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说点典故·刘阮遇仙丨另一个桃花源的故事
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勾起了许多人对那一处与世隔绝,闲适安逸的乌托邦;那一处无争无战,鸡犬相闻的理想国的向往与追寻。桃花源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美好而又梦幻的含义。不过,今天我要讲的不是《桃花源记》,而是与之相近又相别的另一个桃花源的故事。
刘阮遇仙对美好生活有所向往的肯定不止陶渊明一个,世外桃源也不会仅存在于武陵之中。在“魏晋风流”的大背景下,刘阮遇仙的故事诞生了。
刘阮遇仙,也叫阮肇遇仙,刘晨遇仙,是关于刘晨与阮肇一起采药遇仙并与仙女结为姻缘的神话爱情故事。故事中的刘晨、阮肇都是会稽郡剡县人(今浙江省嵊州市),这个神话故事在天台山一带广泛传播。
2012年7月,“刘阮遇仙”被列入了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了2014年11月11日,刘阮传说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最早有这个神话故事记载的,应该是东晋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此后几经流传,演绎了多个情节相似的版本,比如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志怪小说《幽明录》中记录的版本,北宋初年文学家李昉编撰的《太平广记》中的版本,还有元代末年王子一《刘晨阮肇误入桃花源》这样的元杂剧版本...
人与仙的爱情故事、丰足无忧的避世桃源、密林内外的时空变幻等等,刘阮遇仙的故事有着太多引人遐想的因素,也包含着太多人们内心的期许,他们的故事也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文章里、在小说里、在杂剧里、更在诗词里频繁的出现。
刘阮遇仙的故事刘阮遇仙的故事说来并不复杂,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剧情甚至还显得有点老套。不过,在古代,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是有着很深的魔力的。在此,我就姑且献一回丑,当一个“说书人”,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神话故事。
相传在东汉永平年间,也就是公元62年,剡县有两个人,分别叫刘晨和阮肇。有一天,两人相约前往天台山采集名叫谷皮的中药材。天台山西南连着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山域十分广阔,风光奇骏,林深树密,鲜有人的踪迹。
二人在找寻药材的过程中,由于太过于入神,几经兜转之后,走到了密林的深处,等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然在这深山之中迷失了方向。二人多次尝试找寻出山的道路,均以失败告终,就这样到了迷路后的第十三天,眼看着干粮已经耗尽,体力、心力也快要到达极限,两人决定最后搏一回,再登一次山头找找出路。
结果,出山的道路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丝生机。二人在临近的山崖上,发现了几棵野桃树,树上挂着许多野桃,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存的本能驱使二人借着虬劲的葛藤攀援而上,到了近处,也不顾在崖壁上的危险,稳住身形后,就大快朵颐起来。二人吃饱后,见崖下有溪流,便将剩下的野桃摘下,到溪边饮水洗漱,暂作休整。
正自休息时,见溪流上飘来几片芜菁叶,颜色鲜嫩,有明显的人为择洗的痕迹,二人正惊疑的时候,又有一个竹筒杯飘了下来,捞起来一看,里面还有一些粗米饭,二人马上反应过来:“上游必有人家!”求生有望,二人顿时干劲十足,沿着溪流就找了过去。徒步走了将近两公里的路,终于在翻过一个小山坡后,看到了一个大池塘,而此时的池边正有两个风姿绰约的女子静立,似乎在等什么人。
刘、阮二人一出现,便被两位女子发觉,她们面带喜色,笑着问:“刘、阮两位郎君,是不是沿着竹筒杯飘来的方向找寻过来的?”刘晨与阮肇确信与两位女子是素未谋面,可两位女子的语气似乎和他们十分熟稔的样子,见到他们还很高兴,二人一时间惊怖交加,愣在了那里。两位女子倒是不介意,又问到:“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呢?”说完也不等他们二人回应,拉着二人向住处走去。
女子的住屋是筒瓦房,简单却很雅致,东、南两边各有一个房间,房间依着石壁,内里各有一张大床,装饰着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悬挂着金铃,金玲上的雕纹纵横交错,流光溢彩,很是美艳。床的两侧各站着十位侍女。此时,两位女子吩咐道:“刘、阮两位郎君前来不易,走了许多山路,只吃了几枚野桃充饥,身体还十分虚弱,赶紧为他们准备些食物。”
于是,没一会儿,羊肉脯、牛肉、胡麻饭等各种美食纷纷呈上,刘、阮二人似在梦中一般,就此吃了个饱。席间,又有一群女子前来,手里各捧着三五个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的郎君来了!”之后也加入酒宴之中,歌舞作伴,仙乐飘飘,好不热闹。刘、阮二人怀着欣喜与害怕的矛盾心情,一直呆到了酒宴结束。天色已晚,疲惫的二人各被安排了一个床帐安睡,睡下不久,两位女子各自前往共寝,刘晨、阮肇二人只觉得耳边的私语声,清丽婉转,令人忘却忧愁...
就这样,刘晨、阮肇二人在这温柔乡里呆了十天,期间也想过是不是应该回趟家,却被两位女子给劝了下来:“郎君来到此地,是前世注定的福分在冥冥之中做出的指引,为何还要回去呢?”二人便暂时打消了念头,又住了半年。
半年后,春天来临,百鸟啼鸣,勾人乡思,刘、阮二人耐不住思乡的情绪,再度表达了想回家看看的意愿,两位女子见二人思乡心切,只能感叹说:“你们被世俗牵累如此深,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唤来三、四十个侍女,奏乐舞蹈为他们送行,并给他们指出了回家的路。
等刘、阮二人回到家乡,发现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路上也没有见到一个相识的人,四处打听后,终于寻访到了他们一脉的后人,一番攀谈下来,才知道这位后人已经是第七世的子孙了,山上不足一年的生活,到此间竟然已经过了数百年,两人一阵恍惚,停留没几天后,再次返回天台山,从此不知所踪...
故事到此也就结束了,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仙女的居所还在不在?刘、阮二人是否回到了桃源?其他人有没有可能找到这一处桃源?答案都是未知的,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依着天台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世外桃源或许真的就隐匿其中呢?这样的似真似假,最是撩人,或许这也是刘阮遇仙的魅力之一吧。
刘阮遇仙的衍用有意思的是,这个神话故事并不怪异,十分的纯粹。或许是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我在读这故事时,主观上总感觉这一众女子都是害人性命的妖精,无端的示好,锦衣玉食的伺候,形迹真的是十分可疑。
直到全部读完,再看些后世的演绎,才明白故事中的女子是再续前缘的真仙女,并非妖怪,桃源也是作者真心构建的理想国,是一处与爱人双宿双飞,令人心安忘忧的地方,没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和勾心斗角,更多的是冥冥之中的因缘际会,以及对前世未了的情缘在今世得以延续的祝福,令人心生期许。
而这样的期许也带来了很多的衍用,比如:
前度刘郎这里的刘郎指的就是刘晨,前度刘郎一般多是暗指情郎归来,是一种对男子的美称。后来进一步代指离开了又回来的人。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南浦·春水》宋·王沂孙
“人生只有尊前乐,前度刘郎,莫负重来约。”——《醉落魄》宋·周紫芝
词牌名:阮郎归阮郎归又叫“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阮郎即阮肇,与刘郎待遇差不多,也有美男子的意思。入了词牌后,更多的是强调与女子结缘的情郎,阮郎归也有情郎归来的含义,带上了一些闺中女子思君盼君的情意。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阮郎归》宋·秦观
“流莺枝上不曾啼,知君断肠时。”——《阮郎归》清·佟世南
有意思的是,另一个词牌“如梦令”也有别称叫“宴桃源”,而这个词牌的创调之作叫“忆仙姿”,出自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之手,在内容上也有着刘阮遇仙故事的影子: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风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忆仙姿》唐·李存勖
故事的借用当然,刘阮遇仙作为典故,更多的还是诗人们对故事的引用,或是闺怨,或是世事变幻,或是仙凡有别,都各自表达着诗人的情怀。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刘、阮妻二首》唐·元稹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浣溪沙》五代·阎选
姻缘占卜因为是广为传唱的爱情故事,刘阮遇仙的典故还被收录进了姻缘卜辞里面,意思是无需刻意去寻找情郎,缘分在,他自然会找过来,水到渠成。显然,在这里,求签的女子扮演了故事中仙女的角色,倒也有趣。
观音灵签(第五签):刘晨遇仙
诗曰:一锥凿地要求泉,努力求之得最难。无意偶然遇知己,相逢携手上青天。
诗意:此卦锥地求泉之象,凡事先难后易也。有缘自来,不必强求。
解曰:欲望心事,西方可求,不如莫动,立地可谋。
结语刘阮遇仙故事里的桃源,相比陶公的桃源温情许多,刘、阮二人不似武陵人那般只是一个误入桃源的过客,而是有着天定姻缘的指引,是可以再次回到桃源的归人。
谁又不想成为这样的归人呢?
“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或是一场绮梦,或在冥冥之中,是否也会存在那么一处桃源,等着你来叩问呢?