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 (不苟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原文】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诗》曰:“物其有矣,唯其时矣。”此之谓也。
【译文】君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的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所以怀里抱着石头而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行为,但申徒狄却能够这样做,然而君子并不推崇,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高山和深渊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一样,齐国、秦国相毗连,从耳朵中进去从嘴巴里出来,女人有胡须,蛋有羽毛,这些都是难以把握的学说,但惠施、邓析却能论证它们;然而君子并不赏识,是因为它们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盗跖的名字常挂在人们嘴边,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无人不知,和舜、禹等一起流传而永不磨灭;然而君子并不珍重,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所以说,君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的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诗》云:“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矣。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译文】君子容易结交,但难以用不合礼仪的行为来亲近他;容易恐惧,但难以胁迫;害怕祸患,但不逃避为正义而牺牲;希望得利,但不做自己认为不合礼仪的事;与人结交很亲密,但不结党营私;言谈雄辩,但不玩弄辞藻。胸怀是多么宽广啊!他是和世俗有所不同的。
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君子有才能,就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来小心侍奉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背理地来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诽谤来倾轧搞垮别人。所以说:君子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光荣;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乐意地告诉他知识。小人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为卑鄙;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不愿意告诉他什么。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宽宏大量,但不懈怠马虎;方正守节,但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但不去争吵;洞察一切,但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但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但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这可以称为最文雅最合乎礼义的了。《诗》云:“温柔谦恭的人们,是以道德为根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公正地议论、直接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出于诋毁挑剔;说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夸欺骗;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香蒲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刚强坚毅,没有什么地方不挺直,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这些都是根据道义来随机应变、知道该屈曲就屈曲该伸直就伸直的缘故啊。《诗》云:“该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无不可;该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这说的是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
【原文】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治,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译文】君子,是小人的反面。如果君子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敬奉自然而遵循规律;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敬畏礼义而有所节制;如果聪明,就会明智通达而触类旁通;如果愚钝,就会端正诚笃而遵守法度;如果被起用,就会恭敬而不放纵;如果不见用,就会戒慎而整治自己;如果高兴了,就会平和地去治理;如果忧愁了,就会冷静地去处理;如果显贵,就会文雅而明智;如果困窘,就会自我约束而明察事理。小人就不是这样,如果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傲慢而粗暴;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邪恶而倾轧别人;如果聪明,就会巧取豪夺而用尽心机;如果愚钝,就会狠毒残忍而作乱;如果被起用,就会高兴而傲慢;如果不见用,就会怨恨而险恶;如果高兴了,就会轻浮而急躁;如果忧愁了,就会垂头丧气而心惊胆战;如果显贵,就会骄横而不公正;如果困窘,就会自暴自弃而志趣卑下。古书上说:“君子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进步,小人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堕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为名,犹曰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也。
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
【译文】君子整治有秩序的国家,而不整治混乱的国家。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符合礼义叫做有秩序,违背礼义叫做混乱。所以君子整治符合礼义的国家,而不整治违背礼义的国家。这样的话,那么国家混乱了就不去整治吗?回答说:国家混乱而去整治它,并不是说在那混乱的基础上去整治它,而是要除去混乱,再给它加上有秩序。就像人的外表或思想肮脏了而去整治他一样,并不是说在那肮脏的基础上去整治他,而是要除去肮脏而换上美好的外表或思想。除去混乱并不等于整治混乱,除去肮脏并不等于整治肮脏。整治作为一个概念,就等于说,君子只整治有秩序的而不整治混乱的国家,只治理美好的而不治理肮脏的国家。
君子整洁自己的身心,因而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就聚拢来了;完善自己的学说,因而和他观点相同的人就来响应了。所以马鸣叫就有马来应和它,牛鸣叫就有牛来应和它,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懂事,而是那客观情势就是这样的。所以刚洗过澡的人总要抖一下自己的衣服,刚洗过头的人总要弹一下自己的帽子,这是人之常情啊。有谁能让自己的洁白蒙受别人的玷污呢?
【原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译文】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如果能做到极其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能感化别人了;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别人了。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这叫做天德。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说话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变换的时期。这些都是有了常规因而达到真诚的。
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这是顺从了天道因而能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独善其身的人。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这样的:如果不真诚,就不能慎独;不能慎独,道义就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道义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那么即使发自内心,表现在脸色上,发表在言论中,人们仍然不会顺从他;即使顺从他,也一定迟疑不决。
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之间要算亲密的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主要算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会受到鄙视。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只要立足于真诚,同类就会聚拢来了;保持真诚,会获得同类;丢掉真诚,会失去同类。保持真诚而获得了同类,那么感化他们就容易了;感化他们容易了,那么慎独的作风就能流行了;慎独的作风流行了再紧抓不放,那么人们的真诚就养成了。人们的真诚养成了,他们的才能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永远地使人们趋向于真诚而不回返到他们邪恶的本性上,那么他们就完全被感化了。
【原文】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
【译文】君子地位尊贵了,而内心仍很恭敬;心只有方寸之地,但心怀的理想却很远大;能听到、能看到的很近,而听见、看见的东西却很远。这是为什么呢?是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这样。因为那千千万万个人的心情,和一个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上百代帝王的统治之道,和当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是一样的。君子审察了当代帝王的统治之道,从而再去考查上百代帝王之前的政治措施,就像端正身体拱着手来议论之从容不劳。推究礼义的纲领,分清是非的界限,总揽天下的要领,用来治理海内的民众,就像役使一个人一样那么得心应手。所以掌握的方法越简约,能办成的事业就越大;就像五寸长的曲尺,能够画出天下所有的方形一样。所以君子不用走出内室厅堂而天下的情况就都聚集在他这里了,这是因为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使他这样的啊。
【原文】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译文】有通达事理的人,有公正无私的人,有耿直爽快的人,有拘谨老实的人,还有小人。上能尊敬君主,下能爱抚民众,事情来了能应付,事件发生了能处理,像这样就可以称为通达事理的人了。不在下面互相勾结去愚弄君主,不向上迎合君主去残害臣民,在一些事情中有了分歧争执,不因为个人的利益去陷害对方,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公正无私的人了。本身有长处,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将它瞒过君主;本身有短处,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靠它骗取奖赏;长处短处都不加掩饰,将真实的情况主动地暴露无遗,像这样就可以称为耿直爽快的人了。说一句平常的话也一定老老实实,做一件平常的事也一定小心谨慎,不敢效法流行的习俗,也不敢干他个人特别爱好的事,像这样就可以称为拘谨老实的人了。说话经常不老实,行为经常不忠贞,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没有不使他倾倒的,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小人了。
【原文】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译文】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这六种相生,君子要谨慎对待,也是禹和桀不同的地方。
是追求还是厌恶、是摄取还是舍弃的权衡标准是:看见那可以追求的东西,就必须前前后后考虑一下它可厌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东西,就必须前前后后考虑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两方面权衡一下,仔细考虑一下,然后决定是追求还是厌恶、是摄取还是舍弃。像这样就往往不会失误了。大凡人们的祸患,往往是片面性害了他们:看见那可以追求的东西,就不考虑考虑它可厌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东西,就不去反顾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行动起来就必然失足,干了就必然受辱,这是片面性害了他们而造成的祸患啊。
【原文】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盜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曰:“盜名不如盜货。”田仲、史不如盜也。
【译文】别人所厌恶的,我也厌恶它。对那富贵的人一律傲视,对那贫贱的人一味屈就,这并不是仁人的感情,这是奸邪的人用来在黑暗的社会里盜取名誉的做法,用心再险恶没有了。所以说:“欺世盜名的不如偷窃财物的。”田仲、史还不如个贼。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 (不苟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原文】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诗》曰:“物其有矣,唯其时矣。”此之谓也。
【译文】君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的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所以怀里抱着石头而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行为,但申徒狄却能够这样做,然而君子并不推崇,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高山和深渊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一样,齐国、秦国相毗连,从耳朵中进去从嘴巴里出来,女人有胡须,蛋有羽毛,这些都是难以把握的学说,但惠施、邓析却能论证它们;然而君子并不赏识,是因为它们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盗跖的名字常挂在人们嘴边,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无人不知,和舜、禹等一起流传而永不磨灭;然而君子并不珍重,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所以说,君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的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诗》云:“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矣。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译文】君子容易结交,但难以用不合礼仪的行为来亲近他;容易恐惧,但难以胁迫;害怕祸患,但不逃避为正义而牺牲;希望得利,但不做自己认为不合礼仪的事;与人结交很亲密,但不结党营私;言谈雄辩,但不玩弄辞藻。胸怀是多么宽广啊!他是和世俗有所不同的。
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君子有才能,就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来小心侍奉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背理地来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诽谤来倾轧搞垮别人。所以说:君子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光荣;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乐意地告诉他知识。小人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为卑鄙;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不愿意告诉他什么。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宽宏大量,但不懈怠马虎;方正守节,但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但不去争吵;洞察一切,但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但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但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这可以称为最文雅最合乎礼义的了。《诗》云:“温柔谦恭的人们,是以道德为根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公正地议论、直接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出于诋毁挑剔;说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夸欺骗;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香蒲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刚强坚毅,没有什么地方不挺直,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这些都是根据道义来随机应变、知道该屈曲就屈曲该伸直就伸直的缘故啊。《诗》云:“该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无不可;该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这说的是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
【原文】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治,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译文】君子,是小人的反面。如果君子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敬奉自然而遵循规律;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敬畏礼义而有所节制;如果聪明,就会明智通达而触类旁通;如果愚钝,就会端正诚笃而遵守法度;如果被起用,就会恭敬而不放纵;如果不见用,就会戒慎而整治自己;如果高兴了,就会平和地去治理;如果忧愁了,就会冷静地去处理;如果显贵,就会文雅而明智;如果困窘,就会自我约束而明察事理。小人就不是这样,如果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傲慢而粗暴;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邪恶而倾轧别人;如果聪明,就会巧取豪夺而用尽心机;如果愚钝,就会狠毒残忍而作乱;如果被起用,就会高兴而傲慢;如果不见用,就会怨恨而险恶;如果高兴了,就会轻浮而急躁;如果忧愁了,就会垂头丧气而心惊胆战;如果显贵,就会骄横而不公正;如果困窘,就会自暴自弃而志趣卑下。古书上说:“君子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进步,小人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堕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为名,犹曰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也。
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
【译文】君子整治有秩序的国家,而不整治混乱的国家。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符合礼义叫做有秩序,违背礼义叫做混乱。所以君子整治符合礼义的国家,而不整治违背礼义的国家。这样的话,那么国家混乱了就不去整治吗?回答说:国家混乱而去整治它,并不是说在那混乱的基础上去整治它,而是要除去混乱,再给它加上有秩序。就像人的外表或思想肮脏了而去整治他一样,并不是说在那肮脏的基础上去整治他,而是要除去肮脏而换上美好的外表或思想。除去混乱并不等于整治混乱,除去肮脏并不等于整治肮脏。整治作为一个概念,就等于说,君子只整治有秩序的而不整治混乱的国家,只治理美好的而不治理肮脏的国家。
君子整洁自己的身心,因而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就聚拢来了;完善自己的学说,因而和他观点相同的人就来响应了。所以马鸣叫就有马来应和它,牛鸣叫就有牛来应和它,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懂事,而是那客观情势就是这样的。所以刚洗过澡的人总要抖一下自己的衣服,刚洗过头的人总要弹一下自己的帽子,这是人之常情啊。有谁能让自己的洁白蒙受别人的玷污呢?
【原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译文】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如果能做到极其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能感化别人了;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别人了。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这叫做天德。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说话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变换的时期。这些都是有了常规因而达到真诚的。
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这是顺从了天道因而能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独善其身的人。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这样的:如果不真诚,就不能慎独;不能慎独,道义就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道义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那么即使发自内心,表现在脸色上,发表在言论中,人们仍然不会顺从他;即使顺从他,也一定迟疑不决。
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之间要算亲密的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主要算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会受到鄙视。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只要立足于真诚,同类就会聚拢来了;保持真诚,会获得同类;丢掉真诚,会失去同类。保持真诚而获得了同类,那么感化他们就容易了;感化他们容易了,那么慎独的作风就能流行了;慎独的作风流行了再紧抓不放,那么人们的真诚就养成了。人们的真诚养成了,他们的才能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永远地使人们趋向于真诚而不回返到他们邪恶的本性上,那么他们就完全被感化了。
【原文】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
【译文】君子地位尊贵了,而内心仍很恭敬;心只有方寸之地,但心怀的理想却很远大;能听到、能看到的很近,而听见、看见的东西却很远。这是为什么呢?是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这样。因为那千千万万个人的心情,和一个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上百代帝王的统治之道,和当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是一样的。君子审察了当代帝王的统治之道,从而再去考查上百代帝王之前的政治措施,就像端正身体拱着手来议论之从容不劳。推究礼义的纲领,分清是非的界限,总揽天下的要领,用来治理海内的民众,就像役使一个人一样那么得心应手。所以掌握的方法越简约,能办成的事业就越大;就像五寸长的曲尺,能够画出天下所有的方形一样。所以君子不用走出内室厅堂而天下的情况就都聚集在他这里了,这是因为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使他这样的啊。
【原文】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译文】有通达事理的人,有公正无私的人,有耿直爽快的人,有拘谨老实的人,还有小人。上能尊敬君主,下能爱抚民众,事情来了能应付,事件发生了能处理,像这样就可以称为通达事理的人了。不在下面互相勾结去愚弄君主,不向上迎合君主去残害臣民,在一些事情中有了分歧争执,不因为个人的利益去陷害对方,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公正无私的人了。本身有长处,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将它瞒过君主;本身有短处,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靠它骗取奖赏;长处短处都不加掩饰,将真实的情况主动地暴露无遗,像这样就可以称为耿直爽快的人了。说一句平常的话也一定老老实实,做一件平常的事也一定小心谨慎,不敢效法流行的习俗,也不敢干他个人特别爱好的事,像这样就可以称为拘谨老实的人了。说话经常不老实,行为经常不忠贞,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没有不使他倾倒的,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小人了。
【原文】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译文】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这六种相生,君子要谨慎对待,也是禹和桀不同的地方。
是追求还是厌恶、是摄取还是舍弃的权衡标准是:看见那可以追求的东西,就必须前前后后考虑一下它可厌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东西,就必须前前后后考虑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两方面权衡一下,仔细考虑一下,然后决定是追求还是厌恶、是摄取还是舍弃。像这样就往往不会失误了。大凡人们的祸患,往往是片面性害了他们:看见那可以追求的东西,就不考虑考虑它可厌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东西,就不去反顾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行动起来就必然失足,干了就必然受辱,这是片面性害了他们而造成的祸患啊。
【原文】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盜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曰:“盜名不如盜货。”田仲、史不如盜也。
【译文】别人所厌恶的,我也厌恶它。对那富贵的人一律傲视,对那贫贱的人一味屈就,这并不是仁人的感情,这是奸邪的人用来在黑暗的社会里盜取名誉的做法,用心再险恶没有了。所以说:“欺世盜名的不如偷窃财物的。”田仲、史还不如个贼。
《史记》原文 译文(八)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项羽本纪
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季父:叔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以故:因此。】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眴:使眼色。】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陈王:陈胜。】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余樊君与战。余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项梁遣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坑:同“坑”,坑杀。】之,还报项梁。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蜂午:蜂起,纷然并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熊槐三十年(前299年)与秦昭襄王会盟被劫持,三年后死在秦国,当时其少子公子兰也已成年,而且距熊心被立为楚王有近百年之久,所以熊心与楚怀王不太可能只相隔两代,但一定是其嫡系后裔。】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故齐将,居赵不敢归。田荣立田儋子巿为齐王。项梁已破东阿下军,遂追秦军。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与国:盟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
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甬道:两旁有遮蔽物的信道。】而输之粟。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勐如虎,很【很:违逆,执拗。】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戮力:合力,并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饮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枝梧:抗拒。】。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釜甑:煮炊食物的器具。】,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惶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辕门:将帅军营的大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司马门:皇宫的外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余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马服:指赵括。赵奢封马服君,其子赵括袭爵。】,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塞责:敷衍,推卸责任。】,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却【内却:内部的仇怨。】,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僇乎?”章邯狐疑【狐疑:犹豫。】,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期:约定日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无状:没有礼貌。】,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西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望其气:观看云气预测吉凶的一种方术。】,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留侯:张良在汉朝创建以后的封号。】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韩王:韩成,最后被项羽所杀。】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鲰生:肤浅之人。】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项王:此时项羽尚未称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伯: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项伯名缠,伯是字。古人在社交场合互称其字以示尊敬,直呼其名则为不敬。】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隙:裂痕,引申为矛盾。】。”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乡:同“向”。】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玉玦:有缺口的玉环,表示决绝。】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若:代词,你。】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瞋目:瞪眼。】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跽:双膝跪地,上身挺直。古人席地而坐,臀部坐在小腿上。“跽”指半起身,可以拱手表示敬意。项羽“按剑而趿”,是表示警惕,随时可以起身格斗。】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参乘: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御者居中,尊者在左,参乘在右。】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彘肩:猪前腿。】。”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答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刀俎:刀和砧板。】,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大王:刘邦当时也尚未称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足下:对上级的尊称,后来多用于称呼同辈。】;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大将军:指范增。】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竖子:奴仆,多用于骂人。】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沐猴:猕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烹:用大锅煮人的酷刑。】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虽:仅,只。】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常山:即恒山。《史记》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为常。】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鄱:也作“番”。】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汉之元年【汉之元年:刘邦称王建国而尚未即帝位,因此不称高祖元年。刘邦称帝在称王的第五年,也没有改元。】四月,诸侯罢戏下【戏下:一说为麾下,一说为戏水边。】,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
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巿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巿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三齐:齐、胶东、济北三郡。】。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陈余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余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愿大王资余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陈余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张耳走归汉。陈余迎故赵王歇于代,反之赵。赵王因立陈余为代王。
是时,汉还定三秦【三秦:指雍、塞、翟三国。】。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令萧公角等击彭越。彭越败萧公角等,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失职:失去职权。】,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征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项王由此怨布也。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窈冥:阴暗的样子。】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滕公:夏侯婴。】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齐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周吕侯:吕泽。】,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未傅:未载入服役簿籍中的人。老弱者不必服役,年龄未满二十三岁为弱,超过五十六岁为老。】,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太牢具:猪、牛、羊齐备的盛宴。】,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赐骸骨归卒伍:告老还乡为平民。官员献身国家,所以年老辞官称“赐骸骨”、“乞骸骨”,请求君主赐还枯骨以回乡安葬。古代编户以五户为“伍”,三百户为“卒”,“卒伍”代指乡里。】。”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诳:欺骗。】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纛:帝王车马上的羽毛饰物。】,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周苛、枞公谋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乃共杀魏豹。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
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脩武,从张耳、韩信军。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淮阴侯:韩信在汉朝创建后的封号。】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俎:一说为盛肉的四脚方盘,后来演化为砧板,一说为行军时装在车上用于了望的高台。】,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匈匈:纷乱的样子。】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间:山涧。】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塞王司马欣曾任长史,董翳曾任都尉,不应称长史。按《高祖本纪》《汉书》都没有“翳塞王”三字,可知在汜水自杀者为曹咎、司马欣二人,董翳不在其中。】皆自刭汜水上。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当是时,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张子房:张良,字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阕:量词,歌曲一首或一段为一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绐:欺骗。】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赤泉侯:杨喜在杀死项羽后得到的封号。】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辟易:躲避。】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舣船:把船靠岸。】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面:通“偭”,背对。】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购:悬赏。】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弃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周生:西汉儒生,其名不详。】曰“舜目盖重瞳子【重瞳子:眼睛有两个瞳孔。】”,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而非有尺寸【非有尺寸:即使很小的封地也没有。】,乘势起陇亩【陇亩:田垄,代指民间。】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中国古籍页antique chinese book page
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他刚起兵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他的叔父名叫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将项燕,被秦将王翦杀死的那个人。项氏世代担任楚将,被封在项邑,因此姓项氏。项籍年少的时候,学写字不成,去学击剑,又没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写字可以记姓名就足够了。击剑只能与一个人搏斗,这些都不值得学,我想学与一万人对抗的。”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十分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主旨后,又不愿意学完。项梁曾经在栎阳被通缉,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得以了结。项梁杀人,和项籍到吴中躲避仇家。吴中贤能的士大夫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和丧事的时候,经常由项梁主持办理,他暗中用兵法部署调度宾客和子弟,所以能够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帝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籍一同前去观看。项籍说:“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许乱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觉得项籍非同寻常。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很有力气,能够举起大鼎,他的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就连吴中子弟也都畏惧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的时候,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事。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西地区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机。我听说先行动就能控制别人,后行动则被别人所控制。我想要发兵,请您和桓楚带领。”当时桓楚逃亡到泽中。项梁说:“桓楚逃亡在外,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只有项籍知道罢了。”项梁走出来,告诉项籍拿着剑在外面等候。项梁又走进去,与郡守坐在一起,说:“请召见项籍,让他接受命令召回桓楚。”郡守说:“好。”项梁召唤项籍进来。没过多久,项梁对项籍使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就拔出剑砍下郡守的头。项梁拿着郡守的头,身佩他的官印。门下的侍从大惊,陷入混乱,项籍杀死了几十上百人。全府的人都被项籍所震慑,没有人敢反抗。项梁于是召集原来他所认识的有权势的官吏,告知他们所要做的大事,于是他调发吴中的士兵。他派人收编会稽郡下辖各县的士卒,得到精锐士兵八千人。项梁安排吴中的豪杰担任校尉、军候、司马。有一个人没有得到任用,亲自去对项梁说。项梁说:“前不久有一件丧事让您主办,您没有能力办好,所以没有任用您。”众人于是都很佩服项梁。这时项梁担任会稽郡守,项籍为裨将,攻取下辖各县。
广陵人召平当时为陈王攻取广陵,没有能够攻下。他听说陈王战败逃跑,秦兵又快要赶到了,就渡过长江假传陈王的命令,任命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召平说:“江东已经平定,赶快带兵西进攻打秦军。”项梁就派八千人渡过长江向西进发。他听说陈婴已经攻下东阳,就派使者想要与陈婴联合西进。陈婴这个人,原来是东阳令史,居住在县里,向来诚实谨慎,被称为忠厚之人。东阳少年杀死了他们的县令,相互聚集起几千人,想要选一个首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就请陈婴来做首领。陈婴推辞却又无法拒绝,就被迫成为首领,县里追随他的人有二万人。少年想要推举陈婴称王,独树一帜以青巾裹头。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做了你家的媳妇,从来没听说过你的祖先有谁地位显赫。现在你突然得到显赫的名号,不是好兆头。不如归附别人,事成还可以封侯,失败也容易逃脱,不会被世人指名道姓。”陈婴于是不敢称王。他对军吏说:“项氏世代为将领,在楚地非常有声望。现在想要做大事,没有称职的将领,是不行的。我们依靠名门大族,一定能让秦朝灭亡了。”于是众人都听从他的话,率领军队归附项梁。项梁渡过淮水,黥布、蒲将军也率领军队归附。项梁的军队一共有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
在这个时候,秦嘉已经立景驹为楚王,驻扎在彭城以东,想要与项梁相对抗。项梁对军吏说:“陈王首先起事,作战不利,下落不明。现在秦嘉背叛陈王而立景驹为王,这是大逆不道的举动。”项梁于是带兵攻打秦嘉。秦嘉的军队战败逃跑,项梁追击到胡陵。秦嘉回军交战一天,秦嘉战死,士兵投降。景驹逃到梁地死去。项梁已经兼并了秦嘉的军队,驻扎在胡陵,将要率领军队西进。章邯的军队到达栗县,项梁派别将朱鸡石、余樊君与他交战。余樊君战死。朱鸡石的军队战败,逃到胡陵。项梁于是带兵进入薛县,处死朱鸡石。项梁此前派项羽率领另一支军队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不能攻下。项羽攻下襄城,将城中军民全部坑杀,返回报告项梁。项梁听说陈王确实死了,召集各路将领到薛县议事。这时沛公也在沛县起兵,前往薛县。
居鄛人范增,当时已经七十岁了,一直住在家里,喜好奇谋,前去劝项梁说:“陈胜的败亡本来就是注定的。秦国灭掉六国,楚国是最无辜的。自从怀王去秦国没有返回,楚人至今还很同情他。因此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三户人家,灭掉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人’。现在陈胜首先起事,不立楚国后裔却自立为王,他的势头一定不会持久。现在您在江东起兵,楚地将领纷然并起,都争相归附您,正是因为项氏世代担任楚将,认为您能够再立楚国后裔为王。”这时项梁认为范增的话很有道理,就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后代熊心,他正在给人放羊,项梁立他为楚怀王,顺从人民的愿望。陈婴担任楚国的上柱国,封地为五个县,和怀王在盱眙建都。项梁自称为武信君。
过了几个月,项梁领兵攻打亢父,与齐将田荣、司马龙且的军队援救东阿,在东阿大败秦军。田荣当时领兵返回,驱逐齐王田假。田假逃到楚国。田假的相国田角逃到赵国。田角的弟弟田间原本是齐将,留在赵国不敢回去。田荣立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项梁已经打败东阿地区的秦军,于是追击秦军。他多次派使者到齐国,想要让齐军与自己一同西进。田荣说:“如果楚国杀死田假,赵国杀死田角、田间,我就出兵。”项梁说:“田假是盟国的王,困窘时来投靠我国,我不忍心杀死他。”赵国也不杀田角、田间,以此与齐国做交易。齐国始终不肯发兵帮助楚国。项梁派沛公和项羽率领另外一支军队攻打城阳,屠戮那里。楚军向西在濮阳以东打败秦军,秦军收兵退到濮阳城内。沛公、项羽于是攻打定陶。定陶还没有攻下,楚军就离开了,向西攻取土地,到达雍丘,大败秦军,斩杀李由。回军攻打外黄,没有攻下。
项梁在东阿发兵,向西进军,临近定陶,再次打败秦军,项羽等人又斩杀了李由,使项梁越来越轻敌,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于是劝谏项梁说:“打了胜仗而将领和士兵骄傲懈怠的军队一定会失败。现在士兵有些懈怠了,秦兵一天比一天多,我为您感到担心。”项梁不听。他就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遇到齐国使者高陵君田显,说:“您要去见武信君吗?”高陵君说:“是的。”宋义说:“我认为武信君的军队一定会失败。您慢些去就能避免一死,走得太快则大难临头。”秦国果然发动全部兵力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沛公、项羽离开外黄攻打陈留,陈留坚守不能攻下。沛公、项羽相互商量说:“现在项梁的军队已经被打败,士兵恐慌。”于是他们和吕臣的军队一起领兵向东进发。吕臣驻扎在彭城以东,项羽驻扎在彭城以西,沛公驻扎在砀县。
章邯击败项梁的军队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士兵不值得忧虑,于是渡过黄河去攻打赵国,大破赵军。在这个时候,赵歇是赵王,陈余是将军,张耳是相国,都逃进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围攻钜鹿,章邯驻扎在钜鹿以南,修筑甬道而运输粮食。陈余担任将军率领几万人而驻扎在钜鹿以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河北之军。
楚军在定陶被打败以后,楚怀王很恐慌,从盱眙来到彭城,合并项羽、吕臣的军队亲自率领。他任命吕臣为司徒,任命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他又任命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率领砀郡的士兵。
当初,宋义所遇到的齐国使者高陵君田显在楚国军中,见到楚怀王说:“宋义认为武信君的军队一定会失败,过了几天,他的军队果然失败了。军队还没有作战却预先见识失败的征兆,这可以说是精通兵法了。”楚怀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因而非常赏识他,就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担任次将,范增担任末将,前去援救赵国。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宋义号称卿子冠军。大军行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没有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钜鹿,应该赶快渡河,楚军在外面进攻,赵军在里面响应,就一定能打败秦军了。”宋义说:“不是这样。可以叮咬牛的虻却不能对付虮虱。现在秦军攻打赵军,取胜也会全军疲惫,我们可以利用对方的弱点;秦军不能取胜,我们就领兵击鼓西进,就一定能够灭掉秦国了。因此不如先让秦、赵两军相斗。身披甲胄,手执利器,冲锋杀敌,我不如您;静观形势,谋划策略,您不如我。”宋义于是向军中下令说:“像虎一样凶猛,像羊一样执拗,像狼一样贪婪,倔强不听从指挥的人,一律斩首!”宋义于是派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国,亲自送他到无盐,设酒宴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大雨,士兵受冻挨饿。项羽说:“将要合力攻打秦军,却长时间停留在这里不前进。现在遇到饥荒,百姓贫困,士卒只能吃芋头和豆子,军中没有存粮,宋将军却设酒宴大会宾客,不领兵渡河在赵国寻找食物,和赵军合力攻打秦军,却说‘利用对方的弱点’。凭借秦国的强大,进攻刚创建的赵国,一定会灭掉赵国。赵国被灭掉而秦国变强大,还有什么弱点可以利用呢!况且我国的军队刚被打败,怀王坐不安稳,将国内全部兵力都交给宋将军,国家的安危,就在这一战。现在他不体恤士兵,却谋取私利,不是国家的忠臣。”项羽在清晨拜见上将军宋义,就在上将军的帐幕中砍下宋义的头,走出来向军中下令说:“宋义和齐国谋划反对楚国,楚怀王暗中命令我诛杀他。”在这个时候,众将领都被震慑,没有人敢抗拒。众人都说:“创建楚国的,是将军一家。现在将军诛杀了叛乱之人。”将士共同推举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赶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将他杀死。项羽派桓楚向怀王报告。怀王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隶属于项羽。
项羽杀死卿子冠军以后,声威震慑楚国,名望传遍诸侯。他就派当阳君、蒲将军率领士兵二万人渡过黄河,援救钜鹿。取得一些胜利,陈余又向项羽请求援兵。项羽就率领全军渡河,他们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携带三天的口粮,以此表示要拼死决战,没有活着回来的打算。于是军队刚到就围住了王离,与秦军相遇,九次交战,截断对方的甬道,大破敌军,杀死苏角,俘获王离。涉间不向楚军投降,自焚而死。
在这个时候,楚军勇冠诸侯。诸侯派兵援救钜鹿的有十几处营寨,没有人敢轻易出战。等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各路将领都站在营垒上观望。楚军战士都以一敌十,楚兵的呐喊声震撼天际,诸侯军中没有人不胆战心惊。于是楚军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进入辕门的时候,都跪在地上爬行,没有人敢仰视项羽。项羽从此开始成为诸侯联军的上将军,诸侯都听命于他。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水以南,两军对峙,还没有交战。秦军多次退却,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很害怕,派长史司马欣向朝廷请示。来到咸阳,司马欣停留在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他,有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很害怕,逃回军中,不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去追赶他,没有追上。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中当政,下面没有人敢擅自行动。现在作战能够取胜,赵高一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作战不能够取胜,一定免不了一死。希望将军仔细考虑。”陈余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担任秦将,向南征讨鄢、郢,向北坑杀马服君,攻城略地,战功不可计数,可是最后被赐一死。蒙恬担任秦将,向北驱逐戎狄,开辟榆中几千里的疆土,最后在阳周被斩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功劳太多,秦国不能封赏,就论罪诛杀他们。现在将军担任秦将三年了,所损失的士兵数以十万计,而诸侯同时起兵,并且越来越多。那个赵高平时借助谄媚当权很久了,现在形势危急,他也担心二世诛杀他,所以想要论罪诛杀将军来推卸责任,派人取代将军来摆脱灾祸。将军在外征战的时间太久,与朝中的人多有仇怨,有功会被诛杀,无功也会被诛杀。况且上天将要灭亡秦国,无论是愚钝的人还是聪明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现在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是个亡国之将,孤立无援却想要长久存活,难道不可悲吗!将军为什么不回军与诸侯联合,相约共同攻打秦国,分割秦国的土地称王,面向南方称孤道寡?这与自己俯身被诛,妻儿惨遭屠戮相比,哪个更好呢?”章邯犹豫不决,暗中派军候始成出使项羽军中,想要约定反秦。盟约还没有缔结,项羽就派蒲将军日夜兼程领兵渡过三户津,驻扎在漳水以南,与秦军交战,再次打败秦军。项羽率领全军将士在污水进攻秦军,大破秦军。
章邯派人去见项羽,想要缔结盟约。项羽召集军吏商量说:“军中粮少,我想要批准与他们缔结盟约。”军吏都说:“好。”项羽就与章邯约定日期在洹水以南的殷墟见面。缔结盟约以后,章邯见到项羽而流下眼泪,对他说赵高的坏话。项羽就立章邯为雍王,将他安置在楚国的军中。项羽任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在前面行进。
到达新安时,诸侯将士过去曾经服徭役或屯戍边疆而路过秦地,秦地官兵对他们大多很无礼,等到秦军投降诸侯,诸侯将士大多借着战胜的机会像对待奴隶和俘虏一样役使他们,随意羞辱秦军官兵。秦军官兵大多在私下议论说:“章将军等人欺骗我们投降诸侯,现在能够入关攻破秦国,当然很好;假如不能,诸侯俘虏我们到东方,秦国一定会将我们的父母妻儿全部处死。”各路将领们隐约听说了这些议论,报告项羽。项羽于是召来黥布、蒲将军谋划说:“秦军官兵人数众多,他们心里不服,到达关中还是不听号令,情况就危险了,不如出击杀掉他们,而只与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秦地。”于是楚军在夜里在新安城南将秦军降卒二十多万人全部坑杀。
诸侯进军攻取秦地。函谷关有重兵把守,军队不能进去。项羽又听说沛公已经攻破咸阳,非常生气,派当阳君等人攻打函谷关。项羽于是进入关中,来到戏水以西。沛公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相国,把全部奇珍异宝据为己有。”项羽非常生气,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为了打败沛公的军队!”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士兵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士兵只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图财货,喜爱美女。现在进入关中,不收取财物,不亲近妇女,由此看来他的志向一定不小。我命人观望他头上的云气,都是龙虎之形,呈现五种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赶快进攻,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和留侯张良一向关系很好。张良当时跟随沛公,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中,私下会见张良,把情况全部告知,想要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项伯说:“不要跟他们一起死。”张良说:“我为韩王护送沛公,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走是不仁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于是进去,把情况全部告知沛公。沛公大惊,说:“怎么办呢?”张良说:“谁给大王出的这个主意?”沛公说:“一个小人劝我说:‘拒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就可以在完全占有秦地而称王。’因此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大王估计自己的士兵能够抵挡项王吗?”沛公沉默片刻,说:“当然不能抵挡,那又能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沛公说:“您怎么会与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他杀了人,我救了他一命。现在情况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沛公说:“项伯与您相比,谁的年纪大?”张良说:“他比我年纪大。”沛公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以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沛公。沛公捧着酒杯祝福项伯长寿,相约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财物分毫不敢接受,将官吏民众登记在册,封存府库,并且等待将军的到来。我派将领把守关隘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出入以及发生意外。我从早到晚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项伯兄向将军详细说明我不敢背弃恩德。”项伯答应了,对沛公说:“明天不能不早点过来亲自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中,把沛公的话全部报知项王,随即对他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来呢?现在人家立下大功却要攻打他,是不道义的,不如趁机善待他。”项王答应了。
沛公在第二天带领一百多骑兵来见项王,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而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然而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够先入关打败秦军,得以在这里再次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进谗言,使将军和我产生矛盾。”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来到这里?”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一同宴饮。项王、项伯朝东而坐。亚父朝南而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朝北而坐,张良朝西而坐。范增多次对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自己所佩戴的玉玦向项王示意,项王沉默不回应。范增起身,出去找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不够狠心,你进去上前敬酒,敬酒之后,请求舞剑,趁机袭击座位上的沛公,把他杀死。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擒获。”项庄就进去敬酒,敬酒之后,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可以取乐,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总是用身体保护沛公,项庄没有机会袭击沛公。
这时张良来到军门,见到樊哙。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用意在于刺杀沛公。”樊哙说:“这太紧急了,请让我进去,与他们拼命!”樊哙立即带剑持盾进入军门。交戟守门的卫士想要阻拦不让他进去,樊哙侧过他的盾撞过去,卫士倒在地上,樊哙于是进入大帐,他揭开帷幕朝西站立,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破裂了。项王立即伸手握住宝剑,挺直了上身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侍卫就给他盛满一斗酒的大杯。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赐给他猪腿。”侍卫就给一只生猪腿。樊哙将盾放倒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肉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再饮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怕,又怎么会拒绝一杯酒呢!那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就像担心杀不尽一样,用刑就像担心不够重一样,天下人都背叛了他。怀王和众将领约定说:‘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就可以在关中称王。’现在沛公率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财物分毫不敢接受,还封闭宫室,回到霸上驻扎,以此等待大王到来。派将士把守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别的盗贼出入和发生意外。像这样劳苦而功高,不但没有封侯的奖赏,而且听信闲言碎语,想要诛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在重走灭亡的秦朝的老路罢了,我私下里认为大王的做法不可取。”项王不能回应,只是说:“请坐。”樊哙在张良旁边坐下。坐了不久,沛公起身上厕所,顺便叫樊哙出来。
沛公出去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叫沛公回来。沛公说:“我们现在出去,没有辞行,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就不要顾及小的礼数,持大节就不要回避小的责备。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待宰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于是离去。沛公临走时命令张良留下道歉。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了什么?”沛公说:“我带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赶上他们生气,没敢进献。您替我献给他们。”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王的军队在鸿门下,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距离四十里。沛公则丢下车骑,独自骑马逃脱,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带剑持盾跑步,从郦山下,经芷阳走小路。沛公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的军营,只有二十里路罢了。估计我已经回到军中,您再进去。”沛公离去以后,走小路回到军中。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亲自辞行。特意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献大王;玉斗一双,拜送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责备他的意思,就独自脱身而去,现在已经回到军中了。”项王则接过玉璧,放在坐席上。亚父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剑将其砍碎,说:“唉!这小子不足以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沛公回到军中,立刻诛杀曹无伤。
过了几天,项羽领兵西进屠戮咸阳,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烧毁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并且收缴财宝、劫掠妇女向东而去。有人劝阻项王说:“关中有群山和黄河为险阻,四面都是关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定都来创建霸业。”项王看见秦朝的宫室都被烧得残破不堪,心中又思念故乡而想要回到东方,就说:“得到富贵却不回到故乡,就像穿着绣花的衣服在夜里走路,有谁会知道呢!”劝项王的人说:“人们都说楚国人只是猕猴戴帽子罢了,真是这样。”项王听到这句话,将这个人烹杀。
项王派人向怀王请示。怀王说:“按照约定办。”项羽于是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想自己称王,就先分封众将相。他对众人说:“天下人刚开始起事的时候,暂时拥立诸侯的后裔为王来讨伐秦朝。然而亲自身穿铠甲,手执利器,率先起事,三年来风餐露宿,消灭秦朝平定天下,依靠的都是各位将相和我的力量。只是义帝没有功劳,所以应当分出他的土地封给各位为王。”众将领都说:“好。”项王于是分封天下,立众将领为王侯。
项王、范增怀疑沛公有夺取天下的想法,却已经与他和解,又不想违背约定,担心诸侯背叛他,就在暗中商量说:“巴、蜀道路艰险,被秦朝贬谪的罪人都居住在蜀地。”于是说:“巴、蜀也是关中地区。”所以项羽封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三个郡,定都南郑。而把关中一分为三,封给秦朝的降将来阻挡汉王。
项王于是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定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以前担任过栎阳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德。都尉董翳,是最初劝说章邯投降楚国的人。因此项王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边,定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定都高奴。改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地区,定都平阳。瑕丘人申阳,是张耳的宠臣,先攻下河南,在黄河边迎接楚军,因此项王封申阳为河南王,定都雒阳。韩王成在旧都建国,定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屡次创建战功,因此封为殷王,统治河内地区,定都朝歌。改封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向来贤能,又追随项王进入关中,因此封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定都襄国。当阳君黥布担任楚将,经常勇冠全军,因此封黥布为九江王,定都六县。鄱君吴芮率领百越协助诸侯,又跟随项王进入关中,因此封吴芮为衡山王,定都邾县。义帝的柱国共敖率领士兵攻打南郡,创建很多战功,因此封共敖为临江王,定都江陵。改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曾经追随楚军援救赵军,因而跟随项王进入关中,所以封臧荼为燕王,定都蓟县。改封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齐将田都曾经跟随楚军共同援救赵国,因而跟随项王进入关中,所以封田都为齐王,定都临菑。过去被秦朝所灭掉的齐王建的孙子田安,在项羽渡河援救赵国的时候,攻下济水以北的几座城,带领他的军队投降项羽,因此封田安为济北王,定都博阳。田荣,多次辜负项梁,又不愿带领军队跟随楚军攻打秦军,所以不封。成安君陈余丢下将印离去,没有跟随项王进入关中,然而项王向来听说他很贤能,对赵国有功,听说他在南皮,因此顺便把南皮周边的三个县封给他。番君的将领梅鋗战功很多,因此封为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定都彭城。
汉元年(前206年)四月,诸侯从西下撤离,各自回到封国。项王也出关回到封国,派人迁徙义帝,说:“古时候的帝王拥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定要居住在上游。”于是他派使者将义帝迁往长沙郡的郴县。项王催促义帝早些动身,群臣逐渐产生了背叛之心,于是项王暗中命令衡山王、临江王在长江上杀死义帝。韩王成没有军功,项王不让他回到封国,带着他一起来到彭城,废为侯爵,不久又将他杀死。臧荼回到封国,趁机将韩广驱逐到辽东,韩广不服从,臧荼就在无终杀死韩广,吞并了他的封地。
田荣听说项羽改封齐王田巿为胶东王,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于是非常生气,不想让齐王去胶东,趁机在齐国反叛,迎战田都。田都逃往楚国。齐王田巿惧怕项王,就逃到胶东的封国。田荣很生气,派兵追击,在即墨将他杀死。田荣因此自立为齐王,并且向西进攻杀死济北王田安,吞并三齐地区。田荣授予彭越将军印,让他在梁地反叛。陈余暗中派张同、夏说劝齐王田荣说:“项羽是天下的主宰,分封诸侯很不公平。现在将原来的六国之王都封在不好的地方,而将他的群臣诸将都封在好的地方,还驱逐他原来的君主,赵王于是居住在北方的代郡,我认为不能这样。我听说大王已经起兵,而且不服从不道义的命令,希望大王资助我军队,请让我攻打常山,恢复赵王的地位,请求将赵国作为齐国的屏障。”齐王答应了,顺势派兵去赵国。陈余调发三个县的全部士兵,与齐军合力攻打常山,大破常山军。张耳逃走归附汉王。陈余去代郡迎接原来的赵王歇,使他返回赵国。赵王顺势封陈余为代王。
这个时候,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地区。项羽听说汉王已经吞并整个关中地区,将要向东进发,齐、赵两国也背叛了他,感到非常生气。于是项羽封前吴县令郑昌为韩王,来阻挡汉军,命令萧公角等人攻打彭越。彭越打败萧公角等人,汉王派张良攻取韩地,张良就写信给项王说:“汉王失去了应得的官爵,想要得到关中,实现约定就会停止进军,不敢向东进军。”张良又将齐、梁两国的反叛文书送给项王说:“齐国想要联合赵国一起消灭楚国。”楚军因为这个缘故,没有向西进军的想法,反而向北攻打齐国。项王向九江王黥布徵调士兵。黥布称病不去,只派将领率几千人前去。项王由此开始怨恨黥布。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汉二年(前205年)冬季,项羽向北行进到城阳,田荣也率领军队来到城阳与其交战。田荣不能取胜,逃到平原,平原的百姓将他杀死。项羽于是向北进军烧毁了齐国的城郭和住屋,把田荣的降卒全部坑杀,掳掠齐国的老弱和妇女。楚军从齐国攻城略地到北海郡,所到之处大多被摧毁。齐国人聚集在一起反叛项羽。于是田荣的弟弟田横收拢齐军逃亡的士卒得到几万人,在城阳反叛。项王因此留下作战,连续交战几次也没有攻下城阳。
春季,汉王调遣五路诸侯的军队,共计五十六万人,一起向东讨伐楚国。项王听说后,立即命令众将领攻打齐国,而自己则率领精锐士兵三万人向南从鲁县越过胡陵。四月,汉军已经全部进入彭城,收缴和劫掠项羽的财宝和美女,每天设宴豪饮。项王向西经过萧县,在清晨攻打汉军向东进发,到达彭城,中午,大破汉军。汉军将士都逃跑了,相继逃入谷水、泗水,楚军杀死汉军士兵十多万人。汉军士兵都向南方的山里逃跑,楚军又追到灵壁以东的睢水边。汉军败退,受到楚军的逼迫,大多被杀死。汉军士兵十多万人都跌进睢水中,堵塞了睢水。楚军将汉王包围了三重。这时从西北刮起一阵大风,折断了树木,掀翻了竹屋,扬起了沙石,白天阴暗得像傍晚一样,狂风刮向楚军。楚军大乱,队形散乱,而汉王才得以和几十名骑兵逃出去。汉王想要途经沛县,带上家眷向西撤退。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抢断汉王的家眷。汉王的家眷都逃跑了,没有见到汉王。汉王在路上遇到孝惠帝、鲁元公主,就用车载着他们走。楚军的骑兵追赶汉王,汉王很着急,就将孝惠帝、鲁元公主推下车,滕公总是下车将他们重新抱上来,这样反复多次。滕公说:“事情虽然危急,无法让车走得更快,怎么能丢弃他们呢?”汉王终于得以逃脱。汉王寻找太公、吕后而没有找到。审食其与太公、吕后走小路,也在寻找汉王,反而遭遇楚军。楚军就带他们返回,报告项王,项王将他们一直留在军中。
这时吕后的兄长周吕侯,担任汉将驻扎在下邑,汉王走小路来到他的军营里,逐渐收拢逃散的士兵。来到荥阳,各路败军都聚集在一起,萧何也征发关中没有编入服役簿籍的老弱之人,全部送到荥阳,汉军的士气再次振奋。楚军从彭城出发,经常乘胜追击败兵,与汉军在荥阳以南的京、索两邑之间交战,汉军打败楚军,楚军因此无法越过荥阳向西挺进。
项王援救彭城时,追击汉王到荥阳,田横也趁机收复了齐国,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汉王在彭城战败时,诸侯又都投靠楚国而背叛汉国。汉军驻扎在荥阳,修筑甬道与黄河相连,来运送敖仓的粮食。
汉三年(前204年),项王屡次侵扰汉军的甬道夺取粮食,汉王缺少粮食,感到害怕,请求和解,要求把荥阳以西割让给汉国。项王想要答应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很容易对付了,现在放弃而不获取,以后一定会后悔。”项王就和范增勐攻荥阳。汉王为此担忧,就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君臣。项王的使者到来,为他准备丰盛的饭食,准备好将要进献。送饭食的人看到使者,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竟然是项王的使者!”他就把饭食撤下去,换上粗劣的饭食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王,项王于是怀疑范增与汉军私下勾结,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十分生气,说:“天下的形势已经确定了,请君王好自为之。请求准许我告老还乡。”项王答应了。范增还没有走到彭城,就因背上长毒疮而死去。
汉将纪信劝汉王说:“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了,请让我假扮成大王去骗骗楚军,大王就可以趁机逃出去了。”于是汉王在夜里从荥阳东门放出两千名身披铠甲的女子,楚军从四面围攻她们。纪信乘坐有黄色伞盖的车子,左侧的马头上插着羽毛饰物,说:“城中的粮食吃光了,汉王出城投降。”楚军将士都高呼万岁。这时汉王和几十名骑兵从西门出城,逃往成皋。项王见到纪信,问他:“汉王在哪里?”纪信说:“汉王已经出城了。”项王烧死了纪信。
汉王派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驻守荥阳。周苛、枞公商议说:“魏豹是反叛之国的王,与他一起很难守住城池。”于是二人一起杀死了魏豹。楚军攻下荥阳城,活捉了周苛。项王对周苛说:“做我的将领,我任命您为上将军,封三万户食邑。”周苛大骂说:“你不赶快投降汉王,汉王就要俘虏你了,你不是汉王的对手!”项王很生气,烹杀周苛,一并杀死枞公。
汉王逃出荥阳以后,向南经过宛县、叶县,招降九江王黥布,一路上收拢逃散的士兵,再次进入成皋固守。
汉四年(前203年),项王进军围攻成皋。汉王逃走,独自一人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过黄河逃往脩武,来到张耳、韩信的军营。众将领陆续逃出成皋,前去追随汉王。楚军终于攻下成皋,想要向西进军。汉王派兵在巩县抗拒,使其无法西进。
这时,彭越渡过黄河在东阿攻打楚军,杀死了楚国的将军薛公。项王于是亲自向东攻打彭越。汉王得到淮阴侯的军队,想要渡过黄河南下。郑忠劝阻汉王,汉王才留在河内筑起营垒。汉王派刘贾率领军队协助彭越,烧毁楚军聚集的物资。项王向东打败汉军,彭越逃走了。汉王则率军渡过黄河,重新夺取成皋,驻扎在广武,吃敖仓的粮食。项王平定东海以后,向西进发,与汉军都在广武驻扎,两军相持几个月。
在这个时候,彭越在梁地多次反击楚军,切断了楚军运送粮食的路线,项王为此很担心。他准备好高俎,将太公放在上面,警告汉王说:“现在不赶快投降,我就烹杀太公。”汉王说:“我和你都面朝北方听命于怀王,说过‘结为兄弟’的话,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一定要烹杀自己的父亲,就请分给我一杯肉羹。”项王很生气,想要烹杀太公。项伯说:“天下的形势还不明朗,况且打天下的人不会顾及家人,就算杀了他也没有好处,只会增添祸患罢了。”项王听从了项伯的劝告。
楚、汉两军长期相持不分胜负,丁壮为行军作战而劳苦,老弱因转运物资而疲惫。项王对汉王说:“天下纷乱多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罢了,我愿向汉王挑战来一决胜负,不要再让天下的百姓白受苦了。”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愿比智慧,也不会比力气。”项王命令壮士出去挑战。汉军有个擅长骑马射箭的人叫楼烦,楚军接连挑战三次,楼烦都把前来挑战的壮士射死了。项王非常生气,就亲自披上铠甲拿起长戟出来挑战。楼烦想要射击,项王瞪着眼睛呵叱,楼烦眼不敢正视,手不敢放箭,就跑进营垒,再也不敢出来了。汉王派人暗中打听,才知道是项王。汉王大惊。于是项王靠近汉王的军营,和他隔着广武涧谈话。汉王列举项王的罪状,项王很生气,想要决战。汉王不同意,项王军中埋伏好的弓弩手射中了汉王。汉王受伤,逃回成皋。
项王听说淮阴侯已经攻下河北地区,打败齐、赵两国军队,并且想要攻打楚军,就派龙且前去迎战。淮阴侯与龙且交战,骑兵将领灌婴攻击龙且,大破楚军,杀死龙且。韩信趁机自立为齐王。项王听说龙且的军队被打败,感到害怕,派盱台人武涉前去劝说淮阴侯。淮阴侯不听从。这时,彭越再次反叛楚军,攻下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道。项王就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人说:“谨慎地防守成皋,即使汉军想要挑战,也千万不要与其交战,只要不让他们向东进发就行了。我十五天以内一定会杀掉彭越,平定梁地,再回来与将军会合。”于是项王向东进军,一路上攻打陈留、外黄。
外黄不能攻下。过了几天,外黄终于投降,项王非常生气,命令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到城东,想要将他们坑杀。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只有十三岁,他前去劝项王说:“彭越武力强迫外黄和他反叛,外黄百姓都很害怕,所以暂时投降彭越,等待大王到来。现在大王到来,又要将他们全部坑杀,百姓怎么会有归顺的想法呢?从这里往东,梁地的十几座城都会感到害怕,再也没有肯投降的了。”项王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赦免了外黄在坑杀之列的人。楚军向东行进到睢阳,百姓听说后,都争相投降项王。
汉军果然屡次向楚军挑战,楚军不出去交战。汉军派人在阵前辱骂,连续五六天,大司马非常生气,让士兵渡过汜水。士兵刚渡过一半,汉军发起进攻,大破楚军,缴获了楚军的全部物资。大司马曹咎、长史司马欣都在汜水边自刎而死。大司马曹咎,原本是蕲县狱掾,长史司马欣原本也是栎阳狱吏,两人曾经对项梁有恩德,所以项王信任他们。在这个时候,项王正在睢阳,听说海春侯的军队战败,就领兵返回。汉军正在荥阳围攻钟离眛,项王赶到,汉军害怕楚军,就全部撤到地势险峻之处了。
这时,汉军兵多粮足,项王兵疲粮绝。汉王派陆贾劝说项王,请求释放太公,项王不答应。汉王又派侯公前去劝说项王,项王就和汉王约定,平分天下,把鸿沟以西的土地划归汉国,鸿沟以东的土地属于楚国。项王同意了,立即送回汉王的父母妻儿。汉军都高呼万岁。汉王于是封侯公为平国君,让他躲藏起来不肯再见面,说:“这个人是天下善辩之士,他所到的国家会因他而倾覆,因此封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经达成约定,就领兵撤退返回东方。
汉王想要向西撤回,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国占有大半个天下,而且诸侯都归附了我们。楚国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时机,不如抓住这个机会而彻底消灭楚国。现在放走敌人不去攻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养虎为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他就派使者前去告诉韩信、彭越说:“我们合力攻打楚军。楚军被打败后,从陈县以东到海边的土地都封给齐王,从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都封给彭相国。”使者一到,韩信、彭越都回报说:“请让我们立刻进兵。”韩信于是从齐国出发,刘贾的军队从寿春出发,与其一起前进,屠戮城父,行进到垓下。大司马周殷反叛楚国,率领舒县的士兵屠戮六县,发动九江的士兵,跟随刘贾、彭越一起在垓下会合,来到项王阵前。
项王的军队在垓下修筑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将其重重包围。夜晚听见四周的汉军都在唱楚地的歌曲,项王于是非常吃惊地说:“汉军已经占领整个楚国了吗?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项王就在夜里起身,来到营帐中饮酒。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因为受宠而经常跟随项王行军;有一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作战。于是项王情绪激愤地唱起悲伤的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能拔山啊,豪气盖世;时运不济啊,骓不能至。骓不能至啊,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该怎么办!”歌唱了几段,虞美人应和着。项王流下数行眼泪,身边的侍从都流下眼泪,没有人能抬起头来。于是项王就骑上马,部下跟随他的精壮骑兵有八百多人,趁着夜色向南冲破包围圈,飞奔而去。天亮以后,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名骑兵追击。项王渡过淮水,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失去了方向,询问一个农夫,农夫欺骗他说:“往左走。”项王向左逃去,却陷入一大片沼泽地。因为这个缘故汉军才追上他们。项王就又领兵向东逃去,到达东城,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了。汉军前来追击的骑兵有几千人。项王估计自己不能脱身了,对他的骑兵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抵挡我的都被打败,我进攻的全部臣服,还没有战败过,所以能够称霸天下。然而现在我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想要我灭亡,并不是我作战时犯了错误。今天本来就要决一死战,希望为各位痛快地打一仗,一定会连胜三次,为各位冲破包围圈,斩杀敌将,砍倒敌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想要我灭亡,并不是我作战时犯了错误。”项王于是将他的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方。汉军将其重重包围。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各位取来一个敌将的性命。”项王命令骑兵向四个方向冲出去,约定在山以东分三处会合。于是项王大声呐喊着冲了过去,所到之处的汉军全部倒下,终于斩杀一个汉军将领。这个时候,赤泉侯担任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瞪着眼睛向他呵叱,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很震惊,退避了好几里。项王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就把军队一分为三,又将项王包围起来。项王于是骑马飞奔,又斩杀一个汉军的都尉,杀死了几十上百人,再把他的骑兵召集到一起,只死掉两名骑兵罢了。项王就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骑兵都伏在地上说:“就像大王所说的一样。”
于是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将船靠在岸边等待,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很小,但是土地也有方圆千里,民众也有几十万人,足以在那里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一条船,汉军来到这里,也没有办法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我灭亡,我渡江又能怎么样呢!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的父兄可怜我,让我在那里称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自己难道心里不愧疚吗?”于是他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个忠厚的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它所向无敌,曾经一天行进千里,我不忍心杀死它,把它赐给您了。”他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迎战。项籍独自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王自己也受伤十多处。他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转过身,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我听说汉王悬赏用一千金、一万户封邑来得到我的头,我成全你。”于是他自刎而死。王翳割下他的头,其他骑兵相互踩踏着争抢项王的尸体,自相残杀死了几十人。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自得到了项王的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肢体合起来,都是项王的。所以汉王把悬赏的封地一分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死后,楚地都投降汉王,只有鲁县不投降。汉王于是率领天下军队想要屠戮鲁县,因为当地人持守礼义,愿意为君主守节而死,就派人拿出项王的头给鲁县的人看,鲁县的父兄才投降。最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到他死后,鲁县又最后投降,因此用鲁公的礼仪将他埋葬在谷城。汉王为其致哀,哭泣后离去。
项氏的各支属,汉王都没有诛杀。汉王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是项氏,赐姓刘。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大概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有两个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裔吗?不然为什么会兴起得如此迅速呢?秦朝政治失策,陈涉率先起事,天下豪杰纷然响应,相互兼并争夺,不可胜数。然而项羽连很小的封地也没有,借助时势在民间发迹,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封立王侯,政令由他颁布,号称“霸王”,地位虽然没有保持到最后,但是近代以来也没有过这样的事情。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思念楚地,放逐义帝自立为王,抱怨王侯背叛自己,情况已经很艰难了。项羽居功自傲,凭借个人才智而不仿效古法,认为自己创建了霸王基业,想要用武力治理天下,五年后就失去了他的国家,自己也死在东城,却还没有觉悟,不自我责备,这就是他的错了。他竟然说“上天想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时犯了错误”,难道不荒谬吗!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东西问丨谢伟铭:中华文化涵育何种“道德观”?
编者按: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是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维度。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系列策划,解读“四观”之意涵与影响。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题:中华文化涵育何种“道德观”?
作者 谢伟铭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明的特质涵养着道德观的发展。
西方文明的特质主要体现在把人和世界万物看成是主客二分的关系,强调“人为自然立法”,突出理性精神,一方面不断彰显人的独立人格和开拓精神,另一方面不免导致个人与他人、理性与情感、物质与精神等的对立。中华文明的主要特质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世界万物相通相融,人行为恰当才能推动这一共同体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发展,“恰当”正是德性的要求。道德的涵养、人自身的价值既在反身内求中,也在与他人、与世间万物这一共同体的相处中。因此,中国人的道德观在自身的文明特质中指导着中国人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
晨雾中的江西婺源徽派古宅、渔夫、远山近水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自然画卷。胡敦煌 摄
自省、慎独——在道德修为中自我成就
中华文化道德修养的起点是直面自己,不断涵养自身德性,获得自我成长。这要求时刻保持自省态度,即“吾日三省吾身”,从不同方面省察自己,发现不足、及时纠正。自省作为一种优秀品质,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都是在鞭策人们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发现不足,实现自我的更新与成长。
慎独也是中华文化道德观中非常重要的观念。人们通常关注公众面前的道德行为、道德涵养,“慎独”则要求,人在和自己相处、不被他人关注时,同样要修养德性、提升品格。《中庸》讲:“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汉代郑玄解释道,“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即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自我警醒、约束,让行为符合道义。
台北小学生认真临摹“慎独”二字。董会峰 摄
宋代朱熹在解释“慎其独”时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这就是要求人在意念萌动之时,及时检点是否符合天命所赋的道德本心,时刻防止违背本心和道德的念头出现。注重个人内心意念萌动时的道德持守,是“慎独”的重要内涵。
此外,中华文化在推动个人道德修为上还有诚意、正心、敬畏、存心养性等,既是中华文化重要的道德观念,也是如何对待自己、成就自己的修养方法,体现着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说,中华文化以激发每一个体的道德自觉为出发点,成就了中国人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培养了爱国敬业、博施济众等担当情怀,激发着自强不息、主动作为的奋斗精神。
诚信、明礼——在道德规约中构建社会
中华文化关切个人成德的同时,在社会关系中也形成了统一的道德规范、丰富的道德观念,维系着社会关系的有序发展,指导着人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凝练出诚信这个维护社群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着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对群体的道义和责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诚信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安身立命的基础。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即诚信是用来结交天下的,是人们畅行天下的“通行证”。法家思想把诚信与法令结合起来,认为“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法律法令的实施要公平合理、取信于民,才能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工具。诚信观念在后世的发展中得到不断深化与提升,不仅作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美德发扬光大,还作为长治久安之道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根基。直到今天,“商鞅立木”“管鲍之谊”“季札赠剑”等诸多关于坚守信约、彼此信任的典故流传下来,体现出中华文化所推崇与传承的道德观和价值追求。今天,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顾客在浙江杭州“无人售瓜摊”挑选西瓜并付款。该售卖点设置以来,从未出现过“无人付款”的现象。胡剑欢 摄
调节群体关系方面,还有“礼”这一道德观念。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礼是仁、敬、恭、让等道德内容的外在表现,“礼成而后仁义智信可见矣”(《李觏集·礼论第四》)。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礼记》讲:“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是内在道德理性的外在表现,体现中华文化的道德本质。在礼义道德的根基上,中华文化发展出礼节仪式、典章制度等礼仪、礼制的丰富内容。在与人相处中,强调礼尚往来,谦虚谨慎并尊重他人,《礼记·曲礼上》讲:“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无论贫富贵贱、强弱尊卑,都要懂礼知礼、以礼相待,社会才能和谐安定。在待客、婚娶、乡邻饮酒、邦国交聘等各种关系中也都有“礼”的规范和安排。荀子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指出了礼在为人、做事、治国各个层面的关键作用。
可以说,上至王朝邦国礼制的践行实施,下至深入世俗生活的乡规家礼,礼规范着中国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呈现有道德的行为、构建和谐有序融洽的社会,反映了礼所具有的使一切各得其所、恰到好处的作用,即孔子所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使一切合乎中道,使一切恰到好处。因此,礼所呈现的规范制度使人们在所处的关系中达到适中、和乐的状态,使社会在运行中保持有序安宁的氛围,使国家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团结的局面,这是礼作为道德规范所追求的目标境界。荀子还讲“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礼的规范还发挥着调配社会资源、保持社会关系平衡稳定的作用,这是古时候中华文化在防止两极分化上体现的道德关怀,今天共同富裕的提倡和践行,也正是传统道德观念在今天焕发出的新的生机和意义。
一名东北游客在民宿院中休息。近年来,浙江丽水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一系列“山”字品牌,将共同富裕的“蛋糕”越做越大。王刚摄
忠恕、和谐——在和合追求中融处世界
中华文化不仅关照内部世界的道德培养,也关照与外部世界相处的道德原则,形成了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道德观念。
仁,在中华文化中代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伦理范畴,也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道德观念。孔子讲:“为仁由己。”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目标追求。仁德从施予最亲近的人开始扩展到他人乃至自然万物,成为中国人对待世界关系的态度和原则。孔子把践行仁的方法归纳为“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一方面强调平等互利,一方面强调将心比心,尊重他人,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人就是以忠恕之道所蕴含的宽容、平等、自律、尊重精神面对世界的。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忠恕这一道德观念跨越时空的呈现。
和,中国人对待世界的态度是和善的,追求的国际关系是和谐的,向往的世界愿景是和平的。这一切都源于中华文化道德观中的“和”理念。和,一方面指平衡融洽,即和谐。另一方面,“和”承认矛盾和多样性的存在,不仅不排斥差异和矛盾,反而始终相信多样性、矛盾性会朝着统一和谐的结果发展,即和而不同。因此,“和”体现着兼容并蓄、包容开放的胸怀。千百年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华民族对待世界的态度。《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孔子说:“‘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和”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原则。
2023年5月18日晚,演员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表演,迎接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贵宾。毛建军 摄
即使在历史上鼎盛时期,中国也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从未向外侵略扩张,根源就在于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和”文化。今天,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人的道德观也必将不断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强调整体和谐的中国道德观也势必为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中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和世界和平的持续发展。(完)
作者简介:
谢伟铭,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曾参与撰写《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解读》、《中华文化专题教学读本》等教材多部。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清华国学书系”的编纂,在《人民论坛》《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