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字释义
今日(20221229)讲解一下“良”字。还是先看看其演变过程:
来百度百科
良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其字象中间一个方框,方框上下各又画了条道路的样子。这个字形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人往往很自以为比古人聪明,就以他们的无知揣测古人也是无知的。就这个图形,骄傲的现代人就能想出许多不合逻辑的方案,以为古人就和他们的想法一样,比如说这是地穴式建筑。
在一块平地上挖个深坑,上面再搭些草遮盖,于是人就住在这种地坑式建筑中。这种结构只有愚蠢的现代人会有这种想法,任何古人也不会有此怪异的想法,可见现代人智力退化的无以复加了!
为什么?这种结构下起雨来如何防止雨水倒灌?来了豺狼虎豹又如何抵御它们的侵害?就这简单的问题都没法解决,你想古人能比你们还笨吗?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良”字呢?我们就要换一下思路了。这个符号难道不可以表示一座凉亭吗?中间的方框即是这座凉亭的示意图,上下两侧的结构表示道路。在道路上修建凉亭,表示了修建者对行人的关怀,给他们提供躲风避雨遮阳休息之处,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对人善良之义显而易见。
明白了良字善良之义的来历,由良字构成的字就容易理解了。
比如“娘”,是指那个终其一生一直关爱自己的人,这个人只有母亲和爱自已如母亲的女人才能称得上娘。
浪,波峯叠起为浪。良字为凉亭,比周围要高大者,所以组成的浪字就表示波峯。
朗,月之明亮可见者。良字之凉亭具有显见的效果,所以加上月字就表示月亮明亮显见的情况。
郎,阝是邑字的简写,表示治所,即官员衙署。良字是衙署里的回廊,侍从人员值守之地。所以郎字表示年轻的侍卫。后专指年少英俊之人。
关于良字之字象,还有过一些奇谈怪论,比如说甲骨文是什么水中有梁形,又比如是风车形,用来筛选谷子的。哎,这些人的识图能力实在太差!
良字的基本含义如下:
【良 liáng
1,好:~好。善~。~辰美景。消化不~。~莠不齐。
2,善良的人:除暴安~。
3,很:~久。获益~多。用心~苦。
4,姓。】
良字,掌握了其本义是心地善良与人为善这一要点,其余含义就容易理解了。第3项的虚化词义可以从爱人之深沉之义引伸而成。
《锐解汉字》之“良”:善良,是人性的底色
字里乾坤大,书中岁月长。笔者热衷说文解字的原动力,在于文字背后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个汉字,浸润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对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干事创业都有积极意义。比如“良”字,如果追溯到祖先造字时的样态,你会发现无论是字形还是字意都十分美妙,这个字展现给我们的生活空间,既通气,又透光;既密闭,又舒朗。我们的内心世界果真如此,世间就会少些算计、怨愤、恐惧、争斗与杀戮。
今天的《锐解汉字》就来解解这个“良”字。
古代典籍中,涉及“良”字的句子有:“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xiǎo wén),不足以动众。”(《礼记·学记》);“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唐韩愈《争臣论》);“余之疲驽,来为是州,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宋曾巩《齐州杂诗序》)等等。
古人对“良”的理解侧重于思想品质,认为“良”是善良、美好、高尚、仁义、忠诚等的标志。随着人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化,今天所说的“良”应该演变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做人讲究纯真、温厚、和善、心地好、没有恶意。
在“温良恭俭让”中,“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温、恭、俭、让”则是它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形式,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只能是虚伪的装腔作势,不可能有真正的“温、恭、俭、让”。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xiehu)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 ,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有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则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良也是女八德的重要内容,女八德为:孝顺和睦慈良贞静
外国人同样重视“善良”的品质。
巴菲特说,评价一个人时,应重点考察四项特征: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如果不具备前两项,那后面两项会害了你。很多人选择合作伙伴,都容易忽视“正直善良”这一关键项。
里根也曾说,如果你正直,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不善良,什么也都不重要了!做一个善良正直坦荡的人!做事就是做人,做人成功了,做事不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做事成功也是暂时的。
做一个善良的人,让世界充满温暖与和谐。
从今天开始,每篇文章的最后,附上几幅名画,与诸位文友共赏。作品多是笔者本人收藏,正所谓:名画共赏析,高山觅知音。
作者简介:知名媒体人,文化学者刘继锐。时事快评,说闻解字。游历五洲,感悟生活。独特视角,一家之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千字文——朗
nián shǐ měi cuīxī huī lǎng yàoxuán jī xuán wòhuì pò huán zhào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解释】青春易逝,岁月匆匆催人渐老,只有太阳的光辉永远朗照。 高悬的北斗随着四季变换转动,明晦的月光洒遍人间每个角落。
〖注释〗矢(shǐ):箭。曜(yào):日光、照耀。璇玑(xuán jī):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斡(wò):旋转。晦魄:月亮。
千文九五一 朗
朗:左右结构,注意左高右低。
左部点靠上,写平;横折起笔靠左,横笔大抗肩,折笔稍向左;三横平行、等距;竖提竖笔起笔稍重,提笔角度与横笔基本平行;点写小在折笔下方;
右部“月”字位置靠下,稍宽,平稳端正。竖撇起笔比左部折肩略低,向左下方弯行,撇身不要重,收于点笔的下面;横折钩起笔可留有小气口,横画稍抗肩,略呈拱形,到位后顿笔内擫写竖,稍右斜,略呈弧形,劲键中不失遒媚,起钩勿大;最后里面两横要注意与左部笔画的对应,实接起笔,抗肩,勿重。
说文解字
临习参考
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唐 · 欧阳询 · 兰亭记
唐 · 颜真卿 · 颜家庙碑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现代 · 田蕴章 · 千字文
每日一字:朗
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是这样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从山洞穿过,眼前突然之间变得开阔明亮起来。沈复在《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写自己游览平山堂:“将及山,河面渐束,堆土植竹树,作四五曲。似已山穷水尽,而忽豁然开朗,平山之万松林已列于前矣。” 一开始是狭窄的幽暗的,突然之间,到了某一点,就变得开阔明亮了。人有时候也是这样,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可是有一天,有一瞬间,就突然明白,开朗了,明亮了。
朗,从月,良声,从字形可以看出其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示月亮之明亮,故本义其实就是明亮。于是古人说说“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你看头顶的月亮,多么明亮。说“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明月出来,照在我的窗前。说“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松树种得稀疏一点,让朗朗月光透过来。说“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明月照耀行人。
古有清风朗月一词,用的其实就是本义。因为朗的意思,清风朗月也作清风明月,两者互通,但听起来清风朗月好像比清风明月更明亮一点。李白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不用解释,其中含义说不出来,却都听得明白。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清风拂过的、明月照耀的所有人,其实都被清风明月宠幸着,只不过清风明月不用买,也常常不被珍惜罢了。
黄庭坚说清风明月无人管,真的无人管么?清风朗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都应该是一个人独享独赏才更有味道。所以三毛说“清风明月都该应是一个人的事情,倒是吃饭,是人多些比较有味道。”看起来好像是孤独的,但也可能是更为放松和自在。南朝谢譓在《南史》留下不过寥寥几笔,有一句话却一直被人记得,据记载,他有时独醉,会说: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能够进入我房间陪伴我的只有清风,能与我一起喝酒的只有月亮。
这样看来其实感受不到孤独,甚至可以说是享受这种孤独,自有一种悠闲自在和轻松惬意,还有一种人格的独立和清白。清风朗月倒过来,就成了风清月朗。微风清凉,月光明朗,夜色多美好,人的品性多高洁。
引申之后,朗就可以用来表示明白、清晰之意,王逸论屈原《离骚》时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喜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就是用朗来比喻其义,表示《离骚》的内蕴皎洁明亮且清楚明白。再做引申,朗可以用来表示人的高明和颖悟,如晋代温羡年少时以聪明闻名,《晋书》记载其“少以朗寤见称”,朗寤即颖悟、敏悟;可以表示声音的清澈和响亮,如朗诵一词,意为高声吟诵、大声诵读。
因此有朗朗一词,来形容声音清晰响亮,韩愈说“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又有琅琅一词,常常与朗朗混淆,其实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琅,读láng,从字形可以看出,琅从玉,与玉石有关,琅琅用来形容金石相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故有琅琅书声、书声琅琅之说。而朗读lǎng,形容声音的意义是由本义引申过来的,朗朗既可以形容声音的清晰响亮,朗朗上口、笑语朗朗就是用这个意思,也可以形容明亮,所以我们常说朗朗乾坤。而且琅琅是拟声词,朗朗是形容词,两者并不一样。
朗还可以表示眉目的清秀、表示心胸的开阔等等。人要做到眉宇开朗、个性明朗,其实说容易也不容易。《坛经》里说:“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总是执着于尘世权色利欲,难免会被妄念裹挟,被浮云遮盖,自性也就不能明朗、不能开阔了。可应该怎么做呢,清风朗月知道。
在清风朗月之下,人总是要去寻找一味风清月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施希茜)
语文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01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 (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0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实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解 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 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03
课内实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解析】《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解析】“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5、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解析】“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实例:
1、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解析】“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3、自放驴,取樵炊爨
【解析】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解析】“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04
课内实例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四:语境分析法
(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实例:
1、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2、(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05
课内实例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言听计从:听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五:成语印证法
(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实例: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不速之客 :招致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解析】日薄西山:接近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解析】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4、吾亦望汝副其心
【解析】名副其实:符合
06
课内实例
1、“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2、“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3、“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六: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课外实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解 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 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
良莠不齐的莠是啥?
人们会用良莠不齐,
来表示好的坏的都有,
混杂在一起。
那什么是莠呢?
莠,yǒu,即狗尾草,
一种混在禾苗中的野草,
和谷子长得比较像。
也作为恶草的通称,
用来比喻恶人,坏人。
还有一个词,叫不稂不莠。
稂,láng,
一说为莠一类的草,对禾苗有害。
一说为童粱,即禾生穗而不实者。
粱,通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
稂莠,也用来比喻坏人。
不稂不莠,也可作“不郎不秀”。
不稂不莠,本来是说田里面没有稂、莠之类的。
不郎不秀,见明代学者
田艺蘅的《留青日札》:
“元时称人以郎、官、秀等第……
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不稂不莠和不郎不秀,
都用来比喻不成材或者没出息。
参考不高不下的含义,
个人认为,稂的释义,
似乎为童粱一说更妥帖一些。
注:蘅,héng,一种香草。
札,zhá,古时书写用的小木片,后指书信。
#良莠不齐##莠##汉字##词语##成语##狗尾草##没出息##成材##出息##坏人##国学##国学经典##国学新知识##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有知识##知识##涨知识##冷知识##学习##学习打卡##万万没想到##奇妙知识季##百科##头条奇葩百科#
七年级《春》词语解释及比喻解析
第一课《春》朱自清
1、嗡(weng):①.京二胡,胡琴的一种。②象声词:飞机~~响。蜜蜂~~地飞。
2、朗润(lingrin):①明亮润泽。②爽朗温和
3、酝酿(yinnia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4、卖弄(mnaino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5、喉咙(houlim):喉腔。
6、应和(yinghe):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7、嘹亮(lidolang):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8、烘托(hongtuo):①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②陪衬,使明显突出
9、静默(jingmo):①人不说话,不出声音②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慎
10、风筝(gzheng):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11、抖擞(douso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12、健壮(ianzhudng):健康强壮。
13、呼朋引伴(hupengyinban):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14、花枝招展(huazhizhaozha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15、仿佛·fangfu①.差不多。②好像;似乎;
16、抚摸:fumo用手轻轻摩挲。
17、胳膊gebeⅰ从肩到手腕部分
18、润湿runshi①潮湿而润泽的;湿润②沾湿;
19、清脆qingcuⅰ:声音清亮好听近义词
20、繁花嫩叶fanhuanenyen:花儿繁茂叶子嫩绿,形容生命力旺盛。
21、薄烟baoyan本文指蒙蒙细雨
拓展[ báo ]①.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片。
②淡:酒味~。③(感情)冷淡:待他不~。④不肥沃:~田。
[ bó ]
①微;少;弱:~技。~产。单~。②不厚道;不庄重:刻~。轻~。
③看不起;慢待:鄙~。厚此~彼。④迫近;靠近:日~西山。
[ bò ]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用于食品、日用品等)
二、比喻的作用和定义
1、比喻作用:给让文章更生动,给人的印象真鲜明!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3、比喻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①、明喻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词连接。如:看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②、暗喻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例如:(1)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灌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2)在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月的哀思》)。
③.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