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温锅都需要准备什么东西(温锅6样东西)

温锅都需要准备什么东西(温锅6样东西)

威海风俗之结完婚要温锅

在威海最亲近的人会叫来温锅,一起在家里吃个饭,意思是要开始自己的小日子了。

过去温锅一般不用带礼金,买点炊具,厨具,小家电,或带点水果,鱼,肉,酒之类的。

现在威海人一般温锅都是给钱,然后主人家在请客吃个饭。

温锅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从山上往山下搬家,往村部的中心靠拢。

我的老家在北岭上。站在公路上往北眺,可见几十户农院依山傍水、依坡就势,由下而上、步步登高。农舍错落有致,大门虽各有朝向,但正屋务必朝望南方。远远看去如塔楼般高耸,最高处那笼翠的杏树下就是我家。

杏树的一根粗枝上挂了一个扁担绳做的秋千,有时我荡至高处还能看到一只麻雀在啄顶枝的黄杏;荡回后方,那黄杏就落了下来,半露着果核还粘连着冒浆的杏肉。抛却去打麻雀的那股子冲动,我更喜于静静享受这荡来荡去的微风拂面和簌簌空气营造的独立时空。

岭上的人吃水是要去场院下的泉子里挑的,笼火的柴都是道旁的枯枝朽木,看着了就往家里捡。河边那块地是岭上人的菜园子,种着萝卜、豆角子、白菜……空着的一席子地就栽上几趟尖椒和葱。黄瓜是每家必种的,倒不怕麻雀来啄,淘气的孩子可比那麻雀和蝗虫还可怕,不等成纽子就都给撸光了。

各家的地都在岭对面的西梁坡上,沿南山脚往上一层层梯田,底层种玉米,中层种花生,顶层种地瓜,靠山顶的地大多种了杨树。若在山下地里发现成片的杨树林,那这家必定是搬到城里去了的。

新家显然要比老家方便得多,在下河的第二条巷道的中间,前面就是公路,路旁就是小河,与学校也仅一巷一墙之隔。

新家和老家的房子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风格。那个年代把原本沂蒙老区特有的“石头垒”和“黄泥垛”统统推掉了,用起了红砖红瓦和水泥瓷砖,在保留三合院的格局之下各家自主配置。这里有搬了新家要“温锅”(温锅又称“温居”“暖房”“烧炕”“添囤”,指新房落成后,迁进新宅者,热情邀请亲戚朋友前来认识新家门,亲友、邻居携带礼品前去庆贺,主人设宴款待来贺者,包含着众人添柴火焰高的传统。——编者注)的习俗,就是为了让新家的人气更旺,还能增进亲朋和邻里的感情。

搬家后过几日,三亲四友、五街六邻、七大姑八大姨就都来给新家“温锅”。带着点心、挂面,还有麦子,不送东西的就用红纸包着钱,如今大都嫌送东西费事,都兴给钱了。

每到“温锅”都很热闹,炊烟四起,菜香盈溢。大厨手艺了得,仅凭一柄勺就能掌控局面,用这飘香的菜把每个人的胃口吊起来,就连锅底的火也想舔锅里的菜,越使劲舔,菜越入味鲜香。

正席才刚刚开始,一道道菜便陆陆续续传上桌来,每道菜的间隔也不过三五分钟。按程序,先上一道甜品:一碟油果、一碟饼干、一碟糖棒和一碟角蜜。甜品没盐味也不顶饿,权当是打牙祭。接着第二道上一碟肉肝、一碟脆耳、一碟肥肠和一碟撕肉,上面都淋着酱油,不淡不齁,滋滋有味可算解了些馋。

接下来主轴烧全鸡、烧肘子、清炖鲤鱼、红烧鲤鱼、片肉、方肉、甜汤、菜汤、丸子汤……素样都是家常小炒,有炒芹菜、炒菜花、炒辣椒、炒蒜苗……再添上几盘自家的油炸卷煎、油炸果子米、油炸萝卜丸子,总算凑齐了一桌。

桌上的来客心照不宣地叨两口菜,再放下筷子呷一口酒,吹一会儿牛皮,不吹的就抱着膝盖倾听。待酒酣耳热时,大家就不吐不快,什么事也都说了,热热闹闹的边喝边聊。

那桌的妇女把小孩子放在腿上,一口菜一口饭小心地喂。大一点的孩子抱着饮料瓶喝,还没等上齐菜就喝饱了,早早地撤出了桌席,去巷子里打耍去了。桌上的人你劝着我,我劝着你,“他二婶子,这个鱼不孬,快叨啊”“他大娘,别放筷子,再不叨菜就凉了”。桌下的家犬只顾侧着腮呲着牙啃嚼着骨头。

吃毕后,妯娌姊妹们撤了碗碟去洗刷,主家再到酒桌给每人端上一碗茶,醒醒酒后再走。送走了亲朋好友,“温锅”就结束了。

乔迁之喜,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乔迁之后的“温锅”便是为了这件大事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