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辛丑牛年话牛(二)“丑牛”不丑
神话传说中,“创世纪”最精辟的概括是6个字:子丑寅,天地人。开天、辟地、造人3件大事中,牛以生肖丑的身份完成了第二件。清人刘献廷《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称:“天开于子…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鼠开天,牛辟地。天地开辟,方有人、方有万物。+二生肖中,虽说“丑属牛”,可牛非但不“丑”,反倒真“牛"!
农耕社会,辟地之牛,国之本也。牛与农业文明关系密,具有象征意义。考古发现证明,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今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就已开始将野生水牛驯化为家畜。《周易》中有“王亥丧牛羊于有易”句,说的是殷先王亥客于有易之国,有易之君夺其牛羊的故事。《山海经》中讲到周人祖先叔均发明了牛耕,而甲骨文中“犁”字的出现则说明驯养、牛耕不会晚于殷商以后。还有梁朝顾野王《玉篇》讲到“黄帝服牛乘马”,孔夫子乘牛车周游列国等,都说明牛早早就成了社会的一员。
由于在农业文明中作用巨大,故而牛与文字的关系尤为密切。据称《汉语大字典》收有牛字旁的字280多个,有些字并不是非用牛字旁不可,如:可放牧的牲畜不少,而“牧"字从牛;可圈养的畜类很多,而作栏圈的“牢”字从牛;可牵来牵去的牲口也多,而“牵”字也从牛。
至于各地的牛故事、牛传说等,更是俯拾皆是----
金牛--《太平御览》引《幽明录》:“淮南牛渚津,水极深,无可算计。人见一金牛,形甚瑰壮,以金为鏁(同‘锁’)绊。"《太平御览》引刘欣期《交州记》:“居凤山,去郡四里。夷人从太守裴庠求市此山,云出金,即不许。寻有一妪行田,见金牛出食,斫得鼻鎭,长丈余。后人往往见牛夜出,其色光耀数十里。”
潜牛--北魏道元《水经注,叶榆河》:“(勾漏)县江中有潜牛,形似水牛,上岸斗,角软,还入江水,角坚复出。”
變牛--《山海经·中次九经》:“珉山……其兽多屏象,多夔牛。"郭注:“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夔牛。晋太兴元年此牛出上精部,人弩射杀之,得三十八担肉…
青牛--道家谓仙人坐骑,《古小说钩沈》辑《列异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晋·葛洪神仙传》。卷十:“封君达,陇酉人。幼学道,入鸡兽山采药,百余年还乡里,如二十许人。常驾一青牛,人莫知其名号,因号青牛道士。
花蹄牛--《洞冥记》卷二:"元时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帝使禁铜石以起望仙宫,速在石上,皆如花形.”
“黄毛菩萨”--《清异录》载:"有田老不喜杀牛,曰:"天下人吃用,皆从此黄毛菩萨身上发生。”
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
牛酒--牛和酒,古代常用作货赐、慰劳或馈赠之物,如《国策·齐策六》:“乃赐单(田单)牛酒,嘉其行。”
另有铁牛山、铁牛庙、企牛道、黄牛神、黄牛庙、铜牛山及牛王节、牛魂节、牛忌日等,不一而足。
诗言志,歌抒怀。古人常以脉牛明志抒情--
柳宗元《牛赋》,先是为其"画像":“牛之为物,魅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胆";接着述其辛勤:"抵触隆曦,日拼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委"陷泥厭块,常在草野";最后赞其“利满天下,皮角见用",浑身上下都是宝,“物无逾者。”
唐代元结《将牛何处去》:“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
明代李东阳《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山苍茫,水清浅。”牛是田园的一抹亮色,带给人们劳作的欢乐。
李白《田园言怀》:"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宦海浮沉,功名梦幻,不如率牛饮水。
“耕犁千亩实干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辟赢病卧夕阳。”
白居易以诗表达对执政者的讽喻和规劝--《新乐府·官牛》:"官牛官牛驾官车,沪水岸边驱载沙…载向五门官道西,绿槐荫下,铺沙堤。昨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右丞相,马蹄踏沙虽净洁,牛领牵车欲流血……."右丞相”即宰相。唐制,新宰相上任,地方官得派人给他用沙铺路,以防“泥涂污马蹄”。
牛是人类的朋友,有关牛的民俗和典故干年流传,其内容或劝农,或励志,甚或为国冲锋陷阵,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泥牛报春。《礼记·月令》载,我国周代习俗,每至冬末,官府祭鬼,用泥土做牛,送走寒气迎来新春。以后此俗改在每年的立春日举行,于是土牛又叫做春牛。泥牛报春,象征美好。
打春劝农。立春俗称“打春”,其要义在劝农:辛勤耕耘,不误农时,祈盼丰收。陕西凤翔年画《春牛图》上的文字颇具代表性:“今日打了春,万象一齐新。出门大吉利,买卖发万金。做官升禄位,庄农十分收。六畜多兴旺,全家福禄生。”
立春鞭牛。立春日鞭春牛,是重要的官办岁事。朝廷根据干支、五行、阴阳决定春牛的颜色、形制,各级官吏据图制成土牛。立春日,府县官员当众用彩鞭击打土牛,以示“劝农”。接着众人围上去,你一鞭他一鞭,只打得春牛碎成土疙瘩。然后一拥而上,争抢士牛碎士带回,以讨除病免灾、一年的吉利。
铁牛镇水。四川都江堰李冰父子治水,名垂青史。《太平广记》引《成都记》:“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蚊,己为牛形。”另据传说,李冰父子将蚊龙赶上岸,设计将其擒获,锁在离堆脚下伏龙潭底的铁柱子上。化牛斗蛟,铁锁蛟龙,二者合一,遂有铁牛镇水之说。
铁牛负河。古陕州府治河南三门峡一带,有铁牛庙,封铁牛为顺治王。铁牛头在河之南,尾在河之北,相传为禹用来镇河的遗物。苏轼《次韵子由送陈伺知陕州》写道:“谁能如铁牛,横身负黄河。”
太庙牺牛。《庄子·列御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牺牛”即用作“牺牲”之牛,后世以此典表达不愿为官,甘于隐居之意。
卖剑买牛。《汉书·龚遂传》:“(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楼”“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宋·黄庭坚有诗曰:“佩刀买犊剑买牛,作民父母今得职。”
牛衣对泣。牛衣,用乱麻编织给牛御寒用的裹体物。班固《汉书·王章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诀,涕泣,其妻呵怒之。”"阿怒”即鼓励其不要绝望,努力调养身体,发奋读书。受妻激励,王章终于功成名就,官至京兆尹。清代顾贞观以词代信作《金缕曲》两首,有“泪痕莫滴牛衣透"句。
弦高贩牛。《晏子春秋》载,公元前627年,郑国的弦高贩牛路上,遇见一支秦国军队。得知秦军要去袭击自己的祖国时,他急中生智,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信,一面自称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主帅以为偷袭阴谋败露,遂班师而回。
火牛阵。战国末年,乐毅率燕军一连攻下齐国70座城池,只剩营邑和即墨两城。危机时刻,齐将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派骑劫取代乐毅,猛烈攻打二城。田单尽征城中黄牛千头,给其披大红的绸衣,画上五颜六色的龙纹,特角绑上利刃,尾巴系浸油草把,趁深夜锣鼓齐鸣,点燃牛尾巴上的草把,纵入敌阵。五千齐兵乘势而上,斩杀燕军主将骑劫,并一鼓作气,收复失地。
牛与邮,一是辟地之动物,一是“传命”之房舍,二者看似“风马牛”,实则早就是“近邻"。何以见得?这得从古代祭祀说起。《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古代,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是一种很神圣的仪式,既有专门的场所,又有专门的祭酒(尊长省)、祭爵(以酒酒地,泛指祭奠)、祭门(宗庙之门)、祭器(祭祀用的器具)、祭主(主持祭祀之人)以及“牺牲”(供祭祀用的牲畜)、贡品等。
据专家考证,“邮"字最早见于《礼记·郊特牲》中“飨农,及邮表暖”一语,大意是,祭祀农神要以禽兽做祭品,到被称作“邮表驟”的地方去。“邮表暖”是什么?孙希旦《礼记集解》:"邮,田间庐會也。表,田间道路,,疆界相连暖也。邮表啜,谓始创庐舍,可表道路,分疆界,以利人者也。”
这样,“邮”为祭祀所用的"庐舍",牛乃祭祀用的“牺牲”。每逢祭祀之日,牺牲、贡品源源奉上,官家之“命”时不时地“传"来,牛与“邮自然有了“交集”。
虽同为“牺牲”,但牛的等级最高。据《曲礼》:“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牺牛是指纯色的牛,只有祭天子才可以使用。
沧海桑田,“邮"由庐舍发展为驿站后,不再有祭祀的功能,但由于“牛”字入地名司空见惯,于是,带“牛”字的驿站成为牛与“邮"的又一“交集"方式。
驿站,“传命”是其主要职责,同时它还是过往官员及文人墨客的住宿休態之地,也是他们萌发诗情、抒发客思的场所,“驿壁题诗”便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白居易的"每逢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烈。
其一,金牛驿。今陕西省宁强县北大安驿,唐代称金牛驿,古有"金牛开道"之说。“金牛道”或称金牛路,为栈道名。相传秦惠王伐蜀,刻石牛五头,把黄金塞在牛屁股中。蜀王以为石牛能屙金,便派兵千人和五丁力士将牛拖回,而成道路。
其二,牛尾驿。未代在四川大足境内,今为永川之太平乡,宋·郑国华题昌州牛尾驿》:“地尾道中退朝客,雕按宝马黄金勒。谁怜远使足驰驱,夜半孤村牛尾驿。”宋,何熙志《续题郑国华昌州牛尾驿》:“十年去国真悠悠,概今便可行归休。平生意气着牛后,去踏金整顶上游。"牛后",即宁做鸡头不为牛后之意。
其三,牛群头站。元·周伯琦《牛群头站》:“岭西通驿传,山尽见邮享。万灶阅阁聚,千锁锻骑营。市桥风策策,野垠雾冥冥。雄略卑秦陇,孤兵笑广音。”元,胡助《宿牛群头站》:“苏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后苗隧菇,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牛群头站,元代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蔬旗东闪电河北岸)驿道上的驿站之一,蒙古语称“失八儿秃",意为"有泥淳”,在今河北沽源县南10余里处。
其四,石牛驿。在今福建省宁化县西南,宋端平年间置,以旁有石牛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撤。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周亮工有《石牛驿》诗:"余风犹可见,谁使尽逋亡。古驿干山雨,残灯独客筋。声枯鹤味树,影黑虎夔墙。破被三更梦,真能返故乡。”
其五,牛山驿。辽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东三沟附近。元代诗人耶律铸曾官至中书左丞相,有《晓发牛山驿》诗:"山灵护野烟霞静,风伯清尘草树香。鹅背洒仙和醉梦,不知延入五云乡。”五云乡者,即仙人居住之地也。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书信百花丛中,看似无牛,实则不然。“千里牛"信使无端被害:
《古小说钩沈》《祖台之志怪》中有一则故事,其大意就是:"镇头”苟晞,收受珍噬美味,想孝敬京师亲贵,派一般车马需两天(信宿:连宿两夜)怕不保鲜,逐高价招募好牛递送。有人进“干里”牛一头。苟晞遂用结实的车子,派优秀的歌手,装美食并亲笔信赴京。这牛果然神奇,朝发、午至、晚归,“日行千里"名不虚传。可恶苟跨那既,不子“厚赏”也便罢了,反倒将世上唯一之“千里牛信使”杀死!这比卸磨杀驴更恶劣百倍!
邹阳狱中上书论“牛":
邹阳,西汉时齐人,曾在吴王刘涣门下做门客。觉察到吴王有谋反之意,上书劝阻不听,即弃吴投梁孝王刘武门下。谁知梁王有争继王位之野心,曾密谋刺杀袁盎,邹阳反对,于是遭梁王门下的忌恨挑拨,被投入监狱,准备处死。于是,邹阳写下《狱中上梁王书》。该书词采绚丽,气势奔放,抒发了抱忠而被囚的不平,表达了至死不屈的气节。书不太长,却两次提到"牛"——
宁戚饭牛。邹阳强调,要想做到“忠无不报,信不见疑”,就必须君臣相知,特别是君主要了解臣子。
牛骧同皂。邹阳强调的是尊重人才、爱护人才这样一种治国理念。
司马迁隐忍发馈自比为“牛":
司马迁,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因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替其解解,触怒武帝,被关入大牢,处以死刑。因无钱自赎,只好接受宫刑在其好友任安下狱后,司马迁写有《报任安书其中两次提到“牛"——
一是书的抬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走”是谦静,谦称自己是像牛马一样供驱使的仆人,大体反映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隐忍苟活、郁饱恢邀的心情。
二是司马迁写自己在面对生与死时的思想斗争:祖上没有获得过丹书铁券那样的免死金牌,在皇上眼里无足轻重,又为世俗所不肖,"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蚁软何以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而恰恰就是这微不足道,反倒坚定了他活下去的信念,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完成了巨著《史记》,而在“九牛亡一毛之后,司马迁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警世名言,千古流传。
王献之急中生智画"牛":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大书法家,并称二王。
父亲的悉心传授和指导,为王献之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其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中秋帖》被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图7)。关于书法,《王献之传》有“乌驳将牛"一则趣闻:“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将牛,甚妙。”驳,斑驳;特牛,母牛。晋明帝女婿、当朝大臣桓溢曾让王献之题写扇面。一不留神把墨笔掉在扇面上,献之急中生智,乘势画了头黑色花斑的母牛,似神来之笔,妙不可言。这里似乎有牛无信,但您别忘了,那扇主人框温在书信史上可有一号--《资治通鉴》中“空函达书"的收信人。
郑板桥正本清源说“牛":
牛郎织女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主角是牛郎织女,而牛郎家的一头老牛可谓是这幕大戏的幕后“导演”。你看:天上七姐妹,下到温泉洗澡,老牛突然开口,要牛郎趁机把织女的衣服藏起来,于是“盗衣结缘”;而当天帝派天神把织女捉回天庭问罪、牛郎束手无策之际,还是老牛说话:自己死后,让牛即把皮剩下来,穿在身上即能上到天界寻妻,这才有了“鹊桥相会”。
农历七月初七为传统的“乞巧节",明·罗顾《物原》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等七孔针,陈瓜果于亭,以乞巧。"后来,七夕活动名目繁多,参拜织女是一大项,另有投针验巧、曝晒衣被、曝书、沐浴更衣、祭拜魁星.都不失“勤劳"本色。
乾隆九年(1744),郑板桥在给舍弟郑墨的信中提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他进而有感而发:"尝笑唐人《七外》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泰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从名字到故事,主旨讲的是年年劳痒,务本勤民,郑板桥正本清源,振背发聩。而这些年来,有媒体竟将七夕炒作为"情人节"。倘板桥先生在世,还不气歪了鼻子!
子去丑来腾饰绣,鼠归牛到尽辉煌。回望鼠年战“疫”,举国上下,牛刀割鸡。放眼来年,牛奋四蹄,擒虎屙金,必定人寿年丰!
原文作者:仇润喜
文章来源:集邮博览
整理编辑:义门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