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著名人物谁有十个簸箕(历史上十个簸箕的人物)

著名人物谁有十个簸箕(历史上十个簸箕的人物)

一斗穷、二斗富?康熙10个“簸箕”,中科院发现斗与簸箕的奥秘

“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是我国民间流传极广的一个俗语。不管是生活在偏远乡村,还是生活在豪华都市,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掰着手指看几个斗、几个簸箕,要是一个簸箕免不了一阵失落,要是两个斗又暗暗得意。

事实上,世界上还存在大量指纹都是簸箕的人,不乏历史上的大人物,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康熙等。

此外,世界上还存在一些指纹全无的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孟加拉的阿普·萨克家族。萨克家族4代人中竟无一名男性有指纹,而女性的指纹却正常。研究人员指出,萨克家族实际是患上了一种皮纹病,患病后指尖变得异常光滑,丝毫看不出指纹痕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控制该疾病的MARCAD1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导致男性一出生就无指纹。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据《周礼》记载“以质剂结信而止讼”,这里的“质剂”指的是买卖双方在签订的文书上按上手印,作为彼此信任的凭证。

最近我国科学家关于指纹又有了新发现,研究成果发表在了1月7日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文章中提及通过对近百万人类指纹和遗传位点遗传分析后,发现肢体发育在指纹花纹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说明指纹与肢体间存在某种关联性,再进一步则说明通过观测指纹样式识别人体潜在的疾病成为了可能。

指纹一般是在胎儿第10周时,指尖等部分发育成球状鼓包,就像猫爪的肉垫。等第四个月时,胎儿皮肤上已经形成了指纹,自此以后指纹几乎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尽管人的指纹位于手掌出的皮肤上,但真正决定指纹样子的部分并不是靠近指纹“较近”的上皮细胞,而是影响肢体发育期的间充质细胞。也就是说,决定指纹的基EVI1基因通过影响肢体发育影响指纹最终的样子。

手指、手掌长度算是肢体的具体表现,科学家发现小指越长,人的手掌长度相对越短,斗形花纹越多;食指远端指节(指纹起始处)相对越长,箕形指纹较多,统计数字上也印证了上述说法。资料显示,欧洲人指纹中箕形纹出现率较高,这也解释了欧洲人食指远端指节相对较长的原因。

研究人员实施了全球最大的指纹基因组关联性分析,样本采集多达23000个,发现有43个基因在人类指纹形成中起到了作用。由此研究人员推断出,人类指纹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比如亚洲人中斗形指纹明显比簸箕和弓形指纹多。

指纹与其他疾病到底存在哪些联系,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白血病患者的斗形指纹明显比簸箕和弓形指纹多。后来科学工作者发现唐氏综合征患者,指纹是弓状球纹和断掌的患者比其他指纹的人数高出一大截。

金力是文章的共同作者,也是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他说指纹与肢体表型之间的关联性是“人类表型组学”的一个分支,耳朵、鼻子等或和指纹一样与人体其他部位的器官产生较强的关联性。

到现在,上海复旦大学已经采集到了800多个人的3万个表型特征,并初步绘制了全球第一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大约有150万个强关联,其中有39%是跨领域强关联。

或许有一天,人们通过看指纹、看鼻子、看眼睛就能知道人体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人类的医疗费用将会大幅降低,其健康安全将更上一个台阶。

#研究发现指纹与身体发育基因关联#

原创:博文

一斗穷、二斗富?康熙10个“簸箕”,科学家发现斗与簸箕的奥秘

文|科学虫洞

老百姓常说“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指的是我们指腹的纹路。指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它的形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类的指纹可能有部分区域相同,却没有整个指纹完全一致的。

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和考拉都拥有指纹,既可以促进多余水分的蒸发,也能在操纵物体时提供更大的抓握力。

并且,指纹还有助于我们感受细小的物体和粗糙的表面。除了这些基础的功能以外,指纹为人类提供了许多便利。

“指纹识别”在古代就已经诞生

指纹的差异性,使得它能用来识别每个人的身份。现在的智能手机为了保护隐私安全,通常都会让用户设置密码,其中一种就是指纹密码。

但其实,从广义来说,“指纹识别”并非现代人的专利。

我国使用指纹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指纹识别”了。在状纸、借据、地契等诸多史料上,都能看到当事人的手印。

在以前,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存在大量不识字也不会写字的人。我们的祖辈发现了这样一种能够辨认他人的方法:指印。

根据相关记载,最早的运用是在周朝。汉代郑玄在为《周礼》作注时,将书中出现的“质剂”解释为“按有手印的契约”,起到证明的作用。

1927年欧洲人罗伯特·海因德尔在《指纹鉴定》中表示,中国唐朝的贾公彦是世界上提出指纹识别人的首位学者。

宋朝的知名法医学家宋慈,也在《洗冤录》中记录了利用指纹来帮助断案的例子。按好的指纹是非常清晰的,容易对比。

试图用整容除去自身指纹的悍匪

在国外,还有犯罪分子试图抹去指纹,来洗清自己的犯罪嫌疑。事件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主人公名叫约翰•迪林格。

迪林格出生于1903年,幼年丧母,年纪轻轻就成了小混混。父亲试图送他参军,却没有把他引回正道。

后来,迪林格遇到了艾德•辛格顿,在后者的带领下抢劫商店,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犯罪。

法网疏而不漏,两人被捕,而迪林格被关了九年多的时间。不料出狱后没多久,他再次走入歧途,一口气抢了好几家银行,金额有数万美元。

此后,迪林格犯案多起,让美国警方颇为头疼,所幸他还是没逃过追捕,最终在死于中弹。

迪林格被称为美国的全民公敌,在逃亡过程中,他曾要求一名地下医生给自己整容。

整容无效后,医生提出了一个方法:通过手术抹去迪林格的指纹。

然而,这个方法并不妨碍警方捉拿罪犯。

在迪林格死后,法医进行检查时确实遇到了一点麻烦,随后发现问题并不严重。原来,指腹表皮层的指纹被抹去后,真皮层的乳突纹线还是存在的,照样能跟原本的指纹样本作比对。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迪林格这类人为抹除指纹的亡命之徒以外,有些人天生就没有指纹,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孟加拉的阿普·萨克,以及他家族中的男性。

阿普(右)和他的父亲(左)

由于没有指纹,阿普遇到了很多麻烦,比如明明通过了摩托车驾照考试,却因为无法提交指纹而拿不到证件,每次被查驾照都要出示相关证明,尽管如此还是有过罚款。

阿普家族之所以没有指纹,是因为他们患上了罕见的“皮纹病”,这种病跟影响指纹形成的基因有关。

幸好孟加拉的身份证上增加了视网膜扫描等技术,让该国跟阿普一样的“无指纹人”,能获得正常的身份证明。

随着生物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指纹凭借着触物留痕、各人不同、至死不变的特点,被广泛利用。

科学家们利用指纹建立起了更加完善而复杂的系统,从科学技术的层面达到了指纹识别和防伪的效果。

用指纹来辨别人,只是指纹的实际用途之一。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相术”一说,通过观察面相、手相,可以了解一个人当下的情况。

科学家解锁斗与簸箕的奥秘

提到“手相”,就不得不想到民间广为流传的“斗”和“簸箕”的说法,“一斗穷二斗富……”。“斗”就是螺旋状的指纹,“簸箕”则是流状指纹。

以前,很多孩子都喜欢掰着指头数“斗”的数量,如果数量多,心里免不得要窃喜一番。

当然,“簸箕”也并不意味着运气不好,世界上有些人手指指纹全是簸箕,里面甚至包括唐太宗、康熙等千古一帝。

那么,究竟是“斗多”好,还是“簸箕多”更有优势?这些先按下不谈,中科院发现,指纹真的可以说明一个人的状况。

指纹,正是我们手指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肤形成的纹路。广义的指纹,包括指头纹、指节纹和掌纹。

指纹的形成主要受到遗传影响,因为遗传基因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此外,还有大约5%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胎儿在母体内发育3-4个月时,指纹就已经形成,在成长阶段会略微发生变化,直到青春期才定型。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人的指纹出现斗形纹和箕形纹的几率差不多;欧洲人出现箕形纹的概率比较大;美国人则是弓形纹居多。

2022年1月7日,科学家在指纹中找到了隐藏的健康密码,说明指纹虽然跟“穷富”无关,但也许暗示着生长发育和疾病的信号。

研究结果发表在权威期刊《细胞》上,揭示了人类指纹的潜在奥秘。

研究团队对近百万人类指纹和遗传位点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皮纹表型跟一些先天遗传病存在关联。例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

科学家表示,这个发现意味着“看指纹识别潜在疾病”,成为了一种可能,到时,人们看病治疗或许会更加便利。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斗穷、二斗富?康熙10个“簸箕”,中科院发现斗与簸箕的奥秘

文|整点科普

“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很多人童年时期都听过这个歌谣,并相信它能够决定人的命运和性格。

但这并没有科学依据,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的手指上并没有斗,他们照样成就一番宏图大业。

例如秦始皇、唐太宗、武则天以及10个“簸箕”的康熙等,他们全是0斗,却能实现大一统、开创贞观之治、继续贞观遗风以及实现康乾盛世等等。

所以,不论“斗”,还是“簸箕”,都只是人正常的指纹,即指腹的纹路,无关“穷达”。

但是,国际顶级生物学期刊《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示:

指纹的形成和肢体发育情况存在基因上的关联,也和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能够预测疾病。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指纹中究竟有什么基因奥秘呢?

指纹的形成与类型

一般来说,“斗”呈圆圈状,簸箕则是条纹状,不止手指上有,脚趾上也有。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胎儿的指纹受遗传影响,一般形成于孕期的第19周(10周时发育出球状鼓包),它可以为胎儿在子宫中探索提供“工具性”的作用。

在皮肤发育的过程中,柔软的皮下组织一般长得比坚硬的表皮快,会形成上顶的压力,长得比较慢的表皮会向内层组织收缩,不断变弯变皱,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

这种弯曲会随着皮下组织上顶的压力起伏而发生变化,长此以往,表皮便会长得坑坑洼洼又弯弯曲曲,形成脊纹或皱褶。

指纹会随着人的发育不断变化,这时候会有5%的概率受环境影响,一直到14岁左右才会完全定型。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地,每个人的指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出现完全相同指纹的概率仅为1/150亿。

但是,由于皮下组织对指肚表皮顶压方向不同,1967年9月,指纹被分为3种类型:斗型纹、箕型纹和弧型纹(弓形)。

相关数据显示,黄种人的指纹呈斗型纹和箕型纹概率高达97%,弧型纹仅占2%-3%,欧洲人主要是箕型纹,美国人以弧型纹居多。

指纹究竟有哪些神奇的作用?

有些人经常有手心出汗的现象,说明指纹的存在相当于汗腺,同时,纹路会增加摩擦力,能够提高抓握物品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指纹还有更大的实用性,例如现代手机的“指纹解锁”,办身份证时必须做的“指纹识别”等等。

事实上,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指纹的独一无二,除了用指纹鉴定身份外,2100多年前就已经学会用利用指纹破案。

罗伯特·海因德尔于1927年在其著作《指纹鉴定》中提到:唐朝的贾公彦是世界上首位提出指纹识别的学者。

《周礼》记载:“以质剂结信而止讼。”

“质剂”即文书,按上手印即意味着本人认同文书中所陈述的事情。

这是最早的将指纹用作识别个人身份的记录,指纹即个人身份的证明,就好比现在的“身份证”。

例如电视中经常看到“签字画押”,实际上就是通过按手印,将指纹作为认罪凭证,很多地契、合同或诉状上都有红色的指印。

不过,古人除了按指纹,有时候也会将整个掌心都按上去,配备有专门的指纹分辨人员进行确认。

宋代《洗冤录》中就曾有过使用指纹来破案的记录,与中国相比,西方对指纹的重视则晚了许多。

1880年,英国医生亨利弗尔兹在《自然杂志》中提出,可以利用犯罪分子留下的指纹进行身份鉴定。

然而,有些人天生没有指纹,主要是因为患有“皮纹病”,例如孟加拉的阿普·萨克及其家族中的其它男性。他们只能通过扫描视网膜的方式来获得身份证明。

总的来说,指纹虽然不能定“穷达”,但实用性非常强。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甚至还从中发现了一些奥秘。

中科院发现发现“斗”和“簸箕”的基因奥秘

我国科学院联合国内外十多家科研机构以种群为区分点,选取5个东亚人群和3个欧洲人群,以23000多个个体为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扫描与多群体荟萃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上。

经过对百万个遗传位点的分析,共识别出43个和人类指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还发现了指纹与肢体发育之间基因的关联性、不同表皮纹理与先天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揭开了指纹内隐藏的健康密码。

EVI1肢体发育基因:

EVI1是对人体指纹基因影响最强的肢体发育基因,胎儿的肢体发育和肤纹形成过程中,EVI1基因对塑造四肢和手指指纹起主导作用。

指纹样式和手指长度的关系:

中科院研究员汪思佳表示:

通过多表型关联分析,发现指纹呈“斗”型多的人,其小指相对来说也越长;斗越少的人,食指末端关节就越长。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指纹与先天遗传病之间的某种关联,例如唐氏综合症患者普遍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肢体和表皮特征。

由于患有唐氏综合症的人群指纹特征和正常人不同,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希望能够应用到新生儿先天疾病的早期筛查中。

这意味着,假如能够采集到初生婴儿的指纹,能够判断是否先天性疾病的机率高达98%,从而能够及早干预。

随着人体表型研究的不断推进,除了指纹,单双眼皮、肤色深浅、耳朵形状等等人体表皮特征都被纳入研究范围,期待发现更多基因-表型-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从而应用于疾病筛查、诊断甚至是药物开发等。

或许将来的某一天,人类通过观察指纹就能够识别某种疾病,这会省掉很多不必要的花销和时间,也不会浪费医疗资源,达到效率最大化。

对此,你怎么看?

一斗穷、二斗富?康熙10个“簸箕”,中科院发现斗与簸箕的奥秘

文|整点科普

“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很多人童年时期都听过这个歌谣,并相信它能够决定人的命运和性格。

但这并没有科学依据,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的手指上并没有斗,他们照样成就一番宏图大业。

例如秦始皇、唐太宗、武则天以及10个“簸箕”的康熙等,他们全是0斗,却能实现大一统、开创贞观之治、继续贞观遗风以及实现康乾盛世等等。

所以,不论“斗”,还是“簸箕”,都只是人正常的指纹,即指腹的纹路,无关“穷达”。

但是,国际顶级生物学期刊《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示:

指纹的形成和肢体发育情况存在基因上的关联,也和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能够预测疾病。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指纹中究竟有什么基因奥秘呢?

指纹的形成与类型

一般来说,“斗”呈圆圈状,簸箕则是条纹状,不止手指上有,脚趾上也有。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胎儿的指纹受遗传影响,一般形成于孕期的第19周(10周时发育出球状鼓包),它可以为胎儿在子宫中探索提供“工具性”的作用。

在皮肤发育的过程中,柔软的皮下组织一般长得比坚硬的表皮快,会形成上顶的压力,长得比较慢的表皮会向内层组织收缩,不断变弯变皱,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

这种弯曲会随着皮下组织上顶的压力起伏而发生变化,长此以往,表皮便会长得坑坑洼洼又弯弯曲曲,形成脊纹或皱褶。

指纹会随着人的发育不断变化,这时候会有5%的概率受环境影响,一直到14岁左右才会完全定型。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地,每个人的指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出现完全相同指纹的概率仅为1/150亿。

但是,由于皮下组织对指肚表皮顶压方向不同,1967年9月,指纹被分为3种类型:斗型纹、箕型纹和弧型纹(弓形)。

相关数据显示,黄种人的指纹呈斗型纹和箕型纹概率高达97%,弧型纹仅占2%-3%,欧洲人主要是箕型纹,美国人以弧型纹居多。

指纹究竟有哪些神奇的作用?

有些人经常有手心出汗的现象,说明指纹的存在相当于汗腺,同时,纹路会增加摩擦力,能够提高抓握物品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指纹还有更大的实用性,例如现代手机的“指纹解锁”,办身份证时必须做的“指纹识别”等等。

事实上,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指纹的独一无二,除了用指纹鉴定身份外,2100多年前就已经学会用利用指纹破案。

罗伯特·海因德尔于1927年在其著作《指纹鉴定》中提到:唐朝的贾公彦是世界上首位提出指纹识别的学者。

《周礼》记载:“以质剂结信而止讼。”

“质剂”即文书,按上手印即意味着本人认同文书中所陈述的事情。

这是最早的将指纹用作识别个人身份的记录,指纹即个人身份的证明,就好比现在的“身份证”。

例如电视中经常看到“签字画押”,实际上就是通过按手印,将指纹作为认罪凭证,很多地契、合同或诉状上都有红色的指印。

不过,古人除了按指纹,有时候也会将整个掌心都按上去,配备有专门的指纹分辨人员进行确认。

宋代《洗冤录》中就曾有过使用指纹来破案的记录,与中国相比,西方对指纹的重视则晚了许多。

1880年,英国医生亨利弗尔兹在《自然杂志》中提出,可以利用犯罪分子留下的指纹进行身份鉴定。

然而,有些人天生没有指纹,主要是因为患有“皮纹病”,例如孟加拉的阿普·萨克及其家族中的其它男性。他们只能通过扫描视网膜的方式来获得身份证明。

总的来说,指纹虽然不能定“穷达”,但实用性非常强。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甚至还从中发现了一些奥秘。

中科院发现发现“斗”和“簸箕”的基因奥秘

我国科学院联合国内外十多家科研机构以种群为区分点,选取5个东亚人群和3个欧洲人群,以23000多个个体为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扫描与多群体荟萃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上。

经过对百万个遗传位点的分析,共识别出43个和人类指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还发现了指纹与肢体发育之间基因的关联性、不同表皮纹理与先天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揭开了指纹内隐藏的健康密码。

EVI1肢体发育基因:

EVI1是对人体指纹基因影响最强的肢体发育基因,胎儿的肢体发育和肤纹形成过程中,EVI1基因对塑造四肢和手指指纹起主导作用。

指纹样式和手指长度的关系:

中科院研究员汪思佳表示:

通过多表型关联分析,发现指纹呈“斗”型多的人,其小指相对来说也越长;斗越少的人,食指末端关节就越长。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指纹与先天遗传病之间的某种关联,例如唐氏综合症患者普遍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肢体和表皮特征。

由于患有唐氏综合症的人群指纹特征和正常人不同,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希望能够应用到新生儿先天疾病的早期筛查中。

这意味着,假如能够采集到初生婴儿的指纹,能够判断是否先天性疾病的机率高达98%,从而能够及早干预。

随着人体表型研究的不断推进,除了指纹,单双眼皮、肤色深浅、耳朵形状等等人体表皮特征都被纳入研究范围,期待发现更多基因-表型-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从而应用于疾病筛查、诊断甚至是药物开发等。

或许将来的某一天,人类通过观察指纹就能够识别某种疾病,这会省掉很多不必要的花销和时间,也不会浪费医疗资源,达到效率最大化。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