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虚岁29岁是哪年出生的(29岁是哪年出生的)

虚岁29岁是哪年出生的(29岁是哪年出生的)

数学天才陈景润,47岁娶29岁女军医,唯一儿子如今过得怎么样?

【编者按:本文为头条原创独家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理性思维卓绝的天才人物,也会有感性的时刻吗?”

答案是,当然有!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天才仿佛距离人间烟火十分遥远。尤其是每天面对枯燥、冗杂的计算公式的数学、物理类天才,人们很难想象他们谈情说爱、沉溺幸福的模样。

其实这是人们对天才的误解!

图源网络

任何天才也都是会被七情六欲所困、为柴米油盐所烦恼的凡夫俗子。同样的,任何天才也都有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向往着不期而遇的美好爱情。

就连能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天才陈景润也不例外。

他也有属于自己的一见倾心的感性时刻,同时,儿子也“子承父业”,但是在光环的背后,却是父子俩不为人知的艰辛!

一、天才亦凡人——数学家陈景润的平凡爱情生活

1966年5月,《科学记录》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哥德巴赫猜想“1+2”的论文简报,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该论文将200多年未能解决的数论世界难题,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这篇论文的作者,正是被誉为“数学天才”、年仅33岁的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

短短七年之后,陈景润又将“1+2”的详细证明方法公布于《中国科学》杂志,顿时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国外数学家们一致同意,将这套数论定理命名为“陈氏定理”,甚至还有知名数学家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亲自写信给陈景润称赞道:“你移动了群山!”

至此之后,陈景润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科学工作者,逐渐成为举世瞩目的名人,也成了国内家喻户晓的学习榜样。

图源网络

可是就是这样的他,依然是蜷缩在6平米阴暗潮湿寒冷的小屋里,耗尽了六麻袋的稿纸,一笔一划推演着世界顶级的数论理论的。

由于长期居住在简陋的环境里,以及粗劣饮食和不规则的饮食习惯,加上夜以继日工作的积劳成疾,硬是把一个不过四十几岁的陈景润拖到了病床上。

但或许是因祸得福,正由于这次生病住院,才让他与姗姗来迟的爱情相遇。

图源网络

1977年,陈景润因病住进北京的309医院治疗,恰逢军医由昆从武汉军区前来进修,被院方领导指定为陈景润病房的值班医生。

两人一碰面,陈景润就被由昆深深地吸引了。

可是身为理科直男的陈景润并不懂得如何和女士打交道,每次接触都只是颇为激动地说这说那,毫无重点。

由昆尽管内心早就非常崇拜这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可她作为医生,不可能把患者的聊天误会成表达爱意。

陈景润

就这样,也不知两人稀里糊涂的相处了多久,直到陈景润鼓足了勇气问由昆:“有没有成家?有没有男朋友?”

由昆这才意识到陈景润对自己的异样。那个年代的人表达感情很腼腆,她随即回了一句:“没有,还早着呢!”

这句意味微妙的回答让陈景润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对方还是单身,担忧的是他和由昆相差18岁,对方未必会考虑自己。

陈景润

但犹如少年情窦初开的陈景润,又怎么会轻言放弃。于是他借口和由昆一起学习外语的机会,再次向对方表白。

这一回,陈景润用英语直接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

他还担心初学外语的由昆听不懂,特意加了句“错误”的汉语翻译“要是我们能在一起就好了”。

陈景润不知道的是,由昆内心对他其实是颇有好感的,但其一直犹豫,也是因为年龄差的问题。

陈景润与由昆

如果非要说其他的不确定,那就是由昆内心还存在着一点小小的不自信:“那么多人崇拜的大数学家,照理说不乏追求者,他怎么会就看上我了呢?”

由昆自然不明白一个理科直男的痴心痴情,但好在她有一个通情达理的父亲。

由昆写信向父亲述说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而这位富有人生智慧的长者回复教导女儿说: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陈景润

有了家人的信任和支持,由昆也不再停留于感情的暧昧阶段,大胆的向陈景润坦言自己的优缺点,表示只要对方不改变心意,自己也乐意和他开始一段恋情。

陈景润得到由昆的肯定答复后,也欣喜若狂,不自觉的冒出憋了很久的想法:“如果你不同意,我这辈子就不结婚了。”

明明一句“非你莫娶”的感人告白,却让钢铁直男陈景润说出了大义凛然的味道,这或许就是理科男的爱情吧。

图源网络

1980年,陈景润和由昆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他们相守相伴的16年婚姻。那年陈景润47岁、由昆29岁。

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

陈景润原本打算让孩子随母姓,以示对由昆的重视。但由昆却更为尊重丈夫,坚持让孩子姓陈。

图源网络

最后双方大家庭共同决定,两姓合一,取名陈由伟。

天才之子由此诞生!但是,却没有如世人所料,走上天才一般预定的道路!

二、父亲光环下的天才之子

作为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自从懂事起,就能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压力的缘由之一来自周围人寄予的厚望:既然身为数学天才之子,那必然是继承了超乎常人的数学天赋,数学成绩一定要非常突出才说得过去。

陈景润

而压力的缘由之二来自于自己必须谨小慎微:大数学家的儿子,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周围人的关注话题之中。自己稍有行差踏错,一家人都可能遭人诟病。

压力之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

而陈由伟也是如此,并不愿意自己的人生被父亲的名声所束缚。

尽管他知道,父亲陈景润非常希望自己能够致力于数学研究事业,但还是想选择走一条自己喜欢的人生路。

图源网络

逆反心理始终左右着陈由伟的选择。

小的时候,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学习。到了读大学的时候,他又选择了商贸专业攻读。

从小到大,陈由伟似乎都在刻意回避着数学。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的奇妙,天赋传承并不是陈由伟想回避就能够轻松回避的。

在陈由伟结束了大学商科学业,远赴大洋彼岸攻读硕士的时候,他的思想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

以前,陈由伟走到哪里,所有人都会说他就是陈景润的儿子。现在身处外国,没人知道自己谁,也无人提及他是谁的儿子。

图源网络

世俗压力消失之后,陈由伟反而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热爱:他其实非常喜爱数学。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谆谆教导的就是数学。

过去只是因为陈景润这座山峰实在太高,他在父亲的成就面前实在有些自卑,从而没有信心勇敢的攀登数学高峰。

即使父亲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但在心里,“陈景润的里程碑”依旧是难以企及的高度。

现在,陈由伟只是是一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

父亲便只是他心中的父亲,数学便只是他喜欢的学问,而不再是难以企及、必须较量的“对手”,也不再是必须验证、非得取得成就的功名。

图源网络

因此,陈由伟做了一个决定,放下原先的商贸专业,转而攻读数学专业。

当陈由伟在电话里把这个决定告诉母亲由昆的时候,由昆还是有些疑惑,犹豫着向儿子确认:“为什么突然学数学?难道是因为你爸爸的影响吗?”

陈由伟却已经能够坦然回答:“不是,仅仅是因为我自己喜爱上了数学本身!”

听到儿子的答复,由昆便不再说什么了。

对于一个见证了数学家人生历程的妻子,一个陪伴了天才之子成长历程的母亲。她太了解他们口中的对数学的“热爱”是什么了。

陈由伟

由昆和陈景润一样,充分支持儿子自己的人生选择。而且,他们和许多执迷的父母不同,知道对子女最好的爱,是让孩子拥有自己向往的人生,而不是把子女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半路改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陈由伟还是克服了“开头难”。因为对于领会了数理乐趣的人来说,数学绝对不是单调的刷题和繁杂的计算。

虽然也很辛苦,可是陈由伟依然凭着自己的天分和执着,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就这种学习能力而言,陈由伟并不逊色于自己的父亲。

当然,他登顶数学殿堂的道路,都有着父亲的影子!

三、天才陈景润的育儿方式和理念

陈景润说过这么一句名言:“真正的尖子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模式!”

确实如此,真正的教育并非教会孩子把标准答案背得一字不差,或者按照固定公式一丝不苟的计算,而是帮助孩子开启自己的思维认知模式。

陈景润

陈由伟一直记得父亲第一次为自己开的数学课“小灶”,就是考考他从1加到10等于多少?

起初,陈由伟的方法很踏实,就是依次慢慢算下去。后来陈景润教他,不妨把数字0也排进去,然后再首尾相加,这个方法可能更有趣、更快捷。

陈由伟依照父亲所说,用0+10、1+9、2+8、3+7、4+6,最后余下中间的5,和前面的所有得数相加。

很快,陈由伟就发现,父亲的方法不但算出答案耗时较少,而且远比教科书上的方法好玩得多。

也许就从那时候起,陈由伟就知道数学并不是简单枯燥的计算,而是理解世间万物、精准定位的方法之一。

陈由伟

学习也不仅仅是书上一板一眼的教条,而是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方式,有无数不可思议的角度。

除了启发陈由伟的学习潜力,陈景润在儿子面前不会摆大数学家的谱,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

童年的陈由伟一点不缺少同龄小男孩身上应有的闹腾,有时候连母亲由昆都按耐不住想教训他。

唯独陈景润不但不教训,反而相当纵容陈由伟的“拆家”行为。无论是陈由伟自己的小玩具、文体工具,还是家里的闹钟、收音机等,陈景润都任由儿子拆。

但每次陈景润都会监督陈由伟,将拆了的东西再装回去。如果他自己装不回去,陈景润就会亲自动手和儿子一起安装。

图源网络

实用的小知识、小技巧,包括一定的责任心、是非观,就是在父子俩的一拆一装中潜移默化的完成了。

关于人生选择方面,陈景润教会陈由伟的只有两个字,自主。

不单是陈由伟不想复刻陈景润的人生路,陈景润自己也绝没有让陈由伟“子承父业”的意图。

父母对孩子有一定期望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有些父母会刻意引导孩子完成父母未竟的心愿,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这些行为里绝不能带有“强制”二字。

现实中,越是对自己人生不满意的父母,越是会强制孩子去弥补他们人生中的缺憾。

陈景润

而像陈景润这样,懂得自我实践的父母,反而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全盘接受他的衣钵。

陈由伟很小的时候,会在墙上乱涂乱画。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这种行为难免会给家里带来经济损失。

母亲由昆想到的是,必须要教训一下,让熊孩子长个记性。

而父亲陈景润想到的是,在墙上专门贴一角白纸,告诉孩子只需在这里就可以尽情画画,并观察孩子有没有绘画天分。

陈由伟与母亲由昆

陈由伟长大后,由于逆反心理作祟,再加上迷上了音乐,坚持要学习音乐。

周围人都觉得诧异,认为数学家的儿子必然有数学天分和学习优势,必然要刻苦钻研数学,必然要争取超越自己的父亲。

可是陈景润却用言行告诉儿子:我尊重你!父亲相信你有能力做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就是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却由于身患疾病,在1996年早早的离开了他的亲人,享年63岁。

陈景润

彼时,陈由伟还是一个15岁的懵懂少年。

如今可见,陈由伟并没有辜负父亲的培养,不仅学有所成,而且还是一个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青年。

2021年,创业有成的陈由伟,以美亚柏科北京总部副总经理的身份,在“智慧大讲堂”上讲述了自己的两个情结。

陈由伟

一个是用科技改变世界,另一个是保家卫国、捍卫正义。

在学术贡献上,陈由伟可能始终无法达到父亲陈景润的高度。但在社会贡献上,陈由伟可能并不输给任何人。

比起天才的赞誉,做一个有爱的凡人,并不逊色。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24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会和历史巧合在一起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毛主席年少时便负有才名,胸怀天下。

《商鞅徙木立信论》是我们能读到的毛泽东最早的文稿,写下这篇文章时,毛主席只有19岁。虽然这篇文章只有短短500多字,却得到了他当时的国文老师柳潜先生的称赞。

柳潜大赞毛泽东为:

“伟大之器,假以时日,必有一番作为。”

1913年-1918年,毛泽东又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就读期间,24岁的他写下了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不是柳潜先生所期待的关于社会立论的鸿篇巨制,但它的署名却暗含了往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也隐藏了一个和毛泽东一生都十分有缘的数字。

那么,这篇文章的署名是如何神奇地与中国历史轨迹相重合的?这个名字又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缘分呢?

这一切还要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之路说起。

“二十八画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毛泽东的母校,1913至1918年,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5年师范生的生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毛泽东强健体魄,汲取知识,完成了从寻求革命真理到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年轻的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院就是风云人物,在这里,他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便是——

“猴子石缴枪”事件

1917年“护法运动”打响,北洋军政府段祺瑞派傅良佐前往湖南镇压护法运动,后被桂系军队谭浩明打败,傅良佐带着他的残兵败卒逃出长沙。

这时,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接到消息:

“驰援傅良佐的北洋军,闻知傅良佐已败走湖北也无心恋战,准备撤往长沙,已经到了距第一师范不远的猴子石一带。”

校长孔昭绶决定率领全校近一千多名师生员工,集体到城东五里的阿弥岭暂时躲避,而毛泽东则在详细分析敌我双方情况之后,对校长说:

“我愿意组织学生志愿军,设伏截击溃兵,收缴他们的枪械,保护学校的安全。”

孔昭绶与其他老师紧急磋商之后,认为毛泽东的建议可行,便授权毛泽东全权指挥学生志愿军。

青年毛泽东受命后,立即会同孔校长作出决定:抽调配有枪支的学生志愿军100名左右,做好出发准备;紧急动员全校师生把桌椅板凳都搬出来堵住学校所有门,形成多道屏障,准备迎战。

接着,他又带着学校的公函到南区警察分局,联络警察统一行动。这样,全校师生、抽调的学生志愿军和一些警察,都统一归毛泽东指挥,他成了“三军”的统帅。

兵不厌诈,毛泽东决定想办法装作武器充足,吓退敌人。

时将黄昏,孔昭绶和毛泽东率领荷枪实弹的学生志愿军,带着爆竹和煤油桶,潜伏在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对溃兵形成居高临下的包围之势。同时,让警察扼守在学校后面的妙高峰上。

这时,溃兵心惊胆颤地向北移动,企图进城。待到距伏击区不远的地方时,警察和学生军在山头上一齐开枪射击,同时一边鸣放装在煤油桶里的爆竹,一面齐声高喊:

“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不杀!”

霎时间,枪“炮”齐鸣,喊声震天,犹如千军万马横扫过来。北洋军本是惊弓之鸟,经此突然袭击队伍顷刻瓦解,士兵东躲西藏,溃不成军,约有3000余人当场缴械投降。就这样,长沙城免除了一场兵祸。

毛泽东果断勇敢、智取溃兵的事,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都夸他“浑身是胆”。

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毛泽东自己也感到很满意,自己不仅受到了实战的锻炼和考验,还初尝了统率士卒、纵横驰骋和谋定后动、挥洒自如的滋味,使他对战争的艺术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很久以后,毛主席还在闲谈中提到,“他搞军事,那才是第一次呢!”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期间,毛泽东还号召大家在寝室里要有“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学生们回到寝室,谈的都是家国情怀和政治形势。

1925年,已经毕业7年的毛泽东途径长沙,面对湘江美丽如画的秋景,写下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句。想必,当年在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的青春热血一定给毛泽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毛泽东与众不同的还有他自选的

“澡堂”

。当时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面那口水井,一年四季都是他的“洗浴场”。哪怕是寒冬,毛泽东也坚持洗冷水浴,用浸了井水的毛巾搓澡,搓到身上发红,再用一桶水浇下,神清气爽。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

这篇寓意深刻的论文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署名为

“二十八画生”

,因为“毛泽东”的繁体字写法加起来刚好是28个笔画。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还提到了冷水浴、风浴、日光浴等多种强健体魄的保养方法。他在文章中提出:

“要德育、智育、体育并重,其中体育为前两者的基础。”

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方法,显然与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的种种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

《体育之研究》受到了《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格外关注,但却没有人能想到,这个

“二十八画生”

的署名,几乎预示了未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而

“二十八”

这个数字,也将一直映照着毛泽东的人生轨迹。

平均年龄“28岁”

1921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共一大在上海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除长沙的毛泽东和何叔衡,还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广州的陈公博,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会议,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他们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

代表们到齐以后,就在住处开了预备会。

会议正式开幕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首先发表了热情的讲话。随后,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

7月24日,各地代表报告了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

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了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

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然而,会议刚开始几分钟便被迫中断。

原来,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到了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法租界巡捕房的华人探长。之前,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一直被作为“赤色分子”严密监视。

拥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他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

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

幸运的是,由于大家已提前做好准备,当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时,并未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便撤走了。

虽然这次冲击没有带来重大损失,但中共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

有人说:

“不如到杭州开会。”

很快遭到反驳:

“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

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说:

“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

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当。

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中共一大重新开幕,并在这条画舫上完成了此前剩下的所有议程。

中共一大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率领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中共一大作为这漫漫长征路的起点,又与

“二十八”

这一数字紧紧勾连在了一起。

当时参加会议的各位代表,虽然人数不多,但平均年龄却刚好是28岁。

这批年轻人成立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早期筹备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成立到胜利,用了“28年”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随后蒋介石便悍然发动内战。经过辽沈、淮海战役后,平津战役成为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最后一盘关键之棋。

当时,傅作义任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司令。然而,傅作义和蒋介石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对华北作战有不同的考虑。

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

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所以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

毛泽东抓住傅作义的这两条心理,决定堵住这两条后撤之路,围困傅作义。

东北解放后,傅作义面对的是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是惊弓之鸟。是撤是守,蒋介石、傅作义又各有打算,作战意志并不坚定。虽然他们的主张不同,但都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我军的力量估计不足。

因此,傅作义集团采取了暂时固守平津,确保海口,以观战局变化的方针。

平津战役开始以后,解放军首先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截断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将这只“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然后,按照毛泽东确立的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攻击次序,逐一歼灭被围困在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的敌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

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25万人陷于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同傅作义谈判,争取和平接管北平。

最终,傅作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的解放,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人民解放军总部也随之迁到北平。

临行前,毛泽东既幽默风趣又意味深长地对随行同志说: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周恩来也说:

“我们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主席、周总理这些话,就是重新喻示全党同志要经得起胜利的考验,告诫全党不能陷入“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律”中,其意义是何等重大,深远。

又过了6个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刚好是28年。“28”这一神奇的数字,再一次预示了历史。

1921年召开中共一大时,全国党员不过50余人。短短28年过去,中国共产党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其成长之迅速,与毛主席的领导是分不开的。

青年毛泽东在给自己取

“二十八画生”

这一笔名时,绝不会想到,这个名字竟然在日后会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如此巧妙地契合在一起。历史再一次证明,毛泽东的确是中国,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注定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上镌刻上名字。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