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民间最简单的开光口诀和方法(民间最简单的开光口诀)

民间最简单的开光口诀和方法(民间最简单的开光口诀)

明青花鉴定歌诀

把知识编成口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

文物鉴定方面也有先例,

孙瀛洲先生曾将成化官窑款笔体、

笔法的特点归纳成六字歌诀。

而整个明朝时期青花瓷器纷繁多样,

明代青花瓷器鉴定的学习是有难度的,

歌诀更加有利于学习记忆。

前辈大家已经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并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现将一首有关明代青花瓷鉴定的歌诀,

编辑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明青花鉴定歌诀】

作者:门外堂大师兄

明代青花并不难,

五大要素挂嘴边。

明代器足火红多①,

青花釉面有开片。

地釉不白常泛青,

胎体孔隙也可见。

琢器外露接胎痕,

官民精品能比肩②。

某某年制始永乐,

宣德以后成规范。

现在来分早中晚,

帝王年号记熟练。

早期通常说永宣,

洪武青花多灰暗。

永宣青花明之首,

空白期是正景天;

官款空白仍有物,

宣德成化两头连。

中期成弘加正德,

晚期代指嘉隆万。

明末天启和崇祯,

洪熙泰昌仅一年。

青花鉴定两要素,

画法青料记心间;

典型纹饰要牢记,

举一反三知演变。

器物底足信息多,

足底足墙认真看。

整体规律先掌握,

然后再来细钻研。

早期进口苏青料,

一笔描法民窑现③;

发色浓艳聚料点,

深陷胎骨铁锈斑;

涂染不匀小笔触,

勾线常被填色掩;

有时勾染有时描,

线条珠子一串串④。

雍正最爱仿此样,

鉴别之时细心辨。

早期盛行葫芦叶⑤,

扁菊卷草一把莲;

大盘有时带菱边,

西亚器型咱借鉴⑥;

盘底常常不施釉,

入清三代学着办⑦。

宣德器物偶酱口,

明末顺治还能见;

国产青料也使用,

发色不好显灰蓝;

一件器物两种料,

进口纹饰国产圈⑧。

空白器物不空白⑨,

人物形象是特点;

额头都有刘海飘,

常见器型是大罐;

国产进口混合用,

画法洒脱云短线。

成化开始勾与染,

分水从此算出现;

国产青料平等青,

发色淡雅人喜欢;

成弘接近慎区分,

成化小巧是特点;

成化斗彩称一绝,

鸡缸杯外姹紫现⑩;

斗彩人物一件衣,

海马罐底写个天;

六字款识双方圈,

瀛洲歌诀参照念⑪。

正德信奉伊斯兰,

阿文混在纹饰间;

前期风格近弘治,

后期开始变浓艳。

嘉靖采用回青料,

蓝中带紫好判断;

此时皇帝爱道教,

阴阳八卦和八仙;

纹饰款识多吉语,

长命富贵万福天⑫。

隆庆时间也不长,

前接嘉靖后连万;

回青此时最显紫,

造多于制来写款⑬。

万历分水已成熟,

勾染分明有浓淡;

画法稳定开时代,

产量巨大器型繁;

早用回青后国产,

提炼方法是火煅⑭。

外销瓷器克拉克,

开光装饰满盘边⑮。

天启崇祯官款少,

青花成就不一般;

崇祯经典莲子罐,

青花之外暗刻线⑯;

阴阳向背层次多,

刀马人物做画面;

画法精细赛康熙,

国产料色翠毛蓝;

从此青花诸法具,

入清以后少创建。

下附具体解释

①明代青花瓷器从整体上来看,底足露胎处由于氧化而产生的“火石红”现象较清代更为明显。

②明代青花瓷的官窑制品与民窑精品差异不是特别大。

③明代早期青花瓷的绘制方法多为一笔描绘,类似绘画中的“没骨法”,民窑采用此法较多,官窑器物中也可见到。

④永宣时期采用进口青料绘制的纹饰,线条如同串珠般效果,这在元青花中也可以见到。

⑤明早期青花瓷缠枝花纹饰的叶子多为葫芦状,故称“葫芦叶”。

⑥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型纹饰多有借鉴西亚器物,带有明显异域风格。

⑦永宣时期大盘多有外底不施釉的现象,俗称“细砂底”,这一做法清前期也有仿效。

⑧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经常采用两种青料用在同一件器物之上,民窑中常有弦纹采用国产料,主体纹饰采用进口料的现象。故宫博物院藏有宣德海水龙纹高足碗就是采用国产青料画水面,发色淡雅,采用进口青料画龙纹,发色浓艳。

⑨由于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未见到确切官款器物,所以古陶瓷界将这一时期称为“空白期”、但是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都表明这一时期无论官窑民窑都烧造了大量的器物。

⑩也称“差紫”,是成化斗彩的独特现象,名称来源于烧造时的色彩瑕疵。

⑪孙瀛州先生曾将明代重要年号款识编成歌诀,可以参照学习。

⑫此时的吉语款多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天下太平”等等。

⑬隆庆朝瓷器底部往往书写“隆庆年造”,少见“隆庆年制”。

⑭“火锻法”是在明代中晚期使用的提纯青料的方法,使国产青料发色更加优良。

⑮克拉克瓷器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外销瓷,以盘类居多,大盘边缘密集的开光装饰是主要特征。

⑯崇祯时期青花瓷往往有锥拱暗花,类似永乐甜白釉暗花装饰手法。

从传统瓷器鉴定研究来看,

一般上习惯分为高古瓷器与明清瓷器,

而明代青花瓷在明清瓷器中,

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上承元代下启清代,

并与整个明代工艺美术,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明代青花瓷的青料运用,

以及绘制方法,

对青花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所以掌握了明代青花瓷的鉴定,

对于明清瓷器鉴赏学习意义重大。

End

广州闹市里来了一只雄狮!直击石牌村新狮开光点睛

过年舞狮,是广州人的风俗。

广州各武馆、民间社团、农村(社区)在新春佳节之际都会出动狮队,踩着威武的锣鼓声,由大头佛引狮,挨家挨户去采青,场面十分热闹。

2月1日上午,广州永庆坊的醒狮和采青表演。

广东醒狮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狮头扎作每个步骤都是纯手工打造,竹做骨,纸做皮,油墨添神采,绒毛显神威。经过1300多道工序1周左右的时间,一个栩栩如生的狮头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过,距离它成为一只起舞的雄狮,还有重要的最后一步:开光点睛。

壬寅虎年新春佳节之际,南都记者跟随广州天河区董汉堂龍狮团来到石牌村玉虚宫见证了传统的新狮开光点睛仪式。

石牌村董氏宗祠

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石牌村是广州最大、历史最久的城中村之一,位于繁华的天河区中部。

广州天河路商圈。

在这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城中村,多个宗祠、厅、庙宇的存在,彰显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石牌村仍保留着大大小小的祠堂公厅和坊厅。

位于石牌村南门、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董氏大宗祠便是其中之一,董氏祠堂形制完整,气宇轩昂,有威严感。干净雅致的庭院、郁郁葱葱的石榴树、高深的屋顶,营造了一方净土的氛围。

董氏大宗祠庭院。

祠堂为传统的庭院式砖木结构,两廊三厅两天井。走进中堂,书写 着 “ 三策堂 ” 三个大字的牌匾高悬。据石牌董氏龍狮第三代传承人、董汉堂龍狮团会长董文汉介绍,“董氏宗祠里的‘三策堂’与董氏先祖、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有关。相传当年董仲舒针对水患向圣上献了三个治水良策,因而得到皇帝赐字‘三策’,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功绩而在宗祠内建‘三策堂’”。

“ 三策堂 ” 牌匾。

从中堂再进一厅为祖堂,正中为拜桌,供奉着族人祖先的牌位。两边存放着一些本姓的文物,如龙舟的龙首、舞狮的狮头、龙舟赛的奖杯等。

石牌董氏龍狮第三代传承人、董汉堂龍狮团会长董文汉。

祠堂利用率很高,逢年过节是族人集会举办宗亲活动的场所,平时也是村民街坊饭后碰面闲坐的好去处,一处的走廊还摆放了乒乓球桌,供村民在此打球。

除此之外,这还是石牌董氏龍狮训练基地。当记者来到董氏祠堂已是上午十时许,董汉堂龍狮团成员们早早在此为新狮开光准备着各种器材、仪器等,11时许便一同前往500米开外的道教道观玉虚宫举行新狮开光点睛仪式。

开光点睛

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在前往玉虚宫的路上,“85”后的董文汉会长一边为记者讲述着他与传统文化的故事,一边科普着新狮开光点睛仪式。

在石牌村长大的董文汉,从小便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6岁便开始习武,从小跟着大人们敲锣打鼓舞龙醒狮赛龙舟,让他觉得“热闹非凡、相当好玩”,“以后凡是听到鼓声我都会兴奋起来,总要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董汉堂龍狮团。

11岁那年,在爷爷的陪伴下,董文汉第一次下龙舟。初下龙舟,他便陷入这种乐趣中不能自拔。他开始积极向宗族的长辈们了解传统习俗与其背后的故事,并勇于去尝试包括龙舟、舞龙、醒狮等各式传统习俗。在传统习俗熏陶下,他慢慢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由兴趣变成热爱,每次都积极参与。

董文汉告诉记者,每一项传统习俗背后都有着其丰富的历史故事,也包含着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礼,时刻教导着我们。

以新狮开光点睛而言,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都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这就是\"开光点睛\"。仪式的举行是很严肃的,时辰的选择都要讲究,当天11时便是他根据黄历选的吉时。同时还敬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族人或代表人执行\"点睛\",这包含着我们中国人重礼尊老的传统文化,此次\"点睛\"便由董文汉来执行。

来到玉虚宫后,董文汉与弟子们便开始现场布置仪式,将新狮摆放于供奉神灵的拜桌前,并把黄皮叶(民间认为黄皮叶可以祛除邪气)插在新狮的角旁,并用丝带为它的角装饰一番,叫做\"簪花挂红\"。

位于石牌村内的玉虚宫。

随后,董文汉便开始焚香,向天地敬酒(洒酒)、行鞠躬礼,随即两名弟子戴上狮头进入狮身,紧接着董文汉用黄皮叶为新狮打扫全身,念开光点睛口诀,“醒狮开光,如意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时,鼓乐声四起,鸣鼓杀鸡,滴鸡血于盆中举天以示,点睛之人,手执新笔,以鸡血、朱砂为染料,为新狮开光点睛,神态严肃的气氛达到顶点。据称这是给新狮以吉祥之气、播福之力,就是说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董文汉为新狮开光点睛。

点睛人把执笔的手扬起时,立即,全场欢腾,鼓声雷鸣,锣声大响。瞬间,新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龙腾虎跃,起舞拜礼,随着锣鼓声以后退的方式步出玉虚宫,人们把它舞动起来,便成为百兽,可以辟邪纳福、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

开光点睛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随后,新狮便来到董文汉开设的档口前“采青”。醒狮“采青”,采的就是生菜,生菜谐音“生财”。狮子采了青,再分给街坊,表示把财气、福气分给了大家。

新狮便来到董文汉开设的档口前“采青”。

在欢声笑语中,新狮随着锣鼓声,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行云流水的步伐,引来众多村民街坊驻足观赏,连连叫好.......

驻足观赏村民街坊为新狮“采青”连连叫好.......

在时代巨变的风浪中屹立前行

尽管逢年过节,广州处处都有醒狮、龙舟等活动,但董文汉还是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习俗传承的担忧。

他坦言,报名练习醒狮、龙舟等活动的人数众多,但实际参与练习的人并不多,即便是村里的活动,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全面训练。

董汉堂作为石牌村的一个传统文化培训机构,他除了每个周末在这里培育新一代村民学习舞龙舞狮,还开设了咏春拳培训班。除了本村村民外,住在附近的居民,只要愿意的,都可以参加这里的免费学习舞龙舞狮,参加咏春拳培训班,为的就是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队伍中来。

董文汉每周末在这里培育新一代村民学习舞龙舞狮,还开设了咏春拳培训班。

而如今因为疫情、学生学业繁多、年轻人忙于工作等因素,能来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他认为,这是传统和现代的一个矛盾。“醒狮、龙舟等活动传统性强、讲究较多,而且需要热衷于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中找寻到乐趣。现代生活讲究简单和快节奏,村里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空闲时间让他们又投入高强度的龙舟训练也并不现实。”

他期望,未来民间的传统习俗活动也可以更加职业化一些,同时,应创新方式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学校可以利用电影、动画片等现代化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龙舟、新狮的故事,就像他小时候在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下一样,让孩子们从小可以在这些传统习俗的故事中获取正能量的成长启迪教育。

董文汉(右三)同朋友们与狮头合影。

同时,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持乐观态度。近年来,龙舟、醒狮成为国内外各大舞台重要的比赛项目,国内各大高校也都有各自组织成立的龙舟队、醒狮队,这些现象都让他感受到了龙舟活动对于年轻一代是存在吸引力的,“我真希望这些珍贵的宝物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城市化的沧海桑田中,变与不变总让人感到迷惑,传统迈向现代的步伐也许紧促了许多,但藏在传统习俗活动里的中国故事、宗祠文化、挥之不去的乡愁依然是中国人最引以为傲,最为核心的思想高地,让我们总能在时代巨变的风浪中屹立前行。

CBDTIMES原创报道

采写:林至钦 夏嘉雯

图片:林至钦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醒狮开光,如意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过年舞狮,是广州人的风俗。广州各武馆、民间社团、农村(社区)在新春佳节之际都会出动狮队,踩着威武的锣鼓声,由大头佛引狮,挨家挨户去采青,场面十分热闹。

广州永庆坊的“醒狮”和“采青”表演

广东醒狮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狮头扎作每个步骤都是纯手工打造,竹做骨,纸做皮,油墨添神采,绒毛显神威。经过1300多道工序1周左右的时间,一个栩栩如生的狮头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过,距离它成为一只起舞的雄狮,还有重要的最后一步:开光点睛。

壬寅虎年新春佳节之际,广州天河区董汉堂龍狮团来到石牌村玉虚宫见证了传统的新狮开光点睛仪式。

石牌村董氏宗祠

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石牌村是广州最大、历史最久的城中村之一,位于繁华的天河区中部。

广州天河路商圈

在这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城中村,多个宗祠、厅、庙宇的存在,彰显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石牌村仍保留着大大小小的祠堂公厅和坊厅。

位于石牌村南门、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董氏大宗祠便是其中之一,董氏祠堂形制完整,气宇轩昂,有威严感。干净雅致的庭院、郁郁葱葱的石榴树、高深的屋顶,营造了一方净土的氛围。

董氏大宗祠庭院

祠堂为传统的庭院式砖木结构,两廊三厅两天井。走进中堂,书写 着 “ 三策堂 ” 三个大字的牌匾高悬。据石牌董氏龍狮第三代传承人、董汉堂龍狮团会长董文汉介绍,“董氏宗祠里的‘三策堂’与董氏先祖、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有关。相传当年董仲舒针对水患向圣上献了三个治水良策,因而得到皇帝赐字‘三策’,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功绩而在宗祠内建‘三策堂’”。

“ 三策堂 ” 牌匾

从中堂再进一厅为祖堂,正中为拜桌,供奉着族人祖先的牌位。两边存放着一些本姓的文物,如龙舟的龙首、舞狮的狮头、龙舟赛的奖杯等。

石牌董氏龍狮第三代传承人、董汉堂龍狮团会长董文汉

祠堂利用率很高,逢年过节是族人集会举办宗亲活动的场所,平时也是村民街坊饭后碰面闲坐的好去处,一处的走廊还摆放了乒乓球桌,供村民在此打球。除此之外,这还是石牌董氏龍狮训练基地。

开光点睛

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在石牌村长大的董文汉,从小便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6岁便开始习武,从小跟着大人们敲锣打鼓舞龙醒狮赛龙舟,让他觉得“热闹非凡、相当好玩”,“以后凡是听到鼓声我都会兴奋起来,总要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董汉堂龍狮团

11岁那年,在爷爷的陪伴下,董文汉第一次下龙舟。初下龙舟,他便陷入这种乐趣中不能自拔。他开始积极向宗族的长辈们了解传统习俗与其背后的故事,并勇于去尝试包括龙舟、舞龙、醒狮等各式传统习俗。在传统习俗熏陶下,他慢慢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由兴趣变成热爱,每次都积极参与。

董文汉说到“每一项传统习俗背后都有着其丰富的历史故事,也包含着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礼,时刻教导着我们。”

以新狮开光点睛而言,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都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这就是\"开光点睛\"。仪式的举行是很严肃的,时辰的选择都要讲究,当天11时便是他根据黄历选的吉时。同时还敬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族人或代表人执行\"点睛\",这包含着我们中国人重礼尊老的传统文化,此次\"点睛\"便由董文汉来执行。

来到玉虚宫后,董文汉与弟子们便开始现场布置仪式,将新狮摆放于供奉神灵的拜桌前,并把黄皮叶(民间认为黄皮叶可以祛除邪气)插在新狮的角旁,并用丝带为它的角装饰一番,叫做\"簪花挂红\"。

位于石牌村内的玉虚宫

随后,董文汉便开始焚香,向天地敬酒(洒酒)、行鞠躬礼,随即两名弟子戴上狮头进入狮身,紧接着董文汉用黄皮叶为新狮打扫全身,念开光点睛口诀,“醒狮开光,如意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时,鼓乐声四起,鸣鼓杀鸡,滴鸡血于盆中举天以示,点睛之人,手执新笔,以鸡血、朱砂为染料,为新狮开光点睛,神态严肃的气氛达到顶点。据称这是给新狮以吉祥之气、播福之力,就是说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董文汉为新狮开光点睛

点睛人把执笔的手扬起时,立即,全场欢腾,鼓声雷鸣,锣声大响。瞬间,新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龙腾虎跃,起舞拜礼,随着锣鼓声以后退的方式步出玉虚宫,人们把它舞动起来,便成为百兽,可以辟邪纳福、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

开光点睛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随后,新狮便来到董文汉开设的档口前“采青”。醒狮“采青”,采的就是生菜,生菜谐音“生财”。狮子采了青,再分给街坊,表示把财气、福气分给了大家。

新狮来到档口前“采青”

在欢声笑语中,新狮随着锣鼓声,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行云流水的步伐,引来众多村民街坊驻足观赏,连连叫好.......

村民街坊驻足观赏,为新狮“采青”连连叫好

时代巨变的风浪中屹立前行

尽管逢年过节,广州处处都有醒狮、龙舟等活动,但董文汉还是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习俗传承的担忧。

他坦言,报名练习醒狮、龙舟等活动的人数众多,但实际参与练习的人并不多,即便是村里的活动,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全面训练。

董汉堂作为石牌村的一个传统文化培训机构,他除了每个周末在这里培育新一代村民学习舞龙舞狮,还开设了咏春拳培训班。除了本村村民外,住在附近的居民,只要愿意的,都可以参加这里的免费学习舞龙舞狮,参加咏春拳培训班,为的就是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队伍中来。

董文汉每周末在这里培育新一代村民学习舞龙舞狮,还开设了咏春拳培训班

而如今因为疫情、学生学业繁多、年轻人忙于工作等因素,能来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他认为,这是传统和现代的一个矛盾。“醒狮、龙舟等活动传统性强、讲究较多,而且需要热衷于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中找寻到乐趣。现代生活讲究简单和快节奏,村里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空闲时间让他们又投入高强度的龙舟训练也并不现实。”

他期望,未来民间的传统习俗活动也可以更加职业化一些,同时,应创新方式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学校可以利用电影、动画片等现代化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龙舟、新狮的故事,就像他小时候在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下一样,让孩子们从小可以在这些传统习俗的故事中获取正能量的成长启迪教育。

董文汉(右三)同朋友们与狮头合影

同时,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持乐观态度。近年来,龙舟、醒狮成为国内外各大舞台重要的比赛项目,国内各大高校也都有各自组织成立的龙舟队、醒狮队,这些现象都让他感受到了龙舟活动对于年轻一代是存在吸引力的,“我真希望这些珍贵的宝物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城市化的沧海桑田中,变与不变总让人感到迷惑,传统迈向现代的步伐也许紧促了许多,但藏在传统习俗活动里的中国故事、宗祠文化、挥之不去的乡愁依然是中国人最引以为傲,最为核心的思想高地,让我们总能在时代巨变的风浪中屹立前行。

素材来源:CBDTIMES

出品:天河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广州天河发布

投稿邮箱:gzthfb@163.com

广州闹市里来了一只雄狮!直击石牌村新狮开光点睛

过年舞狮,是广州人的风俗。

广州各武馆、民间社团、农村(社区)在新春佳节之际都会出动狮队,踩着威武的锣鼓声,由大头佛引狮,挨家挨户去采青,场面十分热闹。

2月1日上午,广州永庆坊的醒狮和采青表演。

广东醒狮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狮头扎作每个步骤都是纯手工打造,竹做骨,纸做皮,油墨添神采,绒毛显神威。经过1300多道工序1周左右的时间,一个栩栩如生的狮头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过,距离它成为一只起舞的雄狮,还有重要的最后一步:开光点睛。

壬寅虎年新春佳节之际,南都记者跟随广州天河区董汉堂龍狮团来到石牌村玉虚宫见证了传统的新狮开光点睛仪式。

石牌村董氏宗祠

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石牌村是广州最大、历史最久的城中村之一,位于繁华的天河区中部。

广州天河路商圈。

在这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城中村,多个宗祠、厅、庙宇的存在,彰显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石牌村仍保留着大大小小的祠堂公厅和坊厅。

位于石牌村南门、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董氏大宗祠便是其中之一,董氏祠堂形制完整,气宇轩昂,有威严感。干净雅致的庭院、郁郁葱葱的石榴树、高深的屋顶,营造了一方净土的氛围。

董氏大宗祠庭院。

祠堂为传统的庭院式砖木结构,两廊三厅两天井。走进中堂,书写 着 “ 三策堂 ” 三个大字的牌匾高悬。据石牌董氏龍狮第三代传承人、董汉堂龍狮团会长董文汉介绍,“董氏宗祠里的‘三策堂’与董氏先祖、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有关。相传当年董仲舒针对水患向圣上献了三个治水良策,因而得到皇帝赐字‘三策’,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功绩而在宗祠内建‘三策堂’”。

“ 三策堂 ” 牌匾。

从中堂再进一厅为祖堂,正中为拜桌,供奉着族人祖先的牌位。两边存放着一些本姓的文物,如龙舟的龙首、舞狮的狮头、龙舟赛的奖杯等。

石牌董氏龍狮第三代传承人、董汉堂龍狮团会长董文汉。

祠堂利用率很高,逢年过节是族人集会举办宗亲活动的场所,平时也是村民街坊饭后碰面闲坐的好去处,一处的走廊还摆放了乒乓球桌,供村民在此打球。

除此之外,这还是石牌董氏龍狮训练基地。当记者来到董氏祠堂已是上午十时许,董汉堂龍狮团成员们早早在此为新狮开光准备着各种器材、仪器等,11时许便一同前往500米开外的道教道观玉虚宫举行新狮开光点睛仪式。

开光点睛

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在前往玉虚宫的路上,“85”后的董文汉会长一边为记者讲述着他与传统文化的故事,一边科普着新狮开光点睛仪式。

在石牌村长大的董文汉,从小便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6岁便开始习武,从小跟着大人们敲锣打鼓舞龙醒狮赛龙舟,让他觉得“热闹非凡、相当好玩”,“以后凡是听到鼓声我都会兴奋起来,总要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董汉堂龍狮团。

11岁那年,在爷爷的陪伴下,董文汉第一次下龙舟。初下龙舟,他便陷入这种乐趣中不能自拔。他开始积极向宗族的长辈们了解传统习俗与其背后的故事,并勇于去尝试包括龙舟、舞龙、醒狮等各式传统习俗。在传统习俗熏陶下,他慢慢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由兴趣变成热爱,每次都积极参与。

董文汉告诉记者,每一项传统习俗背后都有着其丰富的历史故事,也包含着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礼,时刻教导着我们。

以新狮开光点睛而言,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都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这就是\"开光点睛\"。仪式的举行是很严肃的,时辰的选择都要讲究,当天11时便是他根据黄历选的吉时。同时还敬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族人或代表人执行\"点睛\",这包含着我们中国人重礼尊老的传统文化,此次\"点睛\"便由董文汉来执行。

来到玉虚宫后,董文汉与弟子们便开始现场布置仪式,将新狮摆放于供奉神灵的拜桌前,并把黄皮叶(民间认为黄皮叶可以祛除邪气)插在新狮的角旁,并用丝带为它的角装饰一番,叫做\"簪花挂红\"。

位于石牌村内的玉虚宫。

随后,董文汉便开始焚香,向天地敬酒(洒酒)、行鞠躬礼,随即两名弟子戴上狮头进入狮身,紧接着董文汉用黄皮叶为新狮打扫全身,念开光点睛口诀,“醒狮开光,如意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时,鼓乐声四起,鸣鼓杀鸡,滴鸡血于盆中举天以示,点睛之人,手执新笔,以鸡血、朱砂为染料,为新狮开光点睛,神态严肃的气氛达到顶点。据称这是给新狮以吉祥之气、播福之力,就是说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董文汉为新狮开光点睛。

点睛人把执笔的手扬起时,立即,全场欢腾,鼓声雷鸣,锣声大响。瞬间,新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龙腾虎跃,起舞拜礼,随着锣鼓声以后退的方式步出玉虚宫,人们把它舞动起来,便成为百兽,可以辟邪纳福、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

开光点睛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随后,新狮便来到董文汉开设的档口前“采青”。醒狮“采青”,采的就是生菜,生菜谐音“生财”。狮子采了青,再分给街坊,表示把财气、福气分给了大家。

新狮便来到董文汉开设的档口前“采青”。

在欢声笑语中,新狮随着锣鼓声,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行云流水的步伐,引来众多村民街坊驻足观赏,连连叫好.......

驻足观赏村民街坊为新狮“采青”连连叫好.......

在时代巨变的风浪中屹立前行

尽管逢年过节,广州处处都有醒狮、龙舟等活动,但董文汉还是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习俗传承的担忧。

他坦言,报名练习醒狮、龙舟等活动的人数众多,但实际参与练习的人并不多,即便是村里的活动,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全面训练。

董汉堂作为石牌村的一个传统文化培训机构,他除了每个周末在这里培育新一代村民学习舞龙舞狮,还开设了咏春拳培训班。除了本村村民外,住在附近的居民,只要愿意的,都可以参加这里的免费学习舞龙舞狮,参加咏春拳培训班,为的就是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队伍中来。

董文汉每周末在这里培育新一代村民学习舞龙舞狮,还开设了咏春拳培训班。

而如今因为疫情、学生学业繁多、年轻人忙于工作等因素,能来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他认为,这是传统和现代的一个矛盾。“醒狮、龙舟等活动传统性强、讲究较多,而且需要热衷于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中找寻到乐趣。现代生活讲究简单和快节奏,村里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空闲时间让他们又投入高强度的龙舟训练也并不现实。”

他期望,未来民间的传统习俗活动也可以更加职业化一些,同时,应创新方式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学校可以利用电影、动画片等现代化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龙舟、新狮的故事,就像他小时候在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下一样,让孩子们从小可以在这些传统习俗的故事中获取正能量的成长启迪教育。

董文汉(右三)同朋友们与狮头合影。

同时,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持乐观态度。近年来,龙舟、醒狮成为国内外各大舞台重要的比赛项目,国内各大高校也都有各自组织成立的龙舟队、醒狮队,这些现象都让他感受到了龙舟活动对于年轻一代是存在吸引力的,“我真希望这些珍贵的宝物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城市化的沧海桑田中,变与不变总让人感到迷惑,传统迈向现代的步伐也许紧促了许多,但藏在传统习俗活动里的中国故事、宗祠文化、挥之不去的乡愁依然是中国人最引以为傲,最为核心的思想高地,让我们总能在时代巨变的风浪中屹立前行。

CBDTIMES原创报道

采写:林至钦 夏嘉雯

图片:林至钦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