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1711年属什么生肖(1711年)

1711年属什么生肖(1711年)

1711年,57岁的康熙突然点名要51岁的德妃侍寝,太监宫女集体傻眼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德妃,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戏剧性。在雍正皇帝继位后,德妃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的起因,却源自于康熙皇帝的一次意外决定。

德妃,原名乌雅·玛琭,她的出生并不是太高贵,父亲是包衣,官至护军参领,祖父则是宫里御膳房总管额森。乌雅氏年轻的时候参与了选秀,进入宫中成为宫女,直到后来与康熙有了交集。康熙对她格外宠爱,频频召见她侍寝,这一段感情渐渐演化成了一段深刻的缘分。

然而,在满清的传统中,位份较低的嫔妃所生的皇子通常要交给位份更高的嫔妃抚养。乌雅氏虽然被封为德嫔,但将她所生的四阿哥胤禛抚养权交给了贵妃佟佳氏。佟佳氏,不仅是康熙的贵妃,还是他的表妹,因此对胤禛的抚养极为用心。

乌雅氏后来又生下了六阿哥胤祚,康熙再次提高了她的位份,封她为德妃。这个新的身份使得乌雅氏有了抚养自己儿子的机会。然而,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孩子们中的许多夭折,只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幸运地成年。

四阿哥胤禛自小被佟佳氏抚养,因此他一直以为自己的亲母是佟佳氏,直到年近11岁才发现宫中的德妃才是他的亲生母亲。这一发现对他的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胤禛与德妃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康熙有35个皇子,但只有九个有机会争夺太子之位,被称为“九子夺嫡”。在众多皇子中,胤禛的地位并不突出,因为其他的嫡子或者有野心,或者有血统优势。

在这个背景下,康熙开始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培养胤禛,同时也支持了十四阿哥胤禵。这两位皇子分别成为康熙晚年的政治继承人和军事统帅。然而,康熙去世前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将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胤禛,而不是广受支持的十四阿哥。

这一决定引发了轩然大波,德妃和其他皇子纷纷对新皇帝产生怀疑,甚至传言四阿哥篡位。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而德妃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得到儿子的支持,最终被困在圈禁之中,直到乾隆继位才恢复自由。对于德妃来说,一生的高光时刻似乎在政治斗争和家庭纷争中渐渐黯淡。

德妃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宫廷中的权贵,也难免受到亲情与政治的矛盾困扰。她的经历充分展示了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皇帝和嫔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王室成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家庭和亲情,这些情感常常在权力和政治的博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妃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了历史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人性和情感。

乾隆皇帝,生肖属兔,那么乾隆到底出生在雍和宫,还是避暑山庄?

乾隆皇帝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公历1711年9月25日,生肖属兔。身高1米66,他25岁登基在位长达60年,实际掌权63年04个月,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也是谜案最多的帝王之一。

在清朝历史上,皇帝出生地有疑问的,有两位,一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还有一位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出生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他出生在雍和宫,第二种又说他出生在避暑山庄。

第一种说法是《清高宗实录》说:“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

①乾隆的《御制诗集》说:“首岁跃龙邸,年年礼必行……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意思是说,自从离开雍和宫以后,每年都要回来行礼。今天恰逢“曕日”,不禁感念当初自己就生在这里。

②乾隆在这首诗里把自己在雍和宫降生的具体地点也写进了御制诗:

“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

“斋阁东厢”,就是雍和宫东书院的如意室、平安居和太和斋。

③乾隆《御制诗集》在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七日写的《人日雍和宫瞻礼》自注里说:“予以于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予以”二字一出,暗含着辟谣的意味。

第二种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持有这个说法的第一个人,名叫管世铭,他出生于1738年,是江苏阳湖人,乾隆四十三年考取进士,他曾在乾隆后期担任过军机章京和户部主事,一直到嘉庆三年才去世。

①他《韫山堂诗集》中题为《扈跸秋狝纪诗三十四首》的第四首诗里写道:

“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

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

他还嫌没说清楚,在这首诗旁又做了一段注解:“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驻临。”

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是当年康熙帝赐给雍亲王胤禛的园子。乾隆皇帝肯定没看到这首诗,如果看到的话早拉出去毙了。

原来在宫内一直都有这么一个说法,康熙在位的时候曾多次和诸皇子一起到避暑山庄狮子园,旁边的热河去打猎。而雍正打的鹿最多,于是雍正就喝了不少鹿血,之后和一个姓李的宫女,生下的乾隆。

②第二个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的人,是乾隆的儿子嘉庆,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乾隆首次以太上皇的身份过生日,嘉庆写了一首题为《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记》的诗,前两句是这样的:

“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

什么意思呢?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也恰是这年出生的,所以说两者“寿同”,有“因缘”。

他又加了段注释说:“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此中因缘,不可思议。”

把“避暑山庄”和“都福之庭”并列,又说“此中因缘,不可思议”,嘉庆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就是避暑山庄。

③第二年八月十三日,太上皇乾隆又在避暑山庄过寿辰。嘉庆又写了一首《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记》的诗,其中他亲自添加的注释中这样写道:

“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跃龙兴庆,集瑞钟祥。”

这次把乾隆的出生地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山庄都福之庭”。

但是,在十几年后,嘉庆却 放弃了皇父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极以后,都要为先帝纂修《实录》(记载一生经历、言行和功业)和《圣训》(皇帝的训谕)。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帝命朝臣编修乾隆《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呈送稿时,发现《实录》和《圣训》稿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写成了雍和宫。他命编修大臣实录进行认真核查。这时,翰林出身的文华殿大学士刘凤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出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黄签,呈送嘉庆审阅。嘉庆面对皇父御制诗及注,感到问题十分严重。

于是《乾隆实录》就采用了乾隆出生于雍和宫的说法。

据俞大华老师说:“实录不出版发行,就抄写五套,沈阳故宫放一套,避暑山庄放一套,圆明园放一套,紫禁城放两套”。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四日,到达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上谕中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以嘉庆名义撰写的《遗诏》里面说“况避暑山庄为皇考降生之地”也就是说乾隆皇帝降生在避暑山庄。《遗诏》经道光皇帝批准颁发全国,翰林院编修刘凤造发现了《遗诏》和《乾隆实录》有出入,就报给了曹振镛,经曹振镛之手传给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勃然大怒,将首席军机大臣托津,戴筠元连将四级开除军机处。

为此啊史学界争论不休,我在这里也不讲了,我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我们从乾隆的生日来分析,乾隆的生日是阴历的八月十三日,那么十月怀胎,也就是说他母亲头一年的阴历11月受的孕,那么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清朝皇帝为什么要到避暑山庄去?有人会说当然是去避暑啊!那么阴历11月的承德适合避暑吗?在当时全球还没有变暖的情况下,农历11月的承德,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这个时候雍正还会去避暑山庄吗?显然是不会的。

根据《清高宗实录》和清朝皇族,族谱记载(玉牒),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晚上11:00~1:00)。乾隆出生在北京雍亲王府,他的生母根据玉牒的记载是满族的格格(格格的意思在满语中是姐姐)也叫钮祜禄氏

重新解读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事件的台前幕后

文丨nirvana

编辑丨nirvana

1793年9月14日,热河避暑山庄的主人,那个刚刚完成了自己所谓的十全武功,亲自撰写了《十全记》的十全老人清朝的乾隆皇帝,在这里会见了一群远道而来的英国使团——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和他的助手。

这件事情后来被许多历史学家做了多种不同的解读,被认为是东西方两大帝国的因为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政治理念而发生的第一次碰撞。然而这真的是中英之间的第一次碰撞吗?

以前有很大一部分说法都是倾向于说乾隆妄自尊大,对西方完全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但是事情的真相到底又是如何呢?马戛尔尼又到底有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呢?今天让我们来捋一捋这件事件发生前的一段历史,通过不同的史料来分析,也许对这个事件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纵的和横的联系。

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谜团

首先我们来说说乾隆皇帝,也就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乾隆八十大寿是什么时候的事情?那是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

清高宗万寿庆典图

由大学士阿桂领衔编纂的《八旬万寿盛典》里面对这个事情有明确的记载,庆寿活动于乾隆五十五年农历七月初七从承德避暑山庄开始,中经圆明园,最后于八月十三日在北京的紫禁城落幕,长达数十天。

那我们现在来看英国的情况,这个事情其实在《东华录》中有明确记载的,原文是这样的:“乾隆五十七年,冬十月,乙酉,上谕:军机大臣郭世勋等奏,据洋商蔡世文等禀,有英吉利国夷人来广禀称,该国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万寿,未及叩祝,今遣使臣马戛尔尼进贡。。。阅其情词,极为恭顺恳挚,自应准其所请,以遂其航海向化之忧,即在天津进口赴京。”

这可是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1792年的事情了,乾隆八十大寿过去都已经两年了。

乔治三世

目前很多文献都记录得有,对于这次访华,英国政府极为重视。例如为博得乾隆皇帝的欢心, 乔治三世敬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有600多箱,足足准备了1年之久。谈到这些丰厚的礼品,花费了15610英镑,都是向实力雄厚的厂商定做,是英国有意向中国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甚至不惜泄露自己的科技情报。

那都过去了两年的事情了,你突然准备一份大礼来说是八十大寿“未及叩祝”,一般考虑,那是遇到事儿了,而且不是小事。

英属东印度公司

那你知道这背后真正花钱的金主还有谁呢?东印度公司,为了促成这个事情,英属东印度公司一共资助了13124英镑。为什么东印度公司在这后面忙前忙后呢?我们再来认识认识这个英属东印度公司。

英属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早期贸易史

为什么一定要在东印度公司前把英国这个提出来呢,其实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先后有葡、英、荷、丹、法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尼、马来亚等地成立东印度公司。到后来,荷兰和法国都没干得过英国。

七年战争——英国-普鲁士联盟与法国-奥地利联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

特别是在七年战争中,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

普拉西战役

这个事情一定要单独拿出来说,很重要,因为也就是这个时候,英国这个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了亲法的印度的孟加拉王公,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对印度的实际统治权。随着其不断加固统治,英国东印度公司越来越不像一个贸易企业了,而更像一个英属国家了。

他们极力垄断从中国进口来的茶叶和瓷器,进而再以高额的费用倒卖到欧洲大陆,从中赚取高额差价。特别是茶叶贸易,给东印度公司和英国国内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但是东印度公司肯定是不满足于单纯的欧洲市场,他们还希望开发中国市场,但是在这方面,东印度公司并没有什么盈利,因为长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下,中国对舶来品的需求并不高。除了印度棉花是获利的以外,其他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亏损状态。

舟山事件以及乾隆的应对措施

1753年的时候,东印度公司派遣大班咯利生和通事洪任辉(James Flint)等乘坐“哈德里斯伯爵号”带着银元、洋酒、蜡烛等前来定海,除此之外,还带有一些火炮、鸟枪、火药、铁弹等。英商船停泊在舟山港,准备购买和换取中国丝茶,大班咯利生、通事洪任辉经宁绍台道允许,在舟山报关纳税,货运宁波,最后满载而归。

宁波贸易的成功刺激了其他英商来此贸易。7 月,又有商船“荷特奈斯号”带着银元和枪炮前来定海贸易。1756 年 7 月,东印度公司船“噶刺芬号”又到达舟山,还有一艘散商船随后到来。 英船中断多年后又连续来浙,而且携带大量武器,引起清朝当局的高度警惕。

乾隆谕称:“。。。外商混居的地方,会造成麻烦,如果不立法封锁,恐怕浙江、宁波会成为外国船舶市场。”

为防洋商滋生事端,乾隆皇帝命令两广总督和闽浙总督商议办法。1757 年(乾隆二十二年),两总督上书提出将浙江税率提高比广东税率高出一倍以上,以限制外商,乾隆帝批准。清政府决定把浙江关税提高一倍,以期洋商不禁自绝。

可是,增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年 7 月,英船“欧斯诺号”又来到定海旗头洋,进行贸易。新任闽浙总督杨应琚闻讯,亲赴宁波处理。乾隆帝接到奏报,眼见增税未能达到禁绝商船来浙的目的,于是下令禁止外国商船赴浙。

但是英商洪任辉不服,乘“霍德尼斯号”抵达舟山港,企图占据舟山。此时定海知县已接到禁止浙江通商的谕旨,便拆毁英商旅廨,断其饮食接济,驱逐出境。洪任辉气愤不已,经海道直抵天津,赴北京上书乾隆,祈求通商舟山、宁波,并揭发粤海关苛刻等。

广州十三行

乾隆皇帝既坚决关闭口岸,又查办了粤海关监督李永标和中国奸商,并圈禁了英商洪任辉。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英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处,而且清政府指定垄断机构专营对外贸易,这就是广州十三行。

东印度公司把目光投向西藏

时间到了1774年,本着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原则,英属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开始打起了另一条线路的主意,那就是西藏。

他派遣波格尔出使西藏,目的是打通一条从西藏通往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的直接贸易通道。波格尔到达后藏后,拜见了六世班禅,希望班禅大师为英国疏通关系,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建议西藏和东印度公司的直接联系,并且作为中间人说服清政府开放英中贸易,此外,英国政府还希望达到印度和西藏之间“自由通商”,英国能在拉萨设立“使馆”的要求。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在识破波格尔的侵略目的后,六世班禅和西藏地方政府并没有答应波格尔一行的要求。班禅喇嘛在和波格尔的几次谈话以及之后写给东印度公司的信中,都明确强调,西藏在中国皇帝的主权管辖之下,西藏的一切事务都听命于清政府。因此,班禅坚决拒绝了西藏与印度自由通商和在拉萨设立“使馆”之事。

到了1783年的时候,哈斯丁斯又以庆贺七世班禅喇嘛坐床为名,派遣其亲属塞缪尔.忒涅入藏。忒涅于1783 年9月抵达日喀则,他带着和波格尔同样的目的与班禅的摄政进行交涉。

扎什伦布寺旧照

但是忒涅“除了说服班禅的摄政,同意允许哈斯汀斯介绍的印度商人前来后藏扎什伦布贸易之外,其余有关订立和西藏的通商条约,东印度公司在扎什伦布开设大商店之类的重要事项都一一遭到拒绝,其原因是拉萨方面和清朝政府不同意。”

六世班禅觐见乾隆

这事情你觉得乾隆都不知道?要知道,1779年波格尔第二次还准备来,结果没成行,为什么,六世班禅到内地为乾隆庆祝68岁生日去了。

那这些事情结合起来,你还认为乾隆对英国还是一无所知吗?

清廓战争的爆发

接下来的一件事情,让乾隆就更加明白了英国人的想法,那就是第二次清廓之战(战争起因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第二次清廓战争的二阶段,清兵将士在福康安的率领之下,越过廓尔喀国界,直逼廓尔喀都城加德满都。

廓尔喀人惊慌之下,转而向英国求援,要求东印度公司援助10门炮和军火,10 个年轻的欧洲炮手,后来又要求增加两营欧洲士兵、工兵和足够的军火等。这使很早就想打通经过廓尔喀前往西藏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一次机会。

此前东印度公司采取和平的方式力图交好廓尔喀人,以达到打开廓尔喀的大门,通过廓尔喀把英货销往西藏的目的。1770年 6 月东印度公司派詹姆斯·洛根使团前往加德满都,目的是使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相信公司的友好诚意,劝诱他重开贸易通道,为此公司还将金洛克上尉夺得的马克万普尔地区归还给廓尔喀。但东印度公司的要求遭到拒绝,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声称外国商人进入廓尔喀会吸干廓尔喀的财富而使它荒芜。

但中廓战争中,福康安进攻局势的吃紧使廓尔喀改变了对英政策,英国乘机采用均势策略,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公司的调停人被派往中廓。公司秘密通过贝纳勒斯( 瓦拉纳西)(印度)的驻扎官乔纳森·邓肯向廓尔喀暗示,如果同意向英国开放市场英国将提供军援。

1792 年 3 月英、廓签订了商业协议,规定对进入廓尔喀的英印商品或经由廓尔喀中转的商品征收2.5%的低税。廓尔喀人期望通过签订一项英国人梦寐以求的贸易协定加强和英国人的联盟,“这个联盟将阻止中国人入侵廓尔喀”。

英印总督康沃利斯

而且这时,新的英印总督康沃利斯收到了由达赖复述的福康安号召进攻尼泊尔的檄文,说廓尔喀人已经被打败,要求不得给予廓尔喀援助。于是,康沃利斯给福康安回信,权衡利弊,担心影响广州方面的生意,表示不会支持廓尔喀。

东印度公司士兵

但是1792年的时候,廓尔喀新国王喇特纳巴都尔呈送福康安礼物,并希望请降。在请降书中他提到一件事,说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直窥伺西藏,而廓尔喀作为中、英两国之间的缓冲带起到了屏蔽西藏的作用,建议清廷罢战,共同抵抗英国人的侵略。

虽然福康安对此予以了驳斥,但是对东印度公司最先的差点提供廓尔喀军援的政策却有了不满。并将此事据实禀报给了乾隆。

马戛尔尼的使命

马戛尔尼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马戛尔尼出访前一年,英国外相敦达斯和马戛尔尼的谈话,他不无遗憾的说:“在中国经商的英国人多于任何其他国家, 但其他欧洲国家的商人或是由使节, 甚至由打入北京朝廷开明层的传教士陪同,而英国商人却无人帮助,与中国皇帝远远的被隔开。说实话,我们的实力在中国表现不够。”

然后敦达斯还给马嘎尔尼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首先是为英国贸易在舟山、宁波、天津开辟新的港口,并且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和丝绸的地区比如珠山、广州获得一块租界或者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在此常年居住,并且司法权由英国负责。最好是能够在北京派出常驻的外交使节,并且向英国开通北京的市场,以及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对外国商人的滥用权力。双方最好能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期间他还提到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真正实力作出准确的评估。

为什么要对中国真正实力作出准确的评估?能谈就谈,不能谈,实力允许的情况下,我就干你呗!丛林法则嘛,英国人一直信奉这个。

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

1793年6 月13 日,在海上航行了八个多月的英国使团终于抵达澳门,经天津大沽口进入北京,使团到达北京后受到极其隆重地接待。

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 英使团的大部分人和一些大件礼物就留在圆明园, 主要人员带着其余礼品前往热河祝寿乾隆八十二岁的生日。于是英使团挑选了 69 名人员,由马戛尔尼和斯当东带队前往热河觐见乾隆皇帝。

乾隆委派军机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和珅负责接待。当时,和珅权倾朝野,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马戛尔尼也在暗自思忖,对于此番使命成功的把握又多了几分自信。

但是很快,马嘎尔尼就遇到了难题,早在使团抵京的前夕,负责陪同的清廷官员就向英国使团详细介绍了本次的日程安排及中国的宫廷礼仪。

马嘎尔尼在日记里面记录道:“在中国礼仪形式是双膝下跪,三跪九叩。这项礼仪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豁免。我告诉他们,我们的礼仪有所不同,我们是单膝下跪,尽管我愿意以最大的热忱去取悦中国皇帝,但我的首要职责是取悦于我的君主,如果他们确实非常反对我奉行英国礼仪的话,我一到北京,就会给他们送去我的书面答复。”

8月29日,马戛尔尼在三思之后,自认为找到了一条妙计。他在使团住所的客厅里挂上了英国国王和皇后的画像,并向接待官员徵瑞递交了书面答复:“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位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特使来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

但是显然,马嘎尔尼的建议没有被中国官员所接受,负责官员表示中国的大臣只向中国皇帝叩拜。单膝下跪还是双膝下跪,乍看起来只是一场礼仪之争,但是,透过礼仪的表面,人们看到的其实还是两种不同思维体系之间的矛盾。

乾隆听闻此事后,非常生气,当即放话出来:“这些夷人如此妄自尊大,朕很不愉快,像这样无知的化外之人,也不值得优待了。”令英使团即刻回京,取道浙江舟山港离境。

听到这样的消息, 马戛尔尼不得不收敛起 “骄矜”的态度,表示顺从清政府的安排依照大清礼仪祝寿,沮丧的英使团彻底改变了英王与皇帝“平等”的观念。当然清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双方达成共识:在礼节性的欢迎宴会上,英使团向皇帝行英式单膝下跪礼,等到了皇帝生日当天,在澹泊敬诚殿参加典礼时,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

乾隆五十八年农历八月十三日, 这一天隆重的“万寿”庆典活动终于到来了,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文武百官、外国使节纷纷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恭祝皇帝万寿无疆,祝寿声响彻云霄。

马戛尔尼依照觐见礼节跪地将表文举过额头,御前大臣转呈乾隆皇帝。 作为天朝大国,乾隆皇帝向来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所以在赏赐方面共赏给英王及使臣、随从一行三千多件,分别为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也都是一些精美贵重的物品。

据《清史稿》记载: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虽然不习惯叩头,但一到了皇帝面前还是跪下去了。这样的记载还出现在当时身为使团秘书的温德的日记中,温德是马戛尔尼的亲戚, 他在日记中这样的描述:“当皇帝陛下经过时,有人通知我们走出来,让我们在中国官员和鞑靼王公对面排好队, 我们按当地的方式施了礼”。他所说的当地方式也就是说跪地叩头九下。

但是接下来的几天, 马戛尔尼两次提出谈判贸易条约,但是这时的马戛尔尼才意识到,乾隆对英国在西藏接触班禅及中廓战争中对华的态度表示出了怀疑和不满。马戛尔尼还为此去拜访福康安,但是也招到了冷遇。对于他提出的谈判贸易条约,乾隆都予以温词拒绝。

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

英国人在严密的监视下离开北京前往天津,从那里登上舰船前往杭州。马戛尔尼离开北京时,心中异常气愤:“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

而这时乾隆做了什么?乾隆派出专使日夜兼程去各地传达他的命令:不准任何中国人接触英夷,违者严惩。

当马戛尔尼到达广州时,他们见到了一支“欢送”的军队。这支军队按照皇帝的命令向英国人展示了他们雄壮的军威,枪戟林立、刀利弓强。英国人作为回应,也做了分列式行进。双方都怀有戒心地互相打量。马戛尔尼认定这支手持大刀长矛,身背强弓硬弩的军队不堪一击。而中国人在向乾隆提交的奏折中说,英夷走路步履僵硬,膝盖不易弯曲,“一旦仆地,极难起身”。

小斯当东

马戛尔尼失望地走了。在这次旅行中,对中国人从满腔的热情转到极端的蔑视。他的儿子就是充当翻译的小斯当东,48年后,成为了下院议员,在英国议会讨论有关与中国开战的议案时,他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

然而,这真的只是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吗?

乾隆及朝臣的矛盾心态及误判

其实,清廷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理解与英人大相径庭,一开始就把中英通使的关系纳入了错误的思维轨道。特别是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又继续到热河,彼此争执不休,互不相让。

其实说实话,礼节问题只不过是个空洞的形式问题,是用来掩饰权力机器和威吓无知的心灵的。但在当时,却几乎成了中外交涉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双方关系一度陷入僵局。中英双方都认为问题涉及国家的尊严和威信,最终,觐见皇帝礼节的争执也就成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整个冲突的开端,并加剧了矛盾的激化。

基于一种天朝上国,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想,清廷产生了高度的优越感,而当这种高度的优越感受到外来挑战时,清王朝的朝臣们显然是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的,其优越感的盲目性便产生了对外交往的狭隘认识。

最先,乾隆是真想好好会会这个在奏折中经常听到的英吉利,为了能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团,乾隆帝还取消了每年例行的围猎。《清实录》那年提到此事有60多处之多,马戛尔尼使华成了乾隆五十八年最大的一件事。

但是由于诸如舟山事件,西印度公司派使联络后藏班禅事件,廓尔喀事件等原因,乾隆帝一方面对英使来华持欢迎态度,另一方面又带着极度的不信任,深恐与英国交往会带来外患,惟恐外国人与中国各阶层接触频繁,殆至后患无穷,危及其统治。下令清地方官员“于该国贡使到口时,总须不动声色,密加查察防范”。

加之当时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导致了清朝政府在对外政策上的短见和愚昧无知,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主权独立的国家间,对外贸易及外事交流具有互补、互惠的性质,而是把对外贸易看作是对外国的“加恩体恤”。

当乾隆帝君臣发现“贡品” 清单上有“英王陛下赠给皇帝陛下英国最大的、装备有最大口径的大炮110门的‘君主号’战舰模型”时,触及到了清王朝防御外国侵略的敏感区,顿生疑窦,立即传谕徵瑞,留心查看该贡使究竟是否实系恭顺,抑或不免稍露矜傲情形,即据实具奏,以便该贡使到达时,酌情接待。

果然,英使团在通州清钦差大臣观看八门小型铜质野战炮表演后,朝野大惊,奏折快递热河。这自然使乾隆帝君臣联想到福康安所奏廓尔喀国王所说英国可能进犯西藏之事。开始时时警惕英使团的在华行动。

乾隆在中英关系的问题上没有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只考虑到了稳定,忽略了发展,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后记

我们也很有兴趣猜测,如果这两个代表着不同价值观的世界能够谈判成功,又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我们这个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发明了活字印刷,造纸、指南针、火药的国度和驯服了蒸汽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他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和欧洲人的文化交流又会取得怎样的进步呢?

47年后,擅长记仇的英国人又回来了,这次他们没有带来礼物,而是杀气腾腾的坚船利炮,来者也不是“纳贡的夷人”,而是全副武装的鸦片贩子。

阿兰.佩雷菲特

那假如,乾隆能够在两个帝国的撞击中主动,充满自信的敞开国门,中华民族会不会在短时间的文化撞击中吸取教训,开始跨域世纪的飞跃,正如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兰.佩雷菲特在其收集了此次事件一万两千多页的原始资料,写成的五十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说到的那样“如果使臣以另一种方式提出建议,如果皇上以另一种方式处理这些建议,中国可能不必要以世界为之震撼的方式苏醒过来。。。”

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历史上有几位属兔的名人,看他们如何饮酒

中国的饮酒文化比文字还要早,从杜康造酒到刘伶醉酒,从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到苏舜钦《汉书》下酒,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农历2023年是兔年,这里咱聊几位属相为兔的历史名人饮酒的故事。不喝酒的光叨菜也行,听着:

咱先说汉光武帝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属兔。他平时喝上两口。当上皇帝后,衣锦还乡,在家宴上,他大姨酒喝多了点儿,话也多,说:“文叔(刘秀的字)原来柔弱,说话腼腆,没想到现在这么有出息!”刘秀微笑道:“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刘秀还爱用酒赏赐文武大臣,骠骑将军刘隆退休时,光武帝赏赐他上等好酒十斛。上有好者,下必趋之。将军马武也喜欢喝酒,喝醉了在刘秀面前别人吵架。刘秀不但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与众臣同乐。

魏晋时的嵇康生于公元223年。他对于饮酒有独到见解,他认为饮酒要节制,在《养生论》中说:“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文中又说:“以恬澹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在《家诫》再说:“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称饮酒微醺为最妙处。他追求那种闲适放达的生活状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但即使这样,嵇康还是得罪了司马氏集团,最后被杀。

宋朝的米芾是1051年的兔。他爱饮酒,爱发酒疯,人称“米癫”。一次酒席上,米芾突然对苏轼说:“世人都说我癫狂,你觉得呢?”苏轼笑答:“我和众人一个看法!”米芾书法极好,写一幅《天机笔妙帖》,笔锋不同于以往,笔法潇洒,笔墨灵动,结体讲究,侧斜的笔法不拘一格,应该是米芾喝醉酒时所写。

清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9月25日,也属兔。乾隆盛世,饮酒欢宴较多。1759正月二十九日,乾隆皇帝大宴宾客,吩咐内务府大臣,让酒醋房献上等御酒,他要和宾客一醉方休。但御酒端上后,口感不咋地,酒兴颇浓的乾隆皱了下眉,但依然和宾客举杯共饮。酒宴结束,乾隆问酒醋房官员是怎么回事,官员回答是因为宴会用酒量太大,只得以次充好。乾隆警醒,从此规定戒奢侈,须节俭,所用御酒,严格限量。乾隆本人也每日限量御酒2两。

著名文人胡适出生于1891年12月17日。他为人谦和,爱结交朋友,自然以酒为媒,一喝还特别上瘾。因为是名人,应酬多,为了面子,不想喝也得喝,最后嗜酒成性,醉生梦死。一次,了醉后竟然动手打了警察,蹲了监狱。还有一次,一位朋友结婚,请他做证婚人。新娘子是“节酒会”的成员,备的酒不多。他正喝得高兴时没酒了,便高喊让服务员上酒。身边的朋友无奈,只得掏出一元大洋让服务员去买酒。

胡适后来患上心脏病,必须戒酒。为表决心,胡适写下戒酒诗:“少年恨污俗,反与污俗偶。自高六尺躯,不值一杯酒,倘非朋友力,吾醉死已久。”朋友梁启超把这首戒酒诗题写在扇面上,赠给胡适。妻子江冬秀还制作了一枚刻有“戒酒”二字的戒指,在胡适四岁生日时送给他。胡适十分感动,坚定了戒酒的信心,从此不再沾酒。

人生几十秋,为了健康,不能贪杯,最好的境界要像《菜根谭》中所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也属兔的著名文人梁实秋(1903年生)在其散文《喝酒》一文中写道:“善饮酒的人是得酒趣,而不缺酒德。”是啊,爱饮酒是有趣的,美妙的,但一定要有酒德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