消息后,说了一句:

“允祄病无济,区区稚子,有何关系?”

胤礽不但没把弟弟的病当回事,还以“皇上肩负天下,不能因稚子病重而归”为由,主动把消息隐瞒下来了,康熙最终没能见到胤祄最后一面。康熙因此非常伤心,认为胤礽不孝不悌。正在这时,大阿哥胤褆添油加醋,列举了胤礽的种种恶行,例如“遣使邀截蒙古贡使,攘进御之马”,即胤礽截留蒙古的贡马。康熙因此将胤礽叫过来,老账新账一起算,把胤礽怒骂一顿。

胤礽被骂后,形势更加微妙,《清史稿》云:

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

意思是,胤礽被康熙骂过之后,非常愤怒,不仅派人监视康熙,还和索额图的儿子一起密谋,要为索额图复仇。(5年前,索额图被康熙赐死,胤礽一直怀恨在心。)

太子要为一个“外人”向皇帝“复仇”,试问,怎么样才算“复仇”呢?个中原委,虽然《清史稿》没有写,但不言自明。

所以,康熙才愤怒道:“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意思是,不知道胤礽什么时候来要朕的命!因此,当康熙和胤礽之间不存在一丝信任时,康熙终于狠下心,决定要废掉胤礽。

康熙在作了这个决定时,万分伤心,史载“上且谕且泣,至于仆地”,即康熙哭晕在了地上。随后太子被废,康熙一怒之下,杀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其他太子党羽,基本上全部被清除。

三、两度被废,死于禁所

康熙本以为,他废黜太子之后,朝堂能够清泰几年,不曾想,太子被废,朝局立即陷入夺嫡风波,胤褆、胤祉、胤禩等先后有夺嫡之念。在胤褆因魇镇事件落马后,胤禩便跃跃欲试。胤禩串联朝臣,笼络贵勋,对太子之位志在必得。结果,群臣举荐胤禩,让康熙大为不满。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决定复立胤礽。《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上召诸大臣入见,谕以太子因魇魅失本性状……览古史册,太子既废,常不得其死,人君靡不悔者。前执允礽,朕日日不释于怀。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康熙之所以要复立胤礽,有三个原因:

第一,九子夺嫡的局面并非康熙想看到的,他需要推出一个人来打破局面。

第二,康熙认为,胤礽之前的种种悖逆之事,都是因为“魇魅”导致,既然“魇魅”已除,胤礽就还有希望。

第三,康熙说,自古以来,太子一旦被废,常常没有好结果。如今重新将胤礽立为太子,胤礽必然会感恩戴德,从此痛改前非。

也就是说,虽然康熙重新立胤礽为他太子,但并不代表康熙就完全看好胤礽。他是寄希望于胤礽能够感恩戴德,痛改前非。

遗憾的是,康熙最终还是失望了,因为胤礽辜负了康熙。

康熙五十年十月,胤礽和步军统领讬合齐、刑部尚书耿额等十多名要员秘密聚会,言语颇为狂妄,而且,胤礽竟然穿明黄色衣服(只有皇帝专用),丝毫未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得知后,怒不可遏,把这些官员全部处以绞刑,并且怒道:

“诸事皆因胤礽。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

可以看出,这件事发生后,康熙已经不对太子抱任何希望了。次年,康熙第二次废黜胤礽。将胤礽禁锢在咸安宫,终生不得出。

胤礽第二次被废,仍然不死心,康熙五十四年,胤礽生病,太医贺孟頫入咸安宫为其医治,胤礽用矾水写信,托太医递和大将军普奇联络,结果“事发,普奇等皆得罪”。至此,康熙再不想听到胤礽的消息。

胤礽从康熙十四年被立为太子,到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被废,一共当了37年的皇储,最终一再让康熙失望,从此被禁锢在咸安宫,成了“囚徒”。

康熙对胤礽的情感是复杂的,为了祖宗基业,康熙不得不废除胤礽,并且幽禁胤礽。然而,即使幽禁了胤礽,康熙并没有忘记胤礽,毕竟,他是个父亲。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前,仍然心系胤礽,他希望雍正登基后,能够封胤礽之子弘皙为亲王。雍正尊重康熙的遗愿,先封弘皙为郡王,两年后,雍正封弘皙为亲王。弘皙是清朝第一个被封为亲王的“弘”字辈宗室成员,雍正在位13年,始终对弘皙照顾有加。

雍正登基后,胤礽已经生病,雍正派太医给胤礽看病,还曾派人到祁县郑家庄修盖房屋,打算把胤礽迁居那里终老。然而,没等房屋修好,胤礽就病重了。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胤礽病重期间,雍正破例让弘皙进入咸安宫,以尽孝道。胤礽病逝后,雍正追封胤礽为理亲王,以亲王礼下葬。雍正还下诏说:

“二哥允礽曾获罪于康熙,其身若在,仍属负罪之人,今允礽病逝,则罪已毕矣,罪既毕,依然是朕之兄也。”

雍正的意思是:胤礽的罪都是在康熙年间所获,康熙将他囚禁于咸安宫,只要他活着,他就要赎罪。现在他死了,就是无罪之身了,因此,胤礽还是自己的兄长。

纵观九子夺嫡始末,雍正(胤禛)参与夺嫡,是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后,所以,不管是在康熙朝,还是在雍正朝,雍正虽然对其他兄弟冷酷,但对胤礽还算厚道。

四、37年太子,12年囚徒

37年太子,12年囚徒,胤礽的人生,毫无疑问是悲剧,那么,酿成这个悲剧的人,到底是谁呢?谁该来为这个悲剧负责呢?笔者认为,胤礽在雍正朝虽然只活了两年,但怪不到雍正身上。胤礽的惨剧,一部分是他咎由自取,但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康熙造成的。

笔者认为,纵观胤礽失势,其实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即:

第一,其他皇子势力的竞争。

第二,自身派系的拖后腿。

首先说第一点,其他皇子势力的竞争。

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基本上都是“野心家”,大阿哥能得到明珠的支持,拉拢朝臣,打压太子,本身就证明他并非庸碌之辈;八阿哥胤禩生母卑贱,但他能得到九、十、十四阿哥的支持,这也表明他有可取之处。然而,这些阿哥势力的做大,本质上还是康熙的纵容所致。九子夺嫡,康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并非不知道其他皇子觊觎太子之位,但康熙对太子的保护,远远不够。

举个反例,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册封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太子之位之所以异常稳固,一方面是朱元璋对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的坚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元璋打压其他皇子,不让他们对朱标构成任何威胁。

试想,如果太子身边强敌环伺,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政治斗争上,哪有心思来安守本分?哪有心思静下心来学习治国安民之道?

因此,不管康熙是为了磨炼胤礽也好,为了制衡胤礽也好,其他皇子的跃跃欲试,康熙要负主要责任。

再说第二点,胤礽自身派系在不断拖后腿。

胤礽当了37年的太子,他身边并非无人可用。但这些人的出现,并不都是给胤礽加分,而且,大部分都是拖后腿的。

例如,胤礽的叔外祖父索额图,索额图作为胤礽的铁杆支持者,为了家族利益,他必须和胤礽绑定在一起。但在索额图被明珠等人扳倒后,他为了自保,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努力,《清史稿·索额图传》记载:

谓:“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令朕戒慎不宁。”

这里提到索额图被康熙罢免之后,为了重新上位,曾和胤礽“潜谋大事”。以索额图的身份,只要他安心辅佐胤礽不犯错误,待胤礽登基,他仍然能恢复昔日尊荣。但是,索额图却将胤礽引上了“歪路”,他想要胤礽造反。

其实,索额图的所作所为,康熙都是有责任的。索额图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深陷和明珠的党争不能自拔。而这种党争,又是康熙喜闻乐见的。在“索明之争”早期,康熙就知道索额图和明珠各扶持胤礽和胤褆,这本是大忌,但康熙并未加以制止,因此,索额图诱导胤礽,康熙有难以推脱之责。

《战国策》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康熙口口声声说自己如何爱怜胤礽,本质上他对胤礽的父子情感并不纯粹,因为他想培养太子,但又掺杂许多其他的“政治制衡”因素,这就酿成了胤礽外有强敌,内有奸佞的局面,悲剧之发生,为时不远。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曾说过: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用君子之真,则天下治矣。

康熙作为清朝较有作为的皇帝,胤礽的悲剧,自然有胤礽咎由自取的一部分,但康熙之责,难以推脱。

刘氏宗祠对联大全!姓刘的都要看看

门楣题辞

禄阁流光 彭城世德

——“禄阁流光”是出自刘向的故事。刘向,西汉人,字子政,初为谏议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博学通经。据无名氏《三辅黄图?阁》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黎杖,叩阁而进见。向喑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与说开辟前事,出天文地理书授之。问名,曰:太乙之精,闻卯金之子好学,下观焉。”刘向著述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彭城世德”出自汉高祖刘邦的事典。

四言宗祠楹联

姓启刘国;

望出彭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刘姓的源流和郡望。

彭城世泽;

汉室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刘姓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汉高祖刘邦的老家。下联“汉室”,典指西汉、东汉两朝,都是刘家王朝的天下。

术通象纬;

药采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大臣刘基,字伯温,浙江省青田人。元末进士,曾官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后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至正年间到应天,劝说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为他筹划用兵,参与机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博通经史,善写文章,尤其精象纬(象数谶纬)之术。著作有《诚意伯文集》等。下联典指东汉剡溪人刘晨,相传永平年间和阮肇同入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术通乾象,

喜入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雕龙名著;

殿虎英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刘勰,字彦和,莒县人,世代居京口,早年立志好学,家贫不娶妻,跟从沙门僧佑钻研佛教理论。梁武帝时,历官奉朝请、东宫通舍人等,深为昭明太子萧统倚重。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论述各体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探讨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等,系统完整,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下联典指北宋大名人刘安世,字器之,学者称元城先生,熙宁进士,不做官,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任宰相时,推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官至谏议大夫。刚毅直率,使贪官畏慑,被视为“殿上虎”。著有《尽言集》等。

唐朝正字;

汉室传经。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刘晏,引《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下联典指汉·刘向受帝命于天禄阁校正《五经》同异,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

阮嵇作友;

丰沛发祥。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刘伶与阮籍、嵇康为友。下联典指沛人刘邦建立汉朝。

业承西汉;

派衍南塘。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南塘镇刘氏宗祠联。此宗祠联比较简短,全联典指南塘的刘氏,是西汉皇族的后裔。

彭城世泽;

铁汉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

彭城世德;

禄阁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

五言宗祠楹联

藜阁家声远

彭城世泽长

——佚名撰刘姓宗祠“藜照堂”通用堂联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唐·刘锡禹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句联。

一门五都督

三科两状元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

全联典指姜堰乡下的刘氏家族,在明清两个朝代先后出过五名都督和一对兄弟状元。历史记载着刘氏家族的兴旺。刘状元故里位于姜堰市桥头镇雁子墩东边的孙家庄。府宅东、北、西三面临水,相传这里“风水”好,为《水龙经》中的“二重龙水型”,解曰:二水二重龙,如带复如弓,为官家富足,清职显门风。刘状元府建于乾隆五十一年,府门朝南,门前有石雕门墩,活动式铜门槛。屋子古意深深,木质门窗上的油漆早已褪尽,变得黑不溜秋。院子里凹凸不平的青砖石板上长出许多青苔,透过灰尘依稀可见府门两边的朱漆金字楹联。

天禄家声远

彭城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妙侣无双,押衙全义;

清才第一,嘉偶安贞。——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刘震获罪,其女无双没入掖庭,古押衙义救无双,使其与表兄王仙客成夫妇。

下联典指宋·刘愚殿试第一,其妻徐氏未嫁时,母欲以嫁富家子,徐氏泣曰:“不愿为富人妻”。

寡鹄申哀,三娘命薄;

飞燕得宠,列女传成。——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刘孝绰妹刘三娘嫁徐悱,悱卒,三娘作文祭之,极其哀婉。

下联典指汉·刘向因赵飞燕姐妹淫乱而著《列女传》。

食德服畴,用资祖泽;

象贤迈种,克振家声。——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刘坂村刘刘氏宗祠思敬堂址在漳浦霞美刘坂村,庙北向南,三进两庑两厢二天井,二三进各大楹三开间,一进开左右耳门,三仙双坡悬山屋顶,为土木抬梁结构,祠宽11.66米,深75米。思敬堂始建于明代,历朝有修葺。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道光六年(1826年)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刘坂族长聘请台湾嘉义人黄柄施为堪舆师,实地堪察,对思敬堂分金坐向、宽深高低、出水穿坪等工程,写出旗课(祠堂改建意见书)。二十九年鸠工动土。

说礼敦诗,丕承先志;

贻谋燕翼,垂裕后昆。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刘坂开基祖刘金山,生於宋庆元元年(1195年)。金山之祖刘韶、居莆田涵江,其十三世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进士,天宝八年(749年)任泉州别驾。刘韶第九世孙刘大槐,迁居漳浦。刘金山原居同安嘉禾留坂,为了创业他从银同到金浦,先居旧镇洪埭,旋觉地不足以聚族,遂登棠山,见层峰挺秀,长坂沃衍,前临鳌江,后障天马,山峦叠嶂,遂弃洪埭而居甘棠(现在刘坂总地名)。现在刘坂刘姓聚居村庄有刘坂、庙边、围内、人家、东平、陂下、过田、陈苍、大厝、土楼、竹林、岭下、山前、后山、户头、下楼等大小16村,总人口10000多。

六言宗祠楹联

海隅文藻振世

顺昌旗帜惊人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魏代“建安七子”刘桢,有文名。下联典指 宋·刘锜镇守安徽顺昌,破金兀术数十万兵。

七言宗祠楹联

七言宗祠楹联

器祝您春节快乐

三章早沛秦川雨

五夜长明书室灯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字季,沛县人。曾任泗水亭长。秦末陈胜起义时,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入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废除秦的严刑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代苛政,深得民心,得到秦人的拥护。项羽入关,他被封为汉王。随即与项羽展开楚汉战争,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六国旧贵族,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汉律》。

下联典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字子政,沛县人。曾官谏议大夫、中正,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在天禄阁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又著有《洪范五行传》《说苑》《新序》《列女传》《五经通义》等。

刘娘申哀真命薄

徐女泣告果心贞

——李文郑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三妹刘三娘,文章清新挺拔,嫁给东海人徐悱。徐悱死,刘三娘为他写祭文,言词凄怆,令人读之落泪。徐悱的父亲徐勉,想写哀辞,读了三娘的文章,便不再写了。

下联典指宋代龙游人刘愚,字必明,历任江陵府教授、安乡县知县,颇有惠政。后辞官,在城南筑草庐著书。其妻徐氏,娘家原打算将她嫁给富人家,她泣告母亲:不愿做富人家的妻子。于是嫁给了刘愚。一次,刘愚带金子回家,她发怒道:“我以为你是贤人,怎么拿别人金子回来?马上给人家送回去!”刘愚忙拿出书本给她看,说是教书的报酬,这才罢休。

先代蒲鞭昭德泽

后人藜阁继书香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桓帝时官南阳太守,为人温和仁义。吏民有过错时,只用蒲鞭惩罚,表示耻辱而已,始终不让人受苦刑。“蒲鞭”,是用蒲草做的鞭子。

下联典指西汉刘向,相传他在天禄阁校书时,有个穿黄衣、执青藜杖的老人,吹杖头火焰,为他讲开天辟地的故事。当问老人名字时,老人自称“太乙之精”。

守本忿耕读第一

尽人伦孝友俱先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功垂淮海冠裳肃

泽派罏山俎豆馨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闽侯县南屿镇罏峰刘氏宗祠联。罏峰刘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屿镇罏峰南麓刘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砖混合结构,总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祠堂前广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广场上竖立长约10米的附斗旗杆一对(已毁)。正厅前上横柱悬挂“万代如见”4字金匾,正中龛殿摆放列祖列宗神位,龛前供桌宽大气派。祠堂第二院落中间为过道,两旁建有屋房,供休息、议事之用。第三院落,要登上10多层石阶梯,石阶顶砌一面横墙,横墙中开一月型门,月型门上端写有“七业俱兴”4字。进入月型门,内建有一大厅堂,左堂正门上额悬“藜光书室”4字金匾,旧时是供族内子弟读书的私塾。整个祠堂气势恢宏,肃穆庄严。祠堂内历经近400年的沧海桑田,进行了多次修建。20世纪60、70年代被改作队(村)办企业的生产场所,损坏严重。1994年,由台湾的33世孙刘绍英出资人民币40万元进行全面整修。

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

——明·刘宗周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天启初礼部主事刘宗周自题联。刘宗周,山阴人。

世号五忠光世第

家传七业振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地区刘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福建省刘氏分支在宋代有刘颌、刘纯、刘铪、刘子羽、刘珙5人被谥为“忠”公的历史。

下联典指刘氏在晋朝时,著名学者刘殷的7个儿子分别攻读“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都功成名就的典故。

六代大夫一二品

九重恩遇百千秋

——清·刘凤诰题江西省萍乡县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五百年衣冠旧第

十七世弓马名家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

兄弟状元天下少

公孙宰相世间稀

匾额:状元及弟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桥头镇雁子墩孙家庄刘状元府联

刘状元府门厅内挂着一块顶头匾,写有:“圣旨状元及弟。”门厅对面建有宅神龛,两边为砖雕双狮盘球。宅神龛上方均为砖雕八仙过海和武戏文图案。3间卷檐九架梁做为客厅,屋山尖上安有6根卷须兽头。房屋布局为前后五进,东西两边有十间厢房,正所谓“五进十厢”。靠西河边建有荷花池、假山等。院子里有两口水井,井台均为花岗石所建。东边一口井,水为咸味,西边为淡味,至今仍可饮用。

史书记载,桥头镇孙家庄一门刘氏家族,明清500年间武功显赫,将才辈出。刘福春为明苏州卫指挥副使,永乐年间始迁姜堰;刘应祚为顺治九年(1652年)武进士;刘卜师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进士;刘梦鳌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武举人;刘梦金为乾隆十七年(1753年)武传胪,先后任参将,协镇和台湾总镇;刘维馨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进士,后任参将、协镇。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清乾隆年间,刘氏家族出现同胞兄弟状元刘荣庆、刘国庆。清乾隆四十九年九月(1784年),刘荣庆在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登上榜首,荣获一甲第一名武状元,被授予一等侍卫,官至从一品。嘉庆十六年(1811年)任直隶宣化镇总兵,后官至贵州提督、广东陆路提督。

相传当年刘荣庆考中武状元时,京城捷报传到了刘荣庆的家乡,邻居百姓争相传颂,为家乡出了状元感到荣耀。刘氏家中更是喜气洋洋,登门道喜的乡邻络绎不绝。其中一位白发老人看到刘荣庆的弟弟刘国庆,信口说道:“年轻人身强力壮,一表人材,将来跟你哥哥一样,也中个武状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国庆不假思索,脱口而言:“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敢说敢做,要中就中个武状元。”

人们沉浸在兴奋之中,只当刘国庆年少气盛,说句玩笑话,不当一回事。谁知刘国庆是个有抱负和志向的血性男儿,从此发愤攻读兵书,练功习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刘国庆在殿试中登上榜首,荣获钦点武科举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后多次升迁,官至山西大同镇总兵,正二品。

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双双成为武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实属罕见,从此传为佳话,流传于世。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世裔公侯伯子男

——南宋·朱熹撰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晚年游历潮州、揭阳时,曾留下了不少墨宝。这位硕彦名儒似乎与潮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地必泼墨挥毫、吟诗作赋:他作诗于揭阳飞泉岭、刻字于揽胜亭、撰文于京岗隐相堂、题匾于潮州金山南麓……为潮汕增添了一批珍贵的文物。

朱熹还在潮州东津桃坑刘允祠(也称“刘氏家庙”)中题下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悬挂于祠堂中厅之圆石柱上,用半圆状硬质木板制作,真书正楷,黑字金底,落款是“朱熹敬题”。

一代大儒朱文正公为什么要在刘祠题写此联?《刘氏族谱》载:”朱熹曾尊龙图公为师之故也。“龙图公”即刘□(1108-1150年),刘允长子,曾任“龙图阁学士”,世称“刘龙图”。刘□任潭州(今湖南省长沙)知州期间在当地设帐授徒,深为理学家朱熹所景仰,尊之为师。

朱熹从福建来潮,特前往桃坑刘允祠拜谒并题写了此联。联语嵌入“金公”二字(刘允为刘□之父,北宋海阳县东津人,生卒年约1077-1126年,潮州前八贤之一,历任化州、桂州知州,刘允去世后,宋高宗赠谥“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族人尊称为“金紫公”)以示对“金紫公”刘允的敬重,并褒赞其荣耀家世。

潮州桃坑刘氏家庙连同朱熹楹联在抗日时期毁于兵燹,因而朱熹对联一直鲜为人知,幸好《刘氏族谱》没有失传,朱子名联不致湮没。近年,刘氏后人在潮州东津古祠原址重兴“刘氏家庙·敦睦堂”,祠堂正厅大石柱重新挂上仿真的朱熹楹联,同时新挂出的对联还有刘允手书的对联等。朱子名联由此得以存世流传。

门闾高大容车马

山水盘旋啸凤凰

——刘允手书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

二件事耕田读书

——佚名撰台湾省屏东县万峦乡五沟水刘氏宗祠联

万卷珠玑朝汉室

一天星斗照彭城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八言及以上宗祠楹联

海隅文藻振世;顺昌旗帜惊人

——上联典出魏代“建安七子”刘桢,有文名。下联典出宋·刘琦镇守安徽顺昌,破金兵数十万。

三章早沛秦川雨;五夜长明书室灯。

——上联典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下联典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

先代蒲鞭昭德泽;后人藜阁继书香。

——上联典出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桓帝时官南阳太守,为人温和仁义。吏民有过错时,只用蒲鞭惩罚,表示耻辱而已,始终不让人受苦刑。下联典出西汉刘向,相传他在天禄阁校书时,有个穿黄衣、执青藜杖的老人,吹杖头火焰,为他讲开天辟地的故事。当问老人名字时,老人自称“太乙之精”。

守本份耕读第一;尽人伦孝友俱先。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功垂淮海冠裳肃;泽派罏山俎豆馨。

——宋·朱熹撰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门闾高大容车马;山水盘旋啸凤凰。

——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耕田读书。

——台湾省屏东县万峦乡五沟水刘氏宗祠联

先代蒲鞭昭德泽;后人藜阁继书香。

上联典出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桓帝时官南阳太守,为人温和仁义。吏民有过错时,只用蒲鞭惩罚,表示耻辱而已,始终不让人受苦刑。下联典出西汉刘向,相传他在天禄阁校书时,有个穿黄衣、执青藜杖的老人,吹杖头火焰,为他讲开天辟地的故事。当问老人名字时,老人自称“太乙之精”。

万卷珠玑朝汉室;一天星斗照彭城。

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寡鹄申哀,三娘命薄;飞燕得宠,列女传成。

上联典出南朝.刘孝绰妹刘三娘嫁徐悱,悱卒,三娘作文祭之,极其哀婉。下联典出汉.刘向因赵飞燕姐妹淫乱而著《列女传》。

妙侣无双,押衙全义;清才第一,嘉偶安贞。

上联典出唐·刘震获罪,其女无双没入掖庭,古押衙义救无双,使其与表兄王仙客成夫妇。下联典出宋.刘愚殿试第一,其妻徐氏未嫁时,母欲以嫁富家子,徐氏泣曰:“不愿为富人妻”。

食德服畴,用资祖泽;象贤迈种,克振家声。

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

三馆六曹十七科,竞称前辈;

一官万里两千石,遂老斯人。

——佚名撰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藜阁启书香,人文奕禩源流远;

蒲鞭留惠政,世胄云礽似续长。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敦本本自踪,须向祖宗绵旧德;

步云云有路,好从诗礼问前程。

——刘定逌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武鸣县葛阳镇刘氏宗祠联。上联言道德传家。下联言凭诗、礼而步青云。

家从别驾肇金钗,簪笏先后三十世;

派出涵江开碧海,频繁俎豆八千秋。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刘坂刘氏思敬堂挂有一对府灯正面书刘府,背面书殿中执法。该族裔刘霖,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山东监察御史。刘霖侄儿刘正中,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任刑部主事。

刘坂早年有不少人渡台定居。二战日本投降后,刘先雄带儿子少伯居台北,少熙、少许居宜兰,长子少惠在刘坂,少伯兄弟一九八五年曾返乡认祖。刘坂围内村姑刘笑,招婿游亚庆(台籍),20世纪80年代全家35人回台定居,多次回刘坂探亲认祖。

派衍南溪,聚族安居,由宗以来七百岁;

里兮康乐,保世滋大,荣封所被九重恩。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县源南乡源溪村刘氏宗祠联

源衍南陂,瑞谒金芝,燕翼贻谋积八世;

溪环北阁,祥凝甫草,鸿基永奠庆千秋。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县源南乡源溪村刘氏金甫公祠联

流环章贡,秀峙崆峒,幸山川别开生面;

世衍俊宗,家诒顾及,大门第赖有传人。

——佚名撰江西省赣州市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大门楹联

“二水环流,三山秀峙,堂哉皇哉,动人瞻视,人杰地灵,以续以似”。这是坐落在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的祠赞。古老的建筑物被赣州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

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

——苏若湖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

系出临明,朔天禄石渠,代有人文光祖德;

族隆桃水,看朱霞白鹤,於今伟望缵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读书务得大,要礼义廉耻,无亏可称士品;

立身有何奇,行孝弟忠信,为事方是人家。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

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

——刘永福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

念先人须善嗣先人弓裘,必教泽如清溪,吏才如零溪,方无惭出处;

入此庙在求通此庙肸蠁,惟束顽以宗法,合敬以祭法,庶不忝烝尝。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盖县人刘畤兄弟曾讲学清溪,又刘霖溪长城宦皖南有循良之绩,清溪霖溪皆祖此祠也。

民俗简记·丧葬风俗

古人云,生死事大。养生丧死、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地的丧葬文化丰富多样、源远流长。小编对流传于鲁西南一带的丧葬民俗做一简单记述。

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

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

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鱼

噙口鱼是一枚小鱼工艺品,系着一根红线,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红线挂在一只耳朵上,寓给子孙余下口食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

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

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

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

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

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

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

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

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烧轿时搭在轿上烧掉。

11.放粮食

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

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

13.做孝服

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

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牌位图示:

15.写素联

挽父:

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

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

挽母:

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

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

三年:

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

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

十年:

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

注释:

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②棘人:老人死去孝子的自称,意谓因哀痛而消瘦如柴。

③薤露:薤叶上的露水,比喻泪水。薤,读音同泻。

④失怙:指父亲辞世,失去依靠。怙,读音同护。

⑤蓼莪(liǎo’é):两种草名,代指追慕双亲抚养之德。

⑥萱花:称代母亲。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

16.讣告

派人报丧,亲友前来吊纸。如果发丧,还需发帖。

父母报丧帖式如下图:

17.烧关门纸

每晚关门时烧关门纸,早晨开门时烧开门纸。

☯第二天

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有7件。

1.上林请神

在辞灵当天的下午,执事领孝子抱牌位上林请神。到林上烧纸时,执事曰:“点香神知,闻香神现,请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孝子一揖四叩,起身一揖,抱牌位回家。

2.安神

请神到家,与新丧合牌位,孝家行安神礼,一揖四叩。

3.盛殓

在辞灵的当天傍晚,客到齐后,特别是要经过主要亲友看罢无有异议之后,方可入殓。入殓之前,先要铺棺。首先用箩在棺底从前往后筛洒一层细灰,只洒一遍。然后从前往后铺一层棉绒,共用手撕七把棉绒,前头铺得稍厚,后头稍薄。棉绒上面再放条麻丝,并弯成七弯,每弯处摆放1枚铜钱,叫“垫背钱”。然后放好枕头,抬尸入棺。揭开蒙脸纸,解开绊脚绳,对死者正衣正冠,做全身最后检查。最后在头部放金元宝,脚部放银元宝,念歌曰:“头顶金,脚蹬银,子孙后代出贵人。”

4.净面照面

舀一碗净水,象征性给死者洗脸,同时念净面歌:“浇花浇根,留子留孙,吃三分,留三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完毕,把碗扣在棺前,出丧时由抬棺人用脚跺烂。然后用一面镜子象征性照一照死者面容,让死者满意,然后用力摔碎镜子。

5.封棺口

盖上棺盖,镶上棺扣,扣上系五色线。合扣后孝子在棺上洒五色粮,儿媳拿笤帚将粮食从棺前往棺后扫一下,用小簸箕在棺尾接住。孝家就地大哭一场。

6.辞灵

在出殡头一天晚上,在灵棚举行祭奠仪式,叫辞灵。先由孝家行辞灵十二拜礼,然后亲友带祭礼行辞灵礼。

7.女儿叩头

如果父母去世,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身披重孝,回婆家给公婆叩头,以示请求供礼,因为婆家第二天要前去吊唁。在街上走过时,旧礼逢人叩头,街人这时要赶忙拿钱,表示给死者买纸赠送纸钱。

☯第三天

第三天要做的事情有11件。

1.祭祖泼坟

出殡当天早上,孝子抱公鸡上林破土,破土前先行祭祖礼。孝子一揖后跪于祖坟前上香、奠酒、焚纸,一揖四叩首。执事曰:“林堂阴宅肃静,今天是××府(太)君仙逝大祭,安葬于祖茔侧,归茔之前,先告礼知,共安九泉,敢告。”

2.刨坟

孝家抱公鸡破土,先在墓穴上画个长方形坑样,烧香焚纸,孝子抱着公鸡,用鸡爪在墓穴中心与四角挠土。回家时向刨坟人一揖三叩首,以谢代劳。

坟墓埋法:翁不见媳,女不守门;雁行排列,近祖为上;闪开神路,不可阻挡。只有祖坟用夹棺葬(夹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中,妻居两边),其子孙只能用排棺葬(排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内,妻全居外)。夫妻坟两棺材头要齐,两棺侧距前为一竖脚,后为一横脚。两世之间棺头接棺尾,不可脱气;也有按“勾三股四弦五”而定。头的朝向称“大向”,脚的朝向称“小向”,小向又习称“行穴”、“向口”。

现在郓城一代农村葬法,多不依古法,一般是儿子必跟其父,往往两世之后,就埋不下了,只好拔林。有人觉得老林风水好,拔林不愿远离,而是就近安新林,此称“偎祖拔林”。

或有长者健在,少者先亡,这样少者先寄埋别处,等长者亡后,再“起攒”(cuàn)入林。或有兄长健在,小弟先亡,遵循“先死为大”,弟占兄穴,称为“抢穴”;如果为兄留穴,多视为不吉,称为“催穴”,谓催命也。

刨坟的标准一般是长2米2,宽1米半,深84公分。这和棺木的大小是相适合的,木匠制作棺木,都是棺头高1米,宽度和旧时八仙桌相等,和门的尺寸相宜,可以方便出棺。

夫妇先丧一人,埋葬时封一个坟头。另一人如果在先丧人未满三周年时故去,在合葬墓上堆两个坟头。最后在第二人故去三周年时,坟头再添土合成一个坟头。

起葬留下的土坑按以前的习俗是不平埋的,而是听由自然风雨填平。

如果由于特定原因,必须要平填时,应在坑内扔辣萝卜若干个,大小不论,取“补”之意。另再往坑内倾倒些许生发面酵子,也可用发面蒸馍些许扔到坑内,取“发”之意。以上办法用于林上其他坟墓尸骨未起的情况下。

如果林上坟墓尸骨已经起完,则在墓坑内放两块青砖或五谷杂粮若干,再用土填平。

3.设礼桌

即收礼所设记账桌。奠客到后,必须到礼桌登记、纳礼、领孝。然后奠客等候祭奠,如果是娘家客先行过去,一般不等。如果是该着跪棚,可以告诉桌上,以便先过。

4.迎吊客

把吊客带来的供礼或者抓供的钱项先摆在祭桌,如有帐子也挂在棚前。然后执事领孝子迎客,行至迎客的供桌前,先进行拜供,执事向供桌一揖,孝子向供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此时吊客肃立;(有的地方没有拜供一节),然后迎客,执事向客头一揖,客头还揖。执事曰:“遐赴祭奠,一路风尘,前来增光,孝家恳客。”孝家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吊客拱身静候,如果是舅、叔、哥等出迎,吊客理应半跪。然后吊客跟随执事前行,直至大门。

走到大门口,另有执事迎接,执事一揖,吊客还揖。然后,吊客从大门边走边哭,进到棚口,执事喊“客到”,另一执事喊“谢客”,此时吊客正身一揖,然后叩头鸣哀。此时执事烧纸。人拉吊客止哀,再连叩三头,平身一揖,礼毕转回,出门到茶桌,等候祭奠。此是吊纸。

如果烧吊一时,即吊纸与祭奠同时进行,则吊纸完后不要出棚,而是接着祭奠,一般施行十二拜礼,具体做法如下:

吊唁十二拜礼

立身灵棚左角,向供桌上首执事一揖,执事还揖。左脚一步到灵棚中线,再右脚一步到灵棚右角,向供桌下首执事一揖,执事还揖。然后左跨一步到棚中线。以上向两执事做揖是一种文明礼貌动作,有之亦可,无之亦可。下面方算十二拜礼:

立身灵棚中线一揖,上一步一揖,再上一步一揖到供桌前,跪下上香,上香毕伏地叩头,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斜向右后退一步,一揖,接着四叩头四作揖。(此为上首4拜)

再斜上一步到供桌前,一揖,再次跪下上香,上香毕叩头,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斜向左后退一步,一揖,接着四叩头四作揖。(此为下首4拜)

再斜上一步到供桌前,一揖,跪下奠酒,完毕伏地鸣哀,执事拉起,起身一揖。然后一边鸣哀一边行礼,鸣哀直到礼毕。向正后方退一步,一揖,然后四叩头四作揖(也可跪地连叩四头,起身一揖,谓懒十二拜)。(此为中间4拜)

如此礼毕。执事喊“回礼”,众棚趴子举哀棍行礼,此时随即俯身做环形还揖。

如果逝者是较为亲近的长辈,此时晚辈吊客还需“顶帘子”。一般供桌后都悬挂帘子遮挡房门,不使吊客望见房内停放的棺木。所谓顶帘子,即十二拜礼完毕,亲近的晚辈吊客不随众人回身出棚,而是此时往右前方向行至帘子前,头顶帘子跪地鸣哀,以示悲痛有加,对逝者深情难舍。不过,因为供桌旁有执事站立,常常受空间狭小限制,不便到帘子前,所以,大多时候顶帘子者只是上一步到供桌前跪地鸣哀,执事拉起止哀,出棚。

棚口处有执事迎接,执事一揖,吊客还揖。如此完毕,吊客到饭桌即可。如果该着陪祭,等候执事来喊“陪祭的客”,跟随执事到灵棚行送行礼,一起上林。

吊唁二十四拜礼(前七后八中九拜)

立身灵棚中线一揖,上三步三揖到供桌前,跪下上香,上香毕伏地叩头,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正后退一步一揖,接着向东横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间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东跨一步回到中间一揖一扣,起身一揖。(这是前七拜,东3 + 西3 + 中1 = 7)

上一步一揖到供桌前,再次跪下上香,上香毕伏地叩头,起身桌前一揖。然后正后退两步两揖,接着向东横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间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东跨一步回到中间三揖三扣,起身一揖。(这是中九拜,东3 + 西3 + 中3 = 9)。

上两步两揖到供桌前,跪下奠酒,完毕伏地鸣哀,执事拉起,起身一揖。然后一边鸣哀一边行礼,鸣哀直到礼毕。正后退三步三揖,接着向东横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西跨一步回到中间一揖,再向西跨一步,三叩头三作揖。向东跨一步回到中间二揖二扣,起身一揖。(这是后八拜,东3 + 西3 + 中2=8)如此礼毕。

长辈吊唁晚辈,不宜行跪拜礼,可行鞠躬礼。兄弟平辈者,以先死为大。

丧事作揖为全揖,即下伸至膝下,上举至下巴。(特别说明,喜事作揖为半揖,即拱手时上不过胸,下不过膝。)

祭拜顺序,最先孝家,然后娘家、仁兄弟、姑家、子婿、侄婿、孙婿。男丧若娶多房,以原配为第一。女丧若有几处娘门,以其女何处主婚出嫁为第一。

5.送行礼

孝家与上林的亲友一起在灵棚行送行礼,一般为十二拜礼。

6.烧轿

送行礼毕,孝家和上林的亲友到十字路口烧轿送行。烧轿之前,先对轿夫、佣人(俗名支使小儿、支使妮儿)开光。儿媳手捧燃着的香火,依次在轿夫、佣人的眼、耳、鼻、口、手、足部位画个圆圈,表示照亮,同时念歌:“开眼光,看四方;开耳光,听四方;开鼻光,闻四方;开口光,吃四方;开手光,拿四方;开足光,走四方。”然后,给佣人起个名字,男叫“机灵儿”“利索儿”“勤快”等,女叫“伶俐”“梅香”等。然后,孝家和上林的亲友手捧清香,到十字路口烧轿送行,把手中燃着的香随行随抛,到轿前时只剩少许香在手,长子抱牌位,和亲眷跪于轿前。执事曰:“道路两旁肃静,孝家止哀,下面宣读路引。”由村人宣读,读毕,执事把牌位从孝子手中请到轿内,安放妥后,孝眷起身痛哀,从左到右,围轿三周,并把手中清香撒在轿顶,转回灵棚。另有人烧轿。

路引内容:

人生寿数有短长,大限来时走仙乡。××省××县××村×××,享年××岁(60岁后概写享年,50岁写行年,40岁写得年),痛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寝(六十岁以下称疾终)(女称内寝)。孝男×××等正待赡养百年,奉报劬劳万一(非亲父母不写劬劳,可写抚养),无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乃前修数字,大限难移也。今当送程之期,孝男谨具大轿一乘(女写彩轿),轿夫四名,以代徒步之劳;使男(女)一名,以供呼役使用。亲戚友谊来送路资,乡人邻里赠送盘费,计点成数,金银满箱,路途之费,宽余适当。前往西天,稳稳当当,孝男孝女,哭送路旁,亲朋邻里,无不悲伤。使用人等,呼唤声应;轿夫人等,记住路程;晓行夜宿,定要安宁;饥餐渴饮,谨慎侍奉;一路用心,逢事听命;有功奖赏,违令不容。若强神恶鬼,阻拦路径,抢夺财物,禀司值功曹,立即索拿,重责不恕。大道皇皇,前行不远,入往仙乡,路引为凭。呜呼哀哉!尚飨!

7.起灵

起灵之前,要请陪祭上林的客点心酒果,不能空腹上林。执事曰:“今天是×××府君(女称太君)仙逝大祭,众位亲友莅临,增光尽心,孝家前来安坐。”孝家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

此时闺女在灵堂前跪拜一炷香,吹唢呐拿天鹅,费用闺女支付。

然后,执事领孝子请陪祭的客一同上林,执事曰:“孝家请陪祭的客,灵堂前尽心,孝家伏揖,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伏揖。”走至大门外再做一次。

8.出殡

出殡时,鸣炮奏乐,在大门外设桌,摆上烟酒点心,招待抬丧的人。执事领孝子一揖三叩,抬丧人起棺出丧。

把棺材抬到大门外丧架上,孝家行十二拜礼。此时孝子腰间的麻绳由村人顺便解去,民间传说用来拴家畜可使六畜兴旺。把棺抬起时,长子摔盆,孝家引路前行。行至路祭处,落丧路祭。

9.路祭

路祭是孝子祭路神,求路神让道。路祭礼一般十二拜礼即可。

10.下葬

下葬后,执事让孝男孝女看看是否适当,再请娘家客看是否有意见。最后,执事曰:“抬重的请不要走,孝家还有一谢。”孝家一揖三叩,起身一揖。

然后行墓祭礼,完毕,执事曰:“请众亲友留步,孝家还有一谢。”孝家叩头。孝家把哀棍丢在坑内,如果腰间麻绳在出殡时未被村人解去,这时自己解下也丢在坑内,圆坟三周,一边撒土一边留下少许,用衣服兜好,圆坟完后回家,把土倒在粮仓内,以保佑生活安康。

有的地方还有放镇墓瓦的风俗,用小瓦一块,乾丧瓦宽头朝前,坤丧瓦窄头朝前,用毛笔蘸朱砂在瓦正面书写“镇墓大吉”,并画符“山尸煞鬼”,保佑墓中人灵魂安生。如下图:

然后,取竹劈用麻绳勒成弓形,取三根高粱莛子做箭,放在棺材前半部正中。棺材上面先放弓,弓上放三支箭,按男左女右方向斜射,弓箭上面放镇墓瓦。下葬之后,一并埋在墓内。

如遇下雨天气,农村习俗认为棺材淋雨不吉,而坟土淋雨为吉,谚云:“雨打棺,十年酸;雨打坟,出贵人。”

11.安酒安菜

开宴前,执事领孝子到主桌前进行安坐。执事曰:“今天有劳亲朋大驾,前来增光。我等礼有简慢,尚请见谅。孝家本当逐桌叩谢,因天时短促,众客一时,乞求海涵,孝家给众客安坐。”一揖,三叩首,平身一揖。

接着,跪棚的朋情安坐(拿毡)。执事曰:“某某村的朋情,金兰如子,给众亲友安坐。”撒毡准备行礼,这时亲友上前,撒毡时即挡,不叫撒毡,亲友曰:“来者均是至亲,同来尽心,俺本当谢宾,宾谢俺愧不敢当。请回吧。”执事曰:“从命从命,请坐,请坐。”

12.翌日叩头

如果父母去世,埋葬父母的第二天,儿子要早早到舅舅家,登门叩头。

☯墓碑

中国素有为坟墓树碑的习俗,历史由来已久,肇始于东汉,沿袭于今天。墓碑记载逝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墓碑的石材过去多用大理石汉白玉,因为经不起风雨,极易风化,而今多用材质坚固的花岗岩。在花岗岩系列中,较受青睐的有印度红、珍珠白、山西黑。印度红象征着高贵、辉煌,珍珠白象征着纯洁、哀思,山西黑象征着庄严、不朽。

墓碑的书写内容一般包括坟墓山向、逝者姓名、身分、生卒年月、立碑人、立碑日期。

墓碑的左边称为龙边,这里书写山向分金线度,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

姓名写在墓碑中心部位,这里称“中榜”。在书写墓主名字时,其字数多少,与风水吉凶相关联。字数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个字循环应用,如一字为生,两字为老,三字为病,四字为死,五字为苦,然后六字为生,七字为老,八字为病,九字为死,十字为苦,然后十一字为生,十二字为老……,依序循环,以落在“生”、“老”二字上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不吉。因此,字数运用务须仔细斟酌,巧凑吉数。如果碑上写夫妻二人名字,按左尊右卑来排列,男左女右。

生卒年月写在中榜两旁,仍依男左女右。

立碑人包括子女、亲友、团体等,都写在碑的虎边,即右边。子女应全部写上,已故子女可在名字周边加框,依辈份长幼,自左至右排列。也有不写姓名者,只写子女敬立或叩立、百拜敬立。

立碑时间刻写在碑的虎边。纪年法有公元、农历,公元纪年用数字表示,农历用干支表示。时节写冬至、清明者居多,也有写上浣、中浣。月份一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四月称孟夏,五月称仲夏,六月称季夏;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十月称孟冬,十一月称仲冬,十二月称季冬。还有用花木命名的,一月梅月、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荔月、七月瓜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檀月、十一月葭月、十二月栎月。日期多写“谷旦”、“吉旦”、“吉日”等,都不是具体日期。

墓碑常见词语解释:

一、表示时间

岁次:阴历年的排列。

谷旦:良晨;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也写作穀旦。

上浣:唐宋官员执行旬休制度,即一旬十日,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官员多行浣洗,即沐浴之意。因此后来常称农历每月上旬叫上浣,中旬叫中浣,下旬叫下浣。浣也写作澣。立碑一般不在下浣。

二、表示身份

邑生:本地学生,指尚未考中秀才的学生。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庠生:秀才。

三、上下九族称谓

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写至上九代、下九代。

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此为上九代。

儿子、孙子、曾孙(重孙)、玄孙(元孙)、来孙、晜孙(昆孙)、礽孙(仍孙)、云孙、耳孙,此为下九代。

四、古代妇女封号

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一般都用“锡之诰命”“锡之勅命”,诰和勅用不同的印玺。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八品曰八品孺人,九品曰九品孺人。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前面一般加“太”字。庶人曰太君。

☯墓志铭

魏、晋、南北朝时代,官方曾多次禁止立碑。建安十年(205年)曹操认为“汉以来,天下送死奢靡”,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晋武帝咸亨四年(278年)诏曰:“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由于几次禁止立碑,于是墓碑转入地下,从而产生了墓志铭。从唐代盛行至清初之间,有大量墓志铭出土。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石象生

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还有石雕人物、禽兽等,统称石象生,石雕人物又称 “石翁仲”。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显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地位,二是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关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来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勇猛异常,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石翁仲。石翁仲分为文臣、武臣、勋臣,文臣象征近身文臣,武臣象征侍卫将军,勋臣象征有功勋的文武百官。

陵墓前的石兽也有由来,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今实地仍可见霍墓当年之石雕。石兽有天禄、辟邪、狮子、獬豸、麒麟、石马、骆驼、石象、石猴、石虎、石羊等。明清时代对石象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制,清代规定,二、三品官员准立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四、五品官员准立石马、石虎各一对,六品官员以下一律禁立石兽。

天禄、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永安百禄,攘除灾难;古人把它们对称置于墓前,既有祈护冥墓之意,亦为升仙之座骑。

狮子是百兽之王,凶悍无比,瞋目如电,发声如雷,百兽闻之莫不惊恐万状,用它作为石象生,代表威慑邪恶和显示权势。

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相传它生活在东北的荒野之中,看见有人争吵,会用独角去驱逐无理者,用它作为石象生,表示公正无私。

麒麟也是传说中的动物,头如龙,角如鹿,尾似牛,足似马,全身鳞甲;相传只有清明盛世才会出现,乃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太平。

马匹为古代军队征战必备,在石象生中使用马的造型,象征国家强盛,八方来朝。

骆驼是北方重要的交通工具,又称“沙漠之舟”,用它作为石象生,象征疆域辽阔,威镇四方。

大象形体高大,健壮有力,用它作为石象生表示天下太平,江山稳固。

石猴作为石象生,是寄寓封侯之意。

墓前安放石虎,其中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魍魉的妖兽,常会偷食尸体,后来人们发现魍魉十分惧怕老虎和柏树,所以古人就开始在墓地旁边竖立石虎,种植柏树。

墓前安放石羊,也有一个典故,《博物志》一书记载,秦穆公之时有人挖地得到一个长得像羊的东西,这人在路上遇见两个神童,告诉说这东西叫“蝹”,经常在地下吃尸体的脑袋,以柏树的东南方枝条插在它的头上,可以将其杀死,从此,就开始了在墓地安放石羊、种植柏树的传统。这两个故事虽有差异,但都说明了柏树的辟邪作用。

☯墓地植柏

今天我们还能看见黄帝陵轩辕庙中那棵巨大的柏树,相传这棵柏树由黄帝亲手所植,有“黄帝手植柏”之称,若此事确切,这棵柏树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到了唐太宗当政时期,为了祈求黄帝的庇佑,唐太宗下令对黄帝陵进行扩建,并增植千余棵柏树。到了宋仁宗年间,地方官员又根据皇帝的圣旨栽种了千余棵柏树。于是,墓旁栽种柏树在民间流传开来。

但是,天子陵墓前不植柏树,为什么呢?《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因此,天子陵墓不再种植柏树,而以松树代之。

☯拜碑仪式

拜碑之前,在距碑一米处设香案供桌,摆上供果等祭品。供桌前红毡铺地,也可用芦席代替。案桌左右执事两人,左边执事负责唱拜碑礼。在供桌左边一米处,设盆架、脸盆和毛巾,并备鸡毛搌子一个,红纱布三至五米。拜碑前把红纱披在碑头上,把各项工作准备妥善后,举行拜碑礼。

拜碑开始,站桌左执事说:“请大家肃静,今日良辰,丰碑已树,芳名千秋,礼仪拜贺。”

第一项:拜碑开始,鸣炮奏乐。

第二项:揭碑。

左执事说:“请大家各就各位,共为一揖;其他人原地不动,主拜人高升一步,到香案前一揖;请主拜人盥洗(主拜人洗手擦手);请主拜人揭红纱。”主拜人将红纱揭起,双手递给右边执事,放在供桌后椅子上,右执事随手把鸡毛搌子递给主拜人。左执事说:“请主拜人掸尘。”主拜人用鸡毛搌子清扫碑面,然后把鸡毛搌子交给右执事。右执事把红纱递给主拜人,掸法同上。用鸡毛搌子和红纱掸尘时,都要掸个“大”字字样。掸尘完毕,主拜人把红纱递给右执事后,从右边走回原地。

第三项:读《拜碑告祖文》。

宣读人跪而言曰:“祖功宗德,霜露之感。文昭武穆,慎终追远。先人兹茔,已历有年。奈风雨无情,恐世久年湮。木本情殷,水源念笃,立碑志之,以垂永远。乃酬祖德,世泽绵延,光前裕后,孝思永言。恪具祭典,伏惟尚飨。”

第四项:行拜碑礼。

主拜人在前,众人在后,十二拜礼即可。

第五项:破供。(由执事办理)

第六项:拜碑礼成,鸣炮奏乐。

☯常用称谓

期启:即将治丧日期告知亲友明白。

蹇及:说时乖运蹇到来,家门不幸。

先考:已经去世的父亲。

先妣:已经去世的母亲。

先考祖:已经去世的祖父。

先伯考、先伯妣:已经去世的伯父、伯母。

太府君:称祖父。

老太君:称祖母。

显考、显妣:称有官位的父亲、母亲。

府君:表示一家之长,指父亲。

太君:对已婚年事已高妇女的尊称,多指母亲。

正寝:表示停灵于正房中堂。坤丧写内寝。

茔:茔地主穴称祖茔,父称先茔,无人主穴称新茔。

苫块:父母入土,儿子卧草垫枕坯块,意指为老人去世痛苦。

泣血:老人故去百日内叩拜曰泣血。百日外曰祭祀。

葬:第一口丧埋葬称归葬,埋新茔曰安葬,两口丧葬曰合葬。

孤哀子:父丧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丧称孤哀子。

侍兹:父丧,母在,孝子称侍兹孤子。

降服子:专指儿子出嗣后,本生父母去世称降服子。

棘人:老人死去孝子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